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6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六0卷)  2008/5/3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6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段偈讚分,第三小段勝慧菩薩偈頌,我們還是從第六首念起: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昨天我們將這首偈裡的『暗』、『寶』、『燈』、『見』做了簡單的介紹,暗就是迷惑,我們迷了自性,寶就是性,心性,現在已經迷失了。為什麼把心性稱之為寶?世間人對於寶物看得很重,因為有了寶就代表你擁有財富,有財富,你一切物質上的問題都能夠解決了,所以把它稱之為寶。可是還有比物質問題更重要的,精神生活,還有更重要的,離苦得樂,往上還有更重要的,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中國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課題重要。但是世人真的迷了,迷了之後,不能看到真寶,只看到眼前一點小利,眼光短淺,看到這一生如何享受物質生活。物質生活擁有了,他並不快樂,我們在這個世間看到許多大富大貴,大富,擁有億萬財富的,他富而不樂,他的日子過得很苦,每天晚上要吃安眠藥才能睡覺。安眠藥是麻醉劑,他要不把他的腦神經麻醉,他就睡不著覺,你說多痛苦。貴是有很崇高的地位、有權勢,也是貴而不樂。

  人到這個世間來,是不是就是為了享這一點富貴,而付出精神痛苦的代價?人是不是為這樣的?人要是為這個目標而生活的,生活有什麼意義?這個值得我們反思的,應當要深深的去反省,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的。佛說得好,佛說我們芸芸眾生,六道凡夫,你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的?你為什麼來的?佛只講了四個字,「人生酬業」。人這一生,酬是酬償,業是業報,你過去造的善業,你這生來享福;你過去造的惡業,你這一生來受罪。是享福、是受罪,是你命裡注定的,不是別人注定的,是你自己給自己注定的,你過去生中造的,這是因果的道理。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現在還沒報,那是什麼?所謂的時辰未到,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是佛法裡常講的時節因緣。任何一個人生生世世,沒有完全造惡的,也沒有完全造善的,總是善惡摻雜著。哪一種先受報?看業力,你過去生中造的有善有惡,善的力量強,先享福,後受罪;善的力量弱,先受罪,後享福。強者先報,這佛在經上說的,力量強的先報,所以還是自己的事情。過去我造的善,善的力量很強,這一生當中就先享福,福享完了、享盡了,不善的果報現前。過去造的惡業很重,你生下來受苦,要受難,苦難受盡了,所謂是苦盡甘來,善的報現前,這個叫宿命。但是佛法不是宿命論,佛法告訴我們,命是你自己造的,所以你自己可以改。這個改要靠智慧,智慧要靠緣,這就是我們三因佛性裡面講了,正因是本來有的,得要有了因,了因是智慧。有能力辨別善惡、是非、真妄,你有這個能力,這叫智慧;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真妄,那叫迷惑。

  智慧實在講也是從正因佛性生的,但是它需要緣,緣就是需要助緣。助緣裡面第一個要善友,我們一般講要有好的老師指導你,幫助你破迷開悟;還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勵、互相警策,這才能回得了頭;還得要人事環境、外面的自然環境,這我們就講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實在講沒有一樣不好,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有智慧,沒有一樣不好,沒有智慧可以說沒有一樣對你是有好處的。這才知道智慧是寶。『暗中寶』是佛性,佛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外頭來的。這個智慧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幫助我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都要靠智慧。這個句子裡頭把「燈」就代表了智慧,照見。在我們佛門裡面說,善友是智慧,佛門稱善友是老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稱老師為善友,稱菩薩為仁者,仁慈的人,就是大慈大悲,就是這個意思。通常我們一般人只知道對觀世音菩薩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其實大慈大悲是每位菩薩共同的尊稱。佛經裡頭,佛也常常稱菩薩仁者,這些名相也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稱菩薩是梵語,稱仁者是菩薩義理裡面的精髓,我們聽到之後應當要認真的學習,為什麼?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現在沒有了,沒有,這迷失了,要把它找回來。

  四句偈前面兩句是比喻,後面兩句是法合。『佛法無人說』,佛法是寶,佛法是自性的佛法。佛是覺的意思,法就是萬法,對於萬法覺而不迷,這就叫佛法,迷而不覺就叫世間法。法沒有迷悟,人有迷悟。法沒有迷悟,但是這一切法它會隨著正報轉,這個道理要懂。大乘經裡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正報是心、是念頭,我們講的是意念,這是正報。我們心意善,相貌就變了,相貌就變得很善,所以說相隨心轉。看相算命的人常說,一個人四十歲之前的相貌,是你過去生中業報變現出來的,帶著過去生中;四十以後的相貌,是叫後天,是你這一生心行的善惡所感得的。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四十歲以前,先天成分多,後天成分少;四十以後,先天成分少,後天成分多。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生活環境還是隨心轉,所以佛才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們要多想想,我們起心動念是為自己的多,還是為別人的多?起心動念為別人是好事,為自己就不好了,為什麼?因為別人是自己性識裡頭變現出來的。

  這個要有相當覺悟的人,他才懂,自他不二。想別人是真正利益自己,想自己是損害自己,這是事實真相,佛給我們說的這是再清楚都沒有了。誰是自己?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諸佛如來承認,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清淨法身。為什麼說清淨?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真的是清淨法身。凡夫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己,不知道這個世界是自己,不知道芸芸眾生是自己,於是跟他們產生了對立、產生了矛盾、產生了衝突,自己害自己,這叫造惡業。惡業的果報是三途地獄,三途地獄真叫冤枉受了。所以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中國五千年來,幾個人不重視因果?翻開歷史,幾乎找不到。

  因果從哪裡來的?從一念不覺那個時候產生的,一念不覺,宇宙就產生,可以說它跟宇宙同時產生,永遠不消失。所以佛法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留意。凡夫沒有智慧,世出世間聖賢給我們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在中國就是倫理、道德,在佛法裡面,三皈、十善、戒律。這個標準從哪裡來的?不是別人制定叫我們遵守的,真正聖賢人、真正佛菩薩絕不會牽著人鼻子走,世出世間大聖大賢都希望成就別人頂天立地。諸佛希望一切眾生早日成佛,跟他達到同樣的境界,這是佛的心,這是佛的願望。所以佛心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沒有高下的。沒有染污是清淨,沒有迷惑是智慧,沒有自私自利是慈悲,這是真心,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是一樣的,沒有差別。說差別,大乘教裡常講,只是迷悟的差別,悟了,性德完全現前,迷了的時候它統統變質了。這是我們要明瞭的,知道自己這一生當中學的是什麼。所以,這種學問叫聖學,佛法稱為佛學,佛跟中國人稱聖非常接近。學佛是學作聖人、學作賢人、學作佛菩薩,這就對了,這才能真正的自度度他。自己沒有得度,就不能夠度他,這是教導我們,要度他,先自度。弘法如是,護法亦如是,沒有例外的。

  三因佛性,我們要注重緣因,緣是我們現在講的機遇,你的機會、你的遭遇。遇到了,你就要能夠抓住,你能夠認識機遇是智慧,你能夠掌握機遇是智慧,在這個機遇當中幫助你成就。世間人講修福,哪一個不想求福報?哪個地方福報最大?從前說佛門福報最大,是真的,不是假的,造塔、建寺功德大,帶給你大福報。現在我們也建塔、也來建寺,功德能不能跟古人比?不能比。古人建寺,你所享受的是人天福報,現在建寺,福報沒有了,為什麼?你要想一想為什麼建寺?建寺是安身,幫助這些出家人清修,幫助這些出家人覺悟,幫助這些出家人證果,所以你的功德就大了。如果現在寺建得很大,裡面要沒有真正修行人,功德就小。如果不但沒有修行人,而且這裡頭都是爭名奪利的人,那你就造罪業了。所以,建寺福報大小要看這個寺產生功能的大小,這個寺廟裡能出一個祖師大德,那真有功德。出家眾的道場、在家眾的道場都不例外,所以我們也不能輕視在家眾的道場,古往今來的蓮社、居士林,在家眾的道場,真有高人。

  佛陀在世,維摩居士是古佛再來,示現居士身,在家佛,釋迦牟尼佛示現比丘身,出家佛,那個時代世間是兩尊佛出世。我們看《維摩經》上記載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去見維摩居士,聽維摩居士講經說法,見居士的時候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對維摩居士跟對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相同。這就是過去歐陽竟無居士所說的,佛法是師道,師道裡面,在教學是老師第一大。舍利弗、目犍連雖然是比丘身分,接受維摩居士教誨,維摩居士是老師,你是學生,要行師生之禮,禮不可失。雖然你是三寶之一,僧寶,但是不是在講堂的時候,維摩居士對僧團裡面僧寶他非常恭敬,但是在授課的時候他是老師。正如同中國古代的帝王,帝王的兒女,這些太子、公主,在學堂裡念書的時候對老師要行跪拜禮,拜老師,尊師重道。帝王在過去,在學校裡見到孔老夫子的神位、孔老夫子的畫像,他行跪拜禮,拜老師。但是不是在學校裡,老師見到君王行君臣禮,以最敬禮拜皇上。皇上在課堂時,對老師也要行最敬禮。你看在從前,古人怎麼樣教人孝順父母?怎樣教人奉事師長、孝親尊師?帝王帶頭做,皇室帶頭做,上行下效才養成社會上良好的風氣。人人知道尊重老師,人人知道尊重學術、尊重德行,社會當然安定,世界當然太平。

  所以,不要以為這是小節,是小事,對於整個社會安定和平它有重大的作用。我們今天社會動亂,就是這些小節沒有了,大家認為這個不重要。可是社會之動亂每個人擔憂,不知道動亂的根源在哪裡。古人講得好,他說:道失了而後有德,德來代替;德失掉之後,而後有仁;仁失掉之後,而後有義;義失掉之後,還有禮;禮要失掉之後,天下大亂。在佛法裡面講,行道是法身菩薩,行道,這是最高的,完全是性德的流露。道失而後有德,在佛法裡面,四聖法界就行德,他與道相應。德失掉之後有仁,在六道裡頭,天道仁慈。佛常常給我們介紹天道,天人修上品十善,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天道,天人。所以仁心、仁行,仁就是仁慈博愛,思想、言行都不離仁慈博愛,這個人將來是天道的。仁失掉之後則有義,這是人間,義是什麼?古德講「循理謂之義」,用個通俗的話來講,他的思想、言行如理如法,世俗所謂合情合理合法,這是義。義失掉之後這是禮了,禮尚往來。你就曉得,義以上只有付出,不求回報,道、德、仁、義只有付出,沒有回報的,不求回報的。但是禮,禮講回報,禮尚往來。禮沒有了,社會就動亂,禮是個底限,底限沒了,這亂世。

  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這一生當中怎麼度自己?怎麼幫助別人?至少要學禮、要學義、要學仁,別人不做我做,從我做起,這就對了。社會大眾都不做,我做是不是會吃虧?表面上好像是吃一點虧,而實際上你佔盡了便宜,你是真正在修福,在積功累德。要知道人道的壽命短促,一百年說起來好像很長,其實真正感觸到的是剎那之間。前幾天,同學們陪同我到金牛鎮去訪問,那個地方是我出生的地方,找到了。我三歲離開出生地搬到順港,今年回去再看看,整整八十年,回憶八十年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樣,你說人的壽命是多麼短促。八十年不容易,順港兒童時代的玩伴,一個都沒有了。到金牛鎮還遇到一個老人跟我同年,住在一個村子上,現在是不記得了,但是可以肯定當年在一起玩耍,那肯定的。他長大之後在我們村裡面做工,一生沒有離開這個地方。這是緣不相同,我們一生流落在國外,真是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在家鄉沒有動,過著安定的生活。

  所以這要想到人生苦短,然後就想到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為什麼活在這個世間?活在這個世間目的何在?意義何在?價值何在?你總得想清楚。學佛之後,從經教裡面我們明白了,學佛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靈性,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造惡業,要知道利用這個機會積功累德。念佛同修都曉得,我們一個願望,求生淨土,積功累德可以提升自己的品位,靈性保證我們決定得生,那這一生真的沒有白過。業障要消,要真正懺悔,真正懺悔不是痛哭流涕,痛哭流涕算得上懺悔嗎?不見得,痛哭流涕是感動。真正懺悔是什麼?後不再造,這真懺悔。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懺悔就是儒家所講的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以後不重犯這個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懺悔。天天反省這是覺悟,反省什麼?我今天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過失?

  善惡的標準,最低的標準是《弟子規》,那是基礎的基礎,《感應篇》、《十善業》,這是我們梵行的標準。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善相應還是與不善相應?與善相應的,好,明天還要保持,與不善相應的話,明天要改過來,這樣子我們才能夠漸漸的遠離不善行,增長善心、善行。古人用功很認真,他每天記錄,這個記錄叫「功過格」,善就有功,不善就有過,每天記自己的功、記自己的過。明清兩代的讀書人很多人用這個方法,連出家人也不例外,出家人裡面用功過格,這大家都知道的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天天反省的他不叫功過格,他換了個名詞叫「自知錄」,你們看《蓮池大師全集》,裡面有一篇叫自知錄,那是大師每天反省的。用這個方法認真的改過自新,這是真懺悔法,做得很具體、很踏實。蓮池、蕅益不是凡人,我們沒有開悟、沒有證果,不知道他本來面目,示現是個比丘相,成為淨宗一代祖師。佛家講本跡,所示現的是跡相,那他的本是佛菩薩再來的。做出這個樣子是做給我們看的,教導我們的,我們要真正學著改過自新就得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有效。

  這些年,《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訓》流傳得很廣,這個小冊子是印光法師帶頭推動的。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住在倓虛法師建立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在這個裡面看到倓老蒐集的弘化社出版的經論善書,他蒐集得很多。印祖跟我們的關係很密切,雖然沒有見過面,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他的學生,跟他學淨土,以後在台灣專門弘揚淨土,專修專弘。所以,印祖就是我們自己的祖師,看到祖師這些著述、他所倡印的,我們有一分特別的感情,有時間就去看。我看書有個習慣,書一拿來首先看版權頁,發現《了凡四訓》印的數量太大了,我翻到版權頁看到密密麻麻的,翻印了二十多次。而且每一次數量最少的五萬冊,數量多的七萬冊、八萬冊,我給它略略計算一下,超過一百萬冊。我感到很驚訝,因為它不是佛經,可是它是勸善的書。

  了凡先生是教訓他兒子的,把他自己一生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的因果,毫無隱瞞的都寫出來,希望他兒子能認真的學習,叫「家庭四訓」。他是怎麼修的?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雲谷禪師送他一本功過格,他一生依教奉行,天天依著功過格去反省。每天的晚課要記自己的過失、記自己的善行,兩個對比,我今天是善做得多,還是惡做得多。他的命運真的改變了,明顯的改變。跟年輕的時候孔先生給他算命,前面二十年,沒遇雲谷禪師之前,流年絲毫不差。孔先生相當高明,每一年收入多少都給他寫上,那個時候做學生,每年參加考試第幾名,居然一點都不差,所以他非常相信命運。二十年之後遇到雲谷禪師,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雲谷禪師非常佩服他,凡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不容易,問他修行的方法。他很老實,他說:我沒什麼功夫,也不經常坐禪,但是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二十年一點都不差錯,於是就不打妄想了,打妄想也沒用。雲谷禪師聽到就哈哈大笑,告訴他: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凡夫。了凡先生很驚訝,你為什麼說這種話?這一番很長的開示,讓了凡先生覺悟了,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主宰。自己造,自己當然可以改,所以才叫他斷惡修善,依照功過格改過自新。

  明清兩代,讀書人用功過格的風氣很盛,功過格的內容大概都是依據《感應篇》。我們能夠依《太上感應篇》裡面的教訓來檢討我們自己的心行,起心動念、言語行為,那就是前人所用的功過格。記,是很好的一樁事情,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希望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過失,會有非常顯著的功效,現在人講進步,這是智慧。煩惱輕了,業障就消除,智慧自然增長,智慧就是你對人對事的想法、看法、判斷比過去強,就有很大的進步。錯誤愈來愈少,正確性和善意就愈來愈增長,這就是好事情,所以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人真正能改過自新就有救了,真的回頭,聖賢的教學從這裡產生了效果。我們再看下面一首偈:

  【亦如目有瞖。不見淨妙色。如是不淨心。不見諸佛法。】

  這首偈裡面提醒我們,『淨妙色』,淨是清淨,妙是微妙,佛法裡面的妙,形容,這個色是色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物質,大自然的現象,非空非有叫妙,一塵不染叫清淨。我們見不到,我們今天看到的是染污,沒有見到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是「淨妙色」。我們今天見不到就好像眼睛『有瞖』,眼睛有了病看不清楚。這兩句是比喻,下面兩句是法合,『如是不淨心,不見諸佛法』,把「目有瞖」比喻作心不清淨,被染污了,所以你見不到諸佛所說之法、諸佛所見之法,你見不到。這裡面的事實我們要明瞭,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我們不能把它忘記,所謂心淨則佛土淨。為什麼?前面《華嚴經》上跟我們探討了宇宙的源起,惠能大師在大徹大悟的時候,把宇宙的源起用很簡單的幾句話說出來。明心見性,見性是見什麼?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最後一句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忍和尚聽到這裡就告訴他行了,不必再說了,給他印證,他真的是徹悟了。本自清淨就是淨妙色,我們眼睛有瞖,瞖是什麼?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三重嚴重的染污,所以淨妙色沒有了。為什麼?外面的境界相被我們這個心染著了,就是不清淨的心,外面的淨妙色也就變成像現在所說的環境的染污。現在地球普遍被染污,甚至於擴大到天空都被染污。是真的被染污了嗎?也可以這麼說法,為什麼?境隨心轉,我們的心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我們心不清淨就沒有一樣是清淨的。這個道理很深。

  佛法當中常講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希望這一生當中能真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念佛就能往生。我們要問,念佛真能往生嗎?念佛的人可多了,往生的人不多。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李老師在台中創辦一個蓮社,叫「台中蓮社」。我親近他的時候,認識他,他在台中已經辦了十年,成績相當可觀。那時候他們的蓮友,李老師告訴我,大概有二十萬人。我跟他十年,我離開的時候我知道台中蓮友增長了,增長得很可觀,差不多有五十萬人。老師常說,他講我們蓮友,不是講別人,我們蓮友當中真正能往生的,一萬人當中大概有三、五個。這不成比例,一萬人當中才有三個、四個、五個,不都是念佛嗎?念佛沒有念到清淨心。

  念佛是個方法,而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把清淨心念出來,這叫真正念佛。所以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這是《楞嚴經》裡面「大勢至圓通章」,菩薩教導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人不能不知道這個原則。念佛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往生淨土。怎樣才能往生淨土?心淨才能往生。這個跟中峰國師「三時繫念」裡面的開示相應,中峰國師說得很好,自性彌陀,他經文上是「本性彌陀,唯心淨土」,所以心淨則佛土淨。所以,念佛的目的是什麼?是把清淨心念出來,清淨心跟極樂世界就相應。你心清淨,在大宇宙裡你會選擇哪個地方去?一定是選清淨心的地方,自自然然他起感應。臨終佛來接引,那個佛你要知道是自己清淨心變的,自性彌陀接引你到西方唯心淨土,這才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這個理通一切法,也就是說通十法界,一個道理。

  我們就懂得了,我想求生淨土,我一天到晚想什麼?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在這裡面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修善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佛,心上只有淨土,執持名號。這個沒斷煩惱,還是用的分別執著,但是這個分別執著跟極樂世界相應,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有分別,沒有執著,那你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分別執著都沒有,憶佛念佛,沒有分別執著,生實報莊嚴土,那個不一樣。這要曉得,一切諸佛剎土不離自性,十法界依正莊嚴也不離自性,這是一個大的因果。清淨心生淨土是因果,十惡的心生阿鼻地獄也是因果,五逆十惡這種心變現出來的就是阿鼻地獄。所以,阿鼻地獄跟極樂世界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就是用心不同。五逆十惡的心,馬上轉到清淨的心,淨土就現前,地獄就沒有了。這些道理你真的搞通、搞明白了,你才曉得怎樣修,你會很有信心。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種子,阿賴耶識裡統統具足,一切眾生都不缺乏,哪個法界現前總在遇緣不同。緣最重要的是所緣緣,那就是我們的方向、目標。我這一生的方向定在極樂世界,我的目標親近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成就,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修行就在生活裡,就在工作,就在處事待人接物,換句話說,就在當下。立刻就回頭,念念為眾生,不再為自己,這覺悟了。為眾生才真正為自己,幫助眾生是真正幫助自己,尤其是幫助正法,果德不可思議。

  「見諸佛法」就是佛門裡面所謂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見諸佛法了。這個清淨心的標準,這是絕對標準,絕對標準我們自己曉得這一生當中做不到。所以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勸導我們換一個道場去修行,這個道場就是極樂世界。為什麼?那個地方的緣好,我們講緣因佛性,能幫助我們開悟,能幫助我們成佛,無論是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極樂世界是首選。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釋迦如來代我們選的,十方一切諸佛代我們選的,我們要不要接受?你看《彌陀經》上六方佛讚,我們讀的《彌陀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你看看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佛。羅什大師省掉四方,他有四方上下,四維省掉,玄奘大師完全照原本翻譯的,十方。十方佛讚歎,給我們作證,就是勸導我們,也是幫助我們選擇這個法門。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能力在娑婆世界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到極樂世界去真能做得到;如果不到極樂世界,那你就得靠自己。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行,放下執著,你證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放下妄想,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你本來是佛。這個事情要自己真正在現實環境當中去鍛鍊,看看行不行。不行,不能再耽誤時間了,趕快回頭,現在說移民,移民到極樂世界,只要回頭都來得及,就怕你不回頭。

  回頭之後,有三個條件你才能保持住,你不會偏離你的方向、目標,這就是「不懷疑」。不懷疑要怎麼做?對極樂世界不懷疑,對阿彌陀佛不懷疑,對釋迦牟尼佛介紹不懷疑,對十方諸佛給我們作證不懷疑,對這個法門不懷疑。再告訴諸位,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他們的心行或善或惡都不懷疑,為什麼?如果你對世間人還有懷疑,你的心不清淨,道理在此地。不但對佛不懷疑,什麼都不懷疑,就是你的煩惱裡貪瞋痴慢疑那個「疑」斷掉了,你的清淨心才能現前。第二是「不夾雜」,你用心用得純。不夾雜難,比前面一條還難。我們在世間,人類又是一個社會生活的形態,你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不能離開許多瑣碎的這些事物。這些東西要是夾雜在你念佛功夫裡面,你念佛很難成就。事也不能不做,佛教給我們事可以做,不要放在心上,那就沒有妨礙;放在心上,你的心就被染污,就不清淨了。決定不放在心上,我們淨土才有把握,才能去得成。不放在心上,這些事不想,能辦事嗎?不放在心上比放在心上高明多了。放在心上,你是用妄心辦事,你用分別心辦事、用執著心辦事,往往把事情辦壞了,造業了;不放在心上,你是清淨心,清淨心,事情一來,清淨心是照見,完全是智慧,你事情會辦得很圓滿,辦得很周到,沒有一點過失。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給我們做了好樣子,凡聖差別就在此地。

  我們曉得,夾雜裡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有私心,這是夾雜。所以,自私自利這是夾雜的根本因素,沒有自私自利還夾雜什麼?事情做得很圓滿,眾生有福,我不居功,我有什麼功勞?沒有功勞,眾生的福報;事情做不成功,眾生沒有福,我們自己盡心盡力了,功德圓滿。這是事實真相。可是要盡心盡力去做,要不然對不起眾生,總是希望把它做圓滿。我們自己清淨心也能轉境界,但是眾生業力太大,我們轉不過來。怎樣轉才容易轉?眾生心跟我們的心相應,他也求清淨心,那個轉的力量就大了。連佛門裡面做超度的法師,能不能得度道理也是這樣的。你超度他到極樂世界,他願不願意去?願意去,真的他就去了;你超度他,他不想去,他不相信有極樂世界,那他怎麼超度他也去不了。所以,超度是個增上緣,往生不往生還是他自己的事情,就是提醒他就是了,勸導他,他一回頭那真的就去了。

  《般若經》上佛講真話,佛不度眾生,佛都不度眾生了,誰有能力度眾生?那眾生誰度?眾生自己度的,這是真話。所以佛菩薩給眾生做增上緣,四緣生法,佛幫上忙的是增上緣。但是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所緣緣跟無間緣,他只要具足這兩個,得外面的幫助那沒有不成就的。親因緣不必說,大家都有的,那是真因,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人是缺乏的。世尊在世的時候,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增上緣,天天勸導我們,天天提醒我們。每個人自己成就功夫不相同,這不是佛給我們的,是佛力加持。佛加持什麼?把這個理說清楚,方法說明白,果報說明白,我們知道之後自己幹。所以,佛對我們只做到兩個字,「開示」,佛菩薩、祖師大德、老師只能幫這個忙,開是開啟,示是指示。成不成就?在你自己肯不肯幹,依教奉行是行,行達到一定的程度就證果了。

  所以信解行證,佛能做的是開示,行證完全是我們自己事情。所以覺了是自度,迷惑顛倒的時候要靠佛的開示,叫佛度我們,真正成就決定是自度,佛菩薩幫不上忙。佛菩薩在行證上能幫忙,我們自己都用不著修行了,佛大慈大悲,這幫不上忙。所以要曉得,一真法界是你自己造的,十法界也是你自己造的,六道三途還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要負責任,自己對自己負責。感恩佛菩薩是感恩他把這個訊息告訴我們,他要不告訴我們,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根本就不知道事實真相,決定還是隨著煩惱習氣去轉。隨著煩惱習氣,那你就一世不如一世,每況愈下,你走下坡,那就是一世比一世痛苦。明白之後還可以往上升,你就不走下坡路,向上爬,向上那愈走愈高。

  所以要曉得,佛菩薩對我們加持的是什麼?佛菩薩保佑我們的是什麼?跟學校老師一樣,老師天天給你上課、天天給你講解。成績是你自己做出來的,老師沒有辦法代你做,修行證果完全是你自己的功力。我們講行,行的什麼?行你所信的,行你所解的,佛給我們開示,我們相信了,我們理解了,就把這個信、把這個解落實在生活裡。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這個信解,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見解、變成自己的行為,這叫真的依教奉行。你依照這個方法去行,這個一般講叫持戒,依照老師指導的去做,叫持戒。持戒久了,就養成習慣,這個習慣決定幫助你得定,這就講得三昧,佛家講得三昧。得到三昧之後,功夫不斷向上提升,叫定功,他就開悟了。所以,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一開就「見諸佛法」,就見佛,就成佛。這樣你才曉得持戒的意義,你就懂了,你懂得持戒的意思,為什麼要持戒?沒有別的,是幫助你定下來,定才能開慧。

  在中國,自古以來兒童就開始修定,用什麼方法?寫字,書法。諸位要曉得,書法是修定的,你心要不定你就寫不好。學佛的人天天寫書法,不是想做個書法家,想做個藝術界的人士,目的不是在此地,是修定。你看你早晨寫一個鐘點字,就等於修一個小時的定,你要把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印光大師教我們這些出家人,字確實代表一個人,人沒有見面,看到你的字,真正有功夫、有學問的人能看得出來,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一定要端正,為什麼?你心正,你的行為正。畫畫,畫畫也是修心,你心不定你就畫不好。無論學哪一種藝術,都要從定中你才能得到三昧,換句話說,心浮氣躁什麼都學不到,天天跟在佛菩薩面前也學不到東西。清淨心能學到東西,所學到的全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不是外來的。所以說回歸自性,性德起用,性德現前而已,這才是事實真相。

  在大乘教裡面確實法門很多,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的法門到最後歸納就變成三個門。這是講什麼?你大徹大悟,轉凡成聖,到最後這三門。這三門就是三皈依裡面所說的,佛是覺,法是正,僧是清淨,就這三門。這三門沒有進去是三門,進去之後是一個,就好像一個大殿三個門,外面是三個門,走進來都一樣。性宗、禪宗走覺門,這就是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成佛了,他進去了。教下走正門,就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走這個門。這個門,中下根性的人容易成就,覺門那真的是要上上根人,普通人不行。還有個門就是清淨,就是僧,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走淨。在末法時期這個門是最適合的,修清淨心。正知正見是要許多經論,要很長的時間,但是淨宗確實具有前面兩種的長處,真正修行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你能得清淨心。得清淨心往生就有把握,你真的就成就了。淨宗的經典少,只有五經一論,五經最短的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般若心經》有二百六十個字;最長的是《無量壽經》,諸位常常讀誦的,經文都不長,受持容易,非常適合於現代社會環境。所以要著重修清淨心,養清淨心,不能夾雜,不能懷疑、不能夾雜、不能間斷,沒有一個不成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19:1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19: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92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