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73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七三卷)  2008/6/5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7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大段偈讚分,第五小段精進慧菩薩,他代表第五具足方便住。

  我們繼續看清涼大師的開示,《疏鈔》裡面跟我們說明三性、三無性,我們現在接著昨天的鈔文,「次三緣起無生者」,從這裡看起。他這個開示是總說,因為這一章經文十首偈頌,前面九首是觀法,「次三」就是四、五、六這三首偈,是說緣起無生。「緣起,即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緣起,「古經論中,亦名緣起性,今疏文從簡,故云緣起」。緣是說因緣,為什麼不說因緣,單單講緣不講因?因緣,佛在一切經論當中告訴我們,因緣太複雜了,無量因緣。佛在教學當中,無量因緣講起來就太費事,浪費時間,如果心不夠細的人,他會聽亂了。所以世尊在教學,用現在所謂的歸納法,把複雜的東西歸納為簡單。無量因緣把它歸納為四大類,四緣是四大類的緣,第一類就是因,叫「親因緣」,一切法的生起,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因、一個條件。譬如我們種瓜,瓜最重要的條件是瓜子,這是因。如果沒有這個因,你有再好的技術你也不能把瓜種出來。但是這個因能不能長成瓜要靠緣,所以緣決定因能不能生法。雖然因很重要,可是緣有決定性,所以佛就不說因生,他就講緣生,這個講得很有道理。如果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的因,每個眾生統統具足,沒有一個人是缺少一樣的,統統具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就是作佛的因,每個眾生都有成佛的因。你為什麼不能成佛?你缺少緣。好像瓜子,西瓜的西瓜子,我們把西瓜子放在一個瓶裡,放在一個碗裡,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瓜,為什麼?它沒有緣。它的緣要什麼?它要土壤、它要肥料、它要陽光、它要水分。這些緣具足,它才會生長,它才能結成瓜。因雖有,沒有緣是決定不能成就的。所以,佛家講緣生而不說因生,道理就在此地。

  緣,佛又把它歸納為三大類,這三大類第一個是「所緣緣」。十個因,十法界十個因,這十個因裡頭你緣哪一個因,那就決定那個因會結果。如果我們這十個因裡面,我們所緣緣成佛的這個因,你就有作佛的希望。佛的因是什麼?世尊是歸納上講,因也很多,最重要的因是平等,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諸位一定要記住,說平等,平等一定清淨。我們供佛最重要的一個供具,不是香花燈明,不是這些,最重要的供具是供水,這個要知道。不供香花、不供香燈都可以,供一杯水。為什麼?水代表成佛的因。惠能大師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就是清淨平等,不動搖就平等,不生滅就平等了。所以,清淨平等是成佛的因。我們真正發心就修清淨平等,你看《無量壽經》上講修行的三個因素,清淨、平等、覺,這在經題上。果報是什麼?果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那是佛果。清淨平等覺是因心,修清淨平等覺你就能得到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無量壽是自性的性德,莊嚴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相好。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乘是如來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怎麼樣才能夠修得?現在是迷了,迷了失掉了,如何來修?用清淨心、平等心、覺心。清淨平等覺能成就,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緣這個緣,一心一意這一生當中要作佛,究竟圓滿。發這個心,這是所緣緣的心,我的目標鎖定了,這一生就是要成佛。真成得了,因為你有因,你本來是佛,你有因。這個心發了之後不能間斷,一斷了效果就沒有了,所以還需要一個「無間緣」,不能間斷。所緣緣是鎖定目標,這個目標永恆不間斷,日夜都不間斷。最後一個叫「增上緣」,增上就是外面,外面的力量幫助你。你看你必須先具足這兩種緣,無間緣、所緣緣,你具足這兩種緣,增上緣才幫得上忙,沒有這兩種緣,幫不上忙。你有這兩種緣,一切諸佛菩薩來給你做增上緣,他看到你歡喜,他來幫助你,來成就你。諸佛菩薩怎麼幫助?做種種示現,全是感應,就跟江本博士水實驗的道理完全相同。我們感應的一些諸佛是自性佛,我們所感的國土依正莊嚴是唯心土。總的說來,心現識變,這樣你才真正能體會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全是自性變現的。你在這上堅定了信心,這叫真信佛。所以信佛的人很多,真信的人沒幾個,真信的人決定成就。

  那我現在還不想成佛,我想作菩薩,憐憫一切苦難眾生,我得要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你這個所緣緣就緣菩薩了。菩薩是什麼?菩薩是四攝六度,六波羅蜜是菩薩的智慧德能,四攝法是菩薩的慈悲攝受,那個緣鎖定在四攝六度,這是菩薩道。諸佛菩薩來幫助我們、來做示現,就示現四攝六度。我們得認真去學習,增上緣這才能現前。諸位同學你們發的真心,實際禪寺這個道場是增上緣,你有修學的環境,實際禪寺四眾護持是增上緣。可是你自己要具足清淨平等覺,你才會成功,如果沒有清淨平等覺,你很難成就。清淨心是戒,平等心是定,覺是慧,換句話說,你如何在增上緣裡面成就自己的目標方向?你一定要修戒定慧,清淨平等覺就是戒定慧。

  諸佛菩薩所示現的就是你自己六根所接觸的依正莊嚴,依報是物質環境,正報是人事環境。在人事環境裡面,你所看到的,有看到你很歡喜的,有看到你很討厭的,這是諸佛菩薩平等示現的。你要怎麼修法?用感恩的心修,在這個裡面生起感恩心,生起真誠心。前面「十信品」裡面給你講的十信,順境,很歡喜的,不生貪愛,你的心就清淨平等了;生起貪愛,你心就動了,就不平等,你的清淨心失掉了,你的真心失掉了。看到你不喜歡的,看到這個人搞貪瞋痴的、搞不如法的,你心裡不高興,生煩惱,你的心又被破壞了。這是你自己不會修!逆境裡面不生煩惱,看到之後立刻回光返照,看到善的,我要向他學習;看到惡的,我馬上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對於作惡的人一定還是真誠恭敬,他做了錯的事情,不讚歎;他做一點好事,讚歎。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這樣教給我們的,這樣你就會修了。會修,順境是佛菩薩示現的增上緣,逆境也是佛菩薩示現的增上緣,把我們的習氣貪瞋痴慢,就在這個人事、物質環境裡面把它淘汰得乾乾淨淨,你成佛了。你看到這個歡喜、看那個討厭,不行,那你起煩惱了。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給我們點醒,叫歷事鍊心。你要不經歷這些事相,你怎麼能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淘汰掉?所以道理在此地。

  真正修行,你不學,不學你就無法修,蕅益大師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自己的心,就是起心動念。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是法相,人事環境是法性,都是清淨平等的。為什麼我們看到有好醜、有好惡?那是我們自己煩惱習氣接觸外頭境緣起了反應,這個反應是煩惱的反應,是習氣的反應,不是自性。如果要是自性,那就像古時候宗門大德大徹大悟的時候所說的話一樣,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你說見佛,他這一看,哪一個不是佛!說阿彌陀佛,個個都是阿彌陀佛,說釋迦如來,人人都是釋迦如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點都不假,是我自性變現的,能生萬法。這個人叫什麼?叫會了,他真會了!你看宗門大德常常測驗學生,你會麼?我們聽不懂這個意思,會麼就是剛才講的這個意思。你什麼時候能夠眼睛一看,這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你就成佛了;看到山河大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入華嚴境界。你得的心是清淨平等覺,絕不會起一個念頭,這就入不二法門。我們真感激世尊,無盡的感激,他老人家一生當中不斷的在宣說,在提醒我們,什麼時候我們真的被他喚醒過來。

  我在這個地方,我們是共同學習,我要特別提醒同學們一句話。因為過去我們在學習當中,老一輩的,我們上一輩常常告訴我們,小小戒可以不要放在心上,我們年輕時候聽到覺得這也有道理,現在時代不斷在進步。通過半個多世紀的學習,我們現在省悟過來,小小戒比什麼都重要。小小戒是什麼?小小戒是基礎,基礎的基礎,往往被別人疏忽掉。我們身上的汗毛像小小戒,這不重要,看不起它,你要是把全身汗毛拔掉,你看怎麼樣?你決定感染皮膚病,嚴重時候命就送掉了。這個小小的汗毛保護皮膚的,它能不重要嗎?我們今天佛法衰微了,可以說衰到極處,眼看著恐怕佛法會在這個世間消失了。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曾經提出日本那邊的佛友們,我看到了我們沒有弘護的人才,要積極培養。如果現在不培育真正弘護人才,三十年之後,佛教會在這個世間消失。我提醒他們。回到中國來也不例外。這樁事情就落實在諸位同學們的身上,你們是真正走到了佛法是存還是亡,還是興、還是衰,走到最後的關口。佛法的延續、興旺靠你們,你們要不發心,佛教在你們這一代就滅亡了,消失了。這個使命感,諸位你不能不直下承當!真正要承當,你不能不勤修戒定慧。從戒入手,小小戒,小到不能再小的,給諸位說,就是《弟子規》。如果你不從《弟子規》下手,你怎麼樣修學,修學一百年、修學三百年,你的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你沒有根;縱然有根,根不牢,搖搖晃晃的,你根不牢。什麼時候你真正認識,《弟子規》才叫真正的根本,佛法就有救了,中國傳統文化就能起死回生。你救了佛教,你救了正法,你也救了中國傳統文化,你救了國家民族,你也救了這個世界,你的功德一切諸佛菩薩來稱讚都稱讚不盡。這個緣稀有難逢,你們遇到了。

  真幹從哪裡幹起?就從《弟子規》字字句句落實幹起。然後再以因果教育做加行,就是《感應篇》,東北楊居士給我們講的,都是屬於《感應篇》一類的,她講的是近代的,親身所見所聞,真實不虛。以這個底子,這兩樣基礎奠定之後,十善業自然落實。能落實十善業,你才能夠落實三皈五戒、沙彌律儀,正法就能興起來。諸位要記住,捨棄儒跟道,不學《弟子規》、不學《感應篇》,你從十善業道做起,難!真難!比登天還難,不妨你試試看。你用一年的時間去試驗,你浪費一年時間,你用十年時間,你十年空過。會學的人把一年當十年用,不會學的人十年是白白浪費,這個真可惜!

  《弟子規》的教學真正是得祖宗保佑,三寶加持,在湯池做實驗,不到兩年的時間做出成績出來,做成功了。這就好比我們做養殖業,好像培養樹苗,湯池的工作是剛剛培養出小樹苗,培養成功了。這個樹苗要讓它生根茁壯,開花結果,那有待於戒定慧三學的提升。湯池只做到小小戒,做成功了,它需要因果教育的滋潤,需要十善業道幫助它成長,然後才能夠融會在儒釋道三家學術之中。這個認知比什麼都重要,你真認清楚了,你才肯真幹!你為什麼不肯幹?對它不認識,而對它輕視,以為這個太容易了,不屑、不值得一學。多少人抱著懷疑的心態到湯池參觀,來看看到底你們搞些什麼玩意。聽了三、五天課才恍然大悟,感動到流淚。這種人太多了,這是我們親眼所見的,親耳所聞的。如果我們自己還是掉以輕心,那叫當面錯過,這就太可惜了。無論從哪裡到這裡來修學,都有相當的難度,尤其是國外。我們住在旁邊,住在旁邊古人常說「近水樓台先得月」,應該我們得最殊勝的利益。我為什麼沒得到?不認識,或者雖認識,不夠,認識的程度不夠。認識的程度真正夠了,我就相信你,你會把一切放下,你到那裡去好好學,至少要學個半年到一年,根紮穩,沒有半年到一年,根不穩。所以這些都是屬於增上緣,增上緣要具足,成長就太快了。

  增上緣就是依他起,他是外緣,依他起。古今論中也叫它做緣起性,所以我們懂得緣起性就是此地所講的緣起,把「性」字省略掉了。疏文從簡,簡化了。中國人喜歡簡單,言語跟文字都希望是愈簡單愈好,愈少愈好。雖然少,要說清楚,所以古人言語、文字,它的標準也是幾千年沒有變,四個字,簡要詳明,簡是簡單,要是扼要,簡單扼要,還要求什麼?要求要明瞭,說得要詳細,不能說漏了。你看看簡單扼要的言語文字,能把一樁事情講得詳細、講得明白,這好文章,好的言語,不囉嗦。今人,你看一篇報告長篇大論幾千字、幾萬字,古人沒有,古人一篇報告二、三百字就很多了。你去看《古文觀止》,《古文觀止》裡最長篇的文章沒有超過一千字的,長文,五百字就算長文,十之六七都不超過五百字。人家裡面敘說的,真的這四個標準做到了,簡要詳明。我們應當要學!一篇好文章做到什麼程度?做到不能加一個字,加一個字是累贅,可以刪掉;不能少一個字,少一個字意思就不能連貫,就不完整。做到恰到好處,一個字不能增減,叫好文章。我們知道了,應當努力向這個方向目標去邁進。

  緣起為什麼講無生?無生就是生無自性性觀,這個無生就是三無性裡面生無性。生無性,生是假的,不是真的,是個虛幻不實的現象,不能執著,也不用分別。佛法裡有句話說叫「法爾如是」,自自然然它就是這樣子的,這是性德的現象。「後三」,就是七、八、九三首偈,後三,「圓成無性」,圓成實,圓成就是圓成實性,「言無性者,即勝義無自性性」。這幾句話是清涼大師把這一章經文裡面的十首偈,前面九首觀法大意給我們介紹出來了。底下說「偏言無性者」,這個偏是特別側重在無性上講,為什麼?「向真性上說無性故」,這個意思是完全從真性上來講,真性上來講無性,這個無性不是說什麼都無,它不是空無,它是有。有為什麼說無?你不能執著它,你不能分別它,所謂是分別就錯了,「動念即乖」,乖是違背,違背了真性。因為你一動念,真性立刻變成阿賴耶;你一有分別,末那起來了,意識起來了,立刻就出現法界虛空界,能生萬法。念頭一動,萬法就生了,萬法從哪來的?是你自心念頭變現出來的,除了念頭之外,沒有一切法。所以《般若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向真性上說無性故,亦是古名,並從簡耳」,這些交代的話意思很深,深在哪裡?古人老實,諺語所謂老實人有福,這句話真的嗎?是真的。老實人心是定的,老實人心是清淨的,老實人心裡沒有欲望,老實人的生活是心安理得,這就有大福報。

  現代社會人不老實,不老實是念頭多、妄想多,心不定。現在崇尚創新,崇尚立異,標新立異,崇尚要創作發明,老實人沒有這種念頭。孔老夫子是老實人,他自己說的,他沒有創新,他沒有發明,他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他說他自己「述而不作」,述就是傳別人的,述說別人的,自己沒有,什麼都沒有。所以,這一部《論語》裡面所講的,全是古聖先賢所說的。夫子一生求學的態度是「信而好古」,對古人東西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沒有自己的東西。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我是從《華嚴經》註疏,就是清涼大師這個《疏鈔》,經題裡面,清涼大師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一切經,都是古佛所說的,世尊自己講,他沒有在古佛所說經典上增加一個字。

  我讀到這一段開示,完全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的心態都相同。學了五十多年,這個裡頭的奧祕,就是甚深的祕密,我們能夠明白了幾分。為什麼沒有方法創造發明?他自性是圓滿的,你看像《華嚴經.出現品》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圓滿的,沒有一絲毫欠缺。你成佛了,你沒有增加一點,你墮阿鼻地獄,你也沒有減少一點,只有迷悟不同,除此之外,沒有兩樣。這個道理透徹之後,我們才真正肯定了佛佛道同,今佛所說如古佛所傳的,沒有兩樣。你有什麼東西可以發明?你發明就是破壞自性,你有創新、有發明是破壞性德,你不是隨順性德,隨順性德那就沒有。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夫子信而好古,釋迦牟尼佛效法古佛,這是教給我們無上甚深的奧祕法。但是迷久了,對古聖先賢東西懷疑,不相信,這才使我們一下想到,佛在大乘教裡面說菩薩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就是懷疑。對聖教懷疑,對古佛懷疑,菩薩只要有這麼一個疑惑,就障礙他不能向上了。

  所以佛法的承傳,兩種人最容易成就,一種是上上根人,一句、兩句話他就開悟了,為什麼?他不懷疑,沒有懷疑。信而好古的人容易開悟。另外一種人是下下的愚人,你不要看他愚,他有善根,什麼善根?你叫他走東他就東,叫他走西他就西,他不懷疑,他會一直走下去,他能走到目的地。下下根人教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不懷疑,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到不到三年,他見到阿彌陀佛,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帶他走了。這兩種人好度,這兩種人叫根熟眾生,熟透了!所以諸佛如來對這兩種人是絕不捨棄的,他這一生可以圓滿成就。最難的是當中,上不上、下不下,就是我們講上中下三根,這個難度!妄想、雜念、疑惑太多,除不盡。縱然學佛,學佛不知道放下,把一切佛法變成所知障,這糟透了!那是什麼?執著佛所說的,分別經所講的,他用分別執著來學佛法,佛法變成了所知障,變成了法執。

  馬鳴菩薩教我們那個話是真的,我們聽教(講經是聽教)、讀誦,聽教不執著言說相,讀誦不執著文字相;無論是聽教、是誦經不能執著名字相;不可以有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想這個字、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不能想。為什麼?因為你要想,你的心所緣緣緣到哪裡去?緣到經文裡面去,緣到名詞術語裡頭去,聽經緣到聲音裡面去。你想想,言語、文字、名相、音聲,它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也是緣起性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緣它就錯了。所以變成法執,變成所知障,這叫不會學、不會聽。

  【若住於分別。則壞清淨眼。愚痴邪見增。永不見諸佛。】

  不會,就是這個地方第一首偈子上所說的,『若住於分別』,聽經、讀誦你都用分別心,都用執著心;『則壞清淨眼』,清淨眼是你的法眼,你只有肉眼,你法眼沒有了、慧眼沒有了、佛眼沒有了。慧眼是阿羅漢的清淨眼,法眼是菩薩的清淨眼,如來的佛眼。只要有分別、有執著夾雜在見聞之中,就把你的清淨眼、清淨耳破壞掉了,那怎麼樣?增長愚痴,增長邪見。所以聽經、研究經教增長邪見,這首偈說得好!沒有分別,只有執著,增長愚痴,『永不見諸佛』。這樣學佛的人實在不少,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所以學佛的人多,成佛的人不多。成佛的人怎麼樣?成佛的人他聽教、研究經教他不用分別,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能夠守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的開示,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他能體會得如來真實義。所以,佛法最貴重的是放下,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妄想。

  底下說「又皆雙明者」,雙明者就是說三性又說三無性的。遍計所執性跟相無自性性是一雙,依他起性跟生無自性性是一雙,圓成實性跟勝義無自性性是一雙,這講雙明。「以其三性即三無性故」,是一不是二。三性給你把事相說明,雖說明了,你沒有分別執著,你是真明白了。如果你有分別執著,你是明瞭了,但是是邪見,不是正知正見,是邪見。為什麼說邪見?正見生智慧,邪見生妄想,你聽了佛法之後,是生智慧還是生妄想?這個不能不知道。「故唯識云,即依此三性,說彼三無性。」佛說了三性,一定講三無性,怕你執著,怕你錯解了如來真實義,所以不能不說三無性。「初則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就是生無性,「後」,後三首,「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故」,這是講所執的我,所執的法,也就是平常講的我執、法執,「二種三性不相去離」,給你講三性是從事上講的,從事上講的三性,你了解這個事是怎麼成就的。現在科學家所觀察宇宙萬事萬物是從事上,科學家為什麼不說佛法?因為他不知道三無性。知道三無性,他在事上他明瞭這個事是怎麼發生的,但是決定不執著,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叫正知正見。知道這些事相,像科學家現在所做的報告、所做的研究,他講得很清楚,但是他有分別執著,在佛法裡面講這叫邪見,邪知邪見。佛法的正邪標準是從這裡建立的,有分別執著就是邪知知見,沒有分別執著就是正知正見。他兩個說法是相同的,說法是一樣的,實際上他的趣向不一樣。沒有執著,他跟法性相應;執著的時候,他跟煩惱相應,他跟妄想分別執著相應,不同地方在此地。所以他永遠離不開煩惱習氣,在果報上講,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

  所以,邪知邪見跟正知正見,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不容易辨別,講法是一樣的。譬如我們現在的知見不是正知正見,我們也學會了佛說,這個宇宙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我們也會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說這算不算正知正見?不算。為什麼不算?我們說這兩句話裡頭有分別、有執著,我們還是生活在煩惱跟苦難的世間。如果是正知正見,他生活在清淨莊嚴的國土,實報莊嚴土,他怎麼會在六道?哪有這種道理!我從這個比喻,你們諸位就要能想到,譬如我們在資訊裡面看到夏威夷的土著古老的傳說,裡頭有句話講「這個世界是你念頭變出來的」,這個話跟佛講的完全相同。他這個話是不是正知正見?跟佛講的是一樣的,他的分別執著沒有離開,這個還是邪知邪見。跟佛講的完全一樣,為什麼佛說是正,別人講就是邪?你要能辨別什麼叫正、什麼叫邪?離妄想分別執著叫正,有妄想分別執著叫邪。

  真搞清楚了,那你就懂得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我們為的是什麼?佛經上一句術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可以翻,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它是佛法學習終極的目標,所以不翻它。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能翻,叫無上正等正覺,他不是邪知邪見,正覺,正知正見。阿羅漢不執著了,還有妄想、分別,他執著沒有了,就叫他做正覺,他超越六道。如果他還有執著,有執著他出離不了六道,那叫做邪見,講得完全一樣。菩薩不但執著放下,分別也放下,叫正等正覺。佛妄想也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叫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得邪跟正的分別,不是說得一樣不一樣,是你裡頭有沒有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就這個東西。夾雜在裡面就叫邪見,不夾雜就叫正見,邪正是這麼說法的。我們學佛,也學了一輩子,學了幾十年,我們的分別執著有沒有放下?如果沒有放下,自己要曉得,邪見在增長,不是正見。

  我們總想把邪見放下,有沒有方法幫助的,就是增上緣?有,戒律可以幫助你,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律從哪裡?《弟子規》可以幫助你,你要不在這上下功夫,你找別的幫不上忙,這是我跟諸位講一句老實話。你要好好的學《弟子規》,認真學上一年,你的進步,一年決定超過十年,為什麼?你有個得力的幫手幫你忙。有《弟子規》,你的進步一年可以超越人家十年。這個東西有效的,也有通過科學實驗。現在在北方,有些人用《弟子規》教兒女,用書法教兒女,因為這些東西學習都要心定下來,心浮氣躁學不到。用傳統的辦法來教學,那就是一門深入,貴以專。實驗的結果,小孩很懂事,守規矩,而且在考試的時候,無論在智慧、在能力上都超過一般同學。這什麼原因?因為他心清淨,他妄念少,他的意志能夠集中,所以學習的情緒、速度大幅度的提升,都是中國古老的方法。這個方法我們曉得,不是古人發明的,是什麼?是人性本來就是這樣,它是屬於性德。教你明瞭又叫你不要執著、不要分別,這就是佛知佛見;明瞭,有分別執著,就變成現在所謂專家學者,科學家、哲學家,都變成這些東西。這也是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所說的,佛法就是佛法,佛法不是哲學,佛法也不是科學,佛法也不是宗教,而佛法是現代人所必需,他這個話說得好!你真正明白了,這二種三性是一不是二,一即是二,二即是一。這是清涼大師為我們說明的。

  「然法相宗,三性則有性,三無則無性,有無義殊,故彼偈云,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這兩句話是佛說的,意思說「既言密意說三無性,則不礙於三有性也」。這是他會通相宗的講法。法相宗確實三性是講有,三無性是說無,有無對立。那怎麼辦?所以相宗有一首偈子講,這個說法是佛的密意,密意說一切法無性。什麼是密意?這個意思就是三無性不礙三有性,這才能會通,才能講得通,相宗的說法。所以相宗是大乘,不是一乘,是菩薩乘,不是一佛乘。「若法性宗,此二三性有無無礙,互奪雙忘,皆悉自在」,性宗跟相宗顯然不相同,性宗講得殊勝。性宗裡面講的是有無不二,你看《般若心經》是性宗的,《心經》上給我們講有無就是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是有,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受是感受,想是思想,這是精神的部分。這個意思就告訴我們,精神跟物質是一不是二,我們不能說唯心,也不能說唯物,心跟物是一不是二,不能分割。說心,心是物;說物,物是心。這個意思彌勒菩薩答覆世尊徵問的時候,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能體會得到,有無不二。這是法性宗上所講的。

  「初舉分別過者」,前面到這個地方這是總說,把三性、三無性略略的介紹過之後,然後再講前面第一首偈,「初舉分別過者,分別即遍計所執也,古謂為分別性,今疏從簡,亦欲辨起心動念,皆成分別,故並成過」。這個地方我們就要注意了,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不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不是分別?是不是執著?如果是的,那我們就要警覺到,我們一天到晚用的這個心是什麼心?輪迴心。輪迴心所造作的是輪迴業,學佛也在造輪迴業,學佛是輪迴業裡頭的善業,善業果報在哪裡?在人天。但是人天你一定要曉得,人天,你五戒十善至少要能打六十分,你來生才能得人身。如果五戒十善只有個五十分以下,來生人身有問題,得不到人身;得不到人身,畜生、餓鬼這個兩道,不至於墮地獄。這個兩道還是享福,在畜生道享福,在餓鬼道享福,餓鬼道是山神、土地,樹木花草之神,搞這些去了。在佛門當中修的福。引導我們到哪一道去投胎,這是講引業,那是戒定。有戒有定生色界天,有戒沒有定生欲界天。所以佛為什麼重視戒律,這就明白了。你沒有定慧,有戒律,不墮三途,什麼樣戒律?《弟子規》百分之百落實,決定不墮三惡道。你細細看看,《弟子規》裡頭字字句句沒有三惡道的業因,所以他不墮三惡道。如果違背了,那就是三惡道的業因,三惡道終究有分,這就錯了。

  所以,古人學佛跟我們現在學佛不一樣,古人從小有家教。家教學什麼?家教就是學的家規,家規就是《弟子規》。家教雖然家家不同,但是大同小異,沒有教你幹壞事的。家教具體的文字都在家譜裡面,在過去,每一家都有祠堂,祠堂裡面一定存著家譜。家譜是你家庭的歷史,你這個族姓的根源從哪裡來的,有清清楚楚的記載,有根有本。現在講家難了,沒人懂,我們這一代是很可憐,古人所講的家破人亡。古時候的家庭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興旺的時候到六代同堂,還有七代同堂,那是極少數的。七代同堂,他那個家族總有七、八百人,上千人。四代、五代很平常,很多,六代也常見。所以一個家族,人丁衰的也有七、八十人,人丁旺的有三四百人、五六百人,這是正常的現象。這麼大的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就是個社會,所以它有組織,它有規矩,它沒有規矩就亂了,所謂尊卑上下。所以一個家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現在家沒有了,家道、家學、家規、家業也都沒有了,非常的悲慘,一家的親人都四散了,彼此都不認識。現在有許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我父親的兄弟我知道,我祖父的兄弟我就不知道了,曾祖父那更不知道了。在從前,不但曾祖父,連高祖父他所生的兒女,就是我們曾祖父這一代,大家住在一起,都知道、都認識,一家人。現在家沒有了,這真可憐。家沒有了,人就沒有依靠,古人講的天倫之樂,我們只看到這幾個字樣,什麼叫天倫之樂,不知道。古人講兒孫滿堂,兒孫幾百人,哪像現在!

  中國的家道,中國家的精神、功能是國家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所以《大學》裡面講,齊家、治國、平天下。家齊,每一個人家都整齊,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政府各級領導人很悠閒,沒有什麼煩心的事情,人人都守規矩,每一家把他的家人都管得很好。所以《弟子規》是中國各個族群、家族家規共同的規約,也就是集各個家族家規的大成,人人都要學,從小到老都不能夠違背。人人都在學,人人都是好人,這社會上沒有壞人。《弟子規》做到了,確實那不是一個理想,真正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沒有壞人,沒有有壞念頭的人,也沒有作惡的人。所以中國古聖先賢五千年來靠這個教誨,讓這個地區、這個族群長治久安。現在這個東西丟掉了,丟掉社會動亂,人心沒有歸依,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苦不堪言。這個要恢復到正常秩序,那是非常困難,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省察的。

  這一段說「初舉分別過者」,就是前面這三首偈,分別就是遍計所執,古時候稱為分別性,「今疏從簡,亦欲辨起心動念,皆成分別,故並成過。故云,以心分別,一切法邪;不以心分別,一切法正」。佛法講邪正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你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意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只要有分別、有執著就叫邪,邪知邪見;離分別執著,叫正知正見,講得透徹。我們現在自己反省想想,全是邪知邪見,在過去,過去不知道,以為邪知邪見是惡知惡見。所以,邪知邪見跟善惡的惡不一樣,邪正不等於善惡。善惡的定義,什麼叫善?利益眾生叫善,利益自己的叫惡,這是善惡的定義。為什麼利益自己叫惡?利益自己增長我執,這就是惡。為什麼?六道輪迴是我執變現出來的,我執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所以把這個稱之為惡。起心動念都為社會、為眾生,這是善,那是破我執,幫助你破我執,心量拓開了,所謂量大福大,是這個道理。這些理不能不知道,知道你就會很認真的去學習,去修正你的錯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這一生當中想入佛境界,想往生佛國,那我們就要得到佛的氣分,要跟佛愈接近愈好。佛沒有分別執著,我們的分別執著要降溫,也就是說一年要比一年淡薄,一年比一年輕,這就對了。如果分別執著還是一年比一年嚴重,那就壞了,那就錯了。

  對人、對事、對物決定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不能出六道輪迴,但是它跟出六道輪迴有密切的關聯性,這個不能不知道。它能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真正超越六道輪迴的因素,就是不執著、不分別。你要修清淨心,你要修忍辱波羅蜜。無論看到人做什麼壞事,不放在心上,更不能放在臉上,也不能放在嘴皮上。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破執著第一步的功夫。尤其見到人不如法的,我們會心裡很難過,自己去用自己的標準,不是如來的標準,自己的標準,產生厭惡,就造業。所以,我們常常勸勉同學們,我們學佛,我們接受別人的批評,虛心接受,不批評人,我們沒有這個功夫,沒有這個能力。諸佛菩薩對於作惡的眾生只有勸導,沒有批評,沒有責備,言辭都非常柔軟,這都是應當要學習的。學習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的應化,如果看到最深、最究竟、最徹底,那是自己的心現識變。所以你能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邪正、善惡、是非、真妄標準要搞清楚。

  下面引「信心銘云」,這是三祖僧璨大師所說的,「大道無難,唯嫌揀擇」。揀擇是什麼?選擇;選擇是什麼?是分別、是執著。我們現在求大道,大道是成佛之道,用分別心、用揀擇的心,你不能成就。這禪宗裡面說的話,可是在教下、在淨土,你看看佛祖教導我們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持就是保持,名號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他講的完全相反,我們到底信誰?上上根人,《信心銘》講的這句話沒錯,中下根性的人不得受用。我們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法門確實有難有易,實在講不是法門有難易,是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難易是在我們自己分的,不是在法門上分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假如這個法門我過去生中學過,這一生遇到的時候熟、容易;過去生中從來沒有學過,這一生遇到,學習很困難,這種現象發生,這是屬於因果的現象。怎麼選擇?你感覺得不難,覺得很容易,學起來很歡喜,不討厭,那你就選擇這個法門,你學得就快。如果這個法門學的時候難,不喜歡,你就不要學它。

  自己沒有能力選擇,那就聽佛的話,佛替上中下三根的人做了一個選擇。佛在世的時候教人,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佛給我們指導的。我們現在生在末法,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選擇淨土是遵從佛陀的教誨。細細看看淨宗的典籍確實分量少,只有三經一論,後來我們祖師又放兩部進去,變成五經一論。縱然是五經一論,五經印在一起也是薄薄的一小本,依靠的經典最少,最少容易學習。五經都學行,如果不能,五經裡頭學一部就行。最少的一部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文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行,你一生就依這個經老實念佛,決定得生!簡單、容易、穩當、可靠,而且快速,往生極樂世界,那成功不是其他的法門可以相比的。《華嚴經》到最後也不例外,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乘大法,指歸淨土。所以不選擇當中,我們按照自己的能力、習性、愛好來抉擇法門。

  它後頭這一句說得好,「但不憎愛,洞然明白」,這是於一切人、於一切事、一切萬物不要有討厭的念頭,不要有貪愛的念頭。憎愛就是貪瞋,你能夠不貪不瞋,自然就不愚痴,智慧就開了。所以在一切境緣當中練什麼?順自己意思的沒有貪愛,違背自己意思的沒有瞋恨,你就用這個功夫就好。這個功夫能用下去,你功夫就得力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20:49)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20: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94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