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25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二五卷)  2005/9/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25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

  【譬如建城郭。為護諸人眾。忍進亦如是。防護諸菩薩。】

  前面一首偈是講施、戒,比喻地基,基堵。我們要是把它後面四首偈連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基是地基,堵是城牆,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有城有郭。修行一定要從布施、持戒入門,又何況世尊在經教裡面無數次的開導,為我們說明布施重要。六道眾生哪個人不求福?哪個人不求聰明智慧?哪個人不求健康長壽?人道如是,天道也不例外,乃至於畜生道,餓鬼、地獄壽命長,他在受報。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佛在經教裡面為我們說,世出世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原理原則。如果我們套一句世間人所講的真理,在佛門裡面講,什麼是真理?因果是真理。明白這個道理,命運是自己造的,不是上帝支配,也不是閻羅王支配,什麼人支配?沒有人支配,而是自己支配了自己,這是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

  一般宗教都說一個主宰的神,佛法裡頭沒有。佛給我們講,整個宇宙,一切眾生,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講得深,講得有道理,我們一般人講的合情、合理、合法,說出了事實真相。心,什麼叫做心?很難懂,所以佛家有句話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個話並不難懂,可是裡面的意思確實很難理會。為什麼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大地是代表宇宙之間一切眾生,森羅萬象,如果你要是把真心證得了,宇宙之間所有的森羅萬象都沒有了。這很奇怪!都沒有了,還在不在?給諸位說,還在。這就奇怪了,怎麼說都沒有了,又說還在?

  經典、祖師大德常常給我們舉了個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我建議大家最好能夠參觀金器的展覽,就是一般講首飾的展覽。我曾經參觀過,一家工廠專門做珠寶首飾的,它不是做真的,它是做假的,現在市場是非常暢銷。假的比真的還好看,價格很低廉,丟了不心痛。它採用的是鍍金,不是純金,鍍金,鍍上去的真金,所以帶在身上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我參觀這個工廠,樣式有一、二萬種,它是樣品展覽,所以沒有相同的,你看每個花樣沒有相同的,一萬多種,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就好比是什麼?好比一切眾生,森羅萬象。如果你忽然認識了,「這都是金的」!這就叫大地無寸土。它的質料是什麼?質料是黃金,全是金鍍成的。所以,千萬種一個字包括了,金。

  在我們現實的宇宙裡面,如果你要是見到心,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心跟性是一個意思。你要是真的見了性,大地無寸土。大地是什麼?自性!哪一法不是自性?都是自性現的,心現識變。識怎麼樣變?還是自性。就好像金器一樣,無論你怎麼樣變化,依舊是金,離了金沒有器,離了器沒有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切眾生、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是什麼?心性,離了心性,什麼也沒有,心現識變。所以天堂、地獄是一不是二。

  相有差別,性沒有差別。好比我們用黃金做個佛像,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我們再用黃金做個餓鬼像,這是十法界裡頭很低的,從上往下數是第九個法界,鬼道。你說這兩樣東西是不是一樣的?佛像是黃金的,金做的,餓鬼像也是黃金做的,同是藝術品,分量相同,價值相等;這就是說生佛不二,性相一如,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跟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密切到什麼程度?原來是我自己心現識變的,不是在外面,外面找不到。

  所以佛教人修行,功夫在哪裡用?功夫在你自己內心裡去用,外頭沒有,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內跟外是一。我們底下一章經文要講到「一道清淨」,「一道甚深」就要說這個問題。明白事實真相,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總說、主題,圍繞主題的周邊,總中有別,別義;此地講的六度、四無量心,別義;中國儒家所講的倫常八德,別義。總別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一定要懂,然後才知道自他不二,生佛不二,這樣才能夠契入如來境界。如來境界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不說明心見性,稱它為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教下裡面所說的大開圓解,大開圓解也是明心見性。所以,教裡頭講的這些名詞不一樣,一樁事情;明心見性、大開圓解、理一心不亂,密宗講的三密相應,一樁事!

  一樁事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名相?這是教學方便,幫助你開悟。悟什麼?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明白了。只要知道是一樁事情,怎麼說都行,沒有衝突,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得大自在!所以修行下功夫,一定要從布施。為什麼?佛菩薩那麼高的境界,我們明白,我們也非常羨慕,做不到。這正是佛門裡面常說的,「理可頓悟」,原理原則確實可以一下就清楚明白;「事須漸修」,你要真正契入境界,還得慢慢來,按部就班的來修學。為什麼?我們的迷不是突然之間迷惑,我們的迷時間可長了,無量劫來一世比一世嚴重,愈迷愈深。現在要想覺悟,同樣的道理,也要慢慢的來。把煩惱、習氣、業障逐漸的放下,布施就是放下,覺性漸漸向上提升。

  華嚴圓教給我們講了五十二個階級,真不少。你看十信,我們現在念的是十信位,智首菩薩是代表第八信,十信再上去是十住,再上去,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總共五十二個階級。慢慢向上提升,用什麼方法?給你講最簡單,總的綱領原則就是看破、放下。六波羅蜜,看破是般若波羅蜜,放下,前面五度統統是放下。前五度怎麼統統是放下?布施放下慳貪,布施波羅蜜就圓滿;持戒放下惡作,不再作惡,持戒就圓滿;忍辱放下瞋恚,精進放下懈怠,禪定放下散亂,般若是放下愚痴。般若是智慧,所以看破是般若,前面五個統統是放下。我學佛,章嘉大師就這樣教我,看得破,放得下。可是放下,雖然給你講了五條,有次第,你要知道從哪裡下手。一定從布施,由布施才能做到持戒,由持戒才能做到忍辱,不能躐等。這就是事須漸修,也是講煩惱、習氣要漸漸的除掉。

  可是佛在經上也說,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試問問,放下了沒有?沒放下。我為什麼要修財布施?為了要發財。為什麼要修法布施?為了要增長聰明智慧。為什麼要修無畏布施?為了求健康長壽。有條件的修行,沒放下!叫一個人真正都放下修行,沒人幹!有這麼多優厚的好條件,人人都願意幹。這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叫善巧方便,佛有方便法接引你。那麼佛說的這個話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佛不妄語,佛不綺語,佛不騙人,真的。

  所以「捨得」,捨得這句話是佛門的術語。我們在平常談話當中,許多的成語都是從佛經裡面流露出來的。過去趙樸初老居士說過這麼一句話,好像他還寫在文字裡面,「中國人如果要是離開了佛法,就不會說話了」。他這個話講得有道理。我們在日常談話當中,很多都是佛門的術語,離開佛語真的不會說話。這就說明這兩千年來,佛教對於中國文化影響之深,影響之廣,跟中國的傳統文化融成一體,不能分割。捨得,你看「捨」是因,「得」是果,捨一定有得,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比這個更深,「捨」,把你得到的也捨掉,那你就得清淨心了;譬如你布施財你得財,把你所得的財統統再捨掉。可是你要知道,肯定是愈捨愈多,愈捨你的福報就愈大!大到究竟,佛家修行這五十二個階級最高的一層,佛,佛的福報最大。

  你想想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這一套,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如果不出家,當時有很多仙人給他算命,這個小孩如果他不出家,他出家一定作佛,他不出家就作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實在講福報跟佛不能相比。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現身說法,為我們表演出來「捨得」。他把他所得的福報布施,放下了,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這樣的生活。把所得來的福報統統再捨掉,他那個捨得是第二個意思,得大圓滿。這個圓滿叫究竟圓滿,你要不讀《華嚴經》你很難體會。古人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也就是你不知道修行證果人他的智慧、他的福報、他的才藝,你沒有辦法理解。這都是生生世世修行累積的成就,不想、不要這些成就,自自然然有這些成就。

  諸佛菩薩以這種成就,就是智慧、才藝,我們一般講能力、福報,布施給眾生。眾生當中,許多還沒有覺悟,許多還在迷惑顛倒,不知道布施。這個道理真的是很難懂。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在講席裡頭我也跟諸位報告很多次,很多看相算命的看我的生辰八字,說我這個人很可憐,命裡面沒有財富;換句話說,注定一生貧賤。貧是無財,賤是沒有地位,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一生要過困苦的生活。壽命又短,給我算的流年,四十五歲那一年就過不去,我相信。我何以相信?我的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我的伯父四十五歲過世的,我的父親也是四十五歲過世的。我的命可能跟我伯父的命差不多,沒有福報,最後落得什麼?落得去做乞丐,四十五歲死的。我很相信,我也不忌諱。

  以後知道佛法好,所以我能夠把工作放棄,一心學佛,這裡頭的原因別人不知道。我相信命運,我知道命運不長,時間有限,這一生沒法子,好好的修來生!修來生福。遇到李老師,李老師也是長者,經驗非常豐富,看到我們這些年輕人相很薄,也就是說一看是短命相,沒福相。他就勸我們這些人發心學講經,學講經是轉業報最快速的方法。當時我們也不懂,反正老師好意,願意教,我們就乖乖的學。

  我記得我大概是在四十八、九歲的時候,不到五十歲,四十五歲過了。有一次在仁王法會裡面遇到甘珠活佛,我們認識也很久。甘珠活佛大概大我十幾歲,不到二十歲,可是接近,應該是大我十七、八歲。看到我,叫著我:淨空法師,你過來,過來!我有話跟你講。我說好!佛爺有什麼話吩咐?他就說,我們常常在你背後說你。說什麼?說你這個人是有點聰明,但是沒有福報,可惜又短命。我說這些話不必背後,當面可以說,我完全接受,一點忌諱都沒有。接著他說,你這些年來講經的功德很殊勝,不但你將來有大福報,你還有很長的壽命。甘珠活佛跟我見面說這些,第二年他就走了,這是密宗裡面一個好上師,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

  我們沒有求,我也沒有求福,也沒有求慧,也沒有求壽命,可是福報、智慧、壽命自然的延長。從這個地方證實,老師當年教導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沒求它也應。一生我只是守著隨緣而不攀緣,活在這個世間,當然第一樁大事還是為自己。為自己什麼?求生淨土,這是真的。如果要不生淨土,麻煩大了!不生淨土,你一定還搞六道輪迴,搞六道輪迴實在講太辛苦!不想再搞六道輪迴,所以學佛第一樁大事是求生淨土。其次,如果還有這麼長的時間,一定要把佛法介紹給無量眾生。我們才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對得起阿彌陀佛,才對得起歷代祖師,對得起父母,對得起老師。

  如果只求自利而不去利他,那就錯了,又何況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所以教學相長,福慧雙修,福在慧中,慧在福中,自行在利他之中,利他在自行之中。這樣子的境界,一年比一年殊勝。障礙有沒有?障礙不能沒有,無始劫來造作許多惡業,哪有沒障礙!當然有障礙。障礙有外面來的,有從自己自身的,自身就是小毛病,大毛病沒有,小毛病時常有。這就知道什麼?業障現前。可是現在對理很透徹、很明瞭,有方法對治。業障現前的時候,無論是外來的,是從內發的,要提高自己的警覺,認真努力加功用行。

  修什麼?真誠、清淨、平等、覺;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修這個。很有效!業障現前,毛病決定出在這些地方,我們對這幾個科目疏忽了;現在一般人講,你的學習降溫了,業障就現前。如果是提醒自己,向上一提,業障就沒有了。這些年來屢試不爽,所以信心非常堅定。有人要問:法師,往生有沒有把握?我告訴諸位,十年前我不敢講有把握,現在敢說自己有把握。就像李老師當年教我的,老師能做到,學生當然也能做到;我能做到,諸位同學個個都能做到。又何況這個事情不是求人,世間事,求人難,成佛作祖、成聖成賢,不求人,求自己,自己肯認真去做,沒有不成就的。

  第一個就是要學真誠,真就不假。對人、對事、對物不可以虛情假意,那就錯了,要真實,要誠誠懇懇,這是基礎。菩提心之體是真誠,對人真誠,對物真誠,對事真誠。別人虛情假意對我,行!我了解,我明白,我對他一味真誠。為什麼?我的目標要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個個都是真誠。我要不把真誠在這一世此時此地學成功,到極樂世界就成了問題,你就沒把握去了。《無量壽經》,你看看「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文,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或者是修學大乘迴向求往生的,經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最重要就是真誠,有了真誠,自然就清淨,自然就慈悲,所以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自然然就現前,要不要刻意去修?不要。真誠是自性之體,我們講性德之體,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自性的德用;體得到了,用自然就現前,不用刻意去修。

  再看看儒家所講的德行,講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再看八德裡面,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全是真誠心的起用。所以你得到一個,其他的統統都得到。世出世間,古今中外這些大聖大賢他們所示現的,他們所教導的,全都通了,都圓融了,怎麼圓融的?真誠圓融的,真誠是眾德之體,我們止在這上面做功夫。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常講,「大道之體,在誠與明」,誠就是真誠,明就是正覺,通常我們也講到般若智慧。只要真誠,自性般若就顯示出來,沒有一樣不通達,這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

  所以佛從理體上觀察,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才說出生佛平等。現在為什麼不平等?不平等是你迷了自性!迷了自性,是你迷失了真誠。你看你現在處事待人接物,你敢不敢說真心話?不敢。為什麼?怕別人騙我。現在世間人常講隱私,隱私跟真誠恰好相違背,我們要學真誠就不能有隱私;我們要學真誠,要學清淨、平等,就不能有現在人講的所有權。有了所有,你怎麼會清淨?你怎麼會平等?要放下!放下所有,你得到的是全體,自性的全體。你要是有所有,那你所得到的自性就是億萬分之一都不到。這是真的,你得的太少,你失去的太大了。遍法界虛空界你失掉了,你只得那麼一點點。所以佛教我們捨得,把你那個得,得的那一點點捨掉,你才能夠與性德相應;不肯捨就不相應。

  這段經文雖然不長,比喻說得很好。前面一段你知道基礎,從哪裡入手,現在進一步我們要『建城郭』。建城郭有什麼用處?『為護諸人眾』。城郭是防禦的,城是城牆,郭是廓門,就是城門,在從前是防禦盜賊來用的。是種防禦,讓居住在城裡面的人,不受盜賊的侵害,這個比喻容易懂。佛法以什麼為城郭?佛法是以『忍進』,這個忍進就很要緊!忍進能『防護諸菩薩』,特別是小菩薩,初發心的菩薩,我們講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的菩薩如果沒有忍,沒有進,必定就退心。所以要有施、要有戒做基礎,你才能夠學菩薩行,才能入菩薩這個行列,入菩薩這個俱樂部,這是入門。入門之後,你能夠保持而不退轉,那就得靠忍進,你要好好的學忍辱,好好的學精進。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這首偈還沒有講完。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看第八首偈頌清涼大師的註解。「次偈二度」,二度就是忍辱、精進這兩種,「已發修行心,為治退弱心因故」,你看這個解釋跟前面第七首就不一樣。第七首,布施、持戒是「為治不發行因」,所以稱為行本。從這個地方就很清楚的顯示出,布施、持戒是世間人希求善福必修的因行,同時也是學佛的基礎,也是入佛的基礎。世間人一定要知道修善得福,施財得財,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所以,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是世間法。在六道裡面,三善道,善因善果;三惡道,惡因惡報,理事都要清楚。這首偈這是已經發修行心,換句話說,布施、持戒他做到了,再發心修行,學菩薩道。佛用這二個方法對治初學的人的「退弱心因」。初學很容易退心,退轉,為什麼?道心脆弱,煩惱習氣很重,就是這個緣故。所以,真正發心修行,成敗關鍵在忍辱,就在能忍!忍才能往前進,進就不退了。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謂不能忍生死苦事,長時修助善品,有疲怠故」,這就是舉出例子來說。生老病死苦,佛跟我們講的三苦、八苦,都要能忍受,生苦是總說。三苦裡面,苦苦、壞苦、行苦,這些名相我們在此地省略不再細說,前面都說了很多。八苦裡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後面一個不太好懂,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是因,前面七種都是果報。

  五陰指的是什麼?指的我們身心。我們有個色身,還有個精神的生活,受、想、行、識。「受」是感受,「想」是妄想;「行」是什麼?行是永遠不住,就是不停止;「識」是講的阿賴耶識,落謝前塵影像。我們打妄想會落印象,我們言語造作統統都會落印象,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也會落印象。阿賴耶識像個倉庫,所以它也叫藏識,這個「藏」就是收藏的意思。什麼東西都收藏在裡面,有好的,也有壞的,大概現在一般來說,好的少,壞的多,這從《唯識論》裡面就講到。《唯識論》裡面講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個。你就想想看,不善就是惡的煩惱,煩惱有二十六,善心所只有十一。這就說明阿賴耶識裡頭含藏的東西,好的東西少,壞的東西多,不善的東西超過一半以上。

  修行修什麼?就是要把不善的東西把它丟掉,善的東西幫它補充,務必讓我們的心真正修到純淨純善。你看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我們,「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講得多清楚,講得多明白。我們有沒有懂得?提起來都說我懂,我知道,沒做到!所以心裡面所藏的依舊是不善。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我們的自性清淨心(阿賴耶識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為什麼要裝這些不善?不但裝自己的不善,還把別人的不善也放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頭。阿賴耶識變成一切眾生的垃圾桶,你說這個多可憐!這個多悲哀!這是什麼?愚痴,沒智慧。有智慧的人,決定不能把自己的清淨心去當作別人的垃圾桶,你說對不對?如果你認為是對的,我們心裡頭不能容許有一切眾生不善的夾雜,這個道理要知道。

  人都是善惡混雜,找一個純善沒有惡的人,找不到,找一個純惡一點善都沒有,也找不到。一切眾生在世間,你細心觀察,所謂善人是善多惡少,所謂惡人是惡多善少,總是這樣分別,找不到純善的。善人我們要跟他學習,他的善行、善言、善念,我們應當把它收起來,收到我們清淨心裡頭,他是善。如果這個善人他還有做錯事情的地方,他還有惡,他還有惡念、惡言、惡行,這些我們不裝。我們把它分開,分清楚,這些不放在心上,我們只收集善,不收集惡,這就對了。

  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小心謹慎,只許善,不許惡,我們這樣修行才能成功。這個工作要忍、要進,它們二個來協助我們才能成就;學別人的善要忍,離別人的惡也要忍。忍這一字,世出世間德行、事業都要以它為基礎。所以古人常講,「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事不能忍,你還能成就大事嗎?學佛是大事,成佛是一切世間最殊勝的大事情,你不忍,怎麼能成就?內,煩惱、習氣要忍,外面,對人對事對物,諺語常講不如意事常八九,怎麼對待?就靠一個忍字。

  忍度,翻經的大師把它翻作忍辱,辱是侮辱。你看看許多忤逆的事情,單單取一個「侮辱」,這是翻經法師特別為中國人所翻的。中國讀書人有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就是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行,侮辱受不了。殺頭都可以忍,不能夠忍辱,所以翻經的法師就用這個字。「辱」能忍了,還有什麼不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所以,翻成「忍辱」是特別為中國人翻的,這個我們要懂得!世出世法沒有不能忍的,要認真努力去學習。

  所以忍,前面講的八種苦事,除這八種苦事之外,還有一個也很辛苦。那是什麼?「長時修助善品」,就是學習也很苦,學習不是短時間,是長時間。譬如我們每天誦經、聽教,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的教誨,聽教;修行,無論是念佛、參禪、禮拜、持咒,都是很艱苦的事情,長時薰修。你不能忍,怎麼能成就?尤其是祖師教我們的法門,教初學的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許多人就是不能忍,他要怎麼樣?他要廣學多聞,你叫他學一門,他忍受不了。修學最後成功的人呢?成功的人是能忍的人成功,一門,成功了。

  同時學多門,諸位想想看,你的精力分散,時間分散,意志分散,不能集中,所以很難成就;如果你專攻一門,你成功了。特別是在佛法裡面,《般若經》上講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又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通法法皆通。你要是真正信得過,真正忍得過,你就在一門上下功夫,一門通,全通了,一門得到,全都得到了。你信不信?你不信,不信你去廣學多聞。佛法修學,佛祖慈悲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自行,成就自己,廣學多聞是教化眾生。自行跟化他,尤其說得好,自己未度你想去度別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你自己一定是先自度,然後才能度人。

  什麼叫自度?宗門的標準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你自度成就,你可以度眾生。教下是大開圓解,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你可以教化眾生。我們淨土宗講理一心不亂,事一心還不行,到理一心不亂你才廣學多聞,不是叫你現在。四弘誓願諸位都很熟悉,尤其講得好。你看看頭一條,勸你發願,就是世間人所講的立志。志不立,你沒有方向,你沒有目標,那叫盲修瞎練;志立了之後,你有方向,有目標。什麼志?「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立這個大志。這個大志立了,你是不是有能力度眾生?沒有!你要去成就自己。所以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斷煩惱的。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了一品,行!你自己自修的達到標準,這時候可以廣學多聞,四弘誓願第三條,「法門無量誓願學」。

  你要曉得為什麼?法門無量!什麼時候能學完?很簡單,很短的時間就學畢業了。你看在佛教經典上記載的,龍樹菩薩這大家都知道,也都非常景仰。龍樹菩薩學世尊的經典,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現在我們把它會集起來,稱為《大藏經》。而實實在在,世尊一生所講的太多了,古時候交通非常困難,運輸不方便,流傳到中國的經典不完全,大概一半都不到!佛講了四十九年,現在流傳在中國的保存得最為完整,數量就相當可觀。龍樹菩薩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三個月就學完了,你說快不快?我們這一部《大藏經》,誰有能力三年學完,了不起!人家三個月就學完。怎麼學的?一經通一切經通。這一部經,他要不要從頭到尾去學?不需要,就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

  古時候,印度出現一個龍樹,唐朝時候中國出現一個惠能,能大師也是龍樹一流人物,決不在龍樹之下。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的,最明顯的例子,法達禪師到曹溪去參學。法達這一生受持《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我們知道這部經的分量相當長,雖然只有七卷,分量很大,二十八品。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看過這部經典,當然他不會看,他不認識字,也沒有人跟他提到這部經典。法達禪師讀《法華經》讀了十年,他讀《法華經》三千遍,不懂意思,向六祖請教。六祖說,好!你念給我聽聽。念到第二品,就是「方便品」,六祖說,行了,後頭不要念,我統統明白。講解給他聽,他聽了之後,就悟入。這就叫什麼?一經通一切經通。

  所以龍樹菩薩學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難!每部經聽幾句就行,全都明白了。哪裡要那麼辛苦從頭到尾去學?不必要。聽了前面,後頭全明白,聽到後面幾句,前頭也全明白,有這種能力,這叫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門得到了,一切法門都得到了。如果你要沒有一門深入,沒有到明心見性,你就沒有這個能力,學得好辛苦!你再想想看,沒有覺悟之前,沒有明心見性,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沒有到這個境界之前,你學再多的東西,愈多愈雜,愈多愈不能專;換句話說,對於你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就造成障礙。你不是破煩惱,你是增長煩惱,不是破所知障,是增長所知障,所以你不能成就。你所成就的,學習到的,是佛法的皮毛,佛法的常識,所以它不管用,它不能通一切經。

  這個道理,早年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跟我講過。所以他教導我們,學經只能學一部,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樣東西,這是最大的忌諱。我們同學學其他的經典,可不可以聽?可以,可以去旁聽,他所學的經不需要去讀它。聽完之後,也不需要去溫習,只管去聽,恭恭敬敬去聽。聽懂很好,聽不懂也好,不要去研究,研究是妄想。老實的專注學自己所修的這部經,很符合《三字經》裡面所說的,「教之道,貴以專」,這個「專」就是佛門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有耐心,要有忍辱的功夫,你才能精進;你沒有忍辱,哪來的精進?

  所以,世尊在《金剛經》上說了一句話,「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是指世間法、出世間法,無論哪一法,成就的關鍵就是一個忍字。不忍,你怎麼會有成就?不能忍,學一樣東西一定會疲倦,一定會懈怠。所以現在念佛堂念佛,祖師大德絕對不許可摻雜著經教,念佛堂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每天很短的時間,大概就是十幾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主七和尚、念佛堂堂主看到大家疲倦懈怠,講幾句開示,很短。提醒大家的精神而已,絕對不用經教夾雜。

  現在,為什麼我的主張跟祖師不一樣?我教大家,念佛堂每天至少四小時聽經,四小時分做二次,上午二個小時,下午二個小時,聽經;十個小時念佛,有人精進,精進好,我非常贊成。精進念佛是什麼?日夜不中斷。一般人如果要發心學,你就學鍋漏匠,諦閑老和尚的徒弟,他真成功了,你看往生那樣的殊勝,預知時至,不生病,站著走的。不認識字,老和尚就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你好好的念,將來一定有好處,他也不知道究竟有什麼好處。教他怎麼?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日夜不懈怠。他是個苦人,沒有學佛之前做鍋漏匠,生活非常清苦,知道世間苦,太苦了,所以他才勇猛精進。他有忍辱的功夫,一句佛號念到底,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沒有什麼白天晚上,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打個盹,醒過來的時候趕緊幹。

  這個方法好,如果叫你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怕你體力受不了。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念,這個方法對我們念佛人沒有壓力。所以我在國外,最初在美國提倡,許多淨宗學會念佛道場,我都勸他們用這個方法,可以日夜不間斷。念佛堂旁邊有休息室,休息室有二間,一間是男眾,一間是女眾,念累了你就休息。我還教人,休息的時候不要脫衣服,都穿海青,就是和衣而睡,念得太累了。醒過來,馬上就進念佛堂。

  念佛以繞佛為主,出聲念佛,繞佛時間久了,累了,可以坐下來止靜。止靜的時候不出聲,聽佛號,聽別人念。所以,只有繞佛的人開口念,止靜的人不念,聽,專注聽,心裡跟著念,這樣休息才不累。休息好了趕緊參加繞佛的隊伍,實在支持不了,就到休息室裡面去休息一下,沒有壓力,大家很歡喜。所以我們念佛堂分為三個區,當中是拜佛,鋪上拜墊;靠牆壁是止靜,止靜的時候面壁,這樣不干擾別人;周圍這裡是繞佛,佛堂分這三個區,用功很如法!我離開美國有七、八年了,不知道他們那邊同修是不是還用這個方法,我就不得而知了。這個方法值得提倡。

  寺院庵堂許可,日夜功夫不間斷,行!像我們這個地方就不行。我們這個道場是個商業大樓,政府管得很嚴格,晚上不可以念通宵的,頂多十二點鐘你一定要下班。明天早晨你六點鐘來上班可以,不讓你過夜。那我們真正要想用功,怎麼辦?你在家裡頭一樣可以用功。如果一個人提不起精神,需要有二個同參道友,可以,兩個人、三個人。在你自己家裡面,客廳裡面可以繞佛,可以拜佛,可以念佛,日夜不間斷,也採取鍋漏匠的辦法。累了的時候還是休息一下,不要太勉強,始終保持很好的精神,這樣就好。總是要有耐心,不能忍耐你的功夫就不能保持,不能保持你就沒有進步。無論是念佛,無論是學教,統統都要有耐心。

  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基礎的教學,學習從《弟子規》。諸位要知道,《弟子規》就是施、戒。怎麼叫施?你看看《弟子規》上每一句,一開端「入則孝,出則弟」。「孝」把不孝要放下,過去不知道孝順父母,現在懂得,「入則孝」;過去不知道尊重別人,「弟」是尊重別人,尊重長輩。所以,這裡就有放下,這就是施。尤其這麼多年來我們所提倡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一定要做出好的樣子給社會大眾看;做好樣子,做模範,這就是布施。現身說法是身教,這不是言教,身教比言教還重要,還能感動人,要把它做到。同時,《弟子規》跟《十善業》都是戒,你看是施,又是戒,從這個地方下手,認真努力去修學。

  你要成就,你看看是不是在忍?是不是在進?沒有忍,學幾天不想再學。煩惱習氣又現行,不肯再幹,你就中斷,就退轉了。退個十天、半個月就沒有了,舊的毛病、習氣統統就又現行。可見得忍跟進非常重要,它能夠防護菩薩行,防是防非,護是護持。防護一定要靠忍、要靠進,進是求進步,精益求精,日新又新。

  大師註解裡面講,「今忍城,防外惱之敵,進郭,長內行之眾」,這裡面修行的大眾。這個意思很好,忍就好像城,進就好像是郭,忍能防,進能護,所以護法功德不可思議。我常常講,護持的功德超過弘法。弘法的人再好、再有智慧、再有能力,沒有護持的人,他一籌莫展,他不能教化眾生。所以教化眾生的功德在誰?在護法。香港要沒有你們這些護法做為助緣,我就不能在此地講經;我在此地講經,這些護法的一個都不能少。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我常常用比喻來說,時鐘,這最常見的。弘法的人就像時鐘上的指針,告訴你現在幾點幾分;護法的人是裡面的零件,裡面的機器。你看裡面機器少一個,這個鐘就不準,要是少多了,少多就不能走了。然後你才曉得,護持的功德超過弘法。

  護持就像學校一樣,校長、教務主任、訓導主任、總務主任,都是護法的;弘法的是教員。你要沒有好的校長,沒有好的這些綱領執事,再好的老師,沒有教學的場所,沒有教室。曉得護法是多麼重要!佛法裡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尊佛出世,他來教學,有一千尊佛出世來做護法的工作。護法不是普通人,菩薩!如果不是菩薩,那個護持就有問題,就會出差錯。所以古時候,道場護法的人真的都是菩薩。現在佛法為什麼衰?現在護法的人不是菩薩,是普通人,就是說他沒有修,他沒有學,他沒有證。古時候護法都是有修有證,那怎麼會一樣?釋迦牟尼佛出世,你看他那時候護持,外護是國王大臣,居士長者,內護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裡頭很多古佛再來的,幫助釋迦牟尼佛,做影響眾。

  由此可知,聖賢的教學不是簡單的。我們只看到外表,好像看戲一樣,只看到舞台,舞台後頭沒有看過。你要看看後台,你才知道規劃的人、設計的人、指導的人,他們了不起,我們只是看台上表演的。所以說護法非常不容易!眾生,佛法弘法利生的功德,百分之九十是護法的,講經說法的法師充其量得百分之十。這跟學校教學一樣,學校教學教得好,有成就,功勞是校長的,校長一定要占百分之九十,教員百分之十就不錯,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沒有護法,就沒有弘法;有護法,一定有弘法,所以我們對護法要讚歎,對護法要尊敬。

  後面這一句,「通說則此二皆能防外養內」。也就是忍能防外,也能養內;進也能防外,也能養內,可見得它是通的。在初學,有初學的說法,老修有老修的說法,老修內外就通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46:2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46: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8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