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3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0三卷)  2005/7/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03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名品」,第六「正教甚深」,勤首菩薩偈頌第八首: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盡乾竭。懈怠者亦然。】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說得很簡單,這是第六個比喻,「毛滴大海喻,謂以少聞思,欲測法海,妄生希欲,懈怠尤深」。清涼大師的註解很清楚,這個毛病也是現前學佛同學普遍所犯的。我們自己有沒有,應該要認真的去檢點、去省察,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諺語說得好,「人貴自知」,這句話雖然很平常,它的意思很深。人生最難得的就是有自知之明,果然能有自知就能減少過失,不至於狂妄,不至於生事。自知的人大多數都能守自己的本分,不敢胡作妄為。如果有緣遇到善知識,他能受教,能接受教導,因為自己知道自己不行,善根少,福德少,機緣也少。在日常生活當中安分守己,規規矩矩的做人行事,這一生也能夠平安度過。人生確實苦短,人命無常在呼吸之間,這些世出世間聖人都常常教導我們。

  「以少聞思」,三慧很少,想明瞭、通達法海,法海其廣無邊,其深無底。這兩句話我們學佛就聽到善友們常說,可是究竟那個境界廣到什麼程度,深到什麼程度,只有個很模糊的概念。讀了《華嚴》才知道,知道一點點訊息,並不多,這個經說得很多,前面我們讀了好幾遍。大小不二,世界是微塵積聚的,這是講物質的現象,微塵積聚的。科學家也是這樣跟我們講的,科學家講的是基本粒子,原子、電子、粒子,基本粒子,這是講物質世界;在佛法裡面它不叫原子、粒子,它叫微塵。微塵也有等級,有微塵、有色聚極微、有極微之微,極微之微就不能再分。微塵把它分七分,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還可以分,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極微之微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這是佛法裡面講物質最小的一個單位。

  可是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這麼小的一個物質,這是我們肉眼沒法子看到的;不但肉眼不能看到,天眼也看不到。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法身菩薩能夠看到色聚極微。這樣我們在想像當中,極微之微誰能看到?大經裡面常講的八地菩薩,八地以上,看到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那是多麼高的位次,多麼深的定功。雖然看到了,看不明瞭,要到等覺菩薩才真正看到裡面的妙處、奧妙。奧妙是什麼?那麼小的一個物質裡頭,裡面有世界,世界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這個微塵是講的極微之微,沒放大,大小不二。誰能夠契入?我們在前面讀過,普賢菩薩,這個普賢菩薩當然是當位的普賢菩薩,不是位前的。

  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修普賢法門的都叫做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有十信位的,有十住位的,有十行位的,有十迴向位的,有十地位的。你是哪個位次的普賢菩薩,這個要搞清楚。當位是等覺,等覺的普賢菩薩能夠入微塵裡面的世界,那個世界奧妙無窮,也有諸佛菩薩講經說法,他到那裡去參訪。那個世界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世界裡頭又有微塵,重重無盡。我們從這個經文裡面才體會到法海之深其深無底,這是法性,不可思議。廣,微塵裡面的世界也沒有邊際,所以《華嚴》說不二法門,大小不二,沒有大小,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說得深,這才把事實真相給我們透露出一些。我們讀這些經文,才曉得自己的智慧渺小。

  「欲測法海」,什麼時候你才具有這個能力?那在《華嚴經》上提出來的,當位普賢;換句話說,等覺菩薩才有這個能力,在中國佛教裡面大家都知道的,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在家人能不能成就?能!《無量壽經》上「賢護等十六正士」全是在家身分,等覺菩薩,那十六位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沒有兩樣。從這個地方你就曉得,我們講到不二,僧俗不二,就是在家跟出家不二,都能證到等覺,都能證到無上菩提,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所示現的,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佛,維摩居士示現的是在家佛,兩尊都是佛,平等平等,無二無別。這種示現意義很深,讓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平等。佛弟子縱然講平等,清淨平等覺,總是會把佛看高一等。這什麼原因?無始劫來的習氣,這就是原因,總有高下;有高下就不能入不二法門,法海是不二法門。

  我們想想,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要八地以上,八、九、十這個三地入都不深,等覺才深入,才能入重重無盡的法海。海在此地是比喻,法海就是自性,是性德。我們智慧少的人很想一下就能契入,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而且喜歡躐等,走捷徑,那真是應了古德的一句話,「欲速則不達」,愈想快速你遇到的障礙就愈多。這些事情在我們自己本身,在我們的周邊,或是同學,或是朋友,或是同事,佛門裡面同參道友,你細細去觀察,真的不少人。只希望快速成就,快速成就智慧,快速成就德能,快速成就名聞利養。確實他很聰明,但是起來不多久,一年、二年、三年,障緣就出現了,真的是爬得高摔得重。他爬得太快、爬得太高,摔下來摔得很慘,往往這樣就墮落了,真的跟這個比喻上所說的一樣。

  他為什麼不能成就?你再細心觀察,他沒有真正的智慧,憑著一點小聰明,這是有的,小聰明,沒有智慧。不但是佛法的義理沒通達,世間的人情世故他也不懂,一昧要想出人頭地,這個心就不善。爭取名利,爭取職位,爭取權力,爭取榮耀,爭取大眾來支持。表演的那套是不錯,最初也能夠得到大眾支持,你心裡所想的,逐漸逐漸好像是得到了。時間不能長久,最差的一、二個月馬腳就露出來,就被人看穿了。看穿之後,這叫一文不值,支持你的人都批評你,都遠離你。有些掩飾得巧的,可以能夠維持個一年、二年,我沒有看到三年的,我看到是二年,這種假面貌就被人拆穿了。這是什麼?套一句俗語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誰?佛菩薩、古聖先賢!尤其是佛門。

  我初學佛的時候,實在講我也什麼願望、希求都沒有,我這個人很單純。只知道佛法好,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我非常想學,學了將來得什麼好處,我並沒有希求這個。只聽說方東美先生跟我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我很嚮往的,我確實得到了。最高的享受是什麼?沒有惡心,沒有不善的心,沒有不善的念頭,沒有不善的行為,這一生多快樂,這一生多幸福,真正把自己內心裡面的矛盾拔掉了。我常常貢獻給同學們,要把自己內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念頭放下,不能跟任何人對立。把對一切人事物誤會的念頭放下,衝突的念頭放下,這個身心多麼平和,快樂無比,身心健康!這就是方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和睦。

  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和睦裡面有和敬、有和愛、有和謙,謙虛!不敢在人之前面,退後快樂,走到前面不是好事情,不敢為眾人先,這裡頭樂趣無窮。每天讀經,讀聖賢書,確實如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就是真正一個學佛、學聖賢人的寫照。他是個什麼人?他就是這樣的人,佛菩薩是這樣的人,孔孟是這樣的人,老莊也是這樣的人;我們要好好的學習,在這一生當中,也希望是這樣的人,你說多快樂。所以要成就真正的智慧,佛法裡頭講得好,真正智慧在哪裡求?在自己心中求。人人都有個真心,真心裡面一切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不會有絲毫欠缺,沒有欠缺,真實究竟圓滿。你不能向外求,佛祖教我們要向內求,不要向外求。孔孟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所以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向外求,向內求,有求必應。

  可是要求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就是此地講的法海,這個事大了,這不是小事,這在世出世法、聖學裡面是第一等大事,那要真實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經上講得太多了,真實的智慧從定中來,從禪定來。定怎麼修法?定要從持戒去修,我們後面經文還要講到,有信、有戒。戒是前人、諸佛菩薩他們所遵守的一些原則,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看到了、聽到了,給我們自己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方便。要不然我們去摸索這些方法,你要到哪一年你才能摸到?而且這個方法是不是正確的,很難講;方法錯誤,得不到定。

  定是什麼,也要懂得。佛在經上說,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禪定持心常一緣等」,這是定。持是保持,保持你的心,心就是念頭,就是起心動念;常是永恆,不能夠改變,常常改變這就無常,一個境界。《遺教經》上佛有句話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遺教經》上有這麼一句話,你要把心控制在一處,那你就無事不辦,控制在一處就是定。《華嚴經》上講「持心常一緣等」,這一句比制心一處講得更詳細,常常保持在一個境界。等是什麼?等是平等,平等的保持,長時間的保持。平等,這個心沒有高下,像水一樣。佛門常常用水來比喻心,沒有波動是等,永恆是常,緣一個境界。久了怎麼樣?久了就開智慧,「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是定。

  又說「了法無生,名為般若」,了是明瞭,通達明瞭,知道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無生,這個難!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好像都是無常!我們看到是個粗的相,實際上看的是個相續相,沒有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沒有生滅。怎麼沒有生滅?生跟滅是一不是二,就入不二法門了。我們今天是生不是滅、滅不是生,生滅是兩樁事情,不懂得生滅不二;懂得生滅不二才叫做般若智慧。

  這個境界,這個事實真相,你要真正通達明瞭,這就是智慧。這個智慧開了是個什麼樣子?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的入了佛的境界。《壇經》上記載的,六祖惠能大師就從這一句大徹大悟。實在講,他是已經契入這個境界,佛一說他立刻就明瞭。我們今天凡夫,不但是六道凡夫,聲聞、緣覺、四聖法界的這些小聖,沒有例外的,心都有住處!如果心是無住,無住十法界就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了。所以,在這首偈子裡面給我們的啟示,入佛義海(法海就是入佛的義海)必須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你看我們連伏煩惱往生西方淨土,《彌陀經》上都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想往生西方淨土,你就要認真修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善根福德因緣都與前生、宿世有連帶的關係,決不是這一生的事情。過去生中你曾經修過,修得怎麼樣?修得不夠,修的是少聞思,修的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那一點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這一生當中,你就不會進入佛門來。我們在這個地方講經,跟大家在一起學習,你就不可能坐在這個地方聽兩個小時。即使你這一生當中只有這麼個機緣,到這邊來聽一次,聽兩個小時,都是過去生中具有善根福德因緣,不容易!我們現在雖然是應用這些高科技,用的網路,用的衛星,普遍全世界。全世界的人口將近七十億,能收聽我們這個節目的有幾個人?縱然我們誇大一點說有一億人,一億人也是七十分之一,還有六十九個人沒聽。那是什麼?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來聽一次,聽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少善根福德因緣,有,生生世世慢慢把善根累積起來。

  一次聽了就生歡喜心,鍥而不捨,真想學習,這個人善根福德不少。不少怎麼樣?還不夠多,要是真的夠多他就不在這個世間,他早就往生了。還在這個世間,還沒有往生,雖然多,那個多的程度還不到標準,真正達到標準決定往生。這種人真的是不在少數,聽了生歡喜心,很想常常聽,很想常常來學,這個時候要發長遠心,要真幹。真幹,那就是要多戒定慧、多聞思修。戒定慧是修行,要真修,把我所學到的、所聽到的、所看到的,這是經典、聖人的教誨,我一定要落實。我常常講經的時候提醒同學們,我們要把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經典裡面所有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真得受用。

  佛開端跟我們講孝養父母,我真的要幹。佛說要奉事師長,有很多人確實真做,做得還很不錯,自己都很得意,那是自己的標準,不是佛的標準。到聽到《弟子規》之後,痛哭流涕,才知道自己孝順父母做得不夠,奉事師長做得更不夠。所以佛經上的教誨義理甚深,我們初學往往把它看淺了。我常常講,聖人的這些話,留下來的這些典籍,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們也聽我常常講,但是聽了一定半信半疑:怎麼有無量義?我怎麼都看不出來?你是看不出來,你要問為什麼看不出來?善根福德因緣少,所以你看不出來。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他就看得出來,他就聽得出來,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還不夠多、不夠深,怎麼辦?這一生努力可以大幅度的提升,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經上都說,我們到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個時間是用我們地球上時間來算的,一百年,不如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一天;換句話說,我們這個地方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你要問什麼原因,原因不難懂,我們這個世界障礙多。就像我們行船,我們這是在灘上,大風大浪,很大的波濤,你從這邊通過不容易,高難度!西方極樂世界是平水行舟,風平浪靜,沒有驚險,很容易通過。很不容易通過,你能通過,你比他殊勝太多!可是這個地方通不過的,都被浪沖下去,都墮落,都失敗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緩慢,平平安安,絕不出事,沒有風險。諸位從這個比喻,你細細去觀察。

  所以,我們抓住佛菩薩、聖人教導我們的綱領,我們還要向祖師大德、這些善知識學習,看看他們怎麼做,他們怎麼講。譬如《弟子規》,《弟子規》只掌握著孔夫子的一句教訓,把它展開,孝親尊師、處事待人接物應該怎麼落實。夫子的一句話只是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這麼一句話,聖人的一句話。賢人他能夠把它演繹,講清楚、講明白,完全落實在生活中。賢人給我們做註解,把這句話發揮成為七段,孝是一段,弟是一段,謹是一段,信是一段,愛眾是一段,親仁是一段(仁就是賢,親近仁慈賢人),學文是一段,七段,總共一千零八十個字。

  我們拿到《弟子規》行不行?還是不行,還要請真正學習《弟子規》的人來給我們做詳細講解。我們聽聽他是怎麼學習的,楊老師、蔡老師跟我們講解。你看這一千零八十個字,講了四十個小時,一個小時算七千到八千字,他們這個東西要全部寫出來,差不多是三十萬字。這才搞清楚、搞明白,多善根,多福德,多戒定慧,多聞思修,多麼重要!

  淨土菩薩天天參學十方法界,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你看往生的那些人,每天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同時他又到十方世界去參訪。參訪,去訪問諸佛如來,見到佛一定要供養,供養是修福,一定聽佛講經說法,這是增長智慧。每天他們要去參訪多少地方?佛在《彌陀經》上跟我們介紹得很清楚,每天參訪十萬億佛國土,那就是每天去參學訪問十萬億尊佛,這還得了!他怎麼去的?給諸位說,分身去的,自己身體在阿彌陀佛法會裡面沒有離開,還是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沒離開。可是自己的分身、化身已經到十方十萬億佛國土裡面去參訪了。同時去的,不是有先後,先到這一尊佛,參訪完了再到那一尊佛,那十萬億你要參訪到哪一年?化身同時去的。

  每天這就是親仁!親近仁慈、有德行、有學問、有修有證的,親近這些人,成就怎麼會不快?這是親近諸佛菩薩,成就圓滿的三福。戒定慧就不必說了,戒定慧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就,成就圓滿的三慧;圓滿的三慧是等覺,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這樣子觀察,看看這些得少為足,這些少聞思修的,在佛法裡面所作所為,才知道那是懈怠。我們自己要不認真努力,也是懈怠。真的不懈怠,我們的德行,我們的道業一定是天天都有進步。一天沒有進步,這一天懈怠了;一個星期沒有進步,這一個星期懈怠了,值得我們警惕。今天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勤首菩薩偈頌第九首: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滅。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這個地方的「欲」是欲望的欲,『欲以少水滅』,不是比喻的喻。這是第七個比喻,「水少滅火喻,劫火遍熾,喻觸境惑增,少分三慧,安能都滅」。讀這首偈想到我們現在處在這個世間,確實是劫難,『劫火起』就是劫難。這個劫難怎樣能把它化解?怎樣能把它滅除?能不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哪有不能的道理?問題就在我們沒有辦法如理如法的去求。理有,法也有,我們不肯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求,這就難了。

  末後兩句是法惑,『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就跟這個比喻一樣。現在人我想多數如果聽到這首偈,他對於前面兩句感觸一定很深。現在這個世間到處都有衝突發生,隨時隨處都沒有方法避免,真的像「劫火起」一樣。我常常講的,夫妻的衝突,父子的衝突,兄弟的衝突,師生的衝突,同學的衝突。在一般社會,公司裡面,老闆跟員工的衝突,領導跟被領導的衝突,朋友的衝突,同事的衝突,太多太多了。展開來,大家曉得是大的,族群的衝突,國家的衝突,哪個行業哪一界裡面都沒有辦法避免衝突。所以今天現前的社會,什麼是第一個重要的大問題?化解衝突。

  前幾天有同修來告訴我,說恐怖分子在倫敦又有衝突事件發生。英國首相說:我們不怕恐怖分子的威脅,我們一定要爭取最後勝利,倫敦人是炸不死的。能解決問題嗎?不能!所以,處理這些事情,我們記住老子一句話,「和大怨,必有餘怨」,何況你今天還不能和。仇恨不能結,結了之後沒完沒了,生生世世。這個事實真相我相信每個國家文獻裡頭都有記載,都有講因果報應這些事情,講牽涉到前世,有前世當然就有來世。

  美國的凱西告訴我們,他說世間任何一個人,你在一生當中所遭遇的這些事情,決定沒有一樁事情是偶然發生的,是沒有前因發生的,絕對沒有,統統與過去生中善惡業報有關聯。今世跟過去世有牽連,那我們就想到,我們這一世與來世當然還是有牽連,中國人所說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怎樣化解衝突?和解才是真正解決問題,決定要用和平的手段,平等對待,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不平等,和就談不上,一定得平等對待。大國對小國要平等,大的族群對小的族群要平等,強勢對弱勢的族群要平等,平等才能夠和睦,才能夠和敬,才能夠和愛,才能夠和謙。人真正能夠做到敬愛謙和,這個社會多麼美好,這個世界才真正做到和平、大同。世出世間聖賢把這些道理都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清楚。什麼方法落實?教育。開會不行,古人沒有用開會的方法來解決,古人用教學,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我們辦班。

  像我們辦《弟子規》的講座,辦通俗佛法的講座,到處辦,常常辦。時間不要太長,少則三天,多最好不超過一個星期,讓每個人他能利用假期,利用空閒的時間來參加。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機會能夠參加講席的學習,就真正能夠達到這個目標。一定要從本身做起。所以我對於過去這些帝王,特別是清朝開國的幾位帝王,我非常尊敬,我很佩服。他們辦班,而且長期辦班,這個不容易。宮廷裡面有講宴,宴是宴會,它不是飲食,不是這種宴會,是法會,我們佛家講法會,法宴,它是經宴,講經。能把儒釋道這三家的學者、專家請到宮廷裏面來講道、講經,帝王帶著王子、帶著文武百官一起來學習,天天講。

  宮廷裡面有制度,「日講官」就是上課的這些現在講的是老師、講師有一百多人。我看名單,諸位要多看《四庫全書》、《四庫薈要》,你看宮廷裡面的日講官有多少?講演的人,身分也包羅萬象,有從政的官員,他對於某些經論,儒家的經論有研究、有心得,到宮廷裡面講,講的時候還要寫出講義。我最近在看《四書》,從前看《四書》是看古人的註解,我這一次在《四庫》裡面找到宮廷裡面講解《四書》的講義,看看那個時候這些帝王大臣是怎麼學法。講得好,講得很透徹,特別是怎樣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治理國家,平息紛爭,提升人民的道德倫理的修養,提升他們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所以,這些帝王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它有道理。非常可惜那個時候沒有現代這些傳播的工具,如果那個時候要有衛星電視,要有網際網路,我相信今天還是大清帝國。

  倫理道德的教學,人民對於這些好的領導人,念念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著想的領導人,決定得到人民擁護,人民不會造反!邊遠地區文武百官,如果是能從像電視畫面上看到宮廷裡面的教學,他們也都會規規矩矩,奉公守法,也會愛護老百姓。這麼好的工具不會用。你看看康熙、雍正、乾隆,對於文教工作所做出的貢獻,史無前例。康熙編《圖書集成》,乾隆編《四庫全書》,編《大藏經》,用了多少的人力、財力,十幾二十年的時間。這是歷代王朝,真的他這是最大的貢獻,這個是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他能夠聘請這些學者專家天天在宮廷裡講,不是說這麼多圖書擺在那裡,他真幹,真學!

  所以,今天我們想化解衝突沒有別的,學!你家庭裡面有問題,一家人來學習。今天說我們請個老師來跟你講一部經,不容易,尤其是在你家庭裡面,很困難。但是有很多講得很好的,他有光碟、有錄音帶流通,你買一套回家去,全家人一起來學習,做得到!你把你學習的心得、學習的效果、學習的方法,你也能夠把它寫出來給別人分享,無量的功德,就是佛法講的自行化他。誰能做?人人都能做。

  我們這個小小的攝影棚非常希望做,多少年前我就有這個願望,無論你講什麼,只要是正面的,能夠幫助社會和諧的,能夠幫助化解衝突的,我們非常歡迎。希望你到我這兒來講,費用我們都能夠提供,我們給你製作光碟。像過去我在新加坡居士林,我們邀請新加坡九大宗教派人到居士林來講道,我們給他錄相。錄下來之後,我們統統都是做兩千片,送他們,譬如基督教,我送基督教一千片,天主教,我送你天主教一千片,另外一千片在居士林流通,九個宗教都有。中國這邊就更多,儒家的、道家的學術的專題講演,我們都非常歡迎,我們很樂意的替你做。

  但是我們只有一個要求,希望你沒有版權,因為你有版權我們就受很多限制,沒有辦法幫助你流通。希望你跟佛菩薩一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放棄你的版權,來普度世界苦難眾生,我們非常樂意為你服務,這是當前唯一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團體亦如是,盡量減少開會,開會沒用處。聯合國為世界和平開了三十五年的會議,效果怎麼樣?大家都看得到。只有辦班可以收到效果,你看聽講課的人,《弟子規》在我們這裡辦過兩次。第一次好像是時間少一點,我不知道是幾天,我知道是講了八個小時。第二次十天,大概是一天四個小時,四十個小時,這是細講。八個小時略說有略說的價值,因為有很多人工作非常忙碌,你叫他聽四十個小時他沒有時間,所以我們兩種光碟都在流通。

  諸位同學如果需要的話,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來接洽,這裡可以贈送,免費贈送。希望你們在家庭裡面,一家訂上一定的時間,或者是早上,或者是晚上,能夠有一、二個小時專門來學習。一遍學習完了之後,從頭再起,再學習,你要能夠保持十遍以上,我相信你一家和睦,你家庭裡面所有衝突問題全解決了。

  你要是個老闆,你領導你的員工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每天老闆帶著員工一起學習,就像從前宮廷裡面,皇帝帶著王子、文武百官一起學習,效果無比殊勝。每天學習一個小時,把它訂做常課,一遍學完了,一遍四十個小時,一遍學完了從頭再來,永遠不斷。你這個公司裡面的員工、老闆真正團結,一心一德,你的公司行號哪有不興旺的道理!公司從此之後,老闆不必管員工,也不必開任何會議,員工自動自發。北京「大方廣」那個公司就做了實驗,實驗非常成功。老闆很自在,不要管員工,不要開會,每個員工非常勤奮努力工作,自己工作做好,跟別的同事、別的部門配合,這個公司健康。就是教學,沒有別的,天天在教,天天在學,上課。

  所以,我看到清朝宮廷裡面這個做法,我感觸很深,這個方法真有效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很可惜沒有讀到這些資料,他們如果真的要了解這個狀況,知道這個方法有效果,它要能夠採取,向全世界推動,我相信世界和平、化解衝突決定可以落實。這是我們讀這首偈無限的感觸。

  現在我們把話說回來,我們「佛教法中」現在也是普遍懈怠的衰相。為什麼會到這種程度?我想我們許多同學心裡都有數,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沒有學教!世尊留下這麼多經典,祖師大德留下這麼多的指導,這些註疏、註解,現在學佛,無論在家的,只知道燒香拜拜,求福、求升官發財,沒有學習經教,原因在此地。學佛四眾同學都能夠重視經典的教誨,一心一意來學習,把經典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上。佛法變成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科目,真正是帶給你一生的幸福圓滿,讓你一生你自己跟你的家人都過著最高、最圓滿的、最幸福的生活。方先生所說「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能得到,不是不能得到,問題是你肯不肯學。

  古時候寺院庵堂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寺院庵堂是學校,這些出家人都是老師,跟佛陀在世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每天幹什麼?每天講經教學,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二時講經,每天二時講經。世尊那個時代,古印度把一天分作六時,白天三時,晚上三時。我們在經典上讀到的,它的分法,白天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六時。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是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的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個一直到民國初年才廢止。中國從前用十二時,現在算命還是用這個時辰,沒有用現在的幾點鐘、幾點鐘。現在我們用西方的,西方人把晝夜分為二十四個時辰,所以我們稱它作小時,它比我們中國的時辰小。我們中國一時是現在的二時,印度的一時是中國的二時,所以印度那個時候一時就是現在的四小時。二時講經,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講經八個小時,換成現在是八個小時,真精進;四十九年不休息,每天講八個小時。

  是不是世尊一個人講?我們相信是他老人家一個人講,他講經四十九年,我們相信。佛是三十歲開始講經的,七十九歲圓寂,四十九年。但是我們能夠相信,前面二十年佛講得多,二十年後,佛的弟子裡面很多人學成了。也就是說世尊培養了一批師資,培養了一批弘法人才,這是真的。這些弘法人才常常到各個地方代佛說法,這就是僧團。哪些人?我們展開經卷看到前面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們就算他三分之一講得好的,或者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一也有一百多個人。這一百多個人都是講得很好的,很受大眾歡迎的,佛常常派他們到各處去講經,把佛陀的教誨發揚光大。它是教育,跟諸位說不是宗教。佛陀在世沒有佛堂,只有教室,沒有佛堂,沒有大殿。佛堂裡面有大殿供佛像,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大家紀念他,才造這些像來供奉,紀念他。我們要知道這個歷史,你才不至於產生誤會。

  所以佛的一生是教學。到晚年之後,能夠講經說法的學生多了,佛一定自己講經的時間就減少,聽聽學生講的,他要做印證。也就像當年我們這些晚輩親近李老師,李老師開班教我們講經,我們上台練習講經,他老人家在下面聽,改正我們的錯誤,這樣才能學得出來。我相信釋迦牟尼佛當年也不例外,這麼多學生跟著他,一定在這裡面選拔優秀的。常隨弟子裡面的上首,佛門稱為上首,上首就好比他要分班,每個班有班長、有副班長,這是上首。那些人聽佛說法,有時候聽了有疑惑,聽不明白,這些人就要負責來講解、來解答,真正遇到困難,才向佛陀請教。

  它是個學術的團體,是個教育的團體,要把它的本質認識清楚,不是宗教。它是為廣大群眾服務,為社會服務,特別是為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來服務。現在我們佛門本身把這個教學疏忽了,每天只著重於宗教儀式,這就把學術教育改變成宗教。我相信釋迦牟尼佛看到都會流眼淚,塑那麼大的像,金身供在大殿,千萬人去膜拜,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不是!釋迦牟尼佛是要我們向他學習,那才叫奉事師長。不是把師長供在那裡,天天給他磕頭,拿著這個做幌子,領導一些迷信的眾生,這大錯特錯!

  所以早年,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是最反對佛教的。我念小學的時候,我們同學、老師對我都知道,破除迷信我是第一名,總是走在別人前面;不曉得它是教育,不知道它是學術。所以我如果要是沒有遇到方老師,我這個錯誤觀念會錯誤一輩子,那是自己真的造罪業,無知。方老師告訴我之後我才明瞭,原來真正的佛教在經典裡面,不在寺廟。方老師說寺廟裡你找不到佛教,看不到佛教,經典裡面,學佛一定從經典裡面學。我的幾位老師,實在講也是非常希有難得。

  我接觸佛門,第一位是章嘉大師,這是大德。教我第一本看的書不是經典,是釋迦牟尼佛傳記,這個傳記是唐朝時候人寫的,不是現在的,在《大藏經》裡面。有兩種,一種叫《釋迦方誌》,一卷,一種叫《釋迦譜》,有四卷,他叫我看這個。那時候這個書買不到,所以只有到寺院,寺院有《大藏經》,在《大藏經》裡面找到,用筆記本抄。這個五卷東西我抄過,我好像總共抄過幾十卷經,利用星期假日,一天到寺廟裡來就是抄經。我記得一天大概可以能夠抄到八千字到九千字,有時候將近能抄一卷。這個對自己有好處,現在印刷術方便,東西得來很容易,人就懈怠。那個時候得來不容易,自己去抄,那個印象不一樣,抄一遍比自己讀十遍效果更大,重要地方都還能記住。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一生的事蹟,佩服得五體投地。真正學佛,確實要從這裡下手。

  你學佛,佛是釋迦牟尼,你對他有認識,你對他有了解;認識愈深刻,了解愈清楚,你對他的尊敬、仰慕之心油然而生。這不是人教的,自自然然對他生起仰慕、尊敬,這是個了不起的人,我們應當要學他。放棄了榮華富貴的生活,去做一個像中國的窮秀才,中國以前教童蒙的窮秀才,過那種生活。他比窮秀才的生活水平還要低,托缽,每天沿門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希望我們學他,傳他的道,傳他的法。他的道太大太大了,《華嚴經》上講的是他的道;他的法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是怎樣在生活工作裡面,提升自己的德行修養,怎樣達到登峰造極的真實智慧、才藝德能,我們要學的是這些。宗教這些儀規都不是佛制定的,這是後世祖師大德為了紀念老師,紀念總有紀念的規矩,儀規從這兒來的。最早的儀規也很簡單,簡單隆重,著重在教學。

  所以我們明白了、了解了,我為什麼要出家?有很多人問我,連李老師也問我。我說我出家沒有別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佛教帶回歸到本來面目,沒有別的意思,回歸到教育,回歸到學術。所以我稱佛陀,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你要看了《釋迦譜》,看了《釋迦方誌》,你就會承認,你會同意我的說法。世尊在當年的身分,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是老師,但這個老師教學不收學費的,無條件的,義務的老師。中國過去做老師的也非常清高,說老實話,也是不收學費,但是接受學生供養。富有的人家供養老師會多一些,貧窮的人家會少一點,甚至於很好的學生,家裡非常貧窮,老師還要照顧他家裡生活,還得送點米,送點菜給他們;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沒有兩樣,道理在此地。我們再要不懂,再要這樣懶散、懈怠下去,不能夠振作起來,那眼看佛教在我們這一代逐漸走向滅亡。

  現在還有些,這一般人講的,還有些迷信的老太婆、老阿公會到廟裡面去燒香拜佛。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沒有了,二十年之後,你絕對看不到有人到寺廟裏燒香拜佛。為什麼?不信!你沒看到現在寺院庵堂的法會,老人多,中年人少,青年人更少。你從這個地方去看這個現象,你慢慢想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這些老太婆、老阿公都往生了,後繼無人,他們的兒孫不相信,尤其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所以佛法,我把佛法擴大來講,宗教,每個宗教都一樣。我跟很多宗教接觸,我都告訴他,宗教一定要走向社會教育,走向大眾學術,那你前途還是一片光明。如果脫離了教育,脫離了教學,只有宗教儀式,宗教在這個世間維繫最長不會超過三十年。我這個話跟很多不同宗教人士在一起談過,太重要了。

  所以現在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要辦學,要培養有修持、有學問的老師。這個老師出家、不出家沒有關係,真有修持,真通,真有學問,講得好。我的老師,我三個老師,章嘉大師是出家的,方東美先生跟李炳南老師都是在家的。所以出家、在家沒有關係,真正通達,真正學習,真正有大願心,把這麼好的學術發揚光大。這個東西能幫助社會,解決社會上一切的疑難雜症,統統能解決。為什麼?真實智慧,只有真實智慧能解決問題,不是真實智慧不能解決問題,縱然解決了有後遺症,就是老子講的「和大怨,必有餘怨」,餘怨是後遺症。你就想到古聖先賢教誨之可貴,幾千年多少人,都是高人,他們的智慧、經驗、方法、效果,都在這些典籍當中,留給我們後人,他對得起我們;我們沒有好好的學習,我們對不起他。希望我們讀這首偈,我們要振奮起來,眼前的災難,除了聖賢教誨之外,沒有辦法能夠解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43:09)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43: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78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