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九五卷) 2005/7/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95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五福田甚深,目首菩薩偈頌十首給諸位報告過了。在我們這個經本,這個本子是《華嚴經疏論纂要》,道霈禪師把清涼的《疏鈔》跟李長者的《合論》融合在一起,這也是一樁很了不起的事情。清涼的《疏鈔》我們讀過了,這末後是李長者的《合論》,所以它有個論字。論是離開經文為我們說明這一章的大意。
這品經一共分十段,也就是十章,我們現在念的這是第五章,「福田甚深」是第五章,下面第六章是「正教甚深」。我們先把長者給我們的開導念一念,「第五爾時已下,五行半經,是文殊問目首菩薩,如來福田,等一無異」。這經文我們都讀過了,清涼給我們說得很詳細,我們學習確實得受用。自古以來,教學最可貴的是「聞思修」,這個聞思修不是講的三慧,三慧太高了,那是大乘法身菩薩所修的。我們今天講的三慧就是要聽經、要深思、要落實,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利益。
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這中國傳統的教育教些什麼,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從上古時代,五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教我們「倫理道德」,倫理道德,現在人都不懂。什麼叫倫理道德?我們用現代最簡單的話來說,倫理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倫理的教育就是教導我們與別人怎樣和睦相處。現在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倡「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教出來的。中國五千年的教育目的就是和諧社會,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禮義之邦,和諧大國。
倫理頭一個就是講父子關係,我們講人與人的關係要從這裡開始,由近而遠。夫妻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關係;再展開來,君臣關係,君臣就是今天所說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這個關係是天然的,不是哪一個人制定的,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不是的,自然的。在一個家庭裡面,領導這個家庭現在有家長,一般都是父親是家長,也有母親是家長。家長是一家的領導人,家庭裡面其他的成員,那是被領導,你看還是有君臣關係。在社會上,無論是什麼樣的社團也有領導人,我們這個佛陀教育協會有會長,會長是這個會的領導人。現在我們這個會不設會長,設總幹事,那總幹事就是領導人。
再深入一層來觀察,我們這個會的主權機構是董事會,總幹事要為董事會負責。總幹事怎麼產生的?董事會任命的,這裡面董事是推選出來的。因為我們這個會還很年輕,是由最初發起創辦的幾位同學大德們,他們當然是首屆的董事。我們這裡也有會員,按照政府的規定有三十個會員,我們來護持這個機構,讓正法在此地常住。
我們的工作是教學,我們的性質是教育。我在澳洲創辦淨宗學院,註冊的時候政府把我們註冊在宗教團體,我們也沒有去辯駁。可是這幾年我們學院的活動、運作,很自然的讓澳洲的政府、澳洲的學術界看我們這個學院不是宗教,是學術、是教育,是我們做出來給人看,讓社會大眾肯定,今天在香港亦復如是。我們做得還不夠,希望我們大家認真努力來做,讓社會、讓政府自自然然肯定我們這個學會是教育、是學術,是屬於社會教育,這是我們的願望。我們每天上課,無論是我們學會裡面的工作人員,我們的義工,外面來的同修。這些同學有本地的、有外地的,甚至於還有國外的,我們一同來學習,我們來接受佛陀的教誨。這樣人家自然就對我們另眼相看,不至於誤會我們這是一個宗教團體。
而實實在在,「宗教」這個名詞,我最近感到有正名的必要,儒家講「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正名非常重要。我學佛出家向中國佛教會(那時候在台灣)第一個建議就是要為佛教正名。因為社會都說佛教是迷信,迷信我們還能學嗎?所以一定要把什麼是佛教,對社會講清楚、講明白,所以我提出佛陀教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他教學的內容是什麼?《般若經》上有一句話可以作為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學的總綱領,就是「諸法實相」四個字。這四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多要緊!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自己,我們要認識自己,要了解我們的生活環境。環境裡頭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有自然環境,大自然環境,你都能搞清楚、搞明白;這裡頭關係搞清楚,應該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往來,你都能明白,那你就叫做佛陀,你就叫做菩薩。
佛陀、菩薩是印度話,什麼意思?明白人。你對於宇宙人生明白了,不迷了,這哪來的迷信?迷就叫做凡夫,覺悟就叫做佛菩薩。所以佛菩薩是覺悟的人,他不是神。神有的時候並沒有覺悟,天神、鬼神都沒覺悟。所以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知道這是什麼回事情。佛家經典很多,經典是什麼?經典是教科書,是當年釋迦牟尼佛為大眾所說的,後來這些學生把它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我們必須要依靠經典來學習,也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這大智慧,大學問!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
今天很多人對宗教也有誤會,我這些年來接觸的宗教很多,宗教裡面幾乎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全都是教育。它要不是教育,它怎麼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迷信是做不到的,不可能產生這麼大的力量,這麼多的信徒。我們仔細去深入他們的經典,原來跟佛經沒有兩樣,所說的內容也是諸法實相。不過各個宗教說這麼一個問題,這是一個總的問題,確實有淺深廣狹不同,你不能不承認它是教育。就像我們辦學校一樣,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都是教育,裡頭程度不相同。所以每個宗教都是社會教育,而且都是多元的社會教育。什麼叫多元?就像孔老夫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只要你肯來學,沒有不熱心教導你,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這世界上這幾個大的著名宗教都是這樣的,都是開放的。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確實這個大宗教全都是如此。
民主制度,特別是在佛教,幾千年來就落實了。特別是在中國,我們很清楚,中國佛教寺院裡面的領導人,住持方丈以及所有的執事,這些執事你要是一看,你就曉得它的性質。方丈住持是校長,監院要用現在學校的話來說是總務長,首座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名詞不一樣,它的職務相同。你看這個團體裡頭有教務、有訓導、有總務,這些人執事怎麼產生的?選舉產生的,民主制度。任期多長?一年。所以每年過年的時候,臘月三十換屆,臘月三十總辭就選舉新任的住持、監院,我們常講當家師就是總務,首座這是教務,維那是訓導,這叫綱領執事,大年初一他就就任了。這個制度在中國行了將近兩千年,連選可以連任,所以是大眾選舉的。
佛法,大眾在一塊生活,佛為我們制定的戒條,六和敬,六個戒條。第一個「見和同解」,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建立共識,這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的基礎。如果我們大家意見不一致,這就很難相處,一定我們的目標方向、我們的認知要相同。所以學佛的人多,依據的經論不一樣,就形成了很多的宗派;就是說這一個宗派,我們知見是相同的。像我們淨土宗,我們的目標都是求生淨土,我們依據的經論是「五經一論」,我們學習共同的課程,修學的方法我們用持名念佛。
可是今天要想在佛法上成就,一定要解行並進,解是什麼?解是要研究經教。淨宗有六部經,六部分量都不大,五經一論,我們主要依靠的是《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這是我們主修的。經,實在講需要人講解,沒有人講解,我們看不懂,要用自己的意思去解經,往往就解錯了。這就是佛在大經大論上為我們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華嚴經》上佛說的,《大智度論》上佛也說。要什麼人來替我們講解?得要過來人。也就是說,他自己修學有了成就,我們聽他的就不會錯。如果他自己沒有學這個法門,或者學得不夠透徹,沒有成就;換句話說,他給我們講解就會有問題,我們跟他學習,可能他把我們路帶錯了,這是不能夠不謹慎的。
我們今天這註解依靠誰的?我們依靠祖師大德。我們學《無量壽經》,現在我們採取的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依靠的是夏老的傳人黃念祖居士的註解。黃老我跟他見過多次面,我們是同一個法門,同一個師承。我講《無量壽經》,最早跟黃老沒有接觸的時候,我們是依靠李炳南老居士的註解,他註得簡單,《眉註》,我是依據那個本子講的,也參考其他的註解,都是祖師大德的註解。《彌陀經》,我們所依靠的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這叫有師承,不是隨便說的。經是佛講的,註解就等於說導遊,它帶著我們契入,我們這樣子一同來建立見和同解。
經的義理懂得了,修行的方法懂得了,得要依教奉行,你要真正落實,要去做到。我們今天實在說,經講得很多,真正落實的沒有幾個人,很少看到,什麼原因?我們對於佛法修學的基礎忽略掉。我當年在台中學教,李老師幫助我們,每個星期給我們講一篇古文,儒家的東西,十年如一日。《古文觀止》三百篇,我們讀過;《大學》、《中庸》、《論語》,老師為我們講過,雖然沒有講得完整,裡面重要的章句都學習過,還是不能夠落實。我們能得一點利益的,還是靠小時候有一點那個根,那個根是父母教的,教什麼?孝親尊師重道,還有這麼一點根。老師沒給我們講,但是指定了修身的課程,那就是小學,這個課程是什麼?《五種遺規》。
陳弘謀的《五種遺規》,李老師沒有給我們講,要我們自己去看,自己去學習,這本書作為我們自己的修身課本。修身課本是屬於戒律的。用儒家的方法來奠定我們的根基,真能從這裡學,能得佛法利益;如果不從這個地方學,那就難了。那難我們看見了,到後來怎麼樣?都退轉,統統退轉。真正依照這個學,行,他還不錯,還能夠繼續努力在精進不退。所以我們在這些年來提倡《弟子規》,代替《五種遺規》。《五種遺規》太深,分量也太大,所以用《弟子規》。在佛法裡面用《十善業道經》,希望在這兩部經上奠定基礎,這兩部都是戒經。學佛的人要能往生淨土,記住古大德一句話「持戒念佛」,這不持戒不行,一定要持戒念佛。持戒就是《弟子規》跟《十善業道》,這兩樣東西你要統統落實、都做到了,念佛生凡聖同居土肯定有把握。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過,我們只要能往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蕅益大師說我就很滿足了,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西方淨土雖然是四土三輩九品,它很特別,它跟諸佛剎土不一樣。諸佛剎土的四土不在一起,極樂世界的四土在一起,所以叫一生一切生。生凡聖同居土同時等於生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是阿羅漢;等於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菩薩。你到那裡去,每天你所接觸的、所看到的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都是等覺菩薩!這些人你要不是在實報莊嚴土,你怎麼能見到?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能見到,這非常非常希有,非常殊勝!他方世界沒有的,極樂世界第一殊勝就殊勝在這個地方。常常可以親近聖賢人,常常跟聖賢人學習,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
所以我們有共同的見解,有共同的戒律。共同的戒律,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弟子規》、《十善業道》;共同的見解,《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六經,我們只取這兩部經作為我們主修的課本。就這四種,《無量壽經》、《彌陀經》、《十善業道經》、《弟子規》,就肯定得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淨宗是大乘法,大乘法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實在說不容易,講都不容易懂。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一句話太好了,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印光大師說他這句話說得太好!真正把彌陀的本懷給我們說出來了。所以不認識字的人,沒有學過經教的人,念佛能往生。這往生的條件,你看《無量壽經》上,上中下三品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們看到了,發菩提心沒看到,那個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想親近彌陀,你說他這個心有沒有?這個心有,這就是無上菩提心。
可是我們懂得教理的人一定要知道這是大乘,大乘怎麼樣?大乘不能講自了,要盡心盡力幫助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一個人去,總得帶幾個,帶得愈多愈好,阿彌陀佛愈歡迎。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聲聞、菩薩看到你帶很多人去,沒有一個不歡喜,沒有一個不讚歎,這叫大乘法門。所以我們自己修得好,自然就影響別人,別人看到這個,他就向我們學習,他將來有成就去了,這都是我們帶著去的。一定要給別人做一個好樣子、好榜樣,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學問,成就自己的弘願,這就對了。六和敬裡頭只要這兩條做到,後面就容易了,「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很容易做到,自自然然就做到。
所以經不能不學,不學我們迷惑,信心很容易失掉,很容易退轉;要想我們堅定信心,永恆不退,唯一的方法就是學習經教。學習經教就是親近佛陀、親近菩薩,我們每天至少要有四小時對經教的學習,把一切妄想雜念都放下,學習經教。自己修學有了心得,要發心「為人演說」,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演是我們做出來給人看,說,人家有問題,我們替他解答。這樣子我們的學習真正落實了,契入佛菩薩的境界。這境界好,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自己可以做得了主,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方老師教給我的,我依教奉行,我得到了,我希望大家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夠得到。身心清淨,自在隨緣,法喜充滿,樂在其中。
這段經文我們學習過了,聽長者這一段的話,我們用重點來學習。《論》裡面說「三門如前」,這就三個段落,它是每一段都這樣說的。第一段是「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一行一頌」。那個頌的意思,「其頌意,答前所問佛福田是一,云何布施果報不同」。這一提示我們就明瞭了,前面都說過了。「其義有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二明眾生所施福田不同」,這是講大意。
下面再跟我們解釋,先說佛的福田不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者,明如來身」。這個如來身是如來圓滿的報身,法身不說,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體,從佛的報身說。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一樣。如果從教下來講,華嚴講五教,五教就有五種不同的佛;天台講四教,四教有四種不同的佛,佛自福田不同。天台講的這是最普遍,大家都有這個概念,「藏通別圓」,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圓教的佛,不一樣,那他們的相好也不相同。通常我們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乘教裡頭常說,這是佛的劣應身,跟藏教的佛一樣。那這個福田在我們六道裡面第一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這講如來身。現在此地所舉的都是說佛的劣應身,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
這底下講「目髮紺青,身真金色」,都是說的三十二相,佛的眼睛,佛的頭髮,佛的身體真金色。釋迦牟尼佛的身體皮膚是像黃金那樣的嗎?如果果然有個人是這麼一個相,你們大家喜不喜歡?恐怕人看了都害怕!你的臉色、皮膚怎麼是這個顏色?我們現在把佛像都把它做成金色的,佛的身相跟諸位說並不是金色的。那為什麼要用金色來做比喻?金色是比喻,是表法的。諸位要曉得,五金裡面只有金不變,不管在什麼場合當中,它的顏色不變。像銀,銀氧化會變成黑色。我們用銀器用得很多,一個月(至少是一個月)一定要把銀器重新擦一擦,它才會亮,否則的話,慢慢就變黑了。只有金不變,所以金在五金裡頭最貴重,就這個道理。
你就想到佛身真金色,就是佛的身體永恆不變,這就是真金色,取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學佛讀佛經決定要懂得經裡面表法的意思,你才真正開智慧,才真正得受用。說明佛的身相永恆不變,這個道理我們懂得,為什麼?大乘教裡面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身體為什麼會變,會變得衰老,體質有變化?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佛沒有。佛沒有執著,佛沒有分別,佛沒有妄想,無論在順境、逆境,他都能不起心、不動念,那這樣他的身體就可以永恆保持,不會起變化,不會衰老,不會生病。這就用真金色來代表,取這個意思。
「一身之上,色各不同」。這我們很容易理解,四種不同的佛不一樣,一層比一層殊勝,那是什麼?修行功夫不相同。藏教佛的清淨,我們六道眾生比不上;通教佛的清淨,那藏教佛比不上;別教佛的清淨,那是通教佛比不上;圓教佛的清淨,那別教也比不上。在《華嚴經》裡面,別教佛只相當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你就曉得二行上面,除了自分就是二行,他上面還有八個位次,行位上面是迴向,迴向上面是十地,這就二十八個位次,再加上等覺二十九個位次。別教佛跟圓教佛相差二十九個位次,那個相好光明當然不相同。
「華藏世界,莊嚴萬異」。這個萬異,異是不同,千差萬別;萬是個形容詞,不是數字,不止一萬,無量無邊不一樣。這是講法相,法相是無量無邊。「總明法性理智中具有,以法性理智中,本具無量功德故」。這是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念得很多,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的相好。這無量裡面包括一真法界,包括諸佛剎土,也包括十法界,包括三途六道。下面這是給我們說明,「有隨行報得莊嚴者」,他舉例子說,「如如來身,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我們一般在大乘教裡面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諸佛如來這四個字。時間到了,我都忘掉了,好,這幾句我們下一個鐘點再接著講。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長者《論》文裡面,「有隨行報得莊嚴者,如如來身,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是法身智體自具故」。我們先看這段文,這段文裡面的意思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心應量。要知道法身菩薩就沒有身相,確確實實如《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在佛法裡面講心法、色法,它都不是。心法、色法都是從法性裡面變現出來的,法性就是法身,所以沒有相,能現一切相。
相是怎麼現的?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太多太多,每個眾生心想都不相同,所以佛菩薩現的相就不一樣。《普門品》裡面說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這是憑什麼?憑眾生的心想,眾生心裡想佛菩薩是什麼一個形相,佛菩薩就現那個形相,不可思議!佛菩薩有沒有心去現相?沒有。這個我們現在明白了,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就說明這樁事情。我們以善心對這杯水,或者起個惡念對這杯水,這杯水現的相不一樣。它是不是有心?它沒有心,那就是感應,眾生有感它就有應,那是什麼?那是法性。法性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能夠與九法界眾生感應道交,這才現相;眾生沒有感,它不現相,它沒有相。佛經裡面形容法性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什麼都沒有。在中國道家把它稱之為「太極」,用什麼來表示?畫一個圓來表示,圓是代表什麼?圓滿,不是真的有一個圓相,不是的,大圓滿。
無相能現一切相,法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它變現的。那為什麼不能變現像佛菩薩一樣的這樣的好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什麼變不出來?不是變不出來,不是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嗎?法性是真佛,你看看大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哪一法不是法性變的?離了法性,哪有法?法性好比是金,現相好比是器,同是一個金,現種種不同的相。所現的相,這是眾生的念(意念),隨眾生心想而現相。這個道理實在說並不難懂,我們心地清淨、心地慈悲,一看你這個相就是很慈悲的相;心地很窄狹,惡念很多,妄想很多,你一看這個人相貌很凶。這就是現相!我們的面相,你看算命看相的人說相隨心轉。所以你修行有沒有功夫,人家不必問,看你的相貌就看出來了。看你的相貌,聽你的音聲,看你的舉止,你的功夫完全露出來了。你懂得這個道理,你讀這一段、這一句經文,你就會感覺得很有味道,佛說的話沒錯,一切法從心想生。
是法身智體自具故。宇宙之間森羅萬象是法身;智體,智就是般若智慧,法身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所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顯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就如同我們做水結晶實驗的道理完全相同。法性的本能有見聞覺知,這是智體,它有見聞覺知,法性能現色聲香味,智體是能現,色聲香味所現。
「如來有無量隨好功德莊嚴,是隨行報得故」。行是行業,自己修行的功德,能應、能現一切眾生的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就是法性它自然就有應,這叫報得,叫隨行報得。「如外邊依正報中,金剛地,是法性身報得,是正報」。金剛地跟前面講的金色身是一個意思。金剛是比喻永恆不壞、永恆不變,是什麼?法性。體不變,體不壞,體是什麼?體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無處不在。它不是物質,所以它不會壞,它不會改變,它能現一切相。相有生有滅,所現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有生有滅,能現的性沒有生滅。不生滅的把它比作金,不生滅的把它比作金剛,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不是真的有一塊金剛在那裡,你要這麼看法,那你全看錯了。這叫正報。
「寶樹莊嚴世界,是法性隨行報得,是依報」。這是講世界、講環境,報身佛。「宮殿樓閣,是法性大智隨大慈悲含育眾生業上報得」。宮殿樓閣是一切眾生居住的所在,生活的所在,在我們佛法裡面是教學的所在。這也是法性大智隨眾生感應變現出來的,所以它不是人製造的,不需要營造。「師子座,是法性隨智轉法輪報得」。師子座是什麼?我們今天講的講台。諸位要記住,佛法是師道,佛法是教學,教學不能沒有講堂,講堂不能沒有講台,老師在台上講解,學生在台下學習。
「蓮華藏世界,是法性隨行教化眾生無染性報得」。蓮花是比喻,這不難懂,你看蓮花根生在泥裡面,花開在水上面,表法的意思,正是表著我們的根是凡夫,完全被污泥染污了。我們修行學教就好比這個根生出芽了,慢慢長,在水裡面長,水裡面長就像在接受佛陀慈悲、清淨的教誨;花開在水上面,比喻你通過學習,你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成就了,你完全脫離。水就好比是佛陀的教育,那個污泥就好比是六道三途,我們今天墮落在這裡。通過佛法的學習,佛法是清水,也要擺脫的,這《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是污泥,法是清水,一定要超越。池塘裡面池底的泥漿,那就是六道;清水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頭。出頭怎麼樣?超越十法界。花長在水的上面是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叫一真法界。這是你修學、學習有了成就,表這個意思,所以叫蓮華藏世界。
蓮華藏世界就是十法界之外的,就稱為蓮華藏世界,不是真的有一個蓮花。真的有個蓮花,那你還是著了相,你還沒有超越。但是在教學,我們講變相圖裡畫西方極樂世界,畫《華嚴》的華藏世界,我們會畫一個大蓮花,用這個來做比喻。蓮花比喻清淨無染,沒有染污。正是經上面給我們講的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沒有染污了。執著是見思煩惱,六道輪迴的真因,於一切法都不執著,你就超越六道。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你要時時刻刻覺悟,我們現在生在世間,不能不跟世間人打交道。世間人很執著,我們也很執著,我們的執著是破世間人的執著,你要懂這個道理,不是真的執著;真的執著,我們就錯了,我們跟他沒有兩樣。這個意思《壇經》裡面講得非常明白,六祖能大師跟大家說法,說出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有三十六個原則。這三十六個就是三十六對,世間人執著有,佛就跟他說空,說空,破他有的,世間人執著有,佛法說空;世間人執著空,佛就說有。佛有沒有說法?佛沒有說法,破他的執著。你執著空是錯誤,你執著有也是錯誤,你執著亦空亦有也是錯誤,只要有執著就是錯誤。無非是把你執著打掉,讓你豁然大悟把執著放下,那這個教學目的就達到了。如果佛菩薩也真的執著,那錯了,執著有錯,執著空也錯。所以佛說他一生教學沒說過一個字,沒有說過一句話,你從這裡體會他的意思。三十六對無非都是破執著、破分別、破妄想而已。
離一切分別妄想,一切眾生本來是如如佛。《華嚴》、《圓覺》都說得很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是佛,佛眼睛裡看是佛,不過你是個糊塗佛而已。為什麼?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的,你的自性裡頭沒有。儒家實在講也懂這個道理,不過沒有說得這麼清楚,沒講得這麼明白。儒家講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所以聖人跟賢人在這個地方就顯出明顯的差別。你看看儒家,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人生下來就有劣根性、就不善,所以要好好教他。但是聖人,夫子他就不是這個說法,夫子怎麼說法?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聖人。善跟惡是相對的,向上一著,叫我們擺脫相對,擺脫相對才是真正的善,儒家講「止於至善」,至善就不是相對的善,這是聖人的境界。
所以蓮華藏世界,這是至善。經上全都是表法,蓮華藏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當中。只要你不被外面境界所影響,你現在怎麼不是在蓮華藏世界裡面?由此可知,我們的蓮華藏世界變成現在社會環境。不管它怎麼變,如果你自己能做得了主,你還是住蓮華藏世界,妙,非常非常的奇妙,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不受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你在任何環境裡頭,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住蓮華藏世界,你就住如來宮殿樓閣,你就坐師子座。這話不假,正是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面的開示,「此方即極樂,極樂即此方;阿彌陀佛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我心不但是阿彌陀佛,我心即是毘盧遮那,我心即是觀音、勢至。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自性觀音,自性勢至,自性遮那,都是法性隨心應量而現的境界。境界之體是法性,性相不二,所以這裡頭只有迷悟差別,除迷悟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悟了,這個土是法性土,迷了,這個土叫法相土,實際上哪有淨穢?哪裡說什麼淨土、穢土?迷了,淨土就變成穢土,悟了,穢土就是淨土。這個道理深!悟了的時候得大樂、大自在,迷了的時候苦不堪言。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叫你開悟。開悟,你一定要學佛菩薩教化眾生。怎麼教化?為人演說。你看這句話,佛在一切經裡頭說了不止一萬句,說得這麼多,那這句話就非常重要。為人演說,演是什麼?做出樣子給別人看,這叫演;別人向你請教,你也要給他說清楚、說明白,讓他也覺悟,這叫說。所以先要演,先要做出來,然後才說。我們今天犯的毛病是什麼?會說,做不到。佛教我們是做到再說,演是做到,你還沒有做到,別說,做到了再說。
佛教給我們學習的條文不多,初學的就是十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做到沒有?這叫十善業道,從這個地方做起,做到再說。說老實話,做不到,你所學的都落空。為什麼?你雖然學得再多,你讀得再多、聽得再多,不悟(不開悟)!所以這個悟有悟門,悟門是什麼?有東西堵塞了,堵塞了什麼?什麼東西堵塞了?煩惱。殺盜淫是煩惱,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是煩惱,貪瞋痴是煩惱。有這個東西,你怎麼會開悟?你要想開悟,悟入如來的境界,得到如來的受用,你必須把這十個障礙突破,真正做到,你才能入門。
這十條這麼難,今天不但是在家做不到,出家也做不到,什麼原因?沒有小乘的根。這都是佛說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你就沒有辦法入門。那小乘今天我們用《弟子規》來取代,這真的是方便法。《弟子規》上第一個是講孝,孝是什麼?父子的關係搞清楚。父子的關係處好,引申起來我們對長輩的關係,對長輩處好,這是孝。悌是什麼?悌是兄弟,兄弟的關係要搞清楚,兄弟要和睦相處,悌道,展開來是平輩,我們在社會上跟平輩怎麼相處。對長輩懂得了,對平輩懂得了,對晚輩你也就知道,這叫做人,這是做人的根本。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中國講到大聖大賢都用堯舜來做代表,孔子、孟子學堯舜。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就學不到佛法。
佛法是覺悟的方法、是智慧的方法。今天佛教被社會嚴重的誤會,不能怪社會大眾,要怪什麼?我們學佛的四眾弟子沒有依教奉行,連十善都沒做到。你怎麼能怪社會大眾批評佛教、輕視佛教,怎麼能怪他?要怪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好,讓別人誤會,對不起佛陀,對不起大眾,也對不起自己。性德是圓滿的,法性是圓滿的,我們要認清華藏世界就在當下。
底下講香水海,「香水海,是法性隨大悲心謙下饒益行報得」。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會想起現在這個地球,這個地球是嚴重染污,與我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是水,現在水染污!不但我們飲用的淡水染污,海水也染污,現在已經開始空氣染污。空氣跟水如果再嚴重染污,人在這個世間就不能活、不能生存了。水是生命的泉源,科學家的觀察所有的生物起源都是因為水,沒有水就沒有生命。這個地方給我們講香水海,最好的水是性德裡頭變現的。隨大悲心,這個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悲是憐憫眾生,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是大悲心。
下面說「謙下饒益行」,這五個字太重要了,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我們意業的行為,言語造作是我們身口的行為,你看看這個行為裡頭,這多重要。第一個是謙下,謙虛卑下。儒家講的禮,禮的精神是什麼?自卑而尊人。自己謙虛卑下,尊重別人。饒益是利益眾生,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是不是利益社會大眾?在家庭是不是利益一家人?在團體是不是利益這個團體?如果對於這個團體不利的我們去做,那就錯了,那怎麼樣?破壞了清淨的水源。所以一定要想到,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對一切眾生是有益還是有害?能常常這樣想法,你就不會造惡業,你就不會做錯事了,你真的會修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從來沒有斷過,天天在幹,這種人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小成就人天福報,大成就往生淨土。真的,進入諸佛菩薩的俱樂部,跟他們生活在一起。所以謙下饒益我們要學。
自己謙下饒益就是教化眾生,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環境裡頭,謙虛卑下決定有好處,利益太大!我講過天主教的《玫瑰經》,《玫瑰經》第一段就是講聖母瑪利亞的謙卑。它把這個謙下饒益放在第一,是讓所有信徒學習以謙卑饒益行處事待人接物,報得的是香水海。這個香水海在我們自己本身,我們曉得人身體百分之七十是水,那麼你身體裡面的水都變成香水海了,這個道理不難懂,這個道理也是事實真相。因為你的心善、思想善、言善、行善,你全身的水變成香水海。所以我們從江本勝水實驗裡面得到了證明,這是最健康的。
「香河右漩,是隨順法性進修教化眾生報得」。右是表順,隨順法性,法性是道,隨順法性是德,中國古人常講「行道履德」,這是聖人。做得最圓滿、最徹底,而為後世人做標準的,做典型的、模範的就是堯帝跟舜帝,做得最圓滿,孔孟都是向他們學習。雖然孔孟跟堯舜在年代上相距差不多兩千多年,堯舜距離我們現在應該是有四千五百年,孔子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所以堯舜在孔孟相距兩千年,聖人。
中國傳統的教育在堯王的時候就已經落實了,倫理道德,五倫五常,教的是這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學習的方法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是窮理;最後一個重要,「篤行」,篤行是落實,這是方法。一定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中國傳統的教學五千年沒有變更過,沒有改變,所以中國的社會永遠保持著祥和,中國人永遠保持在善道。在中國歷史上,中國從來沒有對外國發動侵略戰爭,沒有奪取別人一寸一尺的土地,沒有。中國跟任何國家族群往來都是和睦的,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看到!過去如是,將來一定還是如是,怎麼知道?現在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倡「以德治國」,提倡讀誦經典。那我們就曉得將來也是走向和平,一定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右漩是表依正法,凡是與法性相應的,這是正法,中國人講道德,道德就是正法,隨順法性,教化眾生的成就。
「總不離法性大智隨行報殊」,殊是殊勝。你看看大乘的教學,大乘教學離不開法性,特別提出法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般若智慧。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前面十二年講阿含,諸位要知道阿含是小乘;接著八年講方等,方等是轉小成大,也就是大乘的開始,二十年;二十年之後,這才講到佛法裡頭最重要的主修的科目,叫般若,般若智慧,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加上前面二十年,四十二年,般若講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涅槃。
諸位要是把這個看一看,你就曉得佛法主要講的是什麼?主要講的法性大智,般若就是法性大智。隨行報殊,那就是諸佛如來的依正莊嚴,殊就是莊嚴,殊勝;報就是依正,從智慧生的,不是從煩惱生的。煩惱生六道,煩惱變現出三途地獄,從煩惱變現的;從智慧變現的,一真法界,清淨剎土,華藏、極樂是從智慧生的。如果我們能夠把煩惱習氣放下捨掉,完全隨順佛法,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就是華藏、就是極樂。這哪有迷信?這哪有錯誤?什麼人修什麼人就證得,其妙無窮。
下面給我們說「一一境界中,有無量同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此是觀因知果,以此准知,總是一性中隨用不同故」。這句話我們要記住,這是說到現實,十法界依正莊嚴,總是一性中隨用不同。隨用是這十法界裡面眾生的心想不一樣,所以法性隨著一切眾生心想變現出來的(我們就用江本勝博士的話來說)色聲香味不相同,就有差別,妄想少的就非常殊勝,妄想多的,那就差別很大!不但在十法界,在我們這人道裡頭亦復如是,你身心清淨的,吃什麼東西都好吃,心不清淨,煩惱習氣很重的,什麼樣好東西吃了都生煩惱,對身體有損無益;什麼都好吃的,對身體有益無損,這都是在一念當中。這種種差別從哪裡來的?眾生心想不同,法性的應現是相同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今天時間到了,本來我想把這段講完,後面還有「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者」,這段我們明天繼續來說。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21: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