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87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七二卷)  2007/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7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大文第三,校量勸持分。這一共有九首偈頌,我們從第一首看起:

  【第一智慧廣大慧。真實智慧無邊慧。勝慧及以殊勝慧。如是法門今已說。】

  這個偈頌的意思很清楚、很明白,給我們說出六種無比的智慧,來總結這品經裡面所說的三百四十六首的偈頌。昨天我們就把般若智慧簡單的做個介紹,二般若、三般若,佛法裡面還有五般若。三般若裡面講的實相、觀照、方便。「實相」是般若之體,也就是世尊在《華嚴》裡面給我們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這個智慧是實相智慧,就是實相般若;後面講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我們要知道。實相就是觀照實相的實智,實智是對權智講的,真實智慧,你對於一切諸法實相完全通達明瞭。在什麼地方?就在現前。實相是什麼樣子?天台大師講的,即空、即假、即中,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現在沒有實相智慧,所看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不是假的,都是實在有的,這你就看錯了,完全看錯了。事實上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即空、即假、即中,是同時的,空假中是同時的。空是講的體,實相之體,假是它現的幻相,中是真假不二,我們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是中,不二就是中。你才能得受用。用什麼?要用中。用中就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不會用中是偏了,凡夫偏在有,用的都是有;二乘偏在空,聲聞、緣覺他們不著相,所以他們偏在空;菩薩空有不二,得大自在,真解脫!

  「方便」就是言說,文字也屬於方便,證得的人能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他雖然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聽的人能聽懂幾分不一定,這什麼原因?善根厚薄不一樣、信心純雜不一樣,對於教、對於老師真誠恭敬心不一樣,這裡面就有很大的差別。老師給我們上課,講經是上課,同學很多,老師真的叫一音而說法,幾十個學生各個人理解的不相同;有同的,大同小異,不可能完全相同,完全相同一個都找不到,這是真的。到什麼時候才完全相同?叫佛佛道同,什麼時候?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聽老師講經,完全相同,你所理解的跟老師所說的完全一樣。如果這三種沒放下,那就不同,那就不一樣。如果這三種障礙完全都存在,那很可能你把老師講的意思聽錯了,曲解了,誤解了,這個太多了。所以佛在經論上講,經是《華嚴經》,論是《大智度論》,說過這麼一句話,「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個智是什麼?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什麼人說?大徹大悟的人說,就是剛才講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統統放下的這個人叫法身菩薩,《華嚴經》是圓教初住以上,要他們來說。世間聰明智慧的人聽法身菩薩說法,能體會到幾成?不定。法身菩薩說法,你看看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放下,也能了解幾成嗎?行,但是有一個條件,什麼條件?叫大心凡夫,這個人心量大,量大福大。諺語有句話說「福至心靈」,那是什麼?大福報現前,他突然聰明,那就是有一點智慧,這個智慧雖然不是般若智慧,它跟般若智慧相應,相似,不是真的,相似,相似就不錯了。相似的是什麼?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是相似的,不是六道凡夫。佛跟我們說這些話,我們能體會到,我們能相信,不疑惑。大心凡夫聽懂了,聽懂怎麼樣?聽懂他就放下了,他就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了,逐漸的從相似就變成真實。所以大心量的人真的叫有福,量大福大,這個福大不是世間福報,他聽得懂佛法,他聽得懂諸法實相,這才叫真正有福。

  除這方便般若之外,還有一個叫文字般若,有的時候文字般若跟方便般若是一種,但是也有分開來講的。文字般若是什麼,就是佛經,佛的經典全是文字。佛所有一切經,不僅是《般若經》,一切經,乃至於小乘經,都是從實相般若流露出來的,所以統統都可以稱之為文字般若。乃至於祖師大德們他們所說的、所講的、所寫的這些經論註解,或者是對於經論的發揮,都可以說是文字般若。

  《仁王經疏》裡面有這麼幾句話,我們把它在這裡做個總結,《仁王般若波羅蜜經》,那個經是國家有災難的時候,佛特別講開示如何來挽救災難。這個經以前我們講過。可是世間現在一般人遇到有災難,出家人就做個法會,仁王護國息災法會,找一百個出家人每天把《仁王般若經》念個一遍,念個七天,把這個功德拿來迴向,這個災難就能消除、化解嗎?不能。《仁王護國經》真能護國嗎?真能,你要仔細去念念《仁王經》你就曉得,佛在經裡頭告訴你,國家在急難的時候要講解《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人人都懂得了,回心向善,這災難才能消除。用現在的話來說,佛教在急難的時候,國家要提倡辦班教學,教人民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這是《仁王經》上教的。現在世界有災難,多少學者專家、各行業的領袖無不關懷。看到這個世間的衝突,家庭的衝突,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在社會上,朋友衝突、老闆跟員工衝突、員工跟員工衝突,這個事情可麻煩,這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為什麼不安定?就是這些衝突不能化解。為什麼古時候這些衝突少,現在這個衝突怎麼這麼多?我們細心去找它的原因,你就不難發現。古時候東方社會學習聖賢的教誨,聖賢教誨裡面最主要的就是倫理、道德、因果,西方社會當中大家都學習宗教的教育,宗教教育裡面也是講究倫理、道德、因果,所以衝突是有,不能說是沒有,少,還不至於危害整個社會。

  到了這個世紀,二十世紀,麻煩來了,東方人不相信聖賢教育,西方人不相信宗教教育,今天整個社會動亂的原因在此地。所以,世間志士仁人、專家學者我見了很多,相聚在一起都在討論用什麼方法來拯救世界。很難得英國湯恩比博士在七0年代真的是大聲疾呼,「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句話點醒了我們。可是有不少人拿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做為學術上來研究,那就沒用處,就是我們常講的佛學、儒學。佛學、儒學解決不了問題,原因何在?「能說不能行」,這個話修無法師說的。哈爾濱極樂寺第一次傳戒,修無法師在那邊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生病。他不認識字,沒有出家之前他是泥水匠,以後出家了,在寺院裡面專做粗活,粗重的事情都是他做的。他什麼也不會,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工作的時候、不工作的時候他的佛號不中斷。極樂寺傳戒,他到那邊討一個工作,常住分配他照顧病患,因為傳戒期間有些傷風感冒需要人照顧,他擔任這個工作。做了沒多少天,沒幾天,就向老和尚、向當家師告假。老和尚是倓虛法師,當家師是定西法師,這兩位大德晚年都住在香港,香港人對他們很熟悉。老和尚有修養,你願意來就來,願意走就走,定西法師就沒有老和尚的修養,就批評他,你既然發心要來,戒期也不過是兩個月,兩個月完了你走不好嗎?為什麼現在就走?就責備他。修無法師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極樂世界去。這兩個法師一聽,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什麼時候去?不出十天。預知時至,他要走了。求常住給他準備兩百斤劈柴,走的時候火化,這他就去幹活去了,就工作去了。到第二天他又來了,倓虛法師說:怎麼樣?你有什麼事情?報告老和尚,我明天就走。趕緊替他辦後事。他要求幾個同參道友給他助念,送送他。這幾個送他的同參道友,送他走的時候就跟他講,修無法師你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聽說從前往生的人都作幾首詩、作幾首偈子留給我們後人做紀念,你也不能例外。修無師說我是個大老粗,不認識字,我也不會作詩,我也不會作偈,我有兩句話告訴諸位,做個紀念就好了。哪兩句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他往生留這兩句。

  現在搞儒學的、搞佛學的就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那你就曉得,這首偈裡面所說的第一智慧、廣大智慧、真實智慧、無邊智慧、勝慧、殊勝慧是什麼?能說又能行,這不是假的。前面這兩百多首偈頌裡面,菩薩所講的是真實智慧,說的是誰?說的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各個人本來都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迷失了自性,是不是真迷?不是真迷。哪真迷,只是個虛妄的抽象概念你不肯放下,它起了作用,它把你的真智慧障礙了,這一障礙,你自性般若智慧就變成煩惱。大乘經上常說「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悟了叫智慧,迷了叫煩惱,是一樁事情,迷悟不同,兩個名稱,一覺悟,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轉十法界成一真法界。轉煩惱成菩提是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轉生死為涅槃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是自性本具的相好,一覺悟統統轉了,一迷全變了。這個事情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對於這樁事情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沒有成菩薩,我們這三個項目都沒轉,這是什麼?大心凡夫,這在佛法叫解悟,不是證悟。證悟得受用,解悟還不得受用,你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煩惱當家,不是智慧當家。智慧當家,像惠能大師一樣,「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我們一天到晚常生煩惱,這就是沒轉過來。希望你現在了解、明白了,慢慢轉。怎麼轉法?要放下,不放下轉不過來。放下是菩薩,煩惱、菩提不二,那真了不起。菩提就是智慧,菩提真的當了家,煩惱怎麼樣?煩惱是你的下屬,幫你辦事。現在我們很麻煩,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是煩惱當家,我們自性智慧沒有了,不見了,不曉得到哪去了,所以你不得受用。我說這個話恐怕還有人不懂,怎麼覺悟之後智慧當家,煩惱當下手?真智慧開了。《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就有,該罵人的時候照罵人,該發脾氣就發脾氣,該笑就笑,那不叫煩惱嗎?不是的,那是什麼?那是教化眾生,裡面怎麼樣?如如不動。不是說一發脾氣,氣得二、三天都消不掉,不是的,他發了,沒有了,根本就沒有,所以那變成辦事的手段。所有煩惱變成辦事的手段,它不當家,它不做主,它對你毫不影響,這得受用,這叫學佛。我們前面講菩薩遊戲神通,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外表是一樣,裡面完全不一樣,這是真本事。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學。不是學了佛什麼事都不能幹,學了佛什麼都能幹,但是它絕不障礙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絲毫不妨礙。這就是真的,這得受用,才能真的解決問題。

  《仁王經》上這個疏,註解裡頭,「明此經者,題云般若」,這經題叫《仁王般若波羅蜜經》,題裡頭有般若。「即以為宗」,宗是什麼?宗是宗旨,就是這部經裡面講的什麼最重要。宗它的意思就是重要的、尊崇的、主要的,它有這個意思。這部經裡面主要講的是般若智慧,尊重智慧、崇尚智慧,宗是有這個意思。「觀如來品別明三種」。這是《仁王經》裡面的一品,「觀如來品」裡面講到實相、講到觀照、講到文字,這三種般若。「慈恩三藏,更加二種」。慈恩三藏就是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住了很久,後來對他尊重,尊重他,不稱他的名,也不稱他的字,稱他什麼?稱這個寺廟,稱慈恩寺。如果稱慈恩大師,那就不是玄奘大師,那是窺基。稱慈恩三藏是玄奘,玄奘法師是三藏法師。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他稱慈恩大師,那就是窺基大師,就是法相宗的祖師。法相宗雖然是玄奘大師傳給他學生的,窺基是他的徒弟,傳給他的,但是法相成立一個宗派是在窺基大師手上建立的,玄奘那時候還沒有法相宗。所以慈恩要注意底下是「大師」還是「三藏」,這兩個人不同,三藏是玄奘大師。他又加兩種,三般若又加兩個,加一個境界般若,加一個眷屬般若。「通前五法」,前面講三個,再加上這兩個,變成五種,就變成通前五法。

  「般若性故」,實相般若,般若性,「般若相故,般若因故,般若境故,般若伴故」,伴是作伴。前面三個我們已經講了,實相、觀照、文字已經說過了,現在我們看第四個境界般若,這是玄奘大師加的。什麼叫境界?「為般若之所緣,一切諸法是也。般若之真智,以一切諸法為境界,故名之為境界般若」。玄奘大師講得不錯,也講得很好。般若是智慧,真實智慧,智慧的對象是什麼?對象是一切萬法。智慧是明瞭,你明瞭什麼?明瞭一切萬法,過去未來、此界他方。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就是此地講的一切諸法。一切諸法是自性所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自性所現的,是性識所變的,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他哪有不明瞭的道理?哪裡會產生障礙?如果沒有境界,般若智慧顯不出來,所以他一定要有境界,智慧才能顯出來、才能通達明瞭,這稱之為境界般若。這是般若之所遇緣,緣就是對象,一切諸法是也。般若的真智,以一切諸法為境界,叫做境界般若。這個意思說得好,境界般若是什麼?所有一切萬法跟般若融成一體,它不是對立的,不是有個什麼。我們凡夫總是有分別,能知,對面有個所知,能知是般若,所知的是境界,所知的是一切諸法。現在告訴你,能知跟所知是一不是二,當中沒有界限,能知叫實相般若,所知的叫境界般若,這叫真智,沒有對立。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能所不二。

  契入這個境界,大乘教裡面講自性裡面有我,有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在六道裡面是完全被否認的,佛跟六道眾生講無常、無我、無淨、無樂。沒有樂,哪來的樂?苦停了,你覺得有樂。譬如你現在這個人身,你一天要吃三餐飯,一餐飯不吃,你餓得有苦了,你哪有樂?到時候等於說要吃藥,藥吃下去了,保持幾個小時,你沒有苦的感覺,你覺得有樂;如果你要不吃,不吃的時候苦就馬上現前。真是這麼回事情。如果是真的有樂,我不吃不喝也快樂,那才是真的。所以常樂我淨在六道凡夫裡沒有,妄想,哪來的常樂我淨?還有個妄想,「真善美慧」,都是妄想,絕對沒有事實。可是這在哪裡有?四聖法界裡面有,有相似的,不是真實的。到一真法界就是真實的,確實有常樂我淨。我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是我,「我」是法性,遍法界虛空界是法相,那怎麼不是我?一切諸佛是我,一切菩薩是我,一切眾生是我,沒有一法不是我,這叫你真正開悟了,你真正見到自性了。你要說這是我、那個不是我,你怎麼會懂得什麼是我?這樁事情不好懂,世尊在講經的時候常常用夢幻泡影做比喻,雖然說四個,最重要的是夢。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從哪裡來的?夢怎麼來的?有沒有去想想看?夢中境界是阿賴耶裡面的種子起現行,你意志力不能控制它的時候就冒出來,它就現相了。你想想看夢中那個相,是自己阿賴耶種子起現行變現的,裡面一定有我,總不會做一個夢裡頭沒有我,那不可能,一定有我。你夢到很多人,夢到山河大地,夢到虛空,你想想看,都是你自己意識心裡變現出來的,夢中決定沒有一樣東西是心外之物,都是你自心變。你幾時在夢中一下覺悟到統統是我變的,沒有一樣不是我變的,那就對了,完全正確,算是你覺悟了。

  夢中境界跟我們現實的這個法界沒有兩樣,是一回事情。我們這個世界怎麼會發現?一念不覺變現出來的。怎麼會變現?自性裡頭這些所有一切境界它本來具足。六祖開悟的時候第三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本自具足就是具足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十法界依正莊嚴它本來具足,但是沒有緣它不起現行。那什麼是緣?一念不覺就是緣。一念不覺,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就像作夢。我們現在晚上睡覺作夢呢?也是一念不覺,阿賴耶識裡起現行,夢中之夢,是這麼回事情。真正了解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你就能起觀照,常常想到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你對於法界虛空界,你愛不愛護?這個愛心起來,這叫大慈大悲,沒條件。像我們照顧自己身體,這五官,眼睛、鼻子、耳朵,眼睛有點不舒服了,手趕緊去幫助它,眼睛也沒有請求,它自動就來幫助,為什麼?一體。所以佛菩薩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是什麼道理?就是一體。眾生有感,立刻就應,這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馬上就應,就是就在現前,沒有空間是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是沒有先後,感就有應,感消失了,應就沒有了,有感就有應。感應的道理、事相很複雜,佛為我們說明,把它歸納講出四種,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感應再多,不超出這四大類。所以境界般若是講一體,能所不二。

  下面講眷屬般若,什麼叫眷屬?我們看底下的註解,「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種在佛法叫四加行。在什麼時候出現?登地的時候。你修行,菩薩修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才能登地。這都是功夫比喻,煖,好像我們接觸火,你還沒有接觸到的時候,你靠近了就有暖氣,就感到暖;頂是達到巔峰;忍是認可、是證實這個意思;世第一,世間沒有更超越的,這四加行,這叫般若眷屬。「諸智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是皆觀照般若,即慧性之眷屬」。前面講的煖、頂、忍、世第一,還是屬於境界,你怎麼會知道?那就是觀照,你知道你現在接近登地,你現在知道你自己在三賢位的最高峰,上面就是初地菩薩,你能夠明瞭、能夠體會這是智慧。自己到什麼境界、到什麼程度,不用問人,自己很清楚。向別人請教那是證明,證實一下我這個境界、我所體會的是不是,有沒有錯誤。給你證明的人就是你的傳法師父,誰給你作證明誰就是你的傳法師父,就是你的親教師,是你的和尚,你從他而得法,他給你證明的。

  所以證明的人不是普通人,他必須要到達那個境界,他不到達那個境界他不能給你證明。像惠能大師這種人,那可不是普通人,他沒有四加行,他超越了,這叫特殊天才,沒有次第的。這都是有次第的,你看他修行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這叫漸修,漸悟。他那叫圓頓,圓滿頓超,弘忍大師(五祖)給他印證。是不是五祖教他的?不是,五祖沒教他。跟他略說《金剛經》大意,說了還不到三分之一,他就完全契入,說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弘忍大師一聽之後,不說了,後頭不要講了,那講的都是廢話,他全通了,衣缽馬上就給他,那是上上上根。所以他教學生教上上根人,上上根比他還低一級。眾生根性不一樣。能大師根性從哪來的,他就能放下,我們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在這裡不能不相信,他過去生生世世在修行,差不多都放下了,就差那麼一點點。在這一生當中,他給我們所示現的,不是一點一滴的放下,是一下放下。他在賣柴的時候聽別人念經,可以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就放下了,沒人給他證明。你看他徹底放下之後,他做人多麼謙虛,他對任何一個人都真誠恭敬,對人恭敬、對事恭敬、對萬物恭敬。萬物恭敬從哪裡看?《壇經》上沒有講,在黃梅,但是在獵人隊裡面有記載。在獵人隊裡頭他替獵人燒飯,做廚師,看到獵人帶回來的這些野物,還有受傷的,傷勢輕的,他偷偷的把牠放掉;傷勢重的,他給牠養,養好了才去放;已經死的這才吃,而自己吃肉邊菜。那麼他對這個動物曉得,為什麼你會遇到獵人?還不是報應,過去生中你殺他,今天你要來還命,要還給他。在獵人隊十五年,他天天在度眾生。從這裡我們就體會到,他對這些小動物,蜎飛蠕動,他對於樹木花草真誠的愛心。等了十五年,緣成熟了,這才傳法廣度眾生。什麼時候緣成熟自己知道。成熟、不成熟都天天在幹,沒有一天不幹。沒有成熟的時候,度畜生道、度樹木花草,花神、樹神、山神、河神,《華嚴經》上講的眾生,他跟他們打交道。說緣成熟是人間的緣,人道的緣,什麼時候成熟再到人道來,絕沒有一天空過。這是他的諸智。

  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通常講小乘的五分法身,這些都是屬於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什麼?觀照般若是慧性的眷屬,這個慧性就是實相,性是體,實相般若之體它所附帶的。眷屬是附帶的,也就是它起作用,所起的這些作用都是屬於附帶的。從這個地方你就曉得,持戒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他不願意持戒,為什麼?他有煩惱,他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他一定照做。不但是提升自己,他在這裡積無量功德,為什麼?他做樣子給別人看。所以這個持戒,說實在話,你從這個地方才了解無量無邊的功德。你看大家都不持戒,都沒有規矩,你做個好規矩、好樣子,這功德多大,你可不能小看。你們到湯池去過,湯池這些老師見人九十度鞠躬禮,那是什麼?那是持戒。他為什麼這樣做法?你看他讓多少人覺悟了,讓多少人明白了。這樣做好不好?你們看到很歡喜。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是這樣有禮貌,這世界就安定了,衝突就沒有了。你說這個作用多大!對人的謙卑,這一鞠躬就救了全世界。佛門裡面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能救全世界,你的功德多大。一般人不知道,知道這個是智慧,點點滴滴都做好樣子給人看。這個世界眾生過得這麼苦,其實是自找苦吃。苦從哪裡來的?奢侈來的;樂從哪裡來的?節儉來的。中國人懂得享受,中國人節儉,外國人不知道,浪費。浪費是什麼?把自己的福報損耗了,節儉是積功累德,他在積福報,不浪費。

  處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眾生做好樣子,這是智慧,都是屬於戒這個範圍裡面的。定是什麼?定是心清淨,不浮動。現在一般人你細心觀察,心浮氣躁,他不定。不定就苦,學東西都學不會,聽經聽不懂。定從哪裡修?定從戒修,先守規矩。樣樣都守規矩,他心是定的,樣樣都去找戒律的漏洞,他心永遠定不下來。所以人首先是守法。法律是屬於戒律,一般社會的倫理道德概念都屬於戒律。《弟子規》是戒律,不要小看這個,能救世界,能挽救社會。每個人都學《弟子規》,人人都是好人,這個世間的災難、天災人禍自然就化解了。要靠誰去做?佛菩薩,把責任推給佛菩薩,你永遠受災難,你不知道佛菩薩是自己。《華嚴經》跟你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要直下承當,我是佛,我是菩薩。我要怎麼做?你能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樁事情做到了你就是,這叫五分法身。

  定是清淨心,慧,心清淨就生智慧。所以《金剛經》上「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兩句話說絕了,說明我們今天只生煩惱不生智慧,我們信心不清淨,沒真信。沒真信就是我們沒有真心,我們的心確實虛情假意。不但對人不真誠,對自己都不真誠。對自己不真誠,自己騙自己,叫自欺,自欺你怎麼會不欺別人?這造罪業了。造罪業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學得不錯,成就難!不知道自己過失你就不能改過,不能改過你就不能進步。什麼人進步?佛法講精進,什麼人精進?知道自己過失,天天改過,那個人才有進步。一天不知道過失,一天不改過,你就留在原地踏步,你沒進步。真正學佛的人,天天反省,找自己的過失,天天改過。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這是智慧,就是章嘉大師跟我說的看破;把錯誤改過來,這叫放下,你的功夫才天天往上提升,才天天在進步。說實在話,從哪裡幹起?就從弟子規幹起,弟子規都做不到,其他的別談了,你無從下手。

  中國過去的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小時候都受過家教,弟子規是家教,他有根。城隍廟是因果教育,哪個人沒有進過城隍廟?哪個人沒有到城隍廟燒過香?這從前,現在沒有了,我小時候有。城隍廟看閻王殿,城隍廟裡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閻王殿。現在江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就是閻王殿,因果教育。特別是做父母的,逢年過節、廟會的時候,帶著小孩到城隍廟去看地獄變相,那個印象非常深刻,母親做導遊,給小孩講解,造什麼樣的罪過,你看受什麼樣的報應。從小看過幾遍,印象深刻,根深蒂固,在你一生當中起心動念你會想到城隍廟,這個事情能不能幹,這個念頭能不能起,它自然產生作用。所以人懂得倫理道德,不願意做壞事,為什麼?做壞事感覺羞恥;懂得因果報應,不敢做壞事。

  中國五千年就是用這種教育教化全國人民,所以五千年來這個地區、這個國家長治久安,只有改朝換代。短期的動亂,大概一般都不超過五年,這個動亂完了之後,很快就上軌道,又是一個安定的社會。靠什麼?靠教育。我們今天看到全世界的動亂,想到湯恩比博士的提示,聯想到五千年來的理念、方法、效果,這才明瞭從根本學起。我們今天學佛,修淨土,對西方極樂世界消息都沒有,你有把握能往生嗎?什麼原因?我們把基本的教育疏忽了。基本的戒律,在中國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儒釋道三教的根,你再不在這根上去用功,你怎麼會有成就?沒有儒跟道的根,十善業道你做不到。學佛的同修很想做到,就是做不到,什麼原因?缺乏根之根,基礎的基礎,這個疏忽了。我們問問,我們這一生想不想成就?想成就不能不認真學習。湯池時間雖然不長,做成功了,做出一個氛圍,一個學習環境。到那邊去住上一個星期,你就會受傳統文化、古聖先賢教學的感動;沒有這個氛圍、這個學習的風氣,你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懂得要認真去學。

  慧開了之後,解脫是什麼?煩惱輕了,貪瞋痴慢的煩惱大幅度減輕了,這就是解。貪心沒有了,沒有貪心你就不墮餓鬼道,這要知道,貪是餓鬼道第一個業因。心量拓開了,沒有瞋恚了,人家得罪我,我也不怨恨他,不墮地獄道,這脫離地獄了。無論對人、對事、對物,明白了,不再愚痴了,不墮畜生道。你看看,三惡道的因你解開了,三惡道的果報你脫離了,叫解脫。解脫知見是解脫的智慧,你就得好處了,來生還是人天兩道,不墮三惡道。如果你能真正努力往上提升,你能夠脫離欲界、脫離色界、脫離無色界,到四聖法界。再不斷的向上提升,你能脫離聲聞、能脫離緣覺、能脫離菩薩、能脫離十法界的佛,你回歸自性,大徹大悟,你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你把見思煩惱解開了,塵沙煩惱解開了,無明煩惱解開了。見思煩惱解開了,脫離六道輪迴,塵沙、無明解開了,脫離十法界,這解脫。有解脫知見你就能度化眾生,你能把道理講清楚,把方法講得周詳,幫助別人解脫,這叫做眷屬般若。這五種般若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這首偈的文我們也要消一消,意思都講出來了,這文就好講了。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裡面講,這首偈是「結前所說」,總結前面所講的,「略就六慧結之」,六種智慧來作總結。「第一者」,第一智慧,第一是上面再沒有了,這才第一,就是無上,無上的智慧,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菩薩所修的、菩薩所求的是什麼?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智慧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叫第一,第一智慧。第二、廣大慧,「語其分量,超二乘故」。這就說明二乘有智慧,為什麼?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真的把執著捨得乾乾淨淨,他那個智慧就透出一分,這一分是什麼?正覺。這個地方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如果執著沒有放下,你學得再多,你也通達不少,覺,不能說你不覺,但是不叫正覺。正說明什麼?出世間智慧,你超越六道了;如果你沒有放下,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那叫世間智慧,世出世間差別在此地。世間天人的智慧超過我們,二十八層天,一層比一層高。我們在佛經裡面所讀到的,古印度一般宗教裡面的學人、學術界裡面的大德都修禪定,功夫高的能到四禪八定。那我們可以說,像初禪、二禪比比皆是,很多,他們對於六道清楚,瞭如指掌,跟你講得頭頭是道,分別執著沒放下,所以他出離不了六道,叫世間智慧,不叫正覺,叫覺。我們現在有沒有覺?放下執著,不再執著了,這個覺就是正覺。

  所以我跟諸位同學介紹,釋迦牟尼佛十二年參學,六年的苦行,表演的是並沒有放下執著,表演的什麼?世間智慧,做給我們看。怎麼知道他做給我們看?他在《梵網經》上說了,他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表演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相信。你看世間學這麼多東西,真的一切都通達了,要不放下分別執著,還是沒用,不能了生死,出不了三界。所以佛法裡面講成就,小成就叫小果,阿羅漢,小成就是出離六道輪迴,大成就是出離十法界,統統都要放下。你學得再多,如果執著沒有放下,就是佛門講的所知障。障礙有兩大類,一大類是煩惱障,七情五欲、貪瞋痴慢是煩惱障;你學了很多東西,如果不放下,變成所知障。佛經也是如此,經教要學得很多,沒有放下執著,也變成所知障。這不能不知道!佛經學了很多,放下執著,你就進入菩薩的位次,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四信位的菩薩。執著全放下了,確實沒有執著,七信。八信、九信把分別放下了。十信心滿,起心動念放下了,十法界就沒有了,這叫《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就是真的佛,真正成佛了。入了什麼?入了清淨平等覺。等覺菩薩、究竟佛果,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初住位的菩薩也沒有起心、也沒有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平等的。平等的為什麼還要講那麼多等級?清涼大師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解答了,無明習氣沒斷。無明是斷了,起心動念是無明,斷掉了,習氣沒斷,這我們才真明白。

  所以初住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裡面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跟等覺、跟究竟佛果沒有兩樣,這個要懂。不但我們對這些菩薩不能輕視,不能有差別,提到阿彌陀佛,這是究竟圓滿佛;這是初住,就小看一點,錯了,你還是有分別執著。如果你沒有分別執著,你就平等了。你這個看法連阿羅漢都不如,阿羅漢對於這種分別就很淡薄了。所以我們要學,在生活上要學,學什麼?學平等。可是平等的基礎是清淨,心不清淨哪來的平等?要修清淨心,必須要放下煩惱習氣。習氣難,煩惱真的要放下。自私自利,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名聞利養要看破,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為什麼?它會增長貪瞋痴。能放下五欲六塵享受,斷貪瞋痴就容易;如果對這個享受還很重視,斷貪瞋痴很難。五欲六塵在外,貪瞋痴在裡面,它有影響的,所以佛教給我們先斷外面的,斷外緣,然後再斷裡面的,這有道理。這就是廣大慧超越二乘,真廣大。

  「三、真實者,明其體性,內證無虛故」。明是明瞭,體性是什麼?就是自性本自具足,這個沒有生起的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自性很不好比喻,所以我就想起我們童年的時候玩的萬花筒,那個用來比自性有點相似。萬花筒千變萬化,實在講你很難找到一個相同的圖案,不容易找到,你這一轉它就變了,裡面一些碎的彩色紙片,有個紙片位置跟上次不一樣,全盤都不一樣。所以從萬花筒這個比喻,不管變得多少,從來找不到第二個樣子,那是萬花筒裡面本來具足,不是外頭來的。所以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你學來的,你所學得來的不是真智慧,這個東西要親證。怎麼證法?放下就證得。而且很妙,像印光大師講的,你放一分證得一分,放兩分證得兩分,不是說完全放下你才證得,漸漸證。你能證得一分、二分,生法喜,法喜充滿,得受用。然後的修學欲罷不能,別人看到苦,你有無量的快樂在裡頭。如果真的像釋迦牟尼佛那樣,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要是真的苦,跟釋迦牟尼佛那些人早就散掉、跑掉了。為什麼這個團體這麼好?這麼快樂?內證無虛。內證他就通外面境界,內外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定從內,從外面很難,所以見性全明白了。

  我們從大乘經裡面讀到,世尊當年跟從他的這些弟子,出家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家這些弟子那就更多了,沒法計算,這裡面有諸佛菩薩再來的,不少!佛常常跟我們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出世是什麼?緣分到了,這一尊佛跟這個地區眾生有感,他來應,不論應什麼身。就像惠能大師,他開悟了,住在現在的南華寺,你看他的弟子多少,在家出家至少有幾十萬人;真正開悟的,跟他境界相等的,四十三個,那叫得度的,上上根人。其他有大悟的、有小悟的,很多。解悟的就更多了,解悟的現在我們講搞佛學,能理解,做不到,就更多了。這裡面有沒有古佛菩薩再來?肯定有,來做影響眾,來擁護。所以說無論你用什麼身分,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無論示現什麼形相,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那我們就聯想到肯定千佛擁護,所以他有那麼大的影響力,道理在此地。這樣子正法才能久住,正法才能普利眾生,所以內證就很重要。內證離不了戒定慧,都是要從戒定慧下手。證是什麼?慧開就證了,一定要從戒。一切經,每部經裡面都講戒律,都講一些規矩,我們要做到。你看每部經到最後,最後一句「信受奉行」,聽了之後相信,不懷疑,受是接受,明白了,接受了,接受就依教奉行,我照做,才能成就。他要不能依教奉行,那就變成佛學,他沒有內證功夫。沒有內證功夫,他對於佛所說的雖信,信得不清淨,依舊是有疑惑,疑惑他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太多了,例子太多了。必須自己智慧開了,得受用了,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生實相。

  無邊慧,這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量智普知故」。量智這講數字,三千大千世界、華藏世界,這都屬於量智,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遍法界虛空界,這都講到量,普遍知,沒有一樣不知道。我們通常用一句話說,「全知全能」,這是外國宗教對上帝、對神的讚歎。在佛法講,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都是全知全能,這大家平等的,只要把你那個障礙除掉,這智慧就現前。我們希望這智慧現前,那你就曉得要在放下執著下手,相信佛的話,佛沒有一句話是騙人的,從這裡建立信心,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離種種二邊,即中道慧也」。這都屬於無邊的。離種種二邊就是說對立的概念沒有了,這就是離種種二邊。凡夫、二乘都還有分別,對立是從分別來的。有長就有短,有大就有小。科學家講相對的世間,相對論。佛法裡面沒有相對的,雖然講二邊,二邊是一,講能、講所。所以歐陽竟無說佛法不是哲學,為什麼說不是哲學?哲學是有二邊的,有能有所,佛法雖然講能、講所,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學裡頭沒這個說法,所以他說「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為今時所必需就跟湯恩比講的話差不多,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需要佛法,佛法能解決。

  二邊就對立,對立提升就矛盾,矛盾提升就衝突,所以衝突的根是二邊、是對立。我們要學,學什麼?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怎麼不對立?自他不二。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因為我曉得自他不二,他不知道,不能怪他。所以他對我,我能夠忍受的,我都承受,不計較;我不能忍受的,迴避,離開,也不計較。久而久之,對方他就明白了,至少他會想到他一生當中碰到一個好人,沒有碰到另外一個朋友像這個朋友一樣不記恨的、不記仇的,你怎麼樣去毀謗他,他不毀謗你;你怎麼樣去整他、害他,他不害你,這是什麼?離二邊。再擴大對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尊重。確實都把牠跟對佛一樣尊重,那牠通,真能通靈,牠也會感覺到,他稱我作菩薩。換句話說,牠也不會傷害你,牠不會叮你,不會咬你。甚至於咬你、叮你,你可以談條件,你叮我可以,叮在某個部位,不能叮在臉上,叮在臉上明天見人不好看,人家看不到的地方,而且還有一個條件,要不痛不癢。全都做到。不願意讓牠叮的時候,乾脆你到別地方去,你不要到我這兒來。聽話,蚊蟲螞蟻都會聽話。這是中道慧,中道是沒有二邊,沒有對立的。

  末後一個勝慧,勝是超勝,「超地位故」。第六是殊勝慧,殊勝是「同普賢」,這個解釋得好,普賢是究竟圓滿,同普賢。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9:38:1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9:38: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73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