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四0卷) 2007/5/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4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前面我們學習到「無方大用」第六段,「四攝攝生三昧門」。這一段一共有十七首偈,我們學到第十六首。在前面我們講過「三解脫門」,佛法裡面還有講「三解脫」,這個佛學常識我們也應該要懂得,對我們修學有幫助。三解脫是講「性本、修成、起用」,實在講,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能夠用得上,它以空假中,就是天台家的三止三觀為中心的理念。
「性本」是說一切眾生的自性,這是我們應當要好好的記住,一切法都離不開自性。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示現證果成道,證的是什麼?證的就是自性,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他所悟的,悟的是什麼?也是自性。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五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也知道這樁事情,所以說人性本善。過去童蒙的教科書《三字經》,頭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性本善。我們老祖宗講的話籠統,佛法講得很精細,兩個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明白了。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的意思是太好了、太妙了,簡直一絲毫缺陷都沒有,是這麼個解釋。
佛法講的,它講空假中,自性的體是空的,但是這個空不是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叫做空,這個很好懂。這個空是有,有為什麼說無?因為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精神、物質都是從這裡變現出來。我們用相宗的八識的四分來說明就很容易理解,相宗說阿賴耶的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八個識都有這個四分。四分裡面的自證分就是性體,就是自性的本體,它是空的,但是什麼?它能生見分,能生相分。所以你不能說它無,它能生,就是能現、能變。這個道理現代科學家也發現了,我們聽到科學報告說物質是有,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家發現物質是無中生有,那個無就是佛法講的性空。所以它不是物質,它能夠變現出物質,物質是相分,精神是見分。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先變成見分,就是物質跟精神是先有精神後有物質。
證自證分是什麼?實在講,證自證分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智慧不是外面來的。這個三分確實跟《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相應,智慧就是證自證分,德就是見分,相就是物質,相分;相分是物質,見分是精神,見分屬於德,德相。相宗跟華嚴用的名詞不一樣,實際上講的是一樁事情。這些,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這是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是你自性裡面統統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所以,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也不是真的,但是也不能說是假的。你說是真的,它是因緣所生法,所以沒有自體。若說有自體,那是法性,法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所以叫空。現相,現相有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都是假的,所以相是假的。它起作用,既然有現相,一定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用。如果統統都清楚明瞭,那個作用就非常殊勝,用叫什麼?用中。作用既不偏有又不偏空,所以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空有不二,你用中,中是中道,中國人講中庸,佛法講中道。聖賢之用都講到用中,你不能偏,你偏空,錯了;你偏在有,也錯了。所以懂得用中。
這是講性,它的體本來就具足空假中,用唯識的四分來講非常清楚。證自證分就是覺性,你突然開悟了,為什麼開悟?你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忽然現前,障礙去掉了;你把障礙放下它就現前,這個現前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心本來是有障礙,它不明,障礙去掉之後,它明了,它放光了,這就見到性。見到性是什麼?見到自性裡面的體、相、作用。體,《華嚴經》上稱作法性,相稱之為法相,法相裡頭有精神、有物質,都是自性的現相。用是什麼?用就是體、相在自自然然的運作,我們今天講大自然的運作,大自然的秩序。
我們現在看到太空,你看這許多無量的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好像有一定的軌道,互不干擾,它有一定的規則,它不亂。小到一個身體,實在講,我們身體的構造跟外面的大宇宙,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嚴格來講,它是相同的。這是《華嚴經》上講大小不二,大到宇宙,小到什麼程度?小到微塵。微塵裡面有世界,外面世界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大小不二。從這個地方真正體現到性德不可思議,本來具足。現在科學逐漸發現了,但是科學跟《華嚴》上講的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華嚴》講得究竟,講得徹底,微塵裡頭有世界,這個科學沒有發現。
由此可知,整個宇宙是什麼?整個宇宙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整個宇宙,自性是宇宙的本體,自性是真正的自己。你真的明白,真的認識了,才曉得宇宙之間萬事萬物跟自己一體,不能分割。所以,佛家提倡慈悲與愛心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整個宇宙跟我同一個體,同一個自性;《華嚴》上講法性,同一個法性。你看這關係多密切!衝突怎麼發生的?迷失了自性才發生衝突。覺悟自性,哪裡會發生衝突?覺悟的境界是什麼樣子?覺悟的境界是你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換句話說,你沒有一個妄念,你哪來的衝突?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誠」,《中庸》裡面講誠,誠是什麼意思?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誠在我們大乘教裡面就是佛境界,人做到真誠就成佛了,一念不生,不起一個念頭。雖不起念頭,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奇怪了,不是凡夫的境界。為什麼?你見到性,誠就見性,所以至誠感通。真正做到至誠,一切眾生的自性是一個性,它怎麼會不通?怎麼會不起感應?誠則靈,靈是覺知,靈明覺知。所以終極的學問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終極的學問,一切都不是外面,都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所以性本空假中。
於是從性本來是空假中,從體上講就是性淨解脫,性清淨。清淨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解的意思;沒有六道十法界,也沒有一真法界,這是脫。法界是什麼?法界勉勉強強叫個一真,你要是執著一真的這個名,執著一真的相,你又錯了。所以一真法界,佛用了一個名詞用得好,叫不可思議,就在眼前,你不可以去想,你不可以去說。為什麼?你一想,妄想分別就起來;你一說,執著起來了,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現前,你就迷了。如何能保持永恆的不思議?這個東西好難!保持永恆不思議,不就不起作用了嗎?一樣起作用,這個就怪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也起作用,好難懂!
我們從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得到很大的啟示,我們講水,這杯水放在那裡,水肯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真起作用,這就是感應道交。外面境界眾生有感,善念對它,或者是惡念對它;或者很美的花卉對它,很好聽的音樂對它,它都能反應很美的結晶。它起那個作用是什麼?用中!它才真的會用中。然後我們就想到,原來像釋迦牟尼、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他就是用中。他示現,有這個身,我們執著這個身是有,他不執著。所以他這個身是什麼?有空不二,可以說它有,可以說它空。佛菩薩應化如是,我們現在身體是不是?也是如此,跟佛不二!但是我們從來不知道這個身體有空假中,從來不曉得。
身體的空在哪裡?空是法性,在動物也可以叫佛性,就是覺性,就是四分裡面的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覺性,你知道痛癢,你有很明顯的感觸。這個東西不生不滅,人身體有生滅,靈性不生滅。靈性有了分別執著,佛法裡面叫它做阿賴耶,叫神識,我們俗話稱它作靈魂;迷得重的叫靈魂,迷得輕的叫神識。迷有輕重不同,靈魂迷得重,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靈性迷得輕,所以它住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沒有出十法界,這是靈性跟靈魂的差別不一樣。不生不滅,那才是真正的自己。這個身體剎那生滅,物質現象剎那生滅,物質跟精神統統是剎那生滅。佛經上講心行不住,前念跟後念是相似,不是一個。
現在科學實在講也很值得人尊敬,逐漸他們的發現跟佛經上所講的相似,可是他們依舊是世間法,為什麼?用釋迦牟尼佛的標準來講,因為科學家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道理就在此地。離妄想分別執著,才叫出世間法;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發現得再多,再接近相似,都叫做世間法。發現是發現了,你得不到受用,你不能解決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你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換句話說,你還是生活在煩惱跟六道輪迴的世間。這個不一樣!出世間法,他得其受用,他真的超越了,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他真做到了,得其受用。
所以在性淨解脫裡面,我們用一句容易懂的話,本來解脫。這就是說明,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是什麼?六道的相、三界的相、十法界的相,統統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三界、六道、十法界全都是有為法,夢幻泡影,性淨解脫。性淨解脫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自己迷了不知道,這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學佛,希望將來能夠證得的就是這個。
第二種叫「修成」,修成的空假中。我們現在迷了,性本空假中迷得太久,要是沒有遇到大乘教,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們怎麼知道有這樁事情?雖然這樁事情就在現前,就在現前,就不知道!現在知道了,知道怎麼樣?知道要修。修是什麼?修是修正,把我們對於遍法界虛空界,這一切現象、這一切道理、這一切因果的真相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現在全都是誤會,全都是茫然無知。所以,修就是破迷開悟,轉惡為善、轉凡為聖,這叫修。
修成的空假中,你真正了解這現象,明白了,知道如《般若經》上所說,「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有把它稱作妙有,妙有非有,那就是相有性空,事有理無,所以稱為妙有非有。因此,這些有,你可以受用它,你不能執著它。就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一樣,你可以欣賞它,你不能控制它,你也不能佔有它,你沒有辦法得到它。你能夠了解現前宇宙就跟電影畫面一樣,你在這裡面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想獲得的念頭,你多自在!你想控制它、你想佔有它,你多苦!結果怎麼樣?結果一場空。你佔有得再多,到什麼時候是一場空?死了之後一場空,什麼也帶不去,這是明顯的你能看到。
實在講,我也常說,你每天晚上睡覺,你睡著之後跟死了有什麼兩樣?睡熟的時候,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你都不曉得。你想想看,你眼睛一閉睡在床上,什麼是你?連身體都不是。每天晚上死一次,你還不覺悟嗎?覺悟跟不覺悟,這個人一生的享受可大不一樣,覺悟的人快樂無比,不覺悟的人痛苦無邊。不覺悟的,苦從哪來?苦從控制、佔有來的,患得患失;覺悟的是一切隨緣,快樂!只有現前,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現前也不在,也不是真的存在,他就解脫了,他就得大自在,他就是用中。所以要曉得,每天晚上都死一次,生死有什麼了不起!平常現象,自然現象。
所以修成真實的智慧,你能把這些事情看清楚、看明白,這是真實智慧,實慧解脫,修成實慧解脫。住在真實智慧當中,就是解脫,不生煩惱。惠能大師見五祖的時候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一般人不懂,五祖忍和尚可是行家,一聽這個話,三解脫裡他修成實慧解脫,決不是一般人能懂的。就是說在這個境界裡就跟惠能大師一樣,你在生活當中、待人接物當中生智慧,不生煩惱。念念幫助苦難眾生,不為自己。為苦難眾生全心全力去服務,三輪體空,怎麼樣?沒有執著身是我,也沒有執著對方是真的、是實有的一個物體,沒有執著,也沒有執著我替他幹些什麼事情,叫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事情做了,做得非常圓滿,做得非常好,心地痕跡都沒有,這叫起用!這都是我們要學的。菩薩的境界,我們能學一分得一分受用,能學兩分得兩分受用,雖然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放下,得相似的作用;如果放下,得真實作用,沒放下是相似的作用,對於幫助你放下,大有好處!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原因在哪裡?你就自然明白了。
所以,我們先要要求相似,由相似再入真實。你看諸佛的四土,凡聖同居土叫你提升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是相似位;然後再提升到真實,實報莊嚴土。說是我不通過相似,一下就到真實,有沒有這個可能?有,太少了,那叫天才,上上根人,這個不容易找,千百年來可能出那麼一、二個,絕大多數的人做不到!做不到就漸修,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最笨拙的方法,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往上去,像我們現在在凡夫位,希望來生能夠停到四王天,接上去,再一世的時候提升到忉利天,再升到夜摩天,再升到兜率天,再升到化樂天,再升到他化自在天。一層一層往上去,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上去,行!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去就初禪,初禪、二襌、三襌、四禪,再到四空天;四空天再往上去就是聲聞,再上去緣覺、菩薩、佛,十法界了。一層一層往上提升,正確的!絕大多數人走這個路子。這個路子對中下根性的人接引,成績輝煌!
可是這裡頭還有一個特別法門,那是無比的殊勝,比上上根人的成就還要殊勝,就是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那太殊勝。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真難信!你不要以為我這一生已經信了很幸運,靠不住!你沒有真信。為什麼沒有真信?真信你就依教奉行,你現在還做不到,你對這個世間不能放下,對這世間還有留戀,所以你不是真信,只能說我相信有這麼一回事情。真信跟一般的信不一樣!所以,絕對大多數的學佛人,現在包括出家的,他的信是什麼地位?天台大師講的名字位中,有名無實。說你不信,你還相信,你也受了三皈五戒,甚至出家比丘、菩薩戒你都受了,是不是真信?還相信自私自利,還相信名聞利養,假的,不是真的。真信裡面,這些東西統統放下了。懂得佛教的理論,說得天花亂墜,自己還是做不到,那叫正信,正信是懂得理論,做不到;真正做到叫真信,才管用!
所以,三解脫起用的空假中,空假中他都用上,都用在生活上,他得到方便淨解脫,方便清淨解脫。方便,我們下面的經文完全講到,真叫大開方便之門!清淨解脫。講到究竟的方便,給諸位說,大小不二,「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那就是不二法門。所以我們可以說,方便淨就是大乘教上常講的不二法門。現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都是修行的總綱、總原則,總持法門。無論學哪個宗、學哪個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你所修學能夠與三解脫或者三解脫門相應,功夫決定得力。那麼你在生活當中,真的像佛所說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想想我們現前,我們現前確實是慚愧。慚,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就是對不起自己的自性;愧,對不起父母師長,對不起一切眾生。為什麼?沒學得好。現在在人間,不曉得自己學習,真叫醉生夢死,糊裡糊塗過日子,這才叫真可憐!來生到哪裡去?來生不是往上,往下面去,降級。來生還能得人道是留級,你在這個世間的功課沒學好,留級。這個世間的功課是什麼?基本的功課,就是說你得把人做好。人的標準是什麼?在我們中國傳統裡面講,五倫八德,五倫是道,八德是德,道德,你沒做好!
父子有親就是父慈子孝,你做兒子,有沒有做到孝道?父子的關係有沒有修好?這些是課程。君臣的關係是領導跟被領導的關係,仁義!夫妻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你有沒有達到標準?達不到標準,好,來生再來。什麼時候達到標準了,你就提升,上升一級。像念書一樣,我所學的學分全部及格,明年升級;不及格,留級;實在太差,降級。你降級,人降級就是三途,餓鬼、畜生、地獄,你降級。降級還是在學,無論是哪一道都是在學習。希望我們真正了解這個道理,知道我們把課程學好,向上提升。有向上提升的條件,念佛求生淨土就很有可能,這是佛法裡頭無比殊勝的法門。
我們現前的功課,這些年來,我們是非常具體的提供給同學們,第一個是儒的根,落實《弟子規》;第二個是佛的根,學習《十善業道》;第三個是道的根,受持《感應篇》。在中國五千年來,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中國有儒、有道,儒雖然講的孔子,是孔子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學術,所以儒家是代表中國的傳統。中國的學術是什麼?中國學術是道德仁義。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中國傳統的學術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五千年來中國人,無論你有沒有讀過書,你認不認識字,這三種教育都學過。不念書、不認識字,從哪裡學的?從小父母教的,從小長輩教你的。無論在什麼時候,耳濡目染,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教育。所以中國人善良,中國人溫和,是教出來的。
到佛法傳到中國來,佛法傳到中國來兩千多年了,把我們的學術提升,提升到什麼?大幅度的提升,擴充了倫理、道德、因果,提升了哲學跟科學的教育。所以佛經,特別是我們讀的《華嚴經》,《華嚴經》講什麼你總要知道。《華嚴經》裡面就是講這五個東西,這五個科目,這個要知道,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哲學、講科學。方東美先生介紹我佛經哲學,他說《華嚴經》是佛經哲學概論,我們從這個題目裡面來學《華嚴》。而且告訴我,這個哲學概論是全世界最高峰的哲學概論。我們一定要認真學,學不是去背,不是去念,要做到。所以要落實《弟子規》。
《弟子規》總共有三百六十句,句句都要做到,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有受用。學習《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不長,你讀了之後你才曉得,《十善業道》是所有一切世出世間法的大根大本。為什麼?它從人天講起,人天世間法,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基礎、根本都在這十條上。條目不多,只有十條,分配在身語意,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是你念頭,不貪、不瞋、不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要遵守,都不能違犯。
以前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十善業道」,我們那時候在台灣,台灣交通工具最普遍的是火車,從南到北。他說十善就像你上火車,從台北到高雄那張火車票一樣,你買了票上車,起步,這張票時時要放在口袋裡,不能丟掉,車上還要查票,到終點,票還要收去;就是說十善業道從開始學佛到成佛都不能離開。沒有十善,就像車脫軌了,離開軌道,你就不在佛的軌道上。這一脫軌的話,到哪裡去?就是餓鬼、畜生、地獄的軌道,你說多可怕!因為從人天到大乘究竟佛果,這個軌道都是十善,能離開嗎?不但行為不犯,起心動念都不能夠犯,這真正的學習。
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裡面所講的統統是因果教育,諸位要記住,祖師大德們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現在連外國人,近代的精神科的醫療在外國很流行催眠術,用深度催眠能叫人回到前生,回到再前世,發現輪迴真有,不是假的。發現人沒有死,人沒有生死,身體有生死,他們也講靈魂,靈魂沒有生死,他又去找了一個身。生生世世的事情都還記得,都能夠在催眠當中說出來,醫生用錄音機把它錄下來,等他從催眠醒過來之後放給他聽。他自己如果不是在深度催眠之下,他也忘得乾乾淨淨,不知道,不曉得;這一聽自己所說的,才真正明瞭有前世、有因果。殺生要償命,欠債要還錢,業因果報絲毫不爽,被外國人證明了。
我們在這麼多年講席當中常常說,人在這個世間不要害怕、不要擔心,為什麼?沒有佔便宜的,也沒有吃虧的,這是事實真相。我佔了別人便宜,來生我要還他;我吃了虧,來生他要補償我。你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會生活得心平氣和,你會生活得很快樂;不曉得事實真相,那麼在你堅固的分別執著之下,你會很痛苦,你計較得失,不知道因果通三世。人與人、人與萬物不可以結冤仇,冤仇結下去之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才叫真恐怖。所以冤要化解,怎麼化解?我想化解,他不能化解,沒有關係,只要我這邊化解了,他那邊雖記仇也沒有用。為什麼?世間一切法是相對的,對立的,我們前頭講二邊,二邊對立,如果一邊沒有了,這一邊就空了,落空。
你明白這個道理,能不能化解?能。諸佛如來化解怨結不是從對方化的,那生生世世跟多少眾生結的怨,你怎麼化解?自己這邊沒有了,那邊全就沒有了;自己這邊還有執著,那邊統統存在,就這樣道理。所以,「覺後空空無大千」,那不全解決了嗎?這就好比作夢一樣,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在夢中跟人結冤仇,一下醒過來,夢中人雖然想報仇,你醒過來,你不在夢中,他找不到你,就是這種樣子。所以,化解一切問題不在外,在內。
我們參與聯合國這麼多的和平會議,和平會議開了三十多年,世界愈開愈亂,衝突的頻率年年上升,衝突的傷害一次比一次嚴重,沒有辦法化解。什麼原因?都認為衝突是在外面,是在雙方。有人問,佛法裡用什麼方法?我們中國傳統老祖宗用什麼方法?用的方法高明,妙極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這類事情是向內心裡面去化解,問題真的解決了。他跟我衝突,我不跟他衝突;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問題就解決了。你看佛法講得多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對立在哪裡?矛盾在哪裡?衝突在哪裡?全都沒有了!這是解決問題真正的不二法門。我們真懂這個道理,要會用,用在生活上,用在調解糾紛上。調解糾紛是坐下來,不是講和,和不了,坐下來幹什麼?上課,學習聖賢之道。大家學習聖賢之道之後,都恍然大悟。聖賢之道是什麼?聖賢之道是回歸自性之道,它不是外頭的東西,它是自己。聖賢之道,我們可以這麼說法,認識自己,真正認識自己才曉得那個人是自己。
我常常比喻說,我們牙齒咬到舌頭,我想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我有過好多次,嚴重的時候咬出血,很痛!舌頭要不要報仇?要不要把這些牙齒都拔掉?從來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一體。你哪一天認識它,宇宙之間森羅萬象、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就跟舌頭跟牙齒一樣,對立、衝突、矛盾一筆勾銷,全沒有了,現在問題是不知道自己是一體。可是真正知道是一體,肯定是一體,給諸位說,這是大學問。到什麼時候才真正知道?明心見性,真的知道了,證實了。我們今天沒到這個程度,聽佛講經是這麼說法的,我們只是聽說,沒有證實;聽說而後證實,證實就是明心見性。所以聽說是在名字位。真的很想證實,我們真的努力在想證實,觀行位,你朝這個方向、目標去走,這不是假的,是真的,真幹了!真幹,還在初學的階段,還沒有見道,方向、目標沒錯,認真努力去學習。學習個三年五載,學習個十年八年,漸漸契入境界,信心具足,法喜充滿,真的煩惱輕、智慧長。從名字入觀行,從觀行入相似,從相似入真實,這有階段性的。
出家必須要學習沙彌律儀,所以出家的根是四個根。在家修學是三個根,三個根好像鼎,三足而立,鼎;四個根比三個根穩固。所以中國幾千年的教學,一般人只有淺深不同,全都接受過這三個根的教育,這是中國人。中國的出家人是四個根的教育,他還要接受沙彌律儀,叫根深蒂固,所以代代都出聖賢,大聖小聖、大賢小賢。佛門裡面,儒、道裡面,都出高人!到我們現在這一代?現在這一代看不見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還有幾個高人,這些人過世之後變成什麼?後繼無人,這個事情叫人擔憂。
去年我從倫敦回來,在倫敦去訪問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前年訪問牛津大學,我去訪問他們的漢學系。歐洲漢學,這三個學校是非常著名,而且有很長的歷史。果然不錯,這裡面的學生、教授普通話都講得很好,完全不需要翻譯,他們讀中國古書,讀佛經。有一個研究生用《無量壽經》寫博士論文,還有一個研究生用《孟子》寫論文,另外有一個是用王維,唐朝的文學家。他們的指導教授麥大維先生問我一個問題,說是在中國近年來出土文物裡面有四個字,「物惡獨勝」。他一個字一個字告訴我,物,物質的物,善惡的惡,獨立的獨,勝負的勝,他這麼告訴我。他說這四個字什麼意思,物惡獨勝?
他也請教過不少專家學者,有人跟他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說明人厭惡一個人獨自殊勝,他問我這個說法對不對?我覺得這個說法對,但是意思不完全。要是人討厭別人獨自殊勝,那用「人惡獨勝」就好了,為什麼用物?物比人大,比人的範圍廣,物是講天地萬物,都討厭你獨大、你獨自殊勝。他明白了。那個惡是厭惡的惡,討厭,你反過來想,天地萬物都喜歡共勝,我們大家一起都殊勝,共和、共美,大家都一樣的,好!個人獨勝,超越別人,別人都嫉妒、都討厭你。
接觸之後,我們深深感到在外國漢學系裡頭沒有真正的高人。這也難怪,為什麼?我們中國本身現在漢學裡頭確實也沒有高人,外國怎麼會出高人?所以從歐洲回來之後,我就想到如何能培養儒釋道的高人。培養不難,只要四個根紮得好,那就是人才。這四個根能紮下去,然後你好好的幫助他,你給他一個環境,讓他去念書,中國自古以來所謂的是十載寒窗,一舉成名。你能夠幫助他、供給他,讓他無後顧之憂,好好念十年書,他有這四個根,念十年。十年專攻一門,不能學兩樣,學兩樣就不能成就,學個三樣、四樣就更糟糕。
一定要遵守老祖宗的教誨,老祖宗教誨在哪裡?在《三字經》的前面八句,首先肯定「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意思是佛在經上所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要肯定這一句,你才能建立自信心。我本性本善,我本來是佛,我要是學佛一定能成佛,他有信心;我要是學儒,我一定能夠學到孔子,他有信心。所以首先建立信心。然後了解事實真相,「性相近,習相遠」。從本性上來講,大家沒有兩樣,就像佛法裡面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性相近。為什麼會有差距?差距是習性,所謂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生長的環境,你會受環境影響。這個環境好,你就變成好人;環境不善,你就變成不善。
所以孟母三遷,道理就在此地!她為什麼要搬家?孟子的母親原先住的地方,是跟像現在講葬儀社很近,所以孟子從小學埋葬死人。他媽媽看了,這個不好,趕快搬家。搬到另外一個地方是跟屠宰場很近,孟子就學了殺豬、宰羊,她就想到這也不行。最後第三次搬的時候,搬到一個私塾的附近,看到小朋友去念書,他去念書,這個好。所以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太大,這就說明,聖賢是教出來的,好人是教出來的,壞人也是教出來的,看你怎麼教法。這是教學的道理,環境太重要!
現在我們看到有些學校,我很少去看,一看的時候讓我看得心驚膽跳。什麼事情?學校的周圍居然都是網吧、電子遊戲機,大概這些學生一下課都到那邊去玩去了,這個不好,這個學校要搬家。這些學生能念得好書嗎?非常可怕,我們看了很恐怖。所以底下講「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重要,教、學都是貴以專,就是一門深入。你一生用十年,十年用在一門功課上,你就出人頭地。早年我在台灣住在韓館長家裡,她家的鄰居,大概隔三家,隔三家是天主教堂,這個天主教的神父是政大文學院的院長。他一生專攻《宋史》,一生時間、精力都用這一部書上,所以講宋朝的歷史他是專家。這個人我們問問他,他的學歷初中畢業,自修成功,他的基礎是初中畢業,沒有念過高中。一生就是研究、學習《宋史》,最後是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好像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靠什麼?靠自己成就!
自古以來成就的人,都是自己發憤努力而成功的。但我們能夠提供一些環境,他喜歡研究哪一門,真正有這四個根,我們可以幫助他,讓他好好的去念十年書,他就會變成世界尖端的人才,真的是專家學者。如果沒有這四個根,他所研究的就是儒學、道學、佛學;他要有這四個根,他是學儒、學道、學佛,不一樣!他要學《論語》,真的是現代的孔子;學《孟子》,是現代的孟軻;要學大乘經教,是今天的釋迦牟尼,成功了!所以我天天就在想這樁事情,能不能有這麼一個環境,讓天下真正好學的人在這個地方學習,我們提供他學習的環境。
古時候十年寒窗,是獨善其身;十年之後,學成之後,則兼善天下。現在怎麼樣?現在可以獨善其身,同時兼善天下。譬如有十個、二十個同學,每個人專攻一門,每天自己做學習的報告。我今天讀了一天書,我這一天書有些什麼體會,做報告,報告給同學們聽。我學《論語》,我報告《論語》,一天半個小時;你學《金剛經》,你每天也半個小時報告《金剛經》的學習心得;他學《莊子》、《老子》,每天都用半個小時。我們的報告廳就是攝影棚,我們錄相同步用網路播出去,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分享,那就是獨善其身同時可以兼善天下。有這麼一個小型的書院就行了,能夠有十幾二十個人天天在做這個報告,我相信一年的時間,整個社會風氣會轉變。為什麼?聖賢的學說,聖賢人來講才有效!不是聖賢人講,學者專家說到做不到,別人不相信,聽了沒有味道,不想聽你的課!你自己真正做到了,就有攝受力,至誠感通,有攝受力,會產生很大的效用。這不是做不到,不難做到。
成聖成賢是不是要找個聖賢的老師?當然是要。找不到怎麼辦?跟諸位說,孟子就是找不到,孟子好學,找不到老師;他找不到老師,他找古人,古人他找誰?他找孔子。孔子那時候已經過世了,孔子的著作在,孔子還有不少學生在。所以,他專門學孔子,有問題向孔子的學生請教,他以孔子做老師,他真成功了,變成孔子的繼承人。你看現在講孔孟,沒有講孔曾,沒有講曾子。由此可知,我們找古人做老師就行了,現在沒有老師,古時候有。我學佛,找釋迦牟尼佛;我學儒,找孔子;我學道,找莊子、找老子。直接承傳,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所以,就是基本的那四個根要穩。沒有這四個根,你可以成為學者,你不能成為聖人;有四個根,你不但是學者,你是聖人。這是現在迫切需要的一個問題。
我最近到雲南去看看,在山上看到確實有很好的環境,能夠真正讓這批年輕人在那個地方閉關十年,十年不下山,這是至少。早年我訪問日本,去看日本的比叡山,比叡山在日本是非常著名的,認為是佛教的母親。日本有十三個宗派,佛教十三個宗派,十三個宗派的祖師,他們開山的祖師都是在比叡山上長期修行,然後下山傳道。我問裡面的執事,我說他們在山上修行,最少的時間是多長?他告訴我十六年,最長的三十多年,不下山。所以他才能成就,下山弘法就成為一個宗派的祖師。中國從前訂的十年是最低的一個限度,不能少過十年,能夠在山上十年不下山,專門攻一門。
現在儒釋道三家的經論都相當豐富,都不缺乏。佛家有《大藏經》,儒現在有儒藏,《四庫全書》,道有《道藏》,典籍很豐富,參考資料多。可是要一門,只學一門。一門,前面兩年專攻經,不要看註解;三年之後,可以參考各家的註解,各家註解選一種、二種深入;深入之後,再參考其他的註解,一部經的註解。十年功夫下去,真的通了。因為一門,心是定的,定生慧,人心不定,沒有智慧,定生慧,慧才開悟,才能夠貫通。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智慧開了。如果學很多門,你能夠學到很多常識,不開智慧,學一門會開智慧。
我們在初學經教的時候,老師只准學一門,你想學兩門,不教你。他是很肯定的告訴你,你沒有能力學兩門,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它不像佛學院,佛學院同時學很多門,我們曉得那是學常識,真的,佛學院出不了人才。原因在哪裡?學得太雜、學得太多,心是散亂的,不是清淨的。學一門,心是清淨的,他每天想就想他這一部東西。可以聽別人的報告,能夠吸收別人的一些智慧,幫助他自己開解,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才能成功。所以這是我們現前迫切的一個期望,真正能為中國傳統造就人才。你懂得理論、懂得方法,不難,是可以做得到的,只要中等根性的人,最重要的是德行,有德行、有毅力、有決心,鍥而不捨,沒有一個不成功。
中國三家的學說,可以貫通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學說,乃至於不同宗教的傳統都能貫通。為什麼?全都是自性流露的,到你真的見性的時候,沒有一樣不通。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門門通,我們要相信這個道理。然後讀這個經文,我們的體會就更深了。「彼諸大士皆示現,能使眾生盡調伏」,這是當前迫切需要的。
我們今天處的這個世間,在歷史上講大亂之世,它不是大治之世。為什麼亂?聖人的教誨沒有了。科學技術的教育有負面的作用,聖賢教誨只有正面,沒有負面,所以科學決定不能夠脫離傳統。中國人講傳統,就這三個東西,倫理、道德、因果,可以再加上哲學,不能脫離這個。科學如果把這個東西脫離,科學對於人類有害無利。得的利益,那就像佛經上的比喻,刀頭舐蜜。好像一把利刀,刀刃上塗一點蜂蜜,舔起來很甜,甜頭還沒有嘗到,舌頭已經被割掉了。現代科學,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夠體會得到,科學的便利是有,比如現在的交通工具,飛機、輪船、汽車,代步方便;副作用,諸位現在知道了,臭氧層被破壞,大氣被污染,溫室效應就從這兒來的。
地球現在暖化,特別是這一年來,去年冬天叫溫冬,溫暖的冬天。南極、北極億萬年的積雪現在開始在融化,速度驚人。科學家給我們做的報告,如果南北極的冰統統都融化,現在的海水會上升六十五公尺;換句話說,沿海六十五公尺以下的全都會被海水淹沒。這個事情,美國上一任的副總統高爾好像在全世界到處在講演,我是聽到一個他講演的光碟,聽他報告這一樁事情,極力在呼籲!現在這個現象已經浮上來,太平洋有些小島不見了,大概在海平面不到一公尺的不見了。前幾天我聽人告訴我,巴里島,上次在那邊舉行一次,聯合國辦了一次國際和平會議。聽說現在這個島漲潮的時候潮水漲上來,但是它不會落下去。這是什麼?這是水已經上升,不落下去了,低窪的地區被淹沒了。海水上漲決定是加速度,愈往後面漲得就愈快,真的使人聽到人心惶惶。
科學只講數據,溫室效應,排除這個工業,排除這些廢氣,是的,在佛法講這是緣,還有更深的因。因是什麼?因是貪瞋痴慢,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洪水的因是什麼?貪婪!如果地球上居住的這些人各個都有很嚴重的貪心,洪水就漲,冰就融化了。這個說法科學家不信,學佛的人相信,學聖賢教育的人相信。貪心感水災;瞋恚感火災,火山爆發,氣候的炎熱,瞋恚;愚痴是風災,颶風;傲慢是地震,傲慢是貢高傲慢,不平,我比人高,感招的是地震。這個我們講天然,現在講是天然災害,他不曉得是人心所感,這在佛經裡面講的境隨心轉。
用佛的方法來化解災難,兩句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災難自然化解。佛說的這些,現在世間人相信的人不多,不相信的人太多,叫共業所感,那就沒有法子。但是要曉得,這一個地區的人如果相信,這個地區不遭災難。共業裡頭有別業,我們中國諺語所謂是「一人有福,連帶一屋」,我們這個房間裡有很多人,有一個人有福報的,他不會遭災難,我們有災難也沾他的光,災難也不會現前。香港這個地區,如果所有學佛的人都能認真落實四個根,香港就可以能免除災難。我們學佛的人要做出真正的貢獻,他們貪,我們不貪;他們瞋恚,我們能忍辱;他們愚痴,我們有智慧;他們傲慢,我們謙虛。真正能勤修戒定慧,不但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度眾生,自己沒度要想度眾生,沒有這個道理。所以,要幫助別人是先幫助自己,幫助這個世間化解災難,先把自己貪瞋痴慢、煩惱習氣除掉。自己不遭難,然後才能夠幫助這個地區。
當然這樣地區愈擴大愈好,所以宗教的教學、宗教的教育在今天比什麼都重要。宗教要團結,宗教要往來,宗教要互相學習,避免衝突,避免矛盾。我們以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拯救地球上的災難,那就是大家一定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最重要的還是互相學習,在教義上紮根。宗教都是愛人的,神愛世人,佛法的大慈大悲,《古蘭經》的真主確實是普慈特慈的,普慈特慈就是大慈大悲。可以貫通,可以融合,我們共同一個目標,化解這個世間災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13: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