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891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九一卷)  2008/1/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9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經文第二段,「明不離覺樹,各升釋天」。我們還是把經文念一遍: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

  這段經文古德說了很多,我們繼續來學習。清涼大師引用「古德釋此」,解釋這一節經文「略有十義」。這個十義,第一個是「約處相入門」,第二「約相入門」,第三「一切即一」,第四「一即一切」,第五是「約佛身」,第六是「約佛自在不思議解脫」,下面第七是「緣起相由門」,第八「約法性融通門」,第九「約表示顯法門」,第十「約成法界大會門」。清涼在這裡做了個總結,「然此十解,前五玄門,次四所以,後一總意」。大師在《華嚴經》裡面講的「玄門無礙十因」,說明一切法為什麼會事事無礙,這是很難理解的。要怎樣才能夠證得事事無礙?這個境界,我相信是每個人都嚮往,每個人都想得到的。我們先講大師所講的十因,然後我們來說明怎樣才能夠證得。

  十因,我們學了前面三句,三種,第一個是「唯心所現」,當然這是最重要,首先你要知道,一切法唯心所現,誰的心?自己的心。能現是真心,能變是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心能現,識能變,能現能變是一,性識是一個不是兩個。所現所變的,森羅萬象,《壇經》裡面所講的「能生萬法」,萬法是整個宇宙一切萬法,佛經上具體給我們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通常我們講十法界,只講一尊佛的剎土,我們現在所說的都是講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十法界依正莊嚴。在法界裡面,遍法界虛空界,諸佛無量無邊,佛剎當然也無量無邊,佛剎就是大千世界。像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大千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跟諸位說,是一體,一體就是自性,《華嚴經》上稱之為法性。自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自性;換句話說,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的。所以大乘教裡面常講「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這個意思是說明,法是萬法,一般講的法相,心就是法性。法相從哪裡?法性變的,所以離開法性沒有法相。法性在哪裡?法性就在法相上,離開法相也沒有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古來祖師大德用金跟金器來做比喻,我們就好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器就是萬法,金就比喻心、比喻法性。

  佛把事實真相講出來,我們也聽得耳熟,可是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我們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煩惱習氣。自性裡頭沒有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是假的,煩惱習氣在《華嚴經》上講得很具體,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只要你具足妄想分別執著,你修得再好,你做得再好,你做到十二分的圓滿還是世間法,不是佛法,沒有超越世間。世間法,什麼叫世間法?再說得不好聽一點,輪迴法,叫六道輪迴法,為什麼?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做到十二分的圓滿也是在莊嚴六道,你做的善,生天,做的不善是三惡道,你幹的是這些。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要想想,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幹的是什麼?這不能不警覺。我們所幹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天天在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什麼?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為什麼?沒放下!學《大方廣佛華嚴》,這真是善中之善,那你就曉得,出不了六道,果報在哪裡?果報在天上。在哪一層天?肯定在欲界天,為什麼?欲沒有放下。這個諸位要曉得,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五欲沒有放下。五欲沒有放下,你的果報就在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就看你對五欲執著的濃淡,如果很濃的執著,人間享福,人間的福報,如果輕一點就四王天,再輕一點是忉利天,比忉利天還要輕一點那就夜摩天,到夜摩天已經有一點定功,所以欲望愈來愈淡薄,一直到他化自在天,第六層。再往上去,欲沒有了,不是斷,是你的定功成就,雖然阿賴耶裡面有習氣種子,有五欲六塵的種子,定功能把它伏住,讓它不起作用,從表面上看好像你欲斷掉了,這能生初禪。看功夫的淺深,禪定伏煩惱的境界八個層次,四禪天、四空天。

  我們真正要想用功夫,就不能不知道,一定要把煩惱習氣放下。放下,特別是對人,人與人之間往來放下什麼?放下貪、瞋、痴、慢、疑、惡見。我們對於歡喜的人,要放下貪戀;對不歡喜的人,要放下瞋恚;對一般大眾,要放下愚痴,你就有智慧,就是不可以感情用事,要放下疑惑。佛在經上講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要能肯定他原本是佛。我們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人性本善」,所以你看每個人,你看他的本性純淨純善,你看本性,不要看習性,習性不善,看本性不要看習性。諸佛如來應化在六道,我們不要講十法界,我們講六道,應化在人間,他眼目當中確實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你看他對人謙虛、真誠、恭敬、慈悲,這個性德它自然就流出來。我們的性德是被貪瞋痴慢疑障礙住了,貪瞋痴慢疑是烏雲、黑雲,有了這個東西陽光就見不到,它把太陽給遮住了。烏雲愈濃,遮的效果就愈嚴重,你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愚痴,沒有智慧,就是感情用事,很容易衝動,道理在此地,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真正修行的功夫,是時時刻刻提醒警覺三皈依裡面講的原則「覺正淨」,時時刻刻提起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時刻能提起,這叫真功夫,能提起那叫覺悟,所以這一句是最重要,這一句是根本的根本。你說這個人我喜歡,是你自己心裡變現的;那個人我討厭他,也是自心變現的。為什麼會變現這種樣子?你的善心所變現你喜歡的人,你的惡心所就變現你討厭的人。阿賴耶裡的一些種子,善、惡、無記種子無量無邊,你沒有定功伏不住,它起現行,它就變境界。迷得太久,迷得太深,那裡面錯誤一大堆!所以總要記住,善心所自己變現的,惡心所也是自己變現的,除了自己之外,絕對沒有一樣東西。就正如我們的身體一樣,這身體裡頭哪一樣不是自己的?美味的東西吃在口裡面很喜歡,消化之下拉出來,還是自己的東西,你怎麼又討厭它?跟吃的有什麼兩樣?平等!真的是平等,在科學眼睛裡面確實平等,一絲毫差別都沒有。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差別現象,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它真的是平等。所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叫佛菩薩,那是真人,是覺悟的人;具足妄想分別執著是迷人,迷惑顛倒的人。迷是凡夫,覺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不二,所以這個道理要懂,然後才能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無礙,就沒有障礙,有障礙就入不了。

  第二告訴我們「法無定性」,這個很重要。法無定性,告訴你什麼?告訴你法是假的,法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它一定有定性;它沒有定性,它是因緣和合的。所以大乘教裡常講「法無自性」,那個無自性跟此地講的無定性是一個意思,沒有定性。法的性是什麼?法的性是真性,就是法性。法,你一看是法相,法相就是法性,法性就是法相。絕對不是說一切法每個法都有定性,沒有,找不到,所以法根本就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道理要懂。既然是虛妄,你何必認真?可見得認真是錯誤。你要是曉得它是虛妄的,你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見到諸法實相。見到諸法實相是什麼人?至少你是初住菩薩,超越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人沒這個本事,有這個本事的人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你住哪裡?你住一真法界。

  所以知道諸法實相,就不會分別執著,還有分別執著,你還是迷在法相裡面,這過失大。迷在法相裡面沒有不造業的,像《地藏經》上所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那個起心動念就是分別執著,「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善法也是罪,為什麼?出不了六道。這個無不是罪,罪的含意很深,並不是說你造作不善墮到三惡道,你造作眾善生三善道還是罪。你跟四聖法界比就差遠了,出不了六道那你就是搞輪迴。既然搞輪迴,肯定在惡道的時間長,在善道的時間短,這必然的。為什麼?只要你自己想想就對了,你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不善的念頭多?你細心冷靜去想想,你就明白。什麼是善念、什麼是惡念?為自己的是惡念,為眾生的是善念,你是為自己的念頭多,還是為眾生的念頭多?這個你自己去想。

  其次就是貪瞋痴慢疑,是這個念頭多,還是無貪、無瞋、無痴、無慢、無疑,你想想你是哪個念頭多?有貪瞋痴慢疑這個念頭是造業。對人、對事、對物沒有貪瞋痴慢疑,這叫善業,真善。佛教給我們這些方法,讓我們自己度自己;佛不度眾生,佛度不了眾生。為什麼?因是你自己造的,果你必須承當,自作自受,誰都度不了你。佛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了,你要是覺悟了,自己度自己,這是佛法的正理;靠佛菩薩來度我,「佛菩薩你憐憫我、慈悲我,你來度我」,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佛菩薩對我們的慈悲,就是為我們講經說法;佛不在世,留下這些經典,這是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恩德。可是今天你要去讀,你要依教修行,你才能體會到佛所說的真實義。肯定法無定性,簡單的說,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謂「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真的明白了,你不再有貪瞋痴慢疑;你還有貪瞋痴慢疑,你沒有明白,事實真相沒有明瞭。

  第三是講「緣起相由」,一切法從緣起,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條件,它不是單獨起來,它要具備很多的條件,《華嚴經》上講無量因緣。無量因緣在教學上就不好講,太多了,所以佛用歸納的方法,把無量因緣歸納為四大類,經上常講四緣生法,是四大類。我們這個世間,動物、植物、礦物、虛空法界,總的都離不開這四大類的因緣,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第一個是什麼?叫親因緣。好像我們種植,親因緣是什麼?種子,我們種瓜,瓜子這是親因緣,你沒有瓜子長不出瓜來,所以瓜子是親因緣。親因緣在我們六道眾生裡面,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業習種子,這是親因緣,十法界統統具足。我們從植物,植物是很不明顯,但是你冷靜去思惟能體會到。一個瓜的種子,西瓜的種子,你說它想不想結成西瓜?當然它不會想,它沒有這個想。雖沒有這個想,好像很有這個意向,要不然它瓜結子幹什麼?結子就是想一代一代傳下去,它結成瓜,這就是它的所緣緣。而且這種力量,我們今天講的能量,它不會消失,這叫無間緣。還需要一個增上緣,增上緣是什麼?它必須種在土壤裡頭、必須有水分、必須有陽光、必須有空氣,必須有人工來幫助它,給它施肥、給它灌溉,瓜就會長得很好,這所有一切叫增上緣。四大類因緣,前面三個是本身具足的,只有後頭一個叫外緣,我們講外緣是護法,外護;裡面必須自己具足三個才能成就,得外護的力量。所以四種緣具足,果就現前。有情分上亦如此,沒有例外的,阿賴耶識裡的種子這是親因緣,如同經上所說的,阿賴耶裡頭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有佛種子,如果你佛的種子力量很強,就是你的所緣緣,我一心想成佛這個念頭不間斷,那就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說你會不會成佛?肯定成佛,為什麼?你有因,你不是沒有因。

  換句話說,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說一切眾生本來是鬼行不行?行,講得通。為什麼?你阿賴耶識也有鬼的種子,念念都想到鬼,鬼是什麼?貪,念念都想著貪,那是鬼的種子。這個種子的緣不間斷,念念想貪,你所緣的緣貪財、貪名、貪利,這個念頭不間斷,這三個具足,外面所有的助緣來幫助你。你現在在人間樣子像個人,實際上你是鬼,將來人的果報完了,肯定到鬼道去。所以我們要懂得,佛說的這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馬上就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菩薩,一切眾生本來是阿羅漢,一切眾生本來是天,一切眾生本來是人,一切眾生本來是畜生,本來是餓鬼,本來是地獄,你這就真的通了。

  這個道理就是經上講的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就解釋了。想什麼變什麼,想是假的,變的東西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想佛成佛,就是念佛成佛,我們念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真的成佛了。剛剛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果報殊勝,那是什麼?等於說你生到阿彌陀佛家裡,你是阿彌陀佛的子女,沾阿彌陀佛的光,依正莊嚴那是沾佛光,到你慢慢長大,什麼時候你自己得到依正莊嚴,那才是你自己的。到什麼時候?到實報莊嚴土,那是自己的。沒到實報莊嚴土,全是享父母的福報,那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享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福慧加持你的福報,殊勝在這裡。到實報莊嚴土,那是真的,為什麼?你明心見性,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功德現前,那不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是殊勝在此地,所以得佛力加持,你絕對不會退轉。

  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是要靠自力,沒有佛力加持,所以修行人進進退退,絕大多數進得很少、退得很多。怎樣保持不退?我自己一生的經驗,這是各人根性不相同,像我這類根性的人要保持不退,天天讀誦大乘,天天跟同參道友來研究討論大乘,鍥而不捨,我用這個方法。所以我一生在講台講經,到現在還是這個態度。我是在講經嗎?是,跟佛菩薩講經不一樣,怎麼不一樣?佛菩薩講經是教化眾生,我這個講經不能說教化眾生,是我自己在這裡做學習報告。我眼睛裡面看到所有台下坐的這些同修們,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你們來看看我有沒有進步,我講的有沒有過失、有沒有錯誤,我是這麼一個態度。這個態度好,不至於讓自己變成狂妄、變成傲慢,一生守住「我是學生,我是學人」。為什麼?我們看到自古至今,在講經教學這種方式上,淘汰下來的人太多了。

  到講得不錯,修得不錯,大眾,我們佛門講四眾,對你的讚歎、對你恭敬、對你供養,這一下就搞迷惑了,自己真的以為成佛了,不知不覺貢高我慢、貪瞋痴慢的習氣統統現前,自己不知道。我這個方法,李老師教給我的,如何防止?就是一生始終抱著我是佛門的小學生,我沒什麼了不起,真的,我們比起阿羅漢差太遠了,跟菩薩比天壤之別,比起一般沒有修的人稍微好一點,你值得什麼驕傲!再捫心自問:有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有沒有能力有把握往生?不要說是出世間聖人,世間聖人的那種誠敬謙和,我們有沒有學到?我們讀書,讀堯王的故事,讀舜王的故事,讀文王、周公、孔子,你看看他們一生為人的謙虛恭敬,做事情的謹慎小心、認真負責,我們有沒有學會?真的沒有學會。學會的是什麼?學會傲慢,學會自以為是,學會看別人都不是,都以為自己很行,錯了。

  今天我們再往下面看,下面第四「法性融通故。法性融通,故如性之事,亦有可融通之理」。法性確實是圓融,通就是沒有障礙,法性是一,不是二。法相是法性變現的,法性融通,那法相哪有不融通的道理!什麼是法相?如性之事就是法相。相如其性,性如其事,性相一如,所以佛經一開頭「如是我聞」,如是兩個字什麼意思?性相一如,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能分,性相是一體。明心見性,性在哪裡?隨便法相,哪個地方不是性!法法皆是,所謂左右逢源、頭頭是道,無有一法不是,這見性了。見性之後,它自然融通,所以它亦有可融通之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會想到,佛在經上講過,常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華嚴經》上念過「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不就是講這個道理嗎?特別你要去理解十方三世,十方是遍法界虛空界,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一切佛、現在一切佛,我們容易懂,未來一切佛是誰?是一切眾生,未來一切佛是現在還沒有放下的。我們可以說過去一切佛,那些已經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現在一切佛,他現在放下了,他成佛了;未來一切佛,還沒有放下的。

  這個沒有放下有三等,第一等的是分別執著放下了,妄想沒放下,就是現在的菩薩,他還沒成佛,他放下妄想才成佛,這是第一等的。第二等的是阿羅漢,他放下了執著,妄想分別沒放下;第三等的是我們一般凡夫,連執著也沒放下。但是你不能不承認他是未來佛,為什麼?放下就是。幾時放下?不定。你不可以輕視,你要以為你自己很能幹,瞧不起,也許他過兩天放下他就成佛,他在你之上,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什麼時候放下,他什麼時候證得,你知道他不能在你前放下嗎?如果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敢不敢輕慢眾生?不敢,不敢輕視人。不但不敢輕慢人,再愚痴的人、造作罪業的人都不敢輕慢,甚至於餓鬼、地獄、畜生都不敢輕慢,為什麼?他現在在受果報,他造業在受果報。就好像世間人犯罪關到監牢獄裡,判了刑,他會出來,他刑滿之後他會出來,出來之後可能他做大官發大財,他遠遠超過我們,很有可能,你怎麼可以輕視他?畜生道裡面,你不要小看蚊蟲螞蟻,也許牠來世轉成人,牠善根深厚,牠來世就往生作佛去了,我們還在六道輪迴打滾,這些全都是事實真相。所以真正通達,那個人他的態度是一切恭敬,決定不會有絲毫輕慢之心,輕視別人、傲慢的意念他就沒有了。所以這個理、事你都要通達,佛在經上講得太多了。

  中國古人常講「和為貴」,怎樣才能和?融通才能和。你不能圓融貫通,和是假的,和合做不到;圓融貫通之後自然就是和,所以和合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在大乘教裡面,菩薩做到了。阿羅漢呢?阿羅漢雖然做到,他還有習氣。佛舉了很多例子,習氣沒斷,自己確實沒有這個毛病,但是習氣會叫別人產生疑惑。這種示現,實在講對我們初學的人是很好的教誨,讓我們認真努力,不但惡的念頭不能有,惡的言行不能有,連惡的習氣也不可以有。佛要我們學菩薩,沒有叫我們學阿羅漢。阿羅漢很值得我們尊敬,實在講他有資格做我們的老師,我們是凡夫!所以要常常想到,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法性融通,我們用這個來看世間,看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共同一法性、共同一法身,我們的心量就拓開,我們的分別執著就淡化,這個對於修學利益就太大了。所以放不下就是因為沒有做到圓融通達,起心動念還是執著自己的成見,自己自以為是。真正通達大乘之理,沒有自己,那還有什麼是不是!

  《金剛經》念得是很熟,但是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把它忘得乾乾淨淨。經上不是說得很明白嗎?「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融通了。所以我們念經是一回事情,學教是一回事情,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還是不行,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就是說你妄想分別執著具足。學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可能淡一點,這個淡一點在我們一般講,就是很了不起的功夫。能淡一點,我們常講比從前很有進步,從前比現在執著的濃,現在淡一點。管不管用?還是不管用,怎麼說不管用?出不了六道。出不了六道要知道是麻煩事,這個佛在經典上給我們提出多次的警告,佛說得人身難,失人身容易,失去人身再得人身很難。這個教訓不能不留意,不能不知道,為什麼?你真的知道,你會很珍惜這一世的人身。我在這一世要認真努力要向上,把這些煩惱習氣捨掉,真的提升自己了,這是什麼?你一生明白,你真成就。

  自己成就才能度化眾生,自己沒有成就不能度化。你雖然也是做佛門很多事業,幫助正法久住,利益很多眾生,你所修的是人天福報。所以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修人天福報佔多少?我們可以說是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搞人天,一萬人當中真正想超出的只有一、二個人而已。用什麼方法有把握能夠超脫?念佛求生淨土,真有把握。這個話我早年跟李老師,聽他老人家常講,話不是這樣講法,他怎麼講?講台中蓮社念佛的蓮友,真正往生的一萬人當中只有二、三個,蓮友一萬人當中二、三個。我初到台中親近他老人家的時候,他們蓮社已經十年,蓮友多少?也相當可觀,二十萬人,台中蓮社蓮友有二十萬。我在台中住了十年,離開台中的時候,台中蓮友大概有六、七十萬人,很可觀。所以老師常常講,表面上是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名聞利養現前的時候,貪瞋痴慢馬上就起來,不管用,敵不過煩惱習氣。原因是什麼?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這是真的。

  我們很冷靜細心觀察,為什麼產生這個現象?老師雖然講經,一個星期只有兩天,太少了,一次只有一個小時。他兩個小時,他有台語翻譯,所以實際上一個小時。前面還有儀式,雖然很簡單,後面還有念佛迴向,所以實際上去了頭尾,這一堂課實際上講四十五分鐘,一個星期兩次是太少了。所以李老師的一生雖然很辛苦,事業太多了,我在那裡十年細心觀察,這個消耗他的體力、消耗他的時間。你看他有個台中蓮社,一個慈光圖書館,一個太虛紀念館,一個菩提醫院,還有個老人院。另外還有兩個學校他擔任有課程,還有一個,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擔任的事務太多。每天還要開一次會,是對蓮友的,台中蓮社那麼多蓮友,他們組成了班,四十八願就是四十八個班,每個班每個月跟老師見一次面,所以老師必須每天都要跟同修見面,見面至少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每天都要幹的。我在那裡住十年,看到這個之後我心裡想,他行,我不行,我沒這個能力。

  所以我這一生,章嘉大師指導得正確,跟釋迦牟尼佛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只是講經教學,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哪有那麼大的精神、精力?你搞得太多了。如果老師統統不搞,專門只有一個圖書館,頂多一個蓮社、一個圖書館,就這兩樣,把他這些精神、時間統統放在講經,台中蓮社一個星期講三天,圖書館一個星期講三天,保證不一樣,蓮友可能沒有那麼多,但是往生的人多!往生的人多,才是真實功德,信徒多那不算,他還搞六道輪迴。我們看到從前覺明妙行菩薩,你們看《西方確指》這個小冊子,覺明妙行菩薩他們一夥只有八個人,一個小念佛堂八個人都往生,這叫什麼?這叫功德圓滿。

  我們中國淨宗初祖慧遠大師,這是東晉時代第一個提倡念佛法門,那時候淨土只有一部經,沒有三部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經》跟《阿彌陀經》都沒有翻譯出來,他就依《無量壽經》一本經開淨土法門,在廬山自己建一個蓮社,一百二十三個同修不下山。廬山我還沒去過,我將來會找時間去看一下,現在叫東林寺,就是原來祖師的念佛堂的遺址。它外面有條小溪叫虎溪,那就是它的界線,不過這個界線。「虎溪三笑」變成佳話,為什麼?忘掉了,過了界線。陸道長跟陶淵明去訪問遠公大師,他們離開的時候,遠公大師送客,三個人一面走一面聊天,忘掉了,過了虎溪,過了橋,這變成佛門的佳話。一生不下山,就一個地方他成就了,一百二十三個人統統成就。這是給我們後人做最好的模範,搞太多不行,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你一入山,人家想來學,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如果有這個環境來學,歡迎你,真學、真幹才能有成就。所以要想對於教理、行門融通,你不天天幹不行。我們在台中深深感覺到,老師給我們的課太少,老師講經實在講一個星期一次,另外一次教古文,他是儒跟佛同時兼修,儒一個星期一次,佛,講經一個星期一次。儒是對內的,佛是對外,一般大眾都可以來聽,圖書館講經。講古文這是對內的,大概有五、六十個學生,每個星期的星期五,在台中蓮社的小教室。太少了,我們曉得他的事務太多了。

  下面第五條「如幻夢故。諸法之虛假無實,如幻夢,故有可和融之理」。幻、夢,世尊為我們說諸法實相,用夢幻做比喻說得最多,他老人家常常講,為什麼?夢幻我們每個人都有經驗,都有這個經驗。確實有人天天作夢,甚至於有人一天做好幾個夢,他睡一覺,這一覺當中做了好幾個夢,所以這是大家都了解的。夢是真的是假的?在夢中好像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所以我們知道人要是死了是什麼樣子?就像睡覺作夢沒有醒過來。我們看到這個人死了,其實他在夢中,他沒有覺得他死了。這就告訴你,沒有生死,捨身受身而已,你到哪一道去,業力牽著你去的,沒有任何主宰,誰叫你去的?你自己喜歡去,業力,你喜歡什麼,你自自然然與那個境界相應。就像我們這個社會一樣,喜歡聽經的,你看他天天來聽經;喜歡跳舞的,跳舞廳他天天去;香港很多不同的俱樂部,他喜歡,他常常參加那些活動。

  六道亦復如是,這是你的習性,你喜歡你就會入那一道去。你喜歡貪圖名聞利養,鬼道就是這個,他自然就入那一道去;脾氣很大,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瞧不起人,自然到地獄道去,那個地方都是這樣的人;迷惑顛倒,是非邪正分不清,畜生道。所以六道裡面的業因果報,就在我們這人世間你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他說每一道裡頭都有十法界,人間有人中的佛法界、有人中菩薩、有人中聲聞緣覺、有人中的天人、有人中畜生、人中的餓鬼、人中地獄,每個法界裡都有十法界,說得好,叫百界千如。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尤其《永嘉證道歌》上提示我們,《金剛經》也是這樣提示我們,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雖然是四個比喻,以夢為主,幻、泡、影都是陪襯,都不是實在的。

  所以諺語有所謂「人生如夢」,真正想到夢,夢不是真實的,還有什麼計較?如果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場夢,你就能行菩薩道,你真的能放下,真的能捨。夢裡夢到一頭老虎要吃你,如果你曉得是夢,你就會很慷慨的捨身餵虎,行菩薩道,那就很自然!為什麼我們看到老虎就嚇得跑?以為是真的,我們作夢的時候以為夢是真的,所以要逃避。什麼時候我們在作夢的時候覺悟了:我在作夢,不是真的是假的,可以學菩薩。李老師以前教給我們,他說你們不妨試試看,作夢有時候偶然知道自己在作夢,你去做試驗,夢裡頭牆壁,你走過去看看能不能走得通?真的就走通了,知道是夢境,不是真的是假的,就能穿過。夢中為什麼被人關起來的時候你出不來,你不知道是假的,你要知道是假的關不了你的。我們同學當中有(我沒有做過這個實驗),周家麟居士他說老師跟他講的,有一次真的他作夢,夢中想到自己作夢,就往牆壁上走,牆壁就沒有了,做過這麼一次實驗。

  一切法都是虛假,沒有真實,尤其是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我們講的一念頓現,我們用電影放映機顯示的幻燈片,你從這裡理解。我們現在這個境界是什麼?這個境界就是電影,就是一張一張幻燈片一時頓現,這個一時,時間非常短暫。我們講剎那,剎那還太長,剎那裡頭不知道有多少生滅。《仁王經》上講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所以剎那的時間太長了。你看我們現在電影放映機,一秒鐘才二十四個生滅。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這是佛說的,我們眼前的事實真相,我們都蒙在鼓裡,對於這個完全沒有能覺察到,以為是真實的。如果知道一切都是虛妄的,你想想看,你有什麼放不下?所以,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他也跟我說,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就是你沒有了解事實真相。你真的了解事實真相,哪有不放下的道理!不放下,受苦,你放下沒苦了。

  你放下了,別人沒有放下,你跟他相處,隨緣,他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都可以隨他,為什麼?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又何必計較?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就是在事相上修。放下在哪裡放?就是跟一切人事物接觸的時候在這裡學放下,真的,既不計較。離開一切人事物你到哪裡去學?那個時候修行真的叫沒有著力之處。所以,善緣、順境現前的時候,境界樣樣順心,周邊都是好人、都是善人,都是對你很恭敬、很照顧,都是肯幫助你的人,好!你對這個境界,你在這裡磨鍊什麼?磨鍊你有沒有貪戀,你有沒有著相。好,我不著相、我不貪戀,那不是人情味沒有了嗎?不是,你不著相、不貪戀的時候,你自性的性德流露。性德是什麼?性德是慈悲,性德是真誠、是清淨、是平等、是智慧、是慈悲,全透出來了。你要以為我對順境沒有貪戀,人就變成木頭人,感情都沒有了,錯了,你還是在執著,你還沒有放下;放下的人不是這樣,活活潑潑。

  在逆境裡面、惡緣裡頭,環境不好,樣樣都不稱心,周邊的人都是惡人,都是找麻煩的,毀謗你的、羞辱你的、障礙你的,甚至於陷害你的。你曉得那是一場夢,那不是真的,不會起怨恨心,不會起報復心,為什麼?這個境界是自己夢境變現的,夢不是從外頭來的,自己變現的。這個惡人要想殺我這個人,從哪來的?我自己心裡變現的,他要殺給他殺!假的。夢到一頭老虎牠要吃,給牠吃,學菩薩!他要殺,學忍辱仙人;牠要吃,正好捨身餵虎。我也能行菩薩道,過去菩薩可以做到,我也能做到。你必須知道諸法如幻,你才能做到,你才能真的放下,真的捨了。

  捨後頭有得,對於那個得也是如夢幻泡影,執不執著?不執著。如果你得了大財富,你會怎麼做?你會像菩薩一樣散財。范蠡做得到,你也做得到,可是一散,肯定後面又聚,為什麼?這是大自然的法則。有聚就有散,有散就有聚,這是道!聚而不散是病態,散而不聚也是病態,自然法則一定是聚散,它一定是這樣循環的。譬如你種稻子,一粒稻的種子種下去,結下的穗幾百顆,它就聚了,幾百顆種下去,收成它就散了,所以聚散是道,你懂得這個道理那就是得。佛與世間聖人都教我們散財,需要的人很多,多做好事,多做好事愈聚愈多,愈多愈散,自己什麼?自己要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無為。菩薩殊勝之處就是常講的「無作四諦」,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講三輪體空,不著相,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一著相就麻煩,一著相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那就錯了。

  有漏福報得的果小,不大,無漏的福報得到什麼?得到是跟法性一樣。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菩薩布施一文錢,我們凡夫布施大千世界七寶,都不能跟他比。這什麼原因?菩薩的心量是遍法界虛空界,他那一文錢的功德是遍滿法界虛空界,你怎麼能跟他比?你布施大千世界七寶,你的心量只有一個大千世界,就這麼大,這一個大千世界比起無量無邊大千世界,那太小了。所以布施功德的大小不在布施東西多少,在心量,在你的真誠心、在你的慈悲心,在你這個心量有多大。要記住,你有分別執著,你的心量小,分別執著是個範圍,執著的範圍最小,分別稍微大一點,你所修的福那個大小跟你的心量恰好相應,成正比例,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到什麼時候不造業呢?不造業,放下才不造業,沒有執著,不造業了,但他還有分別,那造業輕,很輕,那是阿羅漢、辟支佛,他造的業不在六道,在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這個要知道。執著造得重,不能執著,分別輕!我們現在是妄想分別執著全造,雖全造,輕重不同,執著重,你不執著就輕,這個不能不知道。

  我們世間人叫得自在,實在講得自在最低限度阿羅漢。你有執著,你怎麼會自在?你有執著,你怎麼會有平等?你怎麼會有清淨?統統沒有。為什麼放不下?不知道一切法是假的,都以為一切法是真的,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天天雖然念,念了也好像都懂得,其實沒懂。這個道理,章嘉大師給我做過詳細的說明,他說:什麼叫懂?你做到是你真懂,你沒有做到千萬不要以為我懂了,假的,不是真的。如果以為你懂了,你不會有進步,你到此為止,你止於解悟,你永遠不能證悟。這個開示很寶貴!如果你要肯定,我沒有做到我還是沒有懂,你還會提升你的解悟,從解悟達到證悟。

  我學佛實在講很難得,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就是章嘉大師,第一天向他請教,他就把真的是轉凡成聖、修因證果最高的原則教給我。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教人,無不是第一次就把最重要的東西傳給你,為什麼?先入為主。你們想想看,世間法也一樣,《三字經》就是世間法,第一句什麼?「人之初,性本善」。你上學頭一句就教你這個,這個才叫諸法實相,這才是真傳,你在一生當中你能守住,就不錯了。你知道自己本性本善,你知道一切眾生本性本善,對自己有自信,對別人不懷疑,這就是聖賢的基礎。你這一生會不會吃虧?決定不吃虧。別人看到你,好人,處處受人欺負,吃虧,實際上吃虧是福。正在這個地方培養你的德行,擴充你的德行,提升你的德行,哪裡吃虧!不肯吃虧,處處跟人計較,那叫真的吃大虧了,為什麼?德行虧欠了,那個叫吃大虧。如果從佛法因果來想,你能一生忍受,這一生人道,來生可能天道,你生天去了。你要不肯吃虧,處處跟人計較,是,你都佔到便宜,來生就到三途去了。誰吃虧?如果看到這個事實真相,了解這個道理,你會曉得一點虧都沒吃。你會肯定古人「吃虧是福」,這句話是真理,這句話是事實。

  忍讓的人有福,或者是謙虛、謙讓的人,謙虛、忍讓那個人有福,眼前雖然很苦,後福無窮。我們在歷史上看,往往到晚年他得大福報,晚年有福是真的有福,這享福。為什麼?年輕、少壯的時候沒有福,他體力上能扛得過去;老年身體衰弱,老年沒有福是非常可憐。這個我們就在現實環境裡面看到了,年輕、少壯有大福報,沒有真正能夠積德行善,到晚年的時候事業失敗,公司倒閉,兒孫現在散失,各人走各人去了,老年孤苦伶仃沒人照顧,多半到什麼?到老人院去了。所以香港老人院很多,你要到老人院去問問,有很多老人年輕的時候很不錯,這些人是什麼?就是不肯吃虧的人,要跟人競爭的。這些事情在國內、在國外,我們看到太多了,還不覺悟,還能走他這個路子嗎?還能跟他一樣嗎?所以經上的話字字句句要常常記住,要常常提醒,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不要犯過失,走出一條永恆光明的大道,這就對了。這個光明大道是與自性相應,中國人講與道德相應,永遠是光明的。

  下面還有一句,第六,前面是幻夢,這是「如影像故。諸法緣起於一心界而不存在,如鏡中之影像,故有可和融之理」。這講得好!萬法的緣起於一心,真的,一心我們常比喻做像萬花筒,萬法是萬花筒裡面變的境界,不管怎麼變真叫是萬花筒。你從早到晚去轉去看,沒有一個相同的,不管現多少種不同的圖案、現相,都不出這個萬花筒,這萬花筒就一心界。這一心裡頭有沒有?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有無不二,這是事實真相。你動它就有,不動它就沒有,你轉動它就有;你心動就有,不動就沒有。不動的時候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常寂光淨土,不動的時候。這一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心動了,像萬花筒非常美的現相,心就現前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如果起了分別?又變了,方便有餘土,因為他動,起心動念他有分別就是方便有餘土;再有執著,執著就凡聖同居土,六道凡夫有執著。所以沒有執著就是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就是實報莊嚴土,就是此地講的一真法界,《華嚴經》裡面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實報莊嚴土,明心見性了,雖然這裡頭有現相,絕對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四土道理我們明白了,四土都在一心,離了一心就沒有四土。

  所以一心裡面實在講並沒有這些東西,一念不覺現出這些夢幻泡影,這個地方講影像,它不實在,剎那生滅。我們看到現相,好像什麼?還是剎那生滅,不過它不停,前面這一念滅了之後,後頭一念又起來,念念都是幻相。念念裡面我們都有,念念當然你心動,念念有分別執著。我好像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為什麼它也存在?你還是有分別、有執著,只是分別執著有濃有淡,很淡薄的時候自己以為自己沒有,其實有;如果真的沒有了,境界就沒有了。我好像沒有了,其實你已經有了;如果真的沒有了,你這個念頭不起來。我好像沒有分別了,你已經在分別,你看是不是?你要是真正沒有分別,你怎麼會有這個念頭起來?真的沒有執著,怎麼會有這個念頭起來?這已經有了,你就曉得這個東西難斷。所以有很多人問我,分別執著從什麼時候起來的?從一念不覺就有,那是因,那是萬法緣起的因,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果。因是剎那剎那,果也是剎那剎那,因果同時,是有前後,先因後果,它速度太快了,真的是像同時,你簡直沒有辦法辨別。所以確實有鏡中之影像,你知道這個之後,這個無礙,無礙就是和、就是融,圓融無礙。和為貴,和為貴是融為貴,你不融怎麼和?和決定有融,融通沒有障礙自然就和。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9:40:15)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9:40: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76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