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二七卷) 2003/1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27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六段,東南方饒益世界,第二個段落苦集聖諦,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渾濁,或名退失,或名無力,或名喪失,或名乖違,或名不和合,或名所作,或名取,或名意欲。】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裡面也舉十個名號做為代表。第一個名號『敗壞』。這是在苦集聖諦裡頭,苦集是講世間的因,苦聖諦是講世間的果。這些名詞有從果上說的,有從因上說的,有果中說因,有因中說果。這個意義就很深,要我們細心去體會。「敗壞」這個名稱在集諦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做敗壞的因,感三途六道的苦報。這個六道,佛在經上常講「三界統苦,猶如火宅」,《法華經》上說的。
敗壞,這個名詞裡面範圍就非常非常的廣大,以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來說,我們舉一個例子中國的社會,中國自古以來聖賢人教導我們的是什麼?五倫八德。五倫八德的教誨至少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之前,堯舜。這種教育的理念是不是堯舜發明傳下來的?我們知道這不是的,堯舜那個時代有文字記載,實際上遠古代代相傳。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前面曾經講了幾個專題,在專題裡面向大家報告過。這是中國古聖先王他是怎麼樣教他的子孫,教他的人民。愈是真理愈簡單,所以只有五條,古時候講五教。第一個是父子有親,重親愛,在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在嬰兒出生到三、四歲,這個時候非常明顯,這種親愛是天然的,天性,我們講天倫,不是人教他的。小孩會走路、會說話了,你看他愛他的父母,這誰教他的?而做父母也非常疼愛他的兒女,天性的流露,這是性德,一絲毫勉強造作都沒有。這小孩以後慢慢逐漸長大,長大怎麼樣?受社會的染污。如果要不好好的教導他,慢慢他就變壞。《三字經》上講的話就很有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慢慢長大的習性,習性相遠,跟誰相遠?跟本性相遠。逐漸逐漸的把本性迷失,習性當家。這個事情古人很清楚、很明瞭,現在人不是不知道,疏忽了,大意了。所以「苟不教,性乃遷」,你要不好好的教他,慢慢習性就代替了本性。
今天社會的動亂不安,我們念這幾句經文,感觸格外的深刻。你細心觀察,你還是能夠看到天性,但是這個天性保存不長久,幾年他就變了。尤其是現在的兒童,生下來,還不會走路,還不會講話,眼睛張開天天看電視,電視裡面節目的內容是些什麼,自自然然就被薰染,所謂是先入為主。於是我們今天看到小學生,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甚至於幼稚園大班的學生,我接觸過,幼稚園的老師告訴我,他們在家裡批評父母,在學校裡批評老師。師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什麼原因?在家裡面父母沒教他,讓電視、讓媒體去教他;在學校裡面,老師也沒有教他這些倫理道德。學校教材裡頭沒這個東西。於是我們看到今天的社會,中學生、大學生居然能做出來謀殺案。殺老師,殺同學,甚至於殺父母,這些已經不是新聞,太多太多這種案例,所以整個社會動盪不安。人生活在恐怖之中,身心都沒有安全感,周邊事故,連父母兄弟依賴的信心都失掉,所以你們要問小學生為什麼自殺?你知道原因在哪裡嗎?現在在全世界小學生自殺的很多,幾乎每個月你在傳媒裡面,只要你稍微留意,每個月都有。多的,一個月當中好幾個案例,這是有報導的,還有沒有報導的。原因在哪裡?就是我剛才所說的,他的周邊連父母兄弟都覺得不可靠,都覺得不能信賴,最後他走上絕路。
所以我們要痛定思痛,中國這幾千年來,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綱領,這五條: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十個字。一直到滿清都還信守奉行,民國建立之後才把這個疏忽、拋棄,因為這個東西是封建時代的;凡是封建的都是錯誤的,都是不好的。民國建立之後,是不是有好的教育理念?那在佛法裡面講,這裡頭有因有果,還有報。蒙古人入主中國,滿清人入主中國,也都完全遵守中國傳統教學的理念綱領,一絲毫沒有改變。尤其是清朝完全遵循儒釋道三家的教誨,帝王帶頭學習,造成空前的盛世,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就是連貞觀、開元,漢朝文景,比不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百年的興旺,靠什麼?儒釋道三家的教誨,現在我們不要了。
倫理雖然簡單,它有程序,這五條怎樣學習?也告訴我們五個綱目,「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八個字是探討理論,五倫有理論的依據,這就是道;我們能遵循,那就是德。所以末後一個「篤行」,篤行就是落實,要把倫常大道落實到日常生活。篤行裡面有三綱,第一個是修身,第二個是處事,第三個是待人接物,你看生活!修身裡面有兩句話,它每一條都是兩句話,那麼簡單,「言忠信,行篤敬」。修身不外乎言行,言語要忠要信。忠是什麼?你看中國這個字,這是智慧的符號,心上面有個中字,就是說你的心不偏,偏就不忠,你的心不邪,你的心不虛偽,忠的意思。這個字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菩提心,真誠,虛偽就不忠;清淨,染污就不忠;平等,高下就不忠;正覺,迷惑就不忠;慈悲,自私自利就不忠。中國古人講的,忠信就包括我們的菩提心。篤是篤實,就是誠誠懇懇、恭恭敬敬,行為;我們的行為要誠誠懇懇、恭恭敬敬。後面又說了八個字要我們落實。第一個就是佛法講的不瞋恚,佛家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以你看儒家頭一個戒的,就是不瞋恚;第二條不貪。不瞋不貪,把不瞋擺在第一,後面遷善改過是不痴,佛家講的三善根,修身在三善根。儒跟佛真的有共同點,所以修身,忠信篤敬是要遠離貪瞋痴,你才能真正做得到。有貪瞋痴,就不忠不信,不誠不敬。
辦事,第二講辦事,辦事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換句話說,問這個事情該不該做,應該做的就要去做,不問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不問對自己有沒有利益,所考量的是對社會,對大眾;對社會有沒有好處,對大眾有沒有好處。這個事情《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多,講得透徹。第二句說「明其道,不計其功」。你辦事合不合乎道理?如果合乎道,絕不計較個人的功過,絕不邀功,絕不諉過,你做的有理,你做的是應該的,不為自己,這是你處事應該有的心態。待人接物也有兩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喜歡的,我不能夠對待別人。我不喜歡人毀謗我,我絕不毀謗別人;我不希望別人壓迫我,我絕不壓迫別人,這是待人的原則。我歡喜別人尊重我,我要先尊重別人;我歡喜別人讚歎我,我要先讚歎別人。第二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到你遇到處事待人接物,遇到困難行不通,不能把過失推給別人,要回頭來反省,改過遷善。
菩薩法裡面,一切眾生沒有過失,《壇經》裡面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過在哪裡?過是自己,我自己修養不夠,為什麼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還會分別執著?那就是我的過。為什麼諸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沒有過失。所以菩薩應化住九法界,隨緣而不攀緣。我們要想學佛成佛,要想學菩薩作菩薩,那你就真學。學什麼?學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要怎樣學法?把自己內心裡面的對立消除,絕對不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對立是過惡的根源,這不是自然的法則,宇宙是和諧的,自然是和睦的,這一對立就違背了自性,違背了性德,那就叫造業。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是修別的,把自心裡面的對立、矛盾,把它修改過來、修正過來,把它消滅掉;不在外頭,在自己內心。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在佛門裡面講,這是真實懺悔的功夫,普賢行願第四條懺悔業障。
所有一切過失都推到別人上,這是最大的過失,實在講,沒有比這個過失更大的。功是自己的,好事是自己的,過是別人的,一切不好都是別人的,這個人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薩。縱然行善,那個善是偽善,不是真善,為什麼?他因地不真,佛說果招紆曲。最明顯的,從果報上你就能看到。果報是最明顯的,我常常講你修行有沒有功夫,功夫得不得力,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體質上,都在你一舉一動上,你怎麼能騙人?你怎麼能偽裝?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偽裝只能騙愚人、凡夫,在世間賢君子,你就騙不了他,他一眼就把你看穿了。蒙蔽時間都很短,你不知不覺會敗露,到敗露的時候,一文不值。所以最重要的是修養自己的德行,這個德行就這五條,五倫。這個地方講的敗壞,就是把倫常道德敗壞了,你做了敗壞的因,你要受苦報,三途六道的苦報。
人生第一大事,佛家常講生死事大。生,你已經來了,稱為大事,這是陪襯的。生死這兩個字,生是陪襯的,主要的?主要是「死」,這在一生當中是第一大事。為什麼?好死就好生,這個死是個轉捩點。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確實有六道輪迴,現在得人身,人身死了,你到哪一道去,這個事大。如果你要真正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我相信你會跟我一樣,確定我這一生目標。我這一生努力的方向跟目標,是要提升自己的靈性,其他的事情都叫雞毛蒜皮小事,決定不值得計較,這就是諺語裡面所講的,「不修今生,修來生」。我是為來生來修行,希望來生比這一生更殊勝。
學了佛之後,這個事情清楚、明白了,擺在我們面前十條路,就是十法界。我這個身體死了之後,我到哪一個法界去?十法界的因,一切眾生各個具足,跟諸位說,你本來就具足,因都有。但是因,單因不能結果,所以要緣,因跟緣合起來,果報就現前。所以佛家不講因生,他講緣生,這個意思很深,這個意思我們要明瞭。十條路擺在面前,我希望最殊勝的這一條路,佛道,我走成佛之道。走成佛之道,需要什麼樣的緣?這個緣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條件,因有了,現在需要哪些條件幫助這個因,我們這一生就能夠去作佛去了。古來祖師大德說的話簡單,特別是淨土法門要具足三個條件「信,願,行」,果報就現前。但是這三個條件,三個字都很深,不能夠含糊籠統去接受,信什麼?願什麼?行什麼?不能不懂,你要不懂,自己以為相信,以為發願,以為在念佛修行,到最後還是去不了。那是什麼?不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清涼判《華嚴》,信、解、行、證,這是修學的次序,你信了以後你要了解,了解之後你要真幹,然後果報才能現前。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教我們,信,他講了六個。第一個信自己,自信的基礎是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跟儒家教童蒙,《三字經》上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從這個地方建立自信心,真正相信人性本善;佛家講的範圍更大,講到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性本善。佛經典上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一切眾生是講九法界眾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當然能作佛,這因。這在大乘經教裡頭,我們這麼多年的薰習,確實有相當程度的理解,我們的信心堅定不搖動,所以我們才能做到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我們能做到。你為什麼要做?我們曉得一切眾生是一個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身同性同。
性是能現,身是所現,能所不二,能所一如,所以敬愛一切眾生那個心跟愛護自己完全相同。可是在相上來看,有差等,差等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眾生迷得深,他迷有淺深不一樣。佛菩薩示現對待眾生絕對是平等的,但是眾生受佛菩薩教化之利益,確實不平等。佛菩薩教化就像天上降雨,眾生就像地上的樹木花草,有大樹,大樹,雨水落下來,它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它吸收的水分少,根性不相同。絕對不是雨水有偏心,大樹,我給你多一點;小草,我給你少一點,沒有。佛菩薩的心行是平等的,但是眾生接受不相等。所謂是善根深厚的,他得利益多;善根淺薄的,他得利益少,這是事實真相。
佛菩薩、覺悟的人確實沒有偏心,但是怎麼樣?迷的人總認為他有偏心,「老天爺對待我們不公平」,人遭到災難的時候,常常怨天尤人。這是迷惑,這是造業,這是什麼?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怨天尤人。了解事實真相,反求諸己,絕對不怨天不尤人,我自己做得不好,我自己做得不夠圓滿,沒有面面顧到,所以他有懺悔的心。懺悔提升自己境界,事事都能認真的反省,不至於「敗壞」。儒、佛如是,你再細心觀察其他宗教,如果你讀讀他們的典籍,皆如是。
我們這個「萬姓先祖紀念堂」建好了,諸位現在在這個紀念堂正當中,祖先牌位的兩邊,大家看到我們不是用對聯,我們用的是各個宗教典籍裡面的好句子掛在兩旁,一共八幅。這我請楊老師寫的,我提供她的資料。她在寫的時候很感嘆的說:法師,沒有想到其他宗教典籍裡頭有這麼多的好教訓。是啊!你沒有接觸不知道,你一接觸,你對每個宗教都會生起尊敬的心,知道他們的經典裡面的內容不亞於佛教,他們的教主也不亞於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常講所有宗教的創始人是一個真神的化身,所有宗教的典籍都是真神教化眾生的記錄,現在講就是教科書。它怎麼會有矛盾?怎麼會有衝突?一個真神所說的。我們佛門裡面不稱為真神,佛門裡稱為真性,稱為真心,性現識變。所以學習,四弘誓願裡面有「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法門不僅是佛教裡面的法門,包括世間所有宗教他們的法門。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八相成道,給我們做出榜樣,他是什麼樣的學派都接觸,什麼樣的宗教都參訪,廣學多聞,沒有他不知道的,這才能普度眾生。最後,這個回頭在菩提樹下入定,為我們表演一招豁然大悟,成無上菩提。這豁然大悟,悟什麼?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現在也讀了不少,你想想看,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豁然大悟,悟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世出世間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圓滿的通達明瞭,明瞭之後曉得什麼?曉得遍法界虛空界是一不是二。一裡面沒有矛盾,沒有對立,二就有對立,所以宗門說得好,禪宗裡面講,「若人識得一,大事就畢」,那個畢就是你畢業了;又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大地無寸土是比喻,那淨土宗就殊勝,殊勝在哪裡?淨土宗求的是什麼?一心,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淨土宗修學的目標在此地,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一心能入能證,一真法界是所入、所證。你看看多麼直截!
所以淨土的修學依靠三福,決定不能疏忽。我們在淨宗學會成立,提出修行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很好記,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不是讀誦,不是講解,是要落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要跟這五個科目相應,決定不能夠「敗壞」。你與五個科目不相應,你就敗壞,敗壞的果報在三途六道。如果是相應,你決定得生淨土,換句話說,你的方向目標達到。這五個科目跟儒家講的基本理念完全相同,可是心量不一樣。儒家這個心量不大,所以它是人天果報。佛法到普賢行願,心量拓開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圓滿的佛道。所以敗壞道德,敗壞倫理,敗壞聖賢的教誨,敗壞經典的教導,果報一定要自己承當,不能怨天尤人。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二句,苦集聖諦第二句:
【或名渾濁。】
這個名號就是《彌陀經》上所講的五濁惡世。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染污,染污到很嚴重的程度,『渾濁』,這也從比喻上說的。好像水被泥沙染濁,中國有一條大河,諸位都知道黃河,為什麼稱黃河?黃河的水是黃色的,裡面夾帶大量的泥沙。可是我們知道有不少人去探險,尋著黃河往上走,找到黃河的源頭,源頭不是黃的,水非常清淨。這一條大河幾千里路長,流到黃土高原這個地區才夾帶著泥沙變成非常渾濁。這也很像我們每個人原本心行都是清淨的,真的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本性,是我們的性德。很不幸的,在佛法裡面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一條大河流向東方,於是被外面境界染污,迷失了自性,就像水裡頭夾帶著泥沙,於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劫濁,劫是講時代。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真的是濁惡到極處。眾生濁,煩惱濁,命濁。
在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五十年前),我讀《彌陀經》讀到這一段,實在講,我們是被染著成了習慣,並不以為濁惡,感覺不出來。讀到佛經,總認為佛經,佛說話有時候說得太過分。可是這半個世紀以來,到今天我們才知道佛經上所講的一點都不過分,真正真實,「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說得一點都不錯,應當要覺悟。真正覺悟,必然回頭是岸。《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洒心易行」,這是真正回頭是岸。洒心易行要拿出行動出來,說得再好聽沒有用處,要真正能夠改過自新。
中國古聖先賢教誨我們,改惡遷善,就是我們佛家講的斷惡修善,一個意思。我們首先要明確的認知善惡的標準,這佛法裡頭講得非常清楚,《十善業道》就是佛弟子斷惡修善的標準。我們最容易犯的十惡業,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如果我們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與十惡相應那就錯了,那就是濁惡到了極處。可是與十惡相應是自然的,所謂是習慣成自然。
我們說用功,功怎麼用法?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高度的警覺,真正能夠警惕自己。念頭才一起,立刻想到這個念頭善不善;想開口,先想想這個話該說不該說;想做這一樁事,這個事該做不該做。統統以十善為標準。這裡頭有一個總的綱領原則,那就是務必要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不能利益自己。利益自己,不善!一切是以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為標準。這是講到真正修行,修行的起步。十善做到,真的落實了,你就是經典裡面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佛這句話就包括你在內。你這個十條做不到,念念還是跟十惡相應,經典上所講的不包括你在內,不管你現在是在家還是出家,你是老修還是初學,不問這個。
所以佛法形式並不重要,實質重要。你是不是真的在學?是不是認真在做?說得好聽,沒用,你能騙人,你不能騙佛菩薩,你也騙不了鬼神,鬼神有五通。更應當明瞭,怎樣不受外面境界的染污,自己知道防範。所以我們的道場為什麼不要這些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雜誌,為什麼?這些東西在現代人來講是生活所必需。他天天要接受這些資訊,做為他生活工作的參考資料,天天都要吸收。可是這些參考資料裡面附帶、夾雜有許許多多污染,我們講的是不乾淨的東西、不衛生的東西,夾雜在裡面,夾的太多太多,所以我們完全拒絕。我們只接受經典的教誨,這就是當前我們所用的遠離「渾濁」的方法。
在這個裡面你要堅持,也是考驗自己的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不能夠不被外境誘惑,不被外境干擾,這練功。諸位要是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就知道,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講的歷事鍊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歷事,在事上要經歷,要通過。鍊心,鍊什麼心?鍊如如不動。《金剛經》上講的,去鍛鍊,鍛鍊「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在練習不被境界誘惑,不被外境影響,成就自己的定功。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禪定,禪定在這個裡頭修學,禪定在這裡面成就。禪定得到,定生慧,起作用智慧就開了。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經上常講「無師智」,這無師就是不是學來的,「自然智」它就現前,這是真實智慧,這個智慧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曉得「渾濁」是苦因,苦聖諦的業因,知道必須要遠離。遠離是消極,更積極的我們要親近聖賢。
今天佛菩薩不住世,我們親近聖賢,聖賢在哪裡?經書。每天讀誦、講解,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學習怎樣落實,這是親近聖賢,親近佛菩薩。果然我們能夠離一分染著,得一分清淨,就開一分智慧,你就能夠理解一分真實義。從這個基礎上慢慢逐漸逐漸的提升,你就得法喜,法喜充滿。你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能夠遠離恐怖,遠離顛倒妄想;換句話說,正知正見自自然然就生起來,這樣看經就有進步。這同樣是一部經典,年年境界不一樣,讀誦,遍遍境界不一樣,這是什麼?這是智慧開了。讀誦的時候,一遍比一遍解的深,一遍比一遍解的圓,教下所謂是大開圓解。這個時候的心肯定是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一年比一年真誠,也一年比一年慈悲。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落實在慈悲!如果沒有慈悲,前面這四條是一條都沒有。所以「渾濁」是苦因,不能不記住。反過來,清淨是樂因。我們再看底下第三句:
【或名退失。】
這個名詞給我們也是高度的警惕,為什麼?我們常常犯這個毛病。真的,在一生修學過程當中,進得少,退得多,所以退步。這一退,你就受重大的損失,把你所修學的功德失掉。尤其是佛法裡面常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你的功德好不容易累積起來,一發脾氣,全完了,所以修積功德不容易。過去有人問我,我跟他講修福德容易,修功德很難,功德最怕瞋恚。所以說你修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你從什麼時候起到現在沒有發脾氣?脾氣不僅是發作,心裡面有不高興都不可以,那已經把你的功德破壞掉,這個事情多難!
人到臨命終時再發個脾氣,那完了。最怕的就這樁事情,所謂是生死大事,生死大事是什麼?就是臨命終時不能起絲毫瞋恚的念頭,為什麼佛門對於臨終那麼樣慎重來處理?佛家如是,儒家亦如是。我們在外國最擔心的也是這樁大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他斷氣了,心臟停止不再跳動,醫學上宣布這個人死亡,但是佛說實際上他的阿賴耶識沒有走。阿賴耶識「來先去後做主公」,我們一般講靈性,世俗講靈魂,它沒有走。大多數八個小時之後,人斷氣,心臟停止跳動,八個小時之後他的神識才離開,有一些甚至於十二個小時之後才會離開。在它沒有離開之前,你要去碰觸他,他會感覺得很痛苦,這痛苦就生瞋恚心,那就是一念瞋恚起,百萬障門開,他這一生修學的功德統統沒有,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不但他的身體不能夠碰觸,他躺在那個床上,床都不可以碰,這是最安全的。在他旁邊走路時,要離開,離他床稍微遠一點,床不能碰,最安全的!保護他,讓他不起瞋恚心,是這麼個道理。
清末民初,你們看看專門為這一樁事情寫的一本書,《飭終津梁》,文言文寫的,怕一般人看不懂,後人又把它用白話文重新寫了一遍,《飭終須知》,教導我們怎樣去辦生死大事。佛門裡面不管是學哪個宗派,學禪也好,學密也好,學教也好,臨終都念阿彌陀佛,臨終統統都是迴向求生淨土,這好事。但是必須要知道的,這個人走了之後,八個小時不能碰他。有很多人不知道,走了以後,聽說這個人神識走的地方不一樣他去的哪一道不相同,去摸摸他,摸摸他頭頂、摸摸他臉、摸摸他膝蓋,看哪一部分還有暖氣,從哪裡走的。這很糟糕!你就試驗:他全身都涼了,頭頂還熱的。你不摸沒有問題,你這一摸就麻煩大了,你是想知道一點常識,他就退墮了,這是對亡者大不敬。你要知道這些幹什麼?所以一定要記住,八小時之後走的是很多,但是有很多八小時還沒走,不能造這個惡因,造這個惡因有惡報,你臨命終時有人障礙你,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絲毫不爽,你知道嗎?所以唯以一個純善之心待人,這是你修積的功德,這是你累積的福報,你將來走的時候,你有福,有人照顧你,不會有人妨害你,不論是有意無意。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實在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想到因果報應,這是最低的常識,不能比這個更低,你才能保住你自己的修學不至於退失。所以在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這是修養,不合自己的這些事,不合自己意思的這些人,對待不能夠生瞋恚,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順境善緣一切都很順利,你很喜歡的環境,你很喜歡這些人,不能夠生貪戀,不能夠不明理;貪戀是生貪心,不明理是愚痴。所以決定不能起貪痴,你才能保全自己,你才能夠節節高升,你的靈性向上提升。順境起貪痴,退失;逆境起瞋恚、起報復,退失了,大幅度的退失,決定不能幹這個事情。
一切從自己本身做起,決不是要求別人。要求別人,錯了,這個道理深。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這個話懂得的人實在不多。為什麼說境緣沒有好醜?境緣是法性變的,法性裡面沒有對立。好醜是對立,所以善惡是對立。心性能現一切萬法,心性不對立,一切萬法不對立,所以清涼判《華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礙就是圓融的,那是事實真相。我們起了個念頭,就是障礙;起了個念頭,就是迷惑;起了個念頭,就是退失。所以聖人他們的優點,他們跟我們不同的,就是他們六根接觸六境,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念念與自性相應,念念行的是性德,就是性德的流露。流露在生活當中,流露在處事當中,流露在待人接物之中,跟儒家講的沒有兩樣。我們愚痴,不懂!
所以他們是自自然然的,用我們的話來說,合乎道理,也就是自自然然的合乎大自然的原理原則,一絲毫沒有違背。起心動念就違背了,就不是隨順自然。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才真正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眾生做錯了?做錯也要隨順,隨順當中提醒他,隨順當中幫助他,為什麼?他能接受,你要不隨順,他不能接受,他有一股反抗的力量。所以佛菩薩度眾生,他一點都不著急,講的是時節因緣。什麼叫時節因緣?他什麼時候能接受。能接受多少,幫助他多少;能接受一分,絕不幫助他兩分,為什麼?兩分過了分。過了分就引起疑惑,引起他的反彈,效果收不到,這叫真實智慧,這叫真正懂得隨喜。
沒有智慧的人往往做錯事,是好心,是好事,但是什麼?別人對你會誤會,會對你打很多問號,懷疑你,偵察你,看你究竟是什麼目的,你用意到底在哪裡?中國人講禮,禮有節度恰到好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到。這是大學問,這世間人講的大學問。有智慧,有學問,自然就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現在人講的是手腕、手段,「你做得真好,做得真漂亮」,恰到好處,做的一點都不過分,反應的是皆大歡喜。我們學佛要學這個本事,學儒、學道也都不例外。
當然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如果不能致用,就是不能落實到生活上,那就是所學非所用,還是屬於退失。學了之後,能理解,理解多少做多少。做到,幫助你更深入一層的理解,那個理解深了,幫助你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更圓滿,解跟行相輔相成,解幫助行,行幫助解,一直到幫助你提升到無上道。尤其在現代這個時代,像我們這種根性,業障習氣非常深重,你要不讀經,你要不好好的向佛菩薩學習;換句話說,你肯定隨順煩惱習氣。不受佛法的薰習,肯定就受社會染污的薰習,然後你才曉得聖賢教學的重要性。
中國古人講「不學則不智」,不開智慧;「不教則不仁」。你所會的,你不教給別人,你不慈悲,沒有慈悲。慈悲從哪裡表現?誠誠懇懇的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裡面,第一重要的是幫助人覺悟,這個功德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幫助人開悟。佛菩薩積功累德,他積的是什麼功?累的是什麼德?那就是示現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教什麼?主要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次要的是教導眾生斷惡修善,那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效果自自然然就轉凡成聖。所以斷惡修善跟破迷開悟是因,轉凡成聖是果,因圓果就滿。
所以人一定要把自私自利捨掉,你才能真正不退。什麼人自私自利沒有了?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破身見,破身見就是無我。《金剛經》上講的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初學佛的時候,總以為《金剛經》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四相破了,沒有想到細讀經文,才知道須陀洹已經不著須陀洹的相。這一句話的意思,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頭,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四相破了證得位不退,雖然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他真的永遠不墮三惡道。他修行,天上人間頂多七次往返,決定證阿羅漢果。好像讀書,你考進大學,上學念了一年級,肯定四年畢業,你拿到學士學位,肯定的,這叫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那是上個階段的。
我們今天選擇淨土法門,這個法門如果成就,叫圓證三不退,這句話難信之法,這一句話不可思議。尤其是三不退,證三不退上頭加個圓字,這就變成難信。證三不退,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但是不圓。什麼人才能稱圓?《無量壽經》、《彌陀經》上,佛都給我們介紹,阿惟越致;《彌陀經》上是阿鞞跋致,這是梵語,什麼意思?就是三不退。是什麼階級的菩薩?七地以上,所以圓證三不退至少是七地菩薩以上,你一生得到,一往生就得到。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功夫,果德相當於七地菩薩,不可思議,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叫難信之法。
我們能信,這是善根,這是福德,那是不是真信?不見得。為什麼?你沒去做。換句話說,佛在淨宗典籍裡面教導的這些道理,你還沒有清楚,何以說你沒有清楚?如果你清楚你已經做到了,為什麼?識貨。你知道這個利益是沒有能夠相比,不但天上人間找不到,世出世法裡頭也找不到,確確實實第一利益,第一大利!你怎麼肯放鬆?你死心塌地念佛,你真的萬緣放下了。現在你還有牽腸掛肚,你還有放不下的,可見得你對於經教裡面所說的,你沒有懂,你懂的太少了。那怎麼辦?多讀多聽,能有這個機緣聽講經,多聽,聽的遍數要多,兩遍、三遍沒用處,十遍、八遍也不行。古人的標準,千遍。我相信一部《彌陀經》講解的錄相帶,你要能夠把它聽上一千遍,保證你往生,保證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甚深禪定,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那才真正叫具足圓滿的信願行。
這個世間統統放下,不但這個世間放下,六道放下,九法界放下,決定不緣這個境界,專緣極樂世界。你天天讀經,天天聽經,一心一意專緣極樂世界,這才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千遍就是長時薰修。那就恭喜你,你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你不能那麼做,那是你的業障,無論什麼緣,只要讓你沒有辦法做到,統統是業障。業障現前,哪有不退失的道理?這個一退,機會就失掉,下一次再遇到這個機會,不知何年何月,不知到哪一劫去了!今天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7:53: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