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九六卷) 2003/9/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96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南方最勝世界,苦滅聖諦第七句:
【或名最上調伏。】
這些都是苦滅聖諦的名稱。『最上調伏』,也就是究竟圓滿的調伏。通常在經論裡面,「調伏」常常見到;「調」是調理,多半是對情緒來說的,「伏」是伏煩惱。這就是真正的修行,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聖人他有能力調伏,總的來說,這個能力不外戒定慧三學。在初學這個過程當中,這也是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以戒律來調伏我們的行為,身口行為用戒律做標準;用定慧來調伏我們的念頭,現在講的是思想見解,用定慧。至於具體的方法就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所謂無量法門,那是講的方法手段;總的來說,不離戒定慧三學。所以戒定慧三學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最上調伏」,那是圓滿了,達到究竟圓滿,這個時候連調伏的念頭都不會生;還有這個念頭,沒有達到最上。最上是這個念頭沒有,換句話說,這修行人圓圓滿滿的回歸到自性。明心見性,少分的,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都算是少分;到地上菩薩可以說是多分;到等覺、妙覺,這是最上。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想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得懂得用這個功夫。我們對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是錯誤的,這自己要能肯定,也就是說要承認。不承認過錯就無法調伏,也就是沒有辦法改過自新,唯有改過、改正,才真正能向上提升。
像諸大聲聞、菩薩,我們是決定做不到!所以我們學習的是念佛法門,帶業往生。帶業往生要不要調伏?要,還是要。如果完全不能調伏,帶業也不能往生,這個道理總得要懂。念佛功夫得力,什麼叫得力?能調伏煩惱習氣叫做得力。淨宗裡面常講「功夫成片」,成片就得力,為什麼?所謂是二六時中,一天到晚,你念佛的力量能夠相續不斷,念佛的力量能夠伏住煩惱習氣;沒有斷,伏住。古大德比喻得好,叫石頭壓草。這個草沒有除根,用石頭把它壓起來,它也不會長出來,可是石頭拿掉,它又會長出來。
我們看看學院,學院的草坪,現在我們都鋪上水泥做停車場。兩塊水泥當中還有縫,縫裡面還有小的草長出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非常明顯的觀察到石頭壓草這個比喻。壓的時候,一點空隙都不能有,有一點空隙,那個草它就從空隙長出來。植物的現象我們容易觀察到,有沒有能夠回光返照,照見我們自己的心行,起心動念還有沒有煩惱?哪一天你忽然觀察到,真的沒有煩惱了,為什麼?在起心動念的時候,沒有妄念,除了這一句佛號之外,就沒有第二個念頭生起,這個境界叫做「功夫成片」。求生淨土,凡聖同居土的條件得到了,真的有把握往生。
這個事情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只要這個大事辦成功,就永遠脫離輪迴了。也許說這個輪迴裡頭,我還有很多家親眷屬,還有很多好朋友,我還捨不得離開他。沒有關係,到西方極樂世界,乘願再來,再來的時候就不是凡夫。凡夫在六道是受業力支配,再來,不受業力,是乘願再來、願力再來的,不是業力;願力自在,業力不自在,那就完全不一樣。再來,一樣的繼續不斷的學習,我們佛法裡面講修行,繼續不斷修,可以跟六道眾生一起修,決定不迷惑,決定不會受染污,決定不會退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真的是圓證三不退,這是無比殊勝的利益,一直把自己的功行提到「最上調伏」。
我們要有這個認知,這是真實智慧,有這個決心毅力,一切萬緣放下才能伏得住。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像水泥地裡頭有個縫,那個小草會長出來。徹底放下,古大德所謂的「得閒」,今天才得閒,閒是什麼?沒事,今天真的是空閒、沒事;怎麼沒事?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功夫才真正能伏得住,我們這一生的事情能辦妥,這一世沒有白來。再看下面一句,第八句:
【或名常平等。】
『平等』上面加一個『常』字,這是滅聖諦,為什麼?九界眾生有時候也有平等。像前面說,功夫得力把煩惱習氣伏住,這個時候是個平等現象,但是定功有時候會失掉,這就是修行有進有退。如果能夠「常平等」,常平等是永恆不變,這叫常,那是如來果地大涅槃的境界,永恆不變。一般講法身菩薩不變,四聖法界裡頭還不可靠;換句話說,還有小幅度的變化。六道凡夫的變化就大,從平等可以變成極不平等,他的煩惱習氣現行的話。這些我們從歷史上能看到,如果你再細心從我們周邊這一切人事物裡面也能看到,原因很複雜,但是平等非常重要。
十法界裡面,佛常常跟我們講因行,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因緣非常複雜,無論怎麼複雜,總有一個最重要的,排名排在第一,第一個因素是什麼?佛常常用這種方式來教我們。十法界裡佛法界第一個因緣就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平等心是真心,平等心是本性,平等裡頭決定沒有二念,因為二就不平等。尤其是「常平等」,決定沒有二念,這是自性、真心自然的流露。
菩薩第一個條件是六度心,取得天道,生天。佛給我們講生天第一個條件,「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你能夠生天。人道,中品十善,還要加上五戒,五戒十善,這取得人身。餓鬼道第一個條件,貪心;畜生道第一個條件,愚痴;地獄道第一個條件,瞋恚。這佛在經教裡頭常常給我們說,我們要記住,也得要常常給別人說。說多了,對自己有好處,印象深刻,你起心動念它就起作用,印象深刻它就起作用。念頭才一起,就想到與十善相不相應?與十善相應,好事;要是與十惡相應,就麻煩,就要往下墜落。
我們這一生的目標是希望向上提升,不希望向下墜落。尤其是無比殊勝的目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定要記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樣說起來,我們得要修上品十善,這是絕對正確的。上品十善就是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講的,「二六時中,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上品十善,這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每天認真努力去提升。
當然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非常重,有意無意的它就起現行,但是這個現行一起來,立刻就覺察到,用一句阿彌陀佛伏住它,降伏住,恢復到正常。正常是什麼?沒有雜念,沒有煩惱,沒有習氣,正常。保持著正常,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只有靠佛號,一天到晚心裡面有阿彌陀佛,口裡面有阿彌陀佛,心幫助口,口幫助心,心跟口相應,這個功夫容易得力,這叫真正會念佛。心跟口不能相應,那不叫念佛,那就是古人所講的,你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定要心口相應,心裡面的佛,口裡念出來,口裡念的佛,跟心佛相應。這裡頭不夾雜,真正做到「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這個淨念,不懷疑、不夾雜,這是淨念;相繼,一句接一句不中斷。
所以真正念佛人,實在是念累了就好好的休息,休息好了,趕緊上念佛堂。要求三寶加持,念到什麼?不疲不厭,也得要做個樣子給大家看。我聽說中國大陸,確實有些念佛人晚上不睡覺,不是一晚、兩晚,有的一、兩年,有的十幾年沒有睡過覺,他這個念佛日夜不間斷,你要問這個事情可能嗎?經典上講可能。財色名食睡,我們凡夫叫五欲,佛法裡有個名詞叫五蓋。佛告訴我們,這個東西蓋覆我們的自性,蓋覆我們的性德,所以它可以離開的。那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不要財行,不要色也行,不要名也行,但是不要吃就不行,不要吃會餓死;不要睡也不行,精神提不起來。所以飲食、睡眠,我們的這個煩惱習氣很重,離不開。經上很明顯的告訴我們,色界天人離開了,他不睡眠,他不要飲食,禪悅為食,色界天人,欲界都不行。但是欲界有六層天,愈往上面去愈淡薄,需要的愈少,這是事實,到色界完全不需要。在我們人間確實這是很少數,真正功夫用到得力的時候,妄念沒有了,也能做到飲食很少,睡眠可以不要。初學的時候,到精神疲倦了,他止靜一會兒,盤腿面壁有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他精神體力就恢復了。做不到的,真正的原因還是煩惱習氣。確實佛在經上講的話,「一切法從心想生」,真的不錯。
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也曾經試驗過,我們學習持午,晚上這一餐不吃了,晚上沒有吃飯的念頭,那個時候它真的不餓。如果想起來我還沒有吃飯,餓了,這一念就餓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學了若干年,又動個念頭早餐也不吃,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是日中一食嗎?我們也學日中一食,真的,早晚不餓,沒有這個念頭,沒這個思想!我自己在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學教,李老師日中一食有好幾十年,我在台中的時候,我學他,我也日中一食,我學到八個月,我才告訴他。行,不是不行。我差不多繼續了五年,以後到台北去講經,住在韓館長家裡,這一家人跟我講:法師,你一天吃一餐不行,萬一你身體出了毛病,我們承擔不起。一定要求要吃三餐,我也就答應她,我把一餐分做三餐吃。從前我吃一餐,那一餐吃三碗飯,日中一食,改做三餐,每一餐吃一碗飯,量是一樣的,這分做三次。所以一直到現在,到現在我一天不吃沒有問題,也不會想,不會餓;早晨,晚上沒有吃,那更沒有問題。這是什麼?對於飲食淡薄,不是像早年非常的需求,還得要講究色香味,現在這都沒有,隨緣,一切隨緣。
年歲大了,需要容易消化的,所以對於不容易消化的菜餚,我就少吃。富於刺激性的,像辣椒年輕的時候很喜歡吃,現在少了。這是在飲食上的調理,都是幫助我們身心清淨。佛門常說,「身安則道隆」。你要修道頭一個身體要健康,心情要安定,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容易;身體不好,心情煩躁,無論修哪一個法門都是障礙。在平常處事待人接物,要常常記住修平等心,與平等相應。我們今天修學的綱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這是性德,起心動念一定要與這個相應。第九句:
【或名可同住。】
這是滅諦裡頭的。可以同住,跟誰同住?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你入如來境界了,你當然跟佛同住。菩薩還不是佛的境界,不能跟佛同住,同住一定是同一個境界。所以從這一句裡面我們也得到很多的啟發,六道受生原則原理就是『可同住』。如果我們生到欲界天,你有這個條件,可以跟欲界天人同住,自然就到那裡去。而不是說信了上帝就能夠升天堂,不信上帝就墮地獄。這句話,現在西方有不少人說,這不是神的意思,這絕對不是耶穌說的,大概是後人偽造的。他說神、神聖不可能說出這個話來。這種判斷是很合邏輯的。所以這個事情不是信不信的問題,而是你的德行標準。佛經裡面講的就很明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天人都是上善,上品十善,各個都是慈悲喜捨。你要是造十惡業,自私自利,做人非常小氣,非常吝嗇,那你跟天人完全不一樣,你沒有辦法跟他同住。如果你也修上品十善,也修四無量心,真的修成了,你自然就跟他同住,這就是自己把自己境界提升到天人的境界。
孔夫子在《易繫辭》裡頭說得好,他講出「遊魂為變,精氣為物」,這個說法跟佛經講的相應。講凡聖,是道德的水平不相同,你的道德程度愈高,你就往上升;道德水平愈低,他就往下降。由此可知,十法界確實是有,你要往哪一個法界是你自己做主,不是別人做主。人在大自然環境裡面,我們佛經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頭不但有正報,還有依報。我們現在知道人在輪迴當中,有畜生道,有餓鬼道,所以隨著自己的心行在六道裡頭捨身受生。佛給我們講的,每一個眾生十法界的因統統具足;換句話說,佛法界的因你也有,你為什麼不去作佛?你缺乏作佛的緣,因跟緣結合果報才現前。你雖然有因,現前沒有緣。我們知道我們自己十法界的因也具足,現在明白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那我們把其他九法界的緣都斷掉、都疏遠掉,我把佛法界這個緣加強,因跟緣結合,果報不就現前了嗎?念佛往生淨土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跟阿彌陀佛有緣,跟極樂世界有緣,所有一切眾生都有緣,誰說的?佛在經上講的,佛怎麼說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哪個眾生沒有緣!唯心自性,就是自己不是別人。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現出來,怎麼會沒有緣?緣挺深的,這個因挺深的,那現在緣,我們信願行就是緣。我們今天相信,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十方一切念佛眾生,深信不疑,相信我念佛我決定能夠生到極樂世界,信心具足,願心絕不改變;我只有這一個願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跟緣具足,這樣我們跟阿彌陀佛可同住。在十法界六道裡面這些眾生,我們跟他就不同住,就這麼個道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做的。末後一句:
【或名無為。】
這是如來極果,『為』是什麼?造作。最高境界裡頭,決定沒有造作這一樁事情,不但沒這樁事情,念頭都沒有。佛在經上常說,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大慈大悲,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應。隨類現身,隨機說法,好像他挺忙的,真的好像沒有休息過。普賢菩薩講「不疲不厭」,怎麼說無為?給諸位說,真的無為,這一句話很不好懂。世尊在經典裡面用比喻給我們說,希望我們從比喻當中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他老人家講擊鼓,我們敲得重,它響的聲音也大,響的時間也比較長;我們輕輕敲它,它響的時間小,時間也短。
試問當我們敲擊它的時候,這個鼓有沒有在那裡想想,有沒有起心動念,我要怎麼樣反應?這大家知道,沒有!鼓是空空的,裡面什麼都沒有。他說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像這樣,眾生的感,就是你敲他、擊他,他馬上就有應,這個應是自然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是自然的。不是他起心動念,不是他觀察你成佛的機緣到了,我要現佛身來給你說法,不是的。那已經是凡夫,那是有為,那不是無為。無為就是那個反應完全沒有作意,就是我們講的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過。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德大能,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南方最勝世界最後這一段,苦滅道聖諦。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能燒然,或名最上品,或名決定,或名無能破,或名深方便,或名出離,或名不下劣,或名通達,或名解脫性,或名能度脫。】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講出世間的因,道諦,略舉十個名號,這十個名號都是屬於道諦。「道」就是道路,就是修行的方法、門徑,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那就有八萬四千個名號、名稱,無量法門就有無量的名稱。道諦如是,其他的苦集滅亦復如是,所以《華嚴》四聖諦所說的是「無量四諦」。
第一個名號是『能燒然』。清涼大師有註解,「道名燒然,以智慧火,燒煩惱故」。這個說法,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讀到。燃燒是比喻智慧,火是能燃燒,木柴是所燃燒。在一個世紀之前,也可以說一個世紀的初期,我這一生當中,童年生長在農村,那個時候的農村非常落後,我們住的房子是草屋,不需要建築工人,不需要,我們找一塊地,把地土稍微平一平,鄰居大家幫幫忙把四面牆(土牆)築好,上面搭幾根梁柱,上面蓋茅草。這個茅草屋大概可以用兩年,兩年之後屋頂要重新再鋪草,只要把新的茅草加上去就行了。所以住了十幾年,這個房子你就看到很厚、很厚一層茅草。這房子雖然很簡陋,但是住起來很舒服,冬暖夏涼。因為土牆很厚(土牆通常差不多都有一尺多厚),隔熱的效果非常好,茅草蓋得也厚,所以住起來很舒服。我們燒飯、燒水,用土灶燒柴火,住在鄉下靠近山林,不必去砍柴,樹枝掉下來的就很多。我們小孩每天早晨出去撿柴火,撿一大堆拿回來可以夠兩、三天燒的,所以對佛經上講的「能燒然」,我們感到非常親切。
在台灣,都市是沒有問題,鄉下,尤其住山,我跟懺雲法師在埔里住了五個半月茅蓬。那個時候的茅蓬建在一個山上,觀音山,那個山沒有水沒有電,所以我們也過的是原始的生活,在那裡真的也是搭了個茅蓬。土灶,每天我到山上去轉一圈,撿樹枝回來燒。山上有一個泉水,確實給我們帶來方便,我們用竹子,把竹子裡的竹節打通,把竹竿一根一根接起來,把水引下來,也有自來水了,完全是就地取材。所以佛把這些柴火比作煩惱,把般若智慧比喻火,這一把火把煩惱統統燒乾淨了,就這麼個意思,「能燒然」。
唯有智慧能轉煩惱為菩提。在什麼時候轉?真的是一切時、一切處,問題就是你會不會?這個會不會裡面,真正的意思是你會不會用智慧,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用煩惱用智慧,這就叫轉煩惱為菩提。智慧永遠是清涼的,不生煩惱。再給你說,真正會用智慧的人,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前面滅諦裡面講的「無為」。如果起心動念,這就是煩惱,這就是無明,你處理事物就不能圓滿;你要是完全用智慧,你處理一切事物決定是圓滿的。但是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在世法裡面講,大學問;在佛法裡面來說,得道的高人他才能做到。
見到這個人喜歡,見到那個人討厭,見到這一樁事情歡喜,見到那一樁事情不歡喜,凡夫,不是修行人。修行人修個什麼?就在這些境界裡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學習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學這個東西。當然這個事情不是短時間能夠學成的,要長時間。一般來講,真幹,時時能提得起警覺,古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時時刻刻都提得起警覺,不用妄想分別執著,一般說起來,總得十年、二十年。有十年、二十年的修養,你處事待人接物心平氣和,我們一般人講,那個火氣完全沒有了,讓人接觸你,他有什麼感覺?一團和氣,溫和。
我們要記住,孔老夫子做學問,真正到功夫得力是什麼時候?四十歲。三十歲的時候,他做學問的目標、方向、方法正確,真正得到受用是四十歲,四十而不惑。不惑,不迷惑;換句話說,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自己有能力能做得了主。我們一般講開悟了,雖然不是大徹大悟,真的他開悟,他有悟處,一團和氣。夫子,你看學生對他老人家的讚歎,學生大家在一起讚揚夫子之德,用了五個字「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他一生在生活當中表現的。於是中國凡是讀書人都是以這個為自己修養的標準。
儒家以夫子做標準,學他的溫良恭儉讓。孔老夫子為中國人樹立了典範,大家都肯定這是道德修養的標準。他說「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真正知道因果報應。「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這隨心所欲不踰矩,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十五歲開始學,到七十歲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我們學佛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學習的榜樣。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修學綱領,是三皈、五戒、十善、六波羅蜜、四攝法,再加上普賢菩薩十願,這就圓滿,出世間的大聖大賢。總的綱領三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總綱領。煩惱的根就是迷邪染,智慧,真實智慧是覺正淨,智慧生起,煩惱就沒有,「能燒然」。
第二句『或名最上品』。我們中國諺語有一句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話不是沒有根據,確實有根據,根據孔老夫子所說的。《論語》裡頭有一段話說,這是夫子自己講的,「吾嘗終日不食」,我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我在想,這世間無論什麼事情,都沒有真正的利益。「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唯有讀書高,不如學也,向古聖先賢學習。為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孔夫子確實是個聰明人,是個有智慧的人,他的人生他有方向、他有目標。他的目標不是世間的功名富貴,五欲六塵享受,他不是的,他的目標是聖人,讀書志在聖賢,不是求功名利祿。讀書為什麼?讀書是希望自己作聖人、作賢人,什麼是聖人?聖怎麼講法?在中國字彙上,聖跟神意思相通,所以神聖常常連起來講。神聖是什麼?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搞清楚了,這個人就叫神人,就叫聖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知道,這個人叫凡夫。神聖本來的意思是這樣的,沒有迷信,所以人皆可以作聖人,人皆可以成為神聖,你要肯學才能達到。
確確實實能夠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真相,你的生活會非常快樂,但是不見得是富有。縱然是貧困,他快樂,顏回就是很明顯的例子。顏回物質生活非常貧乏,但是他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快快樂樂。他是孔子的學生,孔老夫子對他非常讚歎,學生當中排名他第一,他樂的是什麼?道!物質生活不在乎,吃飽了就行。衣服能穿得暖,三餐能吃得飽,快樂的不得了,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佛家,道家,稱之為什麼?道人。道人是什麼?放下,沒有一樣放不下,統統放下,無事,這是「最上品」。
諺語裡頭也說,「人到無求品自高」。於世出世法無爭無求,無有欲望,那一般說這種情形,人不就墮落了嗎?這個人不是懈怠懶散了嗎?這是一般人的看法。實在講,凡夫必然是這個結果;道人可不然,道人是正面的,他的智慧增長,他的煩惱天天在下降,智慧天天在提升,所以他快樂。這個話,《論語》裡頭頭一句就講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是喜悅,是從內心裡面往外頭流的,不是外面的刺激。他就一個人住在荒山野嶺,人跡不到,搭個小茅蓬在那邊住,快樂無比。世間人完全不能了解,認為他很寂寞、很孤單、很可憐,不是,那個境界是一般人永遠沒有辦法想到的。真的,唯有讀書高,「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得到了。
我們世間,中國人一般講高人,凡是高人物質生活都很清苦的,所以清高這兩個字常常連在一起,清貧高尚!有道德,有學問,有涵養,他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就一般來講,與大自然合而為一,他的目標;在佛法裡面來講,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無上菩提,他求的是這個。這裡面有不可思議的境界,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他心清淨,清淨心就是禪定,禪定就能突破空間維次;對於世間前因後果,他明瞭,對出世間不同的空間維次,他也知道。所以他的活動空間,他的生活情趣,我們凡夫沒有法子知道,境界不相同。
道,確實是「最上品」。在世間法來講,聖賢的智慧是最上品,不是科技。科技的發明確實是給凡夫帶來方便,對於這些高人,那是累贅,他要這些東西幹什麼?我們今天渡河要用船,我們在佛門裡面看到,達摩祖師渡長江不用船,江邊上蘆葦拔下一根,丟在水面上,他踩著蘆葦就過了江,你看多方便,哪要那麼麻煩?你們昨天晚上念《三時繫念》,《三時繫念》講「浮盃過海」,那是杯度和尚,他過的那個海並不太遠,是在什麼地方?香港到大嶼山這個海面上,他用一個茶杯丟在海裡頭,站在這個茶杯上,他過海了。所以對他們來講,所有一切科學這些玩意、把戲,他都覺得太笨,哪要這麼麻煩!
《神僧傳》裡面還有一個名字我記不得了。早年我讀的這些書有這麼一個印象。有一位法師(那個時候的京城在長安)他要回國,這是印度來的一個法師要回國,長安信徒很多,發心請他吃飯,餞行,給他餞行。他還有兩天走了,跟法師約定明天中午到我家,我供養,法師歡歡喜喜點頭,好。另外一個人講,明天中午到我家,他統統答應。到第二天中午,真的法師來了,每一個人都歡喜;你看多少人供養法師,他到我家來了,歡喜得不得了。這供齋完了,到第二天去送行,十里長亭去送行。每個人講法師昨天看得起我,到我家。那個說不對,明明中午到我家去,這大家一傳起來才知道,他有分身術同時到幾百個人家應供,他都去了。大家這一對證,知道分身術,他有分身術,我們現在科學技術還做不到,還沒有辦法做到分身,他能夠分身做得那麼自在。
旅行,現在旅行坐飛機也很累,並不自在。達摩祖師給我們示現了一個神蹟,有從西域回到長安的,有兩個人,沿途跋涉走了好幾個月,回到長安跟大家說,幾個月前他在那裡看到達摩。有人想想,那個時候達摩在中國,怎麼會跑到印度那邊去了?這是不可思議的能力,我們現在講特異功能,講神通。現在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這些是人的本能,六種神通都是本能,天眼,你眼見的能力遍虛空法界沒有障礙;聽,能聽過去未來也沒有障礙;變化,飛行,這屬於神足通。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多遠?當中隔了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當中間隔距離是十萬億個佛國土,就是十萬億個大千世界那麼遠。要多少時間能到?一念就到。光也做不到,光不要說通過大千世界,現在科學家很清楚、很明瞭,光的速度通過我們現在的銀河(銀河系從這一邊到那一邊)要二十萬年,光的速度來走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你看佛給我們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彈指就到了。科學沒有法子,做不到,所以他也不相信,沒有辦法解釋。
佛跟我們講本能,你有能力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你也有能力知道別人心裡在想什麼?他心通。這種能力我們現在喪失掉,怎麼喪夫掉?妄想分別執著喪失掉,怎麼樣恢復?佛給我們說,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恢復,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叫做禪定。所以禪定功夫愈深,你突破的層次就愈大。隨著禪定的功力大小,你恢復的能力多少,這是成正比例。佛這些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實驗,怎麼個修法?「道諦」就是修行的方法,你看這裡面講的這麼多,每一種都是,你看哪一種適合你,你就用哪一種,只要認真,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去學習,你一定能恢復。但是這裡頭總原則一定是斷煩惱,煩惱不斷不行。無量無邊的方法,都是幫助你斷煩惱,哪一個方法你覺得方便,你就採用哪個方法。
我們今天所採取的是持名念佛,我們用這個方法。諸位要曉得持名念佛就是修禪定,它所達到的目標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就是禪定。一心不亂裡面,功夫有淺深差別不同,到一定的程度,你能力恢復。最先恢復的是天眼、天耳,其次恢復的是宿命、他心;再其次的是神足,最後是漏盡,到漏盡的時候就超越三界,超越輪迴。佛說的這些話,希望我們能證得,不是說了就算,希望你能夠證實,變成你自己生活當中的境界,有體有用。佛說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我們現在失掉本能,這是很可恥的一樁事情,應當恢復本能。它跟科學真的完全是兩個反方向,這是科學不能夠容納神聖的教誨,神聖的教誨可以包容科學,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味道。
第三個名字,『或名決定』。這個名詞也非常好,我們要看這個「決定」,它是在道諦裡頭,道諦裡面決定的目標,決定的方向,決定的方法,就會有決定的成就。世出世間法無論成就大小,總在有決定的信念、方向、目標、義理,你才會有成就;猶疑不決,一事無成。所以大乘教裡面佛常說,疑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精進是菩薩第一善根。這個話說得那麼清楚,決定才會有精進,精進必然有決定。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接受,能夠相信世尊為我們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造萬物,只要你能夠真的相信佛這個教誨,我們就能夠得到決定的效果。
人何以能成佛?沒有別的,天天想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佛,當然就成佛;你想菩薩就成菩薩;你想羅漢,你就成羅漢。那麼現在人他想什麼?他天天想發財,對於錢財貪而無厭,果報是什麼?餓鬼道。貪心變餓鬼,瞋恚下地獄,天天想著冤仇、怨恨,這個果報在地獄,沒有一樣不是決定。所以「決定」在此地是個原則,那要看你的方向、看你的目標,然後告訴你,你決定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要明瞭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們有堅定的信心,有決定不變的願望,放下萬緣,求生淨土,你就決定得生。給我們一個堅定的信念,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全程肯定。
在現前我們學習階段當中,我們決定遵循經典的教誨,決定要捨棄自己的成見,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一定要放下,決定遵守佛陀教誨。佛陀教誨很多,我們只抓住幾個綱領,那就是決定成功之道。淨宗方便,經典少容易受持,所以我們提出行門,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五個科目,不多,很容易記。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不違背這五個科目就成功。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1:14:5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