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754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五四卷)  2007/6/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5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經文有四十四門光用,我們學到第一段善現光,我們把經文念一遍。善現光有兩首偈。

  【所放光明名善現。若有眾生遇此光。必令獲益不唐捐。因是得成無上智。彼先示現於諸佛。示法示僧示正道。亦示佛塔及形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這兩首偈,前面一首偈我們學過,第二首偈是講三寶,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提示我們,「後偈辨因中,示三寶,令其正歸;示正道,令其正向。上通一體,及別相三寶;亦示佛塔,令其正信,義兼住持」。大師的文字雖然不多,可以說是講得很清楚,這是重要的佛學常識。我們學佛,什麼叫做佛?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這佛從哪裡來的?所以經典上給我們講有種種三寶,我們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首先講「最初三寶」。寶是世間珍貴的物品,它有用處,世間人沒有不喜愛的,為什麼?有了寶物就可以解決貧窮。譬如世間人最害怕的是貧窮,得了寶物就如貧得寶,那真是無量的歡喜。佛法裡面,這個寶就是講的佛、法、僧,它為什麼稱為寶?這三樣東西你要是得到,實在講,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了,三個都得到;它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死的問題,六道輪迴的問題,超越十法界的問題。這決不是世間任何寶物所能相比的,可以說是寶中之寶,所以佛法僧就稱為三寶。這偈頌裡面第一句講的佛,第二句有法、有僧。

  最初三寶,「佛就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德號,佛是通號;釋迦牟尼是別號,因為只有他稱釋迦牟尼,佛是通稱。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都稱之為佛,所以佛太多了。釋迦,這都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我們知道佛菩薩沒有名號,跟中國老子所說的一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字是人假設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不能被名相欺騙。那就是說對於名相你要善於用它,不被它所迷惑,這很重要。有些人對這個名相非常執著,那就迷了,迷在其中,那就錯了。因名相生起分別執著,你說是不是麻煩事?佛法是教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決定不能夠因它而生分別執著,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世法當中尚且如是,何況佛法?名可名,非常名。

  馬鳴菩薩教導我們,這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教我們聽教、讀經要守住三個原則:第一個離言說相,我們要聽,聽言說。聽言說怎麼叫離言說相?不執著言說相,要聽他的意思,不要執著在言語上。經本文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言說相不可以執著,文字相同樣也不能執著,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它裡面講的意思。第二個原則,不要執著名字相。釋迦牟尼是名字,佛法僧也是名字,你要因名見它的義理,這就對了,可不能死在句下,那就錯了。死在句下,念書的人叫書呆子,學佛的人執著名詞術語叫佛呆子,學佛學呆了。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是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學佛千萬不要學呆,學呆就錯了。

  第三個原則要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聽經,心裡會想一想它是什麼意思?不可以想。聽了,懂,你就懂,不懂不要去想,為什麼?愈想愈錯。它不是我們的常識,我們沒法子想像,它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聽不懂,不要去管它。譬如聽經聽兩個鐘點,有幾句懂,其他的不懂,不要緊,那幾句懂你就很有受用。大多數能聽得懂,有個幾句聽不懂,也不必管它,為什麼?佛陀講經跟中國古聖先賢教學不一樣,中國人教學絕不重複,只講一遍,不講第二遍,也有好處,叫學的人把精神貫注,認真的來學習,你才能學到東西。所以佛陀跟我們孔子、跟我們老祖宗不一樣,為什麼?他非常慈悲,他講第一遍聽不懂,沒有關係,過幾天再講第二遍、講第三遍,他有無數的重複。這叫我們學的人放心,這遍聽不懂,不要去想,沒有關係,再聽,遍數聽多了就覺悟。中國人也有諺語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部書你從頭到尾念一千遍,意思自然就明瞭,不需要去想,為什麼?一千遍念下去,心定,我們這個地方講三昧,你就得三昧。定生慧,人心只要一清淨,一定下來,智慧就現前。

  佛經上常常把心比喻作水,你看水在動的時候,它起波浪,我們現在這個心是動的,前念滅了後念生,就是浪花,所以它不生智慧。你聽不懂,要去想那個意思,那也是在波浪上,不是真智慧,所以愈想愈錯。佛的意思,你怎麼能想得到?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李老師告訴我,我的意思你都不知道,佛的意思你怎麼會知道?我們聽了,覺得有道理,怎麼樣?不想,不要去想它,心定了就知道。心定就像水沒有波浪,沒有波浪,水是平的,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你看外面東西照得清清楚楚。這個道理不難懂,我們有這個經驗,在湖面上,小河的旁邊,沒有風浪的時候,樹木花草、山色的倒影,真的像鏡子一樣。所以我們的心清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整個宇宙之間萬事萬法你全都明白,照見。《般若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你才把所有事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定真的是樞紐。

  三昧現前,不是說盤腿入定,這三昧現前,出了定,三昧就沒有,這個定的功夫淺,不深。一般阿羅漢,你看這《地藏經》上,光目女遇到的阿羅漢,向他請教,她母親在生造業,現在死了之後,不知道墮在哪裡?阿羅漢入定,出了定告訴她。這是小定,大定,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是什麼?菩薩!菩薩的定功比阿羅漢高。阿羅漢入定,要收心,這個境界能現前,菩薩不是的,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他心都在定中。那個定就管用,所以他不是盤腿面壁。這個定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根不是不接觸,眼也見、耳也聽,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相,真正能做到什麼?做到外面不受一切現象的干擾,裡面不動心;就是裡面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不動心,外面不受干擾。所以他的心永遠是清淨,永遠是光明,永遠在那裡照見,這個人叫佛、叫菩薩。要知道佛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菩薩修行,示現作佛,佛是圓覺,就是大徹大悟,圓覺,圓滿覺悟;菩薩雖然覺,沒有圓滿;阿羅漢是剛剛覺悟,功夫還不深。這是佛門我們通常講學位,三個學位,佛是最高的學位,圓滿覺悟,菩薩是第二個學位,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必定是先證阿羅漢,好像在學校念書,學士學位,菩薩是碩士學位,佛是博士學位,所以這是通號,通稱。「釋迦牟尼」,別號,這是哪一尊佛?是釋迦牟尼佛。剛才說了,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怎麼來的?名號是在他現階段,我們講此時此處。佛在世間,一定要知道,他是從事於教學工作,所以釋迦牟尼佛我們要是看他的傳記,你就知道他是個道道地地的職業教師。一生從事於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中斷,也就是他三十歲成佛,這個意思要懂,三十歲他得到圓滿的覺悟,怎麼得到的?換句話說,他在三十歲那一年,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諸位要知道,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妄想就叫佛,這三個都放下,三十歲那一年,他就證得圓滿的覺悟。證得之後,他就從事於教學工作,這我們要知道,不但是言教,身教,他把他所證得的完全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覺者的生涯。由此可知,他是身教、言教、意教,三輪教化,輪是圓滿的意思,身語意圓滿教化一切眾生,真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眾生做出最好的典範。

  在現前階段教化,現前階段眾生是什麼毛病,一定要對症下藥。此時此處,這一切眾生的毛病缺少慈悲心,對別人沒有慈悲心,現在講的本位主義,自我主義,中國人說的是什麼?叫自私自利。自我主義、本位主義就是自私自利的主義,這是嚴重的毛病。所以名號上用釋迦,釋迦是梵語,意思是什麼?意思是「能仁」,能夠仁慈待人,這就是教學的宗旨。現前眾生的心不清淨,尤其現在我們深深體會到嚴重的染污,所以教學裡面用「牟尼」,牟尼是清淨的意思;也就是說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仁慈,名號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名號不是為自己建立的,名號是他在現前階段當中,教學的標語、教學的口號,這裡面就是現前教學的宗旨。

  他在此時此地成佛,無論什麼菩薩,在我們現前成佛,名號都是用這個,對症下藥!他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這名號就沒用處,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個清淨、各個仁慈,仁慈清淨都做得很圓滿,這個名號沒用。所以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名號一定要用無量壽、要用阿彌陀。「阿彌陀」,世尊給我們介紹,意思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彌陀佛,佛是覺。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是無量覺。世尊為我們介紹用一個光、用一個壽做代表,光表什麼?光表十方,空間,壽表時間,我們今天講時空。用光跟壽把整個時空都包括。你想想光壽比時空那個名字好!阿彌陀就是無所不覺,真的是究竟圓滿覺,釋迦牟尼佛只是講對人要仁慈,對自己要清淨,是針對現前這個階段眾生所立的名號。

  世尊修行證果的一段歷史,我們前面講了很多,今天又有新的同學第一次到我們道場來,前面沒有聽到,必須補充幾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他一樣,沒有兩樣。《華嚴經》上他老人家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說了三樁事情,一切眾生智慧跟佛完全相同;德能,我們分開講,就是德行跟能力跟佛也相同;相是相好,我們今天講的福報,沒有一樣不相同。所以眾生是佛,一點都不錯。

  可是現在我們看起來不相同,差別太大,這什麼原因?佛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說明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把你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統統障礙住。只是障礙,並不是真的失掉,好像這太陽一樣,今天天陰,太陽看不見,被雲彩遮住。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雲彩,太陽是不是真的被它遮住?沒有。我們現在坐飛機,飛到雲層上面,陽光還是燦爛,曉得雲彩並沒有遮住。雲彩怎麼能遮得了太陽,這意思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怎麼能遮住你的性德?遮不住,但是它現前會起一點小作用,你的光明就透不出來,你的智慧、德相就不能現前。把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你自性裡頭本來的面目,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一真法界。這一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把一真法界扭曲,產生變化,變成什麼?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我們就迷在這裡頭。這裡頭見不到佛光,見不到佛光就是自己自性本有的智慧不起作用,雖有也不起作用。所以佛知道這些事實狀況,教我們怎樣?放下。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恢復了,雲彩就沒有了,光明就現前了。這是轉凡成聖的大道理。

  我們迷得太久、迷得太深,對這樁事實真相完全不知道。現在釋迦牟尼佛把這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明白,我們省悟過來,怎麼辦?趕緊放下!這趕緊放下說得容易,幾個人能做到?為什麼做不到?習氣太深,迷得太久了。那怎麼辦?慢慢的放,一定要放;如果你要不放下,學經教沒用。這是釋迦牟尼佛很慈悲,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他示現的也有妄想分別執著,跟我們沒有兩樣,去學經教,十九歲出去求學,到三十歲,學了十二年。

  這個人王子出身,絕頂聰明,十二年把印度所有的宗教學術全都學完,畢業了。最後的結論是什麼?結論是不究竟,還是不能解決問題。然後跑到恆河邊上,找到一棵大樹,在大樹底下入定,入定了,把十二年所學的全放下。這一放下,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叫放下就是。那十二年所學的就是我們中國宗門裡面所謂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十二年參學,想求道,求個究竟圓滿的道,求不到。十二年,踏破鐵鞋無覓處,這樹底下一坐統統放下,馬上就現前,「得來全不費工夫」。他做個榜樣給我們看,那這樣子,你想想看,我們要不要去求學?答案給你講,學也行,不學也行。要緊的是什麼?要緊的是放下。

  於是我們這才明白,什麼叫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這世間出世間很少人能講清楚、講明白。我們總算搞了五十六年,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一切法就叫做世間法,為什麼?脫離不了十法界、六道,脫離不了,這叫世間法。如果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全解決了。所以學不學那不是重要的事情。釋迦牟尼佛示現去修學,學十二年;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沒有求學,一天學也沒有去求過,他不認識字,到了黃梅,五祖把衣缽傳給他,憑什麼?憑他一下放下。他在五祖方丈室裡面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徹底放下!他那個放下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這一放下,世出世間法全通了,沒有一樣不通。

  能大師那個時候二十四歲,五祖怕別人不服,因為他一天都沒有學。五祖一個大徒弟(大弟子)跟他多少年!一般人都認為決定是他繼承祖位,繼承五祖的,沒有想到他傳給一個陌生人,跟他沒有幾天,人不服!他的大弟子叫神秀,傳給神秀,沒有人不服,傳給惠能,沒有一個人服氣。老和尚大概年歲太大,老糊塗了,怎麼可以把祖位傳給另外一個人?怕人害他,半夜就叫他逃難,趕緊走,回南方去,他是南方人。

  他在半路上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不錯,長久受持《涅槃經》。我們知道《涅槃經》的分量很大,在中國有兩種譯本,一種三十六卷,一種四十卷,很長。那時候受持就是講讀誦,不知道意思,遇到惠能,她把《大涅槃經》念給惠能聽,惠能大師講給她聽,她也開悟了。不認識字,會講經!不管什麼經,你去問他,他都會講,他都明瞭,他能講得叫你開悟,這是佛法。世法怎麼樣?世法樣樣都通,沒有一樣不通,一通一切都通達。怎麼通達?放下就是。惠能大師放下,成佛了,你要是能放下,你也成佛。

  實在放不下,佛有方便法,教你慢慢放,你先放下執著。下面講到這個僧,僧是五比丘。這五比丘,世尊就教他,不是教他統統放下,就是教他放下執著,所以憍陳如尊者第一個放下。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就是學生裡面)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就是憍陳如。你才知道放下是關鍵,學習不是關鍵,放下是關鍵。學習不肯放下,你學《華嚴經》,這世間法,不是佛法。你在世間念幼兒園、念小學,那些課本,要真能放下,那個課本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關鍵不在所學,關鍵在你能不能放下。這麼多年,我們才把佛法裡頭祕密找到了!找到自己要真肯用。

  他老人家成道,成道之後,第一座的講經就是講《華嚴經》。《華嚴經》是在定中講的,就是在菩提樹下入定,定中講的;什麼人聽?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現在我們知道,一真法界裡面的諸佛如來,他們來聽。真的是自性諸佛、自性菩薩,不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沒有資格,入不了一真法界。所以這個經人間不傳,沒有人知道。

  他出了定,出了定看看這個世間眾生根性都不高,先去找誰?(我們不按次第沒有關係)先去找那五個人。這五個人都是他的家親眷屬,因為佛出來的時候,悉達多太子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他的父親派了五個人照顧他,等於說是他的侍者;兩個人是母親家的人,就是他外公所派的,有三個人是他父親家裡面的。所以父親家裡有三個,母親家裡派了兩個,憍陳如、馬勝是母親家裡的,母族;跋提、十力迦葉、摩訶拘利這三個人是他父族的,父親這一族的。所以大概都是堂兄弟、表兄弟(父族的是堂兄弟,母族的是表兄弟),五個人陪他,年齡也都差不多,一起照顧他。他去修行、去求學,大家也都跟他一道。所以佛成就了,想想先度哪個?當然先度家人,跟在身邊的人。這都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情理,當然是先度身邊的人,我們中國諺語說「近水樓台先得月」,度這五個人。給他說什麼?說四諦法,我們前面講過,苦集滅道,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你看佛都不講大的,講最粗的,讓你慢慢覺悟。你知道世間因果,你才肯把世間放下,不再執著。只要你不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如何出離?那要修出世間法。剛才跟諸位說過,出世間法的關鍵就是放下。

  六道裡面,見思煩惱,見是什麼?見解,就是你看錯了,看什麼都看錯了,沒有一樣你是看得準確,你全看錯了,這叫見惑,迷惑。第二大類思惑,是你想的,你的思想也全盤錯了,沒有一樣你是想對了。所以小乘經論裡面講,見惑,三界有八十八品,思惑,三界有八十一品。首先斷見惑,就是見解。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身見」,你看六道眾生都執著身是我,佛說這是錯誤,身不是我。「邊見」,決定是有二邊這個見解,我、你,我們就對立了,眾生跟佛對立了,二邊!是非對立、善惡對立、真妄對立。你講一個,一定對面有一個,講長,對面是短;講大,對面是小,這佛叫邊見。現代科學家講相對論,相對的。六道眾生都是生活在相對當中,相對是錯誤的,自性裡頭沒有相對的,相對就是對立。

  我們幫助世間,許多志士仁人為了要化解衝突,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建議他的,從哪裡做起?要從自己內心對一切人的對立要化解,對一切事的對立要化解,對一切萬物的對立要化解,這就是講的放下見惑。見惑真的放下,就證須陀洹果,小乘初果。雖然沒有出離六道,比六道最高層非想非非想天還要殊勝,為什麼?六道非非想天是凡夫,須陀洹是聖人。這個問題怎麼講法?須陀洹確實把見思煩惱的見惑放下了,不執著,沒有二邊,就是他跟一切人事物沒有對立。別人跟他對立,他不跟別人對立;別人執著身是我,他不會再執著身是我。他知道這個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這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那什麼是我?世間法講靈魂是我,佛法講靈性是我,他懂這個道理,不再執著身相。這個身還照不照顧?要照顧,還要很珍惜它,為什麼?借假修真,這身是假的,必須要用這個工具來修真,來提升自己。無量劫的煩惱習氣都必須用這個東西,你才能化解得掉,你沒這個工具就不能化解。

  所以說放下,我們講最淺顯的,在順境,樣樣都很如意;善緣,你所遇的都是好人,都是很尊重你、很愛護你、很關懷你、很幫助你,這環境人事太好了,你在這個地方學,學什麼?不生貪戀。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這個好!起了貪戀,你墮落了,馬上就墮;不生貪戀,放下這個貪戀,你就上升,一念之間。在逆境,環境非常不好;逆緣,緣就是人事,你遇到的人,人家都不喜歡你,都討厭你,都不尊重你、瞧不起你,當然不會幫助你,你在這裡面學,學什麼?不生瞋恚,你馬上就上升。如果說討厭的時候心裡很難過,立刻墮落,所以需要用這個身體來修。在一切環境裡頭,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斷貪瞋痴,成戒定慧。離開環境,你到哪裡去修?那是假的。小乘人到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到那裡去修行,清淨,大乘人在鬧市、在都市,所以大乘人的成就比小乘太高!小乘修成了,到城市裡逛一趟就退心,這太多太多了,這是什麼?禁不起考驗。大乘是天天在考驗,就在現前生活環境裡面,消滅貪瞋痴,成就戒定慧,這叫真修行。總的綱領,就是學習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不受它影響,裡面修如如不動,這是禪定。

  所以佛給他講四諦法,輪是個比喻。最初三寶裡面,「四諦法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這五個阿羅漢接受佛陀教誨,不錯,他們真能放下。有徹底放下的,憍陳如尊者,他證阿羅漢果;其他的四個放下一部分,證初果的、證二果的,證四果羅漢就一個。但是就是證須陀洹,也叫做羅漢,所以羅漢是小乘一個通稱的名詞,這是僧寶,三寶具足。有些地方稱五比丘,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的通稱,這是印度話,梵語音譯的,從它的意思上來翻,比丘翻成中國的話叫「乞士」,乞是乞食。因為他們的生活,每天到外面托缽,就像中國討飯,中國人叫乞丐,這是在社會上地位最低的,沒有財富,沒有地位。沒有財富是貧,沒有地位是賤,貧賤到極處是乞丐。在印度,他們是外面乞食,但是他有學問,他有道德,所以他不是乞丐。士,士是我們中國講讀書人,有學問、有道德的,討飯的,稱乞士。

  乞士有兩個意思,上向如來乞法,乞求佛法,天天接受如來教誨,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釋迦牟尼佛每天給他們上課。每天上午,通常都是到外面去托缽,決定是在我們現在講應該是十一點鐘就回來,八、九點鐘出去托缽,十一點鐘回來;回來之後,吃飯時候大家在一起吃,吃完之後就開始上課。晚上不吃,所以他們一天只吃一餐,早晨也不吃,晚上也不吃,就是中午一餐。而且托缽只准托七家,如果這一家,他們今天飯菜煮得很豐富,煮得很多,你去的時候,他就給你添滿一缽,那你就得回來。這第一家飯菜不多,吃不飽,你可以再托第二家、第三家,最多不能超過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叫托空缽,也要回來,回來什麼?別人有托得多的分給你。所以吃飯的時候,一定是回去一起,所有人托的缽飯統統放在一起再分,平均分配,真的是「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遊是遊化。你看從佛陀那裡聽經學習,每天托缽的時候都教化眾生。接受別人財供養,飯菜是屬於財供養,不能白白的拿到供養就走,不可以,一定要為他說法,回報他,以法供養,供養齋主,不能白吃。所以對上乞法,對下(世俗)乞食;乞法養慧命,乞食養身命。如果只乞食不乞法,不叫比丘,那就是中國人講的乞丐,他不知道乞法,所不同的地方在此地。這是最初三寶。

  所以佛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跟五比丘六個人創建佛教,佛教從這裡開始。以後這個三寶在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教學過程當中,就有大乘、有小乘;佛滅度之後有住持、有一體、有別相,有很多種講法。「大乘三寶」,「佛有三身、十身」,三身是講法身、報身、應身,十身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把三身再展開細說。實際上,三身跟十身是一個意思,十身歸納就是三身,這前面我們都讀過。「法寶,二空理等法」,佛講人我空、法我空,人法皆空。這從哪裡說?從性上說,從理上說,所以講宇宙之間,性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這都講到大乘的原理原則。你知道事有理空,這個事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般若心經》裡面講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空有是一不是二。六百卷《大般若》,這是佛經裡面最大部頭的一部,六百卷,講些什麼?總結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佛講般若二十二年,你要是真正通達明瞭,你怎麼會有執著?不但沒有執著,分別妄想都沒有。真正通達般若,證的是什麼果位?法身菩薩,《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回歸到一真法界,這是大乘。「僧寶,三賢十聖」,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華嚴經》上講的;十聖是十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僧寶;上面還有個階級,等覺,等覺也是僧寶,總共有四十一個位次。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是僧寶,十法界裡頭不算,那是凡夫。小乘,那就沒有離開十法界,大乘超越十法界,小乘沒有超越;所以小乘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丈六劣應,大乘的佛是報身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在淨土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那都是大乘,那個佛的身相無量無邊,無法形容。

  「小乘三寶」,「佛是應身」,不是報身,應身,應身還是丈六劣應身。世尊身高丈六,是個高個子,我們現在聽說一丈六,一丈六好高,差不多二、三個人高,不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那個時候的尺很短,沒有這麼長。近代弘一大師,他是研究戒律,歡喜戒律,他有一個「周尺考」。因為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代是在中國周朝,周朝的尺,一尺只有我們現在市尺的六寸,所以這樣說起來這個丈六大概合我們現在算公分來講,一百八、九十公分,是比較高一點,高不了太多,這才合情合理。那個時候度量的尺比現在尺短,看看弘一大師的周尺考,你就曉得、就明瞭。說法,這說「四諦」,對聲聞講的;對緣覺,講「十二因緣」,「法寶」。「僧寶,四果四向都是僧」,小乘僧。四果就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四果。四向是修學階段沒有證得,他修初果,還沒有證到初果,叫初果向;證到初果之後,向二果去修,還沒有證到二果的時候,叫二果向。四果四向,這是小乘僧寶,佛陀在世的時候。

  佛陀滅度之後,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知道,佛陀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那個法純正。遇到佛,當然是有宿世的因緣你能夠遇到,遇到之後,你決定得殊勝的利益。佛跟你說法,得什麼樣的利益,每個人不同。每個人根性不一樣,世尊是應機說法,所以還是自己宿世的根機重要。宿世有善根福德,善根福德每個人不相同,有的人很殊勝,有的人差一點,所以同樣見佛,同樣聽佛說法,各人得的利益不一樣。譬如小乘教裡面有證阿羅漢的,憍陳如尊者,他的緣特別殊勝,他一聽就證阿羅漢果;有人聽到證須陀洹果,有人證到須陀洹向,還沒有證得。像阿難尊者,天天聽佛講經說法,在楞嚴會上我們看到,他還是須陀洹果,初果,放下的不多。八十八品見惑放下,八十一品思惑沒有放下。這裡頭我們不能不知道。佛不在世,三寶裡頭法寶最重要;佛陀在世的時候,佛最重要,一切法是佛說的。佛不在世的時候,佛的經教留下來,經教法寶是第一。

  「住持三寶」,佛只有「刻像圖形」,我們雕刻佛的相,供養佛像。圖是圖畫,或者是畫的佛像,或者是雕塑的佛像。你只能供養這個,它也不能說話,它也不能教你,只有塑造佛像,讓我們心裡面產生感恩的心、報恩的心。見到佛像就像佛還在我們面前一樣,但是你一定會見到佛像想到佛陀的教誨,在經典上。如果每天只供養佛像,不去學習經教,那沒有用,這個道理要懂,那就變成我們世間人所講的迷信。不但佛教如是,世間所有宗教都不例外。我跟許多宗教往來,我都提醒大家,宗教教育是宗教的靈魂;所有一切佛像、神像,那是假相,那是儀式,不能不要,它有它的作用,為什麼?它能啟發我們,讓我們時時刻刻想念到,不會把他忘記,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所以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像,兩個意思,不是迷信。第一個意思是報本反始,本是根本,始是最初。這個教學這麼好的東西,是他老人家傳下來的,所以我們念念不忘,這是報恩。第二個意思是見賢思齊,他示現的是凡夫,凡夫成佛,我們要向他學習。他怎麼成佛的?放下成佛,我們要學他的放下,他放得真徹底。你看王位放下,國王不幹了,榮華富貴的生活放下,過一種最簡單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徹底放下。成就之後,雖然他的學生當中,就是在家弟子,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供養的精舍,花園、別墅,他偶爾也去講講經,利用這個場所來教學。但是一個學程教完之後,他走了,他離開,沒有絲毫留戀。最後圓寂,過世不是在房子裡面,是在樹林裡面,說明他老人家自始至終沒有道場,不住道場。道場人家要求的是替他培福,在他道場講講經,他有福。這給我們後世弟子們很大的啟示,不能對世間法有絲毫的貪戀,你一貪戀就墮落,你就不能成就。一定要懂得「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世間東西,你沒有一樣東西能帶走的,但是業力跟著你走。業力跟著你走,你的來生是業報身,這是六道輪迴。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那你就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他給我們示現的是超越六道輪迴。所以我們供養他的相,常常想著他,向他學習,是這個意思。這哪裡是迷信?這哪裡是拜偶像?所以說佛教拜偶像、迷信,都是對佛教沒有真正了解,信口而出,冤枉了佛教。我們要曉得、要清楚,要真正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決定不要搞形式。

  「法寶,貝葉黃卷」,貝葉是古印度最早結集經藏的時候,印度的文字,梵文,那時候沒有紙張,都是寫在貝多羅的樹葉上。貝葉經現在還有,諸位到博物館去參觀能看到。到中國來之後,經典在中國翻譯,中國最早用卷寫出來,卷多半是黃的顏色,黃卷。所以中國書稱卷,一卷一卷的。最古老的書是卷,一卷一卷的。印成現在這個樣子,裝訂的,我們叫方冊,方冊前面是折疊的,折疊的本子。從卷演變成折疊,從折疊演變成現在叫方冊本,這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有了進步。這是講經典,經典是法寶。

  「僧寶,剃髮染衣」。佛陀在世,弟子們都是剃髮,現在還是剃髮;染衣,因為古時候,我們知道印度是在熱帶,他們只有一季,就是夏季,沒有春夏秋冬四季,只有一季,所以他們衣很單薄。我們在新加坡住過三、四年,新加坡那邊也是熱帶,只有一季,所以衣著很簡單,他們三件衣就夠。晚上睡覺,三件衣就可以當作被蓋來蓋;白天的時候,通常是搭一件,另外兩件收起來。這個衣現在諸位看到,香港的印度同胞也不少,諸位能看到,他們就是一塊布裹在身上,那是衣。夏衣是裙子,這諸位你看到佛像,畫的、雕塑的你都能看到,佛下面是裙子,不是褲子,上面是一塊布裹起來的。

  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是在北方,氣候比印度寒冷,三衣是決定不夠用的。所以佛隨俗,這就是他的善巧方便,他不拘束這些形式,他隨緣。到中國來完全隨順中國的生活習慣,不托缽了,三衣之外,完全穿中國衣服。我們今天穿的這個衣服,這個大袖子是漢朝時候的服裝,叫海青,漢朝的。平常我們穿的長褂,穿的小褂,明朝的服裝。在佛事,所謂佛事,經典裡面講的佛事是教學,講經、教學、說法,我們就搭這個衣,這個衣才是三衣裡面的一種。我們現在用的是大衣,叫大禮服。大禮服的條一共是二十五條,大禮服,四長一短,這個意思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現在我們懂得這個意思。

  為什麼這樣一格一格的?當然過去是方便,因為衣叫糞掃衣,古時候資源缺乏,得一件衣很不容易,一缽飯很容易,一件衣不容易,多半都是這些一般在家人,衣服穿舊,不要了,丟掉了,出家人把它撿起來,垃圾堆裡面撿起來,把它洗洗乾淨,看看這一塊裡面還有可以用的,把它一條一條裁出來,再縫在一起。所以一件衣可能是質料不相同,顏色不相同,那怎麼辦?把它染,染成一種顏色,都染成咖啡色,叫染衣。佛教我們避免正色,這是什麼?正色容易引起貪心。什麼叫正色?就是五色,紅、黃、藍、白、黑,叫五色,這五色叫正色。染色衣就是把紅黃藍白黑染在一起,就變成咖啡色。

  現在我們也看到有些法師衣是紅色的,這不是如來所訂的;我們看到現在畫的佛像,或者塑的佛像,都把佛的衣染成紅色的,這是錯誤的。佛從來沒有穿過這種衣,紅色、黃色的,佛沒有穿過;古時候這些比丘、出家人沒有穿過,統統是染色的,這才如法。我們在初學的時候不知道,受了大戒之後,看到很多大和尚都是披著紅袈裟,叫祖衣。祖衣也有道理,那是祖師大德,是皇帝賜給他的,有。這個金色的邊,紅色的袈裟,皇帝賜的,那個可以。但是那個通常都不用的,除非是國家的大典,參加國家大的集會,把皇帝送的衣服搭上,是在這種場合用的,平常絕對不用,一生難得用過幾次。現在一般的佛事當中統統都搭,這說起來都不如法;就是理事我們都要懂、都要曉得,最好還是依照經典的教誨。所以我搭的這個衣換成咖啡色,是李炳南老居士往生,我做了一件咖啡色的送老師。這是在這個時代,大概換成這個顏色我是第一個,以後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全部採用咖啡色的,再也沒有紅色的祖衣。確實這咖啡色的二十五條衣,我覺得比紅色的要莊嚴,紅色的是太鮮豔。

  佛為我們著想,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貪戀,為我們想得很周到,應當依教奉行。這是叫住持三寶,有這個必要,就是說保持世尊當年在世這個外表的形相,所以叫住持三寶。可是形相它有一定的定義,從形相讓我們領悟一體三寶,這才叫真正重要。如果只有形相,把一體三寶給忘掉,那叫大錯特錯。「一體三寶」也叫自性三寶,也叫自心三寶,「佛就是自性覺」。所以我們看到佛像,剛才說過,供佛是兩個意思,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意思,見賢思齊。想什麼?佛已經徹底覺悟,徹底放下,我見到佛像,我要向他學習,我也要覺悟,我也要放下,自性覺。尤其在《華嚴》裡面,佛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見到佛像,想到自己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不能恢復佛身?不能夠恢復佛性?你自然就會想到佛告訴我們,妄想分別執著害了我,害得自己生生世世迷惑顛倒,起惑造業受報,脫離不了輪迴,見到佛像、菩薩像就想起來。所以它時時刻刻供養在那裡,提醒自己的警覺,世緣要放下。既然自己本來是佛,一定要向這個目標努力恢復自己本來面目。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你就是佛。

  「法寶」,法寶是自性正,也是「全體軌持」。全體這個意思好,全體就是自性。軌就像火車行走有軌道,它有一定的原則、原理,決定沒有錯誤。這個軌道通到哪裡?這個軌道通到自性。持是保持,永遠保持在軌道上。這個軌道是什麼?具體的說明,就是經律論三藏。在我們淨土宗,持戒、念佛、學經教。這麼多年來,有人說,淨空法師只提倡淨土法門,其他的宗派他從來不提倡,好像門戶之見太深。說這些話的人,他們沒有跟我在一起,他們對我不了解,誤會多多。如果常常聽我講經,應該就了解,我對於佛教所有宗派沒有不尊敬的,我常講親兄弟。不但佛教所有宗派,我都希望有高僧大德來把它恢復;我連其他不同的宗教都看成是自己的堂兄弟、表兄弟,世間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這話我說的,我在聯合國說過。可是一個人一定要憑自己的根性選擇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知道我自己的根性不高,中下根性,學其他的法門很難,我相信我一生不能成就。學禪宗,我不會開悟;學教下,我不能大開圓解;學密,我做不到三密相應,所以退下來只好學淨土,中下根人!這個法門可以帶業往生,我還有點指望,所以決定不能錯怪。其他的宗派,我都尊敬,我都頂禮。

  三十年前我在香港講經,我參訪聖一法師的道場,禪宗道場,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讚歎法師,讚歎道場,讚歎坐禪的同修們。所以有人問我:法師,你這樣讚歎,你為什麼不學?我就告訴他:我不是這個根性。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每個法門最後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也不例外。淨土宗的上輩往生跟宗門沒有兩樣,是明心見性,生實報莊嚴土,這都是我們做不到的。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個有把握。再升一級是生方便有餘土,我們都沒把握,為什麼?方便有餘土要有小乘人的程度;也就是說,你把見思煩惱都放下,你才能夠往生方便有餘土。如果見思煩惱沒有放下,就是執著沒有能放下,能控制、伏住,有這麼一個功夫,就能帶業往生。所以凡聖同居土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但是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都是斷煩惱才能成就;只有這個法門,煩惱可以不要斷,伏住、控制住就行,雖有煩惱,不起作用。我想想我這一生還有救,除這一門之外,沒有別的辦法。你不能把我看得很高,我是下下根人,你們根性都比我好,所以你們可以通宗、可以通教。這是要請大家原諒的,一定要了解我。

  一體三寶裡面的僧寶是自性淨,「事理和合」。和合就是永遠沒有衝突,永遠沒有對立,這說什麼?說的性德。諸位要曉得,自性、本性,《華嚴經》講的法性,是一個性,三個名詞是講的一樁事情。中國古人講「和為貴」,和合到什麼程度?和合到一。所以大乘教入不二法門,理事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這是講一體,一體是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體就沒有二,有二就不是一體,這是佛法講到真正究竟圓滿處,所以稱為一體三寶。

  我們從住持三寶,這個要知道,住持三寶是我們現在看到佛像、經書、出家人,要不要尊敬?要尊敬。出家人不如法,那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你不要去批評他;你批評他,你自己墮落,為什麼?你看到他生了一個不善的念頭,錯了。要怎樣?要生恭敬心。生恭敬心,你有福;生輕視的心,你有過失。他自己如法不如法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不能說是他墮落,我也跟他一起墮落,那你就錯掉了,大錯特錯!所以我們要遵守佛陀教誨,要了解性相理事因果。

  佛跟我們講「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跟佛法相應,絕不違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以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是保持一個清淨心、平常心,心平氣和,不會被外面環境所干擾。心裡面只有一個南無阿彌陀佛,除了南無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了,我就靠這個往生。如果心裡面還有夾雜,還有別的東西在裡面,往生就靠不住,這個關係太大!保證自己往生,就是心地清淨,沒有雜念,古德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保證,不可以再錯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那個萬法你就要放下,為什麼?它不是真的,相有性空,事有理空。你在諸法裡頭起心動念,錯了,那言語造作就更錯了。我們學佛明白這些道理,必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得大受用。

  所以見住持三寶就能跟一體三寶相應,你說這功德多大!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淨,我講「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是六祖在《壇經》上講的;「真如覺了,全體軌持,事理和合」是一般經教上講的,意思都一樣,你能夠會歸,得無比殊勝的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16:19)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8:16: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49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