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96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九六卷)  2005/7/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96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五段福田甚深,《疏論纂要》最後的一段,李長者的開示。

  長者開示最主要的就是當中的一段,這一段又分為兩個小段,前面這一段說明佛自己福田不同,所以有差別,這個我們昨天介紹過了。今天接著看第二個小段,「明眾生所施福田不同」,我們看《論》文。

  「二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者,此乃由心輕重、有智無智、謙下高心、所求有異,總是一心中隨用不同」。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境界可以說是深廣無際。這段經是目首菩薩給我們講「福田甚深」,這個科目也是我們學佛,甚至於不學佛的人,哪一個不關心?為什麼?人人都希求福報。福報從哪裡來?福報究竟是一回什麼事?佛菩薩在這段經文裡面給我們做出詳細的說明。我們真正明白了,就知道怎樣修福,正是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要懂得求福的道理,懂得求福的方法,所以智慧福德,壽命也在福德裡面,長壽是五福之一,沒有求不到的,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應。

  前面的一段講佛的福田不同,那意思很深,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自己的修行,自自然然跟諸佛如來的福田起感應道交,我們要不要用心去求?不必,自然感應。也就是說,譬如我們簡單的舉例,我們如果真正修到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就能夠感得藏教佛、通教佛的福田加持給我們,這是凡夫。如果我們功夫提升了,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分別都沒有了,我們就能感得通教的佛、別教的佛。如果連這一切分別都放下了,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我們所感得的是圓教佛,究竟圓滿佛。這種感應道交是自自然然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所以說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心裡頭一無所求是自然感應,就像江本勝那個水實驗一樣。我們寫個「愛」字、寫個「感恩」,無論用什麼文字,中國文字寫行,用英語寫也可以,用阿拉伯語寫也行。你只把這個貼在水瓶上面,那水的反應,它就現出很美的圖案出來。你說寫的這個字有求嗎?沒求。我寫這個字條貼上去沒求;水決定沒有說你寫了「愛」對我,我就特別給你美的圖案,沒有念頭。統統都是不起心不動念,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這種感應道交,我們就曉得,佛經裡面所講「法爾如是」。法爾如是這個話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自自然然是這樣的,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就是佛福田不同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諸佛如來修行證果,我們講諸佛有四教的佛,如果要是依《華嚴》來講,《華嚴》是五教,小始終頓圓,那就是五教之佛。佛很多,不是一個位次,這是舉中國佛教裡最常講的,天台家的四教,賢首家的五教。這些都是事實,都是確確實實有這個事、有這個理,可是你不要執著,希望你也不要分別。你要說佛為什麼有這麼多等級?修行位次有差別。凡夫,從我們凡夫地一直修行到證得圓滿的佛果,他當中一定通過這麼多階級。就像讀書一樣,一個小朋友上幼兒園,二十年之後,他拿到博士學位,可是這二十年當中,他經過了小學,小學畢業了,那就是小教的佛;初中畢業了,畢業就好比初級的佛,高中畢業是高級的佛,大學畢業是大教的佛,大乘的佛,就這個意思。

  所謂成佛就是修學一個階段的圓滿。在《華嚴經》裡面,這《華嚴》是個代表,佛在所有大乘裡面都給我們講這五個次第,五位,位是位次。用我們現在講學位,我們今天一般學校學位只有三個:學士、碩士、博士。在佛法裡面講學位有六個,多一倍。你看十信位,一年級到十年級這是一個階段,這真的拿到學位,這不是假的,十信位的菩薩;往上去十住位的菩薩,這第二個學位,第三個學位十行位的菩薩,第四個學位十迴向的菩薩,第五個學位十地菩薩;再往上去等覺是個學位,等覺再上去究竟圓滿的佛果,那就是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高的一個學位。每到一個階段(這說話方便起見)有一個學位。

  由此就可知佛很多,這是天台大師說的。這麼多佛,第一個學位十信位,十信位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見性。十法界,我們知道六道上面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十信位的菩薩。如果再升一級到初住,上面是十住,十信往上去是初住,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過十法界;在別教講是別教的初地菩薩,別教十地等於圓教的十住。所以別教的等覺是圓教初行位的菩薩,別教的佛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佛很多,我們怎樣感應,那是要自己修行功夫,一點都不能勉強,就跟水實驗呈現的結晶圖案一樣,一絲毫不能勉強,法爾如是。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明瞭之後,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自己境界愈高,感應愈殊勝;換句話說,福報也愈大。能夠跟佛起感應,差不多都是修德跟性德相應了。

  現在我們看的這一段,「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這是修德,沒見性。這裡面我們要講的六道眾生,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修布施,布施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要搞清楚。我們想得財富,世間人常講:你命裡頭有沒有財庫?命裡財庫每個人多少不一樣。這命裡財庫從哪來的?香港這邊有個陳老先生,跟我也是老朋友,去年往生;陳朗,很多人都知道他,他算命看相、看風水看得很好,我們也認識好幾年了,他也常常聽我講經。這個算命,算命裡頭有沒有財庫。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有人替我算過命,我這個命裡頭沒有財庫,也沒有官印。沒有官印你不能做官,這個官就是主管,你命裡頭沒有做主管的命,主管才有印,不是主管沒有印。出家了,出家,算命先生告訴我,你也不可能做住持,住持也要有印。你做當家師,那不是住持,那個沒有印,好像一個學校一樣,校長他才有印,教務主任、總務主任他沒有印,叫官印。所以就是你命裡頭沒有做主管的命。我命裡頭財庫空空,就像我出家這個名號一樣,「淨空」,財庫空空,沒有財。沒有財,貧;沒有官印,沒有地位。在這個社會上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

  命從哪裡來的?命是過去生中修的,前生宿世,過去生生世世沒有修財布施,而且我命裡頭還是短命,算命的算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這就是我們學佛之後明瞭了,過去生中這三種布施福田,財富沒修,壽命沒修,只有一點法布施。法布施是聰明智慧,只修了一點這麼個東西,好在這一點東西還有根。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自己想一想,他說的有道理,為什麼?我從小喜歡讀書,喜歡書本。這就想到人一生當中,正如同外國預言家所說:一生的遭遇決定沒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原因、偶然發生的,沒有,統統與前世有連帶關係。過去生中喜歡讀書,這習氣還留到這一生,喜歡書本,喜歡讀書。這命裡沒有財有道理,為什麼?我從小就不愛財,沒有賺錢積財的念頭,一生都沒有這個念頭,只要每天能吃得飽、穿得暖,夠了,這都是過去的習氣。

  壽命短,這我知道,年輕的時候殺業很重,這大概都是與過去習氣有關係,喜歡打獵,這不是一樁好事情。所以學佛之後,痛改前非!我一學佛六個月,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就長齋。長齋是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不跟眾生結冤仇。所以我雖然收入很微薄,我盡量節省,省一點錢去放生,布施醫藥。布施的錢不在乎多少,在乎心地真誠,我有這一分誠意,有這個心。這個經文裡頭長者講到,所以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這是由心有輕重、有智無智,這是關鍵,我明白這個道理。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明白這個道理,很快就明白了。所以我學佛六個月就發心長齋,吃長素,知道自己做錯了,從此以後不敢殺生。

  所以我這一生有財富,我還是不要官印,有長壽,都是這一生修來的。我有沒有求?沒求,我沒有求長壽,也沒有求財富,自自然然來的。一生信守尊崇普賢菩薩教導,「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我這一生當中只有今天,不知道有明天;今天就是現前,一定要把它抓住。要知道把自己的德行、境界向上提升,一天二十四小時不能放鬆。功夫,解行兩門,我每天讀經,讀書從來沒有一天中斷。讀書,解門;書本放下,行門。

  書本放下,那叫怎麼修行?行也不外乎三大類,這是佛法裡頭所說的身口意這三大類。意業是起心動念,念頭一起,自己立刻就明瞭這個念是善念還是惡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惡念,趕快把它轉過來,古大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修淨宗,尤其是修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我們就用這個方法轉境界。如果這個念頭不善,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這不善的念頭打掉,這真用功,這是真功夫。如果是善念,那就是《十善業道經》上佛教導我們,善念要念念增長。所謂善念一定是利益眾生,一定是續佛慧命,決定是相應的。有利於正法常住世間,這個念頭好,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更不可能有傷害其他眾生的念頭。不但是人不能傷害,蚊蟲、螞蟻都不傷害,都沒有傷害牠的這個念頭。

  第二言語善不善。言語裡頭最重要的,《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決定不能說別人過失,這個人是我的冤親債主,常常來傷害我、毀謗我、侮辱我的,他可以做,我可不能做,我可不能批評他。他毀謗我,我要是批評他,不接受毀謗,行不行?很多人一定說應該這樣子。但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是這樣的,他毀謗我,我接受,消業障。怎麼知道自己有業障?這一生命不好,就是業障;命好還是有業障,為什麼?你沒有出六道輪迴,應當要接受,很難得。尤其是謠言,不是事實,他來毀謗我、來陷害我,是捏造的,不是事實,這個消業障消得更大,過去無始劫以來的業障都能夠得消除。

  所以我們對於這一般常講的,這是惡人,故意來找麻煩的、來傷害我的,我們要用感恩的心對待他,要用憐憫的心對待他,要用報恩的心對待他。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要常常記在心裡。歌利王割截身體,一點道理也沒有,老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老師)受這樣的委屈,沒有一絲毫瞋恚心,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他怎麼圓滿的?歌利王幫助他圓滿的。所以我們遇到一切毀謗,一切侮辱、陷害,馬上就要想到,釋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佛是用什麼心態來承受?我們要學習。如果我們說是受不了,那你就不是學佛。

  學佛,世尊所做的榜樣,我們要跟他學習,不可以有絲毫怨恨心。你要說為什麼?讀了大乘經就明白,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自己對自己,你還能有怨恨嗎?還能報復嗎?我在講席裡頭,我記得我舉了幾次的例子。我們不小心,我有這個經驗,有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不小心什麼?牙齒咬了舌頭,把舌頭咬破了。我們的舌頭是不是提出抗議,反抗,把牙齒拔掉,有沒有?沒有,舌頭老老實實承受,一點怨恨也沒有,一點報復也沒有,一體。我們遭遇這些人對我們的毀謗、侮辱、陷害,這是人生在世很難避免的。我們曉得,我們明白了、覺悟了,知道我們是一體,就像唇齒相依一樣。那麼對方呢?對方他還在迷惑,他還沒有接受聖賢教誨,不懂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他才會做出這個事情出來。如果他真的明白了,他會跟我一樣,決定不會傷害人,不但不傷害,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他有善心善願,我們肯定全心全力幫助他達到圓滿。所以善心善願,這個善歸納起來兩樁事情,兩大類:一類是利益眾生,一類是正法久住,肯定是幫助正法久住的,這是善念善行,明白人他就會做,他就會修。這裡面就是你的心還是有輕重,智慧還是有大小,心愈重果報愈殊勝,心愈大福報愈大,量大福大!

  下面還有「謙下高心」,謙是謙卑,高是貢高我慢,古聖人給我們說「滿招損,謙受益」。好像這個杯子一樣,這個杯子是空的,空的是謙下,謙虛卑下,它得利益。為什麼?人家要供養你一杯水,你可以承受;如果你自己已經滿了,貢高我慢,滿了,那人家給你的時候,倒出來已經漫出來,你得不到。

  人一定要懂得謙虛,要懂得卑下,自卑而尊人,這才得到別人尊敬。如果自以為是,縱然有過失也死不承認,這種人有沒有?很多,我遇到的就不少,所謂是面子下不來。好像我要給人家低頭,那我就沒有面子,我就比人矮一等了,這觀念錯誤。你能夠謙下,格外得到別人尊重;你能夠承認過失,別人就原諒你,你的過失就沒有了。顧了面子不肯認錯,你的錯永遠存在,這叫大錯,這是真的錯了。古德常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有過,自己也曉得不肯改、不肯承認,還要用種種方法來掩飾,這個過失愈來愈大。果報呢?果報在三途地獄。這就是布施福田果報不同。

  果報裡面細說,別說兩個小時講不完,兩萬個小時都講不完,例子不勝枚舉。同樣的布施,因相同,緣也相同,果報不同,那原因在哪裡?就是因跟緣裡面有輕重、有高下,這個下是謙卑,高是我慢,智有大小,所以果報不一樣。有人布施生天享天福,有人布施享人間的福報,有人布施享畜生道的福報。畜生有什麼福報?畜生有福報的,現在大家看得很清楚,你看看富貴人家養的寵物,牠有沒有福報?真有福報!一家人連他的親戚朋友照顧牠無微不至,牠是畜生。餓鬼道裡面享福的,鬼道裡頭享什麼福?做鬼王,小的山神、土地,接受多少眾生的香火恭敬供養,鬼道裡頭。只有地獄道裡頭沒福,修羅、羅剎裡面都有有福報的。這就是說明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我們一定要曉得。

  所以我們要得正的福報,不要得負的福報,負的是三途,包括羅剎、修羅,這都是負面的。他有福,有福是什麼?他沒有智慧,他的煩惱習氣很重,那有福報的時候,造罪業就更容易。造罪業的時候,這得意於一時,福報享盡了,罪報就現前,這就是三途地獄的罪報。沒有大福報,你想造這個罪業,譬如你殺一個人你要償命;有大福報的人,殺幾千人、幾萬人,他不要償命。古時候這些帝王,發動一個戰爭殺多少人?多少人受害?誰去判他的刑?誰能對他起訴?沒有!這是什麼?大福報。雖然世間法律不能制裁他,他的福享完之後,因果的報應他沒有辦法逃避。現在口頭很硬,不相信因果,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這個我們懂得。

  所以講眾生修福,我們要想得財富,財布施,要想得聰明智慧修法布施,要想得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決定不能傷害一切眾生,不管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不能傷害。你看佛在《戒經》裡面教出家的弟子,「清淨比丘不踏生草」。草長在地上很茂盛,你不可以從它上面走過,這是什麼?沒有慈悲心。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可以通過,那是什麼?沒路,沒有路,那從這裡走是許可的。如果有路,你就不能夠在草地上走。你看看對於草木都愛護、都尊重,都不敢侮辱,何況對有情眾生,何況對一切人類,這個人福報大。這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

  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所以我們看到世間有大富大貴的人,不必羨慕,清清楚楚他過去修的什麼因。我今天貧窮下賤,我也甘心情願,不怨天、不尤人,為什麼?過去生中沒修。現在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現在開始修,來生就得果報;如果你要是用功用得很勤,用得很猛,不等來生,這一生就得到。了凡先生給我們做了示範,實在講,像了凡先生那種人,在我們中國過去社會很多很多,只是沒有把這些事情寫出來;俞淨意的果報超過了凡先生太多了,就是沒有把他寫出來。在我們現前這個例子,有很多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都得到殊勝果報,我自己也是這麼學來的。所以我跟同學們講,我學佛第一部念的書,《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我讀了非常感動,好像在兩三個月當中,我把它念了三十遍,很感動!念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思想、見解、言行犯種種過失。從此之後改,天天都在改,改過自新,果報轉過來。

  末後這一句,「總是一心中隨用不同」,這是總結,一定要曉得一心,但是這一心起的作用不一樣。不但每個人不一樣,就是自己一個人,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場所也不一樣。甚至於說前念跟後念都不一樣,前念迷,後念覺悟了,那怎麼會一樣?這我們不能夠不知道。這一段我們就說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釋菩薩名者」。當位菩薩稱為目首,「名為目首,明此位是東南方辰巳之間」,這是講的方位。「像此信心進修,智日漸高,善知福田因果等報,名為目首」。他的眼睛放光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很清楚。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用六個字就把它全都說明,性相,或者我們加一個字,法性、法相,理事、因果。性相、理事、因果把遍法界虛空界統統講盡了,菩薩對這個通達、明白了,稱為目首。所以像此信心進修,他是在信位。智日漸高,智慧一天一天增長,煩惱輕智慧長。善知福田因果等報,他懂得。懂得這個多快樂!懂得這是真正幸福,為什麼?自求多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念之中自求多福,時時刻刻自求多福,無論在什麼環境,善緣順境、惡緣逆境都不礙修福。無時無處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統統提升自己的福慧,你說這多快樂!所以他的名字稱目首。「是故如來常取辰巳,以為齋戒之法則,如前名號品已釋,准彼知之」。末後一段「三配因果者,還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為因」。這個我們在前面四段都看到,都是以自己自心本不動智佛為因。「此位究竟智佛為進修之果」。福田甚深能夠幫助你契入究竟智佛,這是我們修福田真正的果報,真正的目標;不是貪圖五欲六塵享受,是要成就自己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就對了,一絲毫過失都沒有了。這是進修之果。李長者的開示,雖然不是很長,非常精闢。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六段正教甚深。我們把經文念一段,前面是長行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於諸眾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

  文殊菩薩這一段問,問得很妙,首先我們把這段文段落介紹一下,第一句是說明能問的人,『文殊師利菩薩』,問的對象是『勤首菩薩』。勤首菩薩代表第六信位,第六信位我們要學習的是「正教甚深」。下面是菩薩提出的問題,正問,先「舉法案定」,『佛教是一』,這是舉出來,舉法案定。第二段把他的問題提出來,『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這是他的問題所在。接著提出他的問難,最後一段是「結成相違」,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導,也就是給我們的解釋。

  「初標問人,以破懈怠,故問勤首」。正教,怎樣才能夠契入正教?一定要勇猛精進。換句話說,中國人講的勤學。好學、勤學,你才能夠得到正教;如果懈怠、懶惰,那就不行了。所以勤首菩薩在此地代表的是破懈怠。在正問裡面有四段,第一段就是一句,「佛教是一者,舉法案定,一有二義」,這個「一」裡頭有兩個意思,「一謂斷煩惱集,證出離滅,此義不殊,彼此共許」。這一句話多少要講一講,這就是講到四諦法裡頭的「苦集滅道」。佛教眾生所謂有善巧方便,佛門裡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報現前,眾生才真正感到恐懼。果報沒有現前,你跟他講善惡這些果報,他不相信,必須果報現前他才能警覺到。所以佛說法,總是先講果後講因。

  你看世間的果,苦!苦從哪裡來的?苦從你造作一切不善業因來的,這叫集,集就是集結煩惱。佛法教我們斷集證滅,證出離滅,滅是什麼?滅是滅苦,苦集滅道。苦集,世間法的果因,滅道是出世法的果因,你看佛都是先說果後說因。你要滅苦,滅苦,你就得修道,修道才能滅苦。苦從哪裡來的?苦從集來的,苦是果,集是因。所以佛法是一,這裡頭第一個意思就是斷煩惱集,斷煩惱集是修道。證出離滅,這是證果,滅苦。滅,滅苦果是先滅苦因,因沒有了,果報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說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這是你在迷的時候;「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不造業了。

  用《華嚴經》的說法容易懂,業因是什麼?佛講得非常好,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聽了好懂。一般在大乘經上佛的說法,他用另外一個名詞,另外一個術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我們聽起來不太好懂。其實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見是見解,我們講看法,思是思想,你的看法錯了,你的想法錯了。這個錯誤,思想的錯誤,見解的錯誤,必定會給你帶來言語的錯誤、行為的錯誤,你就一錯到底。果報呢?果報就是六道輪迴,你說這個東西多可怕。

  六道裡面的苦很多人不知道,佛給我們說出來之後,我們想想,真的,不錯。佛常講的三苦、八苦。三苦是從綱領上說的,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苦苦分開來說,佛說了八大類。生苦,以人來做例子,這人到世間來投胎,在母親肚子裡頭十個月。這十個月的日子,佛在經上形容叫「胎獄之苦」,等於在地獄一樣。母親喝一碗熱茶,他就像在八熱地獄;母親喝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獄。我們沒有法子去體會,佛要不說出來,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所以中國古聖懂得胎教,懷孕的時候飲食起居、思想行為都端正,為什麼?這胎兒才好,那才真正叫愛。現在人哪裡懂得,為什麼不懂?不讀古人書,不聽古人教誨,所以不懂。不懂,這坐胎就非常痛苦,這種痛苦會引起怨恨,所以這兒女不孝不是沒有原因,有原因,有因有緣,那不孝是果。你要是細細想想這個事情很可怕。

  胎兒出生,你看看一生下來,你聽到第一個聲音是什麼?苦!苦!胎兒一出生,細心聽聽看,他就在叫苦,那就苦一輩子。長大之後,有求不得苦,有愛別離苦,有怨憎會苦。你在這一生當中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冤親債主,過去世的冤親債主,過去結的緣,這一生當中結的緣,統統都有。真正明白,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不跟人結冤仇,遇到別人跟我過不去,不存懷恨的心,那就化解了。如果不肯接受,人家打我一拳,我一定要回他一拳,這是外國人的講法,這是錯誤的,這是什麼?這容易結冤仇。能忍就忍,吃虧是福,外國人不知道,永遠不肯吃虧,永遠不肯讓人,你的前途麻煩就多!個人如是,國家亦如是。

  強狠不如忍讓,以力服人不如以仁義,仁義能感動人心。你要是用力,你今天比別人強,你欺負人,人家不能不服;可是風水輪流轉,強盛會變成懦弱。譬如一個人三十、四十、五十很強,到七十、八十、九十,你就弱了。你要是得罪人,你在強的時候,他不敢報復你;你到個七十、八十,他就來找你麻煩了。這時候什麼?這時你敵不過他,他的拳頭比你大,他的氣比你旺。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怨不能結,只能化解,不能結怨,永遠不跟人結怨。

  無量劫的冤親債主統統要把它化解,斷煩惱集,你才能證出離果。這個出離是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那就是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講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一切世間講的十法界。沒有別的,善心、善念、善行,純淨純善,你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從哪裡下手?從不批評別人,不說別人的過失,從這裡下手。《無量壽經》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從這裡下手。言語裡頭得罪人太多太多,太容易,有意無意自己得罪人,跟人結了冤仇還不知道,習氣,非常非常的可怕。所以斷煩惱集,這個煩惱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塵沙煩惱斷了,你就超越十法界;無明煩惱斷了,你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說是證出離滅。離開六道,六道滅了;離開十法界,十法界滅了;證到究竟果位,四十一品無明滅了,這個道理是真理。殊是差別,沒有差別,佛這種教誨,我們彼此都能承認、都能接受,共許。這是「佛教是一」第一個意思。

  第二「謂多人同見,所見不異」,第二個意思是什麼?這不僅說的是理,有許許多多的人,這些是什麼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證果的人,阿羅漢,阿羅漢修的是什麼?見思煩惱斷了,真的他超越六道輪迴,所見不異。每個修這種法門的人,確實他真的見到、得到了;塵沙煩惱斷掉,就是分別放下了,真的出了十法界;無明煩惱斷掉,真的證得無上菩提,這是多人同見。諸佛很多,菩薩很多,羅漢很多,他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確確實實他所得的果報,如佛所說。所以這講佛法是一。

  菩薩給我們提出的問題,實在講,這問題是我們的問題,不是他的問題,他所見真的是一。他提的問題,「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這是什麼?這是說我們學佛的這幫人,我們學佛為什麼不能把這一切煩惱繫縛統統都斷掉而得出離?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二眾生下」,以下這段這一句經文,「正設疑難」。這是菩薩代我們提出來的,「難亦有二,一對初義」,就是前面第一個意思,斷煩惱集,證出離滅,此義不殊,彼此共許。對這個意思來說的。

  「見教之後,何以久而不脫,故云,云何不即斷惑出離」。我們接觸佛法,親近善知識,讀到了大乘。佛在經教裡說得很好,真的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偏偏不肯放下。我們不要講得那麼深,佛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淨宗學會成立,我們依照經論提倡五個科目,大家容易記,容易學。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淨業三福」,這不但是我們學淨土的,在佛法裡面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要依據這個原則。因為佛說這三個原則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遵守這個方法修成功的。我們要想成功不能離開這個方法;你離開這個方法,另外去想一套方法,那你就會走錯路。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多重要。這是我們無論修學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共同依靠的。

  這三條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了沒有?這一句做不到,其他都不要談,為什麼?其他都比這個高。好像蓋大樓一樣,這是地基,你沒有這個基礎,你一層都蓋不好,都會倒塌下來,你沒基礎!你才曉得這個東西重要。我們做到了沒有?沒有做到。佛教導我們教得很多,我們也常常讀誦,為什麼做不到?這就是為什麼這麼久你都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都不能夠離苦得樂。這個脫是脫離苦,你不能離苦得樂,什麼原因?沒做!我們自己以為很孝順父母,自己以為很尊敬老師,都是自以為是,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過。

  我學了五十四年,最近這幾年,我提倡的我們學佛要從根本修,從基礎修學,為什麼早年不提倡?早年提倡沒有人接受。為什麼?我們自己的德行、聲望不夠,你講出這些話,人家批評,「你算老幾?你算什麼?」這就是佛法說的緣不成熟。你要教化眾生,首先你自己要修養你的德行,為什麼?得到社會大眾尊敬,大家覺得你的話有道理,肯接受了,你說了才管用;否則的話,你說不管用。又沒有真正好的護法來給你撐腰,那你不叫自討沒趣嗎?果然有真正的大德在後面支持你,給你做後盾,給你印證,別人也會點頭、也能接受,不容易。這一個是自己,那就是前面一章講的福田,自己的福田,另外一個是眾生的福報,都有問題,所以他就難了。

  現在我們提出這個,雖然還是有很多爭議,但是確實有一部分人能夠信受奉行。爭議那一邊我們把它放下,不要去理會;信受奉行的這些人,全心全力輔導他、協助他、成就他。到這些人真正得到善的果報,那個爭議的人就不會爭議,為什麼?看到這個好處。一定要做出來給人看才行!

  十善業道為什麼不能落實?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為什麼不能落實?這使我們想到,佛在《戒經》裡面告訴我們,「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釋迦牟尼佛講的。學習要有次第,要有順序,好像讀書一樣,你一定是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是個好學生,不躐等。現在我們犯了什麼過失?我們幼兒園沒念,小學也沒念,中學也沒念,一下就念大學,非佛弟子。我們雖然形式上皈了依,不算數,佛菩薩不承認。這個話早年我就講過,你的皈依、受戒,佛菩薩都不承認,為什麼?做不到。

  皈依的意思,皈依佛是覺而不迷,那你現在還是迷而不覺;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我現在還是邪而不正;皈依僧是淨而不染,我現在還是染而不淨,沒有皈依,假的。三寶是覺正淨,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這才叫真正皈依。我們前面第一條做不到,三皈是第二條,你沒有三皈哪裡還會有眾戒?「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當然做不到。所以我們提倡小乘。小乘在中國,中國自唐朝中葉以後就以儒、道代替了小乘,我們今天還是用儒、道,我們用儒家修行的方法。

  修行要找根,不找根很難成就,看不到效果。儒家的根是什麼?儒家的根是《弟子規》。《弟子規》這幾年我們大力提倡,很多人聽過之後痛哭流涕,包括很多出家同學,聽了以後,慚愧心生起來,跪在老師面前發露懺悔,我們實在不配做佛的弟子,佛的教誨我們沒有做到。這從哪裡做起?所以我要求同學要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要解行相應,你要天天聽講。蔡禮旭講得不錯,講得很詳細,四十個小時在我們學會講過兩次。要不斷的聽,到什麼時候才可以不聽?全部做到,統統落實,你就可以不必聽。還沒有全部做到,那你要學。

  學,頭一個要解,《弟子規》分量不多,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個字。你要字字句句清楚、明瞭,怎樣落實在生活當中,怎樣落實在日常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小教,小乘教。這個完全做到了,你再學十善業道。所以《弟子規》的修學就是淨業三福前面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作為修十善業道的基礎,有弟子規你才能學十善業;你沒有弟子規,十善業你做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說這重不重要?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我們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這四十個小時的《弟子規》不能不學,你不學你這一生沒成就,念佛也沒法子往生。你要把《弟子規》做到了,你念佛決定往生,生的品位並不很高,凡聖同居土,那也就了不起,也就是真正成就了。不真幹怎麼行!改毛病、改習氣。人到中年以後,習氣是不好改,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可是你不改,你就不能夠離苦,不能夠離六道輪迴。你真正肯改,再念佛求生淨土,你才能出離,斷惑出離,你說這個重要不重要?

  我在此地誠誠懇懇的勸導大家,這個課程在當前比什麼都重要,希望大家用多少時間?一年的時間,每天都要聽,你每天能夠聽四個小時。現在很方便,可以用隨身聽,你用耳機。利用什麼時候?上下班你要走路、你要坐車,你利用這個時候來聽,四個小時才夠。在外國上下班自己都要開車,一般開車總得開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常常碰到堵車,所以這個時候你就專門聽。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不要把時間空過。每天聽四個小時,十天聽一遍,你這一年至少可以聽三十遍。希望你在一年當中都能把它做到,到第二年再學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也用一年的時間。兩年根基打好了,蓋房子一樣,地基完成了,不論修哪個法門都會有成就。

  所以正教甚深,勤首菩薩,你要不要當勤首菩薩?你要不勤奮,你要不好學,正教就沒分。有福田也沒用處,你在六道裡面享受痴福,知道六道裡頭有許許多多有大福報的人,崇高的地位,無量的財富,但是他所造的依舊有惡業,福報享完之後,他的業力現前。你細細去觀察,他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他往下墜落。這不是向上提升,提升好難好難,往下墜落很容易。

  再看下面第二段,「二對後義,多人同見,何以有脫不脫,故言,云何不悉斷惑而出」。多人同見,修行人有的人成就,有的人不成就,這是什麼原因?善導大師說得好,他老人家講了一句話,這是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上講的,他說「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用這句話來引申,我們今天許許多多同學一起共同修學,有成有不成,也是遇緣不同。緣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第一個緣,這些緣統統講的是增上緣,善友,親近善知識。《弟子規》裡頭有,「汎愛眾,而親仁」,而親仁就是親近善知識,親近有仁德的人。我們今天講好老師,好的同參道友,好的學習環境,這都很重要。

  這三種都得到了,好老師親近到了,同參道友也親近到了,好的環境,還是不成就。那是什麼原因?增上緣是一樣的,親因緣不相同,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這三個不一樣。親因緣是什麼?善根不一樣。所緣緣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立的志不一樣,有幾個人能夠像玄奘大師?玄奘大師立的是什麼志?他也是很年輕進了佛門,那時候佛門要考試,考試官問他為什麼要學佛?他答得很好,「遠紹如來,近光大法」,考試官馬上就把他錄取。紹是繼承,遠我要繼承釋迦牟尼佛,對於現前(這近代)我要把佛法發揚光大。這個志還得了!每個人志不相同,我這一生走的路是玄奘大師這一條路。

  我們認識了佛教,這個認知非常重要,這麼好的東西沒有人學習。如果很多人學習,也許我對這就疏忽了,有人在做了,很好,我去做別的。沒有人做,我知道如果我不做,對不起自己,對不起自己的認知,對不起父母養育之恩,對不起佛祖,對不起老師。所以我發心做這件工作,一生從事於弘法利生,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教學,一生做的就是教學,我們一生也從事於教學工作,這就是遠紹如來。

  這個社會許許多多人對佛法產生誤會,這麼好的東西,誤會是什麼?誤會就是障礙,大家不願意接近,不願意學習,你說多可惜。這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能得一切世間樂,這種誤會障礙了許許多多人去學習它,你說多可惜。我們明白之後,怎麼能不認真努力的去做。你有這樣的一個志向,這就是這一生你有個目標、有個方向,你就會有成就。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隨波逐流,那你有什麼成就?

  所以勤,勤首菩薩代表的,勤是什麼?精進,精進是菩薩第一善根。佛家講,一般善根講三個,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這是世間的三善根;出世間菩薩只有一個善根,精進。今天講到「正教甚深」,你看上首的菩薩叫勤首,這個名號的用意多深,你要不好學,你要不勤學,你怎麼會有成就?成就沒有別的,就是好學、勤學。一天不空過,一時不空過,這個時我們今天講一小時,決定不能讓它空過。我不是提升我的解門,就是提升我的行門,不斷向上提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才得法喜,叫法喜充滿。

  成就自己就成就了眾生,為什麼?自己就是個很好的榜樣,我也不必做樣子給人看,人家看到他自自然然,一切都是法爾如是,沒有一絲毫造作在裡頭,自他不二,感應道交。所以學的人很多,有人成就,有人不成就,這就是講的親因緣善根福德不一樣。關鍵最大的所緣緣,每個人的志向不一樣,就是你這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你的方向、目標不相同。方向、目標正確,哪有不成就的。

  第三個是無間緣,這很重要,這都是在善根福德,在好學,在精進,你的學習不可以間斷。一間斷怎麼樣?馬上就退轉。學問之道,古人說得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天天要有進步,時時要有進步。時時,我是講每個小時,因為你不進就退,所以用勤首菩薩來表法,就這個道理,不可以間斷。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我剛才講了不是提升自己的解門,就要提升自己的行門。解門有障礙,譬如我們有旅行,出外去旅遊、去訪問,那麼我們在解門上就會斷,今天沒有時間去讀經,行門不能斷,解行要相應。盡可能叫解行相應都不中斷,那我們肯定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21:22)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21: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77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