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八0卷) 2007/7/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8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我們還是看寂靜光,這是禪定的氛圍,雖然只有八句偈頌,我們也學了不少。對於佛法裡面講的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最簡單的區別,修禪定沒有能夠真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世間禪;因為執著沒有放下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是世間。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四禪八定,就是執著沒有放下。定功現前的時候,執著是暫時伏住,就是經教裡面所講的五種受,苦樂憂喜捨,這是捨受。在禪定當中,定功現前的時候,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是捨受。可是定功一失掉,我們講出定,入定的時候有,一出定,身還是有苦樂,心還是有憂喜,這個禪就叫世間禪。實在講這個功夫也算不錯了,很希有難得。
出世間禪一定是執著放下、分別放下了,這在什麼境界?這不是在六道,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在四聖法界,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如果能把妄想放下,這叫出世間上上禪。出世間的禪定就是超越六道,出世間上上禪是超越十法界,這大家就很好懂,很容易懂得。由此可知,我們念佛如果真的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什麼禪?出世間上上禪,為什麼?他超越十法界,不只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所以,世尊在《大集經》裡面講,念佛是無上深妙禪,一點都不錯。
念佛人雖然是暫時伏住煩惱習氣,叫帶業往生,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暫時伏住煩惱習氣,為什麼?在平常,就是日常生活當中要練,就是對人、對事、對物不要太認真,太認真你的煩惱習氣它起作用,它伏不住,不要太認真。做的事情不如法,不太過分就行,縱然有一點小的損害,不嚴重可以,就不要去計較。從這裡去練,這叫練自己的禪功。「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禪,六祖所說的就是《金剛經》上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用現在的話來說,外不受外面境界影響,裡面煩惱習氣不生。煩惱是現行,很不高興;習氣是什麼?雖不現行,心裡還是不高興,心裡能忍住,外表還是很平和,這是習氣還沒斷。習氣要是斷掉,內外一如,那就是功夫到家了。有那樣的功夫,念佛往生就靠得住。
所以,外面人事物小小一點刺激就不能忍受,這個自己要提高警覺,往生沒把握。我們今天求往生是這一生第一樁大事。大的、嚴重的衝擊,這等於說都是考試,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時時刻刻都在考試,看能不能通過。關關都通過,好。用這種心態來學習,你才真正能體會到這個世間「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都來考驗我,都來幫助我提升,都來幫助我消業。感恩的心生起來,懺悔的心生起來,修學功夫才得力,道業才有長進。
我們在《地持經》看到九種大禪,這九種大禪就是出世間上上禪,你看它怎麼講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學習。第一個叫「自性禪,所修之禪,觀心實相,於外不求,故名自性」,這個實在就是六祖所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所以這叫自性本定。實在說一切眾生的自性就是這樣的,這是性定,這個禪有沒有修的?沒有修,它本來就是。而我們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禪也沒有了;不是沒有,它不起作用。祖師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現在動搖得太厲害,這個動搖是念頭生念頭滅。前念滅後念就生,從早到晚你說有多少個念頭,你沒辦法計算。念頭的生滅太快,真的就像煮開的水一樣,水泡的起滅,止不住。
可是你要曉得,本來一個念頭都沒有,那是真心,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真心離念,沒有念頭。沒有念頭的時候是本無動搖,真心不動,一動就叫做一念不覺,你現在能體會到嗎?就是一個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下面接著又是一個一念不覺,這個一念跟上念有沒有關係?給諸位說,沒有關係。你能聽得懂嗎?如果要聽不懂,是很難懂,我們還用電影底片做比喻,你就容易體會。電影在放映機裡面,那個軟片在轉動,一個念頭就是一張,它那是幻燈片,就是一張幻燈片。前面一張幻燈片跟後面一張幻燈片有沒有關係?一張幻燈片就是一念,前一念的生滅,前一念滅了後一念就生,後一念滅了底下又一個念生了,你懂得吧?這一念。我們今天看這個世界看花了,迷在裡面,念念生滅,每個念念都是一念,你能從這個地方體驗出來,你就有一點覺悟了。所以是一念頓現,這個世界一念頓現。
這個世界裡面,花花世界,形形色色,森羅萬象,無量無邊,怎麼會有這個情形?覺悟的人知道,無量無邊的森羅萬象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它本來就是這樣的。現相就是現這個相,一念滅的時候相就沒有了。所以《證道歌》裡頭兩句話講得太妙了,「夢裡明明有六趣」,你們想想作夢,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的境界有沒有先後?你想想看,細心去想,細心就是觀,你觀想,是不是一時頓現?那個一時時間是非常短,我們講萬分之一秒,很短了,《仁王經》上告訴我們,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我們在講席給諸位報告說得很清楚,《仁王經》上的說法是世尊的方便說,從方便你就能夠體會到真實,真實比這個速度還快,不知道快多少倍。方便說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一時頓現,本來就是這樣子。你不研究、不要分別,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研究、一分別,壞了,你什麼都不知道了。可是我們凡夫迷得太久,養成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那就是要去研究、要去分別,愈研究、愈分別,距離事實真相就愈來愈遠。那就是說明什麼?迷得愈來愈深,愈來愈嚴重。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不要了,恍然大悟,妙訣就在此地。
所以修行,佛家講的修,關鍵就在禪定。世間禪定能夠突破六道輪迴裡面的空間維次,六道之外他不行,六道裡面空間維次能突破。如果真的把執著斷掉,六道外面的空間維次你就發現,你就超越六道。所以佛、道,高級的儒也不例外,教我們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放下就是。《地持經》裡面講「所修之禪,觀心實相」,實相就是真相,真相不能研究,研究就變成妄想,因為研究是妄心。真心是不動,如如不動是真心,動搖就不是真心,染污的不是真心,生滅的不是真心。六祖所悟的這幾句話你細細去觀。
真心清淨,一絲毫染著沒有,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沒有生滅,真心永遠沒有動搖,對於真心講了這三句,對於萬法講了兩句,一個是「本自具足」、一個是「能生萬法」。我們要把這個境界看作夢境,這作夢,夢裡面所有的現相,你每天都作夢,夢醒之後你觀,不要想,觀夢中境界怎麼來的、怎麼生的、怎麼滅的。夢中許多的變化,不就跟這個世間差不多嗎?一醒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迷的時候有,覺悟的時候沒有,睡覺是昏迷,覺了就沒有了。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為什麼去研究它?完全是個幻相,你去研究它,你去分析它,怎麼分析都是一場空。實相是什麼?實相是一切法的實相,「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實相。
你去研究宇宙這些現象,你看多少人研究,你到圖書館裡看看,多少書都在研究這個東西,都講這個東西。如果在佛門裡面真正是個修行人,他這一看,說老實話,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大藏經》是什麼?垃圾。所以佛講經,當年在世講經的時候,痕跡都沒有,他沒有教材,他沒有書本,什麼都沒有。這個示現,你看這意義多深。細心去觀察我們會明白、會覺悟,明白、覺悟就是看破,看破之後才肯放下。就是我不再研究,我不再分別,我不再執著,那好了,你馬上一轉變就是菩薩,超越聲聞、緣覺。
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讀經用什麼心去讀?用觀心實相去讀,那是修行,那是修禪,是修無上深妙禪。恭恭敬敬的讀,這是戒,恭敬是持戒,一心專注是修定,從「如是我聞」念到「信受奉行」,字字清楚,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念的時候不起一個妄念,這叫修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般若無知,這是修根本智。那個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圓滿,用讀經的方法同時圓滿具足戒定慧三學,般若無知。起作用呢?起作用無所不知。這是用讀經的方法修出世間上上禪。
我們淨宗也是用這個方法,但是這一定要拿著經本對照著去念。還有更方便的方法,就是持名,持名也是出世間上上禪。但是你持名念佛不是,你那個是世間禪,是世間禪沒學成功,為什麼?因為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修禪定的時候至少,譬如我念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初學的人念一遍大概兩個小時,念得很熟的人念一遍大概四十五分鐘、五十分鐘,念得很熟的。念一遍,最重要的,不能有一個雜念,那你戒定慧三學真的是在那裡修,念一遍修個四、五十分鐘,清淨心得到,清淨平等覺現前。天天不間斷,天天能夠念個五遍、六遍,不間斷,三年,雖然你的分別執著沒斷,世間禪定成就了;用這個功夫求生極樂世界夠了,生凡聖同居土,決定得生,品位高下那在你功夫的淺深。這用在念佛上。
真正的出世間上上禪,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那你就曉得,我們做不到。惠能大師在世那個時代,能做到的也不過四十三個人,我們相信跟六祖大師學習的至少是幾十萬人,幾十萬人裡面只有四十三個人成就。同樣用功夫,有人得出世間上上禪,也有人得出世間禪,得出世間禪我們相信人數就多了,得世間禪人數就更多。真的,得世間禪就像經上記載的,人不計其數。這是禪定三個等級,我們一定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門道無量無邊,方法不同,可是目標、方向完全相同,目標是開智慧,方法都是修禪定。我們淨宗雖然講的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門餘大道,但是方向跟目標還是相同,方向跟目標不相同那就不是佛法,這一定要清楚、要明瞭。所以自性禪是自性本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是性定,自性定。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一切禪」,一切禪是什麼意思?「能得自行化他一切之功德,故名一切。」前面頭一條是自性本自具足的,第二條這個修行跟自性相應,跟自性什麼相應?跟自性清淨相應,跟自性平等相應。給諸位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就是平等,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是平等,有生有滅就不平等,沒有生滅。一切經裡面講的大般涅槃的境界與這個相應,與本自具足相應,與本無動搖相應,與能生萬法相應,這就是能得自行化他一切之功德。相應,功德就現前,功是功夫,相應是功夫。本自具足的就是《華嚴》裡面講的如來智慧德相現前,這個現前是德。我們從哪裡看?從釋迦牟尼佛示現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性德現前,那是自性本有的,本自具足的統統現前。你看他講的,無量智慧,身還帶表演,做出來給你看,這是能力,德行、德能、相好,不統統都看到了嗎?
在中國,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一絲毫差別沒有的是六祖惠能大師的示現。你看他是不是得到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他真得到了,怎麼得到?他自性本來具足的。真正跟世尊常常在經教裡面講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證明,釋迦牟尼佛跟惠能大師做出來了,在三轉法輪裡面這叫作證轉。本自具足,你細心去觀察他,他真的沒有一樣欠缺,我們講智慧、道德,能力就是善巧,方便,相好是福報,沒有一樣欠缺。偶爾有時候欠缺,那是什麼?那是眾生福薄,跟如來果地上自受用的毫不相關,眾生福薄。所以世尊現身現丈六之身,劣應身,隨心應量。六祖在中國所現的身相,比釋迦牟尼佛當年所示現的身相又要差一等,不是他不能現像佛那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他不能現,眾生沒有這個福。所以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自己沒有意思,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哪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意思就是六道凡夫,才有自己的意思。
我們學,學到什麼時候沒有自己的意思,那你就真的是菩薩,你是真菩薩,你不是相似菩薩;天台大師講菩薩有相似位、有觀行位、有名字位,你不是這其中,你是真菩薩。無論是你自己修行,自己修行沒有別的,是不斷向上提升,化他是永遠無止境的幫助眾生覺悟,他只要覺悟了他就知道自己怎樣提升。他不會想方法提升自己,他還在迷,他還沒有覺悟。雖沒有覺悟,佛不捨棄他,佛在旁邊看著,常常照顧他。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很多人說,佛菩薩雖然這麼說,佛菩薩從來沒有照顧我。不是佛菩薩沒有照顧你,是你拒絕佛菩薩照顧你,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你不信!
信的標準是依教修行,我懂得多少我就會做多少,那就是真信。這是從前李老師給我說的,佛家信的標準是在這上建立的。我受了三皈,我知道皈依佛是覺而不迷,我就真正求覺,放下迷惑,這是你真幹,你真做到,這真的皈依了。做了皈依的形式,日常生活當中依舊是迷而不覺,曉不曉得自己迷?曉得,曉得不肯回頭,這什麼?這不信。皈依法,正而不邪,曉不曉得?曉得,可是自己依舊是邪知邪見,不肯求正知見。求正覺難,求正知見就容易多了,正知見在哪裡?在佛經裡頭,佛經是佛菩薩的知見,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正知正見。皈依僧,僧是清淨不染,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的六根在六塵裡面嚴重的污染,眼見,見到順意思的,貪愛的心生起來,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念頭馬上生起來,嚴重污染。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你想想哪一樣不是如此?這叫沒有皈依。這是入佛門首先跟你說的,沒做到。所以我們雖受了三皈儀式,甚至於出家了,出家到一輩子,到死了,迷邪染都還沒有捨掉。這就是李老師講,到死都還不信,你不要把信佛兩個字看淺了。這是老人家慈悲,特別提示我,印象深刻,指著我的鼻子說了好多聲,「你要相信,你要相信」,這是叫你一生永遠不能忘記。
第三「難禪」,什麼叫難禪?「深妙難修之禪,故名為難」,這是真的,確實深、妙、難修。我們剛才所說的,不說別的,就說三皈依,你就曉得深妙難修。最難的是第一條,「皈依佛,覺而不迷」,這是最難,那是上上根人,我們沒有辦法,走這個路走不通。覺而不迷我們一般講那是性宗,是禪宗;正而不邪,那是教下,像華嚴、天台、三論、唯識,那就是講正而不邪,這個比較容易。為什麼?有很多經書,有很多層次,像念書一樣,它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慢慢向上提升。第三個門就是清淨心,專修清淨心,這有兩個宗,密宗跟淨土宗。這兩個宗雖然都修清淨心,淨土宗容易,密宗難。難在什麼地方?淨土宗是遠離染污修清淨心,密宗是不離染污修清淨心,所以它修成功夫比淨土宗高,高太多了;修不成?修不成就一點不如淨土宗。就好像我們住大樓,我們這是十一層,他有本事從下面一步就跳上來,就到十一層。沒有這個本事的人,走樓梯,慢慢也能走上來。可是那個跳上來的,要是沒有這個功夫,一下摔下去就摔死了,靠得住嗎?這個比喻諸位好懂。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就不能修密,你有這個能力可以。
但是經教裡佛告訴我們,密宗是上上乘佛法,一定要修,不修不能成佛。到什麼時候修?真正開始修這個功夫是初地菩薩,你想想看。為什麼?初地菩薩心清淨,很清淨了,在染污裡頭他也沒有關係,他也不染,他不需要離開染污。你想想看,淨土宗我們的祖師印光大師,他的關房裡面什麼都沒有,就供一尊小佛像,阿彌陀佛像,一對蠟台,我去看過,一對蠟台,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一個香爐,一杯供水,什麼都沒有,這個樣子修清淨心。你看看密宗,你到西藏布達拉宮去看看,那個裡面上師居住的地方富麗堂皇,都是金銀七寶。為什麼?他不捨,得清淨心;換句話說,心地清淨,一絲毫貪戀都沒有,這兩個對比你就知道了。他一切不離,得清淨,那個清淨比離相得清淨要高深得很多。一般淨宗的,要是在那個場合當中有的時候還動心,一動心七情五欲就起現行,功夫完全毀掉了。
所以淨土宗到什麼時候修密,就是說一切可以隨緣,不需要離一切染污?理一心不亂,事一心還不行,理一心不亂。所以密是最後一個階段,這個道理你要懂。從前章嘉大師教我,他教我的時候都是從顯教,要從這裡打基礎。沒有深厚顯教的基礎,你學密,不能成佛就墮地獄,沒有中間的路子,一個是成佛,一個是墮地獄;修成功了,成佛,修不成功,墮地獄,沒有當中的路子。不像淨土宗,淨土宗一個階層一個階層的逐漸往上提升。淨土宗跟密宗就好比禪宗裡面的如來禪跟祖師禪,密宗是祖師禪,淨土宗是如來禪。如來禪是有階級的,有等級的,慢慢向上提升的,都是修清淨心,一個是圓頓法,一個是漸修的方法,淨土宗是漸修的。但是我們曉得,淨宗很特別、很殊勝,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它就平等了,四土三輩九品,它是平等法,這個不可思議,所以難信之法,深妙難修。可是深妙難修要換在淨土裡面也有可能成就,深妙禪難修,深妙的淨宗一生可以能夠修成,這是法門殊勝之處,諸佛讚歎之處。
第四是說「一切門禪」,什麼叫一切門?「一切禪定皆由此門出故。」這個門是什麼門?一切禪定都由這個門出的。你在這裡要懂得,一切禪定就是一切法門,一切禪定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因為每個法門所修的都是禪定。皆由此門出,這個門是什麼門?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得破,放得下」。你們想想看,看破、放下是不是?確實,真的是看破放下。我們很難得、很幸運,遇到這樣的大善知識,他用這樣簡單的話讓我們初學的人聽到能理解。雖然理解,理解的當然不夠透徹,這肯定的;不透徹沒有關係,只要你肯做,你肯做就逐漸提升。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好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上去,從初發心到如來地。
這個法門,佛學裡頭的名詞叫做大總持法門。那用佛經上的話應該怎麼講?佛經真有,而且每個人都知道,雖知道,你也是囫圇吞棗,也是了解不夠深度。跟你一講你都明白、都知道,佛家大總持法門就是鳥窠禪師告訴白居易的。唐朝時候在杭州,白居易是杭州太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杭州市的市長。鳥窠禪師就住在西湖,我還從那裡去走過。為什麼叫他鳥窠禪師?這個禪師住在樹上,在樹上搭了個小蓬,像鳥窩一樣,所以大家叫他鳥窠禪師。白居易有一天到西湖去玩,碰上了,碰到他,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教大意?你簡簡單單告訴我佛教是什麼。禪師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聽了就哈哈大笑,他說這個話三歲小孩都道得,就是三歲小孩都說得出,有什麼希奇?鳥窠禪師回了一句話,三歲小孩道得,三歲小孩會說,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一聽愣住了,真的,八十老翁都做不到。
這個門就是一切禪定門,諸惡莫作,放下,眾善奉行,雖行眾善,要三輪體空,要放下,才能真正做到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清淨平等覺現前,這是禪定。行善不能著行善的相,我做了多少好事,你還有這個相,禪沒有了,那叫什麼?修世間福。只要有「我」,你所做的一切好事是世間福報,那不是禪,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這個要知道,為什麼?你的意不清淨,心不清淨。你還常常想著你做了多少好事,好事當然有好報,有福報,在哪裡報?在六道裡面報。大的好事,天報,天福;中等的好事,人間福報;再下的好事,餓鬼、畜生裡面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做多少好事也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忘得一乾二淨,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才叫真正修行。見到好事,利益眾生的,能幫助正法久住的,趕快做,毫不疑遲,全心全力。做了之後心裡頭痕跡都沒有,什麼都不求,念念就求生淨土。我也不是拿這些功德來迴向給淨土,拿那些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還是著了相,能生淨土,品位不高。如果做一切善事,相都不著,生淨土品位高,為什麼?你心地清淨,你確實不染。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都要曉得用這個功夫。這叫一切禪定皆由此門出。
第五個叫「善人禪,大善根之眾生所共修故名。」這個真的,這是祖師禪,大善根的人。回過頭來說,修淨土念佛求往生的,是大善根眾生。《彌陀經》上講得好,善根福德因緣要不具足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就這三個,善根、福德、因緣。真的是大善根,為什麼?大善根他相信,不是大善根,半信半疑。所以,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有道理,佛講得太好了,太妙了,一絲毫不誇張,這是事實的真相。佛說話從來沒有過分的,是真的,因為念佛往生的成就跟禪宗頓悟沒有兩樣。所以對淨宗真正相信,為什麼?真正相信的人,他的表現一點沒有勉強,自自然然的徹底放下,那叫真信。
在我們眼前距離我們不遠的,倓虛法師給我們講的他的同學鍋漏匠。這個故事老法師在香港住了這麼多年,講多少次,常常掛在嘴裡鼓勵同學。那是大善根眾生,不認識字,他怎麼能成就?他尊師重道,老師講的話百分之百的肯定,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你看老師教的方法多簡單,你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就這麼簡單。他真的依教奉行,念了三年,你看看這個法門無拘無束,念累了就休息,也不管是白天晚上,這個都不要緊,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一起來趕快接著就念。
他也不是很多人共修,就孤家寡人一個,在溫州鄉下一個破廟裡面,這個廟沒有人住,諦閑法師讓他住在那邊念佛。因為他不認識字,又是四十多歲才出家,在寺廟裡面什麼佛事功課他都沒有辦法做,他學不會,是個粗人,鄉下人,所以就教他這麼一句。這對他很適合,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不難,一學就會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日夜不間斷,三年,站著往生。諦閑法師歡喜,真的成就他了。對他的讚歎,說這個世間多少名山寶剎方丈住持、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都不如你!這個話真的,不是假的,確實不如。諸位再看看前年深圳的黃忠昌,就是鍋漏匠一流的人物,我們現代你說哪個法師、大德能跟他相比?二年十個月,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叫大善根眾生。所以,出世間上上大禪是念佛法門。禪宗裡面的頓教,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叫祖師禪,是大善根人所共修,淨土宗也是大善根眾生所共修,不能輕視。
第六是「一切行禪」。什麼叫一切行?「大乘之一切行法無不含攝」,就是它把大乘裡面統統都包括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全都得到,你全都通達了。一行一切行,一悟一切悟,一覺一切覺,反過來,一迷一切迷,同樣的道理。關鍵在哪裡?關鍵在信,所以信太難了。《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什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頭學來的。惠能大師,我們從《壇經》上看,你細心去體會,不可思議。確實不認識字,聽別人念經,不但一聽意思完全懂,而且他聽了之後那個經文他能記住,他跟人講經說法能夠引經據典,這個不可思議。
這就叫一切行禪,為什麼?他開悟的時候兩句話就解釋了,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沒有欠缺的,智慧本來具足的,記憶也是本來具足的,不接觸的時候不知道,一接觸就明瞭,什麼障礙都沒有。末後一句,「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生的,明心見性哪有不了解萬法的道理?萬法的總相是空相,阿羅漢都懂得。總相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最難理解的是什麼?是萬法種種差別相,就是別相。佛講這三種智慧,一切智是了解總相,總相是萬法皆空。別相呢?別相那是講有。別相叫道種智,道是道理、理論,種是種種、無量無邊,性相、理事、因果無量無邊,沒有一樣不通,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一樣不能。這些全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所以見性,遍法界虛空界他統明瞭了,這叫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德相,就這個意思,現在我們世間是成就究竟圓滿的學問。
第七種叫「除惱禪」,惱是煩惱,「除滅眾生之苦惱」。你要是得這個禪定,所有苦惱都沒有了。真的像《心經》裡面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這裡講的除惱禪,甚深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都沒有了。三苦、八苦,苦苦、壞苦、行苦,這是佛在教學的時候把無量無邊的苦歸納成這幾類,這些苦全都沒有了,離苦得樂。佛能做到,世間法的教學沒有法子,佛能做到,為什麼?佛知道眾生所有一切苦從哪裡來的。苦是從迷惑事實真相而產生的,你對事實真相了解,苦就沒有了。
就好像近代西方有些醫生,真的有許多的病人一般的醫生沒有辦法治療,看到他的病束手無策,找這些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用什麼方法?現在絕大多數是用催眠,深度催眠。讓他自己說出過去生中,醫生用錄音機把他所說的錄下來,醫生問他,他就回答。回到過去世,再過去世,有人能夠回到過去十幾世,生生世世他叫什麼名字,他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從事什麼行業,怎麼樣生的,怎麼樣死的,一生當中遭遇什麼災難,統統說出來。把他這一生的病根找出來,然後他自己再一聽,心情就很愉快,苦惱就沒有了。這說明什麼?迷就總是有苦惱,悟的時候就沒有了,真相大白。治好很多人。
這些醫生原本都是學科學的,都認為講到過去生中都是很難以相信,這迷信,這是宗教的說法,現在全都相信了。肯定生命輪迴、前世今生,肯定了冤冤相報,肯定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他們相信了。而且現在這種治療的方式愈來愈普遍,因為它產生真正的效果。這種方法臨床實驗不是一個人,現在在這個世間,西方總有幾千個醫生都用這種方法,不是一個人用的。都產生同樣的效果,這就變成科學了,通過實驗證明人真有輪迴、真有報應,因果教育。因果教育在過去,我們可以說一百年之前,在東方非常盛行,自古以來祖先就教導,很少人不相信,規範了人心。一般人知道因果報應,所以無論是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他都會想到因果報應。所以處事待人接物就會小心謹慎,會想到我怎麼對人將來我要遭什麼果報,自然不會起惡念,不會有惡言,不會有惡的行為。
現在因果教育沒有了,我們非常感謝西方這些心理醫生,總是用科學方法把這樁事情證明了。而且現在有大量的報告在市面上流通,他們寫了很多書,翻成世界許多不同文字的版本。我聽說美國魏斯博士的四本書(四本報告),翻譯成三十多種不同文字的版本,在全世界大量流通。我們本來想請他到此地來做一次講演,時間排不出來,忙得不亦樂乎。這是真正有說服力的,你不能不相信,你要不相信的話,他也可以拿你做實驗。給你做深度催眠,讓你說明你自己過去世,說出來之後再查證,能查到,你過去是在什麼地方投生的,特別是在人間的話,你叫什麼名字,你是什麼時候人,住在什麼地方,去查,真能查得到,一點都不假。所以這是諸法實相,現在人迷失了,不相信,不相信不是沒有,不相信還是有,到以後果報現前,你後悔莫及。
有很多事情確實是在我們眼前,我們看了之後要記在心上,要防止自己犯這個過失。在過去我父親有個同學,也是我祖父的學生,他在年輕的時候從軍,抗戰期間他當師長,戰後他當軍長,官階很高。做官的時候前呼後擁,從前做官跟現在做官不一樣,真的威風,家裡面佣人十幾個。國共戰爭之後他到台灣,到台灣就沒有工作了,年歲也大了。在台灣好像做過那時候是中部的防衛區的司令官,以後退下來,退下來之後就沒有人去看他了。我們是世交,晚輩,去看看他。住在一個克難村,夫妻兩個,他沒有小孩,每天早晨自己提個菜籃到菜市場買菜。我看到這個現象,這是活生生的對我們的教育。我學佛之後出家了,他也很讚歎,好!這條路子好。老年的時候孤苦伶仃,當年得志的時候不知道修福,如果你對待你的部下、對待你的朋友像兄弟姊妹一樣那麼愛護,你雖然退下來,還有很多人會照顧你,會來看你。人都是一個情,施恩就有報恩的人,不懂得布施恩惠,晚年就會很可憐。縱然有錢,物質生活不缺乏,精神生活沒有。
我們在國外看到外國的養老院,特別是澳洲,澳洲的老人福利事業,我所看到許多國家地區,不能跟澳洲比,澳洲做得好,但是精神生活痛苦。老人每天吃飽之後沒有事情,坐在那裡曬太陽,沒有人理他。我們有時候看到跟他打個招呼笑笑,他高興得不得了,就得到很大的安慰。現在全世界人口老化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人的養老是子孫的責任,盡孝道,所以中國古時候,晚年是一生最快樂的一段時期,享福。兒童的時候不是享福,外國是兒童享福,兒童的天堂,老年人的墳墓。中國人不是,中國是兒童的時代是嚴加管教,奠定德行的基礎,那就是倫理、道德、因果都在少年的時候奠定基礎;中年的時候造福,為社會、為大眾造福;晚年享福。你不能為社會、為大眾造福,你哪裡來的享福,不可能。中國人讀書明理,知道奉獻給社會,真正知道為眾生服務,確實做到犧牲奉獻,所以他晚年快樂。不但子孫孝順,社會大眾都尊敬,社會大眾都愛戴。
孔夫子是個好例子,夫子積的是大德,大德是什麼?教化眾生。你看他後世子子孫孫在社會上享他老人家的餘福,一直到現在,夫子的子孫走到任何地方都受人尊敬。孔德成到舊金山,受到舊金山政府特別的禮遇,聽說是孔老夫子的後代,你就想到積福。印光大師常常讚歎的范仲淹,我們看范仲淹的傳記,一生為國、為民、為眾生,不為自己,贏得整個社會對他的讚歎。范家世世代代都出賢人,在江蘇、浙江這一帶提起范家,大家現在還是肅然起敬。所以,人在世間要跟一切眾生結好緣、結善緣,這個重要。
佛門裡面特別重視結法緣,我們在台中學教,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要結法緣,如果不結法緣,即使你將來成佛,你講經說法沒人聽,為什麼?沒有緣。緣要怎麼結?我們那時候非常清寒,自己的生活,一個人生活都很難維持,哪有財力跟人結緣?老師給我們說結緣不需要用錢,怎麼結?老師每個星期講一次經,星期三,對大眾,他叫我們這些學生在門口接待聽眾。來聽經的人,笑臉相迎,帶著他,引導他,給他找個座位坐下來,這都是結緣。我們才恍然大悟,不要用錢的,笑臉迎人,讓人家歡歡喜喜,感覺到賓至如歸,這個地方的招待很親切、很真誠,將來你的法緣就好。老師還教我們,如果能有一點錢,買一包花生米,來的時候一個人抓個幾粒,這都是結緣的方式,我們才知道。花生米要買剝了皮的,不要讓他在講堂裡面有垃圾,都要想到,一些糖果都可以。我們這才懂得怎麼樣結緣,養成一種結緣的觀念,時時刻刻想到那些聽眾,照顧這些聽眾,無論什麼時候來我們都會親切接待,他需要什麼我們都會幫助他,聽眾到慈光圖書館就像到家裡一樣,這是老師教我們的。所以以後我們自己出來弘法,法緣殊勝,就這麼來的;老師如果要不提醒、不教,我們把這個事情就疏忽掉了,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法。所以這是滅眾生苦。
第八個「此世他世樂禪,能使眾生悉得二世樂」,這一生離苦得樂,來生還是離苦得樂。這個二世不是就是講兩世,為什麼?你到來生的時候,來生就變成今世,又有個來生,所以這個二世是永遠不會間斷的,能使眾生生生世世得樂,這不是容易事情。真正令一切眾生生生世世得樂,是要他真的開悟,真的證果。小乘證須陀洹果,大乘能證得,像《華嚴》是圓教,真正能夠證得初信位的菩薩,那他生生世世離苦得樂。如果這一生當中不能證得,求生淨土,往生淨土跟證得聖果沒有兩樣;不但沒有兩樣,真的,比一般證聖果還要殊勝,永遠、究竟的離苦得樂。
最後一條「清淨淨禪」,這有兩個淨字,「惑業斷盡,得大菩提之淨報,清淨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淨」,所以它有兩個淨,清淨淨禪。惑是無明,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業是造作,造作就是分別執著,諸位要曉得,分別執著是造作,是業,惑是迷惑,起心動念是迷惑。斷盡了,這是什麼境界?這是法身菩薩,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所以他得的是大菩提的淨報,清淨報土。在一般大乘裡面講,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他到這裡去了,他不在十法界,這個真的叫清淨了。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還不能說真的清淨,為什麼?他的無明煩惱一品都沒有斷,只是斷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還在。無明煩惱斷掉了,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就是我們《華嚴經》上講的妄想,無明煩惱斷掉才真的清淨,證法身,生報土,清淨的實報莊嚴土,這叫清淨。
清淨有清淨的相,如果他還有清淨相,有這個念頭,他有沒有證實報莊嚴土?沒有。他有清淨的相,有清淨的感觸、感受,給諸位說,這在十法界,十法界的人有清淨的相、有清淨的感受。妄想斷掉了,清淨的感受是妄想,清淨的相也是妄想,這個東西斷掉之後,那真的是實報莊嚴土,脫離十法界。他們清淨心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哪有什麼感受?哪有什麼清淨不清淨,還會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清淨的相、清淨的感受都不可得。所以這個叫清淨淨禪,這是真清淨,究竟清淨。十法界裡面講的清淨不是究竟的,不是圓滿的,他還有清淨的感受。
所以《地持經》說的九種都是出世間上上禪,出世間上上禪,我們一回頭觀照我們的淨土,淨土跟這個九種大禪都能夠相應。這個法門,我們讀了之後就能夠肯定,深信不疑,世尊在《大集經》上講的念佛法門是無上深妙禪,我們就懂得,一點都不懷疑。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20:0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