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83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八三卷)  2006/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8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經文講到第四段無方大用。清涼在經文前面給我們說明《華嚴》的作用,全是依普賢德而成就的。在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比較長,總共有二百零三首偈頌,以十門三昧說明這個作用。在早年我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特別把《華嚴經》介紹給我,他說佛教的《華嚴經》就是佛經哲學的概論;換句話說,他是要我用這個角度來看這部經,是佛經哲學概論,這在全世界哲學裡面真正算得上是最高峰。我們學習了五十五年,證實了方老師這句話一點都不錯。

  佛教教學的目的在經前面講了很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換句話說,大乘佛教教學的目標就是教我們成佛。什麼是佛?佛是真正的自己,像中國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是佛,佛是什麼?佛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的人,我們一般講聖哲。所以方老師介紹我佛是大哲,哲學家,大哲學家,佛是聖哲。我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都說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今天墮落到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

  大家都知道有六道輪迴、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出來的;換句話說,宇宙之間沒有這個東西存在。古大德把它比喻作一場大夢,我們這個夢的時間太長了,醒不過來。永嘉《證道歌》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包括十法界。換句話說,權教菩薩、阿羅漢可以說他們是夢醒了,醒了怎麼樣?醒了,夢沒有了,六道沒有了,他還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什麼?雖然醒了,還沒有完全清醒過來,我用這個比喻諸位好懂,完全清醒過來十法界就沒有了。這在中國的術語叫返璞歸真,反迷歸覺,真的覺悟了。真正清醒過來是什麼人?在《華嚴》裡面,初住以上的菩薩,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真的醒過來了,那就真的是功德圓滿了。

  恢復到本性之後,我們說返璞歸真之後,有什麼好處?這段經文就是說這個,你看他那個作用可不得了,智慧、德能、相好無量無邊。你真的明白之後,你才曉得這是一樁大事,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完成,一生當中把這個當作自己第一樁大事來辦,鍥而不捨。我學這門東西五十五年,講經教學四十八年,到下一個月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你才知道這個好處。這個大用不要說是多,沾到一點點的邊,就能解決今天我們這個混亂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這個學問到哪裡去找!

  可是非常遺憾,大乘的衰落,我們最保守的講一個世紀,一個世紀到一個半世紀,也就是說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中國沒有真正的大師出來。在古時候當然也是很少,有,外國人到中國來不算,印度這些高僧大德,中國的幾個宗派的開山祖師都了不起。前清雍正皇帝最佩服的,惠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特別是永明延壽,他說永明延壽是中國的釋迦牟尼佛。他的著作非常豐富,可以說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用最簡單的方法、最精要的方法,讓一個人在短時間能夠成就。

  清涼、賢首這是了不起的人,我們中國佛教史裡面稱之為華嚴菩薩。賢首國師指導我們怎樣能夠契入華嚴境界,他有一篇論文,現在人習慣稱論文,題目是「妄盡還源觀」。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斷盡就還源,還源就是佛。他把整個《華嚴經》修學的方法簡單說出六門,就是講六條。這篇論文大概一般書店找不到,《藏經》裡面有,我們查出來了。在這段講完之後,後面的《鈔》文裡面,就是清涼大師的節要把六門的題目節錄在後面。我們也會趕快把這篇文章重新打字整理出來。文字並不很多,找個機會我們好好的來學習怎麼能契入,要不契入不得受用。

  早些時期這篇東西不好講,為什麼?我們的根底不夠,講了也沒用處。現在我想想應該可以了,為什麼?我們的《華嚴經》已經超過三千五百個小時,你已經聽了三千多個小時,現在給你講這個方法讓你好用功,讓你真的能夠契入,會有幫助。尤其是對念佛人求生淨土,那個幫助就更大,讓你對淨土有真的認識,往生有確實的把握,這個法叫希有難逢。我們看最近的緣也是愈來愈殊勝,也有人覺得現前好像還是有點挫折,可是諸位,在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經驗當中,每次挫折之後有大幅度的提升。這個諸位知道,大家都經歷過,愈是有挫折我們愈精進,我們的心愈清淨。所以這個東西得禁得起考驗,禁不起考驗,一考就敗了,那就不行了。禁得起考驗,為什麼?純淨純善。什麼人禁不起考驗?心地不是純淨、不是純善,煩惱習氣依然很重,那就禁不起考驗,為什麼?心隨境轉,這個不能成就。

  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我們在經教裡面看到,他求學的期間十一年,十九歲出家(離開家庭)尋師訪道,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從十九歲到三十歲,要照中國的算法,中國算虛歲,十二年。十二也是個圓滿的數字,告訴我們十二年求學,徹悟了,那都是示現做樣子給我們看,這個十二年禁得起挫折。成就之後開始教學,最初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收了五個學生,以後學生愈來愈多。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常常跟著老師不離開的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叫常隨眾。

  這些人為什麼那麼樣願意跟他受苦?佛陀當年這麼大的一個僧團,沒地方住,他們沒有房屋,沒有房舍。經典上諸位都看到,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晚上找個大樹底下在那邊打坐,休息一下就行了。佛的規定,休息的時間不超過四個小時,夜晚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時候休息的時間,其他沒有休息,精進不懈,把自己所修學的全部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個很不容易體會,你要不是真正幹你體會不到,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快樂無比!世間再找不到有一樁事情比這個事情更快樂,所以才那麼多人跟著佛陀學,不是短時期,一輩子。佛陀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最初的五比丘那就跟足了四十九年,佛陀滅度之後他們還在世間,還是守住老師的規矩,給世間人做好榜樣、好樣子。

  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的文化跟印度不一樣,印度人對於出家人這種生活的方式非常尊敬。中國人如果說是老師沒地方住,吃飯要到外面去討飯,中國人討飯是乞丐,那還得了!這個學生會被社會大眾不能容納。所以佛教到中國,帝王都拜出家人為老師,哪有學生做國王,老師連個房子都沒得住,那還得了!所以到中國一定要受中國人的文化、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中國人對老師非常尊重,所以特別要給他蓋精舍。真的是蓋得好,比照什麼?比照皇宮,所以中國寺院是比照皇宮蓋的,為什麼?出家人是皇上的師父。

  佛教進入中國是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去禮請的,請回來的。初到中國是國家的客人,貴賓,然後就稱為國師,所以他所住的地方稱為寺。諸位要懂得寺是什麼,現在很多人不懂。如果你們有機緣到北京去旅遊,你們到故宮去看一看,你到故宮裡面看到很多寺,我們讀佛學的人對鴻臚寺比較熟悉,你到故宮裡面去看,有鴻臚寺,那是什麼?辦公室。皇帝下面有九個辦公室,直接歸皇帝管的,這個辦公室稱為寺。寺的意思是什麼?是永久設立,不會廢除的,寺有代代相承的意思。宰相底下辦公室稱部,所以從前宰相下面有六個部,皇帝下面有九個寺,辦公室,這都要懂得。

  佛教成立辦公室也叫寺,跟皇上下面的單位是平等的,稱寺。過去鴻臚寺管外交,現在外交已經改到宰相下面去了,外交部,在從前是皇上直管,宰相不管外交。名稱要搞清楚,不是廟,廟是祭神的,就有太廟。太廟是什麼?祭祖先的,皇上祭祖先稱太廟,平民百姓祭祖先稱宗祠、稱祠堂。所以廟、祠都是祭神的地方,我們可以說那是宗教,寺不是宗教。現在這個名稱都搞混淆了,寺跟廟連起來,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看到很遺憾的事情,它怎麼會變成宗教?所以諸位要懂得歷史,了解實際狀況你就明白了。

  佛教這個辦事機構,你看它裡面的組織跟現在的大學差不多,寺院裡面的方丈、住持,或者也稱為主席,他是校長。他下面分為三個部,佛學的名稱稱首座,首座就是現在學校裡面的教務,好像大學裡的教務長,管教學的;第二個是維那,維那管訓導,管學生品德修養;第三個管總務的,稱為監院,我們一般稱當家師,管總務的。所以第一個是首座,第二個是維那,第三個是監院(總務),你看跟現在一樣,現在寺院裡面還是有這個名稱,可是職責大概只有當家師管的職責沒有變,其他都沒有了。有首座,首座不管教務,教務沒有了;有維那,維那大概只是在佛寺當中領導大眾唱念,管理典禮的儀式,已經不是管訓導,變質了。這個我們不能不曉得,學佛的人不可以外行,人家一問你,什麼都不知道,內行的人就笑話你。所以傳到中國來是教育、是學校,佛寺是學校。國家護持,所以代代出人才;出家有人才,在家學佛也出人才,高僧、高士。現在連名稱都混淆,都不知道了,哪裡會有高人出來?

  要怎樣才能夠返本歸源?賢首國師講得好,妄盡,這就是當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放下。要把煩惱習氣放下,要把錯誤的知見放下,要把所有一切不善的習氣放下。這不是容易事情,說得很容易,做很不容易,那是什麼原因?其實當年章嘉大師教過我,佛法知難行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放不下是因為無知,你真的要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不難,放下很容易。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榜樣,他成佛了,他真成佛了,多少年歲?二十四歲,這個不能否認。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無論哪一部經,你拿去向他請教,他都會給你講得頭頭是道,佛法;世間法無論什麼事情你向他請教,你去問他,他沒有一樣不知道的。他的智慧從哪來的?我們說他這些常識從哪來的?沒學過。乃至於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物理學上的問題、數學上的問題,你向他請教,他沒有一樣不通,這怎麼回事情?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就知道他成佛了。他為什麼成佛?他放下了,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所以他的智慧現前了,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什麼?這就是《華嚴經》上佛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如來」兩個字我們現在懂了,如來是自性。這個地方講如來三昧講了十多次,自性本有的叫如來,哪個沒有?個個都有,諸佛如來的智慧、能力、相好、福報每個人都有,都平等。人要曉得一切平等,競爭的念頭就沒有了,就會斷掉了,為什麼?你看破了,把競爭放下了,怎麼競爭也等於零,本有,我有,你有,他也有,個個都有,平等的。所以在佛不增一分,在凡夫沒有少一分,平等平等,你還要爭什麼?現在人都是滿腦袋競爭,佛沒有競爭的,真正學佛的明白這個道理,他把競爭放下了。放下怎麼樣?想辦法去恢復自性,自性恢復的時候一切智慧德相統統現前,跟惠能大師一樣,那個境界才是方老師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這個我們從五十五年也證實了,所以我尊敬老師,我念念不忘老師。沒有老師的引導,我對佛教跟現在社會一般人一樣,完全不了解,認為它是迷信,認為它是消極,它不應該生存在這個社會上,他們是社會的寄生蟲。從前是這樣的觀念,一百八十度的錯誤。不是方老師給我說,哪個人要介紹給我,我都不會相信。這個恩德太大!這一指點我們走上一條光明的道路,無比的光明,這一生受用不盡。我們這一生要不能契入華嚴境界就對不起老師,真正能契入,這叫報佛恩、報師恩,同時也報父母之恩,自利利他,真實的利益。

  世間教學也不例外,孔子的教學、孟子的教學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成就,影響到現在?沒有別的,他放下了。他放下什麼?他放下自私自利,他放下名聞利養,他放下五欲六塵,他放下貪瞋痴慢,所以他的教學那樣的感人,那樣的成功,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也能這樣放下,我們的教學成績不會輸給孔子。我說這個話有根據的,根據什麼?我們在湯池做的一年的實驗,我們要求老師自我放下,他們真的放下了,真的感動地方的人民,從這個地方證實教學德教重要,倫理道德的教育。其他教育辦得再成功,如果倫理教育沒有,那個成功不是真的,是假的,為什麼?導致整個社會的動亂,這明白的擺在我們眼前!倫理道德教學的成功,國泰民安,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沒有對立、沒有懷疑、沒有憂慮、沒有衝突。

  儒跟佛的教育都非常重視倫理道德。孔子教學四門,第一門就是德行,第二門是言語,第三門是政事,第四門是文學。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第一句是「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後面接著「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什麼?倫理道德,大小乘經裡面講得太多。無論講多少,跟你的思想、見解、生活、待人接物是同等的關係,在《華嚴經》上看到的是圓滿的關係,原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佛對我們的要求,你怎樣才能夠契入?你要把妄的放下,要徹底放下。我們現在是知道妄要放下,我們也很認真努力在放下,可是怎麼樣?沒有到徹底。像惠能大師那種人,我們可以說是上上根人,他一明白之後他就能徹底放下,這真正是難能可貴。我們一般人放下是慢慢放下,像佛陀教導我們的,先放下執著,再放下分別,最後再放下妄想,分階段。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物是天地萬物)不再執著了,這個不再執著也有淺深次第差別。你看小乘,小乘的階級四果四向八個階級,這就是慢慢放下。初果向是向著放下的路上走,沒徹底;如果真的把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放下了,他就證初果,初果是第二個階級。第一個是初果向,第二個是初果,第三個階級是二果向,第四個階級是二果,阿羅漢是第八個階級。

  這就是告訴我們放下慢慢來,希望一年比一年有進步就不錯了。年年有進步,你這一生會不會成就?肯定成就。如果想想,我今年跟去年差不多,沒進步,甚至於我今年比去年更糟糕,為什麼?執著更嚴重,自私自利的念頭更嚴重,比去年更嚴重,競爭、好勝、控制、佔有的念頭愈來愈強,這就糟了,這絕對不是好現象,這個現象是什麼?這個現象是往下墮落。所以儒佛教人,乃至於所有宗教都教人不要追求物欲,追求物欲沒有不墮落的。佛教導我們怎樣?生活能過得去就好,你就把它保持在一個定點上;我們每天能吃得飽、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足了,比釋迦牟尼佛強多了。釋迦牟尼佛吃飯天天出去托缽,睡覺在大樹下,沒有房子,我們比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條件就好得太多了,要知足,知足常樂。為什麼?知足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後的好處你才真正得到。一得到之後就後悔我為什麼不早放下,到現在才放下。這歸咎於業障,真的是業障,每提升一個階級就後悔一次,這是正常的。諸位在精進的道路上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每提升一個階級,總是後悔我為什麼不早一天提升。

  菩薩的級別更多了,菩薩五十一個級別,一級一級的放下。佛教我們的,對一般人來講行,叫我們一下就放下,辦不到。古今中外三千年來真正徹底放下的太少了,這說明什麼個道理?說明佛陀的教學真的知難行易,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個屠刀是比喻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在中國,實在講惠能大師做了一個最好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了,他就是一聽到馬上就放下,真的展現出來給我們看到了,另外第二個就是雍正皇上一生最佩服的永明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在中國佛教史裡面,傳說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確實有這麼回事情。年輕的時候在政府部門裡面做個很小的職員,管出納,他盜公家的錢,自己沒有錢,管出納時他有錢,把這個錢拿來買物放生,常常放生。以後被查出來了,大概盜用公款的數目相當大。錢拿到哪裡去?他承認,他不打妄語,承認放生了。主管官聽了也好笑,確實他沒有貪污,沒有自己用,放生了,按照法律他要判死刑,所以主管官員就把這個事情報告給國王。國王看到這個案子也很好笑,就告訴執法的人員,殺頭,判刑殺頭;告訴監斬官你把他拉到法場殺頭,你看他的態度,他要是害怕,就把他殺掉算了,他要是不怕,你帶回來我要見他。

  結果到法場去,他一點也不害怕。監斬官問他,殺頭你怎麼不怕?他說我一條命換千千萬萬的命,值得!他講的是有道理。結果馬上把他帶去見皇上,皇上見到很感動,就問他:你想做什麼?他說我想出家。皇上成就他,做他的護法,以後他就變成國師了。所以這是偷盜,盜錢做好事。你要有永明延壽大師那種精神、那個心態去做,可以,他給我們開了例子,替國家修福。國家不知道做好事,替國家做好事,寧願捨自己的命,他真有成就,他那個成就確實決不在釋迦牟尼佛之下。所以雍正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住的廟杭州淨慈寺,特地派人去修廟,莊嚴道場,皇上來供養。這都是我們的前輩,我們的先例,應該認真努力來修學。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現在我們接著看十門三昧的第二門,「華嚴妙行三昧門」。在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六門第一門「顯一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之體」。這句話所說的就是自己的真性,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來面目,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染不淨(經上講不垢不淨),不常不斷,圓滿光明。這個體是自己的本體,同時也是宇宙的本體,是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物之本體,就是世尊在華嚴會上所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它在能現的方面來說,稱它作法性,在所現的現相上來講,稱它作法身。

  諸位要知道,法身跟法性是一不是二,這個一定要懂。你要真正明白了,你才曉得整個宇宙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什麼關係,你就明白了。像我們現在一個人,我們自己覺悟到了,我身上一根汗毛、我身上一個細胞跟我整個身體是什麼關係,我們很清楚,我們是一體。可是我們不知道我身體之外這一切人跟我什麼關係,不知道;身體之外的天地萬物跟我什麼關係,不知道,那叫迷。那麼試問問,我們在孩童的時代,我們身上汗毛跟細胞跟我們整個身體有什麼關係,自己曉不曉得?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曉得?到讀書的時候,尤其讀生理衛生的時候,聽老師教導這才曉得、才搞清楚了。

  我們身外面有眼耳鼻舌五官,裡面有五臟六腑,構成整個一個身體。每個器官、每個細胞、每根汗毛各有各的功能,各各不相到,但是它確實是互助合作,讓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可是更往深一層我們就不曉得,更深一層,每根汗毛、每個細胞還可以分,現在科學家把它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分成粒子,現在再分,分成夸克,所有一切天地萬物這樣分出來,分到最後都是一個東西。由此可知,形形色色的森羅萬象就是那一個東西組合不相同,我們現在講方程式,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變成元素,元素在不同方程式的組合就變成天地萬物,這樣子漸漸曉得關係了。

  佛在《華嚴經》上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一定要認識。聖人教學,首先一定把總的原理原則告訴學生,為什麼?他將來一生的修學有方向、有目標。學是學這個,修也是修這個,證也是證的這個。總而言之,你的信解行證不離這個,這就是自性清淨圓明之體,這不能不知道。有體當然就有用,用就起兩個用,「起二用」,第一個是「海印常住用」,在《華嚴經》裡面講得很詳細,當中加兩個字,「海印森羅常住用」,森羅萬象,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現相,森羅萬象常住用。這句森羅萬象常住用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第一個圓明海印三昧門,一共講了十個意思,無心能現、現無所現、能現所現非一非異,一直到後面給你講的廣大、普現、頓現、常現、非現現,這是說明整個宇宙的現相,能現所現不可思議。

  第二「法界自在用」,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的華嚴妙行三昧門,是屬於法界自在用。什麼叫華嚴三昧?華嚴三昧是佛華嚴三昧另外一個稱呼,在經文裡面完整的它上面加了一個佛字,佛華嚴三昧。「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這叫華嚴,「一心修之謂之三昧」,這是我們把名相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它是根據什麼?華嚴三昧是根據什麼?當然總的樹根,這個諸位要知道,樹根是體,一體,一個根;華嚴,從根長出一個主幹,我們稱之為本,根本;本裡頭又長出幹,樹幹,幹再長枝,枝再生條,條再生梢,梢再生葉。我們用植物來看諸位容易懂,它一個根,整個宇宙是一個根,這個體就是一個根。總的來說,當然是源自性清淨圓明之體,它是總的。二用就是兩個幹,一個根生成兩個本,一個本就是森羅萬象整個宇宙,這就是圓明海印三昧,另外一個本就是華嚴妙行三昧。要知道統統是依一個,就是依自性,或者是講依法性而起來的,所以它這裡解釋,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這是什麼我們就知道了,這一句所說的就是圓明海印三昧。我們用現在的話說,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森羅萬象,這是法性所現的,依這個,這是一真法界。

  達此理趣而修萬行。達是通達,通達就是覺悟了。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而修萬行。這個行不是名詞是動詞,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了解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知道它是一體,知道它是不二,了解事實真相。就像前面我們也費了不少時間所說的,這些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現而無現、不來不去、頓現、常現、現無所現,現非現現就是現無所現,搞清楚、搞明白了之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莊嚴佛果。你起的念頭完全隨順法性,完全莊嚴法相,沒有一絲毫違背,思想不違背,言說不違背,行為不違背。

  這句達此理趣而修萬行,就是《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五十三參裡面,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是代表,什麼代表?是達此理趣的代表。這些代表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有,通達之後,他們所作所為無一不是莊嚴佛果、莊嚴世界、莊嚴國土、莊嚴一切眾生,純淨純善。變成什麼世界?人人都是菩薩,人人都是羅漢,人人都是善友,沒有一個不隨順法性的;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是違背自然運作的法則,沒有一個。這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倫理道德。如果有錯誤,立刻就修正。

  在中國古時候的標準就是五倫八德,莊嚴世間,在佛法裡面十善,還往前面講,孝親尊師,特別提出來慈心不殺。慈心就是理智的愛心,決定沒有一個念頭傷害眾生,沒有,蚊蟲螞蟻、蜎飛蠕動,都是真誠的愛心,沒有傷害。十善、三皈眾戒,所有一切行門,統統是十善業道的擴大,把所有修行歸納到最後就是十善業。十善可不能小看了,十善是佛菩薩修行的根。這裡面的境界愈說愈微細,像不殺生,有一個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錯了,我就有罪,應該怎麼樣?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為什麼他生煩惱?我怎麼能對得起他。叫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這不是莊嚴佛果,是破壞佛果,這跟華嚴相違背。

  華嚴是比喻,在經題裡面講過,像個大花園一樣。這個花園裡頭各式各種的花卉品種應有盡有,圓滿具足,每種花都盛開,這個花園美不勝收,絕對沒有這個妨礙那個,沒有,個人在自己的本位放出燦爛的光芒,是這麼個意思。盡我們的智慧、盡我們的能力所作所為莊嚴社會,利益眾生,這叫華嚴,所以他的心純善。不但純善,純淨。如果純善不淨,這是世間法,世間聖人,純善又純淨,出世間聖人,諸佛菩薩。純淨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斷盡,沒有了,這個世間倫理道德,佛法講的十善、三皈眾戒、菩薩所修的六度、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諸菩薩共修的六和四攝統統做到了,沒有一樣沒有做到,莊嚴佛果。他不用佛國,用佛果,什麼意思?你自己成佛了,所以他不用佛國,用佛果。自己成佛哪能不莊嚴佛國土?字字句句用意都很深,深廣無盡。

  我們學太重要了,你要不學你就不能達。學怎麼樣?沒有止境的學,因為達是無止境的。你看看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我達到初信,還沒有達二信,要精進努力;我達到二信,上面還有三信;我達到十信,上面還有初住。你就曉得,這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生生世世認真努力。我們常講提升自己的靈性,沒有別的,佛法的教學就是教你生生世世不斷提升自己靈性,一直提升到最高,佛果,還在等覺之上。我們現在依教修行,知道多少就做到多少,統統是莊嚴佛果。好像我們蓋一層大樓,五十二層,我們現在才做第一層,是不是莊嚴佛果?是的,那最高的一層還是要依第一層,還是要依第二層,還是要依地基,你一層一層往上蓋去。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所修的我們用四個字把它總包括了,就是「純淨純善」,都是為了這棟大樓圓滿建成。圓滿建成,連頂端都建成,頂端這是佛果,無有一法不是莊嚴。

  我們今天勸大家,這是基礎的基礎,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這是普遍的勸導,這是莊嚴佛果,這是大方廣佛華嚴。這一條路是無比殊勝光明的大道,如果你違背就傾斜、偏差了,偏差就走上邪道,這個不能不知道。邪道是什麼?妖魔鬼怪,三途六道,偏差了。偏差從哪裡偏起?從念頭偏起,念偏了,你的言語、行為全偏了,你自己不知道,通達的人看得很清楚。達,誰達?最低的達是初信位菩薩,上面的他看不到,下面看得很清楚;初信看二信看不到,但是看初信以下、看六道凡夫,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他站得高。我們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

  由此可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祖師我們沒有見過,看到他們留下來這些註疏、這些著作,我們讀了之後,跟佛所講的沒有兩樣,無一不是勸導我們讀誦大乘、親近善友。儒家講親仁,親近仁慈的人、仁德的人,《華嚴》講親近善友,善友是什麼?善友是通達的人,通達的人沒有一個不善,不通達的那就很難講了。你想這個重不重要?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

  再回頭想一想,孔老夫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朋是志同道合。夫子又告訴我們,「吾嘗終日不食」,一天不吃飯,「終夜不寢」,一晚上沒睡覺,「以思」,在那裡想,想的結果,「無益」,都沒有真正的利益,最後下的結論,「不如學也」,夫子好學。什麼時候我們自己把好學跟吃飯、睡覺相等了,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睡覺,不能不學,甚至於是學比吃飯、睡覺還要重要,你就成功了。你對於佛菩薩所說的,對於孔夫子所講的那些話、那個味道,你體會到了,否則的話你體會不到。然後他想的你會想到,他能說得出,現在我也能說得出,這就很靠近了,他話裡頭的意思你能聽得懂,有味道。

  我們今天麻煩,確實業障習氣太重,心浮氣躁,聽了怎麼樣?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聽了沒味道,不入味。為什麼沒有味道?你跟這個境界距離很遠,所以雖然聽到,感受不到,必須要有相當的修養,那就是什麼?真做,真做是福德,你能懂一點是你的善根,有善根沒有福德不能成就。一定要真幹,努力去幹,提升自己,慢慢的就漸入境界。老師教學對於學生的根底觀察得很清楚、很明瞭,根底是什麼?他距離聖道、聖學有多遠,有沒有偏差,偏差不大,很容易幫助他扶正,就是引導他。

  真正成功、失敗的關鍵在好學。好學裡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放下,不肯放下,縱然好學,也很難成就。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對於道場裡面的職工,管理道場這些人,我們要特別感恩,為什麼?他們是真正做出犧牲奉獻,因為他們要管事,他們的心不容易靜下來,他們的學進度非常緩慢,得利益的是清眾,所以要感恩。你有個道場不能沒有管理的人,我們中國古時候有個諺語,現在大家我想都知道,所謂是「當家三年,豬狗都嫌」,沒有一個不討厭你,你就曉得管事得罪人,這是肯定的。

  在佛門裡面有個諺語,你想害某人,你要害他,你就請他做住持、請他做當家,為什麼?他一生修福,不修慧,這一生想了生死、出三界的機會他沒有。所以古時候寺院裡面當家執事人員那是很公道的,我們想了是不能不佩服,他的工作就一年,大家輪流做,不是一個人要做一輩子,一輩子害死他了。不能不管事,所以從前寺院庵堂都是選舉制,從住持到底下的職工,臘月三十,過年總辭,總辭之後就改選,選出來第二天早晨初一他們上任。這是輪流,這個好,我在這邊長住,應當替常住服務,但是服務時間是一年。不做這些事情心地清淨,那個提升速度很快;除非你自己不用功,你自己不精進,你自己不好學,那就沒法子,如果你自己精進、好學,進步快。因為你進步快,你明瞭通達,所以對於當家、職工、執事這些人非常感恩。我們自己將修學功德迴向給他,他能不能得到?那是他的心,他的心要是沒有自私自利,大公無私,我們的迴向他得到;他如果有私心、還有貪瞋痴慢,他的性德上有障礙,我們雖迴向給他,他得不到。

  佛法對於這個事理講得多麼精細,你真契入怎麼會不歡喜?怎麼能捨得?這是我親身的感受,世間什麼樣的娛樂你叫我去,把讀經講學放下,我絕對不幹,我這裡頭的樂趣比它高得太多,簡直不能比。沒有契入不知道,給你講了你也不相信,所以也用不著跟你講。聰明人能看得出來,你細心觀察你能看出來,那是我們一般講有善根,他能看得出來。所以實在說,一個團體裡頭,還是祖師大德那個制度(是佛菩薩教的)正確,就是工作是輪流制的,不能害死一個人,於心不忍。

  「一心修之謂之三昧」,這裡頭「一心」是個關鍵的字眼,不能用二心,二心就不是三昧。一心修十善,一心修覺正淨,一心修六和敬,一心修四攝法,一心修十波羅蜜,一心修十大願王,只要用一心修,就叫做三昧,一心是什麼?專心。所以佛祖、老師教導我們,這我在李老師那裡受教是最明顯的,一門深入,他決定不准你學兩門,你旁聽可以。譬如我們跟李老師學經,他老人家也講古文,也講《論語》、講《大學》、《中庸》,我都去旁聽,旁聽可以。但是旁聽只可以聽他的,別人講不可以聽,這他限制得很嚴。怕什麼?怕將來產生錯誤的知見。他一個人可以,他無論講什麼,我們只學一門,他講的東西我們可以旁聽。所以這是決定禁止,其他老師、大德決定不可以,怕你什麼?怕你二心。

  一心修還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提升。學《華嚴》就叫華嚴三昧,一心念佛叫念佛三昧。淨宗的典籍現在是五經一論,都是提倡持名念佛,就是《十六觀經》也是的,《十六觀經》最後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所以都能稱作念佛三昧。淨宗五經一論要不要都學?我不主張都學,我主張是一門,其他的五門可以參考,一門深入,為什麼?得三昧容易、快速。如果五經一論六門功課同時都學,很困難;換句話說,你心不專,你的力量分散的,你不能集中,很不容易成就。真正想成就、想提升是一門,一門裡面沒有貪瞋痴,多了就有貪心。用貪心不行,一心才行。我們世間人常講貪多嚼不爛,你要用清淨心,要用一心,你才真正能成功,這個不可以不知道。

  凡是信心還在動搖,都是對於佛法認識不清楚,他才會動搖。追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業障,業障頭一個,對老師沒有信心。現在這個老師要追究到佛,對釋迦牟尼佛沒信心,對祖師大德就當然更沒信心,現在看到這些出家人或者是在家的老師,信心生不起來,這就是業障。我這一生能有這麼一點成就,在起步的時候跟大家不同的地方就是我有信心,這個信心是從哪裡來的?最早的時候那個根是從母親那裡來的,孩童的時候,三、四歲懂事了,一直到十歲,生長在農村。我們農村有個觀音廟,現在我回去,那個觀音廟沒有了,地方還在,旁邊有個小河,那裡有個小橋,小時候在那裡玩耍的地方,廟沒有了。我母親拜神、拜佛,所以從小有這麼一個根。到以後進到城市,入了學校念書,老師都講這個東西是迷信,我們也就接受,迷信,就把它否定,背叛了。可是遇到方老師的時候,這又撿回來了,那是小時候有這個根,如果小時候沒有這個根,是很難。方老師跟我一講,回想到小時候母親帶我們到寺廟、城隍廟看那個,就又起來了。

  所以諸位想想看,從十歲離開,當然那時候印象還是有,大概到完全排斥應當在十五歲。我跟方先生是二十六歲,十年,背叛了十年。還不算長,所以還能夠回過頭來。回過頭來我沒有懷疑,我對老師相信,接觸經典的時候對釋迦牟尼佛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尤其老師的指導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根才紮下去。所以童年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太重要,背叛、離開十年還能找得回來,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還能找得回來,如果小時候沒有根就難講,就很難說了。

  華嚴三昧這個意思,《華嚴經》跟祖師大德的註解裡面還有一些重要的意思,今天時間到了,下一堂課我們把它補出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10:47)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7:10: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35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