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4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四九卷)  2005/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49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二大段「教化甚深」,我們先把經文念一段: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非眾生,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隨其言論,隨其心樂,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觀察,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這一段是文殊菩薩問的,前面「緣起甚深」是問覺首菩薩,教化甚深就向『財首菩薩』請教。經文裡面所含的意思,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文殊菩薩所問的,是十首菩薩現在他所修學的,就是他所學習的,讓他來為我們解答;換句話說,這個解答就正是他的學習心得報告。覺首是代表初信,教化代表二信位,菩薩名號含義就很深。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看大師的開示,解釋這段文,分為兩段。第一段「標告」,第二段「正問」。在標告裡面,「告財首者(菩薩的名號叫財首),彼得此法財益生門故」,這位菩薩得法財利益生門,這個益是利益。這個話不難懂。

  一切眾生生活在世間,靠什麼來生活?離不了財,所以現在舉世之人,無論是外國,現在中國也一樣,幾乎沒有例外的,真的是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生活在這個世間,第一樁事情希求的就是財富。菩薩也不例外,但是菩薩跟凡夫還是有差別。世間人追求的是錢財,你看菩薩所求的是法財,錢財養身命,養這個身命,法財養慧命。那我們現在得要問,是身命重要,還是慧命重要?一般人一定會說身命重要,沒有身命哪來的慧命?慧命也要依靠身命。這個話說起來好像是有道理,好像是說得不錯,其實錯了!為什麼?身命有生一定有滅,慧命沒有生滅,慧命是提升我們的靈性;了脫生死,超越輪迴,靠慧命,不是靠身命。所以,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真正覺悟的人,他重不重視身命?不重視,這個身體生活在這個世間,只要能維持生命就夠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過著世間人最簡單的物質生活標準,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你看這個生活多簡單!生活簡單好,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真做到了。

  物質生活簡單,那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物質生活,不但是佛家不追求,儒家也不追求。孔老夫子讚歎顏回,「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生活得非常快樂。為什麼?他不要錢財,他有法財,這點我們一定要知道。法財真正利益生門,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決定能夠利益物質生活,物質生活沒有辦法利益精神生活,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精神生活豐富的人,快樂!中國諺語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他生活在快樂之中。「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個悅是內心裡面的喜悅,不是外面的刺激,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是學生,自己有道德、有修持、有學問,遠方的慕道者到這裡來求教,這個快樂!你看看內心的法喜,跟外面的志同道合,天天在一起研教探討,人生樂事無過於此,這個多快樂,真的是樂亦忘憂,物質生活什麼也沒有,忘得一乾二淨,快樂無比。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孔子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享受、樂趣。所以這個地方菩薩的名號用「財首」。

  說到財首,首是第一,這個地方是十首菩薩,十信位,菩薩名號都有一個「首」。前面第一個是覺,覺了就有法財,那我們要問(現代人是非常現實),錢財能不能得到?法財既然可以得到,錢財是小事,哪有不得之道?菩薩對一切眾生行法布施,教化眾生,所以這一段是教化甚深,法布施;而眾生對老師的供養,肯定就有財供養,這一定的道理,愈施愈多。多了,可不能夠積蓄,積蓄就錯了,多了怎麼樣?多了轉施。要知道世間人缺乏錢財、缺乏物質的人很多,你要懂得輾轉布施;我這裡有餘,他那裡有缺乏,我要幫助他。所以,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法、財兩種布施,還有一種叫無畏布施,都在其中。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你要問他,他示現來幹什麼的?示現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無畏施是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我們稱他做「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施無畏。

  佛在經上常說,這三種施得三種果報,福慧圓滿,財施,福圓滿;法施,慧圓滿;無畏施,相好、功德圓滿。如來果地上的成就沒有別的,只是這三種布施功德圓滿而已。我們看到經典上描繪佛菩薩相好莊嚴,生起無限仰慕的心,這是對的。我們看到果,生歡喜心,那你更應當要曉得這個果是什麼因成就的。修因才能夠得果,種善因得善果,這個說法是俗諦的說法,這個說法意思不深。此地是講教化甚深,甚深怎麼個講法?下面經文正問,第一句就顯示出甚深。

  『佛子』,經文上這個「佛子」是文殊菩薩稱財首菩薩,佛子,稱他的。『一切眾生非眾生』,這就甚深。一切眾生我們懂,這沒問題,「一切眾生非眾生」我們就不懂了,問的意思裡頭就很深。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正問中二」,正問裡面有兩個小段,第一個小段「立宗」,先把宗旨確立,「眾生即非眾生,彼此同許」。這句話,同學們應當都念過《金剛經》,我們用《金剛經》這個例子來看這句話。如果用《金剛經》上的體例,應該是「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對不對?文殊菩薩肯定,不錯,財首菩薩也承認,彼此同許,這個許就是肯定,就是承認,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說一切眾生是從相上講的,從事上講的;說非眾生,從性上講的,從理上講的,這是諸法實相,這才講到真相。從事相上有眾生,從理性上沒有眾生,從真性、從理上講,無有一法可得。佛教裡頭又常說,「佛氏門中不立一法」,這是從性上說的,從理上說的;又說「佛氏門中不捨一法」,不捨一法是從相上說的,是從事上說的。這裡頭你要曉得,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就深了。在這一句裡頭,就把教化甚深的宗旨顯示出來了。

  這個地方也可以緊接著前面覺首菩薩所講的「八識皆空」。八識是有為法,前面我們讀過,《百法明門》裡面五科,第一就是八識,心法;第二心所法,五十一;第三不相應行法;第四個是色法,這個四大類都叫有為法。《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此地跟你講眾生非眾生,這個話說的是覺悟人說的。真正明白了,說眾生就知道非眾生,是名眾生,正如同前面覺首菩薩所講「但有假言說」。只要你通達,怎麼說都對的;你要是不了解這裡頭真正的意思,就是說性相、理事、因果你要是不明瞭的話,那真叫開口便錯,動念皆乖。你真正明瞭這個意思,怎麼說都是對的,為什麼?不執著。對的標準,就是於一切法離妄想分別執著,對了,怎麼說都對;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怎麼說都是錯的,標準在此地,所以你一定要懂得眾生非眾生。

  這「一切眾生」範圍可就大了,文殊菩薩所問言詞之中是一切有情眾生,這言詞當中。實際上,意思裡面所包含的,那是一切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這叫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動物、植物、礦物,虛空、法界都是眾緣和合所生的現象,總名眾生,這範圍就大了。《華嚴經》上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不可得,就像前面最後總結的「三無性」,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所謂「無自性性」,體相都不可以得,體是空寂的,不可得,相剎那生滅,也不可得。

  你要真正通達明瞭,你的心定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今天你的心為什麼定不下來?還是有許許多多念頭七上八下,你不知道事實真相,這就是你為什麼放不下?你沒看破!諸佛菩薩甚深教化,目的何在?無非是把這個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白,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你才會放下。看破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無始劫以來迷失了自性,墮落在六道輪迴,對於事實真相,性相、理事、因果是一無所知,隨順自己的習氣煩惱,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地藏經》上所說的。

  這個相還是個幻相,就像作惡夢一樣,是虛幻不實。可是你做惡夢的時候,你不知道作夢,你做惡夢很痛苦,真有苦受。其實佛菩薩眼目之中,那個受也是冤枉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做這個惡夢,驚嚇而醒,還心有餘悸,佛菩薩說之為可憐憫者,那真可憐!如果這個事情是事實,那不能說是可憐;沒有這個事,完全是虛幻不實,佛菩薩這才大慈大悲為這一切苦難眾生示現,為他現身,展開教化調伏。這是說出佛法在世間的宗旨,所以佛法是慈悲的教學。

  現在很多人不了解,很多人產生誤會,連宗教是什麼都不知道。在佛法裡頭,佛法本身稱宗教,但是跟現在宗教這個名詞,意思完全不相同。佛法裡面講宗教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講宗門、教下。佛法有十個宗派,宗門是禪宗,專門指這一個宗派,稱宗門;其他九個宗派,都叫教下。為什麼要這樣稱法?因為它教學的方式不一樣,宗門的教學是先悟後修,你要是沒有開悟,不教你,悟後起修;教下正好是反過來,先教你修,慢慢你才開悟。所以宗門是對上上根人說的,快!悟了之後學得非常快速。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他說宗門禪宗那是一步登天,快速,要上根利智。如果不是上根利智,你學這個法門,他說你一步要是登不上天,掉下來就粉身碎骨,什麼都不是。所以他告訴我,這個不能學,我們不是這個根性。那我們從什麼地方學?從教下,教下就像上學,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慢慢上去。像爬樓梯,你登高一層,你確實向上升一級,這個中下根性的人行,可以做得到,時間長一點而已。宗門成就快,但是那真正是要天才,不是天才不能學這個法門。宗門、教下,所以稱為宗教。

  第二種說法,我們這個地方就有了,立宗施教。立宗是宗旨,也就是說我教學的目的,教學的希求、效果,這是宗旨,我們今天講方向和目標,這是宗旨。施教是方法,我們用什麼方法,能夠保持不離這個方向,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立宗施教。跟現在宗教的意思完全不相同,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現在這個社會,社會大眾對佛法誤會太多太多了,這是比不上古人。他們之所以產生這麼嚴重的誤會,不能怪他們,要怪就怪我們佛門後世的這些弟子。我們學佛沒有依教奉行,沒有把佛陀的教誨發揚光大,利益眾生;果然把佛陀教誨發揚光大,利益眾生,今天世界上人人都享福,人人都過快樂的生活。哪裡會有衝突?哪裡會有歧視?這不可能產生的。

  佛法的宗旨,「淨業三福」裡頭說得很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還有一個說法更簡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十二個字。「淨業三福」說得詳細,一共十一句,四十四個字,佛法所求的、所學的、所證的就是這個;千經萬論,那是方法,確確實實幫助你、成就你。依淨業三福成就你的孝行,佛法是師道,師道必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頭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你就曉得佛法建立在哪裡?建立在孝道、師道的基礎上。它本身是師道,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本師」,本是根本,根本的老師,就是說佛陀教育的創始人,稱本師。

  佛教確實是佛陀教育,是世間真善美慧的教育,世間人講真善美慧,有名無實,但是在佛教裡面,真善美慧是有名有實,真善美慧的教育。今天由於誤會的人太多,所以正名就覺得非常重要了,一定要把這個名稱真正的意思很簡單的表達出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就是真善美慧的教育,我們要想真正在人生當中得到真善美慧,你就學這個東西,你就會得到,是真的,不是假的。你這一生當中,生活在真善美慧之中,這就是方先生告訴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早年,弘一大師一生極力對知識分子(那個時候的大學生)推薦介紹佛法,他就推薦的《華嚴經疏鈔》。高級知識分子學佛從哪裡學起?《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的經文意簡言賅,這裡面太豐富了,什麼都有。當然初學有困難,讓清涼大師來領導我們,來幫助我們,學習這門課程。你讀《疏鈔》,就是看清涼大師的講解,這個對於初學的人幫助就大了。我們遊覽華嚴法界,清涼大師為我們做導遊,真善知識。

  正問當中,你看看這第一句就是一段,立宗。下面『云何如來隨其時』以下,這是「設難」,這是問難。如果說只說一切眾生,不說非眾生,下面這些問題我們看到正常的;可是有個非眾生,這個麻煩真的就來了。「云何」用現在的話說是為什麼,既然一切眾生非眾生,為什麼如來還『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一直到『隨其觀察』,講了十個隨?『於如是諸眾生中』,這個「如是」是十法界,為什麼?眾生的「時、命、身、行、解」十法界都不一樣,這從大的說,十法界不一樣。我們是十法界的人法界,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每一界裡頭又有十界,對的,沒錯。在我們人間,你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佛在這個世間,在這個地球上,也現種種不同的身,為其現身。

  現身,身教,示現這個身相,示現一個覺悟的形相。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不一樣,不覺悟的人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總是損人利己,自己是本位。我要生存,我要生活得舒適,我要生活得快樂,如果別的眾生對我的希求有了障礙,我就要把他除掉,這是眾生,這是迷惑顛倒。覺悟的人就不然,覺悟的人是捨己為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凌遲處死,沒有絲毫怨恨心,沒有絲毫反抗,沒有絲毫報復,這就是教化眾生,現身說法。他為什麼能做到?因為他知道眾生非眾生。身是假的,身有生一定有滅,靈性沒有生滅,在佛法裡面講叫佛性,或者叫法性,性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性是自己,身不是自己。捨身受身,就像脫一件衣服一樣,太簡單了,這個東西有什麼好重視?不能為這個造業,必要的時候要捨掉,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就對了。所以現身說法,身教,這個例子在佛經上太多太多了,哪有不能捨的?沒有一樣不能捨。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文殊菩薩所問的這個十句,他問的是:

  【佛子,一切眾生非眾生,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隨其言論,隨其心樂,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觀察,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

  這以下這一段經文,我們先將十隨做個簡單的介紹。在內典教學裡面,我們說過觀機,觀機裡面最重要的有時,時節因緣;有根性,觀察眾生的根性,觀察眾生的愛好,觀察眾生的希求,你才能夠應機說法。這個地方文殊菩薩就說得圓滿,他說了十種,非常難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能夠把這個十句用上,你就非常善於觀機了。善於觀機有什麼好處?你在這個世間,人際關係一定處得非常好,我們一般人講你得人緣,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能得一切眾生的法緣,在十法界現身說法,沒有一個眾生不歡喜他,都願意接受他的教誨,都願意做他的學生。這是個好老師,好老師知道怎樣觀機。所以這個十句對我們來講,有無量無盡的利益。

  第一句講『隨其時』,你看「隨」,普賢菩薩十願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講了十種,第一個「隨其時」。時一定要認識清楚,時節因緣,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詳細,這個時通下面九隨,這個意思說得好。但是要微細觀察,我們今天只講人,人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這個時,有太平盛世,有亂世,我們今天所遇到的是亂世,不是太平盛世;亂世裡面的情況又很複雜,你不能不知道。尤其是最近這半個世紀,半個世紀尤其是九一一之後,社會動亂頻繁,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不方便,所以時節因緣要知道。我們面對這一切眾生,他當前希求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這裡面的時節因緣都要通達明瞭。

  在一個人一生過程當中,幼年的時候,少年的時候,青年的時候,中年的時候,老年的時候,不一樣,我們要怎樣幫助他?老年,六十以上,或者是退休之後,中國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話到現在還是正確的。雖然講現在醫藥發達,壽命延長了,這個話似是而非,如果做一個整體的統計,平均壽命不到七十歲。這次印尼的地震、海嘯的災難,我們從媒體報導裡面知道的,死亡、失蹤人數達到二十萬,這裡面一半是兒童,所以人的平均壽命不到七十歲,這個道理要懂。醫藥,我常說只能治病,不能醫命!人遇到了好的大夫治療,說是病好了,壽命延長了,那不是的,那是病好了,壽命還是一定的。醫藥決定不能醫命,醫藥能醫命的話,那人可以長生不老,人可以不死。

  所以,壽命是壽命,這底下講到,下面,這隨其時下頭就是『隨其命』,壽命是報得的,是你前世所修的。前世所修,有引業、有滿業,命裡有的,包括壽命,這是個常數。佛告訴我們,常數裡頭有變數,變數與醫藥沒關係,與你的修為有關係。我們念《了凡四訓》就明白,了凡先生少年的時候,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很準。二十年中,他每年所遭遇的,甚至於每年的收入,都被孔先生算定,每一年收入真的也不多也不少。一直到遇到雲谷禪師,給他一番開示,他才恍然大悟。那個命裡是定數,證明你這二十年當中沒有造什麼善惡,完全照著你的命運過日子。如果有大善,增加了,就有變數,有大惡那就減少,變數是天天有加減乘除。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修的是善就加,大善就乘,小惡就減,大惡就除,天天有加減乘除。

  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就很認真的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他的命運果然變了。每年收入增加了,參加考試,名次提前了,踏進社會,做的官也做大了,都跟他命裡講的不一樣。壽命也長了,命中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了七十四歲,多活二十年;這二十年是他這生修的,他並沒有求長壽,自自然然的。命裡頭沒有兒子,他有個好兒子。「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是佛菩薩給你的,是佛經裡面講的這些道理方法,你相信,你理解,你依教奉行,你修因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是這麼回事情,種善因一定得善果。

  所以,年歲大的人退休之後,晚年光陰有限,我們幫助他什麼?勸他念佛,專修淨業,不要去研究經教,來不及了。如果年輕,二、三十歲,我們要勸他學教,要勸他立志弘法利生。「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續佛慧命,正法久住,要發這個願,要發這個心,無量功德。用什麼樣身分做,沒有關係,用居士的身分很好,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就一生居士身分,做得很成功。民國初年楊仁山居士、梅光羲居士、夏蓮居居士,都修得很好,都有成就,也是幹的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出家也行,把世俗放下,一心一意修行、弘法,做出家人的好榜樣,在家做在家居士的好榜樣,都是菩薩。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示現的是出家,出家人的榜樣;還有一位在家佛,維摩詰居士,他示現的在家修行的好榜樣,在家佛。佛法是師道,尊師重道,不在出家、在家,不在這個形象。所以,維摩居士是老師,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叫他的弟子去聽維摩居士講經,沒有阻止,叫他們去聽。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大弟子,見到維摩居士,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相同,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行最敬禮。不是說他是居士,我是出家人,我怎麼可以對他頂禮?他是老師,他升座講經說法,他沒有講錯,釋迦牟尼佛肯定。所以,出家示現出家的好榜樣,出家的學生見在家的老師,一樣的尊師重道,絕沒有分別心。

  現在的誤會就深了,出家人總認為我是出家人,我高高在上,在家修持再好,講經說法再好,見到我也要頂禮三拜。今天在家居士,老居士見到出家人是不是頂禮?真的頂禮,不是假的。出家人到台中去訪問,李老師見到,一定頂禮,這是什麼?末法時期,真正通達經教的人不多了,所以在家居士謙虛,對出家人尊重。出家人反而傲慢,沒有真正修持,享受釋迦牟尼佛的餘福。這個福報享受的時候容易,以後怎麼辦?佛家諺語說,「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很可怕。

  所以,我們對老年我們怎樣教他,對青年怎麼樣教他,對少年、對幼年怎麼教他,這就隨其時、命。尤其在現在,災難太多的時候,不定在什麼處所,在什麼時候遇到,命能保得住保不住都是問題。所以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定要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不要以為年輕就可以長壽,未必!一定要孝親尊師,一定要修養德行,念念能夠尊重別人,包容別人,捨己為人,修積功德,做為自己往生的資糧,這就對了。兒童、少年一定要教他孝親尊師,培養他的慈悲心,教他修十善業。今天我們可以說完全落實在《弟子規》,你們諸位細心去看看《弟子規》內容,是不是十善業道?所以,它是世法、佛法的基礎,世法、佛法的根本。我們年歲雖然大了,小時候沒學,現在要不要學?要學,你不學你永遠沒有基礎,沒有基礎你不能有成就,這個重要。世出世間一切修為,都奠立在這個基礎上,你說這個基礎多重要。

  今年三月五號是韓館長往生八週年紀念,我們今年用什麼來紀念她?我們就辦這個講座來紀念她,這個講座八天,我們已經商量好了,從三月六號到十三號,每天五個小時,八天四十個小時,學習《弟子規》。這是淨宗的根本法,諸位要記住,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弟子規》學好了,你就是善人,你才有資格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果你對於這個都不懂,你想去去不了。阿彌陀佛念得再好,佛不會來接引你,你說為什麼?因為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跟大眾不能相處,佛怎麼會來接引你?你必須修上善,《弟子規》是根本。

  我常講,我們學佛佛門弟子,在家同修十善做不到,出家的同學三皈五戒做不到,什麼原因?沒有孝親尊師的基礎,《弟子規》就是落實孝親尊師。所以你把這門功課學好了,十善、三皈五戒沒有問題了,你都能做到,《沙彌律儀》也沒有問題,這個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很容易就做到,不費力氣,你說這個多重要。所以,我們正式用這個八天的時間,跟國外各地來參加紀念韓館長往生八週年這幾天,共同來學習世出世間的根本課程。希望我們大家都在這兒紮根,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都有成就。隨其命。

  清涼大師開示裡面,有一段話我們漏掉了,現在把它補起來。諸位看看《疏鈔》裡的文,「二云何下,設難」,這是問難。「謂眾生既空」,怎麼說眾生既空?眾生非眾生,非眾生就是空,眾生空了。「佛云何化」,佛怎麼教化?眾生既然是空,佛怎麼教化?「若佛不見生空,則無大智,便成謗佛」,這不難懂。「若見空而化,豈不違空」,跟空相違背。「空有相違,進退何據」,難就難在這裡。所以前面我們說過,一切眾生非眾生,如果只說一切眾生,不說非眾生,這個問題不難,十個問題都很容易,我們覺得一點不奇怪,加上個非眾生意思就深了。諸佛如來通達諸法實相,知道眾生非眾生,知道世間非世間,他為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來教化?難題在這個地方。

  下面清涼大師的解釋,「於中先明十隨,辨所化差別,後明三輪,顯能化不同」。這是解釋文殊菩薩所問的,所問的這個話裡頭有兩段,先講十隨,然後就是『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這是三輪,三輪是身口意。佛是怎樣教化眾生?第一個,「隨根生熟時」,這是講隨時,這句話裡頭含的意思很深很深。一定要隨順眾生的根性,善根深厚的人容易教,容易調伏,沒有善根的人難化。但是你要曉得,善根深厚的人不多,《地藏經》上講得很好,「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

  每個人緣分又不一樣,佛陀在世都不例外。有些人,佛說法,佛跟他沒有緣,佛說法他聽不懂,他不相信,換個舍利弗跟他說法,他聽得懂,他相信。為什麼?他跟舍利弗有緣,跟佛沒有緣,這個道理要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李老師當年跟我們這些學生說,一定要知道結法緣。他說你要不跟眾生結緣,將來你成佛了,你講經說法講得天花亂墜,沒有緣的人他聽了沒味道,他不想來聽你的。這就是佛家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道理在此地。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李老師講要知道跟眾生結緣,於是我們就全心全力跟一切眾生廣結善緣。

  前些年我在新加坡講經,我有個老友演培法師,經講得好,我很佩服他,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常常聽他講經。我在新加坡講經,我們都是講經的法師,所以非常尊重愛護。我到新加坡他到機場接我,我離開的時候他送我,請我到他道場吃飯,跟他們道場大眾講開示。有一天他特別請我在外面館子吃飯,吃了一半他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曉不曉得我今天請你吃飯,什麼意思?我說:我不知道。他說:我要向你請教一個問題。不敢當,什麼問題?他說:你的法緣很殊勝,你能不能教教我。他看出來了。我說:這個不難,要跟眾生廣結善緣。我就舉例子說:你看很多地方請我講經,我人還沒有到,我結緣的這些經書、佛像,那時候是錄音帶(卡帶),大量的都先寄過去了,免費贈送。我們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辦了個大型的活動,講了兩次,兩天,一天是兩個小時,聽眾一萬五千人。我們結緣的東西,我聽說六噸以上,六噸多,到那個地方分送給大家,廣結善緣。

  不向人要一分錢,一生從來沒有化過緣,這一點希望同學們要記住。如果是有人假借我的名義,或者是淨宗學會、淨宗學院的名義,要問你化緣,你要記住,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淨宗學會、淨宗學院,包括台灣過去我所辦的「佛陀教育基金會」,都不可以向人要一分錢,決定不化緣,我們要修清淨心,這個重要。事情是怎麼做的?是大家把錢自動送過來,拜託我幫他做好事,這個我們有義務,一定要幫助他。所以,我們做的這些事,始終守住一個原則,幾十年不改變,錢多多做,錢少少做,沒有錢不做。我們絕對沒有設個限制,我今年要做多少多少事情,沒有,你要設到我今年要做什麼,那不叫累死!那個不如法。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問人要過錢,沒有化過緣,要懂得。

  建道場需要用錢的時候,人家送來的,這可以,錢財不是這樣來的話,決定不要;人家說送了一半,還有一半法師你自己想辦法,不要,決定不幹。我在早年,台灣簡豐文居士就是送了一個道場,他是建築師,自己建的大樓送了一層給我,我拿來做佛陀教育基金會。他好心送給我,我就問他,我說:你是想幫助我,還是想害我?他說:我幫助師父,我怎麼敢害師父!我說:那你送我這一層樓,這個樓每個月要不要開銷?他說要。我說:那你不是害我,我到哪裡去找開銷?我不就一定要問信徒要錢,這個不可以。我這一問,他就愣住了。我說:這個大樓一個月大概要多少錢開銷,他告訴我一個月差不多要六萬,那是台灣錢。我說:你不是害我嗎?我怎麼能要。最後他說:那我每個月拿六萬塊錢出來,可不可以?行,這個我可以要。所以每個月開銷他負責,不准化緣,這是我的作風。

  簡居士拿了三年,三年之後我們有收入了,來聽經的,來接受我們結緣的,我們都是免費結緣贈送,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有人來供養道場。供養道場裡面的錢財也得清清楚楚,供養道場,這個道場可以用,做為經費;如果他是印書的,決定給他印書,不能把印書的錢做為道場經費用,不可以。沒有飯吃,也不可以把印經書的錢拿來買糧食,不可以的,我們做得乾淨俐落。三年,常住能維持了,我就跟他講:可以了,以後六萬塊錢不要送了。事業愈做愈興旺。

  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有人拿著我的名義,拿著淨宗學會、淨宗學院去問人要錢,都是假的。甚至於現在悟道、悟行在各地,他們常常在外面講經說法,我都交代他們,不可以問人要錢。你如果在任何地方講經,那個地方當地的信徒供養,一定要供養當地的常住,不可以帶走。還算不錯,他們都能夠聽我的,我在中國大陸聽到的時候,他們是這個作風,這個很好,我們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

  所以,信徒來護法,來印經,現在做光碟,來成就這些事業,弘法利生的事業,都是自動自發,我們決定沒有用方法去暗示他,沒有,一點都沒有。所以,在我們這個道場學習,身心愉快,精神、身體一絲毫壓力都沒有,千萬不要受人欺騙。確實有些人打著這個招牌在外面欺騙眾生,我不知道,這是破戒、妄語、兩舌、綺語,統統都犯了,決定不可以。我一生的事業都是那個發心的人把錢拿到我面前來,我再考慮幫他做;叫我到處去化緣,問人要錢,無論做什麼好事我都不幹。古德說得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這才好。我的事情,現在每天在攝影棚講經。所以我常說,我講經沒有聽眾,我教學沒有學生,我們現在用遠程教學,都在網路,都在電視。所以,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就對了,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沒有名聞利養。

  最近有些同修問我,他說:法師,聽說你機緣成熟,要回到中國了。我說:沒這個事情,縱然有機緣,我還看不出來。我的機緣跟別人機緣不一樣,我的機緣是什麼?我要攝影棚,其他的都不要。攝影棚,我每天講經做錄相帶,提供給網路、給衛星去播放,我就這麼一個要求。如果沒有這個設備,我要是回到中國沒事做了,我的講經就中斷了,這個不可以,這不可以中斷。國際上一些活動我也不想參加了,年歲大了,眼看著八十歲了。所以,國際間有許多好事情,我們要讓年輕人去做,我們在旁邊輔導他,協助他,自己不參與。重要的活動,他們請我去講演,我說行,我在自己攝影棚裡面錄個光碟,請年輕人給我帶到大會裡面去宣讀就可以了。好在現在許多國家地區認識的人也多了,種種活動的機緣要幫助年輕人,要讓他們去做。我們年歲大了,專門講經,除講經之外,什麼都不能做。

  有些寺廟要請我去做住持,不能幹,請我做住持,我就不敢回中國了。要請我做什麼會長,做什麼委員,什麼都不能幹,老老實實做個清眾,這個我願意,沒有任何執事。連佛學院,教佛學院,我的年齡都過了,不能擔任教職,我只能在攝影棚裡面講經,這是我跟諸位講的實實在在的話。所有一切活動是年輕人的事情,不是我們這個年齡來做這個工作。現在還有這點體力,總希望把《華嚴經》講圓滿。《華嚴經》現在這個講法,是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定要萬緣放下,不能有一絲毫的煩惱牽掛。除這一樁事情之外,什麼事情都沒有,我統統都放下了。我這一放下,我們退居在護法的工作,護持年輕人,關懷年輕人,照顧年輕人,成就年輕人。

  希望諸位同學對我要有正確的認識,我絕對不會傷害一個人;即使他傷害我,我愛護他,我不會傷害他,這個我做到了;他毀謗我,我感謝他,他替我消業障,我真的學佛了,我學《華嚴》。《華嚴經》怎麼樣教我,我完全能落實在自己的心行,把《華嚴經》變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契入華嚴境界。怎麼可以害人?怎麼可以障礙別人?希望同學們對這個要清楚、要明瞭,這都是屬於時節因緣,要曉得我現在生活在什麼時節因緣裡頭,你就能體會得到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15:22)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15: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67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