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105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0五卷)  2003/10/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05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豐溢世界第四段,北方,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愛染處,或名險害根,或名有海分,或名積集成,或名差別根,或名增長,或名生滅,或名障礙,或名刀劍本,或名數所成。】

  到這地方是一段,這一段講的是苦諦,苦集滅道四諦的苦諦。從經文當中我們知道,世出世間法每一法都能夠牽涉到一切法,所以名跟義都是無量無邊。在這一品經裡面,我們有很深刻的體會,也能夠有很深入的觀察。現在我們來看北方豐溢世界。苦聖諦也是略舉十個名稱,諸位一定要知道,這名稱、事相都是說不盡的。

  這十個名稱,第一個是『愛染處』,換句話說,「愛染」就是苦。世間人實在說,覺悟的不多,只要你有愛,只要你有染,這染是染著。什麼叫染?你心裡頭有了,就叫做染。《壇經》很多同學都讀過,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這句話很重要,告訴我們,真心本性或者是大乘經上講的法性、佛性,它的真相確確實實是本來無一物,乾乾淨淨。只要有一物,這一物就是染,染跟愛是決定分不開的,所以稱為愛染處,這一染一切都染了。理,我們要明瞭,事要清楚,這一染就把清淨心(楞嚴經上所講的清淨本然的心性)變成了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變化成十法界依正莊嚴,這要懂。

  我們也可以說十法界從哪來的?怎麼會有這些事情?大乘經裡面佛常常給我們說的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是什麼?愛染就是無明。十二因緣裡面跟我們講的「愛、取、有」,愛是無明,取是造業,有就是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有六道有三途,有因有果。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根本就是愛染,這是苦的根源。幾個人能覺悟到?覺悟到的人就不是凡人,覺悟到的人就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人是一不是二,差別在哪裡?覺迷。給你說真的,佛依真諦而說法,覺迷不二,凡聖一如,這給你講真話,但是真話凡夫聽不懂。

  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事情,只是幫助我們凡人覺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聖人就是了解宇宙萬有的真相,你明白、了解,我們稱這個人為聖人,稱這個人是佛、是菩薩。如果不了解、不明白,我們就稱他為凡夫。真正覺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真的我找到了,你就得大自在。今天許多人講這世間有災難,如果契入這境界,災難就沒有了。所以,就現前這世法而論,因果是有的,佛法裡面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相續不空,因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因,就是這個轉變,這不空,因果循環不空。所以它有三樁事情,我們必須要知道,轉變、相續、循環,這事情迷的時候就有,覺的時候就沒有了。覺的時候,不是沒有了,中國古時候有個公案,野狐禪,我想不少同修也曾經聽說過。野狐禪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誤導眾生你要受果報。這一則公案,用我們現在話來講,故事,這是確確實實有的這麼一樁事情,這不是寓言。

  唐朝百丈大師那個時代,大師常常講經說法,聽眾裡面有個老人常常來聽,彼此都很熟悉;常常來聽經的聽眾,大家對他也很尊敬。百丈大師知道這人,他不是人,狐仙,他是個狐狸,老狐狸,他有能力變化成人的形狀,變化成一個老人,天天來聽經。有一天,這老人向百丈大師請教,他說,在五百世之前,他是個法師,有人向他提出一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的回答是「不落因果」,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這麼一句話,他墮落在畜生身五百世。他修成人身,但是現在沒有辦法解脫,想求百丈大師幫助他,指示他一條明路,脫離畜生身。百丈大師很慈悲,他說:行,明天我上堂講經說法,你來,你當眾把這問題提出來,過去人家怎麼問你的,你提出來問我。到第二天,他來了,上堂,當眾提出這麼一句話,「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就是這一句話說錯了。這一句話說錯,誤導了別人,你要受因果報應,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就是這公案。百丈大師把它修正,改一個字,他當年答覆人說「不落因果」,百丈大師改一個字,「不昧因果」,他恍然大悟。到第二天,百丈大師把這事情向大眾宣布,昨天來問的這老人,常常聽經的,他是個老狐狸,住在後山,現在已經死了,他解脫了,脫離畜生道。他說:我們大家帶著鋤頭畚箕,我們到後山去看,去安排他的後事。到後山果然看到有一個老狐狸死在那邊,百丈大師說就是他,把他按照出家人的禮節埋葬,給他誦經超度,埋葬他。

  你看,「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因此我們要明白,人家來提問題,解答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孔老夫子教給我們的一個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那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真的明瞭,沒有錯誤,我給你解答。如果我自己有疑惑,我就不能隨便解答問題。你把人家解答錯了怎麼辦?人家來問,問這問題,我答不出來,我也不曉得,不丟人。為什麼?我沒有成佛,我跟你一樣是凡夫,雖然我比你學得久一點,比你知道多一點,但是不知道的事情還很多,我也在學習,這是學習最好的態度。我沒有辦法解答的,就直截了當的告訴他,這問題我答覆不了,沒有過失。強不知以為知,一定要愛自己的面子,往往因愛面子而墮三途造罪業。礙於面子,你想想看,你吃虧就大了。這都是什麼?都是屬於愛染,根都在愛染,都是迷惑,沒有覺悟。為了自己眼前的名聞利養,隨著自己煩惱習氣,任意的,甚至於批評,完全與事實相違背,這樣的誤導,過失很重。他造的這業,業結罪輕重,那要看他這行為,或者說話、或者行為,看他影響面有多大?影響的時間多長?如果影響的面很大,影響的時間很長,他的罪很重很重;如果影響的面不大,只有一兩個人,時間不很長,他的罪就很輕。佛法《戒經》裡面講結罪,總是以這兩個為標準,就是面的大小,時間的長短,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苦聖諦裡頭,豐溢世界第一個用「愛染」給我們很深的警惕。不但對世間法不可以有愛染,愛染裡面就生貪,生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可是同學們要留意,佛教我們慈悲,西方宗教的聖人,教我們要愛。所以我跟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往來,我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很清楚,很明白,一切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愛」。你有愛,但是這愛沒有染,在我們佛法裡面稱慈悲,慈悲就是愛。但是愛跟慈悲不一樣,慈悲是理智的,換句話說,是理智的愛。世間人講這愛是感情的,情就染了,沒有智慧,所以愛生情,那麻煩。聖人這愛是博愛,博愛是什麼?是清淨的,清淨就不染;是平等的,平等就無私,所以這愛叫博愛。對世間出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淨平等,我在上面還加個真誠,這就對了,就沒有問題。如果你的慈悲,我們假設(慈悲有很多人把意思也解錯了)你的心不清淨,什麼叫不清淨?你有自私的心,你有貪愛的心,合自己意思的,你喜歡他;不合自己意思的,你恨他、瞋恨他,這是染污。所以佛法講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欲是欲望),這七個字都是染污,都是愛染。

  愛染的根在哪裡?執著這身是自己,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法的教學,無論大乘小乘都要破四相,頭一個教你,你要覺悟,你要真正能觀察到身不是自己。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我所有的,我們常講身外之物,身也是身外之物。什麼身才是真的?佛法裡面講法身,法身是真的。法身不生不滅,法身不來不去,法身不垢不淨,法身不常不斷,那是真的。這身有生有滅有染有淨,哪裡是真的?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

  現在我們看到世界上有許多宗教,或者不是宗教,也有一些研究輪迴,研究前世今生,這些報告我們看到很多很多。他們肯定靈魂不滅,這也算不錯了,是有相當進步,所以他們對於自己這身不重視,他們重視靈。人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就是要把你的靈性向上提升,這人也算有相當的覺悟,比一般人聰明,他是真正懂得現實。如何能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好好修學,怎樣呢?那要修德,要修道,要修善,把自己的靈向上提升。來生能夠生天,我們學佛的人知道,天有二十八層,菩薩的階位有五十二個,一層一層向上提升,生生世世永遠在學習,永遠在提升,這人是個聰明人,這人難得。

  如果違背道德,你的靈就往下墮落。什麼是道德?我在講席當中常說,道德這兩個字不好講,我們看很多古人的著作,說的是對,但是現在我看不懂。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道是自然的,自然就是道。自然的原理、原則、法則,這是道,隨順自然是德;違背自然,就是違背了道德。這樣說法,大家比較容易懂。所以,什麼事情順乎自然,自然的原理原則、自然的現象、自然的規則,古今中外聖賢典籍裡面講得很多很多,要好好的學習。讀聖賢書,天天跟聖賢在一起,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譬如,什麼是自然?心地清淨是自然的,本來無一物是自然的。現在這心裡頭拉拉雜雜的搞了好多東西,這不是自然的。

  我再跟你說,譬如現在我們利用網路、利用衛星在傳播我們學習的課程。諸位現在在畫面上看到這影像,我要問你,就這個方面來說,什麼是自然?我們電視機螢光幕上什麼都沒有,這是自然的,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這就是道。什麼是德?現在螢光幕上出現的這些畫面,這就是德。為什麼?它隨順自然,它並沒有把我們的螢幕染污。如果在螢幕上染污了,那就不是隨順自然。從這一點點,你就能體會到什麼叫道,什麼叫德。螢光幕上顯示的畫面,這畫面裡頭有善、有不善。現在我們是很久都不看電視,看電視的人一定知道裡面的內容五花八門,什麼都有。但是它什麼都有,正如《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從來沒有染污到我們螢光幕上,一點都沒有染污。我們能不能在這地方開悟?能不能在這地方學會?宗門大德常講:會麼?你會麼?真學會了,我們的心就是螢幕,這螢光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一切人事物就是畫面,可以接觸,跟佛菩薩接觸,跟人天接觸,跟妖魔鬼怪接觸,跟餓鬼地獄接觸,絲毫不沾染,這叫道德。

  最怕的是什麼?你一接觸就受別人影響,受影響就染著了。染著是什麼?就像照相機一樣,照一個落一個影像,特別是我們現在傳統的照相機,裡面還用膠卷的,照一個落一個,洗不掉了,這叫染著,這是違背自然的法則,這就是愛染。我們要學的,要學不染著。真正你能夠懂得這道理了,你可以天天看電視,什麼節目都可以看,妖魔鬼怪也可以看。為什麼?你在這裡修行,修真正的禪定,修真實的智慧,定慧等學。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菩薩天天看電視,他修行,他能成無上道。為什麼?隨順道德。凡夫不行,因為什麼?你有貪染,你看到那個喜歡的,你會動感情,生貪愛;看到不喜歡的,你也動感情,你生瞋恚。你會受這畫面境界的影響,你不懂「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你不懂這道理。所以看電視,你會看嗎?你不會看。不會看的人看這東西,往下墮落;會看的人看這東西,向上提升,一樁事情,真的就是會與不會。

  祖師大德常常問:會麼?這一句話意思很深。不會是寧願不看,為什麼?保持我自己的心地清淨。那就是說我們還禁不起考驗,還會受環境影響,還會隨著環境轉,這是凡夫。幾時能夠不被環境影響,不被環境所轉,你修行的功夫得力了。雖然不敢說是聖人,功夫得力,能夠不受環境影響,念念都在菩提道上;剎那剎那沒有離開佛法,這佛法是覺法,佛是覺悟,剎那剎那沒有離開覺悟,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對了。如其不能,你的根,病根,「愛染」,這東西很麻煩。

  再看第二個名號,『或名險害根』,這名號給我們很明顯的提示。「根」,六根,眼、耳、鼻、舌、身,還加個意,六根。六根也沒有善惡,為什麼?它是法性所成的,性裡頭沒有善惡,它怎麼會有善惡?但是覺了就沒有善惡,迷了就有善惡。所以古時候聖人說,在中國,中國聖人講「人之初,性本善」,這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善是沒有善惡,沒有善惡,至善,真善!為什麼?有善惡,善惡是相對的,相對不是第一義。換句話說,第一義是真的,相對就不是真的,真的裡頭沒有相對。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一般人學習功夫不得力,學了多年,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四十年,功夫都不得力,什麼原因?你沒有離開相對。那我們不說,換個名詞來說,我們講「對立」,你心裡頭存在著對立,什麼對立?善跟惡對立,人跟我對立。也就是說,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對立,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什麼時候你把內心的對立消除,那就恭喜你,你的道業成了。為什麼?大乘經上講「入不二法門」。對立是二,內心裡頭對立沒有了,你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在禪宗裡面講,就是明心見性,心性裡頭沒有對立,本來無一物。

  六祖當年在五祖忍和尚面前說這話,別人聽不懂,五祖聽懂,本來無一物就是對立沒有了。對立沒有了,矛盾沒有了,覺迷沒有了,善惡沒有了,一切諸法都沒有了。什麼境界?佛的境界。這個佛我們也要搞清楚,從圓教初住到究竟佛果四十二個位次,都叫做如來。我們通常一般在習慣上,把最後的那個究竟果位稱之為佛,前面這四十一個位次,我們稱他作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真的佛。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在十法界示現,就有能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就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這身為人說法。「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都是講的法身,證法身那就是如來。這是內心對立沒有了,所以你要問什麼時候你見性,不要問別人,自己清楚。

  在淨宗,什麼時候你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這不是事一心,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內心裡頭的對立沒有了,生佛都沒有了。如果我還有個我,淨空,還有一個阿彌陀佛,我跟他還是對立,理一心沒有到。如果真的到理一心,我這淨空沒有了,阿彌陀佛也沒有了,對立沒有了,矛盾化解了,這時候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理上、性上完全沒有了,事上有沒有?事上有。事是現象,事上有,理上化解掉,事上就沒有障礙了,《華嚴經》裡面講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是說現象有,現象存在;「事事無礙」是相與相之間沒有妨礙,這得大自在!這是佛法的精華,是修學真實至高無上的受用。

  從前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意思很深很廣,很不容易體會,乍聽起來好像懂了,實際上你沒有懂。為什麼?你不入這境界,你沒有得到這最高的享受,你怎麼會懂?你所懂的是名相,事實真相你一無所知,所以一定要用功夫。迷的時候,知道這根是「險害根」。為什麼?根造業。造善業,你感受三善道的果報;造惡業,你感受三途地獄的果報。所以普賢菩薩懺悔偈裡頭講得好,「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身語意就是「險害根」。六根裡面,身裡頭包括四個,語就是口業,意則是意業,眼、耳、鼻、身用一個身做代表,六根。

  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當中,我們有高度的警覺,知道這個根很危險。這個根要是偶爾不小心、不謹慎,決定害我們自己的靈性,稍稍有差錯,都叫我們往下墮落,這事情麻煩大!所以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用什麼方法來防範?佛菩薩慈悲,他們各個都是過來人,為什麼?以前他們跟我們是一樣的凡夫,現在他們已經成菩薩成佛了,這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他們是經驗豐富,這些經驗教訓都在經典裡頭,我們天天瀏覽經典,學習經典,吸收他們的經驗教誨。所以經不能不讀,佛不能不念。

  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這是我們唯一的一樁大事,其他的全是小事。縱然是好事,也可做,可不做。做不做的標準是什麼?緣,緣具足去做,應當去做;緣要不具足,欠缺一點點,就可以不做。世出世間法,緣重要,緣具足了,立刻要有智慧,這事是善還是惡?善惡很難講,為什麼?善裡頭有惡,惡裡頭有善,不容易。面面都能夠周到,這是高度智慧的人,真有修行人,真有功夫人,那才行。凡夫往往顧到這一面,沒有顧到另外一面,所以總是有缺失,總是不圓滿,唯有真實智慧,他是圓滿的。

  譬如今天有很多人講災難,我也常常勸人,我不勸人避難,為什麼?果然你業力招感的,你避不開。那要怎麼辦?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德行。在這時候一定要非常認真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生活充實自在。即使大難臨頭,原子彈在我頭頂上爆炸,我就像看放煙火一樣,多快樂,一點恐懼都沒有,這是真的。遠離恐怖憂惱,我們修學真得受用,知道自己靈性不斷向上提升。當然最理想的是在這一生當中,能把我們提升到佛道。提升到佛道唯一的方法,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這不是迷信,這是事實真相。現在時間到了。

  各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三句,名號的第三句:

  【或名有海分。】

  這一句不好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有註明,「苦名有海分者,二十五有,各一分也」。《疏》裡面註解就這幾個字,提出一個索引,但是意思還是很含蓄。清涼大師對我們後學照顧得很周到,如果我們要去找這些參考資料就很麻煩,所以他已經把這些資料抄在後面。這《鈔》裡頭,「二十五有者」,這底下就講得很明白,「頌云:四洲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五那含,四空并四禪」。這首偈說的什麼?說的二十五有。「四洲」是須彌山的四方,我們居住的這地球,叫南贍部洲,這些名詞大家都相當熟悉,四洲。「四惡趣」是指的四個惡道,六道裡面除了人、除了天,都算是惡道,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這是四惡趣,指的這四道。再是「梵王六欲天」,這一句是講欲界的六層天,四王天、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

  下面講,「無想五那含」。「無想」是四禪天裡面的無想天,無想天屬於外道天。「五那含」是四禪裡面的五不還天,是阿羅漢修行人所住的地方,三果聖人在那地方修行。所以四禪天,就是第四禪,是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地方是凡聖同居土,四禪也是凡聖同居土。我們很清楚很明瞭,欲界天裡面第四層天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有凡夫天,有內院,內院是彌勒菩薩的道場,天人也知道有彌勒菩薩,有內院,但是他們見不到。正如同我們在地球上,這地球上是凡聖同居土,有菩薩道場,有阿羅漢道場,我們也曾經聽說,沒有人見過。悟達國師,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看到,他曾經參訪過迦諾迦尊者的道場,那是羅漢的道場,尊者替他治好人面瘡。法照禪師,這是唐朝時候人,曾經參訪過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大聖竹林寺,他有緣親自去看過那道場。離開之後,回頭一看道場沒有了,一片荒山,凡聖同居土。

  我們這世間,五趣雜居土,地獄、餓鬼、畜生統統住在一起,但是沒有緣分的人見不到。見到鬼的生活的社會,確實有不少人見到過。我遇到一些演藝人員,拍電影的,夜晚拍夜景,在野外,他們確確實實有很多遇到鬼道的社會。半夜肚子餓了,想找一點東西吃,走路忽然看到這地方有一個村莊,有一個小鎮。那個時候也沒有想到,這地方荒野怎麼會有小鎮?沒有想到,進去了,跟人打招呼,吃了。到第二天的時候,忽然想到昨天晚上情形不對,再去看的時候,墳地一堆,亂墳崗。昨天晚上跑到這裡去了,吃的東西吐下來都是骯髒東西。他們親自告訴我的,確實有。筆記小說裡面,我們就看得很多。遇到一些同學們,他親身經歷的,給我們講這事情,絕對不是假的。

  「五那含」是五不還天。「四空」,這是無色界四空天。「四禪」,這是色界天四禪。這四句就把這二十五有統統說到了。「廣如涅槃十四」,廣說,就是詳細說明在《涅槃經》第十四。

  「有」,我們現在有這麼一個線索了,這名詞意思多少能懂得一些。這是苦聖諦,這名詞叫苦聖諦,「有」是什麼?有苦。「分」是有分。二十五有是講的三界六道,每一道的眾生都有苦。欲界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三大類的苦統統都有。色界已經把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斷掉,所以苦苦沒有了;沒有苦苦,但是他有壞苦、他有行苦,換句話說,他們的苦比欲界的苦就輕很多。到四空天,連身體都沒有了,我們講四空天是靈界,中國世俗人講靈魂;靈魂存在,他不要身體。一般迷惑顛倒的靈魂,他要找個身體,寄託在身體上。他們很高明,他們認為身體不好,身體很麻煩,不要了,這是包袱,他包袱丟掉了,靈。所以苦苦他沒有,壞苦他也沒有,但是他有行苦。什麼叫行苦?他不能夠永久停留在這境界裡頭。即使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最高的,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雖然是很長,它有到的時候,它到了怎麼辦?到了還是要墮落,換句話說,他不能常住,不能永遠住。

  我們世間人有一個妄念,什麼事情都要永久。哪裡可能會永久?我們到澳洲來了,有不少人天天在想著怎麼樣能夠拿到永久的居民。哪來的永久?你能活多少年?永久是有名無實,這要知道、要覺悟!三界六道裡頭沒有永久的。真正要永久,有一個地方,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是永久了。十法界裡頭決定沒有永久,一真法界才是永久,十法界裡頭千變萬化,十法界無常!為什麼會有這現象?佛在經上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我們學習的人粗心大意,這才沒有搞清楚。佛怎麼說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頭什麼都不想,那就真常,那就永恆了;只要你有想,它就有變化,就這麼個道理。什麼都不想了,那個境界是最美好的。

  江本勝博士在做水實驗,給我的啟示很多很大,他證實了佛在經上講的這些原理原則。他這實驗過程當中,觀察到水結晶最美的時候,發現到愛心、感恩的心,這種心、這種意念,反應是最美好的結晶。是不是最真實的結晶?不是,它的結晶隨著人的意念在變化,確確實證明佛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什麼是最真實的,永恆不變的?這個想斷掉了。斷掉是不是無想?無想也不行,無想還是有想,他想無想。所以無想天不是究竟,他還是有想。你現在想什麼?我無想了。他意念裡頭有個無想。無想也沒有,才是佛法裡面講的。真正到清淨,有想沒有了,無想也沒有了。所謂是兩邊不立,中道也沒有。兩邊不立,當中冒出一個中道,中道跟兩邊還是對立,不是究竟法;中道也沒有,才是真正究竟,那是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真的自性顯現出來,這境界沒有法子說。佛在大乘經裡頭所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給你講真話,言語達不到,你的思惟想像也達不到。思惟想像是阿賴耶起作用,它的作用只能夠緣阿賴耶識,不能夠緣真如本性,它做不到的。明心見性,那個心性是阿賴耶識緣不到的。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沒有真實法,真實法說不出的,真實法不能想像的。但是他這方便法能夠引導我們入真實,怎樣入真實?你真正引導到一個階段,忽然覺悟了,這也放下了,就是《金剛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與非法統統都捨掉,入真實了。入了這境界,你能不能說得出?你還是說不出,不但是說不出,你念頭不生。你還生起個念頭,念頭是妄念,有念皆妄,無念也是妄,有念、無念都沒有了,這真的是不思議的境界,那是真實。

  不但六道凡夫達不到這境界,四聖聖人也達不到這境界。四聖是講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藏通的佛,沒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入這個境界了。所以我們很不得已說了一句「純淨純善」,純淨純善,我用這個來形容契入境界。不純,你淨善,四聖法界;真正到純,純到極處,你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都是一真法界,我們取華藏不容易,取極樂不難。所以文殊、普賢在《華嚴經》最後一段經文裡頭,勸導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尤其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我相信淨土,發心學淨土,是《華嚴經》教我的,從這地方真的死心塌地,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第二個念頭。所以指導我的老師是普賢菩薩,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教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普賢菩薩教我往生淨土。當年李老師勸我,我不反對,但是對這淨宗能生歡喜心,沒有發願。什麼原因?對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到講《華嚴經》,我記得第一次講的時候,斷斷續續的十七年了。每一次出國講經,回到台灣就續講,在外國沒有講過《華嚴》。但是那個時候在國外的時間多,在台灣每一年,我估計大概有三個月。所以雖然是十七年的時間,這經也沒講完,只講一半,《八十》講一半,《四十》講一半,《四十》大概是三分之一,一半都不到。

  所以,不入一真法界,「有海分」,你就有「有」。「海」是比喻,比喻深廣無限。「有」,用最淺顯的話來說,就是你有因,有因遇到緣,當然你就有果。這要範圍縮小來講就是六道,「二十五有」沒有出六道。前面這首偈子說得很清楚,是講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把這分成二十五類,這二十五類有因有果,他有分。因,染因,不是淨因。染裡面有善、有惡,善惡都不純,善裡頭有惡,惡裡頭有善,善惡總是混雜的。所以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享受的果報,我們可以能夠看到,有苦有樂,苦是不善的果,樂是善的果,這善惡是相對的。

  我們也常常聽說諺語所謂的,「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不能稱心如意的時候多,稱心如意快樂的時間很短很少。這什麼原因?這是所謂果報。原因就是過去生中,過去今生,你的行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善的多,善的少,感得現前這果報。真的覺悟了,真的回頭了,我們要做一個改變,怎麼改變?從現在起,過去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提,不要再理會了。從現在起,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我一定要善的多,不善的少,不善的根本不做,念頭根本不生。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什麼難?因為過去、以往那不善的習氣很重,這習氣肯定影響我們現在的行為,難就難在這地方。所以修行要有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有高度的警覺,時時刻刻都警惕到,這個重要。

  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善的念頭起來,不怕,要覺悟得快,一覺悟,那個不善的念馬上就沒有了。這是古往今來那些修行成功的人,他們的經驗、教訓,我們應當要記取,應當要學習,不善的念頭才一動,立刻知道。我們用什麼念頭換?用阿彌陀佛。所以佛要念得熟,要熟透,念頭一起來就是阿彌陀佛。其他的不論什麼念頭,才冒出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住,就把它化解掉,這叫真念佛,這叫真正做功夫。這種功夫要得力,那是真有受用。在現在,現前你所得的身心清淨,妄念不生,無論順逆境界,你都生歡喜心,真是大乘經上常講「常生歡喜心」。這歡喜從哪裡來?真的,歡喜從兩處來:一處,與性德相應,這是一處;另外一處,從境界上來的,所有一切境界不染,境界可以受用,可以欣賞,絕對不染著。從二處來,所以法喜充滿。這境界,我們能不能得到?能。怎樣才能得到?這我常講的,好學。我們的學習一天接著一天,決定沒有中斷。

  我學了五十二年,我從二十六歲開始學,確實沒有間斷;我在講台上講經四十五年,沒有間斷。縱然在旅行當中沒有講經,但是我讀經,每天我沒有離開經本。不離開經本就是親近佛菩薩,天天跟佛菩薩在一起,五十二年,這是我的經驗。我今天能夠有少分的不染著,入少分境界,就法喜充滿。我跟大家說的話,這是從經驗當中得來的,所以我懂得古人修行、教學的義趣,從自己過來當中能體會到古人。今天「有海分」,這是六道眾生統統具足,四聖法界也沒有洗得乾淨。我們應當警惕的就是常常要覺察到,有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不要說行為上,起心動念都已經有因果了。縱然是法身菩薩再來,那是真正慈悲,為一切眾生示現的,示現什麼?不離因果。連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亦如是。釋迦牟尼佛這一族,釋迦族,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遭琉璃王消滅的這災難,世尊不能救,各人的果報,各人承當,沒有人能夠代替。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的,示現三個月馬麥之報,用意何在?無非是叫我們明瞭因果的事實真相,教導我們不能有惡的行為,不能有不善的言語,不能有不善的念頭,用意在這裡。

  這地方「有」就是二十五有,我們每個人二十五有統統具足,這是種子、業因,將來到哪裡去?那就是看這個有遇到緣,果報就現前。我們自己現在對這道理已經相當的透徹,正確的認知,那我們走哪一條路?我們選擇西方彌陀淨土,我們選擇這個路。世間所有一切眾生,有沒有西方淨土的這個因?跟諸位說,統統都有,沒有一個眾生沒有。你要問:你怎麼知道?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華嚴經》上說的,法界虛空剎土眾生,沒有一個漏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心是真如,識是阿賴耶,是每個人自己的真心、自己的阿賴耶變現的,真心跟阿賴耶所有一切眾生是共同的。

  阿賴耶、真心就像大海一樣。我們用這比喻,把真心比做大海,把阿賴耶比做大海裡面的水,海不離水,水不離海。海是如如不動,水,它有波浪起伏,所以阿賴耶是動的,真如本性是不動的;但是它是一,不是二,是一體。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心性變現的。自己心性現的,自己阿賴耶識變的,跟我們怎麼會沒有關係?關係太密切!只是迷了的時候不知道,不知道事實真相,這一下覺悟了,明白了,原來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就肯定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跟我的關係。關係搞清楚了,現在我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往生淨土,哪有不去的道理?決定得生,沒有一絲毫疑惑。

  馬麥之報再跟你說,都說事實真相,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沒有例外的,全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我們這世間,所有一切宗教,他們崇拜的神,崇拜的上帝,崇拜的聖,也統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們宗教裡面所講的天堂,所講的天園,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跟我們的關係是一不是二。我們了解這事實真相,清淨心現前了,平等心現前了,恭敬心現前了;對於任何宗教、任何神聖,跟我們對阿彌陀佛那個恭敬心是平等的,沒有一絲毫差別,這是回歸到自性,回歸到真常。

  迷的時候,無常;覺的時候,真常,哪有沒有分的道理!但是迷了的時候,這有海分不善,出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裡頭的因果。覺悟了之後,才知道事實真相,六道地獄、餓鬼跟華藏、極樂,原來是不二,法界原來是一真。只有覺悟,真正覺悟的時候,你才見到一真,這才是究竟解決問題,究竟無障礙。《華嚴經》講的四無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今天講消災免難,這才叫真正消了災,真正免了難,真正把所有一切問題全部化解了,這是《大方廣佛華嚴》。所以今天有些人來跟我提到災難的問題,我點頭,有!怎樣化解?有方法,這方法就是我跟你講的這因果的道理,轉變。你自己有能力轉變,把不善轉變成善,把災禍轉變為吉祥。從哪裡轉?從內心裡頭轉,首先把內心裡面的對立化解掉。當我們不覺的時候,對立了,現在學佛學這麼多年,這對立就沒有了,逐漸逐漸就沒有了。內心裡頭矛盾沒有,內心裡頭迷惑沒有了,你的智慧自然開了。

  戒定慧三學是性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這時候,這性德自自然然它就現前。持戒、修定、開慧,不費功夫,自自然然,沒有一絲毫困難。大乘佛法的教學,真正是無比的殊勝。從這裡你才體會到,為什麼古聖先賢對於這樁事情,一生當中鍥而不捨?現在我們明白了,這裡頭有大樂在裡頭,大自在在裡頭,大智慧、大德、大能還有大福報。我們今天一個學院不大,來到學院人都有這認知,都有這樣的好學,這學院殊勝,無比的殊勝。人,真的不要多,覺明妙行菩薩,他的道場只有十二個人。印光大師一生指導我們,修行道場,在一起共修的,最好不要超過二十個人,無比殊勝的道場。我們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遵守經論的教誨,認真努力學習,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善心、善意、善行,充滿了道德,沒有一樣不具足。再看底下第四句:

  【或名積集成。】

  『積集成』,它有因,它也有果。這名詞,我們要注意到,它在苦聖諦裡頭,苦聖諦是講果報。無論是善果,無論是惡報,怎麼來的?積集成就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我們明白這道理,在這世間,惡不能積。世界為什麼會有災難?世界是共業所感,就是居住在這世界上的人,積集不善所成就的。古今中外有不少高明的預言家,預言的書籍,那是高等的,他不做結論,他的預言不做結論。譬如災難,他怎麼說?在某一個時候,某一個地區,可能發生,他用可能,不是說一定發生,這是高明的預言,這話是活的。為什麼說可能發生?你這地區的人不知道回頭,不知道改惡向善,那就肯定有災難。惡積集就是災難。

  如果有人一下覺悟了,回頭是岸,我把我的惡念惡行終止;改過來,我的念善,我的行善,念念利益眾生,念念利益社會。不再為個人想,不再為家想,不再為小團體想,起心動念,至少要想到全世界、全人類,學佛的人講一切眾生,不但包括人類,包括動物,包括植物,乃至於包括這些礦物。清淨心周遍法界,善意滿娑婆,那個惡的積集沒有了,煙消雲散,災難沒有了,化解了。諸位,所有這些預言對我們來講,它是有幫助,讓我了解的,讓我趕快放下惡念惡行,積極的修善,積極的積功累德,這境界立刻就轉了。積集成,它從果上講,不是從因上講。如果苦集聖諦,那從因上講,不是從果上講。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7:50:41)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17:50: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15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