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六二卷)  2004/4/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62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十方百萬世界,偈頌第二首看起:

  【無染無所著,無想無依止,體性不可量,見者咸稱歎。】

  這個經文每一句有一個意思,都值得我們學習,尤其在現前。我們看第一句,染著是我們現前學佛不得其門而入的第一個因素,無論是在順境逆境或是善緣惡緣,幾乎我們沒有能力說不染著,決定染著。染是起心動念,著是深深的執著,這是無量無邊情欲、煩惱從這個地方生起。佛經對這個事情說得詳細、說得深入,「因」是無量劫來阿賴耶識裡面累積的習氣種子;環境,無論是物質環境、是人事環境,給我們做了增上緣。

  今天我們所處的世間環境逆緣多,善緣幾乎見不到,逆境惡緣把我們阿賴耶識裡面不善的種子全都誘導出來。這外面誘惑我們,我們不是沒有善因,奈何現前沒有善緣來誘導,誘導我們的外緣都是不善的。這一樁事我相信每一個人,學佛的同學,乃至於不是學佛的同學,也都能夠體會得到,都能夠看得到。我們現在睜開眼睛看這個世界,豎起耳朵聽聽外面的音聲。江逸子老師畫地獄變相圖,他告訴我:地獄變相圖很好畫。我說:這個話怎麼說?他說: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全都是,那怎麼不好畫!有道理。極樂世界難畫,沒看到、沒聽到,總不能憑空想像來畫,這個話說得有道理。畫極樂世界,只有多聽經、多讀經。現前我們接觸不到極樂世界,不但不能接觸,連極樂世界的邊緣都沾不上。

  染著,是現代社會,有些人告訴我已經變成現代文化,這個話說得有道理。變成現代文化,現代人他接觸是理所當然,認為這是正常的。我們中國人講情理法,理沒有了,情沒有了,樣樣都講法,好不好?諸位要細心去想想,不是好事情。人間、人生確確實實繫在一個情義,有情有義。過去在歷史上,此界他方,此地或者其他國家地區,仁義之人他的一生表現,那些事跡叫可歌可泣。這個世界上著名的文學作品都是描繪這些事實,人世間的真善美慧表現在這裡。如果說情義都沒有了,只有法,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味道?法真的是枯燥無味,機械式的,處處都是框框架架,怎麼樣叫人把情壓抑住,要適合它的框架。你說人在這個世間活得多辛苦,活得多可憐!難怪佛經世尊常常感嘆著這六道眾生為可憐憫者。我們沒有覺得眾生可憐、眾生可憫,可是細細去思量,真的,人情沒有了,義沒有了,理沒有了,處處用這些法律,人活在法律裡面,那真的是可憐可憫。

  中國人並不是很重視法,古代有講究法的,但是不被社會所重視。我們中國諸子百家裡頭有法家,而中國人所採取的、尊重的儒家,儒家講禮,禮比法好,因為禮裡頭有人情,禮裡面有道義,禮也是法,不過它通人情、通道義,所以中國人喜歡。古聖先王治國平天下,他用禮,禮就是法,他說禮,他不說法。所以有人犯法,違犯國家的法令規章,審判的時候,這裡頭有情有義有理,合乎情義理性的,法律也網開一面,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

  修行,我們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靈性,修淨宗的無不是希求西方極樂世界。淨宗同學最重要的是肯定確實有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阿彌陀佛在遍法界虛空界接引往生的眾生,這要肯定、要信。蕅益大師跟我們講《彌陀經要解》,《要解》註得好,文字不多,印光大師對這個註解的讚歎說:即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讚歎到極處了。早年,演培法師問過我,他說:淨空法師,你對於印光大師這個說法,你覺得怎樣?是不是太過分一點?演公是修彌勒淨土的,他不是修彌陀淨土,所以他說出這個話。他知道我是修彌陀淨土的。我向他老人家說:我同意印祖的看法,印祖所說的絕不過分,他講的真是恰到好處。

  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個註解得到大勢至菩薩如此的讚歎,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也就可想而知;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準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只是他一生沒有暴露他的身分。這是我們知道的,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不暴露身分的多,暴露身分是極少數,而且有特別的因緣,沒有特別因緣,通常絕對不會暴露身分。像夏蓮居老居士也是沒有露身分,那不是普通人,那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到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把信、願、行這三個條件貫穿全經,古大德沒這個說法。《彌陀經》不長,但是它有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具足信願行,正宗分也具足信願行,流通分文字不多,還是具足信願行,信願行三資糧貫穿全經。頭一個「信」,他講了六條,第一個要信自己,這是信心的根本;我們學佛不能成就,信心不能建立,不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頭一個要信自己?《華嚴經》所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識是自己的真心上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真心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識。所以真妄不二,真心能現,妄心能變。我們看到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包括無盡的自然現象,變幻無窮,這個變是識變的,現是真心。就像我們今天面對著電視這個螢幕一樣,能現相,真心;你看到裡面的相千變萬化,那是識變。

  性跟識,說實在話,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你說兩個是一樣的,有毛病,你說兩個不一樣,也有毛病。所以佛跟我們講「離四句絕百非」,你就明瞭了。你明瞭你也說不出來,所說的都是方便說,說這一面漏掉那一面,說那一面漏掉這一面,你沒有辦法同時把方方面面都說到,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從言說裡頭要細心去體會,那就對了。所以自己才是根本,要信自。如果沒有自信心,佛菩薩幫不上忙,什麼人都幫不上。所以第一個要建立自信心,要信自己,信自己的心現,信自己的識變。

  第二這才信他,他是釋迦牟尼佛,他是阿彌陀佛,不是指別人。相信他是個明心見性之人,是個圓滿覺悟之人。而我們自己呢?是在迷惑顛倒,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我們信他,我們才會接受他的幫助,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我們得利益了。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佛菩薩教導我們的,有理有事,我們跟佛菩薩學習,學什麼?就學這個。末後,教我們信因信果,因果是自然的定律、是自然的現象,佛菩薩也沒有辦法離開因果。《華嚴》,諸位看看清涼大師的判教,五周因果,《法華經》一乘因果,佛法離不開因果,世間法也離不開因果。

  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們要問,因果在不在萬法之中?當然在。既然萬法皆空,因果何以不空,哪有這種道理?我們細心觀察一棵樹,這棵樹長成,種子是因。像這桃樹,桃核是因,我們把它種在地上,它長成樹,長成樹桃核沒有了。桃核是因,長成樹是果,因變成果,因沒有了。果將來它又結桃,桃裡頭又有桃核,果又變成因,變成因它脫離了,果就沒有了。所以因果也是空的。既然是空,何以說它不空?說它不空,另外有道理,這個道理就是因果轉變不空。你看因會轉變果,果又轉變因,它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因果相續,循環不空,所以它有這三個。我們講因果不空是講它的轉變、相續、循環,是講這個。這三種東西不空,所以世界相續,業果相續,眾生相續。這就說明為什麼會有世界,為什麼會有眾生,為什麼會有業果。我們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的信心才真正建立,才知道我們在六道裡頭為什麼會受苦。

  像昨天晚上學生們來問的:這世間人為什麼會有貧富?我們中國人講得更詳細,富貴貧賤,古往今來無論是哪個國家地區普遍都存在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自然的現象,不僅僅存在人間,你仔細觀察畜生,畜生道有,為什麼大象身體那麼大,為什麼螞蟻那麼小,這不平等!為什麼有些畜生,確確實實我們去看牛、羊,生在澳洲,這個畜生有福,沒有人去傷害牠,牠的生活很自然;絕對沒有人為去約束牠、去管牠,沒有,都是放在野外的。這些動物生在台灣,我們在台灣住了多年,就很可憐,生活空間很小,處處都是有人管理著,牠不自由。這邊的人愛護動物,跟動物是朋友,沒有傷害牠的念頭。可是在有些地方,牠就沒有這麼幸運,沒有這麼好運,為什麼?人要吃牠,要殺牠。

  早年,我在美國,我住在加州,加州的池塘很多、小湖很多,有野鴨子、有鴻雁,水鳥很多,牠們生活得自由自在,人看到了,拿東西餵牠。可是有些東方人,剛剛到那邊去,看到那個鴨子那麼肥,沒有人的時候他們就抓了;抓了幾次之後,鴨子牠也很聰明,牠就不到這個池塘來,別的地方去了。這是我們看到不平,都不平等,這裡頭有因有緣。你要把這裡面的理事因緣參透,你恍然大悟,眾生看到的是果,你沒有看到這一切眾生他過去造的因。

  所以學生們問,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宗教勸人為善,常常拿因果報應來嚇唬人?因果報應不是嚇唬人,你要認為這個說法,那就錯了。聖賢人絕對不嚇唬人,聖賢人只把宇宙之間一切事、一切理,剛才講了,一切因、一切果給你說明白,讓你了解有這麼些事實真相。這真相怎麼來的?怎麼演變的?它的果,業果是相續的,這不是嚇唬人,事實。佛經上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你吃牠半斤,你來世要還牠八兩;因果相續,因果循環,一絲毫差錯都沒有。如果我不願意還這種債,只有一個方法,我不欠債,我就不要還,我要欠債的話,哪能不還?所謂是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我真正了解明白通達了,我從今之後不再欠人命,不再欠人錢,我的日子就好過,我不要還命債,也不要還錢債,你說這個多自在!明白這些道理。

  出家,這也是一個行業,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要盡到你的責任。這個行業是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示範,好老師,每天跟大家上課八個小時,一年到頭沒有放假。三十歲開始幹這個工作,八十歲圓寂,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我們看他對於他的職業,敬業的精神,工作的積極,我們明白了;你幹哪一行,你要認真努力把這個行業的工作做好,這個工作對社會產生貢獻。那麼接受四眾的供養,你才能消化得了,為什麼?社會是互助的,永遠是互助的、是合作的。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一天,你要穿衣服,你要吃飯,衣服是你自己做的嗎?布是你自己織的嗎?原料,我們穿的是布衣、棉衣,那個棉是你自己種的嗎?不是的,有種棉花的人,有收成的人,有織布的人,有販賣的人,有做衣服的人,我們才穿上這件衣服,你要想想看多少人在為你服務。

  整個社會是個互助合作的,哪一個行業都不能缺少,缺少,你的生活就帶來不方便。我們每天要吃飯,飯從哪裡來?菜從哪裡來?你去想一想,從農夫耕種到這碗飯擺在面前,多少人在工作,我們才得到這餐飯,才穿這一件衣。住這個房子,那個服務的人就更多,鋼筋,鋼筋是從礦裡頭提煉出來的。誰去挖礦?誰去提煉?誰去製造?一般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只圖方便,他有沒有想到這麼多人替我服務,我用什麼回饋大家?你要沒有回饋,回饋的工作做得不圓滿,偷工減料,將來都有果報,有得還的,不只是欠錢欠命。

  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行業,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工作,都是為整個社會,為一切人民來服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都盡分,我為人人沒有盡到分,沒有認真,沒有努力,我就欠人人的債務。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他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上,他全心全力貢獻出來,做到盡善盡美,他不欠債。他對於社會上每個行業、每個人,他都對得起。一生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我們看懂、看明白了,恍然大悟,要向他學習,我今天必須要把我自己的工作做好。

  現在出家做這個行業,供養很豐富,供養得多。想想釋迦牟尼佛,佛當年在世接受四眾同學的供養,只有四樁事情。飲食,每天去托缽,還不是一家給的,好幾家,每一個人給一點,這才有一缽飯。你看《戒經》裡面講,托缽托七家,七家,不能到第八家。七家給的飯很少,吃不飽也就算了;你再超過七家,你貪心起來了。如果托缽兩三家看看夠吃了,能吃飽就不到第四家,不生貪心,不講究飯菜的好壞,不講究這些,沒有分別心。這教你什麼?教你轉境界。把所有一切境界到我面前都轉成平等,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與性德相應,與大自然的法則相應。大自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要起了分別執著,我就錯,違背自然法則。大自然沒有染污,沒有執著,『無染無所著』。

  『無想無依止』。「想」是起心動念,粗的就是分別執著,因為他前面已講了染著,這個想就是起心動念,無依止就是無我所;無想是無我,無依止是無我所。我跟我所放下,這樣才能夠與性體、性相、性德相應。相應就是現在人所講的一句話,回歸自然,現在人說這個話是很接近,但是現代人對於這句話的解釋認知,跟佛菩薩那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不是到深山曠野建一個小房子,到那邊去隱居叫回歸自然,不是這個意思。那怎麼樣?他還是著相,他不被世間都市裡頭繁華染著,他被外面那個清淨悠閒的境界染著,還是染著。真正「無想無依止」,什麼境界都一樣,《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繁華不染著,在清淨也不染著,繁華跟清淨是一不是二,那叫真正解脫。

  得到解脫的人,他住在這個世間,沒事!沒事就不住世間,還住世間是什麼事?幫助眾生離苦離難。眾生的苦難從哪裡來的?從迷邪染來。那麼覺悟的人用什麼幫助他?為他示現覺正淨,為他說明覺正淨。示現覺正淨是做給他看,讓他看了之後,他覺悟了,這是根性利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他看不懂,必須要跟他講解、跟他說明,中下要用言教。上根利智的不用言教,示相他就懂得,一個表示,他就明白,根利的人。那示現的是什麼?就是這兩句話所說的,無染、無著、無想、無依止,示現的就這幾樁事情。理事都包括在其中,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不染不著。

  順境、善緣,境都是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順境,我們今天居住在圖文巴這個環境,順境;善緣,我們住在這裡是善緣。從政府到居民,我們相處得都很好,我們對面是基督教,我們有往來,我們也是很好的朋友,我們互相幫助。我這裡有活動,在這個地方來參加我們的活動,很多從布里斯本來的,從黃金海岸來的,自己都開車來。到我們這裡開車需要很大的停車場,我們這裡停車場不夠,我們自己的停車場頂多大概只能容納五十輛車,這就滿了。對面的老牧師告訴我們:你們有活動,沒有地方停車,盡量到我的操場來。我們對面就是他的操場,他辦了一個學校。我們合作,這就說什麼?我們的人事環境好,物質環境也非常殊勝。住在這樣環境裡面,人不想離開;不想離開,對這個環境就貪戀,就起貪心,就染著。

  所以在這個世間,無論哪個國家地區有需要我們的處所,我們還是去。這個需要有短時間的、有長時間的,我們斟酌情形,確確實實我能幫助那個地區的眾生,做一點好事情,於他們有利益,我們很樂意去。並不是貪戀這個地方,不能放下,那就錯了;不能放下,將來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看得破,放得下。「無想無依止」,就是放下,就是看破。現在我們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還是看第二首:

  【無染無所著,無想無依止,體性不可量,見者咸稱歎。】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無憂喜之雜染,安住捨故,故無所著」。第六句是「惡想都絕,不依止名聞利養故。七八二句,體雖叵量,具相好故稱歎」,具足相好。清涼註得很好,但是這個境界不是凡夫境界,當然《華嚴》都是對法身菩薩說的,法身菩薩統統都做到了。我們今天看這些佛菩薩,要有嚮往之心,所謂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要有認真效法學習之心,那就對了。

  「憂喜」這是略說,具足的說就是五種受,苦、樂、憂、喜、捨,這是欲界眾生他統統有的這五種受。佛說這五種受都不正常,心有憂喜,身有苦樂,捨受是什麼?捨受是心沒有憂喜,身也沒有苦樂,這個時候當然很好。為什麼叫做捨受?他的時間不長,你不能夠永遠保住。如果永遠保住捨受,那就叫禪定,就叫三昧。所以三昧就是這個境界,你能夠保持,你能夠不失掉。順境善緣裡面,心沒有喜、身沒有樂,不分別不執著;逆境惡緣裡面,心沒有憂、身沒有苦受,這個境界好!這個境界,聖人境界,聖人能把順逆善惡他統統轉,他能轉境界。我們一般講他能夠化解,我們化解不了,要學這個本事。

  他怎麼化解?實在講,這個化解的道理我們也懂,《金剛經》上就很清楚,順境逆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善緣惡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是我們在境界裡頭常常把這兩句話忘掉。這兩句念得很熟,講經的時候會講,談話的時候也會用、也常常說,可是境界現前,忘掉了,還是墮落在苦樂憂喜捨裡頭,還是放不下。我們不要說跟佛,佛太高,咱們跟法身菩薩比,甚至於跟我們現在讀的這段經文,十信菩薩比,我們不如他們。為什麼?他們能放下,我們放不下,他們能用得上,我們用不上。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念起,不覺,他們念起,他就覺。念頭才起來,馬上就覺悟,立刻就轉;我們念起來的時候,不覺,不覺隨著妄念發展,收不回來。這是我們不如他們的地方,我們應當向他們學習的地方,要能轉,要轉得快,要覺得快。

  第六句裡面說,「惡想都絕,不依止名聞利養故」。清涼說得很清楚,就在事相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幫我們指出來。我在前面講的是「無依止」,是離我所,我所有的,不要把我所有的放在心上。我尚且不可得,哪裡來的我所有。名聞利養是我所有的,五欲六塵是我所有的,世間人如是分別執著,覺悟的人曉得「萬法皆空」。《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常常想常常念,常作如是觀,不知不覺就會放下。這是什麼原因?大乘正法薰習時間久了,就好像古人這衣服香氣是用香料薰的,薰個十幾、二十個小時,衣服穿在身上就有香氣。我們今天佛法薰習的時間不夠,抵不過煩惱習氣,煩惱習氣薰習的時間太長,那就是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堅固的執著,起心動念它就冒出來,這是它的力量大。為什麼力量大?薰習的時間長,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我們天天讀經、天天學習、天天在研究討論,一天都不捨棄、都不空過。在現在這個社會,古時候人十年、八年它就產生力量;現在跟諸位說,我的經驗是二十年、三十年,二、三十年才有這個力量,自自然然沒有一點勉強。為什麼?薰習的時間夠,就是我這衣服穿起來,大家都能聞到香氣,薰習的時間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古人教導我們的,你不通過實習,你對這兩句話,你所認知的就不夠深刻;通過學習之後,才知道這兩句話真實義趣。真的明白,你才會看重,你才會認真努力的學習。尤其古人講得有道理,一門深入,你開始學,學一門,不要想到第二門,想到第二門,你就分心,你就不專!

  真正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天天念,念茲在茲。《弟子規》不長,我們現在要學習的話,一天至少念兩遍,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要念多久?不要限時間,真正做到,你就不要念。你裡頭還沒有做到,非念不可。這是我主修的功課,其他的選一兩門助修,行!主修功課天天要念,一天決定不能少過兩遍,我相信有個三年到五年的薰習,你才能做到。就是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會想到,我應該怎麼做法。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提得起那個覺,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你才能覺。你沒有這樣長的薰習,不覺!不覺,你的毛病習氣就又現行,你這一生什麼成就都沒有,不能不重視。

  輔助你的課程,選修的是什麼?我覺得《了凡四訓》是最恰當的,《了凡四訓》每天念一遍。它也不長,從頭到尾念一遍,它只有四篇,本文只有四篇文章,念一遍頂多半個小時;念上三年,起心動念你就會想到因果。這兩樣東西保證你不墮三途。你用這兩個基礎,真正都做到,念佛求生淨土,凡聖同居土是靠得住。你不是學佛,你是世間的善人,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君子,這兩樣東西把你薰習成善人、君子,何樂而不為之?

  善人在這世間,一般人講吃虧,我告訴你,保證不吃虧。今天一般人講,怕照這個做,照這個做我在這個社會上沒有法子立足,我將來這日子怎麼過?這諺語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有一年我在香港,亞視來訪問,做電視訪問,何守信先生來問的,他是一個很著名的電視導播好像是的,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我說:這一句話誤導了許許多多眾生,它是錯誤的。他說:怎麼錯?我說:釋迦牟尼佛他不為己,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孔子、孟子一生都沒有為自己,不但行為上沒有,念頭上他都沒有,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在佛門裡面歷代這些祖師大德都沒有為自己,起心動念都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你看看天沒有誅他,地沒有滅他。這就證明你只要不為自己,念念為眾生,你去試驗看看,看天會不會誅你?地會不會滅你?不但不會誅滅,還保佑你。我一生不為自己,天也沒有誅我,地也沒有滅我。誤導,真的誤導很多眾生,不應該再有這個念頭,不應該再去說這個話。

  古今中外一切聖賢都教導我們捨己為人,從來沒有說是教導我們損人利己,沒有!我們要想想,捨己為人好還是損人利己好?己,不外乎這個身,肉身,這肉身在這世間能活幾年?為這個肉身造種種罪業,不值得。世間人造罪業,為這三寸之舌就造下許許多多的罪業,貪圖美味。真的三寸舌,到喉嚨底下就不知道,再不辨這酸甜苦辣鹹,沒有這個辨別,辨別這個只有舌頭三寸。你說為這個造多少罪業,不值得!

  在這一方面,我覺得外國人比我們中國人就強,外國人吃東西簡單,請客也不過兩個菜、三個菜,在我們中國人,「這怎麼能拿得出手」。外國人最多的菜,國宴,我參加過,也不會超過四個,四道菜很豐富了。哪有中國人十幾道菜,沒有十幾道菜拿不出去。講求色香味,外國人不講求,多半都是很清淡,為什麼?讓你自己調。你看你自己面前有胡椒、有鹽,考究一點的是有醬油、有醋;這通常在外國,他只有胡椒、鹽、糖三樣,你自己調。中國館子裡面加了有醬油、有醋,甚至於有麻油,這個調味就很豐富;外國通常只有胡椒、鹽、糖,他有這三種。實在講,少造很多業!所以他們的廚房乾淨,沒有油膩。

  他們的烹調也很簡單,只有燒烤、水煮,沒有中國的花樣那麼多。主食多半都燒烤,我們中國人不習慣,中國人吃那東西,吃幾天火氣都上來;青菜水煮的,沒有油、沒有鹽、沒有味道,那是你自己一定要調味,你要加鹽、加胡椒調味。這飲食簡單。為三寸舌造這麼多的業,不值得!中國人什麼都吃,特別在廣東南方,奇奇怪怪的動物都吃。外國,真正我們講的開化文明,他們吃的東西,平常我們所看到的牛肉、雞肉,這兩種是他們的主食,在其他的吃得多的是魚,也只有三種;中國吃的肉食那就太多太多。這是舉一個例子,單單是為這個舌頭造這麼多業。

  如果你要想到這個身,身不是自己,自己的靈性是永恆的,身是自己的一個附屬品,也是所有,我所有,不能稱這是我,我的身,行!就像衣服,我的衣服,這講得通;要說我,錯了,在身上找不到我。決定不能為這個造罪業。遠離五欲六塵,不是說不要它,隨緣就好!佛菩薩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這樣就對。

  『體性不可量』。體就是性,性就是體,為什麼說兩個?說兩個有兩個的講法,體是性體,這個意思,性是能現,體是物體,是所現;能現的是性,所現的是物質,我們佛法講色,所有一切物質之體。物質從哪來(包括虛空)?心現的。心就是性,能現的心性不可量,不可量是不落在數量,它不是數量,不能用數量來說,這是不可量的意思。為什麼?它沒有大小,你要說大,無窮大,沒有邊際。中國人常講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兩句話說得好,大沒有邊,小沒有內。沒有邊好懂,沒有內不好懂。我們讀了《華嚴經》才知道什麼叫沒有內,以前讀這一句是含含糊糊的。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小是微塵,大是宇宙。宇宙是心現的,微塵也是心現的,所以它的體都是性。因此,整個宇宙不大,一粒微塵不小,微塵跟宇宙相等,這就難懂。怎麼叫其深無底?微塵裡頭有世界,微塵裡頭有宇宙,那個宇宙跟外面宇宙一樣大,微塵並沒有放大,宇宙也沒有縮小,什麼原因?法爾如是。

  這一樁事現代科學家發現了,那用科學家的說法能解釋,但是科學家還沒有佛法講得這麼透徹。科學家現在說我們這個宇宙是爆炸的,這個現象是個爆炸的現象,宇宙現在還繼續不斷的在膨脹,膨脹當然就是爆炸的現象。那爆炸當然有個東西,什麼東西爆炸出來的?科學家稱這個東西叫原點,原應該是原始,宇宙原始只有一點。這一點很小,小到真的像我們佛經講的微塵,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科學家告訴我們,他們是從數學裡頭推算出來的。這個原點多大?鍾茂森博士有一篇講演,這是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發表的。這個原點,他說我們的頭髮,假如我們的頭髮是這麼粗,這是好講話,把這根頭髮切斷,切斷它也是一個平面,這個平面就有直徑,直徑上可以排這個原點排一百億個。那是宇宙的原點,每一個原點爆炸就是現在的宇宙,這很像佛經上講的微塵裡頭有世界。

  那我們想想,假如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宇宙,是一個原點爆炸的,我們想想,現在我們宇宙裡頭,這個裡頭有沒有原點?肯定有。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宇宙,宇宙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宇宙,其小無內,永遠沒有止境。佛說,誰能入這個境界?普賢菩薩,明心見性才能契入這個境界。這個是心性的作用,這個作用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法爾如是的意思,本來就是這樣子。所以心性不可量,心性所現的色相也不可量,心性所現的色相就是物質,心跟物是一不是二。我們學佛的人,大概《心經》常常念,諸位都在《心經》上念的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個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他講的空就是我們講的體性。佛在經上講的心性跟物質是一不是二,色即是空,心性就是物質;空即是色,物質就是心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心性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把它分成兩個,以為是兩個,這就在裡面產生錯覺、產生誤會。這個錯覺誤會,就誤導我們的觀念,誤導了我們的心性,就變成造業。所以,宇宙是和諧的。

  你看連那些學生都問:和平能不能有希望?連現在學生對這個事情都關心,和平有沒有希望落實?所以我讓他們觀察身體。身體是許多不同器官組成的,器官是許多不同細胞組成的,細胞是許許多多不同原子、粒子組成的,用佛法講,許多微塵組成的。《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合是組合;你們看它們組合成這個身體,身體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微塵,用佛法講微塵,它有沒有衝突?它有沒有矛盾?它有沒有對立?沒有!從這個裡面我們看器官、分子到微塵,這身體是無量無邊,它們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你在這裡頭看清楚,你就開智慧。

  然後想到一個身是這樣的,這個地球也是這樣的,這個太陽系也是這樣的,銀河系也是這樣的,整個宇宙是和諧的。和平怎麼會不可得?和平是正常現象,動亂是反常的現象。我們從這地方建立信心,正常現象是本有的,本有決定可以恢復;反常是本來沒有的,沒有一定可以能夠化解。你從這個地方生信心。這個地方建立信心,這是真的,你的信心不會被外面境界影響,你的信心不會改變,你的信心不會退失,從這個信心裡面生智慧。《金剛經》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智慧才能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肯定先解決自己問題,所謂是自度而後才能度他,「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佛在經上講的;你自己本身問題沒有解決,你想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沒這個道理。一定要先度。先度,佛在經上也常常教我們觀身,這是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一個很好的方法。你細心觀察你自己的身心,你會開智慧。身心小宇宙,小宇宙跟外面大宇宙完全相同。它裡面的複雜,我們幾十年講經常常說,身心是小宇宙,世界是大宇宙,這裡面複雜的情形,平等平等。大宇宙不會比我們小宇宙多一個,小宇宙不會比大宇宙少一樣,你能夠冷靜細心觀察,真的會得定、會開慧。

  契入這個境界,你要問有什麼好處?好處可大了,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真的能嗎?能。你要不相信,你看了凡先生。我常常教人念《了凡四訓》,了凡先生的命被孔先生算得那麼準,一、二十年當中,一點都不錯,他一點懷疑都沒有了,什麼妄念都不生,為什麼?打妄想沒有用處,真正叫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所以他心地清淨,一個妄念都沒有。跟雲谷禪師在禪堂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看到這個樣子,一生當中難得見到這麼一個人,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所以就問他:你的功夫不錯,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你修什麼?了凡先生說:我命運被人算定,我起妄念也沒用,所以乾脆不起妄念。雲谷禪師就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你還是凡夫。

  什麼是凡夫?雖然不起一念,墮在無明裡頭,就是說只有定沒有慧。這才詳細的盤問他,來教他,這人可以教。你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說了凡先生叫標準凡夫,他一生被命運拘束,不折不扣,不增不減,完全照著命運生活。他是個讀書人,年年要參加考試,考試的時候得第幾名,沒錯,孔先生給他算好了;一年你有多少收入,一點不差。你想多一點沒有,想少一點也沒有。這就是什麼?定數!孔先生給他算的是定數;雲谷禪師教他的是,定數之外還有變數。你要懂得,他不懂變數。

  變數是什麼?就是你做的善惡,你行善,往好的那一方面變;你作惡,往壞的這一面變;你作善作惡都不大,所以你變數就不大,那個命運還是滿準確的。如果是大善大惡,那個命就不準,大善是命中不好變好;大惡,命中很好,變壞。過去生中修的是大福報,做很多惡,他的命還不錯,那是什麼?他的命太好,造惡已經打了對折,對折還不錯。甚至於折很大的福報,十分的福報,現在已經折損只剩三分;三分還不錯,還比一般人強。他不曉得,我造罪業我還享福,不曉得是折扣下來的餘福。中國古人懂得。大福報,果報是帝王,他的福有三百年、有四百年,現在人有沒有這樣?有,他那個福報也有三、四百年的,可是怎麼樣?二、三十年就享盡,晚年沒有了,他所造的那些罪業,來世在三途地獄。三途地獄是事實真相,不是嚇唬人的,不是用這個來勸善。佛講的是事實真相,佛菩薩勸善是教育、是教學,是給你講理,是幫助你覺悟。覺悟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自自然然會改善你自己的環境。沒有福,修福;有福,福要增長,福慧都增長。

  『見者』。見到你的人,聽到你心行、事業,對社會、對眾生有種種善行貢獻,人家聽到都稱揚你、都讚歎你。這個見者包括聞,見聞;這個見者也可以這樣說法,對你有認識的人。凡是對你有認識的人,你想想看,他會不會向你學習?肯定,他會向你學習。人家對你『稱歎』,就是對你肯定。你的思想正確,你的言行正確,你對社會、對眾生有貢獻,雖然沒有跟你見過面,已經接受你的感化。佛菩薩度化眾生,這是很重要的方式,我們應當學習。

  所以真正幫助一切眾生,言教在其次,身教是第一。你真正能做到,你講的別人才會相信,才會聽。你自己沒有做到,你跟人家說,說的話心裡不踏實,為什麼?自己半信半疑,你講出話,人家聽了也半信半疑。所以從事於教學的同學們,我們發心將來弘法利生,首先要做的,我覺得不是學經教,是學修行,把自己所有一切錯誤要把它修正過來。這裡頭最重要的是思想、見解、言行,這在佛法裡面就是戒律。持戒念佛,持戒學教,這就對了。好,現在時間到,我們這首偈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09:18:51)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09:18: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48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