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八0卷) 2003/1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80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最後一段振音世界,第二段苦集聖諦。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須制伏。或名心趣。或名能縛。或名隨念起。或名至後邊。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別。或名門。或名飄動。或名隱覆。】
到這裡是一段。這些名號都是集諦的異名,從這些名號,我們要能夠體會到集諦的內容,確確實實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集是世間的業因,苦諦是世間的果報,果裡面許多名號是從因緣建立的,集諦裡面也有不少名號是從苦果上建立的。由此可知因果的關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果不二,這樣才能真正看到事實真相。
現在我們看集諦第一個名號,『或名須制伏』。「須制伏」這個名號,如果在道諦上就很好講,必須制伏煩惱習氣,這是順著這個名號名詞字面上來解釋。但是這個地方是造業,造業裡面,須制伏意思就不一樣了。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這幾年來,世界上有所謂恐怖分子,每個國家的領導人,負責治安的機構,對於恐怖分子都必須制伏,就是這個意思。制伏能解決嗎?不能解決,愈制伏好像這個事情發生的愈多。
二戰之後一直到今天,半個世紀多了,由於社會的動亂不安,恐怖的活動此落彼起。從新聞報導裡面我們知道,制伏沒有產生效果,頻率增加了,禍患嚴重了,這樣才促起一些人士的省思。去年我參加昆士蘭大學「消弭衝突促進和平中心」,他們有十幾位教授在做這個研究工作,做了七、八年了。深深感觸到,這個問題冷戰、熱戰不能解決,所以就想到還得用和平的手段,這個理念是正確的。「必須制伏」,這個理念有問題,能治標,不能治本,治本要靠教育。既用教育的方法,這就變成道諦,就不是在集諦上,在道諦裡頭。沒有教育,只是用力量,用力來制伏,人的心不服!現在他的力量比你弱,沒有法子抗拒你,不得不屈服,可是心裡頭憤恨天天在增長,他沒有化掉!一有機會,他就來了,他就爆發!所以這是治標,不是治本,治本的方法在教育。
所以,中國在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為中國制定的教育政策,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幾乎兩千年,這當中改朝換代,唯獨教育的理念、政策始終不變。到民國才疏忽了,這疏忽,造成民國這一個世紀的混亂。他最高的原則就是八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真理,決定不能夠改變,變了,你的麻煩就來了,用在家庭亦復如是。我可以在這裡再添上一句,「成家立業,教學為先」。如果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這一對年輕人結婚了,你要注重什麼?你們的結合白頭偕老,你們的家庭幸福興旺,靠什麼?家教!
先生要做一個模範的先生,太太要做一個模範的太太,不但是自己家庭裡面的好榜樣,也是社會大眾的好榜樣,要做到和睦相處。兩個人初初結合,並不是在一起長大的,生活的環境不相同,如果是不同族群,不同國家的,現在這種婚姻也很多,澳洲人娶中國太太,中國人娶美國太太,文化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怎麼能夠在一起過一輩子?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是沒幾年離婚了,這是當然的結果,一點都不希奇,它的因素很多,沒有辦法和睦相處。但是如果要著重在教育,這個問題就解決了。要互相學習,互相了解,了解自己的文化,也了解對方的文化;了解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也了解對方的傳統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宗教信仰,也要了解對方的宗教信仰。怎樣在異中求同,化異為同,這成功了,這就要教學為先。異國異族的情侶,白頭偕老的,有!不是沒有!你去問問他們,打聽打聽他們是怎麼成功的?離異的太多太多,你也去研究研究,他們為什麼會離異?總是疏忽了教育。
我們學佛接受聖賢教誨,我們算是明白了,這個明白得來不容易,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明白什麼?明白一生都在學習。學習什麼?學習做人,學習辦事,學習待人接物,學習怎樣在生活當中提升自己。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初發心到如來究竟果地,這是很長的時間,經上一般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人沒有那麼長的壽命,於是我們就知道生生世世都在學習,從來沒有中斷過。但是在初學這個過程當中,你功夫不到家,不到家肯定有隔陰之迷。你這一投胎,再換一個身,換一個身能夠叫這個新的身體適應自己,得十幾年到二十年,這適應!然後接著上一輩子再幹。我自己這個情況我了解,我二十六歲開始學佛;換句話說,這一次投胎來,二十六年才適應,跟前世修學的接軌了,這二十六年中斷了,這是實話。
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談,講到講經說法,很聰明、很有悟性,一聽就懂、就明白,就上台,還講得不錯,這是過去生中講經的。李老師說他自己絕對不止一世,一世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法緣,我們清楚。如果照古人這個道理,依據這個道理來推測,像我跟李老師,過去世講經說法至少有十世,沒有十世不能有這個成績。但是十世,就是這個身體換了十次了,每換一次要中斷二十年左右。不可能從小生下來就有學佛的環境,那個太希有了,太難得了。我們生在亂世,生在鄉村,鄉村裡面寺廟是有很多,大廟小廟很多,從來沒有一個人講經,都是去燒香、去拜佛,去求佛保平安。聽聽有些大人、知識分子來宣揚這是迷信,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我們想想話不錯,是有道理!於是對於佛菩薩的信心完全喪失了,產生一種背叛的心理,不但有心理,還有行為。
抗戰期間,我們念書,鄉下辦學校沒有校舍,用什麼做校舍?用寺廟。我念小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階段,學校在寺廟。那是在城外,城裡怕日本人轟炸,城外有一個廟,也沒有人住了,地方政府就把它改成學校。這裡面有佛像、有神像,所有佛像、神像,還算不錯,統統集中放在一個房間,把這個房間鎖起來貼上封條。大雄寶殿作為禮堂,殿堂的堂口都變成教室,寮房變成學生宿舍。我們小,頑皮!還有些佛像、神像沒有收藏在儲藏室裡面(有一個房間專門做佛像的儲藏室),我們把他拿來當玩具。玩個兩、三個星期,討厭了,就打碎了。以後學了佛之後,我們才曉得這個罪業是出佛身血,但是那時候不懂,無知,年紀太小了。破壞佛像,破壞神像。
小廟門口有一條河,這河有個木頭橋,橋對面是個山神廟,就像土地廟一樣,比土地廟大,山神廟。我們是真夠頑皮,把山神搬下來,幾個同學搬下來,山神放在廟門口站崗,他的座位我們就常常自己跑到那裡去坐著,當山神去了。所以,對佛菩薩、對於鬼神,那時候的教育,我們這樣做法,老師沒有說是過失,沒有阻止,見如不見。如果老師制止,我們對老師還是非常尊敬,老師沒有制止,真的叫不懂!我們今天讀到《無量壽經》,「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念到這段經文,想到佛菩薩不會怪罪我們,我們無知。我們父母沒有教我們,我們老師也沒有教我們,對佛法的本來面目完全不了解,所看到的,真的是迷信。
所以,我年輕對於西方的宗教還挺欣賞,為什麼?他們的教堂常常有牧師講經講道,佛教裡頭沒有。教堂宣揚我們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我們都接受了。他們的宗教說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不拜偶像,這是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好在對城隍廟的十王殿因果的教育,這個印象非常非常之深。可是那十幾年,慢慢人長大了之後,淡化了,認為這也是迷信。到學佛之後,讀印光大師的教誨,這才提起來,阿賴耶識裡頭有這些種子,這一提起來,這個種子起作用了。
深入經藏,理明白了,宇宙之間有這個理,當然有這個事,事離不開理,理離不開事。所以我初學佛,方老師教我,佛教裡面有百分之二、三十是最高的哲學,還有百分之六、七十是迷信,迷信那部分不要去管它,哲學那部分應當認真努力學習,方先生介紹我的。我受這個影響至少五年,五年之後在經教裡下的功夫多,慢慢省悟過來了。方先生所說的最高的哲學,那是什麼?那是佛教的大門,門前的庭院很莊嚴、很美觀。方先生認為迷信的那部分,那是裡面登堂入室,那裡面沒有見到。到裡面去一看,比外面還要華麗,真正好東西都在裡面。方先生晚年自己也轉過來。所以晚年在學校開課,在台灣大學開的「隋唐佛學」、「魏晉佛學」、「大乘佛學」。從台灣大學退休,到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他所講的全是佛經,那境界完全不一樣。所以,愈深入才知道這個東西好!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當年他這句話引我們入門,以後他自己境界也不斷向上提升。這是一個真正做學問的人,真正做功夫的人,非常可愛,非常可敬,許許多多出家人比不上!
李老師的情形跟他不一樣,李老師學佛的因緣也給我講過。他是在兵荒馬亂當中,那是軍閥割據的時代,他住的城被這些軍閥包圍了,從城外,炮彈射入城內。這個時候他真叫臨時抱佛腳,在佛菩薩面前許願,這個大難要不死,他就吃長素。那個時候他三十一、二歲,果然這個戰亂他平安度過,他真的就開始吃長素,就很認真學佛。遇到幾個老師也不錯,梅光羲老師學教的,他學禪、學密,學了很多法門。最後在抗戰期間遇到印光法師,跟印光法師學淨土,歸依淨土。所以他對於佛門各個宗派,他都通達。一直到晚年,他雖然全部的功力用在淨宗上,但是他還持咒,還是用密咒來加持。
我們在祖師教誨裡面讀到,祖師說的,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這是什麼意思?因為無論哪個法門都是修定,都是修清淨心,你的方法愈簡單、愈容易,你愈容易成就。經長,不容易攝心,咒比經短,容易攝心,但是咒跟佛號比,佛號就更簡單,更容易攝心。所以蓮池大師(這話是蓮池大師講的),蓮池大師教別人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他自己只念「阿彌陀佛」。諸位看《竹窗隨筆》裡面有記載,別人問他老人家:你教人為什麼念六個字,你自己為什麼念四個字?他說,別人未必有信心、有願求生淨土,念六個字,南無是恭敬的意思,南無是歸依的意思,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歸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或者說歸命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結個緣。說我自己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希望親近阿彌陀佛,我只有這個願,我沒有第二個願;經上教我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南無」不是名號。所以,他依教奉行,只念四個字,四個字比六個字又簡單了,愈簡單愈得力,容易攝心。
「阿彌陀佛」這一句很短,這一句裡頭絕對不會夾雜著妄念,這是念佛的秘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句裡頭不夾雜,句句不夾雜,這叫功夫!一般講起來,念佛人對於念佛法門應當是不會懷疑,但是夾雜,一般是免不了。為什麼這個十念,早年我在吉隆坡講經提倡的,我提倡的十念法,跟慈雲灌頂法師不一樣。灌頂法師的十念法,他是一口氣是一念,不拘佛號多少,一口氣;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早晨一次,晚上一次,這是對什麼?最繁忙的人,用這個做早晚課。早晨起來,洗臉漱口之後,向著佛像,沒有佛像面向西方,行!面向西方求感應,念十句,十口氣,晚課亦復如此。這是他老人家傳的,有效。
我所傳的就是十句阿彌陀佛,時間我想一分鐘就可以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十念,十句,很簡單,不妨礙你工作。但是我這個十念法一天九次,九次就是早晨起來一次,這個十念時間短,決不夾雜,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時間長你攝不住,你會夾雜,時間短可以,尤其是這麼短,一分鐘的時間,你裡頭決定不會夾雜。早晨起來一次,早餐一次,早餐吃飯,一般人都是念「供養咒」,佛門裡面最普遍的是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念這個,我們不念這個「供養咒」,我們念佛,十句阿彌陀佛,也是一分鐘,然後再吃飯。你每天三餐飯,這三次,早晚兩次,五次。再上班、下班你工作的時候,工作之前合掌念十句,工作完畢念十句;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總共九次。這樣學習,時間短,真的一絲毫妨害都沒有,當然,次數愈多愈好,最少不能少過九次。
我們在國外,我看許多同學開車,很難得,他坐上他的駕駛位子先念十句佛號,再發動車,好!車停下來之後,熄火也合掌念十句,一分鐘。你的心清淨,心清淨就得到感應,就得到加持,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你。你常常這樣做,做成習慣了,自自然然就影響別人。尤其行車安全第一,就會很多人跟著你學,一個人跟你學,你就度一個人,兩個人跟你學,你就度兩個人。所以這就是時間短、次數多。
我曾經告訴諸位,我在吉隆坡講經,為什麼會想到這個問題?都有因緣!馬來西亞是回教國家,你看看穆斯林回教徒每天五次禱告,時候到了,他就是在工作他也放下,面向麥加(他們的聖城)虔誠做祈禱,他的祈禱時間很短。全世界,我們知道回教是最團結的,他靠什麼力量團結全世界的穆斯林?就是靠禱告,每天在同一個時間,無論你居住在世界上哪個地區,哪個角落,麥加是中心,都向這個方向祈禱,這個力量太大了!從前我們也沒有辦法想像這力量有多大?到底有沒有?我們從江本勝博士實驗水結晶裡面得到證明,那是真的,確實有力量。所以我教同學這個十句佛號,一分鐘念十句佛號,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符合這個標準,淨念相繼。只要一天次數多,天天做,一堂都不間斷,你這一生當中產生不思議的感應。
所以,「須制伏」集諦裡面的形相,我們了解,如果放在道諦裡面,我們也了解。我們在世間業因,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須制伏是對自己,決定不能對別人,對別人就造業,要制伏自己的煩惱習氣。要記住祖師的話,那個話裡頭有大道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人要能見自己的過,不要見別人過,你這一生修行就能成無上道,學佛就在這個地方學。所以,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這裡頭都能學到「道」!無上菩提大道就在這裡頭。古大德常講「會麼」!你會嗎?這個字意思很深。你能見到道,見道而後才能修道,修道而後才能證道,那你就成功了。所以,首先你要在一切法裡頭見道,這《華嚴經》講得最透徹。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道是什麼?道是性,大乘教裡面講的法性,禪宗裡頭說「明心見性」,心要明你才能見到性;見到性,心一定明。你在相上見性,你就成功了,然後在一切萬相當中,你就隨緣了!你決定不會執著,隨緣就得大自在。
凡是病,都是起於我執、法執,這兩種執著。根,大乘經上講,根是無明,無明是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瞭,這叫無明。佛法最終極的目標是破無明,破無明就是對於宇宙之間的真相,諸法實相通達明瞭,這個人我們稱之為佛,稱之為菩薩。對於諸法實相通達明瞭,明瞭,你就不會做錯事,就沒有過失;不明瞭才會有過失,明瞭不會有過失。明瞭是自度,自度之後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斷煩惱,幫助別人斷習氣,幫助別人悟入。幫助人最重要的,是要給人做個好榜樣,身教。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勵,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自己要清楚。這個念頭對世人是正面的影響,還是負面的影響,要清楚。是善、是正面的,這個念頭可以生,生心;如果念頭是負面的,是有不善的影響,這個念頭就趕快把它滅掉。
會修行的人就從根本修,根本是起心動念,到言語造作,那嚴重了。所以,會修行的人不會到言語造作,起心動念處須制伏。須制伏完全是對自己,這是道;須制伏是對別人,就造業了,那就是集諦裡頭。集諦、道諦,同樣一個名詞,意思不一樣,一個是用來對自己,一個是用來對別人的。對別人須制伏,就跟人結怨,冤冤相報,果就是苦諦。須制伏反過來對自己,好!反過來對自己,是幫助自己成無上道。理跟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懂。「人身難得,佛法難逢」,既然遇到了,不能空過,一定要認真努力,希望自己有殊勝的成就。第一殊勝往生淨土,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第一殊勝。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集聖諦第二句:
【或名心趣。】
這個地方講的「心」,當然不是真心,這個心是妄心,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趣」到哪裡?趣到業報、果報,心要善就趣三善道,心要不善就趣三惡道。六道輪迴是『心趣』,趣裡面含著有心變現的,大乘經教裡面佛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從心想變現出來的,這個境界、果報就叫做「心趣」,心之所趣。六道輪迴的現相是個幻相,不是真有,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應當要參透。所以,佛在經上把它比喻作「夢幻泡影」,這四個比喻是以夢為主,幻、泡、影是解說。
古德常說人生如夢,人生如戲,戲是舞台表演,不是真的。現在戲劇把它拍成電影,跟「夢幻泡影」的「影」完全相應,影戲,比人在舞台上表演還要虛假!那我們看電影有沒有覺悟?天天在家裡看電視有沒有覺悟?面對著螢光幕要覺悟。所以真正學佛用功的人,他看電影、他看電視是在修行,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誰懂?會的人懂,不會的人不知道。會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面對什麼境界,統統在修行。修的是什麼?我們淨宗提的五個科目,一修一切修,一堂課都沒有缺;在修三福,在修六和,在修三學,修六度,修十願。豈不是念念都在覺而不迷,念念都是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念念在提升自己的境界,念念在增長自己的戒定慧三學,會!你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你在菩提道上行,你走的是成佛之道。不會?不會就是此地,「心趣」,趣向六道三途,前面講的苦諦,世間果,趣向世間果這就錯了。六道裡面的眾生實相如是,真實的狀況就是這樣。再看第三句:
【或名能縛。】
這個意思很明顯,「縛」是繩索捆綁,這是比喻。我們今天被繩索捆綁,這個繩索是無形的,你看不見的,你也摸不到的,確確實實叫你身心不自在。這繩索是什麼?就是煩惱習氣。許許多多人有嚴重的煩惱習氣,他不知道!所以,每天確實身心不自在,天天在生苦惱,不知道苦惱之由來。自己還疑神疑鬼,怨天尤人,不知道這種念頭、行為又造了罪業了!把『能縛』的能力又加強了,沒有叫它減弱,反而加強。我們看看六道眾生哪一個不是這樣的?有幾個人懂得在那裡把繫縛解除!
我們在講席裡頭也曾經講過,煩惱的繫縛,煩惱有八萬四千。這個頭數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看看《教乘法數》,看看《佛學字典》,它給你列出來,確確實實八萬四千。如果我們把八萬四千煩惱每一條煩惱比喻一條繩索,今天我們身上就被八萬四千條繩索所捆綁,你還能出得了三界嗎?別說三界,欲界都出不了,這是實話,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在欲界裡頭輪迴,苦不堪言。什麼人在這裡解自己的繩索,不再結了?迷惑的人在結,還唯恐不多,再一展開,煩惱無盡,不止八萬四千。我們曉得世尊講八萬四千是歸納,八萬四千類,每一類裡頭不知道有多少,你說多可怕!從哪裡來的?從自己迷惑顛倒裡頭生的。
世尊在華嚴會上講得好,「一切眾生(包括地獄眾生,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一切諸佛如來平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把我們墮落在六道裡面的根源說破了,妄想執著。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他說:你真的學佛,真正能做到三年不說話,你準能開悟!這是夏老講的話。三年不說話,他在這個地方說的是「你準能開悟」,這個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自己可以去實驗一下。我相信!為什麼?有理論做依據,如果一個人三年不說話,他心定了。我們當年學經教,李老師教導我的,不是教我不說話,限制我說話。他限制我說話這個方法,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祖師大德所用的傳統方法,他教我。我並不吝法,我都講給你們大家聽,問題就是你肯學你一定會有好處。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只聽老師的教誨,除老師之外,任何人,無論是出家在家,講經說法不准聽,你看看這一條。第二條,我們看書,不管是什麼書,佛書也好,世間書也好,沒有得到老師的同意,不准看;要看什麼東西,先要向他報告,要得他同意。第三條,你過去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來起。我跟他老人家是接受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看到好像老師很跋扈,好像很專制,除了你之外沒有第二個人。但是接受之後,三個月就見效了,我自己就很清楚,妄念少了。為什麼?很多東西不能看,很多東西不能聽,只能聽老師一個人教導,接受他老人家一個人的薰陶。
以後我明白了,老師好像是一個高明的藝術家,他拿到一塊陶土,把它捏造一尊佛像。這個陶土一定要聽話,一定要完全服從,百分之百的服從,他怎麼捏就怎麼順從,他就造一尊很莊嚴的佛像。我們這個身就像陶土一樣,一定要合作,稍稍不合作,他就沒有辦法,他就做不成了,這叫師資道合。所以,老師要找一個像這樣的學生,百分之百聽話、服從的學生,他到哪裡去找?找不到。如果碰到一個,碰到一個這是寶貝,為什麼?可以施展他的高度藝術,他能把這個人塑造成一尊佛,塑造成一尊菩薩,你不合作,沒有辦法。
我在當年,給大家講的都是老實話,不是百分之百的配合;如果百分之百的服從、合作,我今天成佛了,哪裡是這個境界!說實實在在話,我能夠順從老師的只有一半,百分之五十,所以今天這樣的成就。還有許多跟老師的人為什麼不能成就?他順從老師大概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於陽奉陰違,這不能成就。我在同學當中,比例那是最高,至少我能隨順百分之五十,尊師道重!就這麼一點點善根,老師已經就很愛惜了,加意對我的指導、培養,就格外加一番功夫。今天說老實話,能找到真正接受老師教誨,依教奉行,能有百分之十就不錯了,這個人的成績就很可觀,老師教十分,你能得一分利益。不過慢慢會提升,慢慢就會覺悟,真正省悟過來了,你提升了,從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提升起來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加速度的增長,理通了!明白了,對老師格外感恩。
像這些,同學們細心觀察體會,你會明瞭。特別是在我講經這一方面,我們這一次講《華嚴》,跟我第一次講《華嚴》大大不一樣。第一次講《華嚴》是民國六十年,今年是民國九十二年,三十二年前,三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講《華嚴》,那個時候就很多人讚歎,說我講得不錯。但是那個時候講的,跟今天講的,不能同日而語。這三十二年,你就曉得,境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這是什麼?都是淵源於根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把這麼多年所學的,完全能應用在生活上,所以得自在,能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不能說沒有雜念,但是我可以給諸位說,我沒有惡念,決定沒有傷害任何一個人,沒有傷害一個眾生的念頭,這是做到的;妄想、雜念還是有,沒有惡念,沒有染念。有淨念、有善念,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有把握!對於世緣,有也好,沒有也好,統統自在,沒有留戀。
所以,「能縛」一定要把它化解,化解的方法,還是常常在這裡講的,一定要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為什麼業障現前?我沒有心想控制,煩惱起現行,自自然然那個控制的行為就出現了,這是什麼?這叫習氣。我確實沒有佔有的念頭,但是你有佔有的行為,這行為是習氣,習氣難斷。我們在佛經上看到,阿羅漢出了三界六道,煩惱真斷了;見思煩惱要不斷,他不能脫離六道,不能證阿羅漢果。可是證了阿羅漢怎麼樣?習氣還在。佛在經上舉一個傲慢的習氣,處事待人接物,態度傲慢,語言不謙虛,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露出來。佛跟大家說,他確實沒有惡意,你看他說話,好像行為有傲慢,那是習氣;煩惱真斷了,習氣難除。到什麼時候才沒有習氣?辟支佛沒有習氣。
辟支佛的功夫比阿羅漢高一倍,怎麼知道?我們看轉小向大。阿羅漢、辟支佛都是小乘,回小向大,阿羅漢要兩萬劫,他能回心轉意,捨棄小乘學大乘,辟支佛一萬劫;在時間上講,辟支佛比阿羅漢少一半時間。你從這裡看,你就曉得,阿羅漢需要修兩萬劫才能把習氣轉掉,斷習氣好難!但是在大乘,尤其是圓教大乘,他們不講時間,他講發心。諸位要知道,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他修得很苦,他修的時間很長。大乘圓教菩提心一發馬上就超過,菩提心是真心!真心難發,決定沒有一絲毫虛妄,真誠心是菩提心之體。你看連靈媒到我們這個地方傳遞靈界的訊息,「真誠心能救世間,真誠心能救災難」。他到我們這裡來傳遞訊息,為的是什麼?希望我們發真誠心,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絲毫虛假。
真誠心的表現就是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清淨是不染污,什麼是染污?煩惱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平等是真誠心,不平是煩惱習氣,不平表現出來的就是傲慢、貢高,自己比別人高,自己比別人行,別人不如我,這不平,不知道謙虛;謙虛的人對人一定恭敬,對人沒有敬意、沒有謙虛,不平。正覺是真誠,迷惑顛倒是煩惱習氣;慈悲是真誠,自私自利是煩惱習氣。所以,反面能縛,翻過來解脫,大乘修學跟小乘是不一樣。所以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培養什麼?培養這五種心。
這是十多年前,我們在美國舊金山提出來的,最早提出是五門功課,「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是最早提出來的。我們依照這五門功課來修行,修正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要與它相應。過了兩、三年,提出來這十句,我們用什麼心來修行?經上講的大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大家不懂。菩提心裡面,「直心、深心、大悲心」,《大乘起信論》說的;《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把《經》跟《論》合起來就比較容易懂。所以體是真誠,有體當然有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對自己,要修清淨、平等、正覺,對別人要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無條件的愛心,真誠心起作用一定是無條件的愛護一切眾生,你愛眾生,你還會傷害眾生嗎?不可能。所以這是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學菩薩行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們寫了這二十個字,這在美國寫的。
這兩年來,我們提出最精簡的、最扼要的「純淨、純善」。所以,我們修學的科目、綱領不多,真的是很簡單,很容易記,很容易明瞭。怎樣把它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叫功夫。在這個地方就把你的繫縛解開了,那能解了,不是「能縛」了。再看第四個名號:
【或名隨念起。】
這個「念」不是真念,妄念!六道凡夫造無量無邊的業習,從哪裡來的?就是『隨念起』。懺悔偈裡面講「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要把往昔還要加個今生,「往昔今生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無始貪瞋痴就是念頭,無始劫來的習氣,貪念、瞋念、痴念都從這裡起來的。這個念頭起來誰去造?誰去執行?身語意,身語意是造業的工具。身語意本身,說老實話,它沒有什麼善惡,它要隨正念就造善,它隨惡念就造惡,念是指揮的人!所以,修行要知道從念頭上修,才叫從根本修,從身語意上修,那是從枝葉上修,你要抓到根本;根本正,枝葉哪有不正的道理!
戒律、經論,經論是講定慧的,這是修行絕對的標準。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修正我們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這要靠經論。戒律是修正我們身口行為,戒律裡面實在講,戒條並不多,威儀講得很多,威儀雖然講得多,實在講還不如儒家,儒家講三千威儀。佛法裡面的戒律,講威儀沒有這麼多,像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戒律不多,根本戒只有四條,殺盜淫妄,這根本大戒;兩百五十條裡面,兩百多條都是屬於威儀。沙彌的戒律,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威儀是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生活規範,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守的一些規矩,這些規矩都是與道德相應的;換句話說,你能過一個道德的生活;再換句話說,你過的生活是跟自然法則相應,這就是健康的生活,純淨純善的生活。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很歡喜,你不會覺得它對你不方便,你會感覺它對我太好了,我應當要學習。
念要純要正,要大徹大悟,那你就不能不學經論。經論的修學方法,你要知道一門深入,深入到什麼程度?要深入到明心見性,也就是說我用這一部經論,用這個方法,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學。定就是三昧,我學《無量壽經》得定了,無量壽三昧;我學《金剛經》得定了,金剛三昧;我學《楞嚴經》得定了,首楞嚴三昧。三昧是一樣的,修行的方法不一樣。我用念佛的方法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了,叫念佛三昧,得三昧之後就開智慧。你不從一部上下手,你的精神、意志、心力不能集中;換句話說,你得定就很困難,這是秘訣。全部精神、精力集中在這裡容易得定,定能開慧,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參禪能明心見性,讀經也能明心見性,念佛也能明心見性,目標方向是相同的,我們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樣,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肯定佛在經上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我們自己選定一個法門修學,對於其他一切法門尊重、讚歎,平等的。我選擇這個法門,是適合自己的根性,適合我自己生活的條件,修起來方便。他選擇那個法門,是適合他的生活環境,他學起來方便。目標相同,方向相同,最後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都是成無上道,哪有差別!第五個名號:
【或名至後邊。】
這個『至後邊』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有註解,我們看看他老人家所說的,「集名至後邊者,不斷無窮故」。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很明顯,「後邊」就是未來,苦果!未來無終,換句話說,夠受的。這個後邊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後世,來生後世,後患無窮。因為人在六道,迷的時候多,悟的時候少,從這一生,我們這一生幾十年當中,你要冷靜的思惟,細心觀察,先看人,因為看自己不太容易,先看看別人。這個人他幾十年當中,他造作的善業多,還是惡業多,他造的善業重,還是惡業重,你從這個地方去思惟觀察。如果你看到了,絕大多數惡業多、惡業重,善業少、善業輕,你就曉得他來世比這一世更苦。所以,一世不如一世,然後回光返照照自己,我自己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多還是惡多。於是自己來生到哪裡去,不就很清楚、很明白!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欲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你要想到,我前世造的是什麼業,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這一生就是果報,這「至後邊」!從前世看這一生,就是後邊。「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那你要想到,你來生是什麼果報,你要細細想想,你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還是惡,你就知道你來生果報。這首偈講得多好!人要不覺悟,肯定造惡業,起心動念總是會傷害別人,所謂是損人利己。縱然沒有損人利己的心,他有損人利己的習氣,這也麻煩。我確實沒有害人,但是真的,人被我傷害了;我說話真的是無心,但是聽者有意。
要怎樣做到不傷害?夏老的話說得很好,三年不說話!這個話不是開玩笑的,是修戒定慧的秘訣。只要真的不講話,慢慢心就定了,慢慢惡的念頭、惡的習氣就化解了,真正是個秘訣。所以修行人,我們看到很多道場掛了個牌子「止語」,不過有些人止語是什麼?他自己沒有看到,讓別人看的,他的廢話還是很多。我們要多想想,祖師教了很多好的方法,問題是我們要真會,要會學、要會用,對自己有絕對的利益,真有好處。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7:58:4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