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66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六六卷)  2006/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6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十地諸行,第三段「辨得法結位」,末後這兩句我們今天可以結束。

  【若獲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現世間。則獲十地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

  這是說菩薩,十地菩薩覺悟、明瞭這個身是法性所現。不但身是法性所現,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一法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入這個境界,所以叫『獲』,獲得的是『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現世間』,這是說菩薩應九法界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身,應化身示現在這個世間,這是法性的威力,這是不思議的境界。他就能夠獲得佛所說的『十地位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這都是威力現世間,具體給我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十自在」,其次的就是具足十波羅蜜。無比殊勝的解脫,這是性淨解脫,不是一般的。到《華嚴經》後面「十地品」會有非常詳細的說明。

  前面我們學十波羅蜜,就是「諸度」裡頭學的十波羅蜜,末後智波羅蜜我們也學習過了,我們把這一句再念一遍。「十、智」這是權智,「菩薩知一切法真實,真心應法,知一切如來力」,這個意思都非常之深。知一切法真實,就跟前面偈頌裡面所講的「功德法性身」是一個意思。因為菩薩已經證得大般涅槃,所以知一切法真實,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跟我們凡夫完全不相同。知一切法真實,我們的身也是如此,身是什麼?法性身。一般人沒有不貪生怕死的,如果知道這個身是法性身,法性身沒有生死,法性身沒有來去。真的像《般若心經》上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就是他用般若觀照的時候,就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有名無實,所以一切憂慮、恐怖統統都消失了。世間認為這是大苦,這是離苦得樂,到這個地方才叫究竟圓滿。

  下面講「真心應法」,這個意思前面說過了。「知一切如來力」,一切就是大自然的變化,大自然的運行,這是一切如來力性具的智德。性具智德可以說之為「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一切如來力。後面說「此中方便」,第七方便,能助布施、持戒、忍辱。願波羅蜜能助精進,力波羅蜜能助禪定,智波羅蜜能助般若,慧就是般若。「所謂四助六也」,四就是十波羅蜜後面的四條,它能夠幫助前面六波羅蜜的圓滿。

  「菩薩修此十法化度眾生,超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也」。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菩薩真的修這個?就是賢首菩薩,十信位的,十信位的菩薩他真修。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還有沒有修?給諸位說,沒有了,如果修他就墮落了。你想想看,六根對六塵境界已經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哪裡還有分別執著?所以初住以上的法身菩薩叫無功用道。但是他應化在十法界,十法界眾生有感,他應,應化在十法界他是表演。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以及釋迦牟尼佛的這些弟子,聲聞弟子、菩薩弟子,都是做種種示現,那是舞台的表演,這個要知道。所以這叫權,大權示現。有沒有真正是修的?有,十信位菩薩真修。法身菩薩不是的,法身菩薩、諸佛如來是來示現的,是表演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好,第三小段我們就學到此地。

  再看後面第四段,第四小段有三首偈,不難懂,我們看經文:

  【若得十地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則獲灌頂大神通。住於最勝諸三昧。】

  前面這兩句我們費了不少的時間,十自在跟十波羅蜜,大概有十幾個小時就學習這些。我們是真學,不是示現。到這樣的程度,真的,真修,賢首菩薩真修,他的果德就是獲得諸佛如來給他灌頂;灌頂是授記,就等於說是畢業了,給他祝福。灌頂是密宗裡面的儀式,《華嚴》教義包含所有的宗派。所以,以前方東美先生給我說,《華嚴經》是佛教概論,古大德說《華嚴經》是佛家的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的眷屬。這就說《華嚴》是總說,是一切統統講到,各宗各派只是《華嚴》裡面的一部分。像一棵大樹一樣,這是從樹根到樹葉全部給你介紹,其餘的宗派就是一個枝,一個樹梢、一個樹枝、樹幹,這樣的介紹,不是整個的,《華嚴》是整體,我們總要認識清楚。

  灌頂,我們現在看到密宗上師給我們灌頂,是用幾滴水滴在你的頭上,甘露灌頂。其實這是表法,它的意思你要懂得。頂,人的頭頂最高,沒有比這個高了,灌是傳授的意思,頂就是最高的佛法,最圓滿的佛法,傳授給你,這叫灌頂,這是灌頂真正的意思,灌頂的本意,你要知道。我們曉得,古大德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經是第一?最殊勝的,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哪一部經是頂?隋唐時代,我們中國許多祖師大德,還加上外國人,外國人有韓國的、有日本的到中國來留學的,回去之後都是祖師。他們在一起研究,也肯定《華嚴經》是一切經當中第一經,經王,到後來歷代大家也承認《華嚴》第一。

  可是那時候有些祖師大德,從《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到最後圓滿成佛用什麼方法?這個很重要,用什麼方法讓大家一個個都圓滿成佛?那就是「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樣才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在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這些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求生淨土。於是大家就恍然大悟,《華嚴經》是第一,淨土經是第一裡面的第一,導歸淨土就是歸《無量壽經》,所以真正不可思議。諸位再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的序文,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古德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分量有大小的差別。《華嚴經》部頭大,八十卷,《無量壽經》的分量少,只有一卷,也有地方分為兩卷,《彌陀經》就更少。可是內容沒有兩樣,也就是說,分量小的是《華嚴經》的濃縮,變成《彌陀經》,《彌陀經》把它擴大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我們在《彌陀經》註解裡面,看到蓮池大師的《疏鈔》,很多年前,大概總是二十多年前,我講過,《彌陀經疏鈔》講過兩遍,二十多年前是第二遍。保留著有錄音帶,那時候沒有錄相,有錄音帶,一個錄音帶是一個半小時,總共是三百多個帶子;換句話說,要是每天講一個半鐘點,講一年,三百多個帶子,分量非常可觀。我第一次到美國去講經是一九八三年,我就把這套帶子帶到美國去。因為美國那邊同修告訴我,美國的佛教禪跟密很盛行,沒有人相信淨土。所以我特別把《彌陀經》這套帶子帶去,講經的時候放在旁邊擺著。大家看這什麼東西?這是《佛說阿彌陀經》的講解,大家一看都呆了。認為《彌陀經》太簡單了,這有什麼好講的?我們每天講一個半小時,講了一年,我記得好像是三百三十多個帶子。這樣子讓大家對淨宗不敢輕視。我們把淨土傳到美國,用這個方法。所以淨土是一切佛法最後的歸宿,這是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

  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這是佛門的一位大德,通宗通教。他的註疏、講記總共差不多有四、五十種,著作等身,大部分收在《卍字續藏》裡面。他有一部《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裡面說過一句話。佛門裡面講消災、消業障,他說佛門裡面各種的經懺,經是經書,懺是懺儀,你的罪太重了,都沒有辦法,都懺不了。像今天講的《梁皇懺》,沒用,《大悲懺》也沒有用,水陸懺法也沒有用,什麼懺法都沒有用。他說最後還有一樣東西很管用,決定把你的罪業懺除,那是什麼方法?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比水陸懺法的功德不曉得大多少!可是現在很多人都不懂,念佛好像也沒有什麼效果,那是什麼?不會念。念佛你要懂得念佛的道理,要懂得念佛的方法,如理如法,效果不可思議。灌頂法師說的。他那個書名叫做《觀經直指》,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灌頂法師著作的。我們讀了之後,對淨宗的信心堅定了,再也不會動搖。

  然後,你就懂得灌頂的意思,我們今天展開《彌陀經》,或者展開《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恭恭敬敬,就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給你灌頂一次。你每天都讀誦,那每天都接受諸佛如來給你灌頂。真灌頂,不是假灌頂,為什麼?《無量壽經》、《彌陀經》是一切經的頂法,是《華嚴》的總結。我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講得很清楚,《無量壽經》我講過十一遍,你每念一遍就是十方諸佛給你灌頂一次。

  真正的灌頂,有形式的,十地菩薩;有實質而沒有形式的,等覺菩薩、法雲地的菩薩,有實質沒有形式。有形式那就錯了,完全著相了,這個道理要懂。因為賢首菩薩無明沒有破,將破未破,他受灌頂之後就破了,破了的時候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沒有了。永嘉禪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那是講你在迷的時候有六道輪迴,覺悟了,六道輪迴沒有了。賢首菩薩覺悟了,十法界沒有了。六道沒有了,有十法界、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沒有了,就一真法界。那就是極樂世界,那就是華藏世界,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神通、道力圓滿具足,所以得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諸三昧」是一切三昧。三昧通常翻作禪定,這是印度梵語音譯的,正確的翻,「三」翻為正,「昧」翻為受,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我們六道凡夫裡頭,沒有正常的享受,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多。六道眾生享受的是什麼?五種,五大類,苦樂憂喜捨;身有苦受、有樂受,心有憂受、有喜受,苦樂憂喜捨,五種受。捨是身暫時沒有苦樂,心暫時沒有憂喜,那叫捨受。正受是定,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是正受。

  三昧有淺深不一樣,等級很多,還有修行的方法不一樣,佛法裡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任何不同的方法、門徑,可是你得到的是相同的,得到是什麼?三昧。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得到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這個地方講「最勝諸三昧」,三昧當中最殊勝的。最殊勝的,同學們我們相信你也許聽說過,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中之王,三昧中王!最勝諸三昧,豈不就是三昧中王,念佛三昧!所以我們就肯定,這句話就是講的念佛三昧,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因為後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修的就是念佛三昧,在華嚴會上給我們展示的,給我們做榜樣的,這個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這一首:

  【若獲灌頂大神通。住於最勝諸三昧。】

  這跟前面完全相同,不一樣的就是前面一個字,『若獲』,前面是「則獲」,這兩個字有差別,你要是獲得灌頂,住於最勝三昧:

  【則於十方諸佛所。應受灌頂而升位。】

  你決定在十方諸佛面前接受十方諸佛給你灌頂授記,授什麼記?成佛之記。你在什麼時候、在哪一個世界示現成佛,佛號稱謂是什麼,在某個世界普度眾生,十方諸佛會給你授記。再看下面第三首:

  【若於十方諸佛所。應受灌頂而升位。則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頂。】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這三首偈,第一首是講「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第二首講「大盡」,盡是什麼?生死、煩惱習氣沒有了,這盡了,叫大盡。實在說,在菩薩的位次上可以說大盡分,為什麼?無明斷了,無明要知道就是起心動念,這叫無明。你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才真正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非常難!你看我們連執著都沒有辦法放下,分別放不下,起心動念就更不必說了。

  先起心動念,然後才有分別,從分別裡面才有執著。所以佛教給我們斷煩惱的方法,先斷執著,執著裡面,又教給我們先斷最粗重的執著,最明顯、最粗的。是什麼?五種見惑,這是最嚴重的執著,從這兒下手。這五種,頭一個是身見,你看看六道眾生,哪個眾生不把身體當作自己?我,都認為是我,錯了,不是我。認為這個身體是我,就產生一個錯誤觀念,有生有死,生死太可怕了,產生恐怖。所以佛告訴我們,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就像我們穿的衣服一樣,這是我的衣服。所以會說話的人應該怎麼說?這是我的身體,我的身體不是我,是我的,就是我所有的,不是我。

  什麼是我?法身是我,法性是我,法身跟法性是一個意思。法性能現,法身所現,法性身這是法相。什麼時候你在相上見了性,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好,這就圓滿了。你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你就曉得,「我」沒有生滅,大乘經教裡面所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都是形容真身,我們一般人叫靈性,有人叫靈魂,靈魂還不是真的,靈魂是講阿賴耶識,靈性可以說是法性。你這個要認識。所以頭一個破我執,身見。

  第二個破邊見。邊見就是我常講的,我們對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這個念頭就是邊見的根,這個要破掉,這個不破掉你永遠沒有辦法入佛門。我們前面一再細說,你能把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破掉了,恭喜你,你入《華嚴》小學一年級,就是我們講十信位的初信位的菩薩。不要以為一年級很低,但是他是聖人,佛家常講「超凡入聖」,他真的超凡入聖,他不是凡夫。雖然還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但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得自在,多不容易。六道裡頭得自在,決定不墮三途,三不退裡面得位不退。色界天、無色界天不如他,比不上,為什麼?色界、無色界壽命終了還要往下墮落,往三途墮落;《華嚴》小學一年級絕不墮三途。所以四禪天人、非想非非想處天人不能跟他比。

  第三首「受位」,接受十方諸佛灌頂的祝福。所以末後一首說『若於十方諸佛所,應受灌頂而升位,則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頂』,諸位想想這多麼殊勝!「甘露」在此地也是比喻。甘露到底是什麼?佛給我們講,這不是人間的,天上的,天人飲料裡面最殊勝的,稱之為甘露。所以比喻總是以最殊勝的法,灌是傳授,傳授給他,頂是最殊勝的方法,大法。我們現在廣義的來講,《華嚴》是大法,濃縮起來講,一句佛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頂法當中的頂法,沒有比這個更高,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諸位看看蓮池大師的註解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讚歎的。阿彌陀佛用什麼方法度無量無邊罪苦眾生?就是一句佛號,這是我們不能不認識的。

  我們在講席裡面做了多次的報告,隋唐時代的古大德將世尊一代時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裡面,選出第一經,第一經是《華嚴》。又從《華嚴》裡面看出來,《華嚴》最後是歸《無量壽》,所以古德說《華嚴》、《法華》,這是圓教一乘,皆是《無量壽經》之引導,那《無量壽經》是什麼,你知道了。《華嚴》、《法華》引導你入《無量壽》,一點都不錯。我學佛,最早跟方東美先生,方先生喜歡《華嚴》,我也很喜歡《華嚴》,喜歡經教,我對淨土宗念佛沒興趣,我就不知道念佛的好處。以後親近李老師,李老師介紹我讀《印光大師文鈔》,我讀完《文鈔》之後,態度改變不少,不反對淨土了。以前對淨土是有反對的態度,讀了《文鈔》之後不反對了,但是不學,修淨土的心發不起來。

  我跟李老師是學講經,而李老師是一再把淨土介紹給我。你看我在台中學的五部經,兩部是淨土,《彌陀經》是淨土,最後《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淨土,這「淨土五經」裡頭的,學五部佔兩部。可是還是用學教的態度,沒有修淨土的意念,很難度!老師對我一番苦心,我也很感激,但是很不容易。到什麼時候歸心淨土?第一次講《華嚴經》,在台北志蓮精舍,那邊精舍的主人請我講《華嚴》,時間很長,講了大概有十幾年。十幾年當中沒有一直講,常常出國,到國外弘法就停了,回來接著講。好像前後有十七年,講了一半,《八十華嚴》講了一半,《四十華嚴》也講一半,因為我那時候是同時講,一個星期講三天,兩天講《八十》,一天講《四十》。

  在那段時期當中,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這個經仔細翻開來看,看到最後我就愣住了,怎麼他們統統都修淨土法門,都是求生極樂世界?你看我講《華嚴》,真的是粗心大意,都講過了,但是沒有注意到。這樣仔細再一檢查就發現問題了,知道文殊、普賢統統是發願求生淨土的。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得意門生,文殊菩薩最好的學生,當然是跟老師學一個法門,要不然不能稱入室弟子,入室是傳道的,傳法的弟子。這才曉得文殊求生淨土,那善財肯定是修淨土的。

  其實五十三參我也講了不少,當時第一次講的時候疏忽了。現在一看,頭一個他參訪的是德雲比丘,《四十華嚴》裡叫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吉祥雲比丘給善財童子講開示,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個內容我知道,這二十一種念佛法門,包括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我懂這個意思,在講經的時候講過。但是沒有想到自己修淨土,沒想到這個,這麼一檢查才知道。那麼善財當然是修淨土,因為第一個是先入為主,就肯定善財是修念佛法門。然後看到末後,最後五十三參第五十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恍然大悟!一個開頭,一個結束,統統是修淨土,當中決定沒有間斷。就是當中善財參訪的,那叫無量法門,把它歸納為五十一;五十三參,去掉前後是五十一。當中五十一是代表無量法門,善財統統學,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自己修,則專修淨土。我把這個事實真相看出來,搞清楚了,這回過頭來專修淨土。

  我修淨土,老師勸,苦口婆心的勸,我都沒法子接受。所以我的淨土法門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真正古人所講的,《華嚴》引導我入淨土,《法華經》引導我入淨土。淨土是頂法,灌頂,把淨土法門傳給你這是真正灌頂。這一段我們就學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五段,第五段有兩首偈,說「大用難測,亦是釋名分事」,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若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頂。則身充遍如虛空。安住不動滿十方。若身充遍如虛空。安住不動滿十方。則彼所行無與等。諸天世人莫能知。】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這是第五段。「五若蒙下二頌,明(是說明)大用難測」,測是測度,我們凡夫無法想像菩薩的作用,「亦是釋名分事也」,這個地方所說的菩薩的名分是十地菩薩。此地是十信位的菩薩,同時也修學十地菩薩的科目,科目當然小學念的跟大學不一樣。譬如小學念的歷史,課本裡面文字都不多,每個朝代只講幾個重點。最簡單的像《三字經》,《三字經》上有中國的歷代,文不長。可是它那幾段文要是展開,就是中國特有的二十五史,那個分量可就多了,總共有三千多卷,絕對不是一個人一生所能夠修學的。所以中國二十五史有很多學者專家一生當中只學一種,變成專家、變成權威。

  早年我在台灣,遇到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方豪,這個人很難得。他那時候在台灣是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只有初中畢業,完全是自己苦學成名。他學什麼?就是二十五史裡面的《宋史》,專門一生搞宋朝的,就是一個朝代。宋朝的典章制度你向他請教,他講得頭頭是道,專攻一部。一部,在《三字經》上只有幾句話。這就是說初學也要學,要知道有這麼回事情,到你將來大的時候,還是這個題目,可是內容的深廣就不相同了。所以像歷史,小學學它,中學也學它,大學也學它,到大學就分科分系,歷史學系。這個地方也是解釋名分之事。

  「謂以法智雲,含眾德水,能蔽如空粗重故」,這是講大用難測。法智雲,十地是法雲地,法雲地是什麼意思?這一句就是解釋法雲地。比喻十地菩薩的智慧,十地菩薩的德教,他的智慧、他教化眾生這種德能太殊勝了,無比的殊勝。粗重是講煩惱,粗的煩惱是分別、執著,細的煩惱是妄想,通常大乘教裡面講的見思、塵沙、無明,見思是粗重,無明是微細。如空,就像空中那麼大,那樣的廣。所以,法雲地的菩薩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普度眾生,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度眾生,當然你先要斷煩惱。

  此地是賢首菩薩,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他們修學上面的課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到了十地,修學這些課程。這兩首頌,「又若蒙下二頌」,這兩首頌「亦是進入佛地也」。他們蒙十方諸佛灌頂,所以他的『身充遍如虛空』,這是什麼身?法身,這個身才是自己。『安住不動滿十方』,法性身有沒有形相?沒有,是什麼?是法性。法性不好講,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眼看不見,耳也聽不到,也嗅不到,也摸不到,也想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可是它存在,它能現宇宙,能現萬法。宇宙是講時空,時間、空間,時間、空間是它現的,它也不是時空,一切是它所變現出來的。那才叫真正的自己,在佛法叫法身慧命。

  我們有沒有?人人都有,沒有一個人沒有,只是你現在迷了,你不認識,你不知道有這回事情。從法性裡面變現出身,你認為這是自己,這叫顛倒,就錯亂了,你怎麼能把這個當作自己?確實,這是自己的一部分,整個宇宙是自己,這個身體也是宇宙的一個小點。古人用大海做比喻,大海是自己,身體是什麼?是大海裡頭起的一個水泡。你居然把水泡當作自己,把真正大海忘記掉了。所以今天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充遍虛空的,實在講虛空是自己法性變現出來的。

  自性如如不動,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是講真如、本性、自性、佛性、第一義諦、大般涅槃,都是講這個。佛在經上講這樁事情的名詞講了一百多個,為什麼說這麼多?叫你不要執著、不要分別,知道是說這麼一樁事情,就可以了,完全是破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習氣煩惱。說一個你就會執著這一個,說二個、三個也會執著,說很多很多,你就不會再執著。曉得了,我明白了,離一切妄想執著,你就能證得。

  佛給我們講的是真話,你只要真的把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捨掉,你就證阿羅漢果,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可是你現在並沒有離開六道輪迴,那是怎樣的?那就是阿羅漢乘願再來。有沒有生死?沒有了,就是阿羅漢乘願再來。阿羅漢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凡夫有執著,阿羅漢沒有執著。如果再進一步,把分別也放下,你是菩薩再來,菩薩沒有分別執著,凡夫有分別執著。佛是先教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最後再破無明,無明不好破,破無明就出十法界,但是證阿羅漢就超越六道輪迴。你在六道裡頭乘願再來,六道裡面所有一切苦難你不受,與你不相干,身不是自己,捨身受身得大自在。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要知道是業力主宰的,沒有辦法,自己做不了主;阿羅漢自己做主,他到這兒捨身受身自己做主。真的,就像我們換件衣服一樣,捨身就好像衣服脫下來,丟掉了;受身,再換一件新的,太自在了。凡夫執著,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生死大限來臨的時候,苦不堪言,這是不知道事實真相。

  「若」跟「則」要記住,我們從前面一直讀下來,讀了差不多有五十首頌,你看每一句都是「若」,一首頌的前一半是「若」,後一半是「則」。『若身充遍如虛空,安住不動滿十方,則彼所行無與等,諸天世人莫能知』,這就顯出它的作用。作用,「諸天世人」這是講六道裡面眾生,沒有人能夠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羅漢到這個世間來,有,不是沒有,也很多,他來幹什麼?他來度眾生的,也度自己。為什麼?他分別沒有斷,他要到世間來斷分別;執著已經斷了,所以他是乘願再來,他不是業力受生。真正努力用功是在這上下功夫,你真的超越了,不在這上用功夫那你都錯了,所謂錯用了心,這是講凡夫。阿羅漢的捨身受身我們都沒有法子曉得,那菩薩就更不必說了。

  我們再看下面第三個段落,前面是第二段,這裡說清楚了,一共三十九頌,就是我們講有「若」、有「則」,我們讀了三十九頌。下面第三大段,「若」跟「則」就沒有了。「第三菩薩勤修下」,一共有三首頌,「結歎其德」,這是這一段的總結,結歎。就是十信菩薩修四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修行這個四位他所成就的功德,讚歎這個。我們看經文:

  【菩薩勤修大悲行。願度一切無不果。見聞聽受若供養。靡不皆令獲安樂。】

  我們再看底下一首:

  【彼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無缺減。十善妙行等諸道。無上勝寶皆令現。】

  這兩首是法說,後面還有一首是比喻,我們先看這兩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比較多,我們把註解念一下。「初二法說」,這就是前面兩首,我們念過了,後一是比喻。「前中賢首云」,這個賢首是賢首國師,不是我們經裡面講的賢首菩薩,這是華嚴宗清涼大師的老師,清涼的師父,賢首國師。「賢首云,初二句悲願內滿」,就是第一首頌的前面兩句,『菩薩勤修大悲行,願度一切無不果』,這是悲願內滿。意思是說「菩薩勤修等者,結前若字下義,無不果者,結前則字下義」。我剛剛跟諸位提起來的,前面一個「若」,一個「則」,這個地方賢首國師就給我們說出來。

  「以若有彼,則有此,非是前後鉤鎖相因,唯是本位信中,有此則有彼,同時具有,而說有前後。是故信門,具足一切行位之相,然行雖無量,皆以悲願為首,故就此結之」,這段是解釋前面這兩句,總結前面三十九頌。說明信位菩薩可以修學上位,上面這四位。同時賢首國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位位都含攝一切位,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這是什麼?這是性德。所以無論是位次高低,平等的禮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為什麼要平等?我們不懂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太深了,不知道一位裡頭具足一切位,性具的。它不是前後鉤鎖,好像前後一個一個連結的,不是的,它一位裡頭本來就具足一切位。這個道理真是難懂,太深太深,為什麼?自性本來具足。不但是初信位的菩薩具足,我們現在具不具足?具足。我們一念具不具足十法界?我們一念具不具足一切法?具足。所以佛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道理就在此地。而我們自己完全不知道,迷失了自性。

  這個地方總結前面三十九頌,所具諸位,一直到十地圓滿了。總結第一句話,「菩薩勤修大悲行」,清涼跟我們講得好,這就是總結前面若、則的意思。我們在前面看到,譬如「若知煩惱無所起,永不沒溺於生死」,下面說「則」字,「則獲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現世間」,有個「則」字。所以下面說「願度一切無不果」,這是「則」字。我們以為前前後後是關聯的,不知道此地真正的意思,它是本來具足。

  我們要學,這兩句不能疏忽。願度一切,真的有結果,無不果。怎麼度法?一定要修大悲,就是大愛,佛家講慈悲,世間人講愛。佛為什麼不說愛?慈悲就是愛,世間人講的愛裡頭有情;換句話說,它有分別、有執著。愛裡面,沒有分別的愛、沒有執著的愛,就叫慈悲。所以我們常講,愛是有感情的,慈悲是理智的,理智的愛,愛是帶著有感情的慈悲,這樣解釋大家好懂。所以佛說慈悲,菩薩離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他這裡頭沒有情跟識,真的是智慧,情變成智慧。

  情是煩惱,智慧跟煩惱同體,一體的兩面,覺悟了就叫智慧,迷惑了就叫煩惱。迷了,智慧就變成煩惱;覺悟了,煩惱就變成智慧。所以你講斷煩惱,煩惱能斷嗎?煩惱斷了,智慧就沒有了,轉變,你得懂這個意思。轉煩惱為菩提,這個話就對了,就沒有毛病;要說斷煩惱,不行,不可以斷。生死即涅槃,了生死即涅槃,這是明瞭、覺悟了,生死是涅槃,迷了,涅槃就是生死。所以,凡聖的關鍵就在覺跟迷,覺了,凡夫成聖,迷了,菩薩就變凡夫。

  我們好不容易從凡夫轉凡成聖,幾時我們又會變成凡夫?我們相信世間人有提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當年世尊在世,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提過,在《楞嚴經》第四卷,你看看世尊怎麼給他解答的?覺悟之後再不會迷了。佛用世間一個比喻,黃金,從金礦裡面提煉出純金,純金再不會變成礦石,佛用這個做比喻。解答的經文很多。所以我們凡夫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什麼尖端問題,在佛法裡頭早就被這些人提問過,而佛都一樣一樣解答,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要修的,要修大慈大悲,也就是對一切眾生發大菩提心。慈悲裡面必定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勤修大悲行是這個意思。這樣才能夠度自己,度一切眾生先度自己,沒有說是自己沒有得度而能度人,沒這個事情。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度人一定要先自度。那個人掉水裡去,你要下水救他,你一定先會游泳,你不會游泳你就沒法子救他。

  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一個真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有事情行不通,一定好好反省想一想。過失,那個行不通的道理一定在自己,絕對不是在別人,你才能夠把問題的癥結找到,才能把問題化解。如果你處處都是以為別人有過失,你就錯了,你永遠不能解決問題。你看中國聖人說這兩句話,五千年了,傳到今天還是這樣的準確,一點都不錯,這是我們現在世間人講的真理。它上面還有兩句話,是四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古聖先賢教人處世待人的原則。你要是能照這四句去做,你的一生無往而不利,任何事情你沒有辦不通的。只要把四句學會,無論大小事情,你接到手裡之後一帆風順。十六個字,為什麼不做?為什麼不認真學習?這是性德,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換句話說,你本來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樣的,為什麼?你本來是佛。

  一切諸佛如是教人,一切聖賢如是教人,他自己當然做到了,這是我們常講的,所謂聖人,自己做到之後才教人,這是聖人;說到能做到,賢人;說到做不到,叫騙人。騙人不能成就,早晚會被拆穿,拆穿之後就一文不值。這四句話實在講每天都要念一念,甚至我們在做早晚課的時候,做完之後要想一想,提醒自己。晚課的時候反省,這四句話我今天做到沒有?早課的時候提醒自己,這四句話我一定要依教奉行。為什麼?恢復自己的性德,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謂良知良能。

  這個地方願度眾生,這個願也是性德,不是我們今天講的發願,發願是你的性德已經丟掉了,才叫你發。本有的,本願。自性裡面一切美好都是圓滿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沒有一絲毫不淨,沒有一絲毫不善。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那是自性,願是這個意思。你一看到這個人要掉在水裡去了,你要不要去拉他一把?你去拉他一把,這是願度。你看到自然去拉他一把,你認不認識他?不知道。為什麼要拉他?沒想到,一看到他危險,趕快拉他一把。我們在行路的時候,看到人不小心,那個車過來的時候恐怕馬上要撞到他,看到馬上撞到他,你趕快推他一把,把他推過來。這個事情有,什麼理由不曉得,不認識這個人,這是什麼?這是你的性德。

  可是願度眾生最後都得到很好的結果,這就不是個容易事情了。你願意幫助他,他還是往下墮落,幫不上忙。有沒有?有,很多。諸佛菩薩確實大慈大悲,看到芸芸眾生造作惡業,他救不救?救,用什麼方法救?教學,自古以來,從無間斷。尤其是現代,講經說法的人少了,這是事實,可是科學技術發達,高科技,像現在的大眾傳播,電視、寬頻的網路,正好彌補它的不足。世界的人口一直都在膨脹,這是事實,中國在乾隆時代曾經做過一次人口的調查,有一億多人,那個時候。你看現在中國十幾億人,人口不斷在增加。沒有聖賢的教化,人很容易墮落,為什麼?習性不善。

  佛說六道眾生,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個,這是講分類。所以我們的習性是善少惡多。外面的環境,不善的誘惑比例太大,善的教誨太少。所以人為什麼會墮落你就要了解。中國人懷念、讚歎古聖先王,為什麼讚歎他們?為什麼懷念他們?他們能愛人民,真愛!就是他們施政盡量減少不善的誘惑,盡量增長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薰陶。所以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道理在此地。

  中國教育就是這麼傳下來的,五千年了,特別重視家教。你看教你把兒女教好,試問問,你自己好不好?你自己不好你就教不了好兒女。你要曉得,兒女一生最重要的老師,影響他最大的就是父母。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的理念,君親師是一體。你在家裡面,父母就是小孩的君親師,親是父母,君是領導,師是教導他,老師,一個人兼三個任務,你才能把這個小孩教好。所以提倡兒童教育,大人決定是好人,為什麼?處處要給小孩做榜樣、做模範,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全民教育。這是出自於天性,所以推動不難,人人願意接受。

  我們去年在國內湯池小鎮做的實驗證明了,這個小鎮的居民樂意接受,歡喜!今天世界上衝突頻率不斷上升,多少志士仁人、專家學者在這裡研究用什麼方法化解。幾十年沒有辦法,束手無策,我們有緣遇到,就想到中國自古以來的老辦法。這個老辦法提出來了,有很多人懷疑,古時候用的方法,現在還能有效嗎?可能是一種理想,沒有法子落實。因此,我們才在湯池做這個實驗,這個實驗做成功了。證明中國古老的這些理念超越時空,那就叫真理,不受時間限制。四、五千年用這個方法有效,今年還是有效,在中國有效,在全世界都有效。所以我們在上個月把它介紹給聯合國,希望聯合國在全世界推廣,希望這個世界衝突早一天化解,安定和平早一天落實。為什麼?世出世法都要從安定當中才能建立,社會不安定,世出世間法統統都毀掉了。我們希望學業有成就、道業有成就,頭一個條件就是社會安定,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真正懂得,你才對一個安定的社會會全心全力擁護,不能有動亂。

  胡主席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講得太好了。和諧就能安定,不安定哪來的和諧?用什麼方法能得到安定?人人覺悟,明白了,知道怎麼做人。所以我們極力在世界上推廣《弟子規》,儒家的根本,這是教育的根本;《太上感應篇》,道家的根本;《十善業道》,佛家的根本。這在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根,介紹給全世界。根從哪裡紮?一定從嬰兒,就是家教。我們中國人最重視家教,你看每個族姓,在過去有祠堂,祠堂有家譜,多數人家譜裡面都有家教、家訓、家規這一類的。我都不知道美國的摩門教重視家教,把中國的這些家譜蒐集了一萬多種。我聽一位教授告訴我,有一萬多種,在中國找不到,到美國去找到了,他們的總部在鹽湖城,這個太難得了。如何能把中國傳統這些每家的家譜裡面的家規、家訓、家教這一類的,把它節錄出來編成一本,你就能看到中國自古以來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視,你就明白了,你會得到很多的啟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08:5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7:08: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31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