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二七卷) 2006/9/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2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三大段廣明信中所具行位。
這段經文很長,有五十頌半,五十首半頌。當然這裡面還分有小段,我們先看清涼大師《疏鈔》。從「第三若常信奉下」,就是偈頌「若常信奉於諸佛」,這以下一共有「五十頌半,廣明信中所具行位」。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很清楚的能夠體會到《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這信位當中,我們這十信位就具足菩薩五十二位,行、位、德統統都具足。
「然有二意」,第一個是「行布」,第二個是「圓融」。行布是講次第,圓融是沒有次第。在一般是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依次第,圓融是上上根人。就是我們在一般說,中國佛教禪宗,禪宗南北兩派,北面這一派是神秀大師帶頭的,南方這一派是惠能大師;南方是圓頓,就是圓融,北方是行布。《壇經》裡面給我們說,北方是大乘,南方是一乘、無上乘,不一樣!一個有次第,一個沒有次第。沒有次第,我們今天講是天才,就是上上根人,上根都不行。上根可以學大乘,這圓融的一乘法,不行,都要從行布。圓融裡頭有沒有行布?有,行布裡頭也有圓融,次第裡頭有圓融,圓融裡頭有次第,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譬如我們現在上大樓,菩薩五十二個階級,我們把它比作五十二層的大樓,行布就是從樓梯一步一步的上去,這就是行布;圓融是坐電梯,一下就上去了,你們去體會這個意思。坐電梯一下上去,是不是也要通過一個台階一個台階?通過,裡頭包含著有。樓梯圍繞著電梯,他一圈一圈往上爬的時候,是不是也沒有離開電梯?從這個比喻,因為這個比喻是我們幾乎在香港都是住大樓,也是我們日常生活,從日常生活這一點,你就體會到佛法裡頭什麼叫圓融,什麼叫行布。當然這最難的,行布裡頭有圓融,沒有離開圓融,圓融也沒有離開行布,這是智慧,必須要懂得的。《華嚴》是講圓融,圓融裡頭有行布,這要記住。
「古約圓融」,這是古代的這些大師,都是就圓融來說。「故名信中所具」,這個信是十信位,十信位裡面具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所以在這個大段裡面,這有分三段,「於中三,初明所具行」,行有行布、圓融,「次辨所具位」,你看看這十信位裡面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在經文裡頭沒有這個名字,有這個意思,「三結歎功德」,分為這三大段。三大段的文也都相當長,總共有五十首半,就是五十首還要加兩句,半偈。我們現在看第一段,就是明所具行。明所具行一共有八首半的偈頌,有八首半。它也分為兩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有五首,第二個小段有三首半。
【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若常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我們先看第一首。前面這個『信』字,我們講了不少時間,信不容易。諸位無論如何都要記住,第一首偈的開頭兩句話,要常常念著、常常記住,「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這兩句一定要記住。為什麼?如果對這個有希求,信就沒有了。清涼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只要沾上一點點,三途地獄的業因,你怎麼能成佛?不但佛法殊勝的果位你得不到,你這一生不可能開悟;換句話說,終身是煩惱圍繞著你。
你求五欲,增長貪心。人是念念貪心增長,這還得了?貪,餓鬼的因。王位,用今天的話來說,領導的地位,一個道場裡面爭著做住持、做當家,那領導的地位。領導的地位是增長瞋恚,瞋恚是地獄因。古人有一首詩,有兩句說得很好,宿世,過去世,「宿世不知何罪疚」,就是我過去生中,不曉得做了什麼罪孽?「今生受報做當家」。寺院裡面,過去不知道造什麼罪業,今生受報做當家,做當家、做住持都是如此。這大概總是過去老和尚做當家師,自己感慨寫了這麼樣的句子,你看有意思。所以我們年輕出家的時候,老和尚告訴我們,你要害哪個人,你就叫他做住持,你就請他做當家。
真的,我們在學佛,自己五十多年的經驗當中,深深的領會到,真正修行,功夫不退,在這個時代談何容易!我常常跟同學們說,我這五十五年沒有退轉,你們看到,我年年有進步,你再細看,月月有進步。從哪裡看?你們常常聽我講經,月月不一樣,什麼原因?每天沒有離開經教,沒有任何事情來煩擾我,我什麼都不管。往年在台灣,韓館長護持三十年,人事都是她管。所以我常常說,我很輕鬆、很自在,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這三不管,心才能清淨。韓館長往生之後,我還是堅持我自己的原則,三不管。澳洲道場的建立,我從來沒有問過,掛個名而已。什麼事情不要操心,你心是靜的、心是定的,你才能把這個世間種種現象看清楚、看明白,不迷惑,這比什麼都重要!自己曉得,煩惱輕、智慧長,在經教學習、教學當中,法喜充滿,這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法喜,這個歡喜不是從外面來的,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今天整個世界的狀況,大家都知道,亂世,混亂到極處,世界歷史上從前所沒有的。所以西方宗教講世界末日,而末日的徵兆、預兆,幾乎全面都浮現出來。能看得清楚、體會到的人不少。所以有些人要避難,找什麼地方去避難去。中國諺語所謂「在劫難逃」,你到哪裡去避?問題是你在不在劫數?你在劫數,你逃不掉的;你不在劫數,就在災難發生的地點,你也沒事。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問題是怎樣提升自己的境界、怎樣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重要,其他全是假的。
這些道理、事實我們都必須要知道。世間人所求的,我們捨棄。釋迦牟尼佛做我們的好樣子。我很感恩我的老師,我頭一天見章嘉大師,他教我看破、放下,還介紹我讀一本書,《釋迦譜》、《釋迦方誌》,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釋迦方誌》有四卷,《釋迦譜》有十卷,分量不算多。在那個時候沒有單行本,我找到善導寺太虛圖書館,那個寺廟裡有太虛圖書館,在那裡面借出《藏經》,把這兩本抄下來。抄本,現在搬家搬太多次,都不見,都找不到了。不過現在有人從《龍藏》裡頭,用單行本印出來,很好。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把裡面重要的用紅筆畫起來,我想做一個節本,讓大家在很短的時間,就能夠把《釋迦譜》裡面重要的(那都是經文)讀到,認識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真的給我們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的一生思想、言行,點點滴滴都是我們修行人的最好榜樣。我們學佛學誰?就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信奉於諸佛』,『持戒修學處』。信奉諸佛是什麼?佛是自性,不要忘記前面我們講信心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你的信心要從這裡建立。本來是佛,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慚不慚愧?你的慚愧心自然就生起來。
慚愧在修行人裡面非常重要。人具有慚愧心,自然就勇猛精進。慚是做錯事情,對不起自己,你說我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怎麼對得起自己?愧是對不起別人,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怎麼能對得起釋迦牟尼佛?怎麼能對得起阿彌陀佛?怎麼能對得起歷代祖師?怎麼能對得起父母?怎麼能對得起眾生?這是愧心。所以人具有慚愧心,自然就勇猛精進,自然就斷惡修善,你說這兩個心所多重要。沒有慚愧心的人,不信佛,那個信佛是假的不是真的。
「信佛」這兩個字要是那麼容易好懂,前面講二十多個小時,「賢首品」一開頭就講這個「信」,講到上一次才告一個段落,今天是第三大段開始。「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你看第一句在此地就教我們,「常信奉於諸佛」,這諸佛有自他,第一個是要信自佛,第二個信他佛。他已經成就,他怎麼成就?他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放下執著,你就成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放下妄想,你就成佛。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的真如本性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那是佛。我們有,諸佛如來有,一切眾生有,所以一切眾生平等。
能信佛的人,決定能持戒。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前中初三頌」,就是第一、二、三,三首,我們念的第一首,「信佛成行」。「初二句」,就我們現在念的這兩句,「標章,持戒,惡止也,修學處,善行也」。我們先要重視持戒,不持戒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所以我們要想想自己,再看看,細細觀察周邊環境,在家,十善做到沒有?十善不是戒,是善。跟諸位說,《弟子規》是善,《感應篇》也是善,十善業道也是善。戒是以善為基礎,沒有這個善的基礎,哪來的戒?善是止惡,戒是惡止,這兩個意思不一樣。戒是惡已經止,善止惡,這兩個意思不一樣,我們不能不重視。
在家,你十善做不到,假的不是真的;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哪有什麼果報!這我們要知道。我們想想,為什麼在家同修做不到十善,出家同修做不到沙彌律儀,什麼原因?我們的修學沒有根。根是什麼?世尊在《佛藏經》裡面告訴我們,「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句話你要懂得。小乘是什麼?小乘是人天法,就是善法。所以小乘經中國人重視,中國人重視紮根教育,翻譯相當完備。隋唐時候,小乘有兩個宗,俱舍宗、成實宗。可是到唐朝中葉以後,這兩宗就衰,沒有人學,到宋朝就沒有了。為什麼中國人不學?中國人用儒跟道代替,行,歷代高僧輩出,無論在家出家學佛,哪個不學孔孟?哪個不學老莊?他們有孔孟、老莊的底子,接受大乘比小乘還容易,道理在這個地方。
所以從前人真的已經就具足十善。我們修學是採取《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做為我們這一生修學最高指導綱領。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我們用儒家的,儒家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所以用這個做基礎好。你看看過去出家人,這祖師大德,哪個不是通儒通道?所以他有堅實的基礎,底子好。
「慈心不殺」,道教的《太上感應篇》,因果教育。殺生要償命,欠債要還錢,這現在西方人都知道,這是一樁好事情。我們看到美國魏斯醫生的報告,他幫人治病,用深度催眠讓人回到前生、回到再前生,證明人有過去生,所以他相信輪迴,確實有輪迴。而且確實有因果報應,欠命的真的還命,欠債的要還錢,還錢還要加倍還,等於說還要把利息算上去。道教的教育。佛教本身的教育,「修十善業」。淨業三福前面這四句,儒釋道的根。你不把儒釋道的根紮好,那就沒有法子;換句話說,菩提道上寸步難行,你不得其門而入。這我們前面講得很詳細、講得很多,希望大家不要忘記。
我們也知道時時刻刻要提醒,為什麼?這個社會誘惑力量太大,這對於修行人來講是很大的考驗,是很大的障難,你只要一關透不過就墮落,那真叫可惜。這什麼方法?佛的慈悲,你看一部經上,重要的話重複百遍千遍。為什麼重複這麼多?他讓你,你其他的話都忘了,記不住,這幾句話你能記住,道理在此地。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不願意講重複的,一遍講了之後就不再重複。釋迦牟尼佛是反覆又反覆,不厭其煩,我們才曉得,這叫大慈大悲,時時刻刻提醒。
我們說老實話,三天不聽經,你就又恢復你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貪瞋痴慢、就是自私自利。這個事情我清楚。我的同學也不少,出家的道友也不少,墮落都很多,什麼原因?經教疏忽了。所以我常常告訴人,我還沒有被淘汰,原因是天天讀經,天天親近佛菩薩,天天勸告大眾。勸告大眾,實際是勸告自己、提醒自己,你說這多重要,其他的都不是我的事情。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得好,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真的是一切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惡止。
所以我勸同學們,儒釋道這三個根太重要。這三個根用多少時間?一年的時間,務必百分之百的落實。我們現在說這個話是很有信心,因為在湯池的試驗,我們在湯池辦個文化中心,招三十位老師,第一門功課就是學《弟子規》,要求這些老師們務必百分之百自我落實,不要人督促,難得!因為他們是老師,幼兒園的老師,小學老師。我們是給三個月的時間,沒有想到兩個月就落實。落實之後,再去教別人,別人就受感動。你自己沒有做到,你教別人,人家不相信,人家說你那是假話。你做到之後怎麼?做到之後,從內心裡頭流出來,不一樣。沒有做到的時候是記問之學,是別人的;做到之後,是我自己的。
所以《弟子規》,是儒家的弟子規變成自己的弟子規,不一樣!所以感人那麼深。如果要再加上《感應篇》,再加上十善業,這就是聖賢的底子,聖賢的基礎。有這個基礎,你再學三福第二條,當然就容易。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自自然然的,順理成章,自然流露,一點困難都沒有。所以今天十善難,持戒難,連三皈都做不到,什麼原因?第一條沒有了。而第一條,實實在在的它的內容是儒釋道這三個根,這我們要知道。我們從前沒有學,現在趕快補習。你要不補出來,你這一生不能成就,念佛都不會往生。
你細細觀察,真正往生的人有這個瑞相,非常希有。你再細心觀察,再打聽一下,他日常生活當中,雖然沒學,他都做到,這些善行真的都具足。所以我說真正百分之百落實弟子規,念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為什麼?那個信願行他具足了。《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也具足了,他條件具足。弟子規做不到,不是善人!不是善人,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不是善人,不是上善,那到極樂世界跟人家天天吵架,破壞極樂世界的和諧氣氛,阿彌陀佛怎麼會接你?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持戒總是放在第一。在日常生活當中,早晨起來,第一個你就要想到持戒。修學處是善行。清涼大師引用《瑜伽師地論》裡面講「七處」,七處修學,所以叫學處。《瑜伽師地論》裡面說,「既發心已,應於七處修學,故名學處」,這就是真正的菩薩學處。早年,太虛大師提倡菩薩學處,他所依據的就是《瑜伽師地論》裡面所說的七處。
七處,第一個是「自利處」。什麼叫自利?對自己道業有利益,這叫自利。這個跟那個自私自利可不一樣。這個七處,如果諸位看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要是能體會,你就明白,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沒有離開七處。自利是什麼?幫助自己斷煩惱、長智慧,這是自利,真實的自利。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講處所,自利處。三人行,三個人,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三人。你在社會上,無論在什麼地方,跟大眾聚集在一起,一定是有善人、有惡人。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你就得利益!善人,他的心善、言善、行善,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惡人作惡,是個壞樣子,我們看到、聽到、接觸到了,用他做一面鏡子,立刻回光返照,照照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他也是我的老師。所以尊敬是一樣的,禮敬諸佛,對善人、對惡人平等恭敬、平等供養。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只有一個讚歎有差別,對善讚歎,對惡不讚歎,禮敬、供養是平等的,對自己真有利!
你能夠在這些地方學,你才知道冤親債主不是壞人。他來毀謗我,他來侮辱我,他來陷害我,這是老師來考試我的,看看我有沒有定功?看看我能不能忍辱?看看我有沒有持戒?看看我有沒有布施?布施是放下,煩惱習氣放下,來考試的,好老師!如果這些考試我都通過,他毀謗我,沒有一點瞋恚心,決定沒有報復心,依舊歡歡喜喜。而且對他還感恩,我每天念佛、誦經、拜佛,我把功德迴向給他。為什麼?報恩。沒有這個逆境惡緣,怎麼知道自己功夫得力?我們不說更高,最低功夫得力。順境裡面不生貪戀,逆境裡頭不生瞋恚,一切境界裡面了了分明,不生愚痴,貪瞋痴是這樣斷的。一切境緣幫助我斷貪瞋痴,有恩於我,我要知道報恩,這叫自利。絕對不是他對我好,這是我得利益;對我不好,我自己沒得利益,那錯誤。真正的自利,記住煩惱輕、智慧長,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學。前面菩薩教我們「順違皆順」,就是這個道理,順境隨順,逆境還是隨順。你這個樣子,煩惱習氣逐漸淘汰掉。
第二「利他處」。什麼是利他?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榜樣,「行為世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給六道眾生做模範、六道眾生做榜樣。我起這個念頭,想一想,這些眾生有我這個念頭好不好?如果不好,這念頭不能起。譬如,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對一般人不守信用,這好不好?不好。這不好,這念頭不能起,這種行為、事情不能做,給別人做好樣子。我們起心動念純淨純善。老者,比我們年歲大的,像我們父母這樣的年齡,我們就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恭恭敬敬,孝順;看到跟我們年齡相差不多的,兄弟姐妹;看到比我們年輕,很小的兒童,那是我們的子弟,這是對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與善相應,遠離一切不善。
佛給我們的標準是十善。身,不殺。不殺這裡頭意思很多,包羅萬象,就是決定不能夠損害別人。不殺生的範圍大,不但是人,動物、植物決定不可以傷害它。傷害裡面,包括言語、包括態度,我們有不善的言語、不好的態度,讓人家心裡生起不高興,古人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利他!不一定要用言語,我們的一舉一動像佛一樣。佛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是利益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不但是我們人天的好榜樣,也是菩薩們的好榜樣。純善沒有惡,純淨沒有染。
世善跟出世善在形式上講是相同的,但是深一層講就不一樣。譬如孝順父母,世間很孝順父母的孝子,菩薩也孝順父母,在孝行上講一點差別都沒有。不同在哪裡?凡夫妄想分別執著沒斷,菩薩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這就是世間人純善沒有純淨,菩薩純善又純淨,這就不一樣。所以純淨純善是菩薩,沒有純淨只有純善,世間善人。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繼續學習《瑜伽師地論》上的「七處修學」,第一個是講「自利處」,第二個是講「利他處」。自利利他是根本,一定要懂得,要念念不離,就是不捨自利利他的心。自利利他是性德,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可是現在這一般眾生迷失了自性,迷了之後,起的念頭就不善,不是自利利他,而是損人利己。實在說,這個話我記得前幾年,何守信先生問過我,他就講到世間人的觀念都是損人利己。我告訴他,這句話錯了,誤導許多的眾生。為什麼?損人決定害己。以為損人,我自己得到小利益,眼前得到小利益,不知道後面的後患無窮。真正利己,利他才是真正利己,哪有損人會利己的道理!
你細心去觀察,你看看歷史上損人的人,看他一生的結局,你就知道,後代沒有了。而一心是利他的人,完全沒有利己的念頭。在中國歷史上,大家知道,范仲淹起心動念為別人想、為社會想、為國家想,從來沒有為自己想。自己官做大了,俸祿很厚,自己還是過一個很簡樸的生活,把錢省下來,利他。你看《義田記》這篇文章裡面所說的,他把自己的俸祿養三百多家,辦學校,幫助清寒的學子;他們家境清寒,沒有錢念書,他統統找來,替國家、替社會培養人才,沒想到自己。死後到今天一千年了,家道不衰,代代都出人才,興旺無比,這利人才是真正利己,損人哪有利己的!
秦檜損人,想做宰相,把岳飛害死,利不利自己?岳墳前面,你看秦檜夫妻的鐵像跪在那邊,你就曉得損人是決定不利己。這是什麼?這是你眼前看到的花報!果報,利人,利益眾生的,我們講不學佛的,果報都生天;凡是自私自利害別人的,果報都在三途。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你才知道我說的話沒錯,損人決定不利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到處流浪,樹下一宿,日中一食,身語意三業無不是利益一切眾生。我們不講其他的果報,他老人家滅度之後,你看看一直到現在,這個世界上多少人建寺廟供養他,塑他的像。他活的時候沒有宮殿住,樹下一宿;你看死後,造的金色身的色相供養在大殿。天人師,這個世間人,多少人以他為老師,向他學習。利人真正利己。
所以七處修學,把這兩句擺在前面,非常有道理。讓我們時時想到要利益眾生,「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常常想到我們要給世間人做好榜樣。如果做不善的榜樣,那就錯了。佛門弟子,尤其是出家,不善的榜樣,果報三途裡面的地獄。為什麼?破壞佛教形象,破壞釋迦牟尼佛的形象,就這個罪名,就是阿鼻地獄,不可以不知道。出家不是容易事,出家要給人天做好樣子;不但是人間,天上,要給天神做好樣子。
第三「真實義處」。什麼叫真實?什麼是真實義?真實義,簡單的說,聖學,這才是真實義。聖學講的是什麼?你要能抓住,佛告訴我們,我們自己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就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從這裡我們就知道,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實義處就現前。真實義處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淨土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這是真實義。修淨土修什麼,你自己總要清楚、總要明白!《彌陀經》上就給你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這是我們真實義。《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義處。這要常常放在心上,為什麼?跟自己的心性相應。
世法、小乘,不相應,這前面我們讀過,講信的時候,小乘是偏,世間法是妄、虛妄,唯獨大乘,尤其是大乘當中的一乘法,純淨純善,真實義處。這是菩薩學處。所以菩薩絕對不會有一天離開了義經典。佛在「四依法」裡面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就是前面所講的虛假跟偏,不依那個,依真實了義。真實了義,《華嚴》是真實了義,《法華》是真實了義,《無量壽》是真實了義,不能一天離開。
我在講席裡面講過很多次,古大德說《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一部經,大本、中本、小本。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說的,這是在家菩薩,通宗通教。十八、九歲就中進士,二十歲成年,他沒有成年之前考中進士的。考中進士,一生不做官,學佛了。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國防部長,所以他也確實是高幹子弟。能夠捨棄榮華富貴,不做官,去修行,居士身,儒釋道都通,在佛門裡通宗通教,了不起的大居士。他有一篇文章,《華嚴念佛三昧論》,他是修淨土的,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說得真好。
所以我們修淨土,今天來講《華嚴》,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講《華嚴》?我說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這是大本。我也曾經說過,講淨土,講《無量壽經》、講《彌陀經》,要不懂《華嚴》,講不出味道出來。你看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幾乎全部用《華嚴》來解釋,博大精深。我過去在台灣講過三遍,有一遍留下錄音帶,我記得總共好像是有三百三十多個錄音帶,那時候每次是一個半小時,九十分鐘的錄音帶,是三百三十多個。要是一般講的是整整一年的時間,一天講一次,講一年三百六十天,我講了三百三十多個帶子,講的是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真實義處。你要能契入,就無量的法喜,常生歡喜心,那是真實的受用。方東美先生早年把佛教介紹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學才行。不真學,你享受不到;真學,你就享受到,一點都不假。
下面第四句「威力處」。這個威力處怎麼講?諸佛如來威神力加持之處。它是從上面三個來的,你沒有上面三個,你就得不到佛力加持。如果具足上面的三處,這一處肯定現前。特別是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初學的人,我們沒有其他的困難,困難在跟人家講經的時候,有時候經文講不通,古人的註解又看不懂,或者看看不適合現在這個時代,這怎麼辦?初學佛的時候常常遇到這個事情。
我記得早年在李老師會下學講經,遇到朱斐居士,夫妻兩個學講《普賢菩薩行願品》,他們兩個人工作很忙,講稿寫不出來,來找我,要我幫助他寫講稿。所以他們講經的講稿是我寫的,每個星期要寫八千字,對我有好處,逼著我不能不用功。我有的時候寫不出來,怎麼辦?就把它放下,拜普賢菩薩,拜上個三百拜之後,豁然就通了,趕快拿著筆來寫,寫都來不及,這樣的感應很多次。求佛力加持,這個方法李老師教我的。
他說學講經可不是容易事情,不但要通佛法,還要通世間法。不通佛法,不契理;不通世間法,不契機。契機、契理,那就是世出世法都要通達,這個事情不容易。所以老師告訴我,佛法三藏十二部,你這一生能通達得了嗎?世法,這不說別的,現在這個學術太多了,不說,講中國老書,《四庫全書》,你這一生能通達嗎?《四庫全書》是乾隆以前的學術,不包括乾隆以後到現在的學術,不包括。不可能!那不可能怎麼辦?真的通達世出世間法,古印度的龍樹菩薩,在中國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們是真的通,那不是凡夫,那是佛菩薩再來的。誰能做得到?
老師給我四個字,我在台中十年,最重要的四個字,「至誠感通」。老師給我解釋,一定要通,世出世間法都要通,用什麼方法通?感應,求感應!當然要讀書,你要不讀書,那感應,緣就沒有了,讀書是緣,感應才是真應。用什麼感應?誠,誠還要加上「至」,真誠到極處,這通了。因為你為自己是悟入佛境界,這是真正自利,也幫助別人悟入,這跟諸佛菩薩就起感應道交。因為諸佛菩薩他就是這麼一個願力,「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真的。利益眾生裡面,無比殊勝的利益是幫助眾生開悟,是幫助眾生徹底究竟明瞭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真相,這是諸佛如來的本願!你跟他的本願相應,哪有不加持的道理!很快就加持上了。老師教我這個祕訣。
教我在學習的時候專心聽講,不准我寫筆記。為什麼?寫筆記分心,專心聽講有悟處,寫筆記沒有悟處。為什麼?你是用分別執著在聽,一心聽,你這個聽經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能夠領悟。我這才明白。從前不曉得,聽講寫筆記,寫了二、三次。因為我坐在前面第一排,面對著老師,他指定我的座位。到第三天,他就把我叫到房間,你聽經是不是寫筆記?我說是。為什麼要寫筆記?怕忘記,重要地方記一記。沒用,你明年的境界提升,你現在所記的東西完全作廢了,我想有道理。告訴我專心聽,不要寫筆記。我在他會下十年,聽經沒有筆記,要悟入!
現在,我們同學當中,什麼人聽經能得利益?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你只要有真誠清淨平等,自然有智慧,你聽經會悟入。如果你聽經,心裡面妄念還很多,還有妄想夾雜,你什麼都聽不到,你聽那個講經,若有若無,你不開悟,這個損失太大!佛菩薩真的想加持你,加不上。所以自己必須要具備得佛力加持的條件,那就是至誠,真誠到極處。這誠是什麼?誠,沒雜念。
曾國藩給誠下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我聽經的時候就像入定一樣,一念不生,沒有一個雜念,專心聽老師講。這個祕訣,《起信論》裡頭講得好,馬鳴菩薩說的,要怎樣聽?「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樣聽你才能夠悟入。離言說相,你不要理會他的言語;離名字相,也不要執著名詞術語,經典裡名詞術語很多,不要去理會這些;離心緣相,你可不能起心動念,這是什麼意思、那是什麼意思,那不行,你已經落到意識裡頭去。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落到這裡面去,真實義聽不到。願解如來真實義。那你聽的、你想的是你自己的意思。這是祕訣,老師所傳的。
不能用自己的意思來聽、來解釋,那你全解錯了。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那怎麼行?所以只要你用分別心、用執著心,那就什麼都得不到,你所得到的是佛門的一點常識而已,你不能悟入。你要悟入,一定要用真誠清淨平等。這個心,平常練,不是到講經的時候你才練,不行!對待任何人真誠,決定有好處,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別人騙我,讓他騙,自己清楚;不清楚,那你是糊塗,你是迷惑顛倒,清楚。你要執著,你就錯誤,為什麼?假的!身是假的,錢財萬物更是假的,身外之物。所以你要看破、要放下,你就會很歡喜。那是什麼?那是佛,那個佛跟我一樣,他有妄想分別執著,我也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比我嚴重,我比他輕一點,所以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你契入境界就很有味道,不一樣,人生觀完全變了。一般人生活在這環境裡面,憂慮、煩惱,重重壓力;你生活在這個世間無比的輕鬆愉快,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念念都在道上,念念幫助眾生覺悟,那怎麼會一樣?自然得佛力加持,不用求。
這句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真正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他說你一生佛菩薩照顧你,什麼都不要憂慮。我非常歡喜,我發這個心,我一生不要再憂慮,不為自己。順境是佛菩薩安排,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的;順境在學習,逆境在考試,統統都是在學習,關關都通過,怎麼不會法喜充滿?真正善知識教誨跟佛菩薩的經論沒有兩樣。我們發心正,遇到的老師是好老師,我們在菩提道上沒有走冤枉路。往往是一個大的逆境,就是一個大的提升。大逆境,大考;小逆境,小考,大考通過就升級,真的是這樣的,要禁得起考試。順境、逆境都是考試。諸位要曉得,逆境容易淘汰人,順境更容易。順境,你起貪愛,你增長貪心,那還得了!逆境裡頭,你不懂得的話,你會增長瞋恚,甚至於還有報復,那就大錯特錯。
由此可知,經教決定不能離開,什麼都可以捨棄,經教可不能捨棄。因為我們還沒有到彼岸,沒有到彼岸,這是船,到了彼岸,才能不要它;沒有到彼岸,要它,到彼岸就不要了。要記住《金剛經》上教誨,「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沒有到彼岸,它有用處。到彼岸就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斷盡,這不要了。為什麼?全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要它幹什麼?哪有這種分別執著?沒有了。真正捨棄了,就是宗門講的大徹大悟,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世出世法全懂了。任何人來向你請教,你所說出來決定跟經是一樣的。為什麼?經典是世尊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得到,一切法門都得到。這出世間法通了,世間法全懂了。
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用大乘教義細心來觀察世間其他的宗教,我看出來了,是一不是二。佛經通,所有宗教的經也通了。同樣一個道理,真正是把《聖經》搞通了,佛也通;《古蘭經》搞通,也都通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點都不錯。為什麼?全是法性流出來的。法性是佛,法身是佛。見性之後,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就是法身,自己這個身也是法身,不二。可是你沒有見性的時候,你看不到法身,你體會不到,這個身是業報身。過去累劫,還是一點小的善業感得這個報身。如果見性,那就不一樣,完全變了,你見到清淨法身。
這個身確實清淨法身,一切眾生心都是清淨法身,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無一不是清淨法身。蘇東坡遊廬山有兩句話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小溪,流水的聲音;「山色無非清淨身」,清淨身就是法身。這都是什麼?學佛得到的境界寫在詩裡面,不學佛,寫不出這麼好的詩句。蘇東坡寫的。可是李老師,我在學佛的時候特別警告我,因為那時候沒出家,就警告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為什麼?這兩位都是學佛的,了不起的大居士,執著在文學上。老師講他們搞的是文字般若,沒有悟入!所以老師一再教我學印光法師,居士裡頭,學楊仁山居士,真學佛。
以後出家了,他老人家教我一定要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世,讀他的《文鈔》,常常讀《文鈔》,以他為老師,做印光法師的私淑弟子。所以印祖的《文鈔》,我總是擺在書房,一個月當中是一定會去翻翻、去看看。讀《文鈔》是我在跟懺雲法師,在埔里山上住茅蓬,把《文鈔》從頭到尾看過一遍,半年。以後是常常看、常常溫習,很有啟發。這都是得威力處,展開經卷,佛力加持;展開祖師的語錄,是祖師在加持。
這些年,幫助這個世界化解衝突,促進全世界社會的安定和平,所以我涉獵其他宗教的典籍。我讀《古蘭經》,真主加持;我讀《新舊約》,上帝加持。我跟這些宗教往來,我告訴他,我是真學,我是一個好學生,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展開《聖經》,我是最虔誠的基督徒,摩西、耶穌都是我的老師,我能在《聖經》裡頭學到東西;展開《古蘭經》,我是最虔誠的穆斯林,我沒有把它看作其他宗教,沒有。
我知道真主、上帝跟佛是一個身,一個法身,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基督身得度就現基督身,應以伊斯蘭得度就現穆罕默德身。在中國,應以孔子身得度他就現孔子身,應以老子身得度他就現老子身,是一不是二,怎麼能夠起分別?一真法界裡面,一乘佛法裡面,給諸位說,沒有對立。如果有對立,不但不是一乘法,也不是大乘法,大乘裡面就沒有對立。所以我常常跟這些從事於世界和平工作的朋友們建議,要化解衝突從哪裡化?從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念頭要化解掉,然後才能夠從事於化解衝突的工作。如果我們心裡頭還有對立,對這個人喜歡,對那個人討厭,化解和平的工作你就難做。
我能夠在新加坡把九個宗教團結起來,變成兄弟姐妹,依什麼?沒有對立,這才能做到。我到他們教堂,我拜耶穌;我到天主教,我拜聖母瑪利亞,他們看到很歡喜。佛教徒就問我:法師,你為什麼去拜他?那是佛的化身,你們不知道。我對基督教徒說,釋迦牟尼佛是基督的化身;我對回教徒說,釋迦牟尼佛是穆罕默德的化身。他們聽了歡喜,講得通,不是講不通。真神只有一個,有智慧、有神通,能到處分身,適合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文化,現身教化眾生,跟我們《普門品》講的有什麼兩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是一不是二,決定沒有衝突。那不同的宗教就變成一家人,說明白,原來我們都是一個真神。一個真神在各種不同宗教裡面現的教主,其實都是一個人,所以不可以毀謗。毀謗別人的教主,你毀謗自己的教主,自他不二!這得眾神的加持。我們要用現代人的講法,得大自然的威力加持,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是菩薩學處裡面,威力加持處。
問題你是不是個菩薩?你要是菩薩,這七種學處肯定你有很深的體會。所以要有菩提心、菩薩行。菩薩行,總的說,就是自利利他。這自利要知道,自利不是名聞利養,不是五欲六塵,自利是斷煩惱、長智慧,這點一定要搞清楚;利他就是處處要給別人做好樣子,可不能給別人做壞樣子,那就錯了。所以表現在外面,決定是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表現在外面!這才叫做自利利他,利他自利。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03: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