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九六卷) 2007/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9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經文,大用無方第二段「華嚴三昧」,一共有兩首半偈頌,也就是十句,我們把文念一遍:
【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清涼大師在這裡給我們總的介紹,「文有十句,略辨七行」,這是講大的行門,有七大類。「前六句各一行」,像第一句是嚴剎,第二句是供諸如來,第三句是放光,第四句是度眾,第五句是智自在,第六句是說法。第七、第八是十波羅蜜,所以它合起來做一個,叫十波羅蜜。第九句是總結,第十句是所依。這種能力是從哪裡來的?從華嚴三昧。
這個文義深廣無量,你看第一句,『嚴淨不可思議剎』,剎是道場,「不可思議剎」,這是佛剎,也就是說佛的道場。我們這個地方也是個佛道場,在凡人看起來,規模很小。尤其是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教導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建道場必須要知道時節因緣,道場不要建得太大,住眾也不要太多,他告訴我們最好不超過二十個人,小道場。這個小道場是不是不可思議剎?是的,只要有前面兩個字就行了,「嚴淨」。嚴怎麼講?莊嚴,淨是清淨,清淨就是莊嚴,是真的莊嚴,是不可思議的莊嚴。如果建得美侖美奐豪華的宮殿,但是住眾心不清淨,這不是莊嚴。所以佛法裡面的莊嚴是清淨心、清淨身、清淨語,三業清淨,這個道場是不可思議的佛剎。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這就說明剎土要重實質不重形式。
印祖告訴我們的好像是小道場,我們現在這個道場符合印光大師的教誨。可是有人看到,說我們的道場很大,說我們講經的時候聽眾很多,數不盡,我們肉眼看不到。這個說法能不能相信?能,憑什麼?《華嚴經》上的教誨,大小不二。要知道《華嚴》講的是不二法門,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小到什麼程度?《華嚴經》上給我們說了,微塵,小到一粒微塵,微塵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大乘教裡面所說的。現在科學講微觀世界,講到原子、電子、粒子,現在講到夸克,這都是用高倍的顯微鏡才觀察到。是不是佛經上講的微塵?還很難說,佛經上所講的微塵,阿羅漢的天眼都看不到。
佛經上的名詞總的就是叫微塵,微塵有大小,佛的說法是從牛毛塵說起。牛的毛比較粗,牠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土,那很小了,這粒塵土在毛尖端上還很穩,不會掉下來,這麼小的微塵叫牛毛塵。佛說牛毛塵的七分之一,那就很小了,把它分成七分,一分,叫羊毛塵。羊毛比較細,牛毛塵放在羊毛上會掉下來,它站不住的,所以更細的,羊毛塵。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就更細了。佛是用這個方法來教我們,讓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微塵很小。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水,現在學過科學的人懂,水的密度並不大,裡面有空間。這個空間就是這一粒塵,很小的塵,在水裡面可以自在的通過,沒有障礙,叫水塵。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就是金屬,我們知道,金屬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但是還有空隙,它在金屬的空隙裡面也能夠自由的活動。這些科學家都有明顯的告訴我們。
金塵還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做微塵。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這個微塵,不要用顯微鏡,前面我們說過這是本能。可是比這個更小的,阿羅漢見不到了。佛說微塵還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菩薩能見到。色聚極微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佛說這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也叫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了,它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這是最小的。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夸克,是不是極微之微,很難講。極微之微地上菩薩就看到了,登地的菩薩,標準的講法是八地菩薩,能看到極微之微。
現在這個訊息科學家給了我們,但是科學家說沒辦法見到,應當是從數學理論裡面推演出來的。這是講什麼?物質,這個物質是最小的。最小的物質從哪裡來的?無中生有,而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恐怕就是十萬分之一秒、百萬分之一秒,時間很短暫。你一看見它,立刻就沒有了,這才叫基本的物質。所以物質不是真的,物質是假的,無中生有。科學家不承認物質的存在,承認宇宙之間只有場,沒有物質。場是什麼?能量。能量稀薄的時候稱之為場,能量聚集的時候它變成物質。這是一般科學界都能夠承認的。佛經在三千年前沒有這些科學工具,他看得比現在還清楚。能量變成物質,物質又變成能量,這個事情現在科學在理論上知道應該是這樣的,沒有辦法看到,也不知道這個變化是怎麼發生的。佛清楚,大菩薩們清楚,這叫諸法實相。
所以剎土,無論是人間、無論是天上,在我們想像當中,十法界都有剎土,十法界的眾生與諸佛如來都有感應道交,連地獄眾生都不例外。如果眾生沒有感應,地藏王菩薩怎麼會到地獄?不可能,決定是地獄眾生有感。他為什麼有感?他在六道裡面,前世今生一定與佛有緣,曾經見到佛像、聽到佛號,都是有緣。阿賴耶識裡面有佛的種子,雖然在地獄裡面受苦受難,偶爾之間阿賴耶識這個種子起現行,起現行就是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應身在地獄總的來講都叫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不是一個人,這個道理要懂。
好像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無論是哪一尊菩薩,法身菩薩,無論是哪一尊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作種種示現,總的名號就叫做釋迦牟尼佛。他示現是人的身,我們也會知道,稱他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總名號。什麼意思?「釋迦」是仁慈,他對待一切眾生一定是仁慈的,「牟尼」是清淨,他對待自己一定是清淨的,「佛」是覺而不迷。所以,無論他現的是佛身、菩薩身、聲聞身,三十二應身,《普門品》裡面所講的,總名號就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不是單單指三千年前在印度以佛身出現應化的,要懂這個意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所以,你去看《萬佛名經》,在中國習俗農曆年的正月,很多道場都拜萬佛。萬佛,一萬二千多個名號,總的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意思要懂。如果說法身菩薩要到極樂世界,我們假設,到極樂世界去成佛,總的名號就叫做阿彌陀佛,不能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到那個地方沒用處,為什麼?那個地方的人個個都仁慈,不要你教,人人心地都清淨。所以你還要講仁慈、講清淨,到他那裡沒意思了。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對人不仁慈,所以要用仁慈來教,心地不清淨,要用清淨來教。所以佛的名號就是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此時此地針對眾生的毛病,提出教學的目標、教學的宗旨、教學的方法,是這麼個意思,不能一定指哪個人。
我們懂這個意思你就曉得,墮落在地獄,所有諸佛菩薩到地獄教化地獄眾生,教什麼?教地藏,地是什麼?心地,藏是寶藏。心地寶藏是什麼?我們中國人講的本性本善,你本來善。你做人的時候不善,不善不是你的本性,是你的習性,造作不善才感得三途苦報,地獄是三途裡面最嚴重的。菩薩到那裡幫助他,啟發他自性裡面的善根,也是以種種方便把他的善根引發出來。他那個善只要有一點點出來,引出來,他就離開地獄,在佛法裡面講懺悔業障,他就離開了。所以地藏菩薩是總名稱。這些都是屬於普通的常識。
所以我們今天到道場來,常常講莊嚴道場,無量功德,莊嚴道場自利利他。如果我們的心行不善,那就不是莊嚴道場,那是什麼?到道場裡面來造罪業,來破壞道場。來破壞道場,果報在三途,再要是給你說真話,果報就是在地獄。所以古人講,地獄門前僧道多,佛教的道場,道場是出家人住的,出家人心行不善就墮地獄。
大家都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容易去的,怎樣才能去?嚴淨就能去。什麼叫莊嚴?什麼叫清淨?我跟大家講得很淺,講得很踏實,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前面七條是莊嚴,後面三條是清淨。你看前面的七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是莊嚴。我們用什麼來莊嚴道場?用這個。清淨是什麼?心裡面不貪、不瞋、不痴,這是淨。所以,你要是跟十善業道相違背,你不是莊嚴道場,你是在染污道場。不是道場裝潢得很華麗,佛像貼金沒有用,你心地不清淨。佛像面前供養香花、水果、幢幡,以為這是莊嚴,這不是。印光大師的關房我去看過,什麼都沒有,房子也是暗暗的,只有一盞電燈。我看那個電燈並不很亮,可能光度只是二十燭光、四十燭光,很暗。裡面香花什麼都沒有,我看他的佛像面前只供一杯水,一個小香爐,兩根蠟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其他都沒有。那是什麼?嚴淨不思議剎。印光大師十善業道圓滿了,真做到了。
我們今天十善業道做不到,這不能怪你,因素很多。現在我們要求你把弟子規落實,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給諸位說,那就是少分的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你做到應該有十之三、四,十分裡面你做到三、四分。也算得上清淨莊嚴,這個清淨莊嚴要像學校打分數,百分之百做到可以達到及格,六十分,不高,六十分。這樣念佛往生真的有把握了,生凡聖同居土,有把握;如果弟子規都做不到,念佛往生沒把握。弟子規做到,可以說你是善男子善女人,世間法的,做人應該要遵守、要做到的。你連這個都做不到,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經本一打開,你看佛常常叫善男子,善女人,你要知道標準。
再提升,要學因果教育。諸位要知道,弟子規是倫理教育,道家的,或者說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是因果教育。你都能夠做到,加上弟子規,兩個合起來,你的善可以達到七、八十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到上輩往生,凡聖同居土的上輩,上三品。上三品往生的時候自在,會有很好的瑞相。再能把十善業道做圓滿,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上上品往生。這個要知道,不能夠疏忽,疏忽就大錯了。
十善裡面,第一個不殺生。不殺生的意思很深,我們並沒有想殺他,可是我們很想找他的麻煩,也算在殺生裡頭。他找我的麻煩,我有報復的念頭,報復也在殺生裡面。那要怎麼辦?以德報怨就對了。他毀謗我,我沒有怨恨,沒有報復,這就對了。可是凡夫遇到這個事情心裡不平,你把《金剛經》念幾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不要執著,假的。他毀謗我、侮辱我,說老實話,真正明理,應該合掌念佛迴向給他,感恩他。感什麼恩?他造罪業替我消業障。這個道理很深,但是並不難懂。他毀謗我、侮辱我,造謠生事來害我,這是他造罪業;我受冤枉,我不是他所說的,他冤枉我,我不計較,業障消了。這個人替我消業障,我怎麼可以怨恨他?我怨恨他就錯了;我怎麼可以報復他?要報復他,將來的果報是冤冤相報,那叫沒完沒了,那就大錯了。
這些道理,稍稍契入佛法你就恍然大悟。所以我們遭受種種冤枉、侮辱、陷害都感恩,不是這一生的業障就是過去生中的業障,怎麼能消掉?逆境、順境全是消業障。順境裡面不生貪戀,消業障,逆境裡頭不生瞋恚,這叫什麼?這真正修行,這是真正莊嚴佛剎。我們在這個道場,道場有人羞辱我、侮辱我、毀謗我,很多人在一塊都聽到。我們合掌恭敬,他罵隨他罵,恭恭敬敬在聽,聽他罵完之後謝謝他。決定沒有一句回駁的,「你說錯了,我不是這樣的」,不必,用不著。有沒有自己心裡很清楚,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什麼?我們一般人看到,這個人修忍辱波羅蜜,這個人忍辱的功夫不錯,大家對你尊敬。如果你不肯接受,你要是罵回去,兩個人一樣高,兩個人吵架,兩個人打架,兩個人都迷惑顛倒。迷跟迷才起衝突,迷跟覺不會起衝突,覺跟覺不起衝突,覺跟迷起不了衝突,為什麼?覺悟的人忍讓。
發生這種事情,這個事情在道場上就是教化眾生。他們兩個在演戲,在表演,一個演正派,一個演反派,演得都很逼真。大眾受利益,鬼神受利益,都在那裡看,都在那裡學。不善的,我們不能學他,要反省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那個忍辱的,善的,一定要學。佛菩薩在哪裡?到處都是,無論在什麼地方,真的是無量無邊。哪個地方是不思議剎?處處都是。剎是道場,修行人,我不說佛菩薩,說修行人,真正修行人所在之處全是不思議剎。成就你不思議的功德,成就你不思議的智慧,成就你不思議的德能,你知道嗎?什麼地方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建一個寺廟,也沒有建一個茅蓬,這個諸位曉得。他老人家一生日中一食,托缽,樹下一宿,晚上找個大樹底下打坐,閉目養神就夠了。所以剎的真正的意思你就懂得,在這個地方修行,修不思議法門,成就不思議解脫,我們要會。
講到偷盜,偷盜在戒經裡面的定義是不與取。這個財物是有主的,主人沒有給我,我隨便就把它取得,這是偷盜。我通常講經提醒大家,我們有佔便宜的念頭,想佔一點便宜,這個念頭是盜心,這個盜心再增長就有偷盜的行為。我們有沒有佔便宜的念頭?你自己想想。最明顯的,納稅,找個好律師談談,能不能少繳點稅。你看,想少繳一點稅不就是佔便宜的念頭嗎?漏稅、偷稅,鑽法律的漏洞少繳一點稅,這是什麼?這是偷盜國家的財物,這個罪重。你偷一個人的,你將來還的時候還一個人,你要偷盜國家的,這個事情可麻煩。中國尤其不得了,為什麼?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十三億人都是你的債主,你的麻煩可大了,你哪輩子才能還得清?偷香港政府的財物,香港現在居民有五、六百萬,這五、六百萬的居民都是你的債主,你說可怕不可怕?所以諸位曉得十善業這個十條,細細給你講你才會懂得,要不然你不懂。
所以我們要把損害別人的念頭斷掉,才真正做到不殺生;把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斷掉,才真正做到不偷盜,很不容易。真正做到不動心,才做到不淫欲。不妄語是真誠,決定沒有一絲毫欺騙別人的念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不可以告人的。還有保密,不能告人,妄語的根沒斷。在中國歷史上,司馬光一生光明磊落,他跟人說,我一生行事,沒有一樁事情不能告訴別人的。不妄語這一條,司馬光做到了。我們還有話不可以給別人講,要保密的,保密就是妄語的根。我們不要說諸佛菩薩,講到阿羅漢,講到須陀洹,就沒有了,沒有祕密,我們中國人講表裡一如,言行一致。
兩舌是挑撥是非,決定沒有,你的心跟一切人事物沒有對立。人家跟我對立,我不跟人家對立,他就對不起來。對立一定是雙方的,一方面想建立,另一方面沒有,就對立不起來。所以化解對立、化解衝突從哪裡做起?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就真產生效果。時時刻刻去防人,防人是對立,雖然你不侵犯別人,你的對立沒有化解。小是個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乃至於夫妻、父子、兄弟,都不例外;大到國家,國與國之交往。現在講到世界上許多的衝突,國家的衝突、族群的衝突、宗教的衝突,從哪裡起來?沒有化解對立。不是讓別人化解,別人是永遠不會化解的,從自己化解,自己化解了,別人不能成立,這才是解決之道,化解衝突之道。
大乘教裡面,稱菩薩為仁者,仁慈的人。什麼叫仁慈?仁慈的人沒有對立,他不會跟任何人對立,乃至於畜生、餓鬼,統統沒有對立,這個人是菩薩。所以我們要曉得,你要想做菩薩,你還這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討厭,就是對立,這不是菩薩。菩薩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菩薩對一切眾生是尊重的,菩薩對一切眾生敬愛,無條件的協助,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叫莊嚴清淨,這個意思要懂。尤其是淨,淨是沒有貪心,世出世法沒有貪心、沒有瞋恚心,覺而不迷,沒有愚痴。貪瞋痴都放下了,心清淨,心清淨了身就清淨,身清淨百病不生。病菌是很不清淨的東西,你身心清淨他沾不了你的邊。尤其是講傳染病,傳染病嚴重的時候是災害。
我好像聽到國際衛生組織提出警告,說今年有瘟疫,瘟疫大概是禽流感這類的病,預估會死好幾千人。我們聽起來害怕了,毛骨悚然。要怎樣預防?嚴淨就行了,心清淨、身莊嚴你就不會感染。不清淨,心有三毒,貪瞋痴是三毒,裡頭有毒,外面有傳染,很容易感染。縱然有病,不用恐懼,也不用害怕,修清淨心,把你身上帶著病的那些細胞自然恢復正常,你的病就好了,就沒有了。要知道,這些帶著病的細胞,是自己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業產生的變化。你明白這個道理,你自己可以調整,藥物是補助,真正治好的是心態。這個道理很深,要懂。
特別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災難很多,無論是病痛或是自然災害。所謂自然災害,還是人心感召,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世尊在大乘教裡頭常說。我們真正要成就,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要放下貪瞋痴,決定不能有貪心。你裡頭有貪瞋痴、有是非人我、有自私自利,你要想出三界難了,太難了。往生淨土還是要一切放下,你不放下,想在這個地方還帶著去,佛告訴我們帶業,帶業是什麼?帶業是帶舊業,不帶現前的,這叫方便法門。現前的業,你這句佛號功夫得力,把它控制住,壓住了,它不起作用,這個條件才能往生。如果這些業力還常常起現行,那就沒有法子。這是念佛同修不能不知道的。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華嚴三昧第二句,『供養一切諸如來』。供養跟布施在事相上講是相同的,有財、法、無畏這三大類。佛告訴我們,布施如果裡面有真誠、清淨、平等心,就是供養,如果缺乏真誠、清淨、平等心,那就是布施。布施得福報,供養得功德,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供養心地真誠清淨,他不求果報,三輪體空,不求果報,而果報比布施不知道要殊勝多少倍,不能比的。
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說「此事福不能救」。布施的果報是福,財、法、無畏的果報就是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屬於福報。此事是什麼事?生死大事,了生死出輪迴,這個事情布施沒法子;供養行,供養裡頭有智慧、有清淨心、有真誠心,這是功德。這就是供養跟布施不一樣。你看看一般大乘、小乘修布施,什麼人修供養?普賢菩薩。菩薩修十波羅蜜、六波羅蜜都是有布施,普賢菩薩十願有供養,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你看供養。所以修供養的是修普賢行。我們一般人有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一般人雖然是供養,還是布施,不是真正供養。
供養的對象,「一切諸如來」,他沒有說一切諸佛,這是經文裡面如來跟諸佛意思不一樣。凡是講諸佛是從相上講的,你至少要修成小乘的佛,法相宗講四種佛,藏通別圓,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沒有出十法界,別教的佛才超越十法界,圓教佛才是《華嚴經》上初住菩薩,這個我們要知道。佛有很多等級,不一樣。可是講如來意思就不一樣,如來講什麼?如來講法性、自性。哪個人沒有法性?所以從性上講,佛跟眾生是平等的,大乘教裡頭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如來。用這兩個字我們就知道了,符合《華嚴經》所講的原則,「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眾生,我們現代人講動物,動物牠有感情,植物沒有感情,但是植物還是生物。所以生物範圍廣大,比較大,包括了動物、植物,都是屬於生物。礦物就不是生物。可是在佛法裡面講,動物有佛性,植物、礦物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二。動物正報,從佛菩薩到天人、畜生、餓鬼、地獄,統統有佛性,植物跟礦物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講佛性,偏重在法性裡面的一分,法性裡面有般若、有法身、有解脫,偏重在般若,所以法性包括了佛性。
此地講的一切諸如來範圍就大了,整個宇宙都在裡面,宇宙裡面所有一切萬事萬物,一個不漏,為什麼?它是諸如來,這個範圍就大了。所以菩薩修供養是依平等性,對諸佛如來恭敬,對蚊蟲螞蟻也是一樣的恭敬,決定沒有差別。有差別怎麼樣?你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不是真心,是妄心,真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今天妄想暫時不談它,為什麼?太細了,確實不是我們能斷得了的,我們想放下,你也放不下。講粗一點的現象,分別、執著,好懂。分別執著真正放下才是真的供養,清淨心供養、平等心供養。對象是一切諸法,諸法的法性就是如來,這個範圍多大。
我們要用什麼供養?是不是要用財物供養、香花供養?不要,什麼都不要,那些都是假的。用真誠心供養、用清淨心供養、用平等心供養、用正覺心供養、用慈悲心供養就對了,這叫大菩提心,這叫真心。用真心對一切眾生、對諸佛菩薩、對天地萬物,這是供養一切諸如來,一個都沒有漏失。什麼人修?普賢菩薩修,誰是普賢菩薩?凡是修這個法門的就是普賢菩薩。我們再說一句簡單的話,你好記、你好懂,就是用真誠心對一切眾生,我常講四個字,「誠、敬、謙、和」,真誠、恭敬、謙虛、和睦。你要是把這四個字學會了,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違背,供養一切諸如來至少你也可以打個少分,雖然不圓滿,像前面講可以打六十分。不錯了,及格了。這條很重要。
佛在大乘教裡面常常教給我們,「依教修行供養」,這是對諸佛菩薩的真實供養。我們蓋個大廟,塑造佛的金身,種種香花、幢幡、寶蓋來供養,佛要不要?釋迦牟尼佛在世,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什麼都不要。真正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你才會恍然大悟,為什麼古來的高僧大德他們修行住茅蓬。茅蓬多半是自己建的,山上砍幾棵樹做柱子,用草搓成繩子,把架子綁好,梁柱綁好。用什麼做牆?用泥土做牆,土牆,上面蓋茅草,山上砍一點茅草蓋上去,遮蔽風雨,自己動手自己幹,蓋個小茅蓬。為什麼不接受別人給他蓋個廟,用意到底在哪裡?在示現、在教人,教當代的人、教後世的人,沒有貪瞋痴,對於物質生活,有個小茅蓬可以遮蔽風雨,足矣!
住茅蓬的人大概也是日中一食,生活非常簡單,他的時間都用在修道上,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吃的東西從哪裡來?恐怕有一半是採野生的,我們今天講野菜,住山的人都懂得,樹上的水果、野菜,取這些東西。也有少數,自己種點菜、種點糧食,糧食多半種什麼?種番薯、種地瓜、種玉米,這些東西好種,省事,種花生,可以當作主食。住山,與外面隔絕。確實有不少一輩子不下山,修行成功,開悟了,被人發現,就有很多人來參訪,很多人來跟他學習。
我過去看蓮池大師的傳記,蓮池大師就是這麼修行的,到以後被人發現,親近的人多了,來跟他學的人多了,怎麼辦?都蓋茅蓬。遇到這些大的施主,有這種財力的,看到這麼多人,跟法師商量建個寺廟,建個大道場,法師也同意,你們去建。建好之後也不拒絕,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給孤獨長者有庭院,禮請佛陀到那邊去住,在那邊講經說法教學,釋迦牟尼佛也答應了。這是隨緣而不攀緣,我並不是叫你去做,真叫水到渠成。世尊沒有拒絕,這就是告訴我們後人,緣成熟了,別人有真誠心供養,可以接受。但是什麼?產權是他的,不接受產權,接受產權你就有了財產。這是我們常講的,可以接受使用權,你的財產,這是你的房屋,你借給我用,我什麼時候不用了,還給你,正確。如果一有產權,你不是出了家嗎?一有產權,你又回家去了,你又有了家,你還俗了;雖然是剃了頭,實際上你已經還俗了,你不是出家人。這個道理要懂。
在現在,現代的社會跟古時候的社會不一樣,複雜多了。集合眾多人的力量建個道場,真正明白的人,這個道場要有一個管理的委員會或者是董事會,產權是交給董事會的,不是屬於某個人的。可是有人擔心害怕,萬一這些董事翻臉,趕我走怎麼辦?你看你這個提心吊膽都是為自私自利,把道忘掉了。四眾同學、在家的居士長者布施供養你,目的是希望成就你的道業,你天天念頭都想著怎樣擁有財產,錯了,你哪來的道?道是什麼?道是叫你放下,道是什麼?道是你自性裡面本來有的,那是道,你把它找回來。
《華嚴經》上佛說得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自性裡面有無量智慧、有無量德能、有無量相好。眾生迷了,你現在開始覺悟了,覺悟了趕快把它找回來,你要道場幹什麼?要道場好累!經營一個家庭就已經很累,家庭人少,沒幾個人,道場人多,是個大家庭。小家庭已經累死了,大家庭還能受得了嗎?要這個幹什麼?所以一定要想到要有道,道是什麼?道是智慧、是德能,我要藉著這個緣,這是個殊勝的緣,藉著這個緣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智慧。你真有道德,真有智慧,這個地方的人他會留你,不會趕你走。縱然趕你走,你也歡歡喜喜的離開,為什麼?沒有一個地方不歡迎你,你還有什麼擔心的?凡夫最怕的就是這個事情,最放不下的就是這樁事情。
我們當年剛剛接觸佛法,老師清楚,章嘉大師怎麼教我?他給我找了個保證。他說只要你發心真心為佛法,為弘法利生,你的一生自然有佛菩薩照顧,你自己一點都不要操心。我相信老師,這點很多人比不上我,為什麼?有很多人對老師懷疑,我對老師從不懷疑。我這一生接受三個老師指導,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最後是李炳南老居士。尊師重道是從小父母教的,對老師尊重,一點疑惑都沒有,相信。既然真誠心奉獻給佛菩薩,學這個法門,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所想的、所思的、所行的就這樁事情,除這個之外什麼都不想,為什麼?佛菩薩照顧。我常常想如果我要想,佛菩薩就不照顧了,為什麼?你自己會想,你自己會照顧自己,佛菩薩就可以省事了,不必多這個事情。如果我們自己不想,佛菩薩不能不照顧,一定要照顧,一點懷疑都沒有。如果出家人都像我這樣的信心,我相信每個道場都是正法道場。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我還記得那年就是我壽命到的那一年,所以印象特別深刻。我四十五歲,夏安居,結夏,靈源老和尚,這是台灣基隆十方大覺寺的方丈,我受戒的時候他老人家是我的尊證和尚。夏安居三個月,邀請我在安居之中講《楞嚴經》。我在山上講了一個月,好像是講到第三卷,《楞嚴經》十卷,講到第三卷,我得病了,重感冒。我還記得,那時候的名字叫A2,得重感冒。我心裡一想壽命到了,因為那年,我們三個朋友同年,命運相同,都是過不了四十五歲。在二月間,法融法師先走了,五月,明演走了,我是在七月夏安居的時候,我一想,到了,沒有留戀,也不恐懼。
我離開大覺寺回到景美我住的那個小房子,韓館長的,在那裡每天念佛求往生。我也不看醫生,我想醫生只能醫病,我的壽命到了,沒有辦法醫壽命。一切放下,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個月,身體恢復了。我們是真正學佛,真正是依教修行,確實是把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做為我們一生唯一的事業,沒有其他的念頭。病好了之後,養了一個多月將近兩個月,再恢復講經,這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
到以後遇到甘珠,那總是二、三年以後,甘珠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我的老學長。他告訴我,講經弘法的功德把命運轉變了,他知道,他說你短命,沒有福報,可是這些年講經弘法,全轉了。他告訴我,他說你的壽命很長,將來福報很大,他告訴我的,我也沒放在心上。真的,愈到晚年愈好,諺語所謂心想事成,我到晚年確實有這個味道,心想事成。我沒有想自己,我現在想的是世間人不要有衝突,世間人應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希望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不想其他的。對於佛法,我希望有年輕人像我一樣發真誠心續佛慧命,世間人講「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在佛法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真正發這樣的心,我會全心全力照顧他,幫助他。我這麼大的年齡,從弘法退下來,我要做護法的工作,護持下一代,護持真正發心續佛慧命的人。
佛法缺乏人才,儒道也缺乏人才,我們不僅僅護持佛教,儒跟道我同樣護持,甚至於其他的宗教也不例外。所以這些年來,我提倡多元文化大學、宗教大學,不是最近提的,很多年了,可是最近有很多響應的,使我們信心生起來了。以前只是想想,隨便談談,不知道能不能落實,現在看樣子有落實的可能。特別是這次在巴里島聯合國的會議,我也提出這個想法,回應非常好,大家感覺得這樁事情對於現代的社會有迫切的需要。看看哪個國家發心帶頭來幹,只要有一個人帶頭,跟進的人就多了。肯定有助於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這就是供養一切諸如來。所以這句經文它裡面的含義深廣無量,這就叫華嚴境界,每一句裡面的境界都不可思議。這是說到供養。
最重要的,還是佛在經上說的如教修行供養。《金剛經》諸位都讀過,都比較熟悉,你看世尊在講到布施功德的較量比較。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金剛經》上講布施,福德都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多少?「為人說四句偈」。四句偈的法供養福德超過大千世界七寶的財供養。這個話有很多人讀到之後都是說釋迦牟尼佛會講大話,很會誇張,不相信。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聽到也懷疑,但是怎麼樣?知道佛是不妄語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佛是真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句句是實話。可是聽了之後還是免不了懷疑,疑很難斷。經過這麼多年,我學佛五十六年,講經四十九年,現在這個疑沒有了,真的斷掉了,知道佛講的話決定真實。為什麼?大千世界七寶你縱然得到,你可以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可是佛經上的四句偈你要是真正參透,你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怎麼能比,不能比,所以佛講的一點都不錯。
明白之後,對佛感恩的心才能生得起來,老師的恩德。你在佛法裡沒有得到真實受用,對老師感恩的念頭生不起來,老師對我有什麼恩?對我有什麼好處?生不起來。真正明白,省悟過來,才知道老師的恩德真的大,超過父母太多了。可是老師教我們不能忘父母的恩德,還是把孝親擺在第一,把尊敬老師擺在第二,這是老師的大德。一個人的成就就是父母跟老師配合得很好,把這個人教出來。真正的教學沒有別的,是教你開悟,不是別的,這叫教育。聖賢教育跟我們現在世間人講的教育不一樣,世間人講的教育,跟最初教育這兩個字的本義也不相同,這都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再看第三句,『放大光明無有邊』。供養一切諸如來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諸位要記住,真正的供養是如教修行供養,如理如法的修行,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第二句意思在此地。第三句,這就是利益眾生,弘法利生。弘法利生首先講的形象,「放大光明無有邊」是形象。什麼形象?德行的形象。我們今天講倫理、道德、因果、智慧,你成就了,一定表現在你生活當中,這叫放大光明。放什麼光?倫理的光明。倫理的光明是從哪個地方發生的?從大慈悲心裡面生出來的。你會做樣子給天下人看,做什麼樣子?孝親,父子有親。你對你的父母、你對你的兒女那種親愛,讓世間人看到羨慕,這是光。然後這個光芒遍照,就是推廣,你愛你的兄弟,你愛你的家族,你愛你的鄰居鄉黨,你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愛一切眾生。這個光明愈放愈大,無有邊,無有邊是到遍法界虛空界。慈悲遍法界,你放慈悲的光;供養遍法界,你發供養的光;你能夠受持諸佛的教誨,放持戒的光,放忍辱的光,放精進的光。你都能夠做出來,做出榜樣、做出模範,讓別人看到受感動而跟你學習。
十波羅蜜的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光,四攝六度的光,我們講到最淺,十善業道的光,再就中國儒家講,五倫八德的光。遍法界虛空界,照耀一切眾生,照耀情與無情,這是你的德行。你的智慧起來了,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是性德。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在迷,你在覺,你覺可以幫助他破迷開悟,放大光明的作用在此地。你的作用是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有絲毫勉強那不是放光,那是什麼?那是造業,裝模作樣,目的何在?目的還不是求名聞利養嗎?現在人講打知名度,錯了。名不可以求,名害死人,名跟利沒有兩樣,是世間人的大病。聖人所說的那個名,聖人之名,實至名歸,先有實後有名。世間人是求名,無實,名實不相符,那叫造罪業。所以放光現瑞的意思你一定要懂得。今天時間到了,這一句的意味深長,我們明天接著再學。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12:1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