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六一卷) 2008/5/5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6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段偈讚分,第三小段勝慧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
【又如明淨日。瞽者莫能見。無有智慧心。終不見諸佛。】
這四首偈,從第六到第九,是比喻得失。四首偈,前面三首都是比喻錯誤,末後一首是正確的。四首裡面有三首說明過失,顯示出我們的過失很重,煩惱習氣很深,所以說得多。能夠把它糾正過來,我們的學習就確實有收穫、有成就。總的來說,六道裡面眾生最可貴的是有自知之明,也就是真正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有錯誤;知錯誤他才能改正錯誤,如果不知道自己錯了是永遠不會回頭。諸佛菩薩、諸善知識他們能幫助我們的就是把我們點醒,讓我們自己曉得現前的狀況。這就好比一個人他有病,有病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病,所以他不會去治他的病,如果他知道他有病他一定去求醫,這一定的道理。所以有病不知道病,這是很可怕的一樁事情。這個比喻容易懂,有病了誰不要去求醫,找好的醫生,找好的藥物?但是我們的心病、我們的煩惱病、我們的所知障病真的自己不知道,等到哪一天果報現前,後悔莫及,那就遲了,來不及了。所以總要明瞭,這才是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大事。父母告訴我們,但是告訴我們的很有限,為什麼?有很多煩惱習氣父母也不知道,他是凡夫。老師知道,世間老師知道的也很有限,他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斷,對我們幫助是有限度的。只有佛菩薩、只有真正修道人他們知道,所以他們能夠講得透徹,演得微細,演是做出來給我們看。
我也常常說,佛菩薩教人,為什麼人相信?為什麼教學有那麼好的成就?依照中國歷史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滅度是在周穆王五十三年。如果依照這個記載,佛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多年,不是二千五百五十二年,不是,三千多年了。想想這麼長的時間,他的遺教留在世間,多少人在學習,學習這麼多人當中,多少人開悟,多少人證果。現在證果、開悟的人少了,過去有,朝朝代代都有記載,愈往前面去愈多,愈往後面看比較少,現在看不到了。從這個地方也顯示出眾生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什麼原因?煩惱習氣的累積。我們就明白了,這不難懂,三千年前的人那時候他的煩惱肯定比我們輕,為什麼?我們今天又累積了三千年,只要沒開悟,往後去那就更麻煩。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下次再遇到佛法可不是那麼簡單的,這是世尊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下一次得人身是什麼時候?不要以為我們在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立刻就到人間來,這是如意算盤,不是事實。事實要得人身,照中國傳統的學術來講,你要在這一生當中具足倫常道德,這是取得人道的基本條件。
倫常裡面講的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這些關係你有沒有處好?這問問自己。應該盡的義務有沒有做到?父子的親愛,父慈子孝我有沒有做到?兄友弟恭有沒有做到?君仁臣義,君是領導人,在我們道場,住持是領導人,首座、維那、監院都是領導人,這是領導班子。領導人要把仁做到,被領導的人要把忠做到。朋友之間、人與人之間,敬、信要做到,互相尊敬,互相信任。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些都能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些道德都能相應,來生到人道。如果人際關係沒處好,這些基本的條件不及格,來生就得不到人身。到哪裡去?你想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貪心重的人幹什麼事情他的方向目標是貪婪,這個人來生是餓鬼道;嫉妒、瞋恚,他是地獄道;愚痴,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善惡,往往都顛倒了,這是愚痴,畜生道。所以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細心想想,我們的前途在哪裡?不必問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如果沒有清淨慧,就是擺在面前的事實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愚痴,沒有智慧。
貪瞋痴叫三毒煩惱,貪瞋性質很猛利,說實在話,很容易斷,最難斷的是愚痴,為什麼?有戒定就能把貪瞋止住,痴不行,痴一定要智慧,沒有智慧他回不了頭來。所以佛法的教學,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不是在戒律成就、禪定的獲得,不是的,為什麼?這個世間人做得到。中國古人講的禮,那就是戒律成就,世間人做到了;中國人講的專一,那是佛家講的定,也做到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中國自古以來聖賢教育都對這個原則非常尊重,只是到近代,也不過一百年的樣子,這一百年的疏忽,把古聖先賢的教誨放棄了,造成現前的災難,天災人禍真正的原因是在此地。這是科學沒法子探測到的,只有在聖賢教誨裡面,你就很容易發現。我們得人身談何容易!得人身遇到佛法,難中之難。遇到了佛法,沒有遇到殊勝的緣,三因裡頭沒有殊勝的緣,正因、了因不容易現前。了因就是所講的智慧,有智慧他才覺悟,有智慧他才會回頭,沒有智慧的人學佛也不會覺悟,也不會回頭。
佛教菩薩回頭,第一個,從貪婪回頭,學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要用現在的話說,付出不求回報,全心全力的付出,物質也好,精神也好,菩薩修的布施波羅蜜。從一切惡業回頭,惡業是十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再跟惡業相應,依純淨純善,這叫持戒波羅蜜。瞋恚是大毛病,喜歡發脾氣,喜歡說粗話,這是地獄因。貪是餓鬼因。你能把這個放下,學習柔和、溫良、和顏悅色,這是忍辱波羅蜜。忍辱能成就一切善法,它是清淨心的前方便,凡事不能忍,你的心就不會清淨。心清淨就是三昧、就是定。像一盆水一樣,沒有染污、沒有波浪,禪定波羅蜜。從迷惑、從散亂回過頭來,那就是般若波羅蜜。佛教菩薩這六門功課,在大乘教裡面,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都不能夠離開。五十一位菩薩境界有勝劣不同,功夫有高下不等,但是他所學習的功課科目是一樣的,六個科目,內容不一樣,內容當然有淺深廣狹不同,這真修。
學佛,佛教是教學,教學裡面有師生的關係、有同學的關係,同學裡面還有同志的關係。同學,同一個老師、同一個學校在一起學習,叫同學;同志,同一個學科、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更親密。我們大家都學佛,這是同學,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同學。我們這幾個人統統學淨土,我們的方向是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是親近阿彌陀佛,這是同志,最親切!怎樣才能成就?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訓,要依教奉行,我們才能成就。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慈悲,都做出修行證果最好的樣子給我們看。布施,做出樣子,一生,用現在的話來說,犧牲奉獻,捨己為人,沒有一絲一毫、沒有一樁事情是為自己利益著想,這是現在人無法想像的。為什麼這個人不為自己想?因為覺悟的人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為別人著想是真正為自己著想。這話不好懂,這是事實真相,覺悟的人知道,知道得最透徹、最清楚是佛菩薩、法身大士,所以他能做得那麼圓滿。我們久遠劫來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不知道,總認為自他是二,自不是他,他不是自,對立起來了。對立的時間太久了,對立的樣子太普遍了,所以認為這是真理,認為這是事實;把別人看作自己,人說這個人頭腦有問題。我們是凡夫,學佛懂得一點佛菩薩的教誨,我們也認真的在做,做的時候外面人感覺得奇怪,你為什麼這樣做?不為自己,哪有這種道理?必定有企圖,必定有目的。不但諸佛菩薩一生教學沒有任何目的、沒有企圖,世間聖賢也做到了。孔孟的教學有什麼目的、有什麼企圖?如果說他有目的、有企圖,無非是希望一切眾生過更好的日子而已,自己再清苦也無所謂,這就是他的目的,這就是他的企圖,所謂凡聖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我們的煩惱習氣太嚴重,要不除,永遠不能見佛,此地講『終不見諸佛』,實在講見佛就是見性,我們見不到自性,所以一定要有智慧。這首偈子跟前面相似,前面是用燈做比喻,這首偈子是用太陽做比喻,『明淨日,瞽者莫能見』,眼睛瞎的人,眼睛瞎了見不到。這個瞽就是比喻你有無明、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三重障礙,障礙著你的清淨眼,你見東西就看錯了,你就見不到了。『無有智慧心』,這說得多清楚、多明白,你有智慧心你就見到自性,見到自性你就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就是自己,大而無外的宇宙是自己心性現出來的。《華嚴經》上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今天講宇宙大自然的現象,這是心現的,是自己自性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的變化,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所起的作用,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識,所以唯識所變。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只有現,沒有變,沒有變叫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所說的極樂世界,那是心現,沒有識變,為什麼?那裡面的人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是中下根性的凡夫,學這個法門,生到淨土是帶業往生。沒錯,帶著煩惱習氣到極樂世界,可是煩惱習氣要有緣它才會起現行,沒有緣,雖有,它不起作用,所以煩惱習氣到極樂世界很快就斷掉了。譬如貪心,為什麼會有貪心?這個地方,你物質、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它缺乏,缺乏你就要收藏,這就起貪心,你要想擁有。如果它不缺乏,它很多,貪心就沒有了。我想諸位都知道,在物質裡面什麼東西對我們人是最重要的?你要問外面的人,人家一定說是錢財最重要。錯了,沒有錢財你還能活下去,你不會死。那是什麼東西?飲食最重要。一個星期不吃飯也餓不死,最重要的是空氣,五分鐘沒有空氣人就不能活了,命就沒有了。誰貪空氣?有哪個人把空氣儲存下來?這是寶貝,活命的,為什麼他不儲存?它太多了,遍地都是,用不著儲存。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心裡所想要的東西,念頭才動,它就現前,你說你還要不要儲存?還要不要收藏?不要了,所以貪婪的心自然就沒有了。
極樂世界的人人人謙虛,人人對人都是敬愛、關懷照顧,你的脾氣發不起來。到那個地方再也看不到有一個人會跟你衝突,這就是說極樂世界沒有惡緣,你到那個地方去,你雖有惡業,惡業不起作用,種子要遇緣才起現行,那個地方沒有緣,所以好修行。世尊為我們選擇這個道場,十方如來也贊成釋迦牟尼佛的選擇,異口同音附和、讚美,這個緣多稀有,這個緣多難得。所以往生淨土是一了百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你就獲得大圓滿,聽經聞法也不會吝法,太殊勝了。想學什麼法門,隨自己的心意,你就聽佛在那裡講這個法門。想聽《華嚴》的,阿彌陀佛每天講經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想聽般若的,聽的是《大般若經》。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到底說哪部經?佛哪一部經也沒說,可是我們每個人聽的時候都是自己最歡喜的、最嚮往的這部經聽到了,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是自性彌陀為自己說法。還是因果,還是感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真心取淨土那是智慧心。
我們在這個世間,斷煩惱、開智慧談何容易?可以說在末法,古大德跟我們講,已經不可能了。我們想想他們的話,說得不過分。冷靜思惟觀察,內心妄念不止,停不下來,前念滅、後念生,而這些念頭絕大部分是與十惡相應,很少與十善相應。要用中國傳統的話來說,起心動念絕大部分是與悖逆道德相應,隨順道德的太少了。所以說凡夫是輪迴心,輪迴心所造的當然是輪迴業,果報自然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我們就要記住佛陀的話,肯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惡業多、善業少。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心裡起心動念的作用,這個心起心動念就是作用,這作用裡面,善心所把它歸納只有十一個,不善的心所二十六個,這是歸納,煩惱心所歸納為二十六個。這就說明我們起心動念是善少惡多,善的力量薄弱,惡的力量強大,你轉不過來。用什麼方法?方法是教育。
《三字經》上前八句話,那是真理,那是真言,那是寶。前面兩句把凡聖的根本明白的說出來,本性本善;佛菩薩的本性本善,十法界眾生的本性本善,一點差別都沒有。本善裡面,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二十個字,圓滿具足。「本自清淨」,清淨是什麼?沒有染污,染污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是染污,根本沒有。「本不生滅」,生死輪迴是生滅,本性裡頭找不到。「本自具足」,我們今天講的,人生在世,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沒有欠缺,樣樣圓滿。佛在《華嚴》裡面給我們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是把我們生活所需,物質也好、精神也好,歸納為三大類,你看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具足,沒欠缺。第四就是「本無動搖」,本性從來沒有動過。這句話意思非常重要,本來沒有動過,不動就是真心,動搖了就不是真心。這說明什麼?禪定的重要,禪定是真心現前。所以定開智慧,定起用就是智慧,不定起用就是煩惱。我們的心不定,所以這個心起作用全是煩惱。定心起作用,我們學佛的人講成就佛法,世間人講成就依正莊嚴,或者是現在時髦的話,成就真善美慧,心不動他能做到。末後說「能生萬法」,這句話說明整個宇宙是自己自性所現的,宇宙之間這些森羅萬象的變化,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在主宰的。所以我們念頭淨,宇宙清淨,我們念頭善,整個宇宙就善,境隨心轉。
佛苦口婆心教導我們,我們聽了怎麼樣?不止聽一遍,這是佛的慈悲,佛只要你還沒有真正體會到,他可以跟你說一千遍、說一萬遍。這比我們中國聖人高明,我們中國聖人沒有這麼大的耐心,「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孔子就不願意教你。這個房屋有四個角,方形的,夫子說,你看這個角,這是直角,九十度,你立刻就要曉得那三個也是九十度,一樣的,這孔老夫子會教你,你能以三隅反。如果說這個角是九十度,再問:老師,那個角是多少度?這老師就不想教你了,你太笨了。可是佛慈悲,你問這個角,九十度,問那個?佛告訴你那也是九十度,還有第三、第四個?第三個也是九十度,第四個也是。佛肯這樣教法,慈悲到極處。這部《華嚴經》這麼大的經典,你前面聽了不懂沒關係,後頭會無數次的重複,好就好在這個地方,不厭其煩,不厭重複。所以佛的示現、佛的教誨我們要細心體會他的意思,我們才能真正學到。
本性,也就是正因,是相同的。所以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從性上說都是聖人。在佛法裡面講,從性上說都是佛,所以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從性上講的,哪有差別!但是習相遠,習是什麼?習性,不是本性,習慣,每個人所染的習性不相同。本性是先天的,習性是後天的,就是你所學的。古人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孟子的母親對於這樁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她要幫助她的兒子,成就他,搬了三次家,孟母三遷,為什麼?環境影響小孩。最早孟母住的地方在農村,在鄉下,孟子看到人家常常去埋葬死人,他就學了這個。孟母看到這個,不行,這裡不能住。搬到都市,靠近市場,這個市場是殺豬的,鄰近這個地方,孟子就學殺豬。他母親說這也不是好事情。最後搬到一個學校,私塾附近,孟子就學讀書,這個好,孟母決定長住在這個地方,讓他學讀書,學詩、學禮。習性關係。現在目前這個社會,父母對這樁事情疏忽了,現在小孩睜開眼睛,他面對的是電視,稍稍長大了,他會玩電腦,電視、電腦裡面學些什麼?學會暴力、色情、殺盜淫妄,你說這多可怕,這個現在是整個世界的風氣。我們在外面時間久了,旅行的地方多了,愈是偏僻、愈是落後,那個地方有人情味,那個地方的人心行善良,愈是大都會就感到愈複雜、愈險惡。這是什麼?習氣,習相遠,這個遠是跟你自己的本性本善相去愈來愈遠,你本來是佛,現在居然起心動念都是三途,都是殺盜淫妄,都是貪瞋痴慢疑,這還得了!這太遠了,距離太遠了。換句話說,你本來是佛,現在你墮到三途去了。這怎麼辦?這才要教育。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講經說什麼?教育,教什麼?教你回頭,回頭是岸。
我們年輕無知不知道,聽了學校老師的,真的是誤導,說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迷信,我們以為它真的是迷信,所以對它產生反感、厭惡,不願意接觸它。後來知道它是教育,它是教學,這也是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的接引老師是方東美先生,他把我這個錯誤的知見糾正過來,告訴我佛法不是迷信。我跟他學哲學,他說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佛經是高等哲學,又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引進佛門,五十七年的學習,感恩老師,不是老師的引導,我們會誤會一輩子。引導進來之後才發現這麼好,太好了,怎麼世間人對它產生這樣嚴重的誤會?我們今天在《華嚴經》裡面看到,不但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佛法應用在生活,應用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真的是圓滿的倫理、道德、因果,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洗淨過去所犯的錯誤、罪業。我們可以藉著這個殊勝的緣分回歸到本善的自性,這個因緣無比的稀有,要珍惜。你要真的懂得,你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有絲毫貪戀,不再有絲毫執著。
身外之物,大家也都知道,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他念念放不下,患得患失,錯了!我們也曉得錯了,放不下,那是什麼?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你還沒有放下是你沒有了解,這是他老人家教給我的,為什麼?真了解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我這才明白、這才提醒,真放下是真了解,沒放下的時候,說了解並沒有了解,自己還要加功夫,因為了解得不透徹,了解得透徹你確實就放下,放下他就入境界了。所以解要透,信才深,你才會真幹。真幹叫真信、真解,沒有真幹,你那個相信跟理解都不圓滿。你的相信不叫真信,叫正信,當然,你那個解也不是真的解,叫正解,接近真,不是真。那怎麼辦?要教,「苟不教,性乃遷」,要教。「教之道,貴以專」,這句太重要了。專怎樣?不要有貪心,一門深入。你要真能放得下,一生走一條路,一個法門,一個方向,你一定會達到。一部經得一門深入,長時間薰修,也不要求開悟,也不要求三昧,什麼都不求,天天學,天天依教奉行,功夫到了,所謂水到渠成,你不求三昧,得三昧了,不求開悟,開悟了,不求成佛,他成佛了。不能求,求就壞了,壞在哪裡?你想你那個求是不是分別?是不是執著?是不是妄想?把你的功夫全破壞了,換句話說,你沒放下。
我在這麼多年教學當中,遇到很多同修,確實有不少,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來問我,「法師,你看我念佛了,我能得一心嗎?我什麼時候能得一心?」我就告訴他,「你這輩子都得不到一心。」他很不高興,「為什麼?」你求得一心,把你一心破壞了,你要不求,你真得到了。一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一心裡頭加個一心就壞了,就不是一心了。這個道理要懂。古人有句話講得好,「只問耕耘,莫問收穫」,這就對了,你肯定有收穫,有你意想不到的豐收。你預先想到,我要得到多少,你未必能得到。在世間法裡面,你想是妄想,你得到的是命,你命裡有,命裡沒有的想也想不到,命裡有的不想也得到,那你何必打妄想?打妄想多累人!這是說明為什麼不成就的原因。
總結一句話,古人講得好,我們怎麼樣去想,怎麼樣去努力,說實在的話,跳不出古人畫的圈子,今天的人再聰明,沒有辦法跳出。古人有句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是真理,自己要想花樣,最後吃虧了。科學家天天在追求新奇的東西,創新,認為老人講的那是舊的,過去了,應當要作廢。創新創到飽和點,那時候麻煩來了,什麼麻煩?地球要毀滅,人類在地球上不能生存,創新所付出的代價。聽老人言,老人言,地球上平平安安的,你能夠長遠在這裡住下去,隨順大自然的運作,所以生態平衡。要創新立異改變大自然,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被破壞掉,這一破壞,大自然產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是水災、火災、地震、風災、瘟疫,什麼玩意都出來了,創新要付出這個代價。這個世界已經到毀滅的邊緣,我們已經感覺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太痛苦。不說別的,飲食就不正常。從前飲食,農耕是人工,現在是機械化,用化肥、用農藥,化肥、農藥是可以讓農作物快速的生長,但是這些東西染污了土壤,土壤裡面含有毒素。從土壤再深入下去,染污了地下的水源,破壞農作物的基因,也破壞水族,給這些水族帶來生存的威脅。人吃了這些海鮮、吃了這些植物,會得奇奇怪怪的病症,病症要是不正常的發作就會變成傳染、就會變成瘟疫。你這一片地方,你都吃這個地方的水,你都吃這個地方的動植物,它們都是帶病菌的,這就造成大面積的瘟疫。你追究根源,創新立異付出代價。如果能夠照著從前的老方法,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他說人類如果還繼續想在世界上生存下去,一定要恢復從前人工農耕的方法。他說這個話是在七0年代,半個世紀之前,這是他講的,沒人相信,這是個真正有學問講出的良心話。後面這首偈:
【若能除眼翳。捨離於色想。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
『眼翳』是什麼?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說,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眼翳。我們說得更粗一點,說得更淺顯一點,自私自利是眼翳,你看不到真理,你看不到善法;名聞利養是翳,貪愛五欲六塵的享受是翳,那種享受是麻醉,帶來的毒害非常嚴重,佛不說我們都不知道;貪瞋痴慢疑是眼翳,這些東西不能不把它捨掉,你要不肯捨,你永遠見不到諸法實相,此地講的「終不見諸佛」。過去不知道,疏忽了,現在曉得了,要認真努力把這些障礙除掉。除障礙不能靠別人,這個東西要靠自己,這是自己的事情。我們要感激佛菩薩,佛菩薩告訴我們,他要不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告訴我們,我們知道了,我們就得真幹。
從哪裡幹起?要記住,老人言,老人指示我們一條最高的原理原則,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什麼?戒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就是本善,是本善自然的流露,不是別的。你一定要知道,戒不是哪個人制定來約束我們的,你這樣想你把它想錯了,不是的,戒律是聖人日常生活習慣,你把它記錄下來,就這樣的。佛菩薩的日常生活習慣記錄下來的,這叫戒律。我們跟他學,學他的為人、學他的存心,這叫真學,真的跟他學,不是學他的言語,學他的存心、學他的行為。學聖人、學賢人,聖賢日常生活叫禮,「周禮三百,儀禮三千」。佛法裡面戒律,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學習,你真的去學,會有很大的受用,什麼受用?快樂。《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喜悅,從內心裡面的快樂,不是外面的。習是什麼?習是落實。古聖先賢他們的存心、他們的言行,你真正學到了,快樂,那是什麼樂?聖賢之樂,中國古人常講「孔顏之樂」,孔是孔子,顏是顏回。在佛法裡面講,你真正能夠落實,做到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沒有憂慮、你沒有煩惱、你沒有妄想,你說多快樂,你所在之處都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善行從我心做起,與別人不相干。從我心做起,我把眼翳除掉了,除掉怎麼樣?真的你放下了。『捨離於色想』,這個「色」是代表物質,我們所說的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你捨棄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能隨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就是隨緣,隨著眾生的歡喜。自己成就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功德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功德,它與自性相應,與本性本善相應。
『不見於諸法』,這個「諸法」就是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怎麼說不見於諸法?這個見是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知道一切諸法是個空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它真的不存在,這時候你就見性了,見如來就是見性。佛經裡面,用「諸佛」,都從相上講的,稱「如來」,都從性上講的。諸位讀《金剛經》,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就講得很清楚。換個名詞意思不一樣。如來是什麼?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常講回歸自性,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在華嚴會上是初住菩薩以上,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見性,他那個地位是將要見還沒見那個邊緣上,如果一見性,就脫離十法界。見性是圓覺,圓滿的覺悟;沒有見性,他雖然覺,他覺不圓。古人用月亮做比喻,把十五的滿月比喻作圓覺,十四以下叫分證覺,不圓滿,有多分的、有少分的,初十到十四,多分的,初九以下的,少分覺,十五叫圓覺,這個我們要知道。證得圓覺之後,《華嚴經》上講,他還不是真的究竟圓滿,為什麼?他還有無明習氣沒斷。但是不要緊,這個習氣斷不了的,沒有方法斷的,不理會它就算了。不要想到無明習氣我要怎麼斷法,不要想,你一想就墮落了,你就退轉了,所以根本不去想它,隨其自然。
圓覺以上就是初住以上,他們與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所有一切剎土眾生自然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佛度有緣人。這個有緣,佛在經典裡面,緣很複雜,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為四大類,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這都叫有緣人。我們佛門一般也稱為冤親債主,冤是報怨的,親是報恩的,債主就是討債、還債的,歸納這四大類。凡是有這麼四大類的,這四大類人可多了,為什麼?生生世世,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的有緣人太多了。有緣人他有感,佛菩薩自然就有應。感有有心、有無心,應,給諸位說,完全是無心,應他絕對沒有起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起這個,他起這個他就是凡夫,他就墮落了,這一點要知道。只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才會有應,眾生極其微細的念頭,就好像震動,你這是震動,初住菩薩證得圓覺,那個心很淨,非常清淨,他能感受得到,就好像眾生非常微弱的波他可以接收得到,一接收自然就呈現反應。就如同江本博士水實驗的狀況類似,我們有心,無心不行,它感受不到,它很粗,我們有心給個意念給它,它能接收到。佛菩薩的感應比水靈敏太多了,水我們還很集中意志的給它說好幾聲「我喜歡你、我愛你」,它才會起感應;初住菩薩,這是剛剛證得圓覺,他那個心地清淨,感應非常靈敏,眾生有意無意動個念頭,他那裡就有反應。現什麼樣的身、怎麼幫助眾生、用什麼法,都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有分別執著?所以自然的。我們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示現了。觀音菩薩真的到這裡來了嗎?從哪裡來的?以後又不見了,他到哪裡去了?觀音菩薩沒有來去,現也未來,隱也沒去,為什麼?自性現的。我們的自性跟他的自性是一個自性,哪有來去!「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沒有來去。我們心裡想佛,佛現前,想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現前,想韋陀菩薩,韋陀菩薩現前;你想魔,魔現前。什麼是魔?愛欲是魔。你想貪瞋痴慢疑,魔就現前,你想戒定慧,佛菩薩就現前,一切法從心想生。學佛的同學對這個道理不能不明瞭,真正明瞭了,然後你就曉得,確實我們的意念主宰這個世界。
連夏威夷的土著,他們也是古時候的傳說傳下來的,裡頭有一句話說,「這個世界是你心造的」。這句話說得好,世界是你心造的,在佛法講,這個世界是你心想生的。你的心善,這個世界沒有一樣不善,你的心不善,這個世界就沒有一樣是善的,從心想生。我在講席裡常常給大家報告,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地球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這個道理搞清楚了,才曉得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的我們今天講星球,在佛法講世界,都沒有兩樣。為什麼會變現的不相同?是那個地方住的人人心不一樣。極樂世界的居民,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上善之人,上善之人俱會一處,所以他的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沒有一樣不善,依報隨著正報轉,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我們今天世界產生危機了,惹了大麻煩,惹了大禍,這都是人為惹出來的。我們不要倫理,不要道德,也不信因果了,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完全違背了性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不是善的,世界變了,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連土壤、河裡流的水,從前那種善與美全沒有了,都變成有毒了,這個毒是什麼?人的貪瞋痴,這是最毒的。人的貪瞋痴感染到山河大地,讓這個土地也有毒,江河、海水也有毒。再嚴重的時候,空氣都有毒,這就麻煩了。這是自作,自作自受,你要承受這個果報。佛真的是來救我們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從今之後把那個念頭轉過來,一切惡念捨掉,一切善念找回來。首先自度,真的一轉,第一個效果,你相貌變了,相隨心轉。相貌轉過來之後,你體質變了,為什麼?你身體所有那些不善的細胞全部都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是善的。我們身體裡面的器官、細胞統統恢復正常,所有帶病的全部沒有了。
「山西小院」很多同學都看過,四十多個帶著有重病的病患,醫生宣布沒救了,頂多只有三個月壽命,他們現在都活得很正常,活得很好。怎麼好的?他並沒有想自己的病好,他自己想到病不能治了,算了,一切都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想到他壽命還沒到。壽命到了生淨土,壽命沒有到他病就好了。這裡頭是有道理的,不是有什麼奇蹟,是你用清淨心把那個毒全部化解掉了,不需要藉外面的力量。現在外面的藥物也很可怕,為什麼?怕它有毒素,它會產生副作用。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真正信佛,能解決問題。所以這個信很不容易建立,很不容易產生。這跟求生淨土非常相似,兩種人,一種有真智慧,佛說的他不懷疑,他相信,完全接受,另外一種是善根深厚,他雖然不懂,對於佛所講的他也沒聽過,一竅不通,他善根深厚,你只一教他,他不懷疑,他也完全接受。這就是世法裡常講,一個是上智,一個是下愚,下愚有善根,上智有智慧;當中這個階層,半信半疑,他得不到受用,雖然信,他信心不清淨,所以他得不到力量。清淨信心才產生無比的力量,一般講這個力量神奇,真的。你想,意念可以改變世界,它怎麼不能改變身體?頭一個是改變身體。身體都不能改變,說改變世界,那是假的,那不能相信。這是我們真正學佛同學要知道,要從這個地方去建立信心。今天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19: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