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二八卷) 2007/9/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2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第九段,「主伴嚴麗三昧門」。六首偈,我們前面學到第四首,現在從第五首看起:
【譬如明月在星中。菩薩處眾亦復然。大士所行法如是。入此三昧威神力。】
前面三首,從「有妙蓮華」,第二首到第四首都是說一方業用,前三首是法說,末後這一首是比喻。這一大段經文不長,只有六首偈,可是它含義很深,尤其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讓我們讀了之後感觸更深。為什麼說現在讀起來感觸更深?現在我們住的這個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交通便捷了。不像從前交通不便,沒有資訊,人生長在一個地區,活動的範圍非常狹小,確實有老死不相往來。我們生長在農村,真的有人一生沒有進過城,他的活動空間大概都沒有超過一百里,他一生就活動在這個範圍之內,所以造成文化跟語言種種不相同。
現在交通方便,早年,我記事的時候,十幾歲,從香港到我們家鄉,走路差不多要走半個月。如果利用現代的交通工具,在那個時候有輪船、有火車,從我家鄉到香港也要一個星期。哪裡像現在這麼方便?現代的火車速度比從前快,我沒有坐過,家鄉有人來看我,說晚上坐火車,第二天早晨九點鐘就到香港,你看多方便!飛機只一個多小時,不需要兩個小時。於是我們的生活空間大了,觀光旅遊,特別是國際的觀光旅遊,已經變成現在一般人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假期稍微長一點的,都到外面去走走、去看看。這是不能不講求多元文化了。我們到別的地方去參觀旅遊,預先是不是要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地理、文化背景,你才知道去看什麼,觀光旅遊有個目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密切,我們看到這一章的經文,告訴我們這範圍更大。佛菩薩活動的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今天科學帶給我們的才只有一個地球。雖然人也能登陸月球,月球畢竟不是那麼方便,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不是太空船天天都有航班,所以現在還侷限在這個地球上。但是我們的眼光已經展望到太空,太空太大了,現在的目標只希望在太陽系這裡面的幾個星球,希望去探險,太陽系以外的,現代的科技還達不到,還不可能。於是這個世界一家,《華嚴經》是法界一家,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家。要講一家人,我們不說法界,也不講太空,我們就說我們這個地球。現在在地球上生活的居民將近七十億人,七十億人的大家庭,怎樣和睦相處,這是大學問。可是人類確實是向這個方向在進展。
七0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就多次提出,他說,要想這個世界,這個地球上的居民能夠和睦相處,必須要走向統一,這就是所謂現在講的全球化,那個時候已經提出全球化了。可是全球化裡面,其他的人沒有提出來,湯恩比提出來,政治全球化,也就是成立一個世界政府,全球統一。每個國家依然存在,就像聯邦一樣。這個樣子全球變成一國,這一國裡面,國與國的戰爭就能避免,這是個很好的主意,很好的理想。他說了,誰能夠來統一世界?說最有資格的是中國人。他為什麼說這個話?他一生是搞歷史的,歷史哲學家,他研究歷史跟東西方這些史學家研究的方法不一樣。你看我們中國歷代的史學家,是很詳實的把這一代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誠實的寫下來,留給後人做參考。而湯恩比博士他不是研究這些,他專門研究文化,那文化超越國與國的界線,超越地區的界線,他研究全世界的文化史。這是別樹一幟,他才會有這種觀念產生。所以,他對於中國、對於印度文化的淵源,他有很深刻的認識。這些他才真正發現,化解衝突,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中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一直到今天兩千多年,中國始終維持著大一統,這就是說,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經驗、方法,中國人比其他國家民族多多了。所以他才有這種想法。
如其說是中國人,不如說是中國文化。中國的文化實在講也非常的奇特,因為在上古時代,中國人就講求自愛愛人,中國人真正懂得大自然的原理原則,稱之為道;隨順大自然,這是德,中國人講道德。所以古人,人如何能夠效法大自然,於是很容易的看出,人與人的關係跟大自然的法則是一不是二。中國人發現人與人的關係,五倫: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兄弟的關係、君臣的關係、朋友的關係。這是道!這不是哪個人發明,不是哪個人能支配、能控制的,不是的,他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德,德就是他相處的原理原則,完全與大自然的運作相應,不違背。父子之親,這個親愛是天性的,不是人教的;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都不是人教的,本來就是這樣子。我們的老祖宗看出來,這個看出來,就叫發現,因為它不是創造的,中國人也稱之為發明,就是發現、明白了,發現是你看到了,明白是從這裡產生了智慧。
中國聖人也發現,人有善的一面,還有不善的一面。不善的一面,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在佛法裡面講,與生俱來的煩惱習氣,這個佛法裡面講得非常透徹。這些東西不能發展,如果發展就會破壞大自然的法則,破壞自然法則,結果會帶來災難,真的叫天災人禍。天災人禍決定有連帶的關係,決定不是說天災跟人禍沒有關係,現在人就有這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我們人為,人類的行為與自然災害沒有關係。現在我們懂得,人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大自然息息相關。尤其是佛法裡面給我們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裡面包括虛空、法界,包括現在所講的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人心真的與它有感應。
學佛之後懂得這一點道理,有時候做做小試驗,十次都會有八、九次能成功,相信佛所講的沒錯。佛法值得人尊敬的,佛不是說,我說的都是真理,你們一定要相信我,佛從來不說這個話。佛所說的,他要求我們去證得、證實,那才叫真的,凡是沒有通過自己證實的,都是傳說,這是佛最值得人尊敬之處。如何把佛講的東西證實?這裡面最重要的,心現識變,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怎麼把它證明?這個問題要是真的解決,證明了,在佛法裡面就稱之為佛、菩薩,你就拿到這個學位了。
證實之後才曉得原來整個宇宙是一體,《楞嚴經》上所講的,從比喻上說,眾生世界怎麼出現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裡頭佛說的意思跟中國古人翻經,一念不覺,初接觸佛法的人聽不懂,什麼叫一念不覺?幾時起的這個一念不覺?什麼原因起的一念不覺?你看我們會提一大堆的問題。這些問題幾千年來都沒有答案。如果我們見到釋迦牟尼佛,向他老人家提這個問題,他會對你笑笑,就像禪宗裡面的禪機一樣。所以禪宗裡面講,「答在問處」,這妙絕了。答案在哪裡?答案就在你問的那句上,一念不覺,那就是答案!就是一念,沒有前,沒有後。而且這一念,佛跟你講叫妄念,不覺是妄念。你本來是佛,佛是覺的意思,就是你本來是覺,你怎麼會不覺?這個意思很玄很深,真的,一點都沒錯。我們現在讀《華嚴》,讀了這麼多,用這麼長的時間在一塊研究討論,現在對這個事情才有點眉目。真的,確實是如此,這是妄念。
可是這一念不覺,連著,可以說還是在一念當中,由不覺就生起變化,也就是說不正常了,產生變化了。這個變化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精神,我們現在講的思想,佛法名字講的識心,唯識家講的八識,這個東西起來了。這一起來,連帶就是境界相現前。要知道,自性裡面,自己的真心本性裡頭,這心性多大?心性遍法界虛空界,它不是精神,它不是物質,這個要知道。六根接觸不到,六根、六塵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我們講六根的根性是見分,阿賴耶的見分,而六塵是阿賴耶的相分,精神、物質統統現出來。這一現出來之後,立刻就化成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念起來的,一念不覺就起來了。
佛在經典裡面,講比喻,講得最多的是用作夢,講得最多。《金剛經》四句偈是大家很熟悉的,講四個,「夢幻泡影」,祖師大德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主要的比喻就是個夢,後面幻、泡、影都是襯托的,最重要的就是夢這個比喻。夢怎麼來的?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有沒有想到這夢怎麼來的?你要去問佛,佛會告訴你,一念不覺。你在睡覺的時候一念不覺,夢境現前,醒來之後,夢境沒有了。因為這時間短,你知道這是虛幻,這個不實在,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墮落在十法界依正莊嚴裡面,就跟在夢境當中一樣,什麼時候你一下覺悟了,這夢境就沒有了。沒有之後是什麼現象?一真法界,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是夢境。我們現在在十法界裡面,這個夢老不醒,在這裡搞輪迴,老不醒。多長的時間?你要是問真的,佛跟你講沒有,就是一念。
時間不是真的,這學佛初學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懂得,但是不真切,我們還是以為有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沒有,真的沒有。我們從電影放映機裡面的底片體會到一點,沒有時間,能體會到一點。那個一念是什麼?一念就是鏡頭的一眨眼,一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那叫一念。一大卷的片子,一直放完,你在銀幕裡看都是一片,沒有同時放兩片的,都是一片,一片叫一念,一念不覺。給你講念念不覺,那是相續相,相似相續相,那更假了。相似相續相更假,假的是一念。我們什麼時候能回歸到一念覺,一念覺你本來是佛;一念不覺,你墮到凡夫,這是真的。現在我們這段經文裡面跟我們講的,覺跟不覺是一,不是二,這個很難講,生佛不二。實在講,你懂得一念,這個問題你就體會到;你不懂一念,你體會不到。
相似相續,所以佛才講因緣,「宿世成就善因緣」。因緣有善、有不善,不善是惡。覺悟的人,覺悟的人他看善惡,善惡不二,染淨不二,真假不二。給諸位說,說真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不存在了。我們為什麼從有了一念不覺之後再也回不去,不能回源?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你要知道妄想分別執著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佛在經典裡面才講,六道眾生出不了輪迴,叫可憐憫者。這叫什麼?這叫迷。菩薩眼睛裡面看,迷悟不二,給諸位說,原來不二是覺,二是迷。你看看,不二就一真,一真是覺。我們現在聽佛這樣說,我們也對什麼事情都看做不二,行不行?不行,這個事情沒有辦法模仿,必須要你親證。如何親證?放下就是。我們今天的關鍵就是放不下,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實在講,那個很想放下,並不是真的,真的想放下,那真的就放下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給跟我們表演的,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他放下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放下了,這一放下就入不二法門。
十法界依正莊嚴存在,諸佛菩薩的剎土也存在,礙不礙事?不礙事,只要你一分別、一執著就成障礙。我們今天已經墮落在二、三,二、三是什麼?二就是意識,三就是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識。講二,那就是講意識跟末那識,這是二,講三,就加上阿賴耶識,這是二、三,你落在二、三,你不是一了。你不知道這三是一,一變成三,一而三,三而一,一三不二。為什麼他說二?轉識成智是從因上轉,果轉不了;阿賴耶跟前五識是果上轉,它不是因上轉。這樣就把修行的方法給我們指出來了。
第七識,執著造成的,堅固的執著,執著什麼?我。意識,意識是分別,分別有我,執著有我;換句話說,真正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你不執著、不分別,你就能回得去。只要不執著、不分別,真做到,阿賴耶自然也就放下,跟前五識統統都轉了。相宗講的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轉第七識為平等性。諸位要曉得,只要有我,就不平等,我跟人怎麼會平等?為什麼不平等?第七識裡頭有四大煩惱常相隨,我們也可以說,第七識這個公司是四個股東組成的。這四個股東就是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就是佛常常講的煩惱,貪瞋痴慢這四個股東組成的。所以只要有我,他就有貪瞋痴慢,他跟人自然就不平,不平等,叫四大煩惱常相隨。轉的時候,有人從第六識開始轉,有人從第七識開始轉,小乘多從末那識,大乘多從第六意識。但是這也不能一定這個說法,有人兩個一起下手,六、七同時轉。一轉過來之後,阿賴耶就變成大圓鏡智,前五識就變成成所作智。
這個四智就是世尊在《華嚴》裡面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阿賴耶就變成了智慧,見分就變成了德能,相分,那就是相好。前五識起作用了,產生力用,這個作用就是三明六通,起作用了。由此可知,三明六通是我們每個人本來有的。眼見沒有障礙,見的能力能見各種不同空間維次,這是沒有障礙,範圍遍法界虛空界。這一轉,給諸位說,空間、時間沒有了,所以他叫一。沒有遠近,遠近是二,遠近叫空間,遠近不二,空間沒有了;時間是先後,先後不二,時間沒有了。億萬年就在現前,十萬億佛國土之外的極樂世界就在此處。中峰禪師明心見性了,他要不明心見性,他那兩句話講不出來,「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叫自性彌陀;「此方就是淨土,淨土就是此方」,唯心淨土。心性是一不是二,這個時候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得大自在。
它起作用的時候,在十法界依正莊嚴裡起作用的時候,就是一個是主,其他都是伴,主伴嚴麗,嚴是莊嚴,麗是美好,莊嚴美好,無與倫比。好到什麼程度?實在講,古人說了一句話,說「世間好語佛說盡」,那個美好,還是用佛的話來說,要不然你沒有辦法形容。四攝、六和敬、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願王統統落實了,統統變成依正莊嚴。在人道裡頭,人間的依正莊嚴,在天道,天上的依正莊嚴,這不可思議。畜生道、餓鬼道裡面有沒有?有。有障的人見不到,有障就是煩惱習氣沒斷的人,見不到。地獄、餓鬼裡頭也有。有,你有什麼證據?《華嚴經》就是證據。我們讀「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這是一真法界,我們在這裡面看到許多的神眾。這些神眾代表三惡道,他們那個道裡頭覺悟之後,那個境界就是華藏世界,華藏跟娑婆不二。契入境界,這三昧門就是境界,契入境界你就見到。你生活在哪裡?生活在極樂世界,生活在華藏世界。什麼時候?就是現在,就這一念。所以凡聖在一念間,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知道有這一念,一念是什麼?一念是三昧,三昧叫正定。二念,二念就亂了。《彌陀經》上,一心不亂,二念就亂了。一亂,那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全起來了,《楞嚴經》把它比喻作水泡,把我們的法性、真心比喻作大海,我們一念不覺,大海起個水泡。你一念不覺,你起了個水泡,他一念不覺,他也起了個水泡,水泡再多,都沒有離開大海。所以體,講法性、講自性是一個。比喻,總是沒有辦法比喻得恰到好處,只能比喻一個彷彿,讓你從這個彷彿裡面去體會、去證得真實。為什麼?佛說大海,大海有個相,大海水泡我們也看過,也有相。我們自性沒有相,自性裡起的水泡是有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相,可是你把這個相當真的,實在講,實在講相是假的,哪有真的。
所以一定要曉得,要常常去體會,自性空寂。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它所變出來的東西,我們說它做精神,說它做物質,是它變現來,它真的有精神,真的有物質嗎?真有!這個真有是什麼?真有是你從心想生的,這個心想是妄心,不是真心。妄中之妄,我們古人有個比喻說,夢中之夢。真有,作夢的時候,作夢的時候又夢到自己作夢,夢中有夢,愈迷愈深,所以永遠不能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我們跟人與人相處真的相親相愛。
種種眾會之中,這第一首偈,「佛子眾會無倫匹」,這個眾會就是聚集,一切眾生聚集在一起,這是講遍法界虛空界,無論哪個做主,你沒有不歡喜的。你不會執著,這個一定要我做主,那個說這個一定要我做主,那就衝突起來了。為什麼衝突?不了解,任何人做主都是自性,沒有離開自性。永遠沒有衝突,為什麼沒有衝突?一跟一怎麼衝突法?二就衝突,一不會衝突。佛菩薩永遠不會衝突,阿羅漢還有,菩薩不會有,契入境界了。阿羅漢雖然法身沒有證得,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沒有現前,他得一點自在。所以大乘教裡常講,阿羅漢得一部分的解脫,因為他不執著,所以在佛法稱為正覺。菩薩才稱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等於佛,當然他不是佛。所以天台家講「相似即佛」,這相似用得好,相似就是正等正覺。
我們從這些地方就明白了,有這麼個概念,現在要用功的,回到當下。怎麼學習法?就是學習跟一切人相處不起衝突,你是真佛弟子。在我們的地球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信仰,統統都能相處。確實做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自然在其中。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用,作用,你全都用上。不論別人用什麼惡意對待你,你都是真誠、慈悲對待他,而且這種心態永恆不變;換句話說,到最後沒有不被你同化的,這就興起了教育,所以教育重要。我們從佛經裡面讀到的,真的有這樣的經文。
永明延壽大師編《宗鏡錄》,裡面有這麼一句,佛說的,世間所有外道的經典,不是外道說,是佛說。這句話什麼意思?我們想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就懂了,「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教,有很多信仰,你信什麼教,佛就現什麼教。這個話現在我們能理解,我們能夠接受,為什麼?《華嚴》上常講的,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的現象,全是心現識變,這句話不就解釋了。你心裡歡喜什麼?自性它的反應自自然然就反應出來,全是心現識變。我們今天一定要執著,我們佛最大,那都是外道,錯了。所以佛家講外道,跟我們現在一般講的外道意思完全不同。佛講外道,說什麼意思?心外求法,迷了,迷了全是外道,不知道一切法是自己心現識變的,那叫外道。
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要認為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都是我們心外有的,我們求他,那你就變成外道。你必須要知道,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心現識變,是自己心現識變的,這樣解釋就正確,那就一點都不錯。西方世界有沒有?有,阿彌陀佛有沒有?有,為什麼有?因緣生法,這跟你講因緣,不是無緣無故的。佛法從緣起,給你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在這個地方悟不了,悟不了就是放不下,換個環境,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比我們這邊環境好得太多。為什麼?貪瞋痴慢在極樂世界自然就淡化,大家都一樣的。西方世界一切都是化生的,我們今天貪心,是因為什麼?這邊煩惱習氣重,我們希求生活的資源缺乏,他才有貪心。金銀珠寶稀有的物品,我們以稀為貴,大家都想求,起了貪心。如果很普遍,每個人都很容易得到,貪心起不來。所以實在講,金銀珠寶有什麼用處?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對我們最有用處的我們不談它,一刻都不能缺少的,空氣,誰貪空氣?將來慢慢可能有人貪空氣,為什麼?現在空氣有毒,哪個地方空氣乾淨,沒有毒,大家一定貪那個地方。空氣為什麼會有毒?我們裡面三毒的心太重,只要有這個心,走到哪個地方,空氣都有毒。內外是一不是二,內裡面三毒能把外面境界變現為三毒。水也有毒,空氣也有毒,你所吃的食物都有毒,那個毒的根源不在外,在貪瞋痴慢。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不再懷疑,我們要想過一個乾淨的生活,那你就曉得不在外,把自己內心的貪瞋痴慢疑除掉,無論在什麼環境,你都生活在最乾淨的世界。他們飲的水有毒,那個有毒的水拿到我這裡,我飲了就沒毒,為什麼?我心裡沒有毒,它到我這裡就變質,就變成沒有毒。你要不相信,江本勝博士水實驗,你細心去想想。我的心是慈悲心、愛心,這水對著我面前,它裡面變化的結晶非常之美。你心裡面有貪瞋痴慢,它對你的時候就變成很醜陋的結晶。這個你懂了,科學實驗出來的。然後你曉得道理是一個,空氣也是如此,你心裡面充滿我們今天講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心太好了,這是佛心,這是真心,對人對事對物,所以你只要一接觸,什麼都化解。
如果自己修行的功夫深,願力很大很強,我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個意念非常強,那就像我們前面讀的這一章,「毛光照益」。毛光就是我們的能量往外面放,你就能加持許多的眾生。我們中國古老諺語裡面有句話說,一人有福,連帶一屋。這個人有福,這個地區不遭難,為什麼?毛光照益。毛光現在外國人講磁場,你這個修行人在此地,你的磁場很強,在你磁場範圍之內,所有東西都變成最好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他念頭很惡,邪惡,他的力量也非常之強,進入他那個範圍之內,磁場就變壞了,同樣的道理。這裡面有共業,有別業,共業是少數修行人,少數善人,少數的惡人,他的福報大,影響力大,這一個地區不遭難。多數的人是大眾,大眾雖然修為功夫不很深,但是都是好人,都是善人,這個地區就善。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選擇居住環境,你就曉得怎麼選擇。要選擇磁場好的,這就是中國人講風水,風水實在講就是磁場,就是氛圍。可是你要曉得它會改變,因此風水家也有句諺語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福的人、心地好的人、善良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這個風水不好,他到那裡去住,風水就變好。一個心行不善的人,這個地方風水本來很好,他去住了之後就變壞,就不好了,這事真有。然後你就能夠體會到佛講的話真的,不是假的,境隨心轉。境是環境,環境是隨人心轉,隨誰的心轉?主宰的是自己,別人,別人是伴,伴也有一半的力量,自己的主宰比伴的力量要強。這些大道理都是我們從《華嚴經》上學來的,才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德行就比什麼都重要,德行是什麼?與自性相應的。與自性圓滿相應的是無念,禪宗說無念為宗,宗是最主要的,那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有染淨,清淨心為宗,清淨平等覺為宗,這不在六道。六道,六道染污,染污是什麼?自私自利,今天講的是人本,自我本位主義,一切都是自我為主,這是六道,輪迴心。什麼都是以自利為第一,這是嚴重的染污。自利肯利他,利他是善,所以六道裡頭有善惡,於是有三善道、有三惡道,這麼來的。六道是染,法界是染污,四聖法界是清淨,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是清淨,四聖法界。我們明白了,搞清楚了,這就是章嘉大師教我們的看破。看破之後,一定要放下,自然你會放下所有一切煩惱習氣。在哪裡放?在生活裡面放,在工作裡頭放,在待人接物裡面放。
今天我從道場跟大家見面的時候,悟道法師送個小袋子給我,從台灣帶來的,最近印的一些書,有好幾本。裡面有一本《忍經》、《百忍箴言》這兩種東西裝訂成一冊,精裝本的小冊子。我翻了一翻,很好,這個書我好多年前就在找,找的不完全,我們也曾經印過。這是個完整的本子,很難得。我們放下從哪裡學?先學忍辱,不能忍的也要忍,忍就是放下。在生活方面,對自己不再過分要求,實際上真正能忍的人就是隨緣,沒有一樣不好。念念與道相應,道是什麼?諸法實相,你就不迷了。真的是念念與道相應,你的般若智慧生了,你的生活會大幅度的改變。這個改變並不是說你發財,升官了,不是的,是你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變了。過去迷而不覺,你是凡夫的心,輪迴心,起心動念造輪迴業,現在你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什麼?菩薩行,轉迷為悟。所以在一切大眾聚會當中,你就像明月在星中一樣,大放光明。『大士所行法如是,入此三昧威神力』,這個三昧就是主伴嚴麗三昧門。我們再看末後一首偈:
【如於一方所示現。諸佛子眾共圍繞。一切方中悉如是。住此三昧威神力。】
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前面舉的例子講『一方』,一方介紹出來,然後再告訴你,方方面面無不如是。一方是一個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個大千世界,佛菩薩所展現給我們看的,用我們現在的俗話來說,究竟圓滿、幸福美滿的世界。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主伴嚴麗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最好幸福美滿的人生。人與人真的做到如同父子兄弟一樣,相親相愛,互相推讓,沒有競爭的。起心動念尊重別人、照顧別人,沒想到自己,自己不要想,別人還要想我,我想他,他也想我。主伴是一體,就這一點,我們就很得受用。尤其在現前這個環境裡面,每個人忘掉了,都是自我本位主義,不肯替別人著想。主伴嚴麗是決定沒有為自己想,都是為他人想,人人都為別人想,莊嚴美滿到極處。然後你才曉得為別人想才是真正為自己想,為自己想是真正在作踐自己,糟蹋自己,為什麼?把自己變成孤立,跟人都不能相處。
人跟人必須要和睦相處,就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身體,五官,內裡面是五臟六腑,它是互助合作的,不能單獨存在的。眼睛說我只要眼睛好,其他我都不要,行嗎?不行。甚至於身體每一個細胞都非常重要,一個細胞有病毒的時候,可能就感染一片,人就要送命,是互相依存的,它是一體。我們現在曉得我們跟宇宙是一體,不僅僅是地球,宇宙一體。宇宙裡頭萬事萬物,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你自性變現出來,他跟我們是一體,你能不愛他?愛他才是真正自愛,自愛才是真正愛他,自他不二,這就對了。所以做確實讓我們想到《金剛經》上一句話,「一切法得成於忍」。
《忍經》、《百忍箴言》好,這部書要處處去講演、去流通,特別是現在人,心浮氣躁,不能忍辱,不肯吃虧。其實明白人曉得,哪有吃虧的,哪有佔便宜的?沒有,如果真正通達,原來吃虧是佔便宜,佔便宜的人真吃虧;助人者,真正是幫助自己,助人者人恆助之,沒有一個不願意幫助你。不肯照顧別人的,不會得到別人照顧,這是講到因與果了。一方如是,方方如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悉如是。這些諸佛剎土與我們有沒有關係?有關係,我們這一佛土,這是講大的,大的是華藏世界,我們在「華藏世界品」裡面念過,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都在華藏世界裡面。華藏世界二十重,就像二十層大樓,娑婆、極樂都在第十三層,同一層,所以它東方、西方。像這樣的華藏世界,在虛空裡面太多了,無量無邊數不盡,這是佛家的世界觀,佛家的宇宙觀。
這一切諸佛剎土都是我們活動的空間,為什麼?全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把他看做親人,你把他看做一家,無論到哪個世界都是回家,你所遇到的「諸佛子眾共圍繞」非常親切,你說這多美好!我們要真學,就在當下。不但對一切人,我們明白了,是一家。對不同人種的人,我們曉得是一家;對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我們知道是一家,他不知道,我知道了。對所有一切動物是一家,連小動物,蜎飛蠕動、螞蟻蚊蟲是一家。再跟你說,所有一切植物,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是一家,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家,這才是你真的明白了,真的覺悟了。如果還有疑惑,那你還是不清楚。所以大乘教裡面佛說,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你曉得為什麼是最大的障礙?疑是無明,疑是不覺,只要他不覺,他就不能行,也就是說他就不能放下。不疑,他就能真放下,不疑就是他搞清楚、搞明白了。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就是《法華經》上佛說的,「一大事因緣」。佛說了,他出現在這個世間,應化在娑婆世界,為的是什麼?就是為這樁事情,幫助你,希望你明白過來,覺悟過來。暫時做不到,沒有關係,先省悟過來。省悟過來之後,這一生做不到,做不到還是放不下,那個利益都不可思議。為什麼?來生的時候你決定不會墮三惡道,這肯定的。來生再得人天身,再遇到佛法,你學佛就會有大的進步,接著來,前世的根在,底子很厚。這一生能成就,當生,第一殊勝;不能成就,這個種子薰習力量太大了,這是純正的佛法,正法。如果能常常薰習,常薰習,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時一切處提起觀照。這個提起觀照就是《金剛經》上四句偈末後兩句,「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應該這樣看法,你看這個世界,你看萬物,你看眾生,你看一切人事,人與事,你都這樣看法。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對了,這跟佛菩薩看法一樣。如露如電,簡單的說就是佛家常講的無常。
從前人學佛,我們一定要知道,倫理道德因果的底子很厚,所以他很容易成就,這是從小教的。為什麼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弟子們悟了,都到四面八方去傳道,佛陀滅度之後,開始結集經藏,四面八方流通。有些幾十年就沒有了,有些二、三百年,有些七、八百年就沒有了。唯獨傳到中國來的這一支,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反而超過印度。這個原因我們要知道。中國儒、道的底子好,非常適合於佛法的蓬勃生長,水土好。中國自古以來講孝親尊師,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個道理、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自己學佛不得利益,你想弘護正法,你也做不到。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很認真努力弘護正法,才會有成就。所以,儒釋道這三個根比什麼都重要,無論如何你都要紮下這三個根,然後像《金剛經》,你學《金剛經》、學般若,行,你真能看破,真能放下,哪有不成就的!這三個根重要。
我們今天在大乘教裡面,確實明白了許多事實真相,為什麼還是放不下?為什麼還是很容易受外面的誘惑?沒有根,原因統統在此地。如果有根、有基礎,就不會出現這個現象。像古來祖師大德,你細心去看他們的傳記,都是根底非常好。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年輕的時候都不相信佛,都對於佛法有嚴厲的批評,不能接受。儒的基礎打得好,先入為主,崇尚儒家,受儒家的影響,不接觸,那個批評當然是錯誤的。到以後一接觸之後,不能不修懺悔。怎麼樣懺罪?出家,當了法師,專門來弘法利生,懺罪、報恩,真幹了。這是真正得利益,真的明白過來了。明白過來之後,儒釋道是一,不是二。儒跟道的確是佛的基礎,從這個基礎上來,穩穩當當。沒有這個基礎,那就得聽佛的話,一定從小乘奠定基礎才能入大乘。小乘基礎是做人,怎麼做個好人!確實在這方面,倫理道德因果,中國儒道講得比小乘還要圓滿,內容還要豐富。所以取代小乘,直接入大乘,這大乘在中國有這麼好的成就,我們一定要知道。
怎樣能夠趕上古人,不落在古人之後,我們能做到,不是做不到。你只要把現在的衰,衰的原因找到,真正把它改過來就行了。我們今天要想紮這三個根,還是《金剛經》上教誨的綱領,一個要修布施,一個要學忍辱。《金剛經》上雖然講六波羅蜜,這兩條講得最多,講得最詳細。布施是放下,放下要不能忍,不能成就,你所修的是有漏福報,不能成就無漏的功德。所以布施要加忍辱才圓滿。忍辱不肯布施,不行,你沒有辦法修福慧,那很容易變成小乘,變成外道。所以一定要抓住《金剛經》上這幾句非常重要的教誨。忍辱現在有這個《忍經》、《百忍箴言》,我們知道在哪裡下手。《百忍箴言》是講一百樁事情,你要忍,穿衣要忍,吃飯要忍,工作要忍,待人接物要忍,沒有一樣不要忍。真是《金剛經》上的一句話,「一切法得成於忍」。將來再印的時候,《金剛經》這句話應該印在前面,佛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
十方世界那麼樣的美好,這裡總結一句,『住此三昧威神力』,這個「三昧」就是主伴嚴麗,主伴嚴麗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我們這幾年,在國際上團結宗教、團結族群,主伴嚴麗。我們去參訪其他宗教,到人家教堂,人家教堂是主,我們是伴。我們見到它的神像,我們要頂禮、要膜拜,見到他們的經典,我們要恭恭敬敬的學習,他是主,我們是伴。我這次聽說新加坡的教師團到湯池去訪問,錫克教的、回教的,他們這些教徒見到孔子他都三鞠躬,這個難得。這就跟我們一樣,我到錫克教,拜他們的經典,錫克教沒有神像,主伴嚴麗。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9:32:4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