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77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七九卷)  2007/7/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7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請看寂靜光,這是六度裡面講的禪定,光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氛圍、氣氛。在前面我們學習經論、古德所說的禪定的定義,什麼叫禪,什麼叫定,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六祖惠能大師在《金剛經》註解裡面有幾句話說得很好,他說「眾生之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觸境是空,將謂世法是實,便於境上住心,正同猴捉月,病眼見花。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即是智慧;有所住心,即是妄念。」這一段講得好,他說六道凡夫的心跟諸佛菩薩的心是相同的,是一樣的,諸佛菩薩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我們為什麼住?住的意思就是你心上有了,這就叫住,你心裡面常常想著,你沒有把它放下,這叫住。

  住也有隱顯不同,顯是非常明顯,隱好像是沒有,實在是有,你並沒有放下,不過現在你沒有想到就是,你會想到的,時時刻刻會想到的。大概現在人心裡面所住的就是他的財寶,他有多少錢,昨天賺了多少,今天賺了多少。你看做股票的,香港還有賭馬的,大概他一天二十四小時念念不忘。這就是什麼?因境來觸,外面境界觸動他,他心裡念念不忘。這在佛法裡就叫住,這個心就有住,就是你心裡有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輪迴的根本,你想想,住是嚴重的執著,有執著就有輪迴。所以輪迴從哪裡來的?輪迴就是從住心來的,用《華嚴經》的話來講,就是執著來的;執著沒有了,輪迴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就沒住,迷了,住心。

  大師說「不知觸境是空」,外面所有的境界,《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可是經聽得多了,聽了幾十年,這句話誰都會說,自己也會說,可是依舊把世間一切法看作真實,不知觸境是空,天天聽,天天講,實在講還是不知。觸境這兩個字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乃至於意對知,不曉得能對的六根、所對的六塵都不可得,根、境都是空寂的。六根、六塵全是物質現象,六根裡面的意根是精神,除了意根之外,其他的五根、六塵全是物質,阿賴耶的相分,精神是阿賴耶的見分,都不是真的。

  這種現象不能說沒有,相有體無,它沒有自性,就是沒有自體,一念不覺產生這個幻相。這個幻相實在講存不存在?不存在,我們看到這現象是存在,是這個幻相的念念相續相,什麼東西念念相續?我們的妄念,我們的妄念相續,念念相續,念頭要是斷了,外面現象就沒有了。你看我們連睡覺念頭都不斷,他還會作夢,不作夢的時候也沒有斷,不作夢的時候念頭是靜止的,靜止這個念頭我們叫它做無明;它在動盪的時候叫做妄想,不動盪的時候它是無明。所以它沒有斷,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速度太快。不但凡夫不能覺察,權教菩薩也不能覺察,所以權教菩薩雖然超越六道,他超越不了十法界,原因就是他不能覺察,果然覺察了,十法界就超越了。

  我們確實天天在講空,心裡沒有空,有空就好了。於是把世法都看作真實,這個錯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是真實,真實的就是自性。能現能變的這是真實,所現所變的是幻相,這個道理跟事實都要理解。我們今天的理解,是聽說,不是自己親證,聽佛說的、聽菩薩說的,所以在境上就住心,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放在心上,這怎麼能見性?下面大師舉個比喻,就好像猿猴捉月亮,在哪裡捉?水裡面,水中撈月。牠看到水裡有月亮,猴子,牠到水裡去撈月亮,那怎麼撈得到?病眼見花,害過眼睛的都有這個經驗,眼睛有了病,看到空中很多現象,空中有沒有?沒有,他看到有,別人看到沒有,病眼看花,空中有花。

  我們六道凡夫就像猿猴一樣,就像病眼一樣,外面根本就沒有,以為外頭真有境界,以此為真。一切萬法皆從心生,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但是你要知道,真妄不二,妄心原來就是真心,為什麼叫它妄?你迷了,迷而不覺就叫妄心。我們可以這樣說法,真心上帶著一分迷妄,就叫妄心,如果這一層的迷妄拿掉,真心就現前。這個迷妄是什麼?我們做了這個道具,初來的同學看了這個就能曉得,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把黃色的代表妄想,藍色的代表分別,紅色的代表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把眼睛代表真性、真心,就是法性,外面的境界代表法相,這個東西遮住我們,我們看不見。外面人看,你真心上面有住了,這個東西就是住,你心裡面有煩惱、有習氣,我們自己看外面也看不到真相。

  其實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在心性裡頭?沒有,心性裡頭沒有,外面法相裡頭也沒有。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純粹是一個虛妄的,它不是真的,這在百法裡面它屬於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抽象的概念,我們上面還得加兩個字,錯誤的抽象概念。法性裡頭沒有,法相裡頭也沒有,但是它也沒有離開法性跟法相。所以說境來觸心,根塵相接觸的時候生起這種妄念,這叫不覺,叫一念不覺。妄想是不覺,分別是嚴重的不覺,執著是最嚴重的不覺,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佛跟祖師都是這麼說,一切萬法皆從心生。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我們居住的環境,順境是心生的,逆境也是心生的,每天接觸這麼多人,人是緣,善緣是心生的,惡緣也是心生的。明白之後不會怨天尤人,不會怪外面境界,要怪什麼?要怪自己的念頭。為什麼有逆境、有惡緣?念頭不善;為什麼有順境、有善緣?念頭善,你可不要迷惑了。順境、善緣是妄念,逆境、惡緣也是妄念,自性裡頭沒有,你要見性,二邊都要捨掉,就是二邊心裡都不能執著,都不能住。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教人「應無所住」,用現在的話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放心上,你的心就清淨了,心本來就清淨。

  我們學佛到最後,心裡能不能有個佛的念頭?不能。你心裡有個佛就有住,你不能見性,你出不了十法界,甚至於嚴重的執著,六道都出不了。那你得的是什麼?得的福報,你修福,不是修慧,你還執著有個佛。可是諸位要知道,淨土宗就例外,淨土宗可以執著,叫帶業往生。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成習慣,無量劫來養成的,現在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拿掉,那可不是容易事情。可是大乘教裡面,佛菩薩給我們透露這麼多的訊息,大量的訊息,我們得到了,不疑惑,知道自己業障深重,我們修淨土。我們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不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專對阿彌陀佛,這樣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不執著,不執著念佛往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品位高。不是說不執著就不念,不念不能往生,這個道理要懂。

  許許多多見了性的人,法身菩薩,這個我們知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圓教初住菩薩。他證得初住,距離無上菩提、究竟佛果,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斷這個習氣要三大阿僧祇劫。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無量的菩薩想聽這個法門沒有緣分,這個法門就是淨土法門,沒有緣,沒有聽到過。所以他修成的時間長,修成的過程當中很辛苦。淨土法門把修學的時間大幅度的縮短,而且修行過程當中一帆風順,所以稱為難信之法,稱為希有法門。佛在大乘經裡面處處都介紹,《華嚴經》不例外,到最後一著,文殊、普賢給我們做示現,發願求生淨土,《華嚴經》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為什麼?三根普度。沒有淨土法門,只能度上上根人,上中下都沒辦法得度,淨土法門連下下根都得度,這希有難逢。

  經裡說得太多,我們就很容易記住,一切萬法皆從心生,這是事實真相,很難理解。這個心,真心、妄心都包括在其中,真心能現,妄心能變。這跟科學家講的不一樣,科學家講宇宙從哪裡來的?現在的科學上,最初的宇宙是一個起點,從起點開始爆炸,大爆炸發生的,逐漸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這在佛法裡講不通,佛法裡是一時頓現,所以它不生不滅。

  若悟真性,那就無所住,為什麼?了解事實真相,你心裡面就清淨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的清淨心現前,心裡一塵不染。有沒有佛?沒有,無佛、無眾生,這時候你真正成佛了;心裡有佛,成不了佛,幾時佛也沒有了,真成佛了。能大師所講的這個五句你統統具足,這個五句是測驗自己有沒有真的開悟。如果沒有,你說我的心裡什麼都沒有了,還有,有什麼?有「什麼都沒有」,還是有住。心裡什麼都沒有了,住在哪裡?住在無想天,住在四空天,住空。色界以下的住有,心裡面執著個有,無想天跟四空天著空,出不了六道,出六道要把執著放下。執著就是住,心裡頭真有,這住。於是我們就明白,修念佛法門也不例外,也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念佛的功夫就更得力。

  無住是什麼?無住就是放得下,樣樣都要放下,不能有絲毫執著,隨緣而不攀緣,沒有一樣不好。所以確實我們真正契入學佛的境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順境、善緣,正面的教誨,教導我們,逆境、惡緣是反面的教材,哪有不得利益的?統統得利益。事實真相明白了,不住心,不住心這個境界怎麼樣?境界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你知道眼前境界相是心想或者是心念所現的,學過法相的我就跟你說,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不簡單,很複雜。八識五十一心所就是大經裡面講的無量因緣,佛菩薩的確很高明,把無量因緣歸納為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五十一心所,每個心所也有四分,也是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是相分,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萬法,這是相分,再包括精神這一部分在裡面,這是見分,見、相兩分。

  真搞清楚,我們把這個事情看淡了。在萬法裡面可以受用,我們一般講控制的念頭沒有了,佔有的念頭沒有了,你真正可以做到隨緣。我們凡夫隨緣還擔心,還提心吊膽。譬如你的財物委託別人給你管理,又怕別人侵佔,又怕別人將來不還,你提心吊膽,又怕這個人靠不住。這是什麼?這都是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你不知道妄想是幻相,不是真的。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你保不住。然後你細心再去觀察,在這個世間擁有億萬財富的,他跟一個平常人,生活能過得去的,一個月收入不多的,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細心冷靜觀察,那個富翁沒有一個普通人快樂,普通人喜歡到哪裡玩都可以。他不敢出去,怕人家謀殺他,怕人家綁架他,還要帶好多保鑣,走到什麼地方都提心吊膽,沒有安全感,哪有一個平常人那麼樣的自在、那麼樣的快樂!這是叫什麼?古人就說過,富而不樂,貴是有很高的地位,有很重的權勢,貴而不樂。

  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人聰明到絕頂,他把他的富貴統統捨掉,就做一個平常人,做個普通人,哪裡都可以去,一個保鑣也不要帶。他為什麼能捨?覺悟了,悟入真性,他悟了,所以他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智慧,這個智慧是什麼?是自性本有的智慧。他沒有煩惱,這個智慧就是阿賴耶四分裡面的證自證分,不僅是阿賴耶,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都有證自證分,所以他沒有煩惱,迷了的時候,這個智慧變成煩惱。所以大乘教裡常講「煩惱即菩提」,悟了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智慧,迷了就是煩惱。凡聖之間沒有別的,就是迷悟不一樣,除了迷悟之外沒有兩樣。

  有所住心,即是妄念。這四句話很重要!無所住就是智慧,有所住就是妄念,我們心裡有牽掛,是妄念,常常能有這麼一個警覺,好。在我們現前這個分上,妄念起來了,在其他法門裡是要把妄念斷掉,斷妄念還是個妄念,所以難,真難!我們淨土法門斷妄念是用什麼?用阿彌陀佛,用佛號。佛號也是個妄念,但是這個妄念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這個妄念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所以這個妄念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能夠親近阿彌陀佛;跟別的妄念不一樣,別的妄念是六道輪迴,是出不了十法界。所以,阿彌陀佛這一念不可思議,雖然是個妄念,它的作用太大,用這個一念代替一切妄念,這就對了。

  心到無住生心真不容易,上上根人才行。六祖是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的,我們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上百萬遍、千萬遍都開不了悟。為什麼?心有所住,你念這個還是個妄念,這個道理要懂。如果這不是妄念,是正念,那每個念經、念佛的人都應該開悟;為什麼念經、念佛念一輩子還不能開悟,道理總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我跟大家介紹釋迦牟尼佛,我也講得很明白,釋迦牟尼佛學道學十二年,他跟許多宗教這些長老們修行、學道,跟許多學術界的,現在稱為哲學,那些大德學過,也開不了悟,什麼原因?心裡有住。學了十二年,在恆河邊大樹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這一放下就開悟了,做給我們看的。這一放下就是無所住心,好!無所住,你看般若智慧現前,煩惱習氣就斷了。轉妄念為正念,轉妄想為智慧,祕訣就在放下,所以放下就是。

  我們想想布袋和尚的故事,那意思就很深了。他老人家不說話,有人看到他,恭恭敬敬向他老人家請教什麼是佛法?他站在那個地方,把他的布袋往地下一放,兩個手一攤開,大家曉得這是放下。然後又問了一句,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拿起來背著走了,一句話不說。放下是應無所住,放下之後怎麼辦?背起來,而生其心。你看就《金剛經》的兩句話,布袋和尚他用形象來表示,讓你自己去悟。提起來是什麼?你照常生活,一切現成,什麼事都沒有妨礙,你該幹哪一行的你就認真去幹哪一行,那叫生心。生心無住,心裡面呢?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無住,心無住。所以無住是活活潑潑,無住就是放下,不是什麼事都不幹,什麼都幹,幹你的本行。

  釋迦牟尼佛從事於教學工作,四十九年幹得不亦樂乎,沒有一天休息。他的教學要懂得,不拘形式,一個人來談話都是教學,大眾聚集在一起上課是教學,單獨一、二個人來訪問都是教學,四十九年教學都沒有中斷。人家問一個問題、問兩個問題,隨人就給他解答,你們諸位在《阿含經》上去看,一部經多少字?幾十個字,一、二百個字的,很短,那都是答覆一個問題、兩個問題,沒有形式。沒有人問,你看他老人家或是站著,或是走動,走動就是經行,我們現在叫散步,或者是在打坐,都做出無住生心的樣子。不用言語,用身教,圓滿的性德在日常生活當中流露出來。你把它記錄下來,那叫戒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這些東西。所以這四句話要好好記住。無所住是智慧,有所住是妄想、妄念。

  《維摩經》上說,「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這幾句話,在淨宗歷代祖師大德言論裡面幾乎統統都引到,沒有一位祖師大德言論裡頭沒有這幾句話的,那麼這幾句話就是祖師大德們所公認的。我們念佛怎麼念法?念佛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這幾句話講得很清楚,我們念佛是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條件是清淨心。所以,念阿彌陀佛的目的在哪裡?在得清淨心。心有念頭,就是前面講你心有所住,有所住的,有善有惡,我們講七情五欲。歡喜,心裡很歡喜,心住在歡喜上,心裡很悲哀,心住在悲哀上,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凡夫心住在這裡。住在自私自利,住在名聞利養,住在貪瞋痴慢,心不都住在那裡嗎?無論是善、無論是惡,心都不清淨,都被染污了。那怎麼辦?用念佛這個方法,宗門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住的念頭一起來,就是心裡頭有了,你警覺到了,念佛。

  現在這個世間人,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慢,都是損人利己。今天上午馬來西亞有個同修打電話給我,馬來西亞的回教徒,他們想發起一個聖戰,對付什麼人?對付貪官污吏,對付貪污的人。還好我們學佛這些同修起來把它化解了,很難得。貪污的現象全世界都有,這是二十一世紀的文化,誰能制止?每個人都要錢,你能阻止得了嗎?你給他一百萬,他想一千萬,你給一千萬,他想一億,貪婪之心沒有知足的一天。不知足,死了也不知足,死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懂得怎樣?懂得你就不放在心上,你就放下了。如果這個社會上沒有貪婪,不是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現象就是這樣。正常的現象,一點都不奇怪,你不要去責備他。

  這是個什麼問題?教育問題。在東方,在中國是東方,把我們傳統倫理、道德、因果的文化捨棄了,西方世界把宗教的教育拋棄,這個現象才浮現前。過去人不貪,縱然貪他有限制,他自己會受到良心的責備,縱然做了這個事情,他身心不安,那是什麼?他受過教育。二十世紀這一百年,把聖賢教誨、宗教的教誨統統拋棄了,這個煩惱習氣大幅度的上升,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伏住,這是現代社會。所以我就告訴他們,勸導大家,佛經裡頭告訴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順著這個時代的潮流,你不能跟它對抗,你跟它對抗是錯誤的。應該如何挽救?從自己本身做起,本身不競爭,本身安貧樂道。我不跟人爭,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安分守己,我們自己知道,命裡有的時候一定有,命裡無的時候不強求,身心清淨,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看在眼裡,聽在耳裡,慢慢讓他覺悟,慢慢讓他回頭,這是對的。你要想把他糾正過來,欲速則不達。不能用暴力的手段,用暴力的手段,結下冤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把事情搞得更複雜,不是解決之道;解決之道,從自己本身做起,這就對了。

  印尼華人不少,都很富裕,一個暴動,往往華人是他們整肅的對象,所以應當勸告華人多多做善事,幫助那一方苦難的人民。自己的生活不要跟他們差距太大,差距太大人家容易生嫉妒心,中國古諺語說得很好,「一家飽暖千家怨」。有多餘的,多幫助人,佛法講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布施恩德,這是有智慧的人,這是聰明人。展現自己大公無私,心地清淨無染,這是真正救世之道。我們修淨土的人懂得這個道理,懂了之後要做到,做到之後才真快樂,幸福美滿,你真正能夠得到,你要做不到你得不到。捨財得財,捨法得聰明智慧,捨無畏得健康長壽,貴在能捨,貴在歡喜捨,捨了真就得到。

  我們這半個世紀以來,依照佛法教誨,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不肯捨,財未必是你自己的。自古以來我們能看到,擁有財富的人,一生吝嗇,到最後死了,什麼都帶不去。死了以後還都給子孫,子孫不肖,沒幾年全敗光,這個例子太多,古今中外不勝枚舉。所以要曉得,佛在經上講得好,財為五家所有,不是你的。這個五家是講從前,第一個是官府,你犯了罪,你的財產被充公,國家沒收。這是從前,古時候帝王制度有這個法律。第二個是水災,整個淹沒。第三個火災,你家的房子、產業燒掉了,水火無情。第四個盜賊,強盜、小偷他們竊取了。最後一個敗家子,兒孫不肖,到他手上,你自己累積一輩子,到他手上幾天就散掉了。所以五家共有,不是自己的。

  佛菩薩、古聖先賢都教人,有財的時候趕快施捨,不要積。你要是一積,你就想到五家所有,你是為他們積的,你自己想做一點好事,沒有這個智慧,沒有福報。學佛的人知道,機緣來的時候,這是應該做的好事,就好像現在人投資一樣,正法,真正是好事,需要用錢的時候你能夠施捨,這是投資,回報是你自己想像不到的。這個回報有的時候這一生就得到,有時候是來生後世,一定有報,愈施愈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機緣現前的時候,有時候看看又不肯,心裡有不願意,很多人勸的時候勉強。勉強也得福報,但是得福報的時候也有很多障礙,很不容易才賺到。歡歡喜喜就捨,主動的捨,到你財運來的時候,源源不斷自然來,自然送來。什麼樣的心情施捨,什麼樣的回報方式,不一樣。捨掉之後清淨心才現前,不捨他心裡總有牽掛,所以你的清淨心不容易得到。修淨土應當捨,把阿彌陀佛放在第一,其他的全都要把它捨掉,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決定生淨土。所以這些於我們念佛人求生淨土有很大的幫助。

  中國禪宗,尤其是達摩祖師傳過來的,叫祖師禪,祖師禪裡面特別著重頓悟,圓頓法門。頓是什麼?「頓除妄想」,悟是什麼?「悟無所得」,世尊在菩提樹下,所謂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就是這個境界。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頓除,諸位曉得,妄想沒有了,分別執著就沒有了,因為從妄想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他一下把妄想除掉了,悟無所得,無所得才是諸法的實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說的,「無所得,畢竟空,無所有」,無所有、畢竟空當然是無所得,有得是妄想。如果你現在能夠頓除妄想,悟無所得,你入這個境界,真的把妄想斷掉,你就曉得一切不可得,這是什麼境界?這成佛了。成佛之後,當下,一切智、自然智、佛智、無師智統統現前。

  所以我們曉得,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就是這個。他聽無盡藏比丘尼念《大涅槃經》,他聽了之後,她念這一段,當中停下來的時候,惠能就給她講經裡面的意思,無盡藏比丘尼聽到之後非常驚訝,聞所未聞。把經給他看,他說我不認識字,她說奇怪,你不認識字你怎麼會懂得道理?能大師說,無上菩提不關文字,跟文字不相干。她是第一個得度的。這個比丘尼也很了不起,那時候惠能大師沒出家,逃難時候遇到的,二十四歲,第一個見到的。他叫無盡藏比丘尼把《大涅槃經》從頭到尾念給他聽。也就是真實的智慧不在文字裡頭,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放下,統統都放下;妄想沒有放下,分別執著放下;分別也不能放下,你執著先放下。執著放下,阿羅漢;分別放下,菩薩;妄想放下,本來是佛。每個人本來是佛,你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放不下。你認為什麼東西都有所得,這個可以控制,那個可以佔有,所以你一生身心都不自在。

  頓悟這兩個字你就懂了,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如果他還有所得,那你就曉得他是凡夫,他沒有覺悟。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須陀洹,這剛剛證得的,小果,須陀洹對佛說,我不以為我自己證得須陀洹,如果我要以為我自己證得須陀洹,佛就不說你是須陀洹。你想想看這個意思,為什麼?無所得,這是放下了八十八品見惑,思惑沒有放下。放下並不以為「我放下了!我的八十八品見惑放下了」,這個人沒有放下,八十八品見惑還住在心上,他哪裡放下?沒放下。這個道理看起來很深,我們很難懂,實際上你要很冷靜的去觀察並不難懂,你能夠理解。

  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妄想,那是真的,有念就是妄,就是妄想,所以祖師禪裡面最重要的是無念、無想。無念、無想這兩個字也不能要,為什麼?如果要,你還是有念,你有個無念,你還是有想,你有個無想,無念、無想你還沒放下,徹底放下這才行,真的是難。回頭想到我們淨土法門的殊勝,你就能體會到了,我們有念,我們從有入門,他們從空入門。我們心裡有阿彌陀佛,但是除阿彌陀佛之外,不能有其他念頭,有其他念頭不能往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下面講修行,「從何而修,從根本修,心是根本。」給諸位說,這是大乘教,這是一乘教,上上根人,不是對我們說的。可是我們修行的時候也要從根本修,我們的根本是什麼?戒定慧三學。根本是戒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能夠頓除妄想,悟無所得;不是真智慧,頓悟做不到。所以,我們從根本修就曉得根本是戒。戒很多,是什麼戒?十善業道。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十善業道是人天法,下面就是根本,是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的根本。我們學佛如果把十善業道疏忽了,不能成就,十善業道沒有做到,念佛不能往生。

  為什麼?你看看,《彌陀經》也好,《無量壽經》也好,《觀無量壽佛經》也好,打開來一看,每一句裡頭,「善男子,善女人」,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善的標準就這十善。我們天天念佛,天天拜佛,求生淨土,我們的心行都不善。十善沒有做到,心裡還有跟十善相違背的念頭,那就是十惡,這個人不能去,佛不會來接引你。那個世界統統是善人,你現在還沒有到善,你到那個地方去,把人家上善的氣氛完全破壞了。佛如果接引你去,阿彌陀佛要負責任,你去了把那邊的氣氛破壞。所以要知道,往生最低的限度是十善業,能把十善做好,念佛決定得生,這是念佛人的根本。十善能做到心就清淨,不是純淨,比一般世人要清淨多了,為什麼?你心裡沒有惡念,傷害人的念頭沒有,傷害人的念頭是殺生裡面的一分;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沒有,佔別人便宜是盜戒裡頭的一分,你才真正是個善人。

  底下一句也講得很好,對我們都有好處。「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不二。一切即心,心即一切。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可以用這幾句話來註解《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這句話的註解。為什麼?六祖開悟的時候說過,這都是真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此地講的境,心就是自性,自性之外沒有萬法,萬法之外沒有自性,自性就是萬法,萬法就是自性,所以心境不二。一切萬法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萬法,一切即心,心即一切。迷了,迷了就變成六道,流入六道。雖在六道裡面,你的自性絲毫沒有被染污,絲毫沒有被動搖。你是迷了不知道,要覺悟了你就看到,六道眾生他的自性還是圓圓滿滿,所以處處皆圓。在天上圓滿的,在人間也是圓滿的,在阿鼻地獄還是圓滿的,所以萬類之中個個是佛。

  十法界依正莊嚴,佛眼看全是一真法界,真的是個個都是佛。佛看到你有什麼?佛看到你有佛性,佛看到你有法性。這個話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天天拜佛,你對於六道眾生沒有看在眼睛裡頭,這拜佛功德在哪裡?十法界裡頭只知道拜佛法界,其他都不曉得,不知道十法界是平等的,十法界沒有差別。差別在什麼地方?差別在迷悟,十法界愈往上面去悟性愈高,愈往下面去迷惑愈重,迷悟不同而已。悟了,個個是佛,迷了,佛是眾生,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迷我不迷,我不迷,我的眼睛當中看他是佛;他迷了,他看我是眾生。我覺了,我要做出佛的樣子給他看,把他喚醒,這就是幫助他破迷開悟,覺悟了,覺悟了有真樂趣。

  我在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換句話說,覺悟的人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為什麼?他過的是佛的生活,佛是最高的,沒有比佛更高了,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有沒有受苦的時候?有,釋迦牟尼佛有馬麥之報,孔老夫子有在陳絕糧,但是不改其樂。逆境、惡緣處之泰然,為什麼?他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畢竟空,所以他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最高的享受。我們什麼時候能契入這個境界?慢慢學,要發大心,要發大願,要把住持正法做為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個願望。這有什麼好處?給諸位說,得長壽。這叫什麼?轉自己的業報為願力。為什麼要長壽?如果壽命不長,你薰習的時間不夠,不是上上根人,死了以後再投胎,把這一生所學的忘得乾乾淨淨,麻煩在這裡。

  這是我自己親身經驗,如果我真的像算命給我算的四十五歲壽命就到了,我四十五歲就死了,能不能往生是個問題,縱然往生也是凡聖同居土下三輩的往生,這肯定的。可是壽命延長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的薰修,把自己的境界大幅度提升,這就知道,長時薰修這樁事情很重要,長時薰修需要壽命長才行。我們讀誦大乘,學習經教,跟許多同參好友來共同分享,你說沒有長時間怎麼行?壽命長是不是能求得到?能,真能。你看看行善積德的,我們最近拍了兩個小電影,短,不長,一個是了凡先生,袁了凡的故事,另外一個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故事。你看看,這兩個人都延壽的,怎麼延壽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願要發得真,要發得懇切,要做到,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從感應篇做起,從十善業道做起,自己好好的修行,就是護持正法。自己連自己的正法都護不住,要想護別人的正法,佛經上說「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一定是先從自己做起,先護自己,這個很重要,依教修行。以前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雲谷禪師給了凡先生的開示也講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功名得功名,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求往生得往生,有求必應。章嘉大師那時候告訴我,他說到你有求,求了沒有感應,這什麼原因?自己有業障,不是沒有感應,自己有障礙。只要能把障礙除掉,怎麼除法?懺悔,懺除業障。就是知道自己過失,把過失改過來,後不再造,你的業障消除了;業障消除,你所求的願就會現前,有求必應。

  我在這一生,八十歲真的是一生,從前李老師告訴我,也是告訴我們所有的同學,上課的時候常講,待人接物裡頭必須要懂得的常識。古諺語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就是七十歲以上的人,你不要留他在家裡住,為什麼?怕死在家裡你麻煩大了。八十歲的,你不能請他吃飯,為什麼?說不定他一餐飯吃的就死了,你不就給自己找麻煩嗎?這就是七十歲以上叫風燭殘年,說不定什麼時候走。最近我們此地莊老先生過世了,他九十七歲,高壽。聽說他沒有生病,好像走的前一天還跟人在一起吃飯,有說有笑,很突然的就走了,好在在家裡走的。很好的例子,走得好,沒有一點痛苦,有福報,你看沒有生病,沒有住醫院,還清清楚楚,很難得。我們也見很多次的面,也算是老朋友了,這個人一生真的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長壽。走的時候這是善終,五福裡面最後一條,走得好,走得好說明他決定不會墮惡道;念佛的人決定要往生淨土,我們的目標就達到了。

  萬類之中,個個是佛,這句話好,我們要學,對任何人都恭敬,自己在什麼樣場合當中都謙虛,性德流露。不可以輕慢任何一個人,造作罪業的人都不可以輕慢,地獄眾生尚且不輕慢,何況其他?所以這個很重要。執著是最嚴重的病,為什麼?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沒有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怎麼樣除執著?後面有幾句話說,「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染是什麼?染心,心裡常常有煩惱,塵是比喻染污,勞是勞累,我們一般講俗務太多,為俗務勞累,可以說煩惱就是塵勞,塵勞就是煩惱。真正到煩惱、塵勞不染污,事情可以照做,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心裡面一絲毫痕跡都沒有,也就是說心裡沒有,無住。這是什麼境界?祖師說這就是見性的境界。

  所以我們要想,我們有沒有見性?我們心裡有沒有塵勞煩惱?事上有、相上有沒有關係,心上沒有就見性。所以見性很活潑,見性幹什麼事都會做得非常圓滿,一點差錯都不會出。從哪裡看?你看《華嚴經》末後,這還沒講到,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統統是明心見性。這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跟我們現在社會一樣,花花世界,熱熱鬧鬧,它什麼樣行業都有。事有理無,相有性無,就是心裡不住,叫無住。生心就是什麼工作都做,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為什麼?覺悟眾生,他所幹的不是別的,提升自己,覺悟眾生。

  大乘教裡面提升自己,提升就是在各個不同境界裡面考驗自己的功夫,提升自己的境界。要禁得起磨鍊,就是在順境、善緣裡面去磨鍊不起貪戀,這無住,貪戀不住,逆境、惡緣裡面去鍛鍊不生瞋恚。所以五十三參,菩薩給我們示現叫歷事鍊心,你不能不經歷,你不經歷你沒有通過考試,境界現前你必定墮落,你才曉得無住生心是明心見性。所以見性不是消極,現在人講佛法是消極,錯誤了。初學的時候好像是消極,契入境界的時候太活潑了。可是你沒有初學那種拘束你的心守不住,你那個心在六塵境界裡頭。心裡面牽掛的,我們講牽掛大家好懂,都是七情五欲,都是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都是這些東西。你要把心從這裡收回來,那要嚴格的戒律,所以初學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是消極,入境界之後就不一樣了。入境界之後,佛菩薩普度眾生,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以種種示現,善巧方便,幫助大眾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就跟學生上學念書一樣,幼兒園、小學生管得嚴格,中學生還是嚴加管教,大學就開放了,研究所老師根本就不管你。為什麼?你已經有能力自立,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用中國古老的話說,你有能力趨吉避凶,不需要人管你了。孩童的時候不知道,不知道那就得要好好看住,尤其是三歲,母親看得多嚴,為什麼?怕出危險,他完全不知道。凡是有危險的地方,母親一定趕快把他拉回來,看得很嚴。佛法修學亦復如是。

  下面講「內外不住,能除執心」,我們怎樣把執著放下?內外都不能住。外是什麼?境界,在境界裡面不起貪瞋痴,對內不起煩惱。外面就是五欲六塵不住,內裡面貪瞋痴慢不住,內外都不執著,都不住,不放在心上,執著這個念頭就淡薄了。所以我們常常講,學著放棄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不要控制它,放棄對一切人事物的佔有,能除執著這個心,這個東西除掉之後就真正入佛門。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19:55)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8:19: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54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