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六三卷) 2004/4/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63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十方百萬世界,偈頌第三首看起:
【光明遍清淨,塵累悉蠲滌,不動離二邊,此是如來智。】
這第一句,清涼大師註解裡面把這三首合起來說。三首合起來,這一句叫第九句,我們在經本上看得很清楚。他註解裡頭「九、智光遍覺,離倒名淨,身光可知」。身光就不說,單單講智光,這是說自性本具的智慧,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總而言之一句話,心要清淨。所以『光明』下面講的是『遍清淨』,光明遍照是從清淨心來的,清淨心就遍照。為什麼?清淨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執著、有分別,這個心就不清淨,不但不清淨,這個心量就很小,不能遍照。縱然你自性般若透出來,你所照的一定是你分別執著之內的,分別執著是個界限。
我們中國文字中國人要認識,古老的祖先們造這些文字,這個文字就是符號,意思很深,確確實實稱得上是智慧的符號,讓你看到這個符號、聽到這個聲音會開悟、會覺悟,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我們不能不曉得。你看中文裡面講「思」、講「想」。想,心裡面就現相,所以你看心上面一個相,你的心上有了相,這就是想。實在說,這個想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妄想。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無明。起心動念,你心裡頭就有相。如果你要是分別,分別叫思。你看看「思」,你心上就有了界限;「田」字是代表很多格子,你就在心上劃了很多界限,心不見了。什麼是真心?思也沒有,想也沒有,單單留下那個「心」,那個心是真心。心上不能加一點點,加一點點全叫妄心。真心只有一個,妄心就無量無邊。你去查字典,「心」字部裡頭有多少字,那麼多的字都是妄心,真心只有一個,你看中國文字的味道!
清涼在這裡註得很好,第九,「離倒名淨」,倒是顛倒。什麼叫清淨?離開一切染污,你就清淨。顛倒就是你錯了,一心是清淨的。你心裡面有分別,不清淨;有執著,不清淨;有染污,不清淨;有妄念,不清淨。這些都叫顛倒,為什麼?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這些東西。這稱為自性清淨心,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出來?清淨就放光明,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不但佛這樣教我們,儒、道都不例外。儒家也修清淨心,普遍的都教人清心寡欲,欲望多是不清淨的根源,欲望愈少就愈清淨。生活愈簡單,欲望愈少,保持清淨心,這個人才叫真正聰明,才叫真正有福。
在中國歷史上,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歷史,台灣當年發起翻印古籍,我是很不容易買了一套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裡頭有一篇叫「隱逸傳」,當時我年輕,想不通這些人為什麼史學家把他寫在歷史上?不錯,這人有學問、有道德,可是他隱居,作自了漢,真的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但是於社會、於國家沒有絲毫貢獻,為什麼給他寫傳?到後來年歲大,學了佛,這才恍然大悟,他對國家社會有很大很大的貢獻。他的貢獻真的也像他的隱逸一樣,他的貢獻你要不細細去想、觀察,你看不出來。
今天社會何以會動亂?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爭名逐利,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也一窩蜂跟著爭名逐利,大家都爭,這社會怎麼會不亂!這些人給世人很大的啟示,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可以爭,他不爭,這些人是真正教人放下。有智慧、有能力爭的人不爭,放下了,沒有能力、沒有智慧人,一個個都乖乖的,這社會就太平,社會就不會動亂,他給世人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說他不爭,那沒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你沒有能力。他真有能力、真有學問,這個地方顯示他的德行。歷史上應不應該給他寫傳?應該!他不但是當時的好榜樣,也是後世的好榜樣,於己於人都得大利益。對自己來講,清心寡欲,奉公守法。奉公守法是持戒,心地清淨,智慧增長。他們這些人很樂,快樂,都有幾個很知己的朋友,也經常聚會,一個月總有個兩、三次,真正是高人。他們聚會的時候不談塵俗之事,世間事他們不聞不問,他們談什麼?談道、談學。讀古聖先賢之書,「最近有什麼悟處」,我們今天講交換心得,他們談這個,世俗間的事情一概不談。在一塊聚會,粗茶淡飯,真的快樂無比。
《三國演義》這是一部小說,羅貫中寫得很好。你看看他寫諸葛孔明,沒有出山的時候隱居,他沒有意思出山。他也有幾個好朋友,常常往來的。自己耕種、讀書,無意於功名富貴。徐庶跟他也是朋友,推薦給劉備。劉備三顧茅廬,三次拜訪才遇到,這表達有誠意,確實有誠意邀請他出山。這是誠意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變成不能不出來。你看他寫隴中隱居那一段,我們概略就了解古時候的隱士。他還有幾個好朋友,一生不出山的,什麼人來邀請,他都迴避,不作官。
所以清淨心生智慧,智慧一定幫助自己提升;現前境界的提升,來生在六道裡面是往三善道提升,如果修學淨土,肯定提升到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就。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心地不清淨,貪圖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智慧沒有了。智慧的反面是無明、是愚痴,沾上愚痴的邊,有這麼一個,三毒肯定具足,貪、瞋、痴。這一生當中,如果說貪瞋痴當家,起心動念都與這個相應,麻煩可就大了。這一生縱然享受五欲六塵之樂這一點小甜頭,來生三惡道;貪是餓鬼道的業因,瞋是地獄道的業因,痴是畜生道的業因。你怎麼能跑得了?這絕對不是佛菩薩、宗教嚇唬人的,不是,你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境界,這個事情我們在大乘教裡面讀得太多。
我們思惟、我們觀察,佛說得沒錯,確確實實三途六道、十法界從心想生。從心想生就是善惡業力變現出來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真的。但是你業力要沒有消除,這個幻相它總存在。哪一天業消盡,這現相就沒有。正是永嘉大師所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你的業沒消掉,就像在作夢一樣,夢沒有醒,你在夢中;「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一覺,無明破了。夢境是無明變現的,光明遍照的時候,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清醒過來,那個世界叫一真法界。
諸位要曉得,一真法界是對十法界、對六道來說的,六道十法界沒有了,這個「一真法界」名詞沒有了。有沒有境界?有,沒有這個名相。所以老子講「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是假名,可不能執著,執著就變成法執。佛家講執著有兩種,一種是我執,一種是法執。我執是煩惱障,法執是所知障。兩種障礙都造成無明,障礙心性;心性裡面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都被它障礙,都不能現前。所以愚不能不離,知道這個東西它是染污、它是有害的,沒有好處。雖然好像吃東西有一點甜甜,甜頭,它是毒藥,那是要命的,並不是真正好東西,要認識清楚!
下面一句『塵累悉蠲滌』。蠲滌是洗得乾乾淨淨。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有一句教導我們「洒心易行」。洒心易行就是此地蠲滌的意思。把什麼東西洗乾淨?塵累。這兩個字都是煩惱的代名詞,你要把它洗乾淨。清涼大師在這裡註解只有一句話「永害,習氣故」。這個句讀我們要注意念,永害,這裡是個逗點,習氣故。永遠是有害的,決定不是利益,給自己造成阿賴耶裡面惡的習氣。這個惡的習氣就是老子所說的「餘怨」,這個意思深。怨是什麼?怨家。
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告訴我們,「十善厚友,十惡怨家」。可是世間人喜歡十惡這個惡友,他喜歡!討厭、遠離十善這個善友,正是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十善厚友他不交,十惡怨家害你就深,你跟他往來,密切的往來,時時刻刻不分離,他在你阿賴耶裡面結成,永遠害你,這些煩惱、惡業的習氣。你裡面有這些東西,我講經常常把它稱為嚴重的病毒,你心裡頭有這個東西,所以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它能夠引誘你,這是外緣。一接觸這個外緣,它就把你阿賴耶識的種子引出來,你就造罪業,你造惡業肯定就有惡報。在六道裡面,為什麼你在三惡道的時間多,在三善道的時間少,道理就在此地。
你明白這個道理,時時刻刻有高度的警覺心,遠離外緣,禁不起誘惑!禁不起誘惑,躲避。這是正確的,所有一切那些場所我們迴避。你看佛教初學,沙彌、比丘,歌舞娛樂的場所決定不去,酒家、屠戶決定不去,這個戒律裡是有明文規定。沒有明文規定的,現在多了。最普遍的,我們常常走路在街道上看到的電子遊樂,是專門開這種店的,我們在門口往裡面看看,那個螢幕裡頭都是妖魔鬼怪。我們看很多青少年都在那裡逗留,一進去幾個小時都不出來,你想想看那個染污多嚴重!家長不知道,認為小孩到那裡好,他不亂跑,他乖乖的在那裡玩,大人去辦他的事,回來到這裡一找就找到他。他不曉得每天在那個地方幾個小時的染污嚴重,大人沒想到。到大人發覺之後,你後悔莫及,你的兒女離開倫常道德的標準遠之遠矣,甚至於一百八十度的違背,這個時候你怎麼辦?束手無策。現在有這種疏忽的父母,不知道有多少。
學生,十幾歲的,這樣的年齡哪一個不喜歡玩?沒有正當的娛樂,他就走上歧途。現在的學校沒有人提倡尊師重道,學生跟老師一般大,老師不能管學生,老師教不了學生。你要真教他,他不但不感激你,恨你入骨,說不定要把你殺了。現在這個時代,學生殺老師的事件時有所聞,已經不是新聞。兒女殺父母,學生殺老師,不是新聞,誰敢教?真的,做父母的不敢教兒女,做老師的不敢教學生,這世界還得了嗎?這個現象,實在講就是宗教經典所講的末日現象,整個世界趨向於毀滅,愈想愈可怕。
像我這個年齡,念小學、念中學的時候,老師還不錯,很負責任,我們做學生還都聽話,接受老師的教誨。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第一中學讀書,我們學校的訓導主任,也是我那個班上的那個時候叫級任導師,在學校裡面提倡身化教育,非常成功。我們學校的校風,就是紀律,在整個南京排名第一,學生都守規矩。教務主任非常好,他知道我們小朋友喜歡玩,他完全給你提倡正當的娛樂,你就不會搞別的,這就是課外活動。上課的時候你用功讀書,下課怎麼辦?我記得那個時候好像成立有二十多個小組,這些學生們,你的興趣在哪裡,你喜歡搞什麼,你喜歡畫畫,學校有美術老師在課外的時候帶著你畫畫;喜歡音樂,有音樂老師帶著你彈琴唱歌,教你。喜歡什麼就搞什麼。喜歡運動的,喜歡打排球的那是一個組,喜歡踢足球的又是一個組。你去參加,你去報名參加,學校派老師來指導。所以這課外活動辦得是非常之好,讓學生有正當的娛樂。學生下了課會不會到外面去玩?不會,學校好玩的東西很多。我對於我們的這個教務主任很佩服,想出很多點子,把同學們統統都納上正當的娛樂。學校監視來領導,這是校風好。
今天社會風氣不是不能為,要真正有有心人來帶領、來帶頭,真正為社會、為眾生做一樁好事情,那真叫無量功德。所以我們讀到老子的「小國寡民」,那是老子的理想,他很想試試,因為他生在那個時代是亂世,所謂是君不君,臣不臣。雖然是亂世,比我們現在好得太多。現在是大亂之世,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所以小國寡民可以試一試。
我在二十多年前,在舊金山講經,在一家老人公寓。這個老人公寓是個猶太人辦的,辦得很好,他收容老人有四百多個單位。大概三分之一是夫妻兩個,三分之二都是單身的老人,他的老伴走了一個,他在老人院裡面,住在那裡頭。物質生活沒有問題,美國國家有福利、有津貼,精神生活痛苦。你看那麼多老人,每天都看到,這個不見了;不能說天天有,一個星期總有一、兩個,走了。你說那精神多痛苦?看看哪一天輪到自己了。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坐吃等死」。這是什麼味道?很痛苦!其中有中國人,學佛的,所以聽說我到舊金山,請我去講經。能夠聽得懂普通話的,他們自己還有他們的親戚朋友,通知都來聽,好像也有七、八十個人,不到一百人。我在那裡講了一個星期,歡喜!
所以我就想到,二十一世紀弘法利生,道場應當是這樣的老人院,退休了。年輕人在社會上要爭名逐利,他哪有心情來聽經?那不可能的。所以只有退休了,兒孫都長大了,也不需要他管事,他想管也管不了,住到老人院,澳洲叫退休村。這個時候真的是不能不放下,逼著你非放下不可,那麼聽聽佛法很有受用。真聽懂了、聽明白了,建個念佛堂,大家在一塊念佛共修,真有成就!我在那個時候就想,想了一個彌陀村,彌陀村這個構想是這麼一個動機引發起來的。彌陀村想了幾十年,沒有法子落實,緣不具足。我講經常常提到這個事情,李木源居士也聽經,也非常歡喜,很認真努力去做,還是做不成功。新加坡土地非常難得,他找了好幾塊,到最後都沒有辦法,都拿不到,所以這很遺憾!
我們有學佛的同學,志同道合在一起,在一起學習經教,在一起共修,彼此互相照顧,這是個很理想的晚年的居住生活環境。當然,這個因是要眾生有福才行,眾生沒有福,沒有辦法勉強。眾生有福,也許會有一天這個彌陀村的想法可以能落實。現在我們到澳洲來之後,曉得彌陀村要擴大,不能光是佛教,要接納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所以到澳洲來之後,我不再講彌陀村了,我講多元文化村。雖然我們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我們年歲大了,我們居住在一起,我們希望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希望彼此都能夠包容,彼此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安享晚年。這的確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共同的理想,有這麼一個生活環境。你的憂慮,特別是恐懼老病沒有人照顧怎麼辦?現在兒女不在面前,尤其是身體不好,衰弱、多病,真苦!所以這種小型的社區,共同互相照顧是非常有必要。
我們想得很多,要讓老年人物質、精神都能生活得很快樂。中國人的理想,晚年是享福。中國跟外國人不一樣,外國人是少年享福,中年的戰場,老年是墳墓,是外國人。我們中國人是少年很辛苦,一舉一動都管教,所以少年確實比不上外國人那種天真爛漫,大人都能夠隨順小孩。中國人不是的,嚴加管教,奠定德行的基礎,一舉一動都合乎規矩。中年的時候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服務,他不是競爭、不是鬥爭,是服務,種福。有德行,他才會為別人服務,為別人服務是修福,積功累德。晚年退休了,享福。我們跟外國人談:你看看這兩種,哪一種好?他想想,不錯,中國人是聰明,想的是周到,晚年享福。可是今天中國人把這個也丟掉了,不但我們看不到,也沒人講,你說怎麼得了!所以我們希望多講。多講講,讓大家有這個印象,慢慢我們會多想想。
我們一批志同道合的年紀大的人,晚年我們住在一個地區,我們彼此互相照顧。現在是兒孫既然不養老,我們要自己照顧自己,安安穩穩度過晚年,這個其實自求多福,這裡面有大學問。人與人在一塊相處,彼此都有毛病、都有習氣,很不好相處。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師,我就想到老人很可憐,台中蓮社應該辦個老人院,那個時候它有幼稚園。老師給我說:幼稚園好辦,老人不好辦。我說:為什麼?幼稚園小孩你可以管他、可以教他,年齡都不到六歲,六、七歲他上小學了,好教。老人,每個老人都有脾氣,他要是發作,你怎麼辦?沒法子照顧。我想想真有道理。所以安老院不容易。
你看看現在年輕人,對自己父母都不孝,對那些老人他會孝順嗎?真是不容易。所以一切法總在緣分。我們要想自己老年的時候(真的要想,你不想不得了,很快就老了)還有人照顧,我們自己要發心照顧老人,因果!我們對老人好,我們老的時候就有一些年輕人對我們好,因緣果報如是,不可以不知道。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對自己才有真正的好處。塵累要把它洗刷乾乾淨淨,這也是接上面一句「光明遍清淨」。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三首的第三句:
【不動離二邊,此是如來智。】
末後一句這是總結,總結前面三首,也就是上面所講的十一句。『不動』,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住正念故離邊,常明記故不動,亦是成上智光所觀,故結云佛智」。『此是如來智』。清涼大師這裡說得好。怎樣才不動?『離二邊』才能夠不動,唯有不動才能離二邊;由此可知,這兩樁事情相輔相成。清涼說,住正念你就能離二邊。什麼是正念?正的反面是邪,離一切邪念就是正念。所以古大德常說,「正念者,無念也」。這個話我們要會聽,正念是不是無念?不是,無邪念叫正念。什麼叫邪念?嚴格的來說,分別是邪念,決定不是正念,執著不是正念,妄想不是正念。這個標準高,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正念現前了。什麼人能做到?法身菩薩。這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至少在法身菩薩才是正念。後頭這一句接得好,「此是如來智」。如來,這就不是凡人,不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沒做到。
「二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相對的。不離二邊,相對就是對立,世間所有一切法,凡夫心目當中全是對立的。大跟小對立,長跟短對立,我跟人對立,真跟妄對立,邪跟正對立,沒有一樣不是對立。如果我們要問,試問一句:離一切對立,道一句來。這個「道」就是你說一句來,你說一句我聽聽。離開一切對立,你說一句給我聽聽看。說不出來。為什麼?說跟不說又對立。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講的相對論,這個世間人全是活在相對的世界,相對就不是真實,真實裡頭沒有相對。所以一念不生,離二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來智。如來智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大乘佛法裡面常講的「般若智照」,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不生。
好像說得太玄,其實怎麼樣?其實就在面前。你不相信,做做試驗,你把眼睛張開,你看外面境界是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你在這個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就是如來境界,我們就入了如來境界。我們有沒有?有,往往是什麼?一剎那。第二剎那念頭就起來,這一起來馬上就墮了,墮落到十法界,墮落到六道。如果起個惡念,貪瞋痴起來了,那就墮到三途去;起個五戒十善,那就墮在人天裡面,墮了。所以你要曉得,境界裡頭沒有真妄,真妄是二邊。一切法裡頭,給諸位說,沒有是非,是非是二邊;沒有善惡,善惡是二邊;沒有利害,利害是二邊;沒有親疏,親疏是二邊。離二邊,正念現前。正念就是明瞭,迴向偈上念的「願得智慧真明了」,那就是正念。所以諸佛菩薩住正念。
八正道裡頭有正念、有正思惟。他是不是真的有思惟?不是的,一有思惟就墮落,就變成妄想分別執著。正思惟是怎麼回事情?正思惟從明瞭上看的、說的,你一接觸就明瞭。換句話說,正念起作用就是正思惟。為一切眾生解答一切疑難雜症,那個智慧從哪來?就是從正念裡頭來的。正念能破邪念,一切眾生都是邪念,不正!換句話說,他都錯了。如果我們自己也錯了,你怎麼能幫助人家解決問題?自己不錯,也就是自己無念,別人有念,無念能幫有念的人解決問題。這個地方「無念」,一定要記住,無妄想分別執著,決定沒有對立。沒有對立,就是這裡經上講的「離二邊」。
我常常勸大家,把內心裡頭對一切人事物那個對立放下。然後再提升一層,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對立的念頭放下,你就入佛知見,你就入大乘境界。你要是放不下,永遠不能入,這個道理要明瞭。放下,有無量無邊的利益功德。但是放下之後,這個功德利益的名相都沒有了,你得到的是純真無妄,因為功德利益這些名詞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哪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從哪裡來?這些東西從分別來。眾生分別,佛菩薩不分別。佛菩薩不分別,要隨順眾生的分別,你才能教他。如果佛菩薩住自己境界不能恆順眾生,他就不能教人。你住自己無住的那個境界,別人看不懂,體會不到。如果有個人細心觀察,他愈看你愈古怪,怎麼想也想不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
普賢菩薩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雖然恆順、隨喜,依舊自住正念,絕對沒有改變。是自住正念,恆順隨喜,恆順隨喜還是正念,高明!這就是經上所講的解脫,我們現在人所講的自在,得大自在。大自在裡頭就是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天堂住正念,在畜生住正念,在餓鬼住正念,在地獄還是住正念。所以,住正念的菩薩,在十法界裡面無論哪一界,這一界裡頭一切人事物,他心目當中看是平等的,你懂這個意思嗎?看佛法界、看地獄法界平等的。為什麼平等?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不平等。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一真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凡夫,所以佛講可憐,可憐可憫,為什麼?他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一真法界是不是真的被他變成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還是一真法界,永恆不變。他所變的那個,說老實話是自己看錯,自己看走眼。
為什麼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他看沒有變,我們看變了?我們要承認,我們要肯定,他是正常的,我們是反常的。為什麼?他的心如如不動,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他那個心是永恆,永遠不動的,那是真心,他永遠住在那裡,《楞嚴經》上講「常住真心」、「妙淨明體」,人家是這個心。我們今天是什麼心?我們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心是剎那不停,千變萬化,永遠在變。不要說在這一生當中沒有兩個念頭完全相同,過去無量劫到今天也不可能有兩個念頭完全相同。所以你看這個外面境界,六根觀察六塵境界都是千變萬化。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講,講我們凡夫境隨心轉,我們錯用了心,我們沒有用真心,我們用妄心。
什麼時候真正住正念?說老實話,大乘教裡面那個正念標準我們做不到。也就是說,我們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決定放不下,怎麼想放也不行。那怎麼辦?還有一個正念的方法,諸佛如來教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正念,這好辦,這真是救了我們的命。我們只要把這個念頭住在阿彌陀佛上,起心,阿彌陀佛;動念,阿彌陀佛;分別,阿彌陀佛;執著,阿彌陀佛,這也是住正念。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種人成就還快,比其他法門那快得多。為什麼?真正這麼幹的人,我們從歷史上來觀察,這是我們講數據,經驗之談。你看《淨土聖賢錄》,你看《往生傳》,一般多長時間?三年,三年他就成功,他就往生。
在早年,有一位法師曾經問過我,他問我:《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所講的,那些念佛人三年都往生了,是不是他壽命只有三年,他就到了?我告訴他不盡然,這個機率不能說沒有,但是太少太少,應該是他三年功夫成熟,縱然有壽命,他不要了,這才是個正理。修行人,我們修念佛法門的,到真正功夫成就,可以自在往生,壽命不要了。如果還住在這個世間,必有因緣。因緣自己曉得,什麼緣?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自己與這個地方眾生有緣,他聽你的話,你教他,他肯學;換句話說,這個時候住世就等於乘願再來。不是我們到極樂世界打個轉再來,念頭一轉就乘願再來,為什麼?自己業報之身了了。功夫成熟應該要去,但是為了還有許多有緣的眾生,多住幾年,幫助他們。「我要去,多帶幾個人去」,這麼個原因。如果不是這樣的原因,沒有理由多住一天。多住一天尚且不合理,多住幾年那成什麼話?那你就是貪戀這個世間,你還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也就是說,你沒有能力往生,你的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的人自在,功夫到家的人不畏生死,不怕災難,他哪裡都可以去,救苦救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念念在覺悟眾生。
清涼說「常明記故不動」。明記是智慧,智照世間,對於世出世間的真相、諸法實相通達明瞭,不但是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這是什麼果位?大乘經上講八地以上,八地菩薩叫不動地。末後總結,「此是如來智」。這首偈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清涼大師他這後面還有註解,我們把這註解念一念,這個註解是這一段三首偈的總結。「又此一偈,即四無所畏。光明,即正覺。清淨,即出苦。滌累,漏盡及與障道無畏。不動,即無畏之義。外難不能傾故,不墮勝負二邊故,是無畏智」。這幾句話很好,我們應當要知道學習。光明就是正覺,正覺起用就是光明。《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那個「覺」就是正覺。大師在此地說得好,清淨就出苦,離苦得樂。他給我們提示,我們就很清楚,就能體會到。染污是苦,染污是墮落。清淨,心地清淨,離開一切染污,他當然得樂,離苦得樂。
這我們就明白了,我們要怎樣離苦得樂?修清淨心。修清淨心一定要離二邊,所以滌累漏盡。滌累就是斷煩惱,遠離煩惱要降伏習氣。漏是煩惱代名詞,漏盡就是煩惱斷。及與障道無畏,煩惱不再障道了。畏懼障道,障礙你見性,障礙你證果,在淨宗法門裡面,障礙你往生。你只要修清淨心,只要遠離貪瞋痴,內要降伏貪瞋痴慢,外遠離一切名利五欲的誘惑;外要懂得遠離,內要伏煩惱。伏煩惱用一句佛號,念頭才起,我們講善念生起歡喜心,惡念生瞋恚心,善惡念都不好,永遠保持一句「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不是善也不是惡,不是憂也不是喜,不是苦也不是樂,清淨!苦樂憂喜墮在哪一邊都不清淨,總歸這一句佛號,我們對於往生,將來就不會有障礙。所以一句佛號修什麼?修如如不動。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會用,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是惡緣,接觸到的時候,心裡才有一念動,這個一念就是喜歡、討厭,微微一動的時候,「阿彌陀佛」,馬上把它擺平,這叫會念佛,這叫會用功,功夫得力。「不動」,不動就無畏,你就沒有憂慮,就沒有恐怖。你心要動,喜歡的你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你看看你那個心就亂掉,你心永遠在動,你有恐懼。不善的念頭,你想除除不掉,真所謂是怨憎會、愛別離,帶給你痛苦。
「外難不能傾故」。外難就是外面的誘惑,外面的擾亂,外面就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它不再能影響你,你不動了。這個境界不管有也好、沒有也好,如如不動,有也不動,無也不動。「不墮勝負二邊」,勝負也就是得失,也就是高下。人爭,爭什麼?爭勝負,總想勝過別人,這個念頭不可以有,我不如別人這個念頭也不能有。不是勝過就是不如別人,二邊,對立,要把這個念頭化解,沒有勝負,勝很好,負也很好,平等了。平等就清淨,清淨智慧就生,正覺就現前,「無畏智」。我們再看下面第四首,這在裡面這是第二段:
【若有見如來,身心離分別,則於一切法,永出諸疑滯。】
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清涼說「二」,這第二段有一首偈,「對機以辨中」,機是眾生、是學習的人。「身心離分別者,含於二意」。第一個是「約佛,以三業隨智慧行等故」,這是佛;「二約機,即知上功德,而能身心無分別者,得無疑益」。
我們來看經文,『若有見如來』。這個「見如來」就是明心見性,你修學達到這個境界。這什麼境界?『身心離分別』。「身」不分別,是事、是相,事相上不分別;「心離分別」,是念頭,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功夫從哪裡做?從身心上做,世出世間法都是一個原理、一個原則。佛法稱內學,佛經稱內典,向內不向外,向外那叫外道。所以外道不是罵人,說老實話,我們全都是外道。為什麼說我們全是外道?我們一直到今天還是心外求法,不知道向內心求。大乘經教裡頭,佛常常教我們觀身,我們不會觀!觀心是內,觀身也算內,所以你要是會觀,你會開智慧。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亂世當中,真正能夠觀身、觀心,無論什麼境緣當中,他都能跟人和睦相處,這是我們現前第一義。
修行人第一要緊是不跟任何眾生結怨,因為有怨就有障礙。有障礙,不但是不能證果,不能契入境界,連悟門都被堵塞,見色聞聲、聽經聞法你不會開悟。自古以來,學佛的人有多少,幾個人開悟?凡是開悟的人,他懂這個道理,他能落實,他不向心外求,他向自己身心上求,沒有不成就的。大成就的,明心見性,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中等成就的也脫離六道,到四聖法界去,不在六道。還在六道出不去的,沒成就!
我們再說下等成就的,也了不起,沒有能力斷煩惱,念佛能伏煩惱,他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好像比起來,比不上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到一真法界去、到實報莊嚴土去;中等的,四聖法界那是方便有餘土。我們這都去不了的,我們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好像是不如他們,事實上是比他們超過太多。這是什麼原因?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不像他方世界,他方世界四土是四個不同的空間維次。像我們看電視一樣,它四個不同的頻道,你只能看到一個,其他三個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它四個合在一起,統統在一起,你全都看到,一生一切生!就是生同居,同時生方便、生實報、生寂光,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所有一切經,佛也沒這個說法的,唯獨「淨土三經」,這不思議的法門,比那個上、中根還要殊勝,諸佛讚歎,龍天善神歡喜。
我們身心要不要離分別?不離,生凡聖同居土。煩惱習氣很重,沒有法子離,你就懂得總結在一句「阿彌陀佛」。念佛人常常能觀身,觀的方法很多,四念處裡頭是智慧,教我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佛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這你能超越,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留戀。所以小乘觀成功的時候,他出離六道了,對於六道一絲毫留戀都沒有。只要你不留戀就出去了。你為什麼出不了?你留戀,這一點這是永恆不變的大道理。
你為什麼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你有留戀。「我沒有留戀,我真放下了」,還有留戀,還沒有放下。果然真放下,他出離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沒有這個念頭了,你怎麼會不超越?「我放下了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沒放下。放下身心世界,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你還有這個念頭,沒放下。為什麼沒放下?沒看破。不知道受是苦,身是不淨,心是念頭,念頭是無常,前念滅後念生,沒有一個念頭是完全相同的。最後「觀法無我」,法是什麼?法是五陰。不是教你觀外面,法就是身,身是法,心也是法;身是四大,心是受想行識。這裡面誰也做不了主,誰也不自在。「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你在這身心裡頭找不到。真的看清楚、看明白,這放下了。
這一放下,下面講,『則於一切法,永出諸疑滯』。一切法,總的歸納起來,不外乎色心二法。身是色。所以從色心裡頭開悟,你能悟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看看我們一切眾生,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有疑惑。昨天晚上有一群學生來自世界許多不同的國家地區,你看問了多少問題。疑,這是障礙。真正會觀身心,這身心範圍不大,所以我常講,身心是小宇宙,一切法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同一個道理,同一個原理原則,同樣的複雜。你小宇宙觀容易,你能夠觀成,大宇宙問題解決了。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觀,「應作如是觀」。
現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社會動亂,你看連小朋友都憂慮,沒有安定,沒有和平,感到很痛苦。我教你觀身心,身心是和諧的,身心是包容的,身心裡面任何一個細胞、一個器官沒有對立的,是和諧的。你懂得身心和諧,你就曉得宇宙和諧。不和諧,出了毛病。這個毛病要把它調整過來,它就恢復正常。和諧是正常,安定和平是正常,動亂是不正常。和睦相處是健康,不能夠和睦是生病了,你要懂得把那個病治好,恢復正常就對了。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09:18:5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