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716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一六卷)  2007/2/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手出廣供三昧門」第十一首偈:

  【又放光明末香嚴。種種末香聚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一切大德尊。】

  這首偈是講的『末香』莊嚴,末就是粉末,粉末這類香的莊嚴。「末香」種類就非常之多,通常在佛門裡面法會當中,供養佛用檀香末。燒檀香先要用香末,才能把檀香燃起來,否則的話,檀香很不容易燃得起來,一定要用末香。單單用末香供養的有,有很多,特別是在密宗的道場。末香引申,就是所有香粉一類的全是末香。除末香之外還有塗香,塗香是什麼?香水一類的,香水是塗在身上的,它不是末,香水。香水跟末混合在一起的也有,像雪花膏一類的就是屬於這個,是香粉跟香水混合在一起的,都是屬於塗香。

  這些『種種末香聚為帳』,「種種」就多了,不是一種,品類太多了,說之不盡。「帳」,一定要曉得它表法的意思。大型的帳是內外之隔,防止外面的侵入;裡面還有帳,裡面有帳篷,也是屬於這個帳。最小的像我們夏天用蚊帳,這是保護自己個人的;帳篷是保護像我們一家人的;外面的帳,好像是保護我們這一個族群的。這你就曉得,帳最重要的是護持自性的性德,它表這個意思。實在就是現在社會上所講的環保。現在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問題,這是地球上的問題。確實凡是居住在地球上的居民,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環保的根源知道的人不多,知道得最清楚的是佛菩薩。根源不在外面,根源來自內心。

  我們的心性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覺悟了的人,就是開悟的,他知道。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他講了五句,這是第一句。本來清淨,本來清淨現在不清淨了,就要講求環保。本來清淨,哪裡有環保的名詞?由此可知,只要提出環保,我們立刻就意識到環境污染相當嚴重了;不到相當嚴重,大家不曉得,環保的意識起不來。我們今天心性的染污是非常嚴重,為什麼會染污?由於一念不覺,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本性在佛法裡面講,就迷失了自己本來是佛,這個迷失了之後,佛就變成凡夫。凡夫跟佛是一不是二,覺了,覺悟了,凡夫就成佛了;迷了,佛就變成凡夫。是一不是二,只有覺迷的不同。要是給你說真話,真話是什麼?如來的境界,不是我們境界,跟我們講,我們不懂。

  在如來境界裡面,覺迷不二,所以佛菩薩對於迷惑顛倒的眾生,在他的心目當中,是跟諸佛如來沒有一絲毫差別;如果有差別,他就起了妄念,就起了分別執著。他為什麼不起差別?就是不二。所以真正覺悟之後,那個境界是什麼?大乘教裡面講「入不二法門」,真正覺悟了;還不能到這個境界,不是真正覺悟。所以真正覺悟從自己,特別是自己,不要去看別人。我自己是不是對於每個人都像對佛菩薩那麼樣的尊敬,都像對父母那樣的尊敬,像我們對自己最佩服、最尊敬的人那麼尊敬。如果沒有,自己要曉得,迷而不覺。為什麼?覺悟了之後自然是那樣的,不是做作出來的,不是別人教出來的,自然就是那樣。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自己才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可能性。如果對這個不懂,很想提升自己,真的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還是沒辦法,提升不起來。

  這個現象就在面前,雖然在面前,真正懂得的人不多。所以教育很重要。那些過來人教導我們這些很想提升自己,而沒有辦法提升的人,這樣的人才叫當機;不想提升自己,這就沒法子,佛菩薩想幫幫不上忙。為什麼?他不想提升自己,他對於現前的現狀他就很滿足,這個佛菩薩對他幫不上忙。真正有心想提升自己,在佛門裡說叫當機者,佛菩薩非常樂意的幫助你。把你的障礙在什麼地方,你自己還沒找到,佛菩薩清楚,經教裡面告訴你。你明白,你領悟到了,把你的錯誤習氣改正過來,依照佛菩薩教導我們的理論、方法認真學習,就能提升。首先就是要講如何保護自己,這就是帳在此地的比喻,如何來保護。

  我們的煩惱習氣無量無邊,所以種種,保護的手段當然也是無量無邊,對治我們的習氣。從哪裡學起?首先從《弟子規》。決定不能把《弟子規》看輕了,這門功課你要是把它看輕了,你這一生世法聖賢、佛菩薩無量法門,你一個法門都進不去。為什麼?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法門,《弟子規》是門口,是大門!沒有這個,你不進大門,你怎麼能進二門、進三門,哪有這種道理?這大門。你要把這門功課看作無比的重要,《華嚴》重不重要?重要。《弟子規》比《華嚴》還重要,為什麼?沒有《弟子規》不能入《華嚴》。好比《華嚴》是個大殿,《弟子規》是大門,你想進入大殿,要不要通過大門?大門都進不去,大殿你還有分嗎?沒分!這個比喻好懂,是真的,不是假的。

  《弟子規》裡面的教訓頭一句,看起來很平常,其實關係太大了,「父母呼,應勿緩」,這是什麼意思?對父母的尊重,就是對性德的尊重,那個道理就深了。這是舉個例子,懂得這個例子之後,任何一個人呼叫你,除非你沒聽見,你聽見之後立刻就要答應。為什麼?一切眾生呼你,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呼你怎麼樣?愛理不理就不尊重,不是不尊重那尊佛,是不尊重自己的自性。不尊重自己的自性你怎麼能明心見性?你怎麼能成佛?

  你成佛了,九法界眾生呼喚你的時候,諸佛菩薩立刻就應;性德起用,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應。那也許有人說了,我天天求佛菩薩,天天喊佛菩薩,佛菩薩為什麼沒有應?我們現在學經教學這麼多年,我們清楚。你每次呼喚佛菩薩,佛菩薩立刻應,你不能覺察是什麼原因?你的業障障礙了。不是他不應,他應你不知道,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像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我們說我喜歡你,它應不應?應;我討厭你,應不應?應了。從顯微鏡底下看,你看見了,不用顯微鏡它應了沒有?應了,哪裡沒應?不是說你有顯微鏡,它才應給你看,不是的,從來沒間斷過。你從科學實驗裡頭要體會這個事實真相,這就是諸法實相。

  頭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全篇如是!你能說這個功課不重要嗎?你能說這個功課不如《華嚴經》嗎?《華嚴經》的落實原來就是弟子規,弟子規跟《華嚴經》不二。世間人不知道,凡夫不知道,聖人知道。究竟圓滿的大法,跟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圓滿的相應。如果不相應,那就跟性德相違背了。雖然相背,相背就扭曲了,要受很多災難。可是覺悟的人看起來染淨不二,善惡不二,禍福不二,他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有分別執著!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如是而已,我們學佛這是應當要學的。

  所以你才曉得,《弟子規》,道教的《感應篇》,佛法的《十善業道》,《華嚴經》上我們前面學過的「淨行品」、「梵行品」,普賢十願是總綱領,行門的綱領,肯定自然流露。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樣的,本來是這樣的,那才是你自己。你現在沒有做到,你完全違背了你自己,違背自己的性德稱為可憐憫者。

  我們讀這首偈頌,「種種末香聚為帳」,這提醒自己,如何能夠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保護自己性德不受染污。染污有兩種,一種是裡面的,裡面是煩惱習氣;一種是外面的,外面種種不善的誘惑。防範的祕訣沒有別的,古大德說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就是防範的祕訣,要覺得快。內心要真誠,真誠是什麼?真誠是沒有一個雜念,有一個雜念就不真、就不誠。這個好難做到!這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本來沒有一個雜念,現在妄念紛飛,你自己要覺悟到,自己覺悟了就生慚愧心。我這麼多妄念,我怎麼對得起自己?怎麼對得起父母?怎麼對得起佛菩薩?慚愧心生起來了。

  第二個是外面境界,你看見的、你聽到的、你接觸到的,你馬上就有反應,反應得很快。反應出來是什麼?七情五欲。這個不是保護清淨心,這是染污清淨心,為什麼?看到不順眼的,瞋恨就生起來;看到滿自己意思的,貪痴就生起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生智慧,生煩惱!所以想想看,從早到晚,從年頭到年尾,是不是念念都在生煩惱?是不是行行都在增長煩惱?增長煩惱一定跟別人就結怨。跟別人結怨,有時候你發覺到,有時候你自己並沒有發覺到,不管自己知道不知道,果報逃不了。往年李老師教導我們,寧可得罪君子,不可以得罪小人。君子是什麼?讀書明理,你得罪他,他不記仇,他不放在心上,不怪你,無所謂;得罪小人,小人記恨,他念念不忘,記住這個怨恨。記住,將來就有報復,就冤冤相報真的是沒完沒了,非常可怕。

  在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處事待人接物,你能夠認識人,這是真正的學問,認識這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君子面前是要尊重,不知道尊重隨便一點無所謂;小人面前是格外尊重,言行要格外注意,不要讓他產生誤會,不要讓他有怨恨心。這叫做修養,這叫做種善因,將來得善果。要知道,冤親債主多了,往生都成問題,到你往生的時候他來找你麻煩,他來障礙你。他跟你有過節,他要報仇,他要報怨。所以許多念佛人,到往生的時候冤親債主現前。這個事情不能小看,為什麼?他是大障礙,他是很嚴重的麻煩。小怨累積是大怨,大怨的累積是深仇大恨,很不容易化解。可是要曉得,跟你有怨仇,自己跟對方雙方都損害,彼此都沒有好處,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跟任何人結怨,這是真正保護自己,護自己的法,不跟人結怨。

  不跟人結怨裡面最重要的,你真正懂得吃虧是福,忍讓是大德,能忍、能讓、能吃虧,多少怨結就從這裡化解掉。人修行真正能夠做到這一生當中,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一絲毫怨恨,沒有一個惡念,你修行功夫到家了。一生當中不欺騙自己,不欺騙眾生,沒有妄語,道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學佛,在末法時期,第一大德就是求生淨土。在這個末法時期,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你不能說佛菩薩沒有照顧。這個世間還是有很多很好的道場,真正在念佛。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成就,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德行,業障深重,但是很想成就,不能不依眾靠眾,如果有個好的環境,我依靠它就能成就。我知道的,東北的長春百國興隆寺,是個好道場,如理如法的修行;杭州的東天目山,也是個好道場。我相信像這樣的好道場一定還有,我們還不知道。

  如理如法修行沒有不成就的,如理是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淨宗所依靠的,最早慧遠大師就是依靠《無量壽經》;以後的中國淨宗道場,大部分是依靠《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經文短,讀誦受持方便,這將近兩千年當中,不知道成就了多少人。淨宗的祕訣,說起來你都曾經聽說過,只是大意、疏忽了,沒有重視它。它的祕訣就是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那我們天天念佛,為什麼不能成就?萬緣沒放下,所以不能成功。萬緣沒放下,你念佛就不是一心專念,你心裡還有很多事情,你是雜心念佛,所以沒有法子成就功德。成就功德一定要一心,為什麼做不到一心?對於諸法實相迷而不覺,不知道這一切法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這個虛妄的假東西當真,樣樣計較,樣樣執著,六根接觸生無量的煩惱,把自己封閉在六道裡頭不能出去。

  而且在六道裡頭,仔細反省一向的行業,善少惡多。那前途在哪裡?前途在三途、在六道。這個確實自作自受,不知道保護自己的性德,不知道捨棄自己的惡念、惡行,惡行裡頭包括惡言。如果真修行、真明白了,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頭修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真修行。我們要教別人,先把自己教好,自古以來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自正而後能正人」。自己一定給別人做個好樣子,那就是菩薩,自行化他;自己沒有做到,希望別人都做得好,不可能。所以別人做得不如理、不如法,做錯了,真正明理的人不會責怪別人,責怪自己,我自己沒做得好,這是聖人;天天責怪別人的是凡人,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凡聖差別在此地。自己的德行、學問,在佛法講道學真正成就了,你看到後學有過失,你教訓他,你責備他,甚至於你把他打一頓;他對你又尊敬、又感激,沒有絲毫怨恨心。這是你的德行的感召!

  如果自己德行不夠,我教誨他他不聽,我責備他他懷恨在心,怎麼辦?對他敬而遠之。這是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親身經歷的。我們的李老師不在了,當年在一起的同學也有很多都不在了。我們一起學習的這一班,「台中佛教蓮社經學班」,學講經的,只有二十多個人。李老師對我們這二十多個人不是平等待遇,差別很大。有幾個人老師非常嚴厲,從來沒有笑臉,見到他總是教訓,罵他,有時候他老人家打人,我們看到的。也還有兩、三個同學,老師對他們是笑臉,做錯了事情從來沒有一句話責備過,都叫他生歡喜心。

  那個時候我們剛剛學佛沒有多久,有懷疑,老師對人不公平,我們也不敢問。但是老師看出來了,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間,把門關起來告訴我「你是不是有疑惑?」「是的,是有疑惑。」他說這個你不知道,我那些嚴厲教訓他的人,他肯學,我罵他、我打他,他不怨恨,他還感激;對他很好的那個學生,那個學生不行,你要罵他、要責備他,他懷恨在心,這個怨要是結了,化解可就麻煩。我這才明瞭,老師有知人之明,可以教,真教,不教對不起他;他是來湊熱鬧,不是來真學的,老師也不拒絕。等於說你是來旁聽的,你不是真學的,一切隨你的便,決不說你一句話。我們看出,教學為什麼二十幾個人都不一樣。

  聽經,他不准我記筆記;坐在我隔壁周家麟,我們的學長,好像他大我七歲,他筆記寫得最完整,幾乎一個字不漏。為什麼老師准他寫筆記,不准我寫筆記?老師沒有說他,只說我,他說你寫筆記有什麼用?我說怕忘記。他說你到明年,境界跟今年就不一樣,境界提升了之後,你所寫的筆記一個字都用不上。我想想是有道理,所以專心聽,因為寫筆記的時候不能專心,寫筆記你是聽言語。他說不要聽言語,所以他教我,會學的你聽經聽教理,最高的是聽教理,教理要是得到了,所有法就通了。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聽教義,教義能通局部。好像你淨土宗的,你能通淨土宗,其他宗不能通,但是理是通一切經。

  他教我學這個,不要學文字。但是這個他就沒有教別人,這是悟性比較高的,希望你開悟,不希望你記得很多,你記那個東西沒有用!你記一部經,你頂多就只學會一部;希望你在一部當中能夠學十部、百部,他教我這個。所以我很感激,曉得他老人家因材施教,不是一個方法。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就學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十二首偈頌:

  【又放光明衣莊嚴。種種名衣集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一切大德尊。】

  這首偈是講「衣」,衣代表忍辱,我們中國人講遮羞,這就有忍辱的意思在,衣也有保暖,有這兩重意思。同時它還有更深的表法意思,那就是佛門裡面所用的衣,叫福田衣,因為它的形狀像田地。分為三類,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是五條,一長一短,五條。像我們這個格子裡面,這個格子是二十五條,它這樣算起來是五條,條很寬,五條,一長一短。七衣就是七條,七條是兩長一短;大衣是九條以上,九條到二十五條,最多的是二十五條,都叫大衣,四長一短。

  衣的表法,我一直是到好像是一九九九年,中國慶祝建國五十週年紀念,邀請我參加國慶大典。在北京由宗教局長葉局長,跟文物局長張局長,陪同我參觀青州出土佛教文物的展覽。在展出佛像裡面,我看到毘盧遮那佛,有三尊毘盧遮那佛,所披的袈裟,就是衣。袈裟每格它都繪的有相,就是有圖相。什麼圖相?十法界,最上面的是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聲聞、諸天、人法界到畜生、餓鬼、地獄,最下面是地獄。我看到這個圖相之後立刻就明白,這個衣是代表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你看一件衣圍在身上,一體,這個意思好!讓你念念不忘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共同體,這個體就是法身。

  我們在經上常常念到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華嚴經》前面念過,「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所以,十法界是平等的。世尊把這個事實真相跟我們一句話說破,「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十法界一切眾生,不但是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是什麼?植物,樹木花草;礦物,山河大地。《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一件衣用格子就代表了,讓你披著這件衣,你就體會到法界是一體。能現法界的是法性,法性是一;法相無邊,無量無邊。但是我們沒有想到法相也是一,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性在哪裡?性在相中,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到我們讀這麼久的《華嚴》之後,稍稍有點領悟了,總要記住,法性是一。一裡面就沒有分別,就沒有執著,一裡面決定沒有對立,對立就是二,兩邊才對立,一哪有對立?一就是圓滿,二就不圓滿。所以一裡頭沒有凡聖,凡聖是二法;沒有真妄,真妄是二法;沒有邪正,邪正是二法;沒有生死、涅槃,生死、涅槃是二法;沒有煩惱、菩提,煩惱、菩提是二法。所以,性德裡頭沒有大小,沒有廣狹,沒有先後,這叫不思議境界。於是我們這才明白,微塵裡頭有世界,微塵小,世界大,沒有大小。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沒有變大,世界入微塵,世界沒有變小。

  這個事情很難懂,古人用鏡子做比喻。山河大地很大,拿一面小鏡子你照照看,山河大地都在裡面。山河大地沒有縮小,鏡子沒有擴大,告訴你大小不二。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微塵裡頭有世界,然後我們就想像到,這世界怎麼來的?最初「一念不覺」,世界是從不覺來的,「而有無明」,沒有無明就沒有世界。一真法界是什麼?一真法界沒有無明了,還有無明習氣。有無明習氣還有世界,這個世界純淨純善,為什麼?沒有分別,不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現在我們懂得,那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所以有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斷盡,那真的是叫覺後空空無大千。可是諸佛如來很慈悲,他最後那一品無明他總是不斷,這就大乘教裡面講「留惑潤生」。他要留一點,就是留最後這一品無明,留最後一品無明他是什麼地位?等覺菩薩。

  你要知道,等覺菩薩有能力破最後一品無明,他不斷,為什麼?他要斷掉之後就不能度迷惑顛倒的眾生,這叫慈悲到極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把那一品最後的無明習氣不斷。你要斷當然可以,隨你的意思,斷了之後說老實話,一真法界也沒有了。用現在的話講,斷掉之後剩下來是什麼?現在科學家講是能量,科學家有個名詞叫場,就是能量。只有能量存在,能量不會變成物質;能量要變成物質,那就至少有一品無始無明習氣,它會變成物質,變成物質就有了法界。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你不要認為這個東西是有,這個有叫妙有。你想想看,能現、能變的法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在佛法裡用個「空」字來代表。從法性變現出物質,物質叫有,有叫妙有。大乘教裡頭常講真空不空,它能現相;妙有非有,雖然有相,它沒有體。它的體是什麼?它的體是法性。法性是六根接觸不到的,它能現、它能變,能現是自然的;能變,那需要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不變,不變就叫一真法界,變就叫十法界,這是事實真相。十法界能不能留戀?不能。一真法界也不能。起心動念就落到十法界去了,不是一真;一真法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要知道。十法界裡面,起心動念是佛法界;還有妄想是菩薩法界;如果還有分別的話,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法界、緣覺法界。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是六道,那要看執著的輕重,執著輕是天道,執著極重是地獄道。

  這是佛在《華嚴》裡面,用最簡單的言詞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要能體會他的意思,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知道怎樣超越六道輪迴,怎樣超越十法界。祕訣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我能夠在這個世間,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境界我不再執著,一切隨緣,不要再執著。漸漸的執著慢慢放,放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變成阿羅漢,變成阿羅漢,六道沒有了,剩下來是四聖法界。再學著不分別,只要不分別,聲聞、緣覺四聖法界這兩個沒有了,還有菩薩、佛。不分別上還要下功夫,然後學什麼?學不起心、不動念,就超越了,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顯現出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無明,有無明習氣,四十一品無明習氣,那個不礙事。這是什麼事?與一切眾生感應的事,眾生有感你就會有應,感應道交沒有一次差錯的。無明會障礙,無明習氣不障礙。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

  世尊在此地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是這樣子的。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給我們做示現,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那個樣子是什麼?求學,發憤求學。所以你要想想,他是王子的身分,貴族!聰明好學,在當時印度這個地區所有的學派、所有的宗教,真正有德有學的高僧大德、專家學者,他統統都親近到,跟他們學習,這就是所謂明師。十二年他學完了,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叫不究竟。為什麼不究竟?三個問題不能解決。他們那個時候的學問確實在全世界來講獨一無二,因為他們有能力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六道的最高峰,有能力到阿鼻地獄。六道裡頭二十八層天,下面到餓鬼、地獄,他都有能力去參觀遊覽。這世界其他地區,沒有這個能力。

  不究竟在哪裡?六道的情況完全了解,六道怎麼來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六道?不知道。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不知道。釋迦牟尼不滿意,還想追求,所以到恆河邊上找棵大樹底下,盤腿一坐,把十二年所學的不要了,統統放下。這一放下怎麼樣?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你就曉得,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佛門叫成道,成佛了。成佛怎麼樣?佛在這個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的如來智慧德相全現前,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六道怎麼來的,曉得了,為什麼會有六道,知道了,六道以外還有什麼,全知道,無量無邊的世界。放下就是!佛教一切眾生沒有別的,苦口婆心勸你,就是兩個字「放下」。

  你放下你是佛,你跟他一樣,他不敢小看你。你也不必自卑,你跟十方如來沒有兩樣,十方如來能講一切經,你也能講一切經。在中國,還怕你不相信,還怕你懷疑,在中國做個實驗,六祖惠能大師。他示現的更妙,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不像釋迦牟尼佛十二年的學習,他什麼也沒學。砍柴,賣柴遇到一個人念《金剛經》,聽念《金剛經》很有味道。這個念《金剛經》的居士不敢輕慢他,知道這個人有悟性,雖然不認識字有悟性,勸他到黃梅去參學。黃梅參學經過我們知道,沒有進過講堂,沒進過禪堂,在寺廟裡做義工,八個月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五祖忍和尚把法傳給他,沒傳給別人,為什麼?他放下了。他沒有別的,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這一下放下,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底下一下放下完全相同,是平等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面,半夜三更,放下的時候他當時成佛。這給我們說明,放下就是!你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你所得到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你所得到的是不生不滅,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具足就是佛所講的智慧德相,能生萬法,了解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自性變現的,徹底明白法界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愛護別人是愛護自己,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凡夫在迷,自他是二不是一;佛菩薩覺悟了,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自己悟了就能幫助別人覺悟,為什麼?你覺悟的樣子,覺悟的樣子純淨純善,禪宗裡面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你是佛。你把你本來面目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失,真的沒失。你現在帶著什麼?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就帶這個東西。

  這個東西是虛妄的,不是真的,這些東西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錯誤抽象的概念,你執著不肯放下這錯誤抽象概念。如果你能像惠能大師、像釋迦牟尼佛一下放下,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不可以不參學,要像惠能大師這樣一下放下,印度人不相信他。印度人說他是神,這個人做不到,沒有一個人敢學他。所以一定要參學十二年,然後再放下,他們相信了。惠能大師在中國用不著,為什麼?中國禪宗很興盛,也是到處去參學,想成就,但是沒放下,不知道放下就是!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是中國參禪開悟人說的這句話。這句話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十二年去參學,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菩提樹下一下放下,得來全不費工夫。所以真的學問、真的德能、真正的福報統統不在外面,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你到外面去求,求不到,求到的是非常有限,真的跟你講,是你自性裡福報億萬分之一。你說你多可憐,求得那麼辛苦,還要跟別人爭,還要動不善的念頭,把別人的奪取過來,那就造業了。這種業報在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你說你錯到什麼地方去了!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爭名逐利,哪裡知道一場空,你所爭奪的,你能帶得去嗎?

  我們在此地有個小道場,我想很多同學還記得龍華寺,在漆咸街的龍華寺,那個老和尚煜明法師到我們這裡來過三次。過去我在他那個道場講過經,好像講過二、三次,他跟我很熟。年歲大了,實際上他小我二、三歲,到這裡來,他在台灣有個道場,很想把道場送給我們,又捨不得。人走了,帶去什麼?什麼也沒帶走,沒有福報。他要送給我們,他真的是有點功德;他給別人,人家搞經懺佛事,聽說把名字都改掉了,他很生氣。他送給我們,我們決定保持它原來的名字,不會改,我們決定是個弘法利生的道場。這就是什麼?沒有這個福報!我們隨緣,當然有這麼個地方,一定有很多人要爭,我們不爭,人家爭去了。這就是中國古老諺語裡面所說,「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沒有福報,這個福地你沒法子住;有福報,自然福地就來了。

  所以福地怎麼求?修福,我們有福,福地就現前;我們沒有福,福地爭都爭不來的。你爭來怎麼樣?爭來是禍患,不是福,這個要知道。不善的心爭來,還是保不住,造作這個罪業墮三途,這不是禍害嗎?哪裡是福?真正修道的人修什麼?清淨心。《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的平等心,覺而不迷的心。你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那是因,果報是什麼?「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是智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不就是相好嗎?所以如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用什麼東西修的?清淨平等覺。題目上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只要你修清淨平等覺,你自性裡面的性德就流露,智慧、德能、相好,這個經題上講「大乘、無量壽、莊嚴」。所以清淨平等覺是三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

  前面我們學習過天台大師跟我們講供養三寶,真供養。供養佛寶,學佛,沒有別的,一句話依教奉行,是供養佛。你在依教奉行當中真正做到了,你得到的悟處,你得到的法喜,那是法寶。你有領悟,歡喜,那真叫供養法。真正領悟,法喜了,你對一切眾生決定是尊重,決定是和睦,決定是樂於幫助一切眾生,那叫做供養僧寶,真供養!你看都在經題「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裡頭,具足三寶,具足三學。清淨是戒學,你如果完全圓滿落實弟子規,你身心清淨,快樂!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三學具足。所以《無量壽經》分量不多,它是圓滿的佛法。

  清朝彭際清居士,黃念祖老居士說他是高幹子弟。彭際清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他父親是乾隆手下的國防部長,所以說他高幹子弟。人聰明,考中進士不到二十歲,弱冠考中進士,不做官,他不需要做官,家裡面很好。所以他就學佛去,一生以居士身分學佛,註經、弘法,他搞這個事情。通宗通教,真正是大德。他說的,《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我們仔細再一看,真的他沒有說錯。

  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在遍法界虛空界裡面度脫一切眾生,用什麼法門?就用淨土。其他都是輔助,淨土是最主要的。所以,我們聽了彭際清居士這個啟示,仔細再去觀察,真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確實是《無量壽經》的細說,講得詳細。我們要想把《無量壽經》講好,那你就學《華嚴》,通《華嚴》,《無量壽經》就講絕了,它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整個《大藏經》,《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無量壽經》是《阿彌陀經》的註解,你想這多有味道。《華嚴經》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入法界品」這品經文很長,有四十卷,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文殊菩薩得意門生,入室弟子,我在「入法界品」細心觀察,他專修淨土。但是他通達一切法門,世出世間法,用現在話說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樣樣明瞭,沒有一樣不通達,專修淨土。

  這個都是示現給我們看的,告訴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怎樣學習才能做到圓滿的成就。這裡頭最大的障礙是貪戀五欲六塵,你有這個毛病,佛對你沒法子,一切諸佛想幫你忙幫不上。你真正能把五欲六塵放下,五欲六塵、日常生活這些事情,你也不要求好,怎麼樣享受;也不要說什麼我一定要苦行,都沒有必要。怎樣是最如法?隨緣,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生活好很好,生活不好也很好,天天吃得很豐盛很好,天天沒有東西吃,吃得很苦,很好,沒有一樣不好,你就成功了。一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一定要修苦行都錯誤,為什麼?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如法。佛教我們隨緣不要攀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做得很好,好,歡喜,阿彌陀佛;做得不好,好,阿彌陀佛。就是在境界裡面學什麼?學不分別、不執著。

  事情做壞了怎麼辦?沒有好壞,好壞是分別執著。所以對人沒有懷疑,好人不懷疑,壞人也不懷疑,世間人常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世間法。我們學佛,防人之心都沒有,你說常常防人多累!你又何必?心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佛,你防就錯了,防不勝防。一般人認為這兩句話說得不錯,在真正修道的人說,這個話誤導了,誤導什麼?誤導很多眾生不能夠見道;不要說證道、悟道,見都見不到,因為他有防人之心。真的是個壞人、惡人到你這來,你只要有德,你就會把他轉變了,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我轉了,他就轉了;我沒有轉,想轉他,不可能。所以先要轉自己,這就對了。不要防別人,要防自己,自己千萬不可以墮落,千萬不可以染著,千萬不能有傲慢,千萬不可以自私自利。

  下面這一段經文統統都是用帳來表法,你看真的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只要你認識清楚、認識明白,統統是提升自己的,是護自己的法,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己、成人,大慈大悲。所以頭一個肯定妖魔鬼怪都是佛,六道眾生都是佛,這一定要肯定。中國的學問,老祖宗教給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你把它引申出去,萬事萬物自性本善。才能培養我們自己純淨純善的心,純淨純善的意念。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8:08:08)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8:08: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41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