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八四卷) 2003/8/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084
諸位同學,請看《華嚴經?四聖諦品》,娑婆世界「苦滅道諦」末後這一句:
【或名十藏。】
『十藏』,前面將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介紹過了,今天我們看第六「施藏」,施是布施。菩薩秉性仁慈常行布施,看到眾生有需要,尤其是迫切需要,無論是財還是法,一定會盡心盡力的歡喜布施;布施之後,決定沒有一絲毫後悔的念頭。這個事情我們常常會遇到,有時候發生在自己身上。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們要學布施,也認真學了,可是布施之後確實有後悔,無論財施、法施都常常有這個現象。慢慢學久了,自自然然培養成習慣,這個念頭才逐漸消失。到最後,布施只有歡喜心,而且布施出去之後,決定不要問他做些什麼。如果我們布施,譬如最常見的財布施,布施財物,總是常常念著:他拿這些錢去做些什麼用處去了,用得恰當不恰當?這樣的布施心,心不清淨,這不是菩薩。
布施心不清淨,他得福報,但是得福報也很辛苦;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社會上有許多人賺錢,無論經營什麼樣的行業,錢確實是賺了,賺得很辛苦。這是什麼原因?就是過去修因的時候,是布施了,布施得不痛快,布施得很勉強,布施之後又有後悔,所以果報還是會得到,就是很辛苦。如果是歡歡喜喜布施,施了之後,根本就不問他是怎麼做法,心地完全清淨,將來得果報,你說施財,你得財的時候很容易;你經營一個事業,賺的錢自自然然而來的,不操一點心,不費一點力氣,他就得來了。這是什麼?所以說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佛經這個說法,基督教《新舊約》也是這個說法。
佛經傳了三千年,好在古人非常慎重,決定不能改動經文,這是世世代代高僧大德們都遵守的。如果懷疑這個經文哪個地方有錯誤,字錯了,這一句有問題,只能夠註解在旁邊,你懷疑,用註解,原文不可以更動,這是做學問正確的態度。但是西方人就沒有中國人這樣的嚴謹,他們經典確確實實世世代代都有人在那裡改,改得大概原本的面目我們都看不到了,最後變成以訛傳訛。有很多人提出很有力的證據,《新舊約》在這麼長的時間,這兩千年的時間,很多人把它改了,所以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通過翻譯之後,翻譯的人有的時候也用自己的意思把原文改了,這個都是很常見的。因此我們在經典裡面有看到很矛盾的話,這是決定不應該的,這是最明顯的,原文被改動,要不然耶穌說的話,前後不可能矛盾。
無論哪個宗教,創教的聖人都教導我們要仁慈、博愛,要常常幫助苦難的人,幫助那些需求的人,決不求果報,只為利益眾生,這就是布施。布施是菩薩行第一個重要的科目,菩薩修十波羅蜜,布施是第一。十波羅蜜要是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外布施,因為布施的內容有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裡頭又有內財布施,又有外財布施,把十波羅蜜全都包括了。我們這才明瞭,諸佛如來、菩薩、聲聞教化眾生,教什麼?這些人學習、修行成無上道,他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說穿了,布施而已!就是修布施。
《華嚴經》上講十種施,我們在此地也略略的為諸位做個介紹,因為這是我們現前就應當學習的。第一個叫「分減施」,這是我自己能夠節儉一點,我把我節儉的來做布施,我想有這種心的人不少。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最初印經,我第一部印的經是《安士全書》,台北志蓮精舍,以後這個機構沒有了,那個時候是曹居士發心,他建的精舍,請我去講經。我那時候提倡印《安士全書》,精裝一冊,印得確實很莊嚴,讓人看到這個書能生歡喜心。當時印這個書一冊是台幣二十塊錢,民國六十年,三十多年前了,現在民國是九十多年,三十多年前。我民國六十年在這個地方開始講《華嚴經》,講《華嚴經》當然要印經本。當時我找了一家印刷廠給我估價,印《華嚴經》一千套,每套十二冊,完全照台中李老師所用的經本。但是李老師用的經本是線裝十二冊,字很大,是十六開的,我把它縮小印成袖珍本,平裝,也是十二冊。十二冊合起來大概有這麼厚的樣子,一冊兩塊錢,所以一套《華嚴經》的成本是二十四塊。
從那個時候以後,我用錢就很自然的會想到:我要能省兩塊錢,這世間就多一本《華嚴經》,我能夠省二十四塊錢,這世間就可以多一套《華嚴經》,這樣叫做分減施。自己在生活上儘量節省,把錢用來修福。印經真是福慧雙修,印經需要錢,財布施;但是你所印的經書是法,你把這個法供養給別人是法布施。所以印經是財布施、法布施一舉兩得。我做印經這個事情,實實在在講,是受印光大師的啟示。印祖一生幾乎沒有做別的事情,他真的是專,教我們修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教我們用錢也是一門深入,他老人家不做第二樁事情。
祖師七十歲才被人發現,換句話說,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他,默默無聞。他在普陀山,這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普陀山藏經樓擔任一個執事,就是管藏經樓的。就像我們現在的圖書館,我們圖書館的館長,就是這樣的職務。他管藏經樓三十年,所以這三十年他沒有離開藏經樓,天天在讀經、在閱藏、在念佛。這麼長的時間,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厚積薄發,他的道德、他的道行、他的學問成就了。
七十歲那年,上海有些學者,學佛的居士們,那是民國初年我們佛門裡面的大德,真正有學問、有道心、有修行的在家居士,他們到普陀山去拜佛,旅遊、拜佛,無意的在藏經樓遇到印光法師。看到這個老人道貌岸然,威儀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樣,叫這些人一接觸生起恭敬心;跟他談吐,才發現是佛門真正一個大德,這被他們發現了,沒有想到普陀山真的有一位高僧大德。以後,離開之後,常常寫信提出佛法一些問題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都很詳細給他答覆,這些往來的信件就是現在《印光大師文鈔》。這些大德很難得,他們在學術界也有相當地位,將這些信件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於是許許多多人都知道普陀山有這麼一位高僧大德,他的名就出去了,以後去訪問、去請教的人愈來愈多。
他離開普陀到蘇州,晚年就住在靈巖山寺。靈巖山寺這個道場,當時人家請他去住持,這個道場送給他,他老人家也很歡喜接受了,不做住持,他請一個法師來做住持,妙真法師。他自己任何執事不擔任,在靈巖山寺闢了一個關房,在那邊閉關,在那邊清修。老法師的聲名遠播,求皈依的是愈來愈多,有些遠地的,那時候交通不方便,老和尚大開方便之門,用什麼?通信皈依。把皈依證寄給你,給你起個法名,寫一些文字開導你,教你怎麼樣修行。十方供養多了,他老人家收到這些供養就做一樁事情,印經。
所以在蘇州報國寺成立一個弘化社,弘化社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佛經流通處,拿這個錢做基金,專門印經布施。所印的這些經論、善書都是他老人家選定的,校對很仔細,很少有錯字。所以我們在台灣看到弘化社的本子,我們都把它看作善本,善本就是很少有錯字,是個很可靠的版本,它的排版、紙張、裝訂都相當考究,讓人看到這個本子就生歡喜心,無論分量是大小,就是小冊子也讓你看到生歡喜心。這就是十方供養做一樁事,我怎麼知道這老人家只做一樁事情?我看到,也是弘化社出版的小冊子,在上海仁王護國息災法會開示,這印光法師講的,他一生沒有講過經,就講這麼一次。仁王法會七天,每天有一場開示,講了七天,最後一天舉行一個三皈五戒傳授。這個三皈五戒的開示也附在後面,所以總共是八天的開示。第一天的開示裡面就提到,當時北方有災難,老法師聽到了,他就從弘化社印經的款項裡面,提撥三千元大洋去救災。我看到這一條,我才曉得,他老人家一生一切供養都印經,都做法布施,沒有做其他用途,救災是拿印經錢裡頭撥一部分出來。
我從這個地方學到了,所以我這一生所有大家給我的供養,我也統統都拿去印經。早年華藏圖書館成立,我們圖書館印送經論、善書。以後有緣分,我們在台北成立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這個基金會不是一般佛教道場,這裡面真的像印光大師所說的,我們沒有法會,沒有經懺佛事,沒有一切佛事的活動,專門印經布施,而印經的範圍不限於淨宗;佛門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我們統統都要盡心盡力來服務。當時我們財力還很有限,我告訴總幹事簡豐文居士、告訴大眾,我們印經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孤本,我們要印。為什麼?希望能保存,使這個經本不要斷絕,印孤本。第二個方向,是現前各宗各派所需要的,現在他們需要這些典籍來修行的,這個我們要優先印。有這兩個目標,我們認真努力。到以後,外國,像小乘國家巴利文的經典、越南文的經典、暹羅文的經典,他們也來找我們。行,我們發心贈送給他們,只要他把經本送來,我們一看確確實實是佛經,不是偽造的,我們都歡喜籌款來幫助他印,印了贈送給他們。
所以「佛陀教育基金會」是全世界佛教的一個後勤單位、補給單位,做了很多的好事,印送經書、佛像,我們做這個服務工作。實際上基金會性質跟印祖的弘化社沒有兩樣,只是名稱不相同,我們的業務是相同的。我們印送的範圍非常廣大,遍及全世界,決定不是專弘一宗,不是的,我們為全世界佛教來服務,這個緣就結得廣了。所以,以後我到世界各地去參學、去講經,法緣非常殊勝,這殊勝是什麼原因?就是我們基金會對全世界結的緣,所以不結緣不行。這就是我們做布施的工作,我們這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用一次完成。我們大家(裡面所有工作人員)真的是志同道合,歡歡喜喜做這個工作。做了這麼多年,將近三十年,原來都是年輕小夥子,現在差不多都將近花甲之年,我們非常感動,真的,工作人員把一生都奉獻了。所以,簡居士打電話給我,這些人在我們這裡做了二十多年,拿最低的薪資,僅僅能夠養家,晚年怎麼辦?晚年我們要全心全力照顧他們。所以最近在鄉下找一塊地,我去看了,風水還不錯,風景很好,樹木、小溪,尤其小溪裡面的水非常乾淨,一點染污都沒有。在山谷裡頭,大概合中國畝差不多有十畝地,買下來準備在那個地方建一個小型的念佛堂,建幾間宿舍,我們的員工將來老了,有養老的地方。衣食住行,我們基金會要負責、要照顧他們,這是道義,應該這樣做法。這就叫「分減施」,從我自己這一分裡面減損、節儉下來布施給一切需要的眾生。
第二種,「竭盡施」,這就難了,真正是犧牲奉獻,捨己為人。我自己可以不吃飯、可以不穿衣服,我統統布施給你,這是講外財。像剛才我舉的例子,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裡面這些工作人員,在這裡面做了二十多年,將近三十年,這是內財布施。把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精神、自己的體力全部奉獻,這一生雖然很苦,一生做布施,內財、外財布施,來世的果報不可思議,我們世間人常常講修來生福。大家這麼多年做得很起勁,做得很辛苦,別人不知道,我很清楚、很明瞭。
第三「內施」,第四「外施」,這個內外施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外財,身外之物能夠盡心盡力做布施;內財是以自己的體力,為一切眾生服務。而服務的對象是全世界的佛教徒、佛教機構,實在說這種緣分,就是我們講的機會,這個機會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經典上、古來祖師大德也常常告訴我們,世間大富大貴之人、帝王將相,今天工商業的鉅子,他們那麼大的福報從哪來的?從三寶裡面種的福,所以得這麼大的福報。早年,黃念祖老居士跟他的學生們說,這是以後我到北京,遇到他的那些學生,學生告訴我的。他說黃老那個時候常常講法師,他說淨空法師如果要是不往生極樂世界,來生的福報不得了!把這個話傳給我。這是什麼?一生都在修布施,財、法、無畏,內施、外施,我們基金會這些同仁,我們可以說(也能講真的是一生,他們二十幾歲就跟我在一起,現在都是五十多歲了),我也能學黃老居士這個話,他們要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的福報不得了;這一生雖然好像很艱苦,但是來生的福報不可思議,這是肯定的。
但是我們學佛的人知道福不能享,享福沒有意思。你看看多生多劫的修福,你做到帝王、做到宰相、做到元帥,譬如將相,或者是你發了大財,你能享受幾天,福就享完了。享福,自己在高位享福,就很少想到修福,福報享完之後,你這一生所做的行業要是有了過失,麻煩大了,享福很容易造罪業!福享完了,業報現前了,來世要墮落。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警惕我們的「三世怨」,就是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享福忘了修福。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細心的去思惟觀察,然後才曉得,決定不能貪圖人天福報。貪圖人天福報,不墮落的人太少太少了,何必去想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那真叫一了百了,作佛的富貴,這是一般人沒有法子想像的。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常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你要讀《華嚴經》你才曉得毘盧遮那、法身菩薩的富貴,你讀淨土經典,你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富貴,人間天上沒有法子去比。為什麼不去享那種福,何必到人間來享福!這個要覺悟,你到極樂世界享福是永恆的,那是真的福報,在這個世間享福曇花一現,不是很久的。
第五種「內外施」,這十種施裡面,施的類別都是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每一種裡頭都包括這三大類。無畏布施是幫助人度過苦難,幫助人離開恐怖,這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內外施是內外一起施,這是圓滿的布施。第七個是「過去施」,第八個是「未來施」。這個話怎麼講法?這很難懂!我們現在修布施怎麼能叫過去的人得利益?有,特別是在佛門。我們的父母過世了,不在這個世間,我們每天誦經、禮佛,修積一切功德天天迴向給他們,這是布施過去的,這是屬於過去施;這裡面也是有財、法、無畏,以法為主。未來施,未來施還沒有到,這個好懂。我們想到將來,譬如我們想到明年、想到後年,應該給這個社會、給一切眾生多做些什麼樣的好事,這是屬於未來施。時節因緣還沒有到,但是我們先要種善因,將來才能得善果,尤其我們生活在現前這個動亂的社會。
昨天有個同修剪了兩張報紙給我看,什麼新聞?火星。我想大家都知道,這兩天是最接近地球,這次接近距離很近,聽說是六萬年才有這麼一次。有些占星術的人說這不是個好預兆,會給這個地球帶來災難,他把這個報紙拿來給我看,我今天早晨把這篇報導看過了。是不是這個星給我們帶來的災難?如果說這些天象會給我們帶來災難,我覺得這是迷信,姑妄聞之,姑妄聽之,不能當真。真正的吉凶禍福我們要看哪裡?不要看那個,看人心。人心從哪裡看起?從自己本身看起,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念念是善念、念念是善心,以慈悲喜捨對社會、對眾生,這是我們意在布施,這個施心不能中斷,念念相續。至於事相上,那是緣,我有這個意念,遇到有機緣自然就去做、歡喜去做。這兩年確確實實有人來告訴我,說台灣有災難,日本有災難,美國有災難,希望我能去幫助他們。我有什麼力量幫助?實在說,善心、善意、善願念念迴向!現在曉得這真是有用處,不是沒有用處,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結晶的實驗,證明意念會起作用。而且意念超越空間、超越時間,有這個善念的人愈多力量就愈大,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
所以,我勸勉台灣同學印《大藏經》,向全世界布施,這個可以消災免難。《大藏經》是諸佛如來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哪個地方有這個經典就有善神擁護。如果台灣發這個大心,能夠向全世界印贈《大藏經》,好事。我這個提倡,台灣同修們接受了,我選的版本是《龍藏》。今年已經有五百套送出去了,另外還有五百套在印刷廠,大概還沒有完工。所以,我們還有五百套《龍藏》,等全部印好之後,就可以送,這個對於台灣地區一切眾生消災免難,福慧增長,真的是有幫助的。日本方面,去年我去訪問兩次,我在那邊講了一部《八大人覺經》,講過一次淨業三福,給那邊同修們結法緣。我們對日本大概也送了三十多套《大藏經》,送給他們寺院道場,跟他們交流。鼓勵大家認真來學習,以修行的功德迴向菩提、迴向眾生來化解,即使不能化解,也能減緩災難。這是對將來就是屬於未來施。
「現在施」,這是眼前迫切的,這個大家很容易懂得。哪個地方有需求,只要我們能力做到,我們要節儉自己。像在澳洲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他們確實有需要,我們減損自己的需求,我們這個小道場勉強夠用就行了,不要再求發展,把我們這些多餘的錢財幫助別人。自己只要能夠,一般講維持最低的溫飽,日子能夠過得去就行了,要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之後,我們自己怎麼辦?不要考慮這個事情,考慮這個事情你的觀念就錯了。佛在經論上一再告訴我們,財富是財布施的果報,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我們天天在做這三種布施,歡歡喜喜盡心盡力在做,哪有不得福報的道理!所以這個用不著去想,我們需要的財富自然就有,聰明智慧天天增長,健康長壽也天天增長,好事情!
末後是「究竟施」,究竟施是法身菩薩才能做到,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施藏。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接著我們看「十藏」裡面,第七:
「慧藏」,這是說菩薩智慧具足,了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實相。這一切諸法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最後又歸到哪裡,對於這些通達明瞭,這叫智慧。聖賢的教誨不僅是佛教,可以說是世間所有的宗教,世出世間所有的大聖大賢,他們能被人尊稱為聖賢,沒有別的,就是有真實智慧,我們一般說超人的智慧。其實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絕對不是說佛菩薩、這些大聖大賢他們獨有,不是的。《華嚴經?出現品》裡頭,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但有,如來,如來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還有究竟圓滿的德能、能力,還有究竟圓滿的相好,相好是福報,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有缺陷,沒有!諸佛如來他們的智慧德相現前了,換句話說,統統都展現出來,我們大家都看到、都聽到、都接觸到。法身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相好展現出來的,好像跟諸佛如來差不多。九法界的眾生就不能比!在九法界,每個法界都不一樣。人法界裡頭算是相當貧乏的,智慧有那麼一點,不高,也有一點能力、也有一點相好。
而智慧、能力、相好,西方人,像美國凱西的書裡面所說的,統統與前世有關係,這種說法我們佛法承認。佛法講什麼?阿賴耶識裡頭有含藏著這一類的種子。你前世是研究科學的,這一世你遇到那個科學的東西就很有興趣,這個很有興趣是你有業習種子,那是因;現在接觸到是緣;因緣一接觸,你會有新的發明,有新的進展,那是果報。如果是文學,亦復如是,藝術也如是,你喜歡唱歌,你是個音樂家,過去生中曾經學習過,有相當的成就,阿賴耶裡頭有種子。現在一般人講,你有藝術細胞,實在是阿賴耶裡的種子,這一世遇到這個緣的時候,你就特別興奮,你學起來特別容易。在佛法修學,眾多的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有些法門你很歡喜,修學很容易就有成就;換另外一個法門的時候,你就覺得很困難,怎麼樣用功夫也很難有成就。什麼原因?前世有因,這一世是緣。
這一世緣,跟前世的因,要能夠相結合,你的成就非凡,你就有成就了。因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在這個世間想讀書,我們要選哪個科系?一定要選自己有興趣的,這才是真有道理;如果這個東西沒有興趣,但是為什麼想去,「它能賺錢」,那你就錯了。你能不能賺錢不在這個緣,在因,就是說你命裡頭有沒有財富,命裡有財富,無論幹哪一行都賺錢。所以,要想有成就,要想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你一定要懂得,各個行業裡頭、各個科系裡頭,我最喜歡的是哪一樣,你就在這裡下手,你會成就。至於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與過去生中的因有密切關聯,不能看眼前的利害,違背了自己的愛好,違背了自己的興趣,你就錯了,你這一生有苦受了。所以現在失去智慧的人很多,他迷惑了,他讀書選擇科系,將來選擇行業,他總認為哪一個是很熱門的,哪個容易賺錢的,違背自己前世所修學的因,好因。這一生當中無論在哪個行業,凡是我們今天講,有傑出成就的,那是什麼原因?過去的因跟這一生的緣相結合,他選對了,所以他才有傑出成就。
我們學佛也不例外,佛法經論很多、宗派很多,究竟學哪一門好?佛法裡面講契機。這個契機就是跟前世的因有關係,前世曾經學過這個法門、這部經典,這一生當中接著再幹,當然有進步,當然有成就。你的成就愈大,就證明你在這部經典、這個法門絕對不是一世所修的,過去生中,大概累積好多世,你都在搞這一門,所以這一門你今天有輝煌的成就不是沒有原因。過去沒有因,這一生怎麼樣努力、怎麼樣用功,成就還是有限,你的成就在哪裡?你的成就在來生,你的成就在後生。絕對不是一生一世的成績,所以,世出世間法無一不是多生多劫累積的成績,才有那麼樣的輝煌,那麼樣的殊勝!
你能夠通達明瞭這是真實智慧,經上也是這麼說,「了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從業報諸行因緣所造」,但是這些諸法有沒有?有。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真有。你說真有,你違背了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實相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怎麼說?相有性無,真如本性裡頭沒有,相有;事有理無,理就是自性。所以,大乘經教裡常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現相,千變萬化那是識,識是什麼?心想,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心想所生的法不是真的。
《般若經》上告訴我們的真相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真正能夠參透,你的般若智慧現前了,般若智慧的功德不可思議,就像《心經》上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換句話說,世出世間十法界裡頭所有一切苦統統沒有了,離苦得樂。真正離苦得樂要靠智慧,所以禪定不行,禪定是伏,伏煩惱,不能斷。定能開慧,慧開了之後,就把煩惱轉變,轉煩惱為菩提;煩惱沒有了,智慧增長,菩提就是智慧。所以我們曉得,智慧跟煩惱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叫煩惱,覺的時候叫智慧。所以,煩惱不能斷,煩惱斷了,智慧不就斷掉了嗎?轉變,把它統統轉變成智慧,煩惱就沒有了,斷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斷,轉變了,統統轉變成智慧。所以煩惱多不怕,一轉過來的時候,智慧多!
了解事實真相,對於九法界依正莊嚴你就不會有攀緣;我們常講,你不會有佔有的念頭,你不會有控制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你得大自在。我們今天一切身心都不自在,好像是束縛,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沒有放下控制的念頭,控制的念頭就是造成一切不自在、一切拘束的第一個因素。有因、有果!八苦裡面,前面跟諸位說過,有愛別離苦,有求不得苦,這兩種苦的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是佔有。我樣樣都想據為己有,要想佔有,果報就是求不得、就是愛別離。我們要想一切都能夠稱心如意,你就把這個念頭放下;放下佔有,一切現前。你想什麼,這個東西就現前,我們現在還不能夠像他化自在天,不能夠像西方極樂世界,我想什麼,東西就現前了,但是有類似。譬如我想要讀個什麼書,不知不覺過幾天就有人把這個東西送來給你;或者是你無意當中就遇到,你就能夠買到了。這是古德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自己學佛經驗當中屢試不爽。
所以我感謝老師,因為這是最初學佛老師教我的,真的放下。為什麼?我現在要的,是需要;需要,要不要保存?不要。譬如我們今天講《華嚴》,我需要參考的是《華嚴經疏鈔》、《華嚴經合論》、《華嚴經纂要》、《華嚴義海》,這些東西我需要的,它居然就在我面前,我用完之後我就不要了。不要放哪裡去?如果有人想學就送給他,沒有人想學我送給圖書館。我們自己有個圖書館,放在圖書館給大家做為學習的參考資料,我要用的時候它又來了。不可思議!
所以用不著累積在自己的小房間裡面,那是很苦惱的事情,那是錯誤的。一定要相信佛菩薩所講的話,一點都不錯,你能夠捨,就能得,你不捨你就不得。樣樣想據為己有,你就有求不得苦,你想要的參考書你要不到、找不到。不要,它就現前,怪事!其實這裡頭的道理很深,我們一般講感應,這感應兩個字範圍很大,可以跟諸佛菩薩感應,可以跟一切眾生感應,可以跟所有一切物質感應。連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統統都感應,書本也是物質,哪有不感應的道理?只要是物質,再小,哪怕是一粒微塵,我們現在明白了,這是什麼東西?法性!法性是圓滿的,它具足圓滿的德能,所以它跟我起感應道交。
所以,用不著放在心上,心要什麼?心要真誠、心要清淨、心要平等、心要慈悲,而且心量要遍虛空法界;我的真誠遍虛空法界,誠意!清淨遍虛空法界,平等遍虛空法界,慈悲遍虛空法界。這個樣子你好好的去修學,念念不忘,慢慢自己就跟虛空法界合而為一了。這個境界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不知不覺,你就證得法身,自自然然的契入。所以,連凱西他都說了,罪惡的根源是自私,他的書上講的。
這也是我這麼多年來常常勸勉同學們,菩提道上你們為什麼不能契入,我說你們有十六個字的障礙。這十六個字的障礙,你要不能把它放下,你這一生的修學,真的是一分一毫都不能契入,你所學習的都是佛法的皮毛。換句話說,都是佛法的常識,實質上的佛法,你是一點都得不到。為什麼?你有障礙。障礙頭一個就是自私自利,再就是名聞利養,再就是五欲六塵,再就是貪瞋痴慢,我講了十六個字。你們要問我,我對佛法好像很自在。展開經卷我懂得它的意思,字字句句無量義。經典展在面前,長說短說,深說淺說,很自在、很歡喜,好像智慧開了一點。怎麼開的?沒有別的,就是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比你們淡一些。淡一分就比你們高明一分,淡兩分就比你們高明兩分,就這麼個道理。你們要想契入,不難!放下!
放下是章嘉大師教我的,只有你真的放下了,你才能真正看破;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學問幫助功夫,功夫幫助學問,這學問是智慧!老師教導的句句是真實。我那個時候跟老師學習,我很貧窮。對老師,跟老師三年,實在講,對老師沒有一分錢的供養。為什麼?沒有錢。每個月收入非常微薄,僅夠自己生活費用,哪有錢供養老師!常常在老師那裡請教超過時間,到中午吃飯時間,老師還留我吃飯。所以我對老師感恩,真的愛護、真的關懷、真的教導。我對他的報答是在今天,老師已經不在世了,我今天的修學,我今天所作所為,老師看到了,老師知道了,一定生歡喜心,這就是我報答老師。如果我今天墮落了,我今天為非作歹,我對不起老師,那有罪過!老師如果在,那就太好了,能夠看到我的成就,我能夠奉養老師。
所以今天只有做個紀念的活動,我們在圖文巴有三個主要的堂口,用老師的名字來命名,報恩!我們主要的一個大堂,我們命名為「嘉南堂」,嘉是章嘉大師,南是李炳南老居士。這個堂口裡面有兩張很大的照片,章嘉大師跟李炳南老居士,當中是供奉的阿彌陀佛,兩邊這兩張大相片,是念念不忘師恩。第二個堂口是齋堂,我們叫「韓瑛堂」,報答護法之恩。齋堂用她的名字,她喜歡供齋,她對於廚藝非常內行,也歡喜常常用好齋來供養大眾,所以把齋堂用她的名字來命名。另外就是我們新建的教室,這是個大型的建築,我們命名為「東源堂」,東是方東美先生,我們也有很大的照片,源是李木源居士,護持。我們對於老師、對於護法念念不忘,教導大眾知恩報恩。人,為什麼不知道報恩?他不知恩。知恩自然就生報恩之心,我們這樣做法,提醒大家人生在世不能忘恩負義,忘恩負義果報不善,多半在三惡道。
所以人要講求道義,人要常常念別人的好處、念別人的善行,不可以記別人的過失,這是我常常提醒大眾的,我們的心純淨純善。心裡面只存一切眾生最善的,我們的心就善了;如果把別人的不善放在我們心上,那我們的心就變成垃圾桶,那就壞了,心壞了!心要壞了,你的行為、你的身體都壞了,所以決定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我心上。我這一生的修學,這是我修學幾個重要的綱領、科目。修學有什麼樣的功夫,諸位都看到,這是決定不能隱瞞的。為什麼?在你面孔上、在你體質上、在你生活環境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都不能夠隱瞞。說是隱瞞、欺騙別人,那只能是欺騙愚痴的人,這世間聰明的人、道德之人,你是決定沒有辦法隱瞞他,他一眼就把你看穿了,你怎麼能隱瞞?功夫更深一點的人,你來生什麼樣的果報,他也把你看穿了,這些都是事實。要曉得諸法因緣生,因果通三世,要懂這個道理。
菩薩清楚明瞭,常常為大家演說,演是表演,說是說明,勸導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也都了解世出世間諸法實相。然後不要勸,自自然然你效法佛菩薩,你在這一生一定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真正覺悟的人決定取淨土。為什麼?容易、簡單、快速,成就特高!不是小成就,是大成就!在一生當中,穩穩當當可以能辦到,知道這世間一切虛幻不實,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決定不放在心上。這一生對人、對事、對物,一片真誠,處事待人接物決定遵守佛菩薩教誨;對一切眾生,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時時刻刻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在前面都跟諸位詳細說過,方便兩個字非常非常重要,能不能在這一生有成就,關鍵就在方便。
再看下面第八個「念藏」,註解裡頭說,「為菩薩捨離痴惑,得具足念,能憶知一生乃至無量百千生成住壞空,一劫乃至無數劫一切諸佛出世各說諸佛名號授記、修多羅等十二分經,及眾會根性盡能記憶,是名念藏」。這個「念」就是我們世間人常講的記憶力,「念藏」不是講別的,跟我們念佛的念,意思完全不一樣,這是講記憶力。換句話說,也是修行的功夫突破空間維次,在六種神通裡面講,宿命通,能知道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在一般大小乘經論裡頭說的,這個能力在小乘大概是二果、三果,應該是二果。初果,這六種神通,初果須陀洹他就有天眼通、天耳通;二果斯陀含,他就有宿命通、他心通,這兩種有,別人心裡頭起心動念他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自己知道。到三果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變化,我們常看《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那是屬於神足通,他能分身,他能變化。所以這個「念藏」在小乘二果就有了。
但是二果雖有,突破空間層次有限,不能像此地這樣,此地這個能力太大,「一生乃至無量百千生」,這個太大了。在經論裡頭佛告訴我們,阿羅漢(這是小乘最高的果位)他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我們就曉得阿羅漢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不是無量世。二果知道的那就有限,不可能是五百,充其量應該是五十世、一百世,那也就相當可觀了。我們看到西方許多近代的催眠報告,我們看到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不多,這個人在深度催眠之下,他能夠知道八十世以前的事情,八十世一計算四千多年,一世一世的八十世。所以,深度催眠之下,能夠突破空間維次,他能夠回到他的過去。但是他醒來之後,不要說是八十世,過去一世他都不知道。催眠也是被一些科學家肯定,實驗的次數太多太多了。在國外,許許多多人用這種方法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的一些狀況,造作的這些因跟這一生當中的果報它相應,知道這一生苦樂之由來,這個有很大的好處。為什麼?了解業因果報之後,這人心定了,不怨天不尤人了,絕對不會怪別人。知道什麼?原來是自作自受!受了冤屈也不會喊冤。為什麼?冤屈也是有業因的,不是沒有原因的,沒有一樣事情是沒有原因而起來的,沒有,從來沒有過。這個地方當然是指的法身菩薩,他才有這麼大的能力。
前面也說得很好,他能夠捨離痴惑,痴是愚痴,說痴惑就是見思煩惱斷盡了;見思煩惱斷盡了,阿羅漢的境界,是小乘。如果大乘阿羅漢,大乘阿羅漢是法雲地的菩薩,那還有什麼話說?當然他能夠修持,知道「無量百千生成住壞空」。無量!前面加無量,不是一百世、一千世,無量個百世、千世。成住壞空是一個大劫,這不是一世、兩世,不是一生、兩生,一生、兩生時間短。成住壞空是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
下面說得更多,「一劫乃至無數劫」。從這一句看起來,這個「念藏」至少應當是八地菩薩以上;正說,應該是法雲地,否則的話,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能力。真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一切世間、一切活動,他統統都知道、統統都明瞭。諸佛菩薩示現在一切世間,他所做的活動只有一個非常單純的目標,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超凡入聖,絕對不會危害眾生。這是大家必須要記住的,我們學佛就學這一點,決定不傷害任何一個眾生。那個眾生造作很重的罪業,對我有傷害,我不能有絲毫念頭傷害他。為什麼?他對我有傷害的時候,是他愚迷,他不覺,他才幹這個事情;我今天明白、覺悟了,我不會再幹這個事情!即使冤家、即使對頭他真的想傷害我,我也不會有一絲毫念頭去傷害他、去報復他,沒有,絕對沒有,這叫學佛。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在念佛人來說,就是將來往生提升自己的品位。
念佛同學要常常想到《彌陀經》、《無量壽經》,經上常講「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念這一句話要想想自己善不善?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還有絲毫不善的意念,我們念這一句就要生慚愧心:我怎麼還有這個不善的念頭!實在說,一切眾生造作不善,他有不善的果報,我何必去干涉他?他有不善的果報,我們都不應該有這個念頭,為什麼?傷害慈悲心。看到他將來墮三途受苦報,要生憐憫心,他可憐、無知、愚痴,現在他造罪業,將來他受果報。你的心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會看得很清楚,你不會有一個不善的念頭生起,這是你修行,說是功夫得力了;我們不敢說到家,功夫得力了。
功夫得力,那將來自己成就、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有把握。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對自己希望自己提升得要快。為什麼?災難現前,這不是一個太平盛世,要快速的提升,要勇猛精進,勢必要放下萬緣,要放下身心世界,這個東西是累贅、是負擔,要把它捨棄。讓自己精神、身體輕鬆,佛法的名詞叫輕安,身心健康,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決定不再找自己的麻煩,實在講,別人不會找你麻煩,找麻煩的是自己!自己不能再跟自己找這些負擔,要統統放下,一心一意專求淨土、專修福慧。
處事待人接物,必須要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不能隨自己意思,隨自己意思沒有不造業的。應當怎麼樣?隨順經典教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認真努力做,經上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違背,那你這一生得大自在!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之前,我們這個身體留在世間,隨緣而不攀緣,遊戲神通。再加一把勁,功夫成熟了,往生自在,想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能走得了。這個世間再大的災難與我不相干,災難臨頭,我到極樂世界去了,絕對不會受這個災難。
所以這個地方所講的是菩薩境界,這不是我們的境界,他能夠憶持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種種活動;能憶持他當然就學到了,佛怎麼做,我也怎麼做。對於佛的現身說法沒有一樣不清楚,佛對一切眾生,種種不同的眾生,他說出種種不同的法門,沒有一樁不清楚的。教化眾生還有困難嗎?沒有了,真的得大自在了。念藏。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1:13:4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