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873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七三卷)  2007/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7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大文第三,就是最後的一段,九首頌,我們從第二首看起: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聞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讚說。如是所作甚為難。】

  這是末後一大段裡面的第二段。這首偈是總顯,後面還有七首偈是別明,說「信受難得」。就是這品經「賢首品」特別說明,信受非常不容易。『此法』就是指這品經。這品經非常希有、非常的奇特。清涼大師在這裡有簡要的開示,為什麼說希有?「佛出懸遠」,遠,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多年,照外國人的講法也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這是懸遠。「已難可遇」,已經是非常難得遇到。「唯初成頓說,故希有也」。佛當年出現在世間,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之後,把他所見到的境界完全說出來,就是頓悟。這個頓的意思我們講了很多,每天都有新來的同學,所以重要的不能不重複。因緣太希有了,到這邊來一、二天,總不能白來。頓是沒有階級,初成佛的時候,這地方就看到佛是圓頓徹悟,這真是希有。

  他老人家給我們示現的,十九歲出家,離開家庭到外面去參學,尋師訪友。當時印度的學術、宗教非常發達。世尊參學的時間是十二年,從十九歲到三十歲,到處去拜訪、去學習,學了十二年。印度這些高人統統都拜訪過,可以說一個都不漏。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意義很深,往後世尊講經教學人家才能服氣,心悅誠服;如果你還有地方漏掉的,別人就懷疑,你學的東西不圓滿,還有幾位大師你還沒見過;統統都見過了,大家就沒話說。用十二年的時間,學的東西當然多。這十二年當中還有六年的苦行,那個苦行是跟宗教學的,印度宗教都修苦行,你不修苦行他們瞧不起你,所以佛也修了六年苦行。禪定,印度無論是學派、宗教,沒有不修禪定的,叫四禪八定,全都學了。換句話說,你們能的我都能,你們會的我都會,這大家沒話說了。

  佛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這棵大樹以後就叫它做菩提樹。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佛在這棵大樹底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這個大徹大悟就是頓證,沒有階級的。那我們現在懂得了,佛講得很清楚,就是把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今天把它分類,就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總的就是一切法,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斷掉了。世出世間再沒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徹悟了。悟了之後,換句話說,他十二年所修學的有許多問題不能解決,也沒有人能夠說出答案,這一悟之後全都明白了,為什麼?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現前。也就是世尊在這部經,我們現在還沒念到,在後面「出現品」裡所說的,這是他見到的事實,「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把眾生本來面目說出來了,肯定的承認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於是平等的境界現前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連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不例外,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都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

  整個法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所變是什麼?所變就是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心現是一回事,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又是怎麼回事情?識變的,識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執著是末那,分別是第六意識,有這個東西才有十法界,如果沒有這個東西,十法界就沒有了。為什麼會有這些森羅萬象?佛說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真的所謂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自性,統統具足,這裡面沒有理由的,沒有生滅。《中觀論》上講的八不,就是說這樁事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些境界跟我們說明了一樁事實,那就是時間不可得,空間也不可得,這叫諸法實相。佛跟我們講的「不增不減」,沒有增減,只有什麼?只有隱現。隱現那是緣分,十法界依正莊嚴現前了,為什麼現的?有緣分,這個緣分是起心動念,所謂一念不覺,這是緣。這個緣佛講得很好,叫它做無始無明,這個名詞用得好。有人聽了是無始無明,他還要追問,無始,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大概是很久了,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原因發生的?這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原因。你什麼時候起心動念?就是那個時候,你起心動念,你有沒有開始?你有沒有原因?沒有。

  《楞嚴經》上富樓那尊者,這證得阿羅漢,聽佛講無始無明,就提出這個問題,什麼原因起的無明?到底什麼時候起的無明?世尊給他解答得很妙。這個問題在佛法叫大問,問到什麼?宇宙的緣起,生命的緣起,這是大問題,這不是小問題。現在科學、哲學裡面都在探討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也沒結論,是有幾種說法,但是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佛說的這個好,無始無明。可是真正懂得的人不多,這是什麼?說明信受難得,你要相信太難得了。勉強的相信,佛說的,佛不欺騙人,我們一定相信他的,這不是真信。這等於說佛用人格來作保證,絕不欺騙你,你相信他,究竟是回什麼事,還是不知道。還是不知道你就相信了,這個信還叫迷信。雖然是迷信,但是有條件,是佛說的,我信得過佛,那勉強就算你是正信。正信還是帶著迷,什麼時候你自己證得了,那才叫真信,也就是說你也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這個事情不容易,真的是一念頓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把它放下,這個人太少了,釋迦牟尼佛一個,在中國我們只看到惠能大師一個,沒看到第三個。那怎麼悟?你不能夠一次放下,你慢慢放,一天放一點,一年放一點,這個可以。那這就不叫頓,叫漸。我們是漸漸的修、漸漸的悟,這叫漸悟。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方老師用個比喻告訴我,他說頓悟就像上高樓,譬如十層高樓,他一步就跳上去,他不要走樓梯,他有這個本事一下就上去,這叫頓悟;那你跳不上去呢?跳不上去摔下來就粉身碎骨,你摔死了,這是頓。沒有頓的本事呢?漸,漸是什麼?爬樓梯,爬一層就高一層,慢慢的爬到頂上。爬到頂上跟他一步飛到頂上去是一樣境界,一點差別都沒有。他是一步上來的,我們是幾百步上去的,同樣的境界,這是漸修。

  在中國禪宗裡面講的,頓根得上上根人才有這個能力,上中下三根都不行,上中下三根都要漸修,這我們要知道。上中下三根,上根,一般講修其他的法門還行,中根以下,修其他的法門不會有成就。那我們就要想到世尊在《大集經》上的開示,他老人家在經裡面告訴我們,正法時期戒律成就,什麼叫正法?佛滅度後一千年,那叫正法,嚴持戒律就能證果。換句話說,他持戒就能得定,因定就開慧,行,能辦得到。他說像法時期,像法時期是第二個一千年,人的根性不能跟從前比;換句話說,煩惱習氣多了,沒有上古時代那麼單純,人愈演變就愈複雜,這時候持戒不行了,不能證果,要修定,禪定成就。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正好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換句話說,佛法傳到中國是像法剛剛開始,所以中國佛法禪的風氣就特別盛,這有道理的。修禪定不但能得定,能開悟,禪定裡面也有漸修、也有頓悟,都有。六祖大師講的,上上根人能頓悟,上根之人能漸悟,中下根人那是種善根而已,能得禪定,不能開悟。所以最重要的,我們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根性。這四個等級,上上根、上根、中根、下根,我們是哪個根,這要知道。說實在的話,你要問我,我老實告訴你,我是下根,中,不敢講,下根。下根那怎麼辦?聽世尊的話。尤其我們生在末法,像法過去了,現在是末法,就算在外國人講,末法也五百年了,要用中國古大德的記載,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三十多年。換句話說,末法是一萬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世尊說末法淨土成就,那我們生在末法,自己想想不是上面三個根性,那我們老實念佛肯定有成就。

  下根裡面也有三等,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我們對於淨土教一絲毫沒有疑惑,一句佛號念到底,你要說經教需不需要學?真的念佛求往生,能真信得過,最重要是信,對於佛教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將來決定得生淨土,阿彌陀佛一定來迎接我們,你對於這個事情一點都不懷疑,你就不必要聽經,不必要念經,一句佛號念到底就行了。《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的例子很多,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看到念佛往生的不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哪能是假的。有機緣能夠聽教也行,也不礙事,聽教你對這個道理懂得更多,你的信心更堅定,特別是淨土宗的五經一論。《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告訴我們,怎麼念法?他老人家說得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給諸位說,就是放下萬緣。眼放下一切色相,眼根從色相裡收回來,耳從音聲裡面收回來,鼻從香氣裡收回來,舌頭從味裡面(酸甜苦辣鹹五味裡面)收回來,就是放下,都攝六根是放下,讓你自己回到清淨心。淨念相續,淨是不懷疑、不夾雜,這就清淨了,這叫淨念,相續是這個佛號不間斷。佛號不間斷是形式,最重要是淨念不間斷,淨念相續這哪有不成就的?只要你做到淨念相續,極樂世界這個事情就圓滿了。你一天做到淨念相續,一天就能往生,《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七是數字的圓滿,後面就不說了,你什麼時候做到淨念相續,什麼時候就往生。沒有雜念了,念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所以真正念佛人,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沒有,這叫淨念。那我們要問:他還能辦事嗎?我告訴你,能,他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那個淨念就是信心清淨,他生智慧,他怎麼不能辦事?這種淨念(清淨心)跟阿彌陀佛就產生感應道交,你只要到這個境界,阿彌陀佛就現前了,就來接引你了,這是念佛的方法。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念的時間長,不是念的數目多,功夫的淺深。功夫是什麼?功夫就是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放下多少,那是功夫。你放下愈多,你往生極樂世界品位愈高,放下愈少,品位就愈低,四土三輩九品是這麼回事情。但是你還要曉得一個事實,那就是極樂世界很特別,非常希有奇特,奇特在哪裡?它是平等法界,雖然是有四土三輩九品,它在一起,沒有空間維次,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每天能見到阿彌陀佛,能見到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都能見到他們。他們在實報莊嚴土,我們這個世界沒辦法,見不到,有不同空間維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空間維次,所以你統統都見到。蕅益大師講得好,我求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意了。什麼原因?下下品往生天天還跟彌陀、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都在一起,跟生實報莊嚴土沒有差別。所以這個法門太希有!

  我們雖然生在末法,根性不如古人,但是修淨土,我們的成就可能超越古人,這也是希有。問題在哪裡?問題是你信不信,你肯不肯真幹。要真幹,那就是二六時中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絕不把一樁事情放在心上,心上再放一樁事情就是夾雜。所以,淨念裡面是不夾雜的。不懷疑、不夾雜,這才叫淨念,沒有一個不成功。而且成功非常快速,我們看古人修行,看《淨土聖賢錄》跟《往生傳》,幾乎都不超過三年。絕對不是說他壽命三年就到了,不可能,沒有那麼巧的事情。三年他淨念相繼,這個成就了,縱有壽命,不要了,到極樂世界去,現在講移民,移民到極樂世界去,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是這麼回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一生當中得人身遇佛法,遇到大乘,還遇到淨宗,多麼幸運,多麼希有!只要你能把握住,你這一生圓滿成佛。所以遇到《華嚴》是希有,為什麼?是佛頓說,其他的經都是佛漸漸來教的,頓說只有這麼一次。這是定中說的,小乘人不承認,佛在定中講的。時間,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在定中講《華嚴》。聽的人要沒有這個定就沒有資格去聽,所以聽經的這些大眾,裡面還有很多鬼神眾、雜神眾、也有人天眾,我們知道那些都是法身菩薩的化身,不是真的鬼神,不是真的人天。真的人天沒有資格,入不了法界,入法界是要破無明才行。一般經上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才有資格進華嚴講堂,你無明沒有破,這不是你的境界。

  所以這個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收藏在龍宮,人間沒有流通。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滅度六百年後,有個龍樹菩薩,初地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他也是示現的絕頂聰明,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他只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全通達了,印度所有學術宗教沒有一樣他不通。他自己感覺到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貢高我慢的味道起來了,小菩薩。大菩薩就來接引他,大龍菩薩把他帶到龍宮,參觀龍宮裡面所收藏的經典,一下看到《華嚴經》,他傲慢心馬上沒有了。佛二七十四天所講的分量多少?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只一看這個,真的,不但沒有傲慢心,慚愧心生起來了,自己知道才這麼一點點,不能比。於是看到這樣大的經,閻浮提眾生,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人能接受,分量太大。它有中本,中本分量也不是世間人能接受得了的。再看下本,下本是什麼?就好像《四庫全書》目錄提要一樣,《華嚴經》的略說,目錄提要。看過《四庫全書》的,我說這個話他就有印象。現在印刷術發達,把《四庫全書》濃縮,照相濃縮,精裝本大概還有這麼厚一本,一千五百冊,要跟《大藏經》比,十五部《大藏經》。《大藏經》一百冊,一部《四庫全書》這麼大的分量。目錄提要五冊。那個全書我以前買了一套,在澳洲。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告訴我:法師,假設一個人從一出生就會看書,每天看十個小時,他活一百歲,這個書還沒看完。就是這麼大的分量。目錄提要五冊。

  所以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就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分量多大?有十萬頌,四十品。這個他看了很歡喜,這個分量我們這個世間人可以學習。頌就是四句,不管是長行、是偈頌,印度人計算是四句就叫一頌,或者叫一個偈子,四句。換句話說,全部《華嚴經》,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回來的,十萬頌,就是四十萬句,這個經的分量四十萬句,四十品,這是完整的。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不完整,經太大!第一次傳到中國來是晉朝,一共是三萬六千頌。你看十萬頌,只有三萬六千頌。把它翻譯出來,叫《晉經》,就是晉朝時候翻譯的,第一次翻譯的。杜順和尚、雲華大師他們所看的是這部經。第二次翻譯的是唐朝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實叉難陀到中國來,帶的有《華嚴經》,我們中國人非常歡喜。還是不全,他帶來的是四萬五千頌,比上次多了九千頌,武則天那時候翻出來的,翻成《八十華嚴》。前面晉朝是六十卷,叫《六十華嚴》,第二次翻的叫《八十華嚴》,不到一半,五萬頌才是一半,四萬五千頌,但是《華嚴經》大意能看得出來。我們現在用的本子都是《八十華嚴》,雖然有殘缺,丟掉不少,大致上的意思能看得出來。

  到唐朝德宗貞元年間,在中國南方有個小國,烏荼國的國王進貢,就是對皇帝送的禮物,裡面有一品《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很難得,完整的。這品經過去也傳到中國來,但是只有一半,《華嚴經》裡面的「入法界品」,二十一卷。這品經翻譯出來就是四十卷,我們叫《四十華嚴》。所以《四十華嚴》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品,但是這品是完整的,沒有缺,非常希有,這是中國現在的譯本。現在梵文本都沒有了,失傳了,學《華嚴》就要學中國的本子。怎麼學法?弘一大師教給我們,他說學《華嚴》,八十卷學到五十九卷,因為六十卷以後就是「入法界品」,你就不必學這個,接著學《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圓滿的,這樣合起來總共是九十九卷。也就是《八十華嚴》我們學到「離世間品」,最後「入法界品」換成《四十華嚴》。這樣子合起來,中文的譯本九十九卷,大概有原本的一半。這是大乘佛法留在這個世間,現在最圓滿的一部經是中文的譯本。希有難逢!

  《華嚴經》裡面講什麼?我也學了五十年,第一次講這部《華嚴經》沒有講完,講了一半停下來,那時候也沒有錄音,當然更沒有錄相。這是第二次講,第二次講得很詳細,統統留的有錄相。你們看到我們現在講的次數,已經是一千八百多次,一次是兩小時,三千多個小時,接近四千個小時,三十九品才講到第十二品。而且前面十幾品分量都不大,往後面像「十地品」,分量就大!「離世間品」就五卷,最後一品分量最大,四十卷。所以這裡面內容我把它分成五個科目,《華嚴》裡面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哲學、講科學,這五個科目都講到登峰造極,都講到究竟圓滿。這部經實在太難得,方東美先生教我的時候特別介紹這部經。他老人家晚年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課,開華嚴哲學。所以我們有幸能遇到,真的是希有!

  第二個「奇」,『此法希有甚奇特』。奇是什麼?清涼大師講「謂初能具後」,這個奇怪,奇怪什麼?釋迦牟尼佛是二七日中十四天裡面提到一些事情,居然是他晚年的事情,好像他有預言,這很奇怪。所以說時間沒有了,這句話就是說時間沒有了。最初講的,講的裡面很多問題都是以後所說的。《華嚴》實在講就是佛一開頭把他所證的境界全說出來,沒人懂。然後講小乘,慢慢的誘惑,就像辦班教學一樣。那學生不是這個根器?好,辦小學,小學辦完再辦中學,中學再辦大學,大學再辦研究所。而這麼多層次都在《華嚴經》上講到。你看小乘,小乘裡面講到分量最重的就是倫理、道德、因果,大乘裡面,像華嚴宗判小始終頓圓,始教裡面這個分量還很重,但到終教裡面,哲學的分量就多了,哲學、科學佛都說出來了,到別教、圓教,哲學、科學就非常之多。《華嚴》它統統有,五個科目都有,非常之難得。

  「特」是特別,「謂迥出諸乘」。這個諸乘就是三乘佛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超出,跟他們完全不同。「此句讚也」,這句是對這部經的讚歎,「此法希有甚奇特」,這是稱讚。『若人聞已能忍可』,向下這三句都是勸,勸我們學。假如你有這個緣分,你遇到了,聽就是遇到,你聽到、遇到的時候你能夠忍可。忍可是什麼意思?清涼在這邊註解講「謂信因,信則心淨」。忍一般在大乘教裡面當作同意、承認、認可。這個忍字加個言字邊,認可,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頭。你遇到這部經你承認,這裡面所說的你都能同意,你都不懷疑,你能夠相信,這叫認可。所以你能信,信就清淨,心淨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果。這個地方講的是因,你有這個信心,你有因了,到信心清淨的時候,智慧一生,果就出來了。智慧生的時候,《華嚴經》你全部證得,你才知道這真是自己。

  這部經要是把它濃縮起來講,實在講就是惠能大師開悟講的二十個字,你們想想看,他這二十個字是「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具足萬法),本不動搖,能生萬法」,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就是全部的《華嚴經》。佛開悟的時候講得詳細,全說完了,惠能大師開悟之後沒說,但是他說這二十個字,也說完了。他說四句,四句就是一偈,你看佛說多少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釋迦牟尼佛說的,惠能大師說一偈,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看這個,這是兩尊佛的示現,示現的形象不一樣,你從這裡去觀察,你才能夠真正體會到。那你要真正懂得惠能大師開悟講的這四句話,那你就通達全部《華嚴經》。

  我們再看下面這兩句,『能信』,這講三樁事情,『能受,能讚說』。忍可之後你能信,信就不疑,一點懷疑都沒有了,清淨心現前了。「能受」,受是什麼?受是依教奉行,這裡頭的義理明白了,把義理跟自己的性德相應,從解悟逐漸的證悟。《華嚴》如果我們真的隨著經文提升自己,那現在你是賢首菩薩,你現在念的是「賢首品」,你就是賢首菩薩。賢首菩薩是十信位的菩薩,到下面一品,下面一品就是初住,超越十法界,賢首是十法界最高的,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再往上去是真佛,不是假的。現在這裡是相似即佛,很像佛,還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無明沒斷,分別執著完全沒有了,連習氣都沒有了,可是無明沒斷。無明一斷,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於一切諸法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他就是初住了。初住以上,實在講真的是平等,雖有階級,清涼大師說得很好,那個階級從哪來的?根本無明習氣不同,習氣沒斷完,有厚薄之差,所以才說四十一個階級,是這麼回事情;除這個之外沒有兩樣。就是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相同,這個要知道,所以那叫一真法界,四十一位菩薩住一真法界。所以能受,你能接受,受的裡面包括修行,真正是依教修行。「能讚說」,讚說就是講演,你自己能修,而且你能夠教別人,這就是自行化他。末後這兩個字「讚說」是化他,教人。

  『如是所作甚為難』。讚說,清涼也有註解,讚是什麼?「乃通言通筆」,你用言語可以讚,你用文字也可以讚,為《華嚴經》寫註解,那就是文字。「說唯約言」,讚後頭有說,說只是言語,讚的時候有文字。「如是所作」,就是指前面能信、能受、能讚、能說,多難!「總說皆難」,這叫難行能行。我們真的是下根凡夫,這是確實的,但是要是好好學《華嚴》,能夠把自己從下根提升到中根,由中根提升到上根,這有什麼好處?念佛往生的時候品位就上升。本來我們是凡聖同居土往生的,可以能夠提升到方便土,甚至於可以提升到實報莊嚴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華嚴》對我們念佛往生品位是有效的往上提升。

  這八首偈頌裡頭,信受難得這是總講,後面有別說。別說有七首偈頌。我們看別說的第一首,這是八首裡的第二首:

  【世間一切諸凡夫。信是法者甚難得。若有勤修清淨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這首偈裡頭,清涼大師有註解,我們看《疏》,「後別明中三」,這個前後是前面第一首偈是總顯,後面七首就是別明,別明當中有三段,分三個小段。「初二偈半」,這是第一個小段,「明難信」,接著後面有半偈,「況出餘行」,這在比喻何況超出其他的行門,末後有四首偈是比較,「舉事校量」,就是校量功德。我們看第一首說難信,「明人天之器,信為甚難」。我們剛剛念的這首偈,『世間一切諸凡夫』,這講六道凡夫,能信華嚴那太難了。所以今天在南洋,小乘教裡面說《華嚴》非佛說,我們看這首偈就明白了。這個經是誰信的?法身菩薩相信的,連四聖法界都困難,何況我們!何況是六道凡夫!所以真的是難得。

  下面說「若爾」,那要是這樣的話,「今或能信何耶」。像這樣講的話,現在有幾個人他能信,這是為什麼?何耶是為什麼,為什麼他能信?下面就講了,「由二力故」,有兩種力量在,所以他能信。「一現修淨福,稱所求故」,這個人在這世當中修清淨福,也就是行善不求果報,這叫淨福。行善不求果報,諸位想想看,這個人的心量就是《華嚴經》初講十種當機裡有一種叫大心凡夫。行善不求果報,這個心量大,這個人心清淨。一般世間人修善都講求果報,沒有果報就不幹了。所以諺語說「佛門好修福」,為什麼?捨一得萬報,你在佛門裡面供養一塊錢,回來的果報是一萬塊,真叫一本萬利,所以大家都願意到佛門修福。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佛門裡沒有妄語。今天這個世間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都是過去生中在佛門修福,他要不在佛門修福,他怎麼能得這麼大的富貴?我們說這些話現在人不相信,但是古人相信。現在人不相信,現在人也不肯修福,不肯在佛門裡修福,換句話說,往後他們的福報愈來愈縮水。譬如這一生當中發大財的人,過去生中修的。過去在佛門中修,現在不知道了,不曉得在佛門修,在世間做許多慈善事業,他也有果報,但是沒有佛門這麼大。你要是問什麼原因?佛門教你修清淨心,不求福報,差別在此地。不求福報,那心大,沒有邊際。

  現在人行善修福,他都要講求,都要有回報。建一個學校,學校用自己的名字,名也是福,他的福報就享掉了。換句話說,他不是無條件的,他是有條件的,我修的用我的名字,人家看的時候都讚歎一下,讚歎是福報,把你的福報讚掉了。我們中國人講積德,積陰德,陰德是什麼?做了人不知道,陰德報得厚。陽德是什麼?你做的好事人家都看到,讚歎你,這一讚歎都把你的福報讚掉了。所以做好事,別人不讚歎你,對你來講好,你積了陰德;做一點好事,報紙上一宣揚,沒了,當時就報掉了,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佛教人是有道理的,教你全心全力修善,不求果報。

  尤其是佛教,佛教現在大家誤會,認為這是迷信,迷信哪有福報?所以現在真的,現在在佛門修福,絕對沒有從前那麼大的福報。不要說太久,我們中國人講甲子,一甲子之前,差別很大,六十年前。六十年前在中國大陸,那時候我才二十歲,相信倫理、道德、因果的人還很多。不信的人是有,但是相信的人比不信的人多,一般講起來,相信的超過半數,不相信的是少數。不像現在,現在相信的是極少,不相信的是大多數。所以現在修福,在佛門當中修不到福了,為什麼?現在佛門裡面不講戒律,也不研究經教,也不知道依教修行;換句話說,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在形象讓人家看都是迷信,這就很困難。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佛教,不是迷信。

  認識佛教從哪裡認識?從經典認識。這是從前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他把佛教介紹給我。我跟他學哲學,年輕時候對哲學很有興趣,年輕跟他學哲學。他教我的時候,跟我講佛學概論,講了好幾個單元,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感到很驚訝,我說佛教是迷信,而且是低級宗教。什麼叫低級宗教?多神教,什麼都拜,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佛教神太多了,所以我們不能接受。方老師告訴我,老師是我父親一輩,年齡大我二十多歲,他老人家那時候四十多歲,我才二十六歲,所以是父親這一輩,我們對他就非常尊重。他告訴我:你不懂,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的大哲學家。我們學哲學,當然要找大哲學家,佛經是高等哲學。然後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一生要不是遇到他老人家,永遠不會進佛門,永遠不會跟佛打交道,為什麼?成見太深了。經過這樣人一指點,以後看他老人家在大學上課全講佛經,我們的疑惑完全沒有了。

  他晚年在台灣大學講過大乘佛學、魏晉佛學、隋唐佛學,最後從台大退休。輔仁大學,這是私立學校,請他在博士班講華嚴哲學,四大單元。他老人家那時候開華嚴哲學的課程,正好我在台灣第一次講《華嚴經》。講《華嚴經》,《華嚴》的經本就印了很多,印了一千本,我們的聽眾大概只有二、三百人,所以經本就很多。正好他開了個班,開華嚴哲學這個班,我就把我們的經本,問老師,你多少學生,我送書給他。老師很歡喜,我們送了一百多部,大概一百五十部。他們同學很歡喜,有經書了。而且經書很完備,因為我講《華嚴經》那時候是《八十》、《四十》同時講;一個星期講三天,《八十》講兩天,《四十》講一天,也講了很長的時間。《六十華嚴》我們也把它印出來。方老師告訴我,《六十華嚴》雖然不完整,但是翻譯的文字比《八十》、比《四十》都好,它有文學價值,他告訴我《六十》可以做參考。所以我們把《六十》、《八十》、《四十》統統印出來,非常完整的這麼一套《華嚴經》,我送他一百五十套。這就是講修清淨福,心量大,這就變成大心凡夫,聽這個經有受用,他能信,他能夠接受,這是第一種人。

  第二種,「昔因聞熏,今發種故」。昔是過去世,過去生中曾經聽過這部經,曾經學過這個法門,沒成就,這一生得人身又碰到了,一遇到這個經,他能夠生起信心,阿賴耶的種子就會起現行。我們想想,我這一生,方老師一介紹,我能接受,我對他能相信,尤其看他後半生在學校裡開課全講佛法,我的信心一點懷疑都沒有。這應該是過去生中有這個善根,經老師一介紹,翻翻這個經,真喜歡,看《華嚴經》,看清涼大師《疏鈔》,看李長者的《合論》,生歡喜心。而且那時候發願想一生弘揚《華嚴》。以後跟李老師,李老師告訴我,求生淨土重要,他老人家教我跟印光法師學,我也接受了。所以《華嚴經》雖然講了一半,不想講了,那時候還常常出國,不想講了。因為我們讀到《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個本子我們拿到之後無量的歡喜。李老師在台中講過一遍。我的緣不足,他老人家講這部經,我是學佛了,但是在台北,他在台中講,沒有這個緣分。以後章嘉大師圓寂,我到台中親近他,他這個經早就講完了。但是他有筆記,就在經本上,他自己毛筆寫的,寫的字都寫得很好,簡單的註解,段落勾出來,重點都註出來,我看他那個筆記能看得懂。以後這本書他也送給我了,我一直保留到現在。

  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就想到這個本子太珍貴了,因為很多人沒見過,我們第一次就印了一萬冊,供養大眾,報老師的恩。那時候在美國,這個本子一流通之後,美國、加拿大許多淨宗同學要求我講這個本子,所以我第一次講《無量壽經》會集本是在美國。第二次好像是在新加坡,新加坡就有錄相。第一次流通的,六十個小時,是在居士林講的,大家看到之後非常歡喜。以後在台灣、在美國、在加拿大,好像一共講過十遍。最後一遍是很細的講,講了一半,在新加坡講的,講了一半以後我們移民到澳洲,就中斷了。但是《華嚴》沒有中斷,《華嚴》也是在新加坡居士林開講,第二次開講,統統有錄相,就是這一次。這是過去生中的緣分,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善友,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這些都是說能信的。

  還有一種不信的,聽了《華嚴》,聽了怎麼樣?聽了不相信,有沒有?有,而且很多,他喜歡聽,像聽故事一樣,他不相信,《華嚴》上講的東西太奇怪了,哪有這個道理,不能接受。有沒有好處?有,你看看「今不信者」,現在接觸到、聽到,不相信。「願少聽聞」,清涼大師很慈悲,不要緊,我們講《華嚴經》,你來聽一堂,或者你坐在這個講堂裡面聽個十分鐘,叫少聽聞。「為毒塗鼓,終成堅種」,這就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到來生、來世遇到緣你會相信,這個善根不是短時間造成的,你這一生當中聽一堂課,來生後世遇到這個經的時候,你可能聽個幾十堂課還不會相信,還要到再一次碰到,愈來你的信心就慢慢增長,真不容易!所以不相信的時候,阿賴耶識裡頭打基礎,到什麼時候一接觸你就相信,那你這個善根非常深厚,決定不是一世、二世、三世、五世種的善根,很長時間種的善根。

  這裡頭有個比喻,叫毒塗鼓,這個比喻也介紹一下,佛經裡頭有這兩種說法,叫毒天二鼓。天鼓我們前面講過,實際上天鼓跟毒塗鼓是一個鼓,不是兩個鼓,我們明白之後就曉得了。先介紹二鼓,「毒鼓與天鼓也」,這二鼓,「軟語生善,譬如天鼓。苦言滅惡,比於毒鼓」。你看是一個鼓,是一樁事情。鼓是振奮人心的,振動人的,是以和顏悅色勸導人,他受感動了,這就像天鼓一樣;還有一種,苦口婆心,幫助他改過,這就比喻毒鼓。又一個說法,「又教法於我順緣為天鼓,逆緣為毒鼓」,我們講增上緣,順的增上緣就像天鼓一樣,逆增上緣就像毒鼓一樣。《法華玄義》裡有這麼兩句話,「前藥珠二身先以定動,今毒天二鼓後以慧拔」。前是前文講的,藥跟珠這都是比喻定;後面講二鼓,毒天二鼓,這是講智慧。智慧有逆順,順的增上緣幫助你開智慧,就像天鼓,逆增上緣幫助你開智慧,就像毒鼓。

  哪個是逆增上緣?我們講念佛往生順逆增上緣都講得很多,逆緣往生最明顯的,宋朝的瑩珂法師。他為什麼念佛求往生?因為他知道他要墮地獄,嚇壞了。他出家不守清規,做了很多違背戒律的事情,好在他還有點善根,他知道照佛法所講的,他決定墮阿鼻地獄。但是他的劣根性很重,脾氣也不好,禁不起誘惑。知道這個事情嚴重,他就向他的同參道友去請教,有什麼方法能救我,讓我不墮地獄?有個同學就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往生傳》之後,他非常感動,痛哭流涕,真的下了決心,把寮房門關起來,一心念佛,不吃飯、不睡覺、不喝水,念了三天三夜,居然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逆增上緣。如果要不是做那麼多壞事,肯定墮阿鼻地獄,他就發不出這個心,這是逆增上緣,真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好好念佛,十年之後,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他一想不對勁,我禁不起誘惑,十年當中我又不知道幹多少壞事。他跟阿彌陀佛要求,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阿彌陀佛答應他,好,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三天之後他真往生了。這就好比是毒鼓,是屬於逆增上緣,就是讓你真正感到大的災難臨身,你不回頭可不得了,你沒救。這就好比是毒鼓。

  經上跟我們講的印度的毒鼓,「毒鼓之聲能殺人」,用它來比喻《涅槃經》所說的,「佛性常住之聲,能殺害眾生之五逆十惡,使入於佛道也」。這幾句話初學的同學不太好懂,我們要把它講清楚。佛在經上講毒塗鼓是比喻,《涅槃經》上有一句話說「佛性常住」,一切眾生佛性有沒有丟掉?沒有。我們很多次跟同學們舉的這個比喻說,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大家都是佛,就跟惠能大師講的一樣,《華嚴經》上所說的全是我們自己的自分,我們的本分。為什麼現在統統不見了?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都是有障礙在那邊。我們用這三種顏色來代表妄想分別執著,黃色代表妄想,藍色代表分別,紅色代表執著。我們現在這三樣統統都有,我們把眼睛比喻做我們的佛性,也叫做法性,我們把眼睛遮住,遮住看外面都看不見,外面的是什麼?外面的是法相,我們眼睛是法性,就是佛性,你想想,這妄想分別執著造成了障礙,它有沒有真的遮了眼睛?沒有,有沒有真的妨礙到外面法相?也沒有,所以法性、法相都是常住。惠能大師見性之後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滅,「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有污染。那我們今天講污染,這個現象就是污染,是不是真的污染?沒有,只是障礙,這些東西叫煩惱。

  妄想是無明煩惱,黃色的,分別是塵沙煩惱,藍色的,執著是見思煩惱,紅色的。我們沒有能力,佛是什麼?一下放下就成佛了,本來成佛。惠能大師怎麼樣?一下放下,這叫上上上根人。我們沒有能力放下,那佛教我們,你先把執著放下。這是執著,這塊紅色的是執著,這不要了,那這樣就清楚多了,可以看到一些。紅色放下是什麼?阿羅漢。再教你把分別放下,分別是藍色的,好,放下,那這是什麼?這是菩薩。這是什麼?這是無明,再把無明放下,你本來是佛,就這麼回事情。這三樣東西它不是真的,它要是真的,那我們的佛性就被它染污了,那外面的法性也真的被它染污了,要知道沒有,這是假的。這個東西是抽象概念,在百法裡面是不相應行法,所以它不是真的,這你一定要懂得。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本覺本有」,佛性是本覺,常住,本有;這三樣東西不覺,「不覺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把它丟掉,本有當然可以恢復,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佛說了真話,佛性常住,本有。佛性裡面是什麼東西?佛性你看,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就是佛性,細說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個能殺眾生五逆十惡,就是說你要真正明白了,五逆十惡是執著,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放下之後你是什麼人?你是阿羅漢,你就轉凡成聖了。根性再利的人,他連分別也放下了,他就是菩薩。所以這個殺是殺什麼?殺煩惱,殺妄想分別執著,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毒塗鼓是什麼?《華嚴經》。有善根的人,你讀《華嚴經》是天鼓,沒有善根人,反對,不相信,他也種了善根,它叫毒塗鼓,它叫毒鼓。首先我們把這個意思搞清楚、搞明白,我們下一堂課再給你細細介紹天鼓跟毒鼓它所表法的義趣。所以就是一部經典用這個來比喻,你歡喜,你能信、能解,歡喜接受,歡喜照做,《華嚴經》是你的天鼓;聽了之後懷疑,認為它講的是神話,這個東西不能相信,不能接受,那它就是毒鼓,在你阿賴耶識種了善根。這一生不能叫你斷疑生信,那是什麼?這個因淺,到來生,來生來世再去,它會加深一些,慢慢加深。總得要好多世,加深到一定的程度,你再碰到,生歡喜心,你也能信、能解。所以這叫能殺害眾生,不是殺害眾生的慧命,是殺害眾生的煩惱,五逆十惡是煩惱,也就是能夠破除你的煩惱障。煩惱障破除之後,「使入於佛道」,你對佛就相信。

  所以佛法是你自己,不是別人。《華嚴經》所說的全是自己自分境界,就是你自己本有的境界,你怎麼能不相信?不是說別的事情,說別人與我不相干,說自己的事情。說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是自己,不是別人。然後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告訴你,阿彌陀佛是自己,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在《華嚴經》上講透徹了。所以這個道理慢慢誘導你契入,這叫毒塗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這段還沒講完。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9:38:16)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9:38: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73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