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121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二一卷)  2003/10/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21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苦滅道聖諦。這一段是講菩薩修行證果,佛給我們略舉了道諦的十個名稱。從「離言,無諍,教導,善迴向,大善巧,差別方便」,這六個名稱很契合我們現前修學的根機。當然這個名稱也就是科目,世尊是對法身菩薩說的。可是我們知道科目相同,內容淺深廣狹不相同,我們初學的課程內容比較淺顯,範圍比較窄小;法身菩薩他們學這個科目,內容是無限的深廣。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念國文,小學裡頭也有國文課,中學裡頭也有國文課,大學裡頭還有國文課,課程名詞一樣,淺深不相同。佛教給我們這個科目,每個科目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天天在學習,課程的內容深廣無際,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經典跟世間教科書確實不相同。世間的教科書,小學課本只適合於小學,中學不會學它,太淺了,中學的課本,大學不會學它,它只能適合於一個階段,相應的時間很短;短的是一個學期,大概三、四個月,長的一個學年七、八個月,跟聖人的教科書不一樣。世間聖學,諸位同學知道中國儒家四書,這是家戶喻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你看看從前,從小學就念了,現在我們看到幼稚園小朋友背《大學》、背《論語》,背得很好,你問問他幾歲?四歲、五歲。等到他老了鬍鬚都白了,念什麼?還念這個書,這個課本念一輩子,一輩子都念不完,這叫聖學。這裡頭的內容字字句句是從真性裡頭流出來,從本善裡面流出來的,那怎麼會一樣!

  佛的經典無論大小乘,無論是哪個宗派,只要是佛說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你就是這一本;一本教科書,一本經典,從初發心到成佛足夠。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諺語有所謂「條條大路通長安」。在佛法裡頭,無量無邊的經教法門無一不達自性(通達自性),都能夠幫助你明心見性,關鍵在契機。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效果?它契理。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經論,不但是每一部經都通達真如自性,每一段經文、每一句經文、每一個字都是性德,他怎麼不見性!明心見性,見性就圓滿,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見性就見一切,為什麼?一切法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正是古人從比喻上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離了金,沒有一個器可得,就這麼個道理,這是一通一切通,一得一切得,你看看這個法門多殊勝,實實在在無與倫比。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能不能達到教學效果,那就要看老師會不會教,學生會不會學。師善教,弟子善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真的,古大德說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我們也可以套這句話說,果然善教善學也是萬修萬人成就,一個都不會漏。這一段經文裡頭,前面這六個名號,真的,善學善教。所以我們也說得比較詳細,希望我們能夠記取,真正能理解,得相當深入的理解,發心依教奉行。我們這一生發願學教,必定能夠大開圓解;我們發心念佛,肯定得念佛三昧,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下品的一心不亂,事一心是中品的一心不亂,理一心是上品的一心不亂。上中品我們做不到,下品是肯定能得到。淨土法門的殊勝,諸佛如來讚揚,那是什麼?只要你得到下品的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一切諸佛之所讚歎,我們一定要懂。

  關於學習的態度,這是決定你修學成敗的關鍵。在四十多年前,我寫過一篇小的文字,《內典研學要領》,我記得好像是民國五十六年寫的,那個時候遇到農曆年,我在高雄左營興隆寺過年,大概是我出家一年多,出家大概一年多,不到兩年。興隆寺的住持是天乙法師,是個女眾道場。我們到她那個地方去作客,她接待我,問我學習《楞嚴經》的方法。我那個時候正好在學《楞嚴經》,所以我給她寫了這篇東西,給她做了三天的講演,一次兩個小時,一共講六個小時,我寫的文字不多,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的態度。

  我這一篇小文章分成四段。第一段學習的目的,我為什麼要學,第二段學習的態度,第三段學習的方法,第四段學習的果用。我告訴她,我們學習成敗的關鍵百分之九十在態度,方法頂多不過佔百分之十而已。因為她們對方法很重視,方法是重要,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態。你用什麼態度、用什麼心去學,那是真正關鍵。如果真心誠意,不懂方法,他也能成就。如果你心地不真實,方法再熟悉,你還是不能成就。

  華嚴會上,善財童子接受文殊菩薩教誨得根本智,這前面跟諸位說過,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有能力辨別。老師叫他去參學,參學什麼?你把你的智慧必須通過一切順逆境界、善惡之緣,在這個裡頭歷練,歷事鍊心,那個智慧才是真實的。這就是現在所講的科學的精神,科學就是要通過實驗。你所學習的戒定慧,在順境裡面試驗試驗,逆境裡頭試驗試驗,善緣裡面去試驗,惡緣裡頭也去試驗,統統通過,你畢業了,你成就了。參學是試驗,歷事鍊心。

  參學,第一個要發大願,首先要發無上菩提心。文殊菩薩先讚歎發心之德,他前面有偈頌。第一個是為一切眾生發心,德不可量,不是為自己。你們看看四弘誓願第一句,為什麼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眾生是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剎土眾生。我也是眾生,我今天覺悟,我要度自己,我要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能做得到嗎?你這個話是真話還是假話?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能做得到?因為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自度就是度他。度一切眾生從哪裡開始?從度自己開始,自己得度,眾生就得度。自己沒有得度,你說度眾生,佛說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很深很深,因為自他是一體,自他不二。一迷一切迷,誰迷?我自己迷,我自己迷,一切就迷;一悟一切悟,我要覺悟,一切都覺悟。也許有人問,釋迦牟尼佛覺悟了沒有?釋迦牟尼佛覺悟了。我還沒有覺悟,釋迦牟尼佛怎麼能覺悟?這一悟不是一切悟嗎?我遇到一位法師問我。在釋迦牟尼佛的心目當中,我們一切眾生都是覺悟的。怪,奇怪!我們自己沒覺悟,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是覺悟的,他怎麼看的?佛看的是一切眾生的自性,一切眾生,在生佛統統是性德流露,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無二無別,差別在哪裡?差別在他自己不知道。

  我們講本性的能,性能,見聞覺知,這一切眾生有沒有見聞覺知?有,不但一切人有,一切動物有,一切植物有,一切礦物也有。有沒有德?有,德能統統具足。可是怎麼樣?他不隨順自性德能,他隨順他的煩惱習氣,那就沒有法子。煩惱習氣是假的,自性德能是真的;煩惱習氣可以斷除,自性德能決定可以恢復,諸佛菩薩看眾生。所以諸佛菩薩對眾生尊敬,我們眾生對佛菩薩不知道尊敬,我們彼此不知道尊敬;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尊敬,諸佛菩薩彼此尊敬。說個比喻話,諸佛菩薩是個明白人,我們六道凡夫、九法界眾生是糊塗人,大家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

  所以發心功德不可思議,發心,這個心要是真的,真正發心能夠永遠保持,那恭喜你,你就是如來,你就是佛,分證即佛。凡夫毛病習氣重,心雖然發了,像閃電一樣,亮了一下,一會就沒有,不能保持;才覺了,第一念覺了,第二念又迷了。這個現象好像是沒有什麼作用,諸佛菩薩看到歡喜,為什麼?無量劫來你都不覺,現在突然放一下光,光再短暫都非常可貴,知道什麼?你第一次閃了,肯定有第二次,有第二次,肯定有第三次。開頭第一次、第二次時間很長,然後慢慢慢慢把時間就縮短,到最後就很密集,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幾時到光明不再閃爍,能夠保持,這就入佛位,就成功了。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幫助眾生就是為這樁事情。眾生這一發菩提心就是一次的閃光。

  文殊教善財,告訴善財,善財發菩提心,不但發菩提心,而且發心修菩薩道,就是發心真的想作菩薩,修菩薩行;換句話說,以菩薩為標準,我要向他學習,學習跟他一模一樣。在中國大乘教裡頭,是以四大菩薩為修學的榜樣,第一位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這第一個課程,第一門課。向地藏菩薩學什麼?學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地藏菩薩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無上菩提心,先學地藏菩薩。

  第二個科目是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從地藏菩薩提升就是觀世音菩薩,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佛法講的是什麼?佛門常說什麼是佛法?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觀世音菩薩就代表慈悲為本,千手千眼,眼到手到。這個慈悲不是假的,慈悲是真的,要落實。看到眾生有苦有難,你不伸出援手,你不真正盡心盡力幫助他,你那個慈悲不是真的,你是口頭的慈悲。所以千手千眼是表這個意思,千不是數字,代表無量。《華嚴》用十代表無量,十個十是百,十個百是千,代表無量的無量。眾生無量無邊,你看看他有什麼苦,他有什麼難,他有什麼迫切需要,趕緊去幫助他,這就是觀音菩薩。

  文殊普賢代表什麼?代表方便,特別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方便,普賢菩薩代表大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依智慧,沒有智慧哪來的善巧方便。所以這四大菩薩前面兩位包括在慈悲裡頭,後面兩位包括在方便裡頭,「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四大菩薩教人,要一句話說出來,他教什麼?不就是教「慈悲方便」。發大菩提心,慈悲!觀世音菩薩眼到手到,這慈悲落實,文殊菩薩顯發自性無量的般若智慧,普賢菩薩把般若智慧落實了,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文殊菩薩告訴善財,善財一發心,菩薩就讚歎,善哉善哉。首先跟他講眾生能發無上菩提心,這個事情太難得。發心之後,又想勤求菩薩行,想勤修菩薩道,這個太難太難,希有難得。這是讚歎善財。善財是代表我們,所以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眾女眾,只要你真正發菩提心,你的名字就叫做善財。善是什麼?善根,財是福德。你有大善根、大福德,你怎麼發這樣的心、做這樣的事!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事業。

  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我們讀大乘經這麼多年,對於經典的義趣懂得一些,不能說全懂,懂得一些。那個七是不是數字?不是。你要說文殊菩薩七佛之師,你就執著那個七佛,你不懂如來說法的甚深義,為什麼?你著相。七是表法的,七代表圓滿,《彌陀經》上不是用七代表圓滿嗎?要明白這個道理,這不能不知道。換句話說,文殊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一切諸佛如來從智慧生。般若,佛在經上把它比喻作佛母,母親能生兒子,般若是母,如來是子。如來從哪來的?從般若生的,般若為佛母。

  所以文殊菩薩教他,你今天發心要求菩薩道,你的目的是成就圓滿的智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你應當勤求真善知識。我們求學修行有沒有成就,第一個因素就是好老師。古人常講「明師出高徒」。那個「明」不是名氣很大,那個「明」是光明的明,就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德行,這樣的老師你跟他,你才有成就,這是真善知識。教他這個道理。然後進一步跟他說,求善知識決定不能懈怠,決定不能厭倦,你跟他時間久了,厭倦、懈怠了,你不會成就。

  尤其跟善知識時間要長,它不是短時間。在古時候,一般至少追隨一個老師五年,這最少,大多數十年,十年有成。五年是根性利的,我們常講利根、上根,五年能成就;中等根,十年成就。可是還有些感老師之恩,追隨老師一輩子,不離開老師;自己學成了,幫助後學,他是學長,等於說給老師當助教,一面學一面教,教學相長。一直到老師圓寂,老師往生不住世,他才離開老師教學的場所,哪裡有緣哪裡去,他去教化眾生去了。你看從前師生的感情多麼深厚!師徒如父子,往往超過父子那種情義,這一些我們只能在經典、在古書裡面看到,在社會上見不到,也沒人說。

  菩薩講見善知識,跟善知識學習,決定不能滿足,學無止境。物質生活要知足,知足則常樂;求學求道不能知足,知足就成了障礙,你的煩惱障、所知障就起來了。對於善知識的教誨,你要常常隨順,善知識所有教誨,你都要隨順不能夠違背。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對於善知識的教導要百分之百的服從,依教奉行。這樣的學生到哪裡去找?不但現代找不到,就是在古時候也不多見。真正在學問道德上有成就的,確實是屬於這一類的人,真的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在德行、在道學上,他有成就。

  最後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於善知識的善巧方便,應當恭敬,勿見過失」。這個非常非常困難,為什麼?善知識他接引大眾真的有種種善巧方便。往往這些善巧方便,因為我們凡夫有分別、有執著就生起疑惑,懷疑這善知識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跟他,有沒有真的跟對?這個念頭生起來之後,就懷疑,障礙就來,於是自己在猜想,又不好意思去問善知識,那想的是愈想愈錯。愈錯,對善知識誠敬之心大幅度降溫,甚至於藉個故遠離,損失大了。這是什麼?自己把自己的前途毀掉,這樣的人自古以來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不曉得。

  所以菩薩特別講善知識的善巧方便。他接觸的眾生多,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他有能力觀機,有能力應機施教,應機說法;跟甲說的跟乙說的不一樣,這兩個人根性不相同,兩個人都得利益,我們在旁邊看了不知道,怎麼老師說話顛倒,跟這個人講空,那個人講有,到底是空還是有?不曉得老師教導的義趣。文殊菩薩在此地教善財,實在講是教我們,我們的麻煩很多。這一段意思還沒有講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學佛的人尋師訪友,是在學習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中國習慣稱之為參學。參學的目的就是參訪善知識,親近善友,聽他的教誨,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斷疑生信,成就道業。這成就道業就是破迷開悟,明心見性。佛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說了一個標準,那就是善友、善知識要具備哪些條件。這些條件,他總說了八個。這八個條件他是完全具足,還是只具足其中的幾條,我們都要清楚。八個都具足,佛說這是真善知識;如果八條不具足,具足其中的幾條,知識,這不能加真善知識。

  八條第一個是戒律,不能不持戒,不能不修善。所以我在此地勸勉同學,我們不敢向上高攀,為什麼?自己的根性劣,想往上,上不去。所以我們把水平降下,不得已而求其次,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不能再少。儒家的《弟子規》大家學過,學過沒有落實,第一條你都沒有,後頭就不必說。要想自己在這一生成就,要想正法久住,要想真實利益一切眾生,你不在這上下手怎麼行?這是德行,要幹真的不能幹假的。

  昨天晚上我看到一個紙條,有一個中國同修要我給他寫一幅對聯,指定要善導大師所說的,我就想起《觀無量壽經四帖疏》,這是善導大師註的,我翻了一翻裡面有現成的兩句話,我就把它做個對聯寫了送給他。上聯是「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下聯是「自他依正不善三業若起現行,必須真實心中捨」。善不善的標準是戒律,印光大師用《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給我們做善惡的標準。所以,早年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是要求圖書館裡面的住眾,要把《感應篇》作為晚課,我們的晚課加《感應篇》。你知道善惡標準,善要從真實心中作,惡要從真實心中捨。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善導的教誨就是阿彌陀佛親自教導我們。你要想做一個善知識,你不從戒律上真正下功夫,你怎麼能成就?不能成就,那你就要記住,你這一生不能往生,你這一生註定還要搞六道輪迴。搞六道輪迴,你一定要知道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頭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多聞,這個「多聞」簡單的說就是對於世出世間法通達。你要想通達世出世間法,你不讀書怎麼行?你不聞法怎麼行?親近善知識就是到處請教,廣學多聞。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常常教人,你自己修行遇到障礙,或者是退墮,用什麼方法來救你?讀經,多讀。中國古人對於這個讀書人講「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古時候的人心地厚道,真正學習佛菩薩教誨,所以半月誦戒,怕忘掉,怕做錯事情,半個月把戒律要念一遍。現在給諸位說,三天念一遍都沒用處。

  處在這個社會,內煩惱非常嚴重,外面強大的惡緣在那裡誘惑你,你怎麼能受得了?所以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辦法是天天念。《感應篇》天天念,《十善業道經》天天念,三皈五戒是天天在念,但是念了怎麼樣?有口無心,它不起作用。我勸導大家認真學習《沙彌律儀》,天天講,不能不講,這是共同科目,德行,德行是第一。無論你學哪一部經、哪一部論,學哪個法門,戒律是根本,必修課,你不認真在這下功夫,你不可能成就。

  第三個條件是證,這我們可以說做不到,這一生都沒有辦法做到。第四個慈悲,憐憫一切眾生,能夠捨己為人,大慈大悲。第五個條件是無畏,這是屬於智慧,有真實智慧,你才遠離一切恐怖、顛倒、妄想。第六個是有耐心,能忍辱。第七個是精進,不疲不倦。第八個是善語,你的言語都柔和,都非常善良。善心善意善行待人接物,具足這八個條件,真善知識。真善知識裡面那個證非常重要,他證果。沒有證是善知識,具足其他的是善知識,還不可以加個真。你看看諸佛如來他們肯定的條件,這八個條件我們具足幾條?要認真努力去學習。

  清涼大師很好、很難得,他告訴我們,他把這總的歸納起來五條,讓我們好記。第一個善知識確確實實知道世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他能夠教導別人怎樣去修、怎樣去斷,這個稱為善知識。第二,善知識一定自己示現的是厭離娑婆世界,希求大般涅槃,這是一般講的,這是真善知識,有欣厭這種表演,啟發大眾。第三個條件是真正有悲心,有慈悲心。修,就是修學四攝六度。第四個條件是以真實智慧勸導大眾學習。第五個條件,那是無障礙圓滿修學普賢行,這個難。清涼大師說這五個條件後後勝於前前,要講到究竟圓滿的善知識,那就是最後一條,最後一條是無障礙圓修普賢行。這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這是法身菩薩才能做到。十法界裡頭沒有辦法,做不到。

  這種善知識我們世間有沒有?有,怎麼來的?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來的,真善知識。在中國過去每一個宗派裡頭祖師大德有很多是佛菩薩再來的。在近代,諸位都知道的印光大師,我們細心觀察思惟印光大師,《瑜伽師地論》講的八個條件,他具不具足?具足。清涼大師總結的這五個條件,印光大師也具足。人能夠依照這些條件去修學,這個人就是《華嚴經》上稱作善友。善友,實在講也就是善知識。究竟善友,那就是如來,那是究竟圓滿的如來果位;菩薩以下是真善友,他不是究竟圓滿,這我們要知道。在《華嚴經》裡面講善知識,講得很多很多,「離世間品」,這還在後面,將來我們會詳細說到十種善友。

  在這個地方,菩薩勸善財,就是教導我們親近善知識、親近如法的道場。所以這增上緣的三個條件,老師、同學、學習的道場。這三個條件都殊勝,你在這個地方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不成就。這個地方有好老師,沒有好的同參道友,學困難。老師只能指路,你要有疑惑,要想找人研究討論,你找不到人。所以同學非常重要,同學等於走路,結伴同行,路上互相照顧,同學非常重要。修學的場所、環境影響我們的道業,影響我們的心情,環境也重要;古大德選擇的都是在深山人跡不到之處,非常好。但是我們今天的福薄,沒有人家那麼大福報,我們到澳洲選擇這個地方,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小城市,離開大都會。但是上,那在深山交通不便,這是上好的修行環境,我們這屬於中等的。大都會,人口稠密的地方建道場,那很難,沒有法子修行。

  至於大師最後教誡,這個大師文殊菩薩,「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最後一句「不應該見過失」,這是最難最難的一樁事情。清涼大師告訴我們,就是這個善知識真的有過失,或者是破戒,他沒有破見,這還是善知識;如果破見沒有破戒,那不是善知識。他見解有問題、思想有問題,戒律好像做得很精很嚴,叫人家恭敬,他誤導眾生,這不能親近。所以你看六和敬裡頭,見擺在第一,見和同解,第二是戒和同修。佛在大乘經上說得很多,破戒佛能救,破見不能救,這個道理要懂。

  他是真的有過失,我們應當不要看他的過失,不要想他的過失,應當要跟他學正法。他的見解正確,他的言論正確,我學這個就行。我見到他不如法的地方,我覺得他不如法,我自己改正過來,那我不就超過他了嗎?對,完全正確,所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古今中外學生超過老師的很多,這是我們求學的最好榜樣。這個學生何以超過老師?老師的好處他都學到,老師的缺點他都改正,超過老師。這個學習的態度正確,那肯定成功。如果看到老師有過失,不想老師的長處,天天想老師的缺點,你完了。怎麼說你完了?你的心不善,你的心能夠裝老師的過失,你一定裝所有一切人的過失,你的心變成垃圾桶,你還會有什麼成就。心裡面全是惡念、惡意、惡業,你註定到三惡道去,這不是個聰明人。

  聰明人,我常常說,我們心裡頭決定不放一切眾生的不善,我要放一切眾生的善,把自己的心變成純淨純善,這就完全正確,何況對老師。對一切惡人,造作五逆十惡之人,他也有善,他那個善行我記住,他的惡行我不要理他。現在世界上都知道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是個惡人,殺害幾百萬猶太人,但是我聽說還有一個猶太人他把他放掉,這是個善行。這個猶太人對德國人非常之好,德國人有苦難的時候他曾經救過,希特勒知道了,特別把這個人放逐,叫他到別的國家去,不殺他,這是他一百樁事情,九十九個惡,這個是善。

  記人善,不能記人不善。培養自己的善心、善念、善行,務必做個純善之人。純淨純善能離一切世間苦,這是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說的。清涼大師舉了個比喻給我們說,在中國堯舜是大聖人,孔夫子一生當中最尊敬的、最崇拜的,堯舜。這是中國人的先祖,距離現在至少是四千五百年,早孔夫子兩千年;孔子距離我們現在是兩千五百多年。孔子稱他是聖人,大聖人,那要問堯舜有沒有過失?堯舜不敢講他沒有過失,你就曉得這個事情難。所以清涼大師講,除了如來,誰能無過。為什麼說如來沒有過失?如來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都斷,所以如來沒有過。換句話說,等覺菩薩他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他還是有過失,等覺尚且如此,何況世間的聖人!

  所以,清涼大師非常感嘆的說了一句話,「以人廢道,那是自欺欺人」。這就是心目當中不能原諒別人過失,試問問他自己有沒有過失?他能原諒他自己的過失,他不能原諒別人的過失,這種人是自欺欺人;換句話說,他求學、他求道都不可能有真實成就。為什麼?我們想想善導大師的教誨就知道,他的心不真實。善要從真實心中去作,惡要從真實心中把它斷掉。你沒有真實心,你斷惡修善都是虛偽的,換句話說,善你修不成,惡你也斷不了,這是事實真相。更何況「權實多端,生熟難測」,這個話說得好。諸佛如來教化眾生有很多是善巧方便的表演,你怎麼會知道?他也不會跟你說,我們看到他破戒,其實人家根本就沒有破。戒律裡頭有開遮持犯,他在某一種況狀之下,那是開緣,他是利益眾生的。佛經裡面舉的有例子,這些例子很淺顯、很容易懂,希望你聽了在這裡覺悟。

  妄語是佛戒,阿羅漢在曠野裡面走路,遇到一個獵人,獵人追殺一個獵物,這個獵物是隻兔子。在三岔路口,獵人不知道兔子往哪裡跑去,去問羅漢,問他:你剛才有沒有看到一隻兔子?羅漢說我看到。牠跑到哪裡去了?阿羅漢指一下,到那裡去了,明明兔子從這去,他指到那邊,破戒,這是什麼?這是權巧方便,兩個人都救了,救了兔子,也救了獵人。獵人殺生他有罪,他沒有殺得成,他罪就沒有,他只有過,兩個都救了。這是一個例子,妄語,這叫善巧方便。

  經上還有一個故事,這是菩薩出遠門,這是航海,這個船上有五百商人,都是經商的商主,在我們現在就是工商界的這些鉅子乘這一條船。這裡面有一個人動了惡念,想把這些人都殺掉,把所有財物獨吞,這個罪可不得了,謀財害命。菩薩有神通,他一動念頭,他就知道。在這種情形之下,菩薩怎麼樣?菩薩就把動惡念的這個人殺掉了。這是殺生,殺人!菩薩為什麼殺掉他?救他。因為他這個念頭要是真的做到,他決定墮阿鼻地獄,他殺害這麼多人,他要墮阿鼻地獄;他吞沒別人這些財物,這是犯盜戒,他生生世世要還債,要還到哪一輩子,可憐得不得了。所以菩薩把他殺了,救了他,也救了那四百多個商主,兩面都救了。你看到這個出家殺人。

  那菩薩不殺他,勸告他行不行?不行,你勸告他,頭一個殺你,為什麼?他的祕密洩漏了,你知道了,殺人滅口,這是說什麼?這就是權巧方便,有許許多多權巧方便不是你知道的,你看他是破戒,他不是破戒,他是開源,他肯定是利益眾生,他不是利益自己。這些地方他不會告訴你,你要問他,他頂多笑笑。我們是凡夫,我們沒有這個智慧,我們沒有這麼高的境界,所以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親近善知識絕對不是一個容易事情,這裡面除這個之外,還有很深厚的緣分,所謂師生之道,前世的宿緣,沒有緣遇不到。遇到之後,那看你的善根福德。文殊菩薩所講的都是屬於善根福德;你要善根福德不具足,縱然遇到了,你不具足學習的態度,遇到等於沒有遇到。這我相信大家能體會得到,不難懂,等於沒有遇到。甚至於在善知識的會下,親近很多年,你也什麼都沒有學會,那是什麼原因?正是印光老法師所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雖然天天親近善知識,你對善知識沒有誠敬之心,常常念善知識的過失,所以你跟他十幾年、幾十年,你什麼也沒得到。由此可知,學習重心態(我講學習的態度)不重方法。現在許多人求學親近善知識,重方法不重心態,所以到最後都是一無所成。

  我們看到文殊菩薩教善財,準備出去參學這一番開示比什麼都重要。你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到處參學還是一無所成。這樁事情古時候有,現在更多。總的說就是尊師重道,學人對老師、善友沒有恭敬心,也不知道什麼叫重道,重是尊重,道學、道業。他如果真的尊重,必然好學。這我們細心在旁邊觀察都能觀察得到。好學的人重道,重視,那重視就不能讓道學在這個世間斷絕。

  道學是人天眼目,尤其是聖教,它是一切眾生斷惡修善,了生死出三界,離苦得樂,圓證菩提涅槃唯一的依靠,這個東西多重要。怎樣幫助它存在這個世間?第一個方法就是自己認真修學,承傳大道,我從上一代接受過來,像接力賽跑一樣,我把這個棒子接過來,然後我要把這個棒子傳下去,代代相傳,正法久住,靠誰來傳?你要是靠人,那你就錯了,誰願意幹這個?所以你真的明白、覺悟了,直下承當,當仁不讓。勸人不如勸自己,勸人靠不住,要靠自己,我自己接下這個棒子,我認真努力修學,給一切修學人做一個好榜樣。各人給各人做好樣子,道場給一切道場做好榜樣,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念念當中,不忘記傳人、傳法、傳道。

  但是要知道傳人是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裡去找?這是緣分,宿世的緣分,學生求老師不容易,老師找個傳人是更不容易。我們講運氣好,緣分不錯,有一、兩個傳人。有許許多多真善知識,一生一個傳人都沒有,不是他不傳,沒有人肯跟他學,太多了。這些人怎麼辦?著書。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祖師大德的著書,現在收藏在《大藏經》裡面。這是他曉得一生當中傳人不容易遇到,用書傳給後世。也許將來讀到他這個書的人,真的是他傳人。他能信能解,依教奉行,行而能證,真的傳人。孔老夫子的傳人是孟子,孟子開始求學的時候,孔老夫子就不在世,靠什麼?著作,讀孔子的書,真的做了孔夫子的傳人,這叫私淑弟子,沒有見過面的。在中國孟子開端,以後代代就有這樣的人模仿,連佛教裡頭也不例外。

  在現代又多了一個方便,這個方便就是網路電視。我們跟許多真正發心學習的同學們,也是由於許許多多條件不能夠在一起學習。但是在網路上,在電視上,在流通這些光碟上,我知道確實有真正在修學的,有真正有成就的,沒有見過面;真幹的,我每天在這裡講,他真聽懂了。所以他具足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是我們莫大的安慰,其餘廣大的那是旁聽眾;真正發心學習的,在佛法裡講那是當機眾。這是近代科學技術的發明,對於弘法、傳法、修學多了一種方便。這是差別方便裡面一種,這種方便非常殊勝。半個世紀之前沒有,近代才有,近代在遠方、偏僻地方有這麼一個機緣,他有福。

  最近我聽說網路可以跟衛星電視連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如果說衛星電視跟網路連線,方便太多了,為什麼?不必要裝一個大的天線(這個圓形盤),不需要。你在家裡有電腦都能夠接收,這就非常非常方便。我聽說陳居士她的這個衛星電視正在做這個工程,我信相很快速她就能做好。做好之後,華藏世界這個節目電腦裡面就可以收看,我們就能常常不間斷的在一起學習。這一堂課,這個科目,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7:52:35)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17:52: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18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