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0二卷) 2007/8/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今天我們從第三十五「鼻清淨光」看起。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又放光名鼻清淨。昔未聞香皆得聞。以香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六根的光明,前面我們學過眼清淨光、耳清淨光,今天是第三鼻清淨光。他的功德,『昔未聞香皆得聞』,這都是法身大士。我們六根的本能是沒有障礙的,不但沒有障礙,大乘經教裡面佛常常講,六根可以互用,你說多麼自在!什麼時候能互用?心通了,心沒有障礙,就能互用。心的障礙是什麼?有分別心就有障礙、就不通,眼只能看,耳只能聽,就是你有分別。有分別心,這六根每個根只有一個用處,不能互用,到沒有分別就能互用。有執著,那就更不能互用。為什麼法身大士六根能互用,這道理我們就明白。
六根互用是本能,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都有,這一點都不希奇,現在變成不能互用,是我們自己有了業障;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業障,業障要是消除,能力就恢復。我們在經教裡面看佛陀的教誨,阿羅漢恢復少分,不太大;菩薩階級很多,通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圓教說的。圓教初住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如果在別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初地菩薩,我們一般講三賢十聖,十聖才是法身菩薩,三賢還不是。三賢就是別教裡面的十住、十行、十迴向,他們比阿羅漢還是高,六根能力恢復比阿羅漢要多,能量也廣,但必須是證法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完全恢復。雖有習氣,障礙不大,這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學了很多,懂得這個道理。
「昔未聞香」,這句裡面含義太廣了,現在科學家也告訴我們,空氣裡面有香氣,有氣味,香氣。佛經裡面常常讚歎的是「牛頭旃檀」,我們一般講檀香,但是佛經裡面講的檀香,人間現在沒有。在古籍裡面記載的,大概是唐朝初年,有西域的高僧,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弘法的,帶來四兩旃檀,四兩。帶來想進貢給皇上(給皇帝),也就是做為禮物送給皇帝。送給皇帝的香至少要一斤,四兩太少,人家不收,所以他就燃了一點。我們知道四兩不多,他燃燒的時候,大概只有一兩、半兩的樣子。那個時候的首都是在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佛經上記載,香燃著之後,香氣能夠播散的範圍多大?四十里,四十里範圍之內都能聞到,這香是真正上好的妙香。眾生有福,這些珍寶就能出現,實在講,現在這個道理我們都能夠明白,不再感到奇怪。眾生有福,實際上物質還是一樣,物質組成的方式產生變化。好香,一切眾生聞到有利益,我們一般講身心舒暢還不止,聞香能開悟。
下面講舌,舌嘗味能開悟。佛給我們介紹的香積國,香積國的眾生,六根當中舌根最利,你給他講,他聽不懂;你給他看,他也看不懂;這味給他一嘗,他就懂了。所以香積國佛說法不用言詞,怎麼說法?請客,請大家來吃飯,這一吃飯,很多開悟、很多證果,香亦如是。所以眾生很多,根性不一樣。我們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楞嚴經》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菩薩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這個道理也是孔子在《易.繫辭傳》裡面有兩句話說,物以類聚,方以群分。這個道理也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人的習性,他喜歡什麼,一定跟同好的人,都喜歡這個,他會聚集在一起,自然成了一個團體。耳根利的眾生都生到娑婆世界,舌根利的都生到香積國去了,這個道理我們懂。凡是在娑婆世界,到這個地方來受生的,我們一般講來投胎的,都是耳根很利。
所以這個香我們能理解,香是一種氣氛。不好的香,像毒氣,我們聞了,它能夠破壞我們身體的組織,破壞我們的器官細胞組織,人,輕的他就得病,重的會死亡,這諸位知道這個常識。所以好香對人身體就有利益。好的香能治病,牛頭旃檀就能治病。特別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瘟疫,現代人所講的傳染病,這一類疾病香就能治。所以我們供佛一定要好香,不要燃太多,一支就夠了。牛頭旃檀,那就太名貴,現在沒有了,為什麼?眾生沒有這個福報,眾生有福報,佛在經上講境隨心轉,人心都善了,這種好香它就生了。人心不善,這些珍寶在這個世間它就產生變化,科學裡面講,它方程式的組織就改變。物質,基本的物質,我們知道都是相同的,講到原子、電子、粒子,現在科學家講的夸克,這都相同。基本物質組成物質的元素,那就不一樣。它是怎麼組織的?我們講這也是自然的,好像還沒有人能夠製造,其實都是從心想生。佛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西方極樂世界,人身體是清虛之身,人身體是透明的;所有物質,我們這個世間人看都是珍寶;大地,我們大地是泥沙,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不一樣。我們一想到琉璃,琉璃就像我們這邊講的翡翠,綠色的玉,體都很硬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它是軟的。所以七寶可以做成衣服的材料,它是軟的,而且是很薄、很輕的,是我們無法想像!同樣都是一個基本物質,都是一樣的,組合不一樣,這統統都是由業力感應變現。西方世界的眾生,釋迦牟尼佛在經上為我們介紹,那一邊的人,「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一處是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上善」,善惡的標準還是十善,就這十條。那說這十條我們統統都做到,做得很圓滿,算不算上善?娑婆世界的上善,世間法的上善,不是出世間。出世間的上善怎麼講法?出世間的上善,還是這十條圓圓滿滿做到,只是決定不附帶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上善。
你看我們今天做到了,但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這是世間的十善。如果是執著斷掉,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一切執著的念頭沒有了,那是聲聞緣覺的上善。如果說是分別也斷掉,十善做不做?做,一點都不缺,這事上是圓滿的,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菩薩的上善,那是什麼?四聖法界裡面的上善,這個意思不一樣。如果再把妄想也斷掉,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一真法界的上善,諸上善人!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是法身大士。
我們要什麼條件才能往生?至少要做到人間的上善,也就是說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斷,十善業道做得很圓滿。這個圓滿要知道,圓滿的標準是《無量壽經》經題上的標準。經題上標準是什麼?清淨、平等、覺悟,這個人決定往生。也就是你心地清淨,你心平等,你心不迷惑,清淨平等覺裡面就圓滿包含菩薩六波羅蜜。你能夠修布施,布施是放下了慳貪,持戒放下了惡業,得清淨心,六度裡這兩個是修清淨心;忍辱、精進這兩個是修平等心。你不能忍,瞋恚的煩惱斷不掉,貢高我慢的煩惱斷不了,嫉妒障礙斷不了,這是什麼?都有高下不平,所以你修忍辱、修精進,成就平等心;修禪定、修般若,成就正覺心、智慧心。所以清淨平等覺要好好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加持,功夫恰好是自己所修學的一倍。
如果我們自己修學沒有功夫,到臨終時,佛很想來接引我們,不會來,為什麼原因?你沒有一點功夫,加不上。佛光是遍照、是普照,可是我們自己有業力,把佛光排斥下去,排斥了,我們業力像一把傘一樣遮蓋了,佛光照不到我們。這不是佛不慈悲,佛是慈悲,像太陽一樣,陽光遍照,你要肯接受才行,你不肯接受,你躲在樹蔭底下,照不到你,躲在房子裡面也照不到你,你出門打一把傘也照不到你,你自己有障礙,這不可以不知道。那我們念佛要念到什麼功夫?至少功夫成片,這個人往生就是決定有把握,功夫成片。
什麼叫功夫成片?你的心真的有佛,除佛之外,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這就叫成片,那怎麼能不往生!可是怎麼樣?煩惱習氣真的沒放下,還有,可是心裡真有佛,這樣的功夫,臨命終時,佛先放光照你,這一照,你的功夫就加一倍。一倍就到什麼樣功夫?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講的,這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翻譯得不錯,翻譯得好。可是梵文的原文不是一心不亂,你去看看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譯本上沒有一心不亂。玄奘大師怎麼翻的?一心繫念。一心繫念就跟我剛才講的,你心裡真有阿彌陀佛,一心繫念。一心繫念,我們想想能做到,一心不亂做不到。鳩摩羅什大師有沒有翻錯?沒有。為什麼?有一心繫念,臨命終時,佛光先一照,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他沒翻錯。
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這屬於事一心。如果你念佛念到事一心,佛光一照就變成理一心。諸位要知道,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它是平等的,它是沒有障礙,一生一切生,生凡聖同居土,同時你也是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沒有障礙,這是無比殊勝的境界。這個境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只有極樂世界有,所以叫特別法門,我們要認真努力。確實有一生都不信佛,一生都沒有念過佛,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求生淨土,他一聽就接受,他就不懷疑,他就念,也往生了。這使我們感到很驚訝,這是什麼原因?你必須要曉得,他這一生雖然沒有學,是沒有遇到緣,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淨土,累積的善根福德深厚,所以他才有這麼好的緣分這一生往生。不是沒有原因,不是偶然的,不是很幸運、運氣很好,不是的,你看到他的前因後果,你就明白,人家多生多世的累積。
我們今天修學困難在哪裡?功夫不得力,不是不想學,真想學,就是不得力。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業障太重,習氣太深,所以功夫不得力。那要怎麼辦?最普遍的一個方法就是聽經、聽教。你多聽、多學習,慢慢的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的業障就化解了。為什麼?業障總離不開迷,天天聽經,慢慢開悟,悟能破迷,也就消你的業障,道心才真正能生得起來。所以不讀經、不聽經不行。
中下根人多,上根、上上根人少,所以世尊當年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對中下根人說的。對上上根人,哪裡需要講經說法?不要這麼麻煩。禪宗六祖惠能是上上根人,你看他一點都不麻煩,真的,一生聽經一次,就轉凡成聖,大徹大悟,他就作佛去了,一次。我們能想像得到,他時間頂多不會超過兩個小時,人家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作祖去了。我們學了幾十年,還到不了他的程度,什麼原因?我們現在也明白了,人家是真有本事,一聽明白之後,妄想分別執著一下就放下,叫頓教。我們明白之後,放不下,理是明白,事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佛跟我們講,煩惱習氣。實在講,我們對煩惱習氣還沒有真正搞清楚,為什麼?你還留戀。真正搞清楚,像惠能那樣,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跟我們表演的一樣,好學,學了十二年。學十二年之後,沒得學了,印度這些高明的老師統統都親近過了,自己在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放下就是!清淨心裡面沒有一物,什麼都沒有,真心就現前。
我們今天聽佛說法,清淨心裡面什麼都沒有,聽起來害怕,什麼都沒有,那怎麼辦?什麼都沒有,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東西完全沒有。惠能大師給我們說出來,釋迦牟尼佛當年沒講,為什麼沒講?沒有對象,他跟誰講?沒有人懂。惠能大師講出來有對象,他跟誰講?他跟五祖講的,他有對象。五祖是什麼人?五祖也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他就把悟入的境界說出來,說出自性。你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你見到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他說自性清淨,本來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包括我們現在所有眾生,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污?沒有。沒有染污,好像是有染污,麻煩就在好像,好像是有染污,實際沒有染污,這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要常常提醒。為什麼?你還沒放下。
本來清淨,本不生滅。本不生滅,不生不滅。現在很多眾生貪生怕死,聽說死,這個嚴重了。你要曉得不生不滅,沒有生死。本來不生,哪來的滅?這個現象就在現前,確實是非常非常深密,不是祕密,深密。這道理太深,事相太微細、太複雜,不容易明瞭。自性本來具足,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一切具足,沒有一樣欠缺。所以你要真正知道自性裡面的殊勝功德,你什麼都不要求,你有求,錯了,有求的時候,把自性本具的迷失掉,不是真的失掉,迷了。迷了怎麼?它暫時不起作用,這多可惜。所以覺悟的人看六道裡迷惑的眾生過得那麼苦,冤枉。說他為「可憐憫者」,一點都不過分。自性本來沒有動搖,我們現在的念頭,前念滅,後念生,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它永遠不斷,這就是六道輪迴的現象。可是自性它從來沒動過,沒有念頭,念頭是假的不是真的。
末後說,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諸佛的剎土,一切諸佛如來,一切六道眾生,全是自性變現出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事實真相。所以能大師說出來,忍和尚給他印證,忍和尚是五祖,給他印證,一點都不錯,你所悟到的境界跟他悟的完全相同,這衣缽就傳給他了。釋迦、六祖是我們每個眾生的代表,我們每個人跟他們兩位沒有兩樣,是一樣的,他悟了,我還沒悟;他明白了,我還不明白;他放下了,我還沒放下,差別就在此地。現在問的是,我們要不要向他學習?
這個地方所講的「昔未聞香」,我們自從迷失本性之後,在十法界、在六道裡面,從來沒有聞過。偶爾也真的有一些修行人聞到過香,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香人間沒有聞過。我學佛就有好幾次,至少有四次,可是有一次是最殊勝,在美國,晚上,好像是在陳大川居士的家裡。有六、七個同修,在他院子裡面有個小亭子,我們坐在那邊喝茶,討論佛法,忽然有一陣香,每個人都聞到,時間不長,大概就二、三分鐘的時間,就沒有了,各個人都聞到。這個香味真的是一生從來沒有遇到過,一會兒就沒有了。同學們就問我,這是哪裡來的香?我過去聽說過,沒有親自聞到,這次親自聞到了,再想想以前一個老和尚告訴我們,或是在念佛的時候,參禪的時候,我們是討論經教,這個時候有天人從這邊經過,看到你們討論經教,他很歡喜,在這裡停一下,他身上放的香。感應的香,是我們一個人很專心的在讀經、在念佛,只有一個人聞到,在你旁邊人都沒有聞到,這是感應。多半是什麼?多半是檀香,非常好的檀香。我們相信同修當中,一定也有很多人有這個經驗,所以難得!最殊勝的是我們在用功的時候,如果有菩薩、有羅漢從這裡經過,也停一下,點點頭,那個香味,那就真的是昔未聞香皆得聞。
這些感應,證明佛在經上講的事都是真有,不是假的。我們是緣沒有遇到,會不會遇到?會,怎麼知道會遇到?我們的心愈來愈清淨,清淨平等覺能感,諸佛菩薩能應。這種香,在我們現代人來說,不但能治病,而且能消業障、能長智慧。有特別殊勝的緣分,這不是每個人都有,從聞香開悟的。鼻根接觸香氣之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是什麼?鼻根最利,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一切眾生根性的猛利並不完全相同,到見性之後,那就相同,法身菩薩跟法身菩薩完全平等,六根互用。沒有見性之前,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根性不同,見性之後才完全相同。這些道理不能不懂,你懂了之後,你就相信。
這個地方講到『以香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我們用香供佛、供道場,佛塔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道場,佛就是大眾,這個要知道,我們供過去佛、供現在佛、供未來佛,要有這種心。現前所有大眾都是未來佛,供養這些佛比供養過去佛、現在佛的功德還大。你說大在哪裡?我跟你說你就明白,現前眾生你都把他看作佛一樣的恭敬,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那個恭敬心就可想而知;對眼前的佛不恭敬,你說對過去佛,對釋迦、對彌陀的恭敬,未必是真心。為什麼要恭敬他?有求於他,我想求生極樂世界,希望臨終佛來接引我,我有求於他。如果沒有求於他,恭敬心馬上就衰了、就滅弱。如果對一切眾生跟佛一樣的恭敬心,那你的恭敬心是圓滿的,不一樣。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是「禮敬諸佛」,那個諸佛就是講十方三世佛。未來佛就包括一切眾生,不但包括一切人,一切生物,蚊蟲螞蟻,在你眼睛當中都是佛、都是菩薩,你要常常養成這個心就好。常常在這裡養成之後,你就能修普賢行。要不然,你充其量學大乘,你沒有辦法修普賢行。可是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這句話意思你要懂,菩薩不修普賢行,能不能成佛?能,在哪裡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四聖法界最上面是佛法界,成佛就成那個佛;不能成佛是不能成一真法界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六即裡面講「相似即佛」,是相似佛,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他無明沒斷,就是妄想還在,他沒見性,沒有出十法界,這個道理要懂。
為什麼無明沒斷?我們馬上就想到了,他心不平,他不是用平等心對眾生。平等心是真心,對待一切眾生還有差別,那怎麼行?要知道真心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要永遠記住這個話。反正那妄想我們不談,太深了,我們只講分別執著,你還有分別執著,我們套佛的一句話來說,輪迴心,你用的是輪迴心。用輪迴心出不了六道輪迴,學得再好,六道裡面得一點福報,六道裡面的因果可怕!這個地方六根全都是佛法,佛說得很好,你用刀殺一個人,罪不大,將來什麼?還命,欠他一條命,冤冤相報,將來還他一條命就是了;如果你障礙他聞法,這個麻煩就大!破壞眾生聞法的機緣,他的果報生生世世愚痴,不是一生。佛講斷人身命罪小,斷人慧命罪大,你把別人法身慧命障礙住,這個麻煩可大。現前這個罪業,你所感得的是阿鼻地獄果報。地獄出來之後,還在餓鬼道受罪,畜生道還債。受滿之後,到人間來,才再得個人身,得人身之後,六根不全。障礙人看佛像、看佛經,你就得果報,眼根不能見;障礙人聽聞佛法,你耳就不能聽聲音,這是兩個比較顯明的。所以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說到香,更深一層的有戒香、有定香、有慧香。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介紹,戒香就是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沒有過失,沒有惡意,沒有違背性德的念頭,叫無非。念念跟性德相應,這裡面實在講有淺深次第不同,那是看個人修養不相同。最淺的講到戒律,那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希望同學們都能夠學習做到的,弟子規是戒律,感應篇是戒律,十善業是戒律,儒釋道這三家根本的戒律,我們起心動念與這些戒律沒有違背,叫無非,戒香。都能遵守沒有違背,你的心就沒有惡念,無惡,當然沒有嫉妒,沒有貪瞋,沒有害眾生的念頭。即使這個眾生對我不好,他害我,我也不能有害他的念頭。他害我,他造業,我要再報復他的話,我也在造業,那就錯了;他造業,我不造業,他加害於我的非常有限,這個道理你要懂。
別人陷害我,我受他害的很有限。自己有多福,這個地方被人障礙了,那個路通了,不見得真正受他害。總而言之,你自己心裡善良,你守住戒定慧,決定有好處;換句話說,別人害不了你,往往給你做了逆增上緣。總而言之一句話,要以純淨純善的心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吃虧。有時候好像看到吃了虧,實在講,那給你消業障的,否則的話,過去今生所造的這些業障到哪消?持戒、忍辱、禪定、般若,業障消了。如果你還有一念不服,一念不平,自己受了委屈,不但你的業障消不了,你又再造罪業,那就真的錯了。這個錯了之後,就要演變為下一世的果報,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叫真苦。要知道諺語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八苦裡有怨憎會苦,這個冤家對頭老是碰到,為什麼老是碰到?過去世造的業。如果真正懂得佛法,這些冤家對頭遇到,無論他怎麼傷害我,都接受,沒有一點怨恨、沒有報復,業障就消了。學佛,說老實話,這是最低的好處,我們要學會。這一點都沒學會,我們在佛門這輩子什麼都沒學到,那真可惜。這很重要的一條教誨,我們能做到,才能不斷的將自己向上提升。
所以我們要懂得,我們用戒香供佛。戒香供佛,你就明白,我們對所有的同參道友,以純淨純善的心,沒有絲毫的惡意,沒有嫉妒,沒有瞋恚,沒有損害眾生的念頭。定香也要學,定是香。我們看到善、看到惡,也就是善人惡人、順境逆境,能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就叫定。順境善人生歡喜心,你被他干擾了;逆境惡人,一看到心裡就討厭,不願意跟他往來,你又受干擾。如何能真正修到怨親平等、順逆不二,這是定香,定比戒高。我們天天用戒定真香在供佛,這個功德可大,比那個印度的法師到中國來,帶那個一丸牛頭旃檀價值還要高。這個故事是從前李老師講給我們聽的,非常希有,眾生有福,什麼珍寶都現前;眾生沒有福的時候,全都消失了。眾生的意念,改變大自然物質的變化。眾生心地善良,大自然的確好,的確是風調雨順,無量的珍寶(我們一般講七寶)發現了;絕對不是說,這個地方的金礦被人挖光,沒有了,挖完了。是會挖完的,為什麼?貪心,你貪心去挖,挖光了。如果是無貪,居住這個地方的人沒有貪心,這些珍寶拿來造福社會,拿來幫助苦難眾生,那個珍寶是用不盡的。這些道理,我們學佛的同學,在一起學《華嚴》這麼多年,不會懷疑,我們都能接受。
慧香當然是最圓滿的,慧是以智慧,慧從哪裡來的?慧從定來的,沒有定就決定沒有智慧,你看《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慧香,你能見到佛法講的是法界虛空界,我們世間人講的是宇宙,無盡的時空,這裡面森羅萬象,萬事萬物的真相,你能見到。智慧的心是清淨的,真正像《十善業道經》上所講的純淨純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那是智慧。以這種香供佛、事佛,以這種智慧的心來供養道場,我們今天講的是護持道場,用戒定慧來護持,用戒定慧來幫助現前這個世間苦難眾生,那就是感受鼻清淨光的真因。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舌清淨:
【又放光名舌清淨。能以美音稱讚佛。永除粗惡不善語。是故得成此光明。】
這是舌根清淨所放的光明。在十善裡面,口業,語業,你真正能做到不妄語,決定沒有欺騙眾生的念頭。念頭都沒有,哪裡有行為?你怎麼會欺騙眾生?這一條,五戒裡不妄語,沒有人能做到。還有人看到不妄語,害怕,現代這個世界要不妄語,這日子還能過得下去?做生意買賣,我要不妄語,還能賺錢?西方人講的隱私權,個人還有祕密不能讓人知道,那不妄語就做不到了。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有些長者,年齡都大我二十以上的我那些長官們,看到我學佛,說佛家的十善五戒做不到,在這個世界上行不通。我那時候初學,他們都是長輩,我也不好說,只是點點頭,聽聽他們說而已。想想是真難做到,但是如果你真正懂得戒律,你就不難做到。別人來問你,你細心去觀察觀察,他用意不善,可以不答,那不是妄語,佛教給我們用沈默來應付人。念佛的人還有一個妙訣,無論他來問什麼,阿彌陀佛;他再問你,阿彌陀佛!很好。他問你,用的心是不善,你句句阿彌陀佛貫到他耳裡面,善了,善極了,決定沒有欺騙人的念頭。
但是現代人要懂得,我不騙人,但是我要怎麼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絕對沒有傷害別人,方便妄語。佛在經上給我們舉例子,菩薩打妄語。菩薩看到一個打獵的人,這個獵人追一隻兔子,走到這三叉路口時,不知道兔子往哪裡跑掉。正好菩薩從這邊經過,他就問菩薩,你有沒有看到剛才我追的兔子?菩薩說看到了。從哪裡走了?這條,從那邊走,相反的方向。這打妄語嗎?對,方便妄語,救了兩個人,救了兔子,也救了打獵的人。打獵的人殺兔子,他造殺業,兩個都救了,善意的,幫助人的,不是害人的,這是方便法。所以佛法裡面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戒律,佛法雖然是很嚴,條條戒都有開緣,在這個時候必須要開戒,要打妄語,救兩個眾生。如果要是說實話,這兩個眾生都受害,兔子會被獵人殺死,獵人來世會還債。你殺牠、吃牠,將來他來生要殺你,要吃你。《楞嚴經》上所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吞噉。菩薩不忍心看到這冤冤相報,把結給化開。那你就知道日常生活當中每條戒律活活潑潑的在用,不是死呆板的,很活潑,對我們日常生活只帶來利益,決定沒有傷害,而且帶來的是真正的歡樂。這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就是世間法裡面加上戒定慧三學,世間法就變成佛法。
所以佛法有沒有可以像現在文藝晚會這種歡樂的活動?有,你看這個地方說,「鼓樂娛佛及佛塔」,可以。所表演的,演出的,無論是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統統可以表演。這裡面儒家的標準「思無邪」,佛法的標準是戒定慧,這裡頭也可以表演因果報應,讓這些觀眾、聽眾接受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佛不捨棄這個方法。所以在中國民間,這諸位都知道,對佛菩薩、神明,有些節日用什麼來表示他的敬意?唱戲、歌舞來慶祝,這在民間很普通,流行了幾千年。古時候沒有這麼多學校,人民怎麼樣教好的?實在講,就是用這種方式,社會教育。所以看看中國過去的這些戲曲,民間藝術,歌舞,它的內容總不外乎忠孝節義,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總離不開這些。最終的結局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用這個來教化人心。中國幅員這麼大,人口這麼多,絕大多數都是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的,現在所謂是文盲,但是他們受過教育,他不認識字,他受過教育,他懂得孝親尊師,他真正能夠做到五倫八德,他懂得因果報應。從哪裡學來?都是從民間藝術、廟會裡面學來的。孔廟裡面學倫理道德,城隍廟裡面學因果報應,佛寺裡面學戒定慧三學,學菩薩六波羅蜜,四悉四攝。我們前面都讀過,四悉檀,四攝法,四無量心。
在佛教裡面學習,一般來講,知識分子佔多數。寺廟裡面長年講經,講經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辦班教學。多半在什麼時候辦班?在一年休閒的時候。休閒時間最長,從前是農業社會,秋收之後就準備過年,因為秋收到春耕是一個季節,這個季節是佛教裡面辦班教學最適當的一段時候,許多人多半是讀書人,到寺廟去討一個經單。這個討經單就像現在我們辦活動,去報名,住在寺廟裡,住二、三個月,聽一部經。實際上平常寺院裡面講經教學沒有中斷,多半是對出家眾,或者是長年沒有工作的。多半都是比較富有一點的人家,不願意做工作,到寺院住個一、二年,聽一、二年的經,這很多。還有就是退休的這些老人,對佛法有信仰,對儒道有基礎的,他們非常樂意在寺廟裡面長年讀書、研習。所以寺廟裡面不但可以學到佛,也能學到儒,也能學到道,統統都有人講。
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為什麼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代代都有人才出現?這些人才不是像現在大學研究所培養出來的,儒釋道三家培養的。儒家有書院,道家有道觀,佛教有寺院,確實他們來負責培養社會倫理道德,現在講哲學、科學,這些人才。中國社會之衰,衰在近代的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一百五十年前開始衰微,這一百年是真的衰,到今天是到了底谷。我們如果要真正有意把傳統文化再復興起來,這要靠人,要靠真正有志於道學的人,就是佛所說的,能持戒,能吃苦,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才行。
聖人的言論,聖人的教學,就是這裡講的『美音稱讚佛』。這個佛裡面含義很深,很廣,稱讚佛性,稱讚佛的德,稱讚佛的能,稱讚佛的相好。稱讚的方式用得最普遍、最廣泛的是講經教學,這個方式是用得最廣的,除這方式之外,用音樂,佛門裡面的梵唄。《大藏經》裡面,我看到有兩冊,很厚的兩冊,內容是什麼?全是讚佛的歌曲、歌詞。在從前是有譜的,現在譜失傳,很可惜,詞留下來了。還有變成劇本的,這都收在《大藏經》裡面。《歸元鏡》,收在《藏經》裡面,是崑曲,平劇劇本,舞台表演的,歌舞統統有。我們在敦煌壁畫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跟大眾講經說法,空中天女在散花,天女在表演唱歌跳舞來供養大眾。小乘裡面沒有,大乘很多,用這些方式來讚佛。讚佛是讓大家都覺悟,佛性,一切眾生跟佛是共有的,沒有差別,佛的德都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佛的能力、佛的相好你一樣都不缺,用種種方法來提醒你。
所以我們現在講愛,我頭一個講自愛,為什麼?你自己不知道愛護自己,那個愛全是假的,你根本不懂得愛。自愛第一個是愛自己的佛性,愛自己的性德,我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他為什麼成佛?他愛他的自性;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我們現在是愛煩惱,不愛自性。煩惱是跟自性完全相背的,背道而馳。你喜歡貪瞋痴慢,你喜歡五欲六塵,那就沒有法子,這就是六道凡夫。佛菩薩愛性德,佛菩薩不喜歡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他這個東西統統都捨掉,那叫真正自愛。菩薩的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你看佛菩薩愛這些。相反的,布施相反的是慳貪,我們世間人喜歡慳貪,不喜歡布施;世間人喜歡作惡,不喜歡持戒;世間人喜歡瞋恚,喜歡嫉妒,不喜歡忍辱;喜歡懈怠,喜歡懶惰,不喜歡精進;喜歡散亂,不喜歡禪定;喜歡聰明,自以為聰明,不喜歡智慧,這就是凡聖不同的地方。簡單說就是世間人不知道自愛,佛菩薩懂得自愛。自愛才會愛他,愛他才會把正法傳授給他,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他接受。幫助他,先幫助他明瞭,然後再幫助他接受,最後幫助他歡喜,終極目標幫助他證入,這叫真正愛他。佛法裡面講慈悲,真正慈悲。
我們今天知道佛法好,佛法殊勝,確實在這個世間,天上人間無與倫比。遺憾的是,真正如法修行的人太少,所以沒有法子引起社會大眾注意,更不可能引起社會大眾的愛好,那從哪裡做起?我們決不能希求佛菩薩再來,求不到的,佛菩薩不會來。那要怎樣求法?求自己,自己知道之後,要懂得自愛,如教修行,就有感應。這我們要有信心,佛在經教裡常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一個人懂得、明白了,依教奉行,諸佛菩薩不會捨棄我,他要捨棄我的話,他打妄語,他說話就不算話。不捨一人,我一個人,雖然是一個人在幹,佛菩薩也不捨棄,所以要有信心。我們跟諸佛菩薩有約,這個約的證明就是經教,跟佛菩薩有約。所以在四攝裡面同事,我不說跟眾生同事,我說的是跟佛同事、跟菩薩同事、跟聖人同事、跟賢人同事。在現前這個時代,不是這樣的學習,你成就不了自己,自己成就之後才能成就別人,成就別人是自然,沒有絲毫勉強在。
講經教學,要記住世尊的風範,「只聞來學,不聞往教」。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勸一個人來聽經,不可以的;來都是自動來的,決定沒有招生的,決定沒有勸請的,沒有,佛沒有,佛永遠謙虛,謙卑。你問他,我不行,我差得很遠,不敢為人師。這都是教育,決定沒有貢高我慢的念頭。念頭尚且沒有,哪有這種行為?哪裡會有這種態度?永遠謙虛。怎樣幫助大眾來接受佛陀的教誨?那是學生的事情。學生也不能到處去勸人,不可以,學生只可以讚佛,讚歎佛,把佛怎麼樣教給我們,我們做出來,形象擺出來;你對人有禮貌、很謙虛,言語舉止沒有妄語,沒有傷害別人,別人看到很歡喜向你請教。那向你請教,我從釋迦牟尼佛那裡學來的,於是大家聽到,都到那裡去學了,是這麼來的。所以用表演,演說,說就是讚歎,所有讚歎的這些歌詞統統都是引導人、接引人來親近佛陀,來學習佛法,他用這個方法招生,這很妙。
已經懂得的,講經說法。寺院裡有旗桿,旗桿懸幢,幢是講經說法,大家一看,今天有教學,開班教學,他就來了。如果有聚會、法會,用幡。所以旗桿上看到掛什麼,你就曉得今天有什麼活動,歡喜法會的參加法會,歡喜聽經的,你就來參加上課,佛用這個方法。不是不告訴大家,告訴大家,你願意來,歡迎你;你不願意來,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就是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會帶給你煩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9:29: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