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565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六五卷)  2006/6/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6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七大段,第十七首偈看起: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十七、十八兩首偈也都是講托缽所得到的食物,前面兩首偈是說的美食、不美食。美食跟『柔軟』食有什麼差別?可以說都是一般人所喜愛的,柔軟跟粗澀可以講飯菜品質的精緻與否,是從這上看的,所以它也有些差別。粗澀就比較難吃,我們一般農村裡面講的粗糧,實在說在都市裡面住慣的人,粗糧偶爾吃起來也別有風味,可是不能長時吃,長時吃就不容易消化。所以南方跟北方不一樣,這就是各個地方,所以說是哪一地方的出產是養那個地方的人,他從小在那個地方居住,生活就習慣了,習慣那個地方的飲食,這個飲食是最營養的,如果換個地方就水土不服。我們常常聽一般人有這種說法,水土不服,就是說那個地方出產的食物對這個人不習慣。南方、北方有很大的差距,東方、西方距離遠的時候也有差距,這都必須要知道。吃的東西不一樣,溫度也不一樣,時差也不一樣,作息的時間都不相同,這沒離開地球,在這個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就有這麼大的差別變化。

  柔軟,我們一看就曉得這個食物很精緻,很容易消化,也很有營養,菩薩得到這個食物引發的大願:『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這個願都是自自然然生起來,所以根塵相接觸的時候,稱性的悲願就能生起。我們看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願,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需要思索,就是說不需要作意,自自然然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這就是一天的生活從早到晚,這三餐飲食,飲食你很喜歡的或者是不喜歡的,都能夠自自然然生起像菩薩一樣的願望,那就要恭喜你,你的功夫得力了。所謂功夫得力,你就有能力(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控制你的情緒,這就是這一願裡面的「大悲所熏」。

  諸位要知道,佛家講慈悲,世間人講愛心,中國傳統裡面講仁愛,西方人講愛心,意思都很接近,可是慈悲跟仁愛、愛心還是有一點差別,慈悲的境界比它們高,高在哪裡?世間人的愛到仁愛,依然沒有離開情執,慈悲裡面沒有情執。情是什麼?七情,執是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情緒很複雜,古大德把它歸納為七大類,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個字叫七情。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七情最後一個字是欲,就是五欲。這個欲裡面包括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所以世間的愛憎都沒有辦法離開七情五欲,可是慈悲是把七情五欲放下了。我們通常跟一般人介紹,這是用最簡單的詞句,他很容易理解,慈悲是理性的愛,或者是理智的愛,世間人講愛,它裡頭有感情,這就不一樣。到大悲,大慈大悲,就是無條件的愛,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在佛法裡面講稱性的愛,這是性德。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慈悲是性德。你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得柔軟食」,我們可以把它引申在這一天當中凡是遇到順境善緣,這都是通的,都能夠貫通。順境善緣在一般人生起愛心,愛裡面有貪,貪是煩惱,所以佛家不講愛,佛家講慈悲,慈悲裡面沒有煩惱,沒有情執。

  「心意柔軟」,這個道理要懂,我們才真正知道養生。很難得,這些年來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證明天地萬物隨我們的心念產生變化。我們知道水是礦物,我們的飲食到你飯碗裡面可以說它也是屬於礦物,就是肉食,它現在也變成一種礦物,它會隨著我們心念在轉變。我們以愛心對它,它的反應就非常之美,我們以瞋恨心、厭惡的心、不歡喜的心對它,它真的色香味都降溫、下降,如果我們用慈悲、愛心對它,色香味都上升,都提升。我們在飲食當中自己可以做這個實驗。所以江本博士告訴我,他說宗教徒信仰宗教的在吃飯之前要禱告、要祝願,他說非常有道理,為什麼?就把你這個飲食的能量,飲食是能量的補充,能量提升,我們中國人講色香味,色香味提升。提升到多少?各人不一樣。每個人都有意念,意念有強弱不同,意念很強就提升得很高,意念很平常也能提升,提升的幅度不大。

  由此可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念念對一切萬物、一切人事物都是真誠的愛心,所以他跟我們一樣的祈福,他的力量比我大,原因是什麼?他的心量大,慈悲心大。我們的心量沒有他大,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沒想到別人。如果起心動念能想到一切眾生,念念幫助一切眾生,念念覺悟一切眾生,他那個起心動念跟我們不一樣。這個道理要懂。誦經的功德不一樣,念佛的功德不一樣,祝福的力量不一樣,迴向利益眾生的力量也不一樣,那要靠什麼?平時修養的基本功,這個不相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自己不能不認真努力,對一切眾生有利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只知道自利不曉得利益眾生,錯了,自己得利益也很有限。大乘教裡常常教導我們自他不二,所以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尤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別人有災難的時候,別人有痛苦的時候,迫切需要人幫助,我們見到了、聽到了,確實這在佛法裡修行有年(有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的薰習,他看到、他聽到就能觸動他的悲心,自自然然伸出援手去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不要希望別人知道,也不求回報,這是屬於性德。如果幫助別人,希望有人給我表揚,希望得回報,實在講表揚也是回報,別人對你稱讚也是回報,這是叫福德,與性德不相應,這要知道。性德無聲無臭,是自然的,佛經上講法爾如是。圓滿的相應,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根一接觸到就做得很圓滿,心意永遠保持柔軟。柔軟的反面是剛強,《地藏經》上常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為什麼?成見很深,煩惱很重,不知道柔軟是性德,剛強是煩惱,迷失了自性,把自性裡面柔軟變成剛強。剛強跟柔軟是一體,覺悟的人,剛強就變成柔軟;迷惑的人,柔軟就變成剛強,所以它是一不是二。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都明白了,都放下了,就叫中道,就叫入不二法門。這個意思就比較深了,要諸位細心去體會。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是遇到順境、遇到善緣,這個意願要能提得起來,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慈悲心,當然最好是大慈大悲,希望一切眾生消災免難。現在我們這個世間,諸位要常常細心冷靜的去觀察,怎麼觀察法?做比較的觀察,容易覺悟。香港這個地方,十年前跟十年後的今天做個比較,二十年前跟今天做個比較,三十年前跟現在做個比較。中國人講三十年為一世,所以世的寫法就是三個十,三十年為一世。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是一九七七年,今年剛好三十年,一世,想想剛剛到香港來的時候,跟現在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香港已經是個大都市,亞洲的大都市,自由港,可是人心比現在厚道得多,居民也沒有現在這麼多。那個時候我到香港來,香港最高的一層樓是五十層,好像就在尖沙咀,我記得那個窗戶是圓圓的,最高的一層。通常一般的房子,我們所看到的十幾層、二十層,這是普通一般的房子,三、四十層不多,不像現在。那個時候真的還能看到青山綠水,好像還沒有填海的工程,香港跟九龍的距離還相當遙遠,那時候用渡輪,沒有海底隧道,也沒有地鐵。

  所以一比較,我們就曉得古人所說世風日下,雖然科學技術現在比從前進步很多。你說在以前沒有手機,我那時候沒有手機,國際電話費用也很高,一般人不會用的,在那時候電報還挺流行的,電報就像現在的短訊一樣,真的很方便,比電話便宜。想想那時候的生活,那時候的人情味,現在沒有了,差很遠很遠。你問什麼原因?原因總不外乎教育,教育裡頭特別是社會教育,家庭、學校、社會、因果教育,那個時候還挺明顯,現在沒有了,模糊了。

  那個時候有電視,我記得那個時候的電視好像還是黑白的多,以後才有彩色,那已經是一種奢侈品,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的,三十年前的事情。這三十年過去了,我們的同學、道友幾乎是三分之二不在了,當然這裡面包括一些移民到外國去,也不少。回歸之前不少人移民到國外,那時候我勸他們不要離開香港,他們沒接受,結果移民出去之後,我們在外國也常常會遇到,都感嘆的說沒聽你的話。實在講外面的生活不會比香港好,這是真的,我們的經驗是因為在外面時間久了,到處都跑,都了解一些。最大的差別是文化的差別,所以要到別的國家完全換上一個不同文化的環境,這是比較不容易適應。你是香港人,在這邊土生土長,親戚朋友都在這邊,到外面去這都沒有了,完全脫節。

  人活在這個世間究竟為的是什麼?這是大方向、大目標,總得要正確,尤其是學佛,不學佛他沒有這個警覺心,學佛的人應該有。如果我們這一生方向、目標永恆不變,那就決定有成就。不過在過去確實,我們自己雖然學佛也有個十幾年,實在講還是不夠,不能說沒有覺悟,小覺悟,不透徹,我們一般講功夫不夠,智慧也不夠,德行也不夠,還好研教、讀經、教學始終沒有中斷,只要不斷總有進步,進步雖然緩慢,有這麼長的時間累積起來,慢慢它自然就有可觀之處。從那個時候到今天,我們又累積了三十年,這三十年就非常可貴。求學、修道愈是到晚年進步愈快,這就累積,經驗豐富,這是不斷的修學。佛家教導我們不斷的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智慧逐漸開了,對於一切人事物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愈看愈清楚。我們確實是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接觸不久就能徹底放下。雖然老師把修學的綱領教給我,我是一個漸修的根性,不是頓根,隨著時間是有進步,現在才搞清楚、搞明白,徹底放下這是最大的利益。

  大慈悲心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心意柔軟也是性德,也是自己心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所以總的來說,只要你把煩惱習氣放下,佛法在哪裡?佛法自然就現前。以前老師偶爾也提,但是我們沒有在意,沒有能夠體會得到,到自己一步一步往前進,契入到相當一個境界,這才恍然大悟,才明白了,才體會到以前老師的提示,以前這些大德們的示現才能體會、才能懂得,這時候法喜就現前,《論語》裡面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懂得了,在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放眼看現在的社會,看整個世界,確實像西方宗教裡面所說的末日,這個末日是災難,災難肯定是有。是不是真的會到世界末日?要從佛法裡面講那不盡然,為什麼?世尊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末日也應當在一萬二千年之後,也不能在這一萬二千年當中。佛的法運,諸位都曉得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像法過去了,現在是末法。西方人他們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二千五百年,而中國古人所記載的,今年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三0三四年,相差五百多年。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我們不必去說,至少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也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情。如果照中國算法,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照西方人的說法,我們現在還在末法時期第一個五百年,末法一萬年,今年才五十年,所以無論怎麼說法,佛法裡頭沒有講末日的。

  但是在末法時期法運有興衰,這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因為我們感到佛法的法運衰到極處,大師勉勵我不要灰心,佛法還有興旺的時候。末法時期有興有衰,我們相信老師的話,所以只要自己認真努力。看到佛法衰我們更應當認真努力,為什麼?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我常常也勉勵同學、勉勵自己,求人不如求自己,求人難,中國古人常講,天下難事,求人難,登天難,這真的。所以自古以來,古來的聖人、大德教人,所謂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就是教你不要求人要求自己,正是佛法所說。佛法叫內學,觀世音菩薩的成就,「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過來求自己,求自己才會有成就,求人就錯了,求自己。自己真的所謂是得道,什麼叫得道?把你自己所信的、所理解的完全落實到自己的生活,這就叫得道,這就叫真修行。大家都曉得佛家重實踐,並不著重在解說,你看清涼判《華嚴》四分,信解行證,重點在後面的兩分。你相信,你理解了,你要把它做到,做到就是證道。你能做到一分,你就得一分;你能做到二分,你就得二分。

  當然「淨行品」是大菩薩修行的功課,我們要用學校來做比喻,至少這是大學課程,大學之前還有中學課程、有小學課程。我們今天這一百四十一願讀了,能不能做到?偶然記得幾條,而且做得不徹底,這什麼原因?底下基礎沒做好。所以要想真正契入這個境界,諸位想想看,是不是要先從弟子規落實、從十善業道落實?沒錯,肯定是這樣的一個順序。前面我們沒有學怎麼辦?補習,趕快補。你要曉得那個很重要,那是「淨行品」的基礎。

  我再說得明白一點,「淨行品」的基礎是菩薩戒、是比丘戒、是沙彌戒,而沙彌戒的基礎又是三皈五戒,三皈五戒的基礎又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的基礎是《弟子規》跟《感應篇》,所以印光法師,這是祖師,一生提倡《感應篇》不遺餘力。他為什麼沒有提《弟子規》?為什麼提倡《感應篇》、提倡《安士全書》、《了凡四訓》,為什麼?你想想他老人家那個時代,抗戰之前,民國初年,在那個時候那些兒童在家裡可以說都有很好的家教,家教就是《弟子規》,就是這門課程不缺。特別加強因果教育,為什麼?這是受西方文化的衝擊,物質文明進來了,肯定會讓中國人增長貪瞋痴慢,倫理道德逐漸逐漸就淡沒了,所以他老人家特別提倡因果教育,告訴大家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真是用盡了苦心,這是大慈大悲。現在我們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

  為什麼這些人貪而無厭,起心動念無非都是損人利己?這個多嚴重!如果你要曉得有報應在裡面,你就不敢做了;你要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也不會做。求有方法、有道理,如理如法的求沒有得不到的,佛家講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如理如法的去求。你要是違背這個道理,違背正常的方法,用不正常的手段去獲得,大概你所求的還沒有得到,禍害已經來了,小則身敗名裂,大則身死家亡。這個事情我們冷靜看,你在報章雜誌、新聞廣播裡面細心去觀察,幾乎天天都有,因果報應就在眼前,你怎麼沒有看到?你怎麼沒有警覺到?這是什麼?因果教育這些書念得少,如果要是念得多,肯定你就醒過來。這是祖師的大慈大悲,我們要明瞭、要清楚,要認真學習在現前這個社會當中如何消災免難、自求多福。現在時間到了,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十八首偈:

  【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這首偈可以引申到逆境惡緣。所以真的要學菩薩,菩薩是覺悟的人,實在太難得了,為什麼?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他都能夠回頭,都能夠轉境界,像《楞嚴經》上所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個本事我們是應當要學,這個本事學到了,那就是佛法裡面常說的,「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那一點都不假,早年我也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說這個生活多幸福、多美滿!從內心裡面把敵對化解了。

  我們看到古人常講仁者無敵,仁慈的人他沒有敵人,為什麼沒有敵人?不是說外面沒有,他內心裡面沒有敵人,內心只有慈悲沒有對立。所以今天由於社會普遍有衝突,甚至還講到恐怖分子,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應當從自己內心裡面去化解,化解我與一切人的對立、我與一切事的對立、我與一切萬物的對立。有對立就有矛盾、就有衝突。所以不能在外面,是在自己內心,我這邊要化解了,外面自然也就消失。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定要有應,自己這邊沒有了,別的那一個巴掌就拍不響。古大德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學習。

  所以成佛,你看看佛法裡面所說的,怎樣才成佛?佛這個意思有覺的意思、有智的意思,覺裡面有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阿羅漢,覺他是菩薩,覺行圓滿就成佛了。那我們要想,釋迦牟尼佛覺他有沒有圓滿?我有一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講經,有一位泰國的小乘法師來看我,就向我提出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問題。佛說覺行圓滿才能成佛,就是自覺、覺他圓滿才能成佛,我還沒有覺悟,釋迦牟尼佛怎麼可以成佛!這個法師理直氣壯,心裡很不平,釋迦牟尼佛覺他,我還沒有被覺悟。這意思就是說自覺也許可以說得過去,你覺他還沒有做到圓滿,這麼多眾生還沒有成佛,你怎麼可以成佛!這個意思就搞錯了。

  覺行圓滿怎麼講法?就是自覺、覺他圓滿了,這裡頭最難懂的就是覺他怎麼圓滿法?不知道覺他那是自覺。我心裡面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凡夫。四相都沒有了,自覺。覺他是自覺的提升,提升到什麼境界?提升到《金剛經》後面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放下了。首先放下四相,最後是放下四見,四見沒有了就成佛,可見得成佛度眾生不是度外頭的眾生。四弘誓願裡面講到最後,「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這才能成佛,這是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不能錯會了意思。錯會了意思,有我相,釋迦牟尼佛是人相,有釋迦牟尼佛相,有芸芸眾生的眾生相,有時間長短的壽者相,你統統著了四相,你怎麼能得度?

  真正成佛作祖,《壇經》上惠能大師講得好,你看五祖送他到南方去避難的時候,五祖送他,惠能大師跟老師說了兩句話,《壇經》上有記載,未悟的時候師度,悟了之後是自度。這兩句話說得好,老師幫助你是幫助你開悟,開悟之後是自度,哪裡是他度?你還有自有他,你是道地的凡夫,你沒覺悟,覺悟之後就沒有自他。有自他就是你四相沒斷,《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換句話說,菩薩四相沒有了。

  什麼樣的菩薩四相沒有了?《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四相就破了,大乘圓教,所以他就是聖人。雖然還沒有能力超越三界,為什麼?他見思煩惱沒斷,決定不墮三途。他的斷證功夫跟須洹陀相等,小乘初果。我們以前學佛,一個是年輕,一個是老師也沒跟我們講清楚,我們都不懂,以為破四相是法身菩薩,沒有想到破四相是初信位的菩薩,沒想到。在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他講清楚了,我們這才曉得。

  見思煩惱裡面,見煩惱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斷了,四相破了。見惑裡面講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都沒有了。思惑沒有斷,思惑就是貪瞋痴慢沒斷,出不了三界,但是決定不墮三途。這個時候叫位不退,證到這個地位不會再退墮到凡夫,絕對不會再退到三途,所以天上人間(講沒有佛出世)七次往返,思惑就斷了。沒有佛出世的時候叫獨覺,有佛出世的時候叫聲聞,果都稱阿羅漢。獨覺是更聰明,那是辟支佛。

  這是我們明瞭之後就曉得要怎麼修法,斷惑證真。所以在這個環境,順境裡面斷貪愛,逆境裡面斷瞋恚,所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都是菩薩修行的道場,所謂是菩薩學處。哪個地方不是菩薩學處?任何地方都是在磨鍊你,要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磨盡,你就出去了,就脫離三界。所以這一定要懂,順境裡面你會起貪愛,你怎樣把貪愛磨掉,順境裡頭不生貪愛;逆境裡面生瞋恚,發脾氣,你如何在逆境裡頭把這個煩惱磨掉。所以逆境要不要?要,不要的時候永遠磨不掉。尤其現在我們讀了一些醫學的報告,跟佛法一比對,從前我們只是聽說發脾氣的人是慢性自殺,聽過這麼一種說法,現在看看很多醫學裡面報告,真的不是假的。最傷害身體的是瞋恚,佛門裡面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老師講瞋恚的利害,他給我們講母親餵小孩的奶,餵奶,發大脾氣之後就給小孩餵奶,小孩沒有幾天就死掉,不知道什麼原因,以後再養小孩,二、三胎都是這樣的,都不知道。發脾氣之後,全身都變成毒素,這小孩吃奶中毒,做母親的人不知道。以後我讀《印光大師文鈔》,《文鈔》裡面記載,我相信老師說這個話,都是《文鈔》裡頭講的,印光大師說的。就告訴帶小孩的這些母親,發完脾氣之後,至少要一個小時之後,心平下來了,一、二個小時之後才可以餵奶。

  如果我們聽到許哲居士她所說的,我以為許哲今年一0六歲,前幾天我才知道(她最近這兩天在上海訪問)一0八歲了。她是一0一歲皈依的,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八年了。她告訴我,人發一頓脾氣要恢復正常需要三天,三天才能恢復正常。發脾氣時間多久?五分鐘,五分鐘要三天才能恢復過來,所以發脾氣是最傷身體的。我們在一個醫生的報告,他講有一個得癌症的人,告訴他要常常保持心情愉快,不能有一點煩惱,要輕鬆,這個樣子他那個癌症整個被控制住,一、二十年都沒有犯過,人已經很正常。到退休的時候,退休金大概是少了一點,他很不滿意,很惱火,這個脾氣一發,兩個月他就過世,舊病又發了。這個例子很多。

  所以我們看到江本勝博士的實驗,你看那個水實驗,你用怨恨心對它,我討厭你、我恨你,這還不是什麼很大的脾氣,做實驗,但是它那個結晶你在顯微鏡裡面就看出來,他照相照出來給你看,很難看、很醜陋。換個念頭,我喜歡你、我愛你,那個結晶就非常之美。我們曉得我們人身體百分之七十五是水分,你要用愛心、要用慈悲心養生,你身體就健康,什麼毛病都不會有,你也不會感染疾病,為什麼?你有抵抗的能力,什麼東西抵抗?愛心、慈悲心。

  所以在早年我們學佛就知道,清淨心是養生的祕訣,慈悲心能解毒,不需要用什麼藥物解毒,慈悲心能解毒。佛菩薩為什麼身體那麼好,不容易老化?沒有別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就這麼個道理。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的,這是學佛你現前所得到的利益,這個利益就能夠自行化他。自行是自己得利益,化他是別人跟你在一起,一看到你的身體,看到你容光煥發,他就服了,自然就向你請教。我參加過很多國際的會議,這個事情幾乎每次都碰到,不止一個人,問我「法師,你身體怎麼保養的?」我們就給他講佛法,清淨心、慈悲心、愛心,決定不可以有怨恨心。飲食起居有規則,他們知道我們是素食,吃得少。再告訴他,飲食是我們這個身體能源的補充。

  體力的消耗,能量的消耗,過去我跟李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向李老師報告,我說我已經覺察到體力消耗應該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勞心勞力消耗的都很有限。這是我在台中十年觀察李老師,他老人家的工作量是我們一般人的五倍,就是說他一個人是做五個人的工作,很辛苦。一般人跟他見面,預約一定在一個星期之前,臨時預約他沒有時間,他的時間統統都安排好了,一定在一個星期之前,他排時間給你,你就曉得他工作的忙碌。但是他吃得少,一天吃一餐,一餐就吃一小碗飯。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一小碗麵,或者是一個饅頭,他就行了。我那個時候學他,但是在之前我就有基礎。我在學佛,我二十六歲學佛,二十六歲的下半年我就開始練習晚餐斷掉,晚上不吃東西,只是吃早餐跟午餐,斷掉了,所以到台中我已經有差不多四、五年已經成了習慣,再把早餐斷掉不難,所以一餐。

  那時候年輕,一餐,普通我們現在吃飯這個飯碗,一餐吃三碗飯。那時候早晨吃稀飯差不多也是三碗,中午也是三碗,晚上也是三碗,晚上、早晨斷掉了,中午一餐吃三碗,所以是正常的。李老師吃飯,我吃三碗,他吃一碗,我要吃兩個饅頭,他一個就夠了,這個沒有辦法跟他比。所以我想了很久,我就發現應該是這樣的。體力的消耗你一定要充補它,你不補充它,你的體力不夠用。所以我也是一餐,我吃得比他多,他一餐比我吃得少,他的工作量比我多。所以我向他老人家說明,我說應該是這樣的,能量的消耗決定是消耗在妄念上,勞心勞力消耗都不多。老師對我這個看法同意,沒錯,一點都不錯。

  所以我們想到什麼?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那個團體日中一食,而且又在經裡面看到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個月吃一餐,由此可知,心地愈清淨,妄念愈少,能量消耗就少,當然補充就不要那麼多。我們知道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辟支佛見思煩惱習氣斷了,你看見思煩惱斷了的人,一個星期一餐就夠了,見思煩惱習氣斷掉,半個月吃一餐就夠了,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這個結論。

  所以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很多,你可不能學一天吃一餐,為什麼?你身體受不了。你消耗那麼多,你補充不足,你會生病。真想學,要把煩惱斷掉,順境裡面沒有貪愛,逆境裡頭沒有瞋恚,真正讓心回歸到清淨平等,回歸到慈悲,自自然然不需要了。怎麼知道不需要?你不感覺到會餓你就不需要,如果感覺得有飢餓就需要。所以佛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攀緣是我有心去學它,勉強學它,不可以,要隨緣。你看看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隨緣,一點限制都沒有,就教他念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念,你看這個方法自在。換句話說,到你心地清淨的時候也隨緣,餓了你就吃一點,不餓就不要吃,這叫隨緣,這就是不勉強。所以決定是心地清淨你才有這個能量,保持能量,身體健康,精神飽滿。那麼你就曉得,分別執著、七情五欲這個東西消耗能量。人有七情五欲而不能控制,消耗量自然要大,一天三餐飯吃完之後還要吃點心,晚上還要吃宵夜,什麼原因?消耗量大,他不補充他受不了。心地愈清淨,消耗量愈少,愈少省事。

  所以這個願就很好,『心無染著,絕世貪愛』。染著、貪愛就是大量的消耗我們身體的能量。染是染污,染污裡頭最嚴重的是精神的染污,著是執著,所以要放下執著,要拒絕染污。現在外面染污最嚴重的,在一般來講,大多數人來講,電視的染污。現在的文藝全是染污,電影、歌舞、網路,凡是一切娛樂的,你細心冷靜去觀察,沒有一樣不是嚴重染污。如果說在這裡面這些娛樂帶給我們很快樂,那個快樂就好比吸毒、打嗎啡,是那種的快樂,你付出了多少代價,到最後把命都送掉,這個不可以不知道。

  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文藝娛樂節目,都知道遵守孔老夫子的一個最高指導原則:思無邪,所以表演的內容總離不開倫理道德、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是教育。所以從前娛樂裡頭你可以受到教育,你懂得做人做事的理論跟方法,那個教育用文藝的方法表現出來。現在不是,現在裡頭沒有教育,如果說教育的話,那完全是負面的,它的內容總離不開殺盜淫妄、色情暴力,總離不開這些。這些東西天天看多了,人怎麼會健康?怎麼會快樂?所以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老師就勸導我們一定要把這些東西捨掉,所以我至少有四十多年,我講經教學四十八年,初學佛的前幾年有的時候還看看,看看新聞,看看什麼,我是選幾個節目,科學技術的片子,動物奇觀這些東西,看看這些東西,不看人表演,以後完全斷絕了。完全斷絕至少有四十五年,所以不被這個染污。不但電視不看,廣播不聽了,報紙雜誌也不看,拿這些時間來讀經,讀古人的東西,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幫助。

  我們跟世間人不衝突,世間人貪愛的我們不要,我們所要的世間人不要,沒衝突,所以我們很好相處,時間長久了,一些常常往來的人慢慢他就覺悟了。看到我們這個生活,他們看到好像很清苦,怎麼肉都不吃,而且這些青菜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口味他們也不滿意,我們居然能靠這個度日,但是我們的身體比他健康,我們的生活比他快樂、比他幸福,所以從這些地方也能讓很多人覺悟。年輕的時候不覺得,到現在七十歲以上知道了,七十歲以上我們站起來在一塊比一比,他比我就差多了,他們講求營養,看我們營養不良、營養不足,結果我們身體比他好。

  這些都是從古聖先賢教誨裡頭得來的,改變自己命運要從起心動念之處改,要從言語造作去改,要從生活環境裡面去改,你才真正能改得過來,尤其是中年以上要有高度的警覺。人到中年就是到了頂點,再往下去就往下衰了,這個頂點應該就是在五十歲,五十歲以後真的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你要警覺,你要抓住機會改變生活方式,盡量放下煩惱習氣,你才能夠有一個真正幸福健康的晚年。

  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縱然你有兒女,不孝的兒女多,孝順的兒女不多,你要問什麼原因?從佛法的角度來觀察,原因很容易你就明白了。先天的,這是講因果,過去世的因,佛跟我們講人與人的關係、一家人的關係,佛說得好,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換句話說,你對待人平常是恩惠多還是任性的時候多,不知道布施恩德,你哪有報恩的子孫?如果你刻薄對別人,待人接物自己貢高我慢,你的兒孫來的時候那是報怨的;慷慨大方,歡喜財布施,將來有還債的;如果吝嗇,看人有困難不肯幫助,兒孫是來討債的,討債是敗家子。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冷眼旁觀,年輕人到這個世間來討債的多、報怨的多,報恩還債很少,這是什麼?這是因,過去生中種的因。後天是你這一生,你的小孩出生之後,你有沒有好好教他,你是怎麼樣教他的,這是緣。縱然是一個報怨討債的,如果後天能教得好,教導他知恩,他就會報恩,他就不報怨;教導他知恩,他就不討債,他會來奉養父母,所以後天的教育重要。

  這恩恩怨怨的事情,除了聖賢教育之外沒有辦法化解。聖賢教誨教人覺悟,過去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有怨恨,如果始終這個怨恨不能夠放下,那個果報是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雙方都痛苦,不是一方,雙方都苦,何必?覺悟了,放下,把恩怨統統放下,彼此用真誠、愛心來相待,雙方都好。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多美滿。

  我們想想,過去的因不好,現在的教育又不好,那就難怪了,所以許許多多的家庭兒女不好教,許許多多做老師的遇到我都跟我講學生不好教,我知道,我把這些因跟緣跟大家說開,他們也點頭,那怎麼辦?耐心,要有很大的耐心,要從自己做起。自己正,小孩沒話說;老師正,學生也沒話說,自己要給年輕人做榜樣、做模範。今天教育最重要的是感化的教育,不能夠處罰,要用感化,要用自己的德行去做他的榜樣,要以長的時間。我在學校讀書,我們學校的訓導主任,也是我們班上的老師,在學校提倡深化教育,很有道理,化是感化,深深的感化,老師自己不做出好榜樣,學生怎麼會佩服、怎麼會尊重?

  我到台灣二十幾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我們生活非常艱苦,一個人在台灣,舉目無親,靠自己工作僅僅能維持生活,沒有能力去讀書,很想學,想能夠旁聽老師的課。而方老師給我說,他說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到學校來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他講的話是真話。但是我們那個時候很難理解,我以為老師說這個話是拒絕,不能到學校去聽課,以為是拒絕,沒想到很難得,他要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去,他給我上課。所以我跟他學是在他家的小客廳小圓桌上,一個老師,一個學生,一個星期兩個小時,這樣學出來的。到以後我也進入大學去講演、講課,才發現是真的不是假的。那個時候,你看我學佛五十五年,五十五年前,半個世紀前學校是這樣的,現在又過了半個世紀,真叫不堪設想。所以自己要不認真努力,先救自己再度別人,自己救自己救不了就沒有能力影響別人,沒有能力感化別人。好,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5:53:42)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5:53: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11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