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31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三一卷)  2006/9/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三大段第二個小段,「明所具諸位」。我們把清涼大師這段文我們念一念。「二」,這是第二小段,「若為諸佛下」,以下有「三十九頌,明所具諸位,於中成後四位」。這個四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那就分為四段。「初」,這是第一個小段,一共有三首頌,是講十住位。這段經文是跟我們說,十信菩薩所修的是基礎,就像現在辦學校一樣,這是小學。小學所學的這些規矩,到中學要不要用?到大學要不要用?我們現在讀書,一般講到中學,小學就丟了,不要了。小學裡面所學到的做人、做事、待人接物這些規矩,我們到中學的時候還要不要?尊師重道要不要?遵守校規要不要?與同學們和睦相處要不要?要!到大學呢?大學還是要!

  這才曉得《華嚴經》上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位它都貫穿五十一位菩薩,貫穿的。就好比蓋大樓,菩薩位次有五十一個,五十一層大樓,下面是地基。無論你蓋得多麼高,跟地基有沒有關係?沒有地基就沒有大樓,這個道理要明白。佛法懂得,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懂這個道理。中國這個民族能夠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還沒有被淘汰,這在外國人心目當中是奇蹟。世界上四大古文明,諸位都知道,三個都沒有了,中國還存在。這什麼原因?我對於西方了解得不太多。去年年初在澳洲,南昆大的校長請我吃飯,做陪客的有他們學校裡面高級的領導,管教務的一個教授跟我說一樁事情。他說在二十世紀初,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學術界曾經很認真的探討過。中國,四大文明之一,為什麼沒有被淘汰?研究的結論,「可能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得這麼一個結論。我聽了之後,我說非常正確。

  中國教育的興起是從家庭,你要是研究它的歷史,至少是五千年。文字上有記載的,堯舜,國家正式設立機構,有官員主管教育,從堯舜的時代。堯舜距離我們四千五百年,由國家來推動,教什麼?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我們中國教育教這個,內容是教這個。它的真正的根,我們要曉得,真正的根就是「父子有親」那個親字,親是什麼?親愛。父子的親愛是天性,是自然的;不是人發明的,不是哪一個定的制度要你這麼做的,自然的。你看小孩生下來,什麼時候看得最明顯?三、四個月,小孩是剛剛有一點點懂事,你看他對父母的愛,父母對他的愛。誰教他的?有什麼條件?沒有條件。中國教育起源是在這裡,這是愛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目的是希望這種親愛,父子有親這種親愛,如何能在一生當中保持不變質,父慈子孝。第二個目的是把這種愛發揚光大,愛你的家庭、你的兄弟姐妹,愛你的族群,愛你的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一切眾生,發揚光大!這中國教育的起源,起源在家教。外國人研究得還相當聰明,也很細心,他真正把它找出來。很可惜,找出來,他沒有學到。

  今天我們講怎樣能夠化解衝突,能夠促進社會安定,恢復和平,西方人的思惟確實有不少人,是真的,不是假的,用鎮壓,用武力報復。九一一事件之後,才知道這不能解決。聯合國用和平會議,從七0年代開始,開了三十多年,世界愈開愈亂,不能解決。我也是參加聯合國五次會議之後,才認真想這個問題,想來想去還是中國老祖宗的方法。我們提出來,我在聯合國多次提出來,沒人相信!會後大家說「法師,你說得是不錯,做不到!」那怎麼辦?我就想到我們必須要找一個點做個實驗。現代講科學,科學是通過實驗證明能夠做得到。在新加坡我就想到,緣不成熟,土地拿不到;到澳洲,澳洲的緣也不成熟。

  實在是沒想到,有一次回到老家去看看,沒有想到家鄉的這些鄉親父老,聽到我這個想法,大家都說我們來幹。我說好!試試看。就選一個鄉鎮來做實驗,這個鄉鎮十二個村莊,居民四萬八千人。去年十一月開始,我本來是用三個月的時間培養老師,希望老師能夠在一百天之內自我落實《弟子規》;我沒想到,他們居然能夠在兩個月就落實。落實之後就開始去教,開始到鄉村裡面去教,我們預定的是希望能在半年社會風氣能夠轉變。沒有想到教了兩個月就看到顯著的效果,我們非常安慰!所以我們就想到,我們這套辦法要介紹給聯合國,希望整個世界大家來推動,衝突可以化解,安定和平可以恢復。今天我們讀這段經文,這個經文也是這個意思。

  十信位所修的就像家庭教育,從十住以上,這是學校教育。十住好比是小學,十行是中學,十地是大學,在家庭教育學的東西到學校管不管用?管用,不能不用,永遠都不能離開,到大學也不能離開。不能說《弟子規》裡面講「父母呼,應勿緩」,念到大學就可以不理會了嗎?不行!到大學還是一樣要守這規矩,一樣要做到,你才能夠給社會大眾做榜樣。這畢竟還是十信位,並不是真的十住,不是真的十行,將來我們到後面,看到十住、十行、十迴向,裡面確實都沒有離開基礎的教誨。這個地方只給我們略略的介紹一下,這裡頭並沒有十住、十行、十迴向的名,但是有它的實質。

  十信位就包括上面的四十一個階級,到我們念到最高的,到十地菩薩,十地菩薩裡面統統包容著前面所有的基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華嚴》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再回頭想想,我們在這一生生活當中,是不是這樣的?亦復如是,沒有兩樣。我們從小學的,自己記事了,三、四歲所學的,到八、九十歲還是在運用,學了要真有用。唯有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你才真正體會到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下面,四位就是四段,四個小段,我們一個小段一個小段來學習。住,我們先說住是什麼意思?我們還用眼前的事實做比喻,諸位就好懂。十信菩薩太小了,沒有住,好像我們到一個國家地區去旅遊,那個地方我們不能在那裡久住。十信位進進退退不穩定,到住就穩定了,住好比我們在這國家地區拿到永久居留,我們可以在這裡長住了。十信位沒有拿到,拿到簽證,你到那裡是觀光旅遊,你不能在那裡久住。到登地,登地就好像你已經拿到它的國籍,拿到這個國家的公民,那跟永久居留的身分不一樣。我用這個比喻,諸位就很好懂,就相當容易懂。

  在沒有介紹之前,我們要把大意說一說,住就是定,心定才叫住;心浮氣躁,不穩定,沒住!所以住就是定的意思。《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住,心就定在那個地方。定從哪裡來的?定一定從信來的。信還是屬於戒的範圍,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叫三無漏學。在天台別教,一共把菩薩的地位分做七個等級。第一個是十信,第二個是十住,第三個是十行,第四個是十迴向,第五個是十地,第六個是等覺,第七個是妙覺。天台家有別教、圓教,別教十信位是外凡,這點我們要懂得;三賢是內凡。天台家的別教十信位沒出六道,這要知道,沒有出六道;十住、十行、十迴向才是四聖法界,所以它的初地等於圓教的初住;十地、等覺都是因位,是菩薩;妙覺是果位,究竟圓滿佛。

  在《華嚴》說法就不一樣,《華嚴》十信是凡,是屬於內凡,十住到妙覺是聖。就《華嚴》教義裡面來說,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做過報告,初信他斷證的功夫等於小乘初果須陀洹,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所以,初信菩薩跟小乘初果在斷煩惱來說是平等的,但是智慧不一樣,智慧,小乘須陀洹決定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我們要知道這個經是《華嚴經》,初信菩薩就好比是小學一年級;二信位就相當於,我們統統講斷煩惱,相當於小乘的二果向;三信位就是小乘的二果;四信位,小乘的三果向,阿那含,三果向;五信位就是小乘的三果;六信位是小乘的四果向,阿羅漢,還沒證得;七信位是小乘的四果。七信位就不在六道,六道裡面,他從初信到六信在六道,沒有出六道輪迴。但是他們因為有修行的功夫,見煩惱斷了,雖然在六道,決定不墮三惡道,他只有人天兩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決定證阿羅漢,就到四聖法界。

  所以七信是四聖法界的聲聞,阿羅漢;八信是辟支佛,緣覺;九信是菩薩;十信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還差一品無明沒破,這一品無明破了,他就超越十法界,就到華藏世界去了;或者念佛人到極樂世界,也是超越十法界。這個事實真相要懂,不懂不行。然後我們自己修行,像念書一樣,曉得你現在念幾年級,你總得要知道,不能說你念書問你幾年級你都不知道。前面交代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把經文念一遍,它總共有三首偈,後面有註解。

  【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若得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若得生在如來家。則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則得信樂心清淨。若得信樂心清淨。則得增上最勝心。】

  這一共十二句,這十二句是說明十信在十住菩薩裡面所落實的形相。我們先要把十住做個簡單的介紹,然後我們學經文就比較方便。佛經上給我們的解釋,入理名住,住生功德就稱之為地,進而住於佛地之位,這是真正成佛,這《華嚴》!我們現在這是十信,第十信位,破一品無明就入住,入住就是破一品無明,就是證得法性;理就是理性,入就是契入。我們知道《華嚴經》上所講的,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放下了,分別也放下,妄想也放下,你才能脫離十法界,就是生到一真法界。雖然生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跟佛同樣用真心。諸位要曉得,十法界裡頭是用妄心,不是真心,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無明沒破,他不是真心;換句話說,依舊用阿賴耶識。

  要用法相宗的話來講,阿羅漢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執著沒有了,阿羅漢沒有執著;菩薩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他沒有分別了,沒有分別是妙觀察;到佛這個位次,他要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才叫入理。阿賴耶一轉,前五識就跟著轉了,前五識成所作智,就整個轉了,所以稱之為住,住一真法界。住生功德就叫地,後面還有三段,就是十地。我剛才舉的比喻,入理是剛剛脫離十法界,進入一真法界,就是你拿到永久居留,但不是公民;到十地,你就真的是公民。所以永久居留這個位次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雖是永久居留,跟公民其實沒什麼兩樣。

  我們在前面說得很多,一真法界裡頭到底有沒有這些位次?我們學《華嚴》的人明白了,不能說沒有,不能說有。你要說有,人家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有什麼階級?講不通!從事上講真的沒有。可是從無明習氣上來講,《華嚴經》講妄想,妄想的習氣,習氣確實還在,那麼習氣厚薄不相同。我在前面跟諸位用比喻來形容,四十一個階級我把它用四十一瓶酒來做比喻,這大家好懂。四十一瓶,你每天開一瓶,把它倒乾淨,洗刷乾淨,裡面一滴酒都沒有了。這一瓶聞聞看那個味道,味道有,味道很濃,那個味道就叫習氣。煩惱真斷掉、真沒有了,還有習氣在。

  到第二天又開一瓶,四十一天這些瓶都開完了。開完的時候你就發現,第四十一天剛剛開的這瓶味道很濃;四十一天以前那一瓶聞聞,味道就很淡。必須到這個味道完全沒有了,這叫妙覺。這個比喻諸位容易懂,什麼叫習氣。習氣有沒有方法斷?沒有。一定要長時間自然它就斷掉,就沒有了。所以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用功的方法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真的要努力,加功用行;他加不上,他一加功就變成妄想分別執著,那就退轉了,哪有這個道理!所謂向上一著,這禪宗裡頭常講的,修學方式跟我們完全不一樣,真的是隨順自然。而且初住菩薩能力之大,我們都無法想像,大乘教裡面說,他就有三十二應,像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經有三本,這三本都不是獨立的,是附屬在大經裡面。第一部《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為他說法,自行化他。這是第一部,他怎麼樣修行,怎麼樣教化眾生。第二部《楞嚴經》上,完全講自修,觀世音菩薩怎麼成功的?《楞嚴經》第六卷,諸位都曉得「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完全講自修。第三部是在《法華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專門講教化眾生。但是三部經裡頭都講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不是菩薩有意思,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眾生有感,菩薩有應。他用什麼樣心感,菩薩就用什麼樣心去應;凡夫有心,菩薩沒有心。凡夫希望佛來度我,菩薩就現佛身;凡夫希望菩薩身,菩薩就現菩薩身;凡夫希望以出家人身分,他就現比丘、比丘尼身,三十二應。

  無心才能夠普應,應十方眾生,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長時間自然的他習氣就沒有了,所以四十一個階級是自然往上升,決定沒有往下墮落的。菩薩應化要不要表演?要。遊戲神通!我們在佛經上看到,遊戲神通,他是表演給眾生看的,是給眾生做個好的榜樣。我們細心去研究五十三參,你就明白了,五十三參可以說就是三十二應的具體表演。

  十住第一個是發心住,發心是發菩提心;換句話說,心就安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就是他的心,他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真心。十法界裡面的十信位菩薩用的是妄心,跟我們的心一樣,我們都是用的妄心。你想想你有沒有妄想?有。有沒有分別?有。有沒有執著?有,這是妄心。十信位的菩薩他們雖然用妄心,他用得正;我們用妄心,我們用邪了,邪了就生煩惱。用得正,正就生智慧,不一樣!用歪了、用偏了有苦,果報是三途六道,真的是有得受;用正了就有樂。

  這是佛菩薩應化在六道裡面,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話是在六道裡面講的,因為六道眾生錯用了心,妄心用邪了。如果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還是妄心,妄心用得正,正是什麼?順著性。你還沒有見性,沒有見性怎麼知道順著性?你要曉得一個原則,自性裡面只有善沒有惡,自性裡面只有智慧沒有煩惱,自性裡面只有樂沒有苦。你從這個地方認真去反省,自己用心到底是正是邪,不就曉得了嗎?我到底是隨順自性,還是違背自性,違背自性就有苦,就有煩惱,就有邪惡。

  譬如佛在佛門裡面基礎的教學,十善業。自性裡頭決定沒有殺生的,愛護一切眾生,不但沒有殺生,殺生的念頭都沒有。我們現在有沒有?我們有,違背自性;我們沒有,學佛沒有了,隨順自性。雖然用的妄心,但是走的是正路,這就不一樣!自性裡頭決定沒有偷盜,偷盜是損人利己,決定沒有。自性裡面決定有仁、有義,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倫理道德,自性裡頭統統具足,所以不難!今天我們現在學起來為什麼這麼難?在家學佛,十善業做不到;出家學佛,三皈五戒、沙彌律儀做不到。什麼原因?錯用了心!不是做不到,很容易做到。世間人常講,世間的難事是什麼?「登天難,求人難」。轉煩惱成菩提這事情不要求人,求自己,只要你自己肯轉過來,就成就了。你為什麼不肯轉過來?

  佛教人轉惡為善,轉禍為福,轉凶災為吉祥,這都是我們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人生,你只要依照佛陀的教誨,真能轉得過來,一點都不假。你為什麼不轉?這個世界大家曉得有災難,災難的徵兆非常明顯,能不能把災難化解?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在講席裡常說,全世界的人,一百個人裡頭有一個人轉過來,這災難就化解,你就曉得真心的力量有多大。一個人用真心,可以抵得一百個人用妄心,這確實是事實!世界上這麼多人造罪業,這個世界還沒有毀滅,什麼原因?裡面有少數人用真心,維繫著這個局面。可是現在我們發現用真心的人愈來愈少,趕緊的把一些有善根的人喚醒,我們用真心好好的來修行,不但自利而且利他。自利是不斷把自己向上提升,利他是影響這個世間,冥冥當中把災難給化解。

  這個道理不但是經論裡頭講得透徹,現在居然被日本的科學家江本博士,用科學的方法做實驗證明了,我們看到非常歡喜。人的意念可以改變環境,科學的實驗證明出來,就是大乘教裡頭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頭念念都是惡念,天災人禍都出現了;念念都是善念,天災人禍自然就沒有了,就消失。所以我們要發心,要把心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真心,我們先慢慢學。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是佛在經上講的菩提心。怎麼講三個?有體、有用。至誠心是體,深心是自受用,你用什麼心對待你自己;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我用什麼心待人。心是一個心,是用什麼方式對自己,用什麼方式對別人,這是用,用有自受用、他受用。《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講的,直心,直心是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了。

  我這些年來跟諸位講菩提心,我就講得更簡單、更容易懂,我把它說成十個字,真誠,真誠是體,是我們的真心的本體,真是不假,誠則是不虛,真誠心,要發真誠心。自受用,深心,我們採取《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修學綱領,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深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深心,自受用!清淨是不染污,平等是沒有高下,正覺是不迷惑,這就是經論上講的深心。深心,古人講得很多,我們用古人的解釋,現代人很難體會,我這樣一講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末後,慈悲是對人,對別人、對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慈悲就是愛他。佛為什麼不叫愛?因為怕愛裡頭,怕人家誤會裡面有感情,有感情的愛,問題就嚴重。所以佛不說愛,說慈悲,慈悲就是愛,理性的愛。我們講理智,而不是感情,理智的愛叫慈悲,這個我們要知道辨別。

  我常常講,佛教育、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愛的教育第一個是自愛,你沒有自愛,你怎麼會愛人,哪有這個道理?什麼叫自愛?心地清淨、平等、正覺是自愛;慈悲是愛人。你用真心,宇宙本來是和諧的,地球是和諧的,萬物是和諧的,一切眾生本來是和諧的。沒有矛盾、沒有對立,哪裡來的衝突?你就曉得,對立、矛盾、衝突、誤會,全是錯用了心。從哪裡錯起?從不自愛錯起。你看真誠沒有了,虛偽;清淨沒有了,染污;平等沒有了,不平等,貢高我慢;正覺沒有了,迷惑;慈悲沒有了,自私自利。跟性德百分之百的相違背,這怎麼能沒有災難?

  菩提心一發,我們剛才講,你到佛國去遊覽,永久居留身分就拿到,菩提心一發就拿到,初住菩薩,你可以長住在那裡,這比喻諸位好懂。這十個字你要是沒有,佛國可以去觀光遊覽一下,你在那裡沒法子住,這一定要懂得。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是只有一向專念,上頭還有個發菩提心,拿到簽證才能到極樂世界去。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前面給諸位簡單的介紹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發菩提心,我們是發了,菩提心有沒有得到?沒有,沒有要認真努力的學習;換句話說,方向、目標要正確。怎樣才能夠到達?一定要放下,首先要放下虛偽。可是什麼叫做真誠?什麼叫做虛偽?不好懂!這些名詞對我們來講很抽象,那要怎麼辦?一定要讀經,要親近善知識。就如同儒家《弟子規》裡面所說的,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這對於我們修學才真正有幫助。

  《弟子規》裡面教給我們七樁事情,並不繁雜!第一個是「孝」,對父母,前面跟諸位講過,對父母的親愛永恆不變。第二個「悌」,悌裡面就是對老師、對長輩,包括兄弟裡面年長的,悌道,這是處事待人接物基本的態度。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謹」,謹慎,比什麼都重要,無論大小事情都得要小心謹慎,做學問更應該如是。「信」,對人一定要講信用,你看在德行裡面標出這兩個,很重要。下面是「親仁」,就是親近有仁德的人,我們佛門講的善知識。善知識到哪裡去求?不是求不到,我們一定要了解,所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真正的好老師,他一生當中唯一的一個希望,就是有傳人,傳授他的德學,我在講席裡頭也講得很多。儒家一些東西,我講的確實是跟一般人講的不一樣,但是有道理,不是沒道理。我講「夫婦有別」,跟很多人講的不一樣;講「無後為大」,也跟很多人講的不一樣。後是什麼?後代。你有兒孫就算有後代了嗎?這一般人講的話,無後為大就是自己要有兒孫,要有傳宗接代的。傳宗接代這句話講得很含糊、很籠統,沒有講清楚,沒有講明白。你的兒孫是不是真正能傳宗?是不是真正能接代?這問題來了。家有家道,家有家風,家有家業,你底下一代人能不能承傳?我講無後為大是注重在這個地方,我沒講錯。

  夫婦有別,別是什麼?不同的任務,我是這個講法,不是講男女有別。不同的任務,古時候是這樣的,男子負責家庭經濟,妻子負責家庭教育,真的不一樣。所以中國人稱妻子為太太,那還得了!太太是什麼意思?太太是聖人,把兒女都教成聖人。周家的三位賢德的婦女,周家太王,就是周文王的祖父,他的祖母叫太姜,他的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這三個婦女用的名字都有個太字,所以太太從這兒來的。這是你們家裡面的太姜、太任、太姒,那還得了!所生的兒女全是聖人,這是家教好,這個要懂得。太太的稱呼是至高無上,要懂得這個稱呼的來源,你才知道這個稱呼的尊貴。

  太姜生三個兒子都是聖人,都非常了不起,深明大義。知道父親想把王位傳給小弟,兩個哥哥藉故逃掉,永遠不回來。小兒子是王季,王季有個兒子就是文王,他的祖父非常鍾愛,覺得這個人將來很了不起。所以兩個伯父離開了,王位傳給他,王季傳給文王。你看文王生武王、周公,都是聖人。從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責任是落在太太的身上。太太要培養聖人,真的是榮宗耀祖,光大門楣。所以各別任務不一樣。

  做老師的沒有別的,要有好學生傳他的道。如果你真的好學,哪有找不到老師的道理?怕的是自己不好學,真正的好老師不願意教你。為什麼?不好學,教你白費力氣,你做不到。好學要有真的表現,什麼表現?佛經上常說的「依教奉行」。你能把這四個字做到,你這一生肯定會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陽奉陰違,沒有人願意教你,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實在講,家教真的是很重要,你懂得禮貌,對人有禮節,這個代表是什麼?代表你有基礎。你具備,佛門裡面講法器,你具備承傳的條件,他真教你;沒有這個條件,上課跟大家一起學就好了。雖然一起學,老師所教的方法還是不一樣,肯定有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方法。關心你、照顧你,不在表面,可能讓你自己都不能夠覺察,老師真的關注你,這高明!這個裡頭有很深的學問,有很深的義理。所以親仁,親近善知識才能成就。這些條件成就了,還有餘力,就是你還有精力、還有時間,才可以「學文」。這裡頭親仁、愛眾比什麼都重要。

  十住裡頭第一住叫發心住,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此地要記住,發起還沒有入十住,還沒有入住,只是發起。發起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正在認真努力的在學習。學習首先你不怕吃虧、不怕上當。有人說我用真心待人,別人用妄心對我,我不是吃了虧嗎?我不是上當了嗎?別人欺騙我,我不欺騙他,你說是不是上當?尤其現前這個社會,對於我們發菩提心有沒有妨害?給諸位說,不但沒有妨害,而且成就更快速。這是古人所謂「逆水行舟,乘風破浪,不進則退」,成功了你就入住,不成功你就退下去。問題就是你的道心堅不堅固?你怕不怕?首先要知道,絕對不怕別人騙我,我決定不騙別人。

  我知道別人都是虛情假意對我,我對他一片真誠,為什麼?我要提升自己。他不知道,他在迷,他走下坡路,我不能跟他下去。大家都走下坡路,我看得很清楚,我也不能隨順大眾,我要走我的菩提道,這才正確。然後從這些地方你就真正證明了,佛在經上講的字字句句是真理。我們有沒有吃虧?沒吃虧。眼前好像吃虧了,轉眼才知道是另外一個境界現前,決定比以前殊勝。我學佛五十五年,老同修你們都看到了,我一生處處讓人,好像處處都吃虧。可是怎麼樣?路愈走愈寬,際遇愈來愈殊勝,證明佛在經上所說的是正確的,吃虧才是真正佔便宜,佔點小便宜那真叫吃了大虧。

  讓人的人有福,經上教給我們的,老師教我們的,我們真依教奉行,果報都如老師預先告訴我的。命裡頭沒有財富,命裡頭沒有壽命,老師教我們怎麼樣求?不是到佛菩薩那裡燒香祈求,不是!那個求不到。那種方法祈求,菩薩保佑我發財,我發了財才來還願,那不叫賄賂嗎?跟佛菩薩談條件,你讓我發一百萬,我供養一萬給你。哪有這樣的糊塗菩薩?那是假的,你求佛、求神發了財,命裡頭有的,不是你求到的;真正求到,是你命裡面沒有的。命裡沒有,你天天磕頭也求不到,天天燒香都求不到。應該怎麼求?你要曉得因在哪裡?有因有果,要懂得種因,因是財布施,愈施愈多。

  我沒有錢怎麼布施?一毛、兩毛有沒有?這個有。那就行,你就從這兒開始,一毛、兩毛,一塊、兩塊,到最後十塊、二十塊。這個工作從來沒有放鬆過,這大家曉得的。我修布施是學印光法師,拿這些錢專門印經,這麼多年來印多少經書,我沒有統計,數量太大了。最初剛剛開始的時候,老師教的,人家印經隨喜一塊、兩塊錢,隨喜。現在我們一年印送經書居然上千萬,錢從哪兒來的?不知道。你看到晚年,真的是心想事成。「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求的理論,有求的方法;你要不懂道理,不知道方法,盲目的去求沒有感應。

  講到真方便發起十住心,就是菩提心,這一定要曉得。要對佛陀的教誨具足堅定的信心,一絲毫沒有疑惑,敢做,明天沒飯吃了,也敢做,決定不考慮。只要你施,後面它就有來的,真的是不可思議!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是決定不害眾生,不但沒有害眾生的行為,害眾生的意念都沒有。印光大師,我們在《文鈔》裡面看到,七十歲的時候感應現前。從前寺院寮房裡面,都有蚊蟲、有螞蟻、有跳蚤這些小動物。印光大師七十歲,他到哪裡住的房子,房間裡面本來有這些東西,他去住,這些東西都不見了,搬家搬走了。

  我這一生大概也是這樣的情形,確實七十歲以後,這些小動物跟我都有溝通,我們可以在一起共住,互相不干擾。房間裡面有蚊子,蚊子牠不會咬我,我也不趕牠走,牠進出自由;房間裡面有螞蟻,螞蟻也不干擾。實在太多的時候,我請牠們出去,牠真的就走了,很聽話,非常合作。蟑螂、老鼠,家裡這些東西統統合作,我們都變成一家人,你說這多歡喜!這是諸位都看到的。也有同學學,真的都產生效果,可見得不是假的。你要尊重牠,不要瞧不起牠,這點很重要,平等心要現前。我們看到蚊子,我都合掌稱蚊子菩薩,螞蟻菩薩、蟑螂菩薩,我尊重牠,牠就會尊重你。

  我們在澳洲有個很大的菜園,也有很多果木樹,鳥都來吃水果。我們指定一棵樹,這棵樹是供養你們的,你們到這棵樹來,其他樹可不能動。聽話,真的不動,怎麼會不能溝通?我們種了很多蔬菜,我們沒有用農藥,沒有蟲。所以,你要有好生之德,你愛牠,牠也愛你;你討厭牠,牠也討厭你。你要用藥物去殺牠,牠報復得很厲害,會叫你受不了。這都是我們在大經上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毫無顧慮的認真去做,就看到這樣殊勝的效果。

  所以要非常認真的發起菩提心,要學習。這十個字五句,它們有密切的關連,一即是五,五即是一。真誠心裡面,決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清淨心裡頭,決定有真誠、平等、正覺、慈悲,不會少一個,你就懂得怎麼個修法。你可以在五句裡選一個,一般大多數都選清淨,從清淨心修起。得到清淨,真誠現前,平等、正覺、慈悲也現前。清淨是不叫自己的心有染污,什麼是染污?煩惱是染污,憂慮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喜怒哀樂是染污,如何能夠先是減少,一下斷斷不了,先要把這些染污淡化。要時時注意到求進步,不要退步,這樣就好。

  譬如在飲食裡面,這是你每天三餐飯,你要認真的學,學清淨心、學平等心。好惡捨掉,心就清淨。這個菜很好吃,很喜歡,那個菜不好吃,你的心就不清淨,不清淨也就不平等。把好惡捨掉,什麼都好,學隨緣,沒有挑剔,我們一般講沒有挑剔,什麼都好。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生活方式是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樣飯菜就接受什麼樣飯菜,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清淨、平等、正覺、真誠、慈悲統統在裡面。穿的衣服沒有挑剔,然後在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你用什麼心?你要這樣認真學習,逐漸自然就成就了,就能入十信。從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十信心滿那就了不起,那就恭喜你。十信心滿,最後破一品無明,你就入住。你要是不努力怎麼行?

  經上告訴我們,「圓成一心之位」,你看看一心跟《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這個諸位總要知道。圓滿成就一心,什麼叫圓滿?十信心滿。一心不亂,念佛真的念到一心,生西方極樂世界隨意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自在。在這個世間再多住幾年,也不相干,沒關係,完全隨意,你真正得一心你就有這麼自在。一心,一心是真心,生西方淨土不是在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妄心去往生的。妄心怎麼能往生?妄心,用一句佛號把妄心控制住,使妄心完全伏住了,不起作用。得相似的一心,不是真的一心,相似的,就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特別。真正修到一心可不容易,大概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了。相似的一心,在淨土宗裡面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相似的一心,生凡聖同居土。

  西方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這很難得,跟他方諸佛世界不一樣。正像《華嚴經》所說的「一生一切生」,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的受用,他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跟地上菩薩沒有差別,這真叫難信之法。十方世界沒有的,只有西方淨土有,一切諸佛剎土裡沒有,特別法門。所以,我們只要有初信位的功夫,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在凡聖同居土,是在方便有餘土,十信位菩薩。難是難,可是不要怕難,要認真的去學。學的祕訣沒有別的,看破、放下,你就學這個。放下,再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最後再放下妄想,你就成功了。

  十住第一個位次叫「發心」。第二個位次叫「治地」,治是對治,地是心地,心之明淨,心地光明清淨,就好比琉璃裡面現真金。佛經上講的琉璃是我們現在講的翡翠,寶玉,綠色的、透明的,裡面沒有一絲渣子,那麼樣的純,那麼樣的淨,這個裡面現真金。這句話是比喻,琉璃是什麼?琉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裡面現精金,精金是什麼?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本具的相好,逐漸就現前。我們一般常講,無量智慧(轉煩惱為菩提)、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福報(相好就是福報),依正莊嚴,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我們現在,本來有的怎麼會沒有了?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所以它不起作用。

  智慧現在沒有了,現在變成什麼?小聰明。佛家講的智慧跟聰明,意思我們要搞清楚,要懂得。什麼叫智慧?智慧從定當中生的,就叫智慧;如果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那就是聰明,不叫智慧,或者佛經上講「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裡面沒有煩惱,也就是說沒有貪瞋痴慢,要拿《金剛經》做標準來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真智慧。如果你還著相,你還有我,還有人,還有他,你還有自私自利,智慧就沒有;你還有貪瞋痴慢,智慧沒有;你還有是非人我,智慧就沒有。這些統統沒有,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生智慧。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見五祖,他說了一句話,他告訴五祖,「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個了不起。我們如果見五祖,一定會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凡夫天天生煩惱,天天生妄念,人家生智慧;換句話說,他不生煩惱,他不起妄念。

  精金代表這個,代表性德,自性裡的萬德萬能,這是一切眾生大家統統都有,毫無差別。《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完全平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從這句話上就明白,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全部都現前。琉璃代表真心、菩提心;精金代表智慧、德相。這個現前之後,把我們心性過去無始劫來在六道、在十法界所染的那些習氣,執著的習氣,分別的習氣,統統都斷乾淨。這個比初住菩薩更進一步了。

  第三「修行住」。前面兩位偏重在自利,修行漸漸的可以利他。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十住菩薩到第三,定功漸漸起作用,我們講有力了,有力就生智慧,對於宇宙之間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逐漸明白了。我們現在了解是從經教裡頭,換句話說,我們是聽說的。在這個地位上的菩薩,他不是聽說的,他是自己親證,那完全不一樣,所以他有能力教化眾生。可見得教化眾生不是個容易事情!古時候說實在話,中國人真的我們可以肯定,五千年來沒有離開倫理道德,沒有離開斷惡修善,感得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地區。我們歷代祖師大德,許多都是佛菩薩再來的,這是感應。所以經典的翻譯,對於佛法的講解、弘傳,很少錯誤!是真正有修有證的人來幫助我們,來指導我們;有修有證他得自在,他沒有障礙了。

  過去我學佛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中國過去翻譯經典的人,這些法師大德至少都是三果以上。現在到哪裡去找?現在經典的翻譯,佛經現在大量保存在漢文經典、藏文經典跟巴利文經典,巴利文是小乘;梵文經典幾乎喪失盡了。中文翻得好,我曾經問過方老師,那時剛剛入門,他老人家介紹給我,把佛法介紹給我。我就心裡想,佛經是從外國文字翻譯過來的,有沒有翻譯錯誤?我都懷疑這點。方老師說不會。我說大量的梵文經典到中國,怎麼會現在都失傳,而沒有保留下來?很多都是我的疑問。老師笑著告訴我,他說從前的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現在中國人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對自己的東西沒有信心,從前信心十足。我們中文翻的佛經,意思決定沒有翻錯,而且翻譯的文字比梵文還要來得華美。換句話說,在全世界流通佛法,流通我們中文經典可以取代梵文,梵文經典可以不用了,用這個就好。這種自信心還得了!

  我們聽到也覺得有道理,可是還是有問題。真的是如你所說嗎?所以以後親近李老師,把這個問題問李老師,李老師到底專門學佛的,方老師是哲學家,是說得好。李老師告訴我,翻經的大德是三果以上的聖人,那就是證明方先生講的話沒錯,真有道理。我們現在看看現在世界上翻譯的東西,非常困難,錯誤百出。這是什麼?現代眾生福薄,沒有福;有福報,就感應有修有證的人來應化。沒有福,造作罪業,沒有福報用什麼去感?現在人所造的真的是五逆十惡,你所感得來的是妖魔鬼怪,不是佛菩薩,眾生受苦。我們現在學經教怎麼辦?幸虧有祖師大德的註解;如果沒有祖師大德的註解,經真的是難懂。老師勉勵我們出來講經,講什麼?講古人的註解。你講錯了,是古人註錯了,我沒有講錯,我們才有膽量出來學講經,老師教我們這一招。

  所以,修行這兩個字要搞清楚,一切時、一切處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叫做修行。而不是每天念多少卷經,磕多少個頭,燒多少炷香,那是假的,那是樣子。真正的功夫是你每天知道自己有過失,那叫覺悟,把過失改正過來,叫修行,這是真正的功德,不可以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03:52)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7:03: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24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