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五0卷) 2003/5/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50
請掀開經本,繼續看第五段攝取世界,如來名號第五句:
【或名過去藏。】
這名號是隨順眾生建立的,因為在法身菩薩的境界裡面,已經沒有所謂過去、未來,時間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空間沒有遠近,時間沒有去來。隨順凡夫,說有三世,說有十方,所以講過去。說「過去」這意思,跟前面講的「大伏藏」很接近。「大伏藏」是講事實真相,這地方加個過去,意思就是說本有的,不是現在修的,不是現在新得的,這意思很重要。修行證果你所悟得的,智慧開了,或者是你所得到甚深禪定,所顯現的智慧,所現的殊勝境界,無一不是你過去自性當中本有的,是這麼個意思。
自性本來具足,這是六祖在《壇經》裡面覺悟之後說了這麼一句話「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宗門徹悟之後說了一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沒覺悟之前到處參方。什麼叫參方?參是參究,是向別人請教,請別人指導。請什麼人?方,方家,大方之家;這句話是說,大有成就的人,德行學問成就了,稱他作方家。參方,沒有悟之前參方,「踏破鐵鞋無覓處」;這一悟之後,原來「得來毫不費工夫」,就在眼前,隨拈一法無不具足。不但具足是圓滿的具足,一一法中具一切法,《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只能夠體會很淺顯的幾分而已,深廣不可思議,『過去藏』的意思。再看下面第六個名號:
【或名寶光明。】
『寶』,世間人特別是凡夫,我們印象最深的,眼前的人道,世界上這些人們,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地區,也不論你信仰什麼宗教,也不分族群,誰不愛寶?佛經裡面所講的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這些稀有的金屬、稀有的礦物,人人都喜愛,價值都很高。擁有寶藏,你的物質生活就解決了,可以過富裕的物質生活。佛法裡面講寶,並不重視這些東西,它為什麼不重視?這些東西「唯識所變」。它重視什麼?重視能變的,這東西所變的。你要把能變的拿到,試問一問,這世間哪一樣東西不是寶物?全都是。為什麼?你會變,你都把它變成寶物,無量無邊的寶物,會變。變要不要作意?我想把它變成什麼樣,需不需要想一想?不需要。好,這個自在,自自然然它就變了。
華藏世界眾寶所成,極樂世界無量寶成就。阿彌陀佛、毘盧遮那又何嘗有意思?這兩個世界純一清淨。尤其是華藏,全是法身菩薩,不雜他眾,真的是純一清淨。極樂世界雖然有沒斷煩惱的,帶業往生的,看起來好像是不齊,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統統都成阿惟越致菩薩,你說他齊不齊?所以依正莊嚴,真正是『寶光明』。我們知道佛用這一個名稱,肯定名實相副。這世界攝取世界,攝取世界大,我們知道跟娑婆世界一樣,這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大千世界裡面,當然也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在實報土裡面名實相副,肯定是「寶光明」,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有實報莊嚴土。下面第七個名號:
【或名離世間。】
本經第三十八品就是「離世間品」,佛要教導我們怎樣出離世間。六道是世間,十法界是世間。出離世間的方法很多,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本經「離世間品」裡面,佛說了兩千個法門,問題是你會不會?如果你要是會,哪一個法門都能出離世間。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世間」?世間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世間是煩惱、是染著、是結使、是繫縛、是不自在、是苦。本來沒有世間。世是時間,你看中國這文字三個十,三十年為一世,過去、現在、未來稱之為世。間跟界是一個意思,我們通常講,現在講世界,世界、世間是一個意思。間是講的空間,空間有十方,四方、四維、上下。佛眼睛當中,世間就像一個牢籠一樣,像個監獄一樣,你在這裡面,哪有好日子過?你要過大自在的生活,你要超越世間。超越世間用現代的話來說,超越時空。
時空怎麼超越?時空沒有了,就是『離世間』,時空還存在,你離什麼世間?時空能沒有了嗎?能,現在科學家都肯定。科學家認為在某一種狀況之下,時間、空間不存在的,這發現實在講很聰明,不容易。這種話在過去只有佛經上講,除佛經沒聽說過。但是古時候人老實,佛怎麼說他就相信。相信,好,為什麼?佛教給他一些方法,教他去證實,這是佛法高明之處。佛不說妄語,教你個方法,你去證明,你依照這方法去修,修到一定的程度,確確實實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那個時候你不能不佩服佛陀,佛陀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自己親自證實。所以,佛家講的每一個法門都要求你去證,信解行證,你自己要親證你才得受用,你要不親證你得不到受用。
時間空間等於零了,《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說是真的不是真的?時間空間等於零,所有一切的現象豈不是幻化的嗎?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在大乘佛法裡面法相宗,根本就不承認這世間一切諸法的存在,他們不承認,他承認什麼東西存在?唯識,唯獨「識」是真正存在。識是什麼?識能變,一切萬法是所變,就是時間空間都是所變,它不是能變,能變的是識。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識。他說唯識,這境界相當高了,但是在一乘法裡面,它還是屬於不了義,還是隔一層;究竟了義,識也沒有,一真法界。這些我們常常在經裡面讀到,常常聽說,聽得耳熟了,也能說幾句,但是實實在在不是我們的境界,說老實話我們離不了世間。如來慈悲,給我們做特別殊勝的方便,那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帶業往生,生到他那裡去了,離世間了。
末法凡夫要想出離世間,證得無上菩提,除了這條路之外,確實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佛這麼說,菩薩也這麼說,祖師大德統統是這麼說,我們自己怎麼辦,接不接受?不接受,雖然經上講的八萬四千法門,行嗎?有這能力,有把握這一生當中能成就嗎?別說大成就,最低的成就,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小乘須陀洹果,你有沒有能力在這一生當中證得?其他的不談了,證得這果位,你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得一個小果,沒有離世間;但是在這世間,你得到保障,你不會墮三惡道,已經不容易了。要跟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相比,那不能比,比不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品煩惱也沒有斷,靠什麼?靠信願行三資糧,靠阿彌陀佛本願加持,就是四十八願。我們修淨土,求生極樂世界,必須要知道,要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我自己的本願才能往生。自己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不一樣,相違背,你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你跟阿彌陀佛不是同志,你們志趣不相同,怎麼能談得攏來?所以決定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那就肯定去。
念佛人不能不知道,果然我們跟阿彌陀佛這四同,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你念這佛號念念相應。古德跟我們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叫相應你要懂得,我們的心不是佛心,佛心是什麼?我們講的最簡單最容易懂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佛心。我們是不是這心?佛的願,願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願一切眾生早生淨土,我們是不是這個願?佛對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虛情假意,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是不是這樣待一切眾生?所以要想想,願同不同?《無量壽經》不能不念,經上所講的你都能夠落實,都能夠實現,你跟佛完全相同,這時候發願往生,那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這世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總得要清楚、要明瞭。出離之心,一定要有,沒有離世間這意願,佛經上講的大家現在都知道,都很熟悉,「一切法從心想生」,你這心想裡頭沒有離世間,你怎麼能夠離得了世間?你對這世間還有留戀,你就離不了,對這世間沒有留戀,你才能夠離得了世間。下面第八個名號:
【或名無礙地。】
「地」是菩薩的地位。『無礙地』,哪一地是無礙地?法身菩薩,地地都是無礙地;這經上跟我們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一修一切修」。所以從圓教初住菩薩就入無障礙境界,無障礙境界是華嚴境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這經上我們曉得,初住以上,一真法界無礙,十法界裡面有礙,你層次愈高愈接近無礙。祖師大德常講,這四聖法界是相似佛,很接近,很像。六道裡面功夫真正得力,觀行,這是天台家的講法,把佛分為六類。我們今天一般人說的佛,名字佛,在理上講都是佛,理即佛,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從理上講,一切眾生都是佛,為什麼?他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所以從理上講統統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佛。從事上講那就不是了。事上講,這些凡夫是名字佛,有名無實,你還是凡夫,你障礙重重,你沒有到無礙。
功夫得力,觀行佛。這觀行佛是什麼境界?真正把自己妄想、分別、成見,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了,不再隨順自己的成見,知道自己的見解、思想不正確,這相當不容易,這是真正覺悟了。沒有覺悟的人,他不會放棄他的想法、他自己的看法,總認為自己的想法、看法正確,別人都是錯誤的,自己比別人高一等,這就是障礙。所以學佛,會,這個會最低限度,會就是承認自己有過失,決定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學佛就是隨順經教,把經教裡面講的道理,落實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教裡面的教誨,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叫觀行位。你能夠這樣做,做到功夫得力,因為粗重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稱觀行,粗重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到四聖法界,這時候不叫觀行,叫相似,愈來愈像佛了。阿羅漢、辟支佛、十法界裡面的菩薩,經上的名詞叫權教菩薩,相似即佛。把微細煩惱習氣也斷了,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這是「無礙地」。
換句話說,你還有煩惱習氣,你怎麼會沒有障礙?你心裡頭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你是道地的六道凡夫,你出不了六道;不從帶業往生,你有什麼本事出去?帶業往生要記住,只帶舊業不帶新業。不要以為說帶業可以往生,沒關係,多造一點業也無所謂,也能往生,這念頭就錯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帶舊業不帶現行,現行是現前造作,這個不帶。你要真正懂得這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才肯完全放下,放下業習煩惱,放下之後怎麼辦?依教奉行,讀經念佛。一定是先成就自己,再幫助別人,自己沒有成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
你還要懂得,你自己修行,已經就是在化他了。怎麼說?你已經做出修行的樣子給人看了。教化眾生兩種形式,佛在經上常說,為人演、說兩種形式;演是表演,說是解說。所以你修行,你就真的在表演了,別人看了之後,那個會的人,這佛家講有緣的人,會,他能看得懂,他能體會,有緣,有緣的人得利益。沒有緣的人他看不懂,雖然看不懂,所謂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阿賴耶識裡頭落了種子。由此可知,有緣、無緣都受到影響,這就是:自行就是化他。菩薩化他就是自行,自他不二,自行化他真的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下面名號:
【或名淨信藏。】
這很重要,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在信心。所以佛在大乘戒經裡頭常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裡面最可貴的是淨信,『淨信』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看到有個『藏』字,就是自性本具的,本來有的。現在你不信,為什麼不信?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之後,信心喪失掉了,於是變成什麼樣子?人云亦云。今天信這個,明天信那個,諺語所謂是「流水道心」,水上的浮萍,漂浮不定,沒有信。這種人在世出世間法裡頭,做什麼都不能成就,所謂什麼?見異思遷。世間法裡頭再小的事情,你沒有信心,你都不能成就,有信心,沒有一樣不能成就。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能,你怎麼會不成就?你怎麼能說不會?你不會,我沒有把握,沒有把握就是沒信心,關鍵在信心。信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間法,「淨信」。末後一個名號:
【或名心不動。】
『心不動』就是定。五根五力裡頭說的信,頭一個是信,淨信,第二個是進,精進,第三個是念,第四個是定,第五個是慧,定能開慧。所以,我們學佛怎樣能夠叫這心不動,不動是大定。真正到不動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他不動,所以動的相他就看得很清楚,自己在動中,看到外面的現象看不清楚。這我們有經驗,我們坐車,坐在車裡頭車在動,自己也動,看外面境界都在動,沒有辦法判斷;停下來不動了,外面境界你才能看得清楚。
所以不動地的菩薩能看到極其微細的動態,那就是阿賴耶識裡頭的三細相。七地以前都看不到,八地看到了,看到才能轉境界,看不到你怎麼轉?所以先見道,然後再修道,最後再證道。頭一個是見,你不見你怎麼修?念佛人用這一句佛號修心不動,這是講心裡頭的念頭。真正用功的人,要把這些雜念、妄想雜念,《金剛經》上講降伏住,我們現在講控制住。用什麼方法?用阿彌陀佛。無論是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是惡念也好,念頭才起,「阿彌陀佛」,把這念頭轉變成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決定不許一個雜念跑出來,這叫功夫成片。久而久之,不念也沒有妄念跑出來了,那個時候就叫一心不亂,就叫做念佛三昧,這是功夫,功夫得力了。我們看後面這一句結語: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第六段,東南方饒益世界: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饒益。如來於彼,或名現光明,或名盡智,或名美音,或名勝根,或名莊嚴蓋,或名精進根,或名到分別彼岸,或名勝定,或名簡言辭,或名智慧海。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到這裡是一段。世界的名號好,『饒益』,「益」是利益,「饒」是很多,豐饒。由此可知,這世界的眾生必然是善根深厚,多數根熟,諸佛如來給他們做增上緣,幫助他們成就,給他們最豐饒的利益,豐饒的利益都能夠從名號當中顯示出來,我們看了名號也就知道。『如來與彼,或名現光明』。這名號好。我們這世間,佛在此地名號稱釋迦牟尼,這名號是梵語,意思是能仁寂默,用現在的話來說,對人能仁慈,對自己能夠清淨寂滅。名號是教學的總綱領,教學綱要、綱領。我們看這世界佛的名號「現光明」,現是示現,所示現的日常生活。釋迦牟尼佛也都給我們示現了,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三大類把所有一切示現都包括了。
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能令眾生當下覺悟,能令眾生往後覺悟,都是光明。當下覺悟的,像在《壇經》裡面,惠能大師為惠明的開示當下覺悟了。後來覺悟的,像某些人遇見了佛菩薩,佛菩薩的化身。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三步一拜,走一年多,一、兩年。路上免不了生病,他在路上生過兩次病。在曠野,沒有人救他,遇到一個乞丐,這乞丐看到他很可憐,幫助他,慢慢的病調養好了,他還是三步一拜,拜五臺山。他問這乞丐,這乞丐是他救命恩人:你叫什麼名字?乞丐跟他講他叫文吉,家就住在五臺山,你要到五臺山去打聽,大家都知道。第二次生病,又碰到文吉,文吉救了他。他到五臺山之後,到處去打聽,有個要飯的文吉,你們曉不曉得?人家告訴他是文殊菩薩。恍然大悟,當時不知道,這是什麼?後來覺悟。
你看看該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文殊菩薩現個乞丐身,讓虛雲和尚一絲毫都覺察不出來。在曠野之中遇到災難,附近連個村莊都沒有,討飯的,點點滴滴無不是現光明。這一樁事情,我們前幾年,在香港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是全講,是選講。我們的總講題,用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用這個做總講題,這個題的意思就是現光明。希望我們時時刻刻要記住,學佛菩薩要像佛菩薩一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凡是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的,這念頭不能起,話不能說,事不能做,做了有過失。
修行沒有別的,把自己的過失修正過來就叫修行。菩薩修行,確實沒有一定的,有時候你看他,他表現的是惡不是善,但是那個後果是善,這只有菩薩才行,凡人做不到,這在佛法裡面講,叫逆增上緣。這是一種非常手段,利益某一個特殊的根性,不能用於一般人,用於一般人,造罪業,所以法不是定法。真正有修有學,他能轉境界,遇到挫折,挫折後面是好境界。諸位同學常常跟在我身邊,你們細心觀察,我五十年來,學佛五十年,前面你們沒有見到,後面講經四十五年,這個有些人見到;我初出來講經,這聽眾們都清楚、都明瞭,我這一生弘法利生順不順利?不能說順利,也不能說不順利。這話怎麼講?雖然挫折、障礙很多,真正是得佛力加持,都能夠把逆境轉成順境,把惡緣轉成善緣,不可思議。這不是人力,不是我有智慧,我有能力,功歸三寶,三寶威神加持。
我自己一生,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從來沒有主動過,境界的轉變都是逼不得已。跟我相處久的人知道,我重義氣,對於恩德、情義看得很重,我有報恩的心,我不會輕易轉變,也就是一般人講見異思遷,我沒有這念頭。我很守舊,我也很念舊,早年的老朋友、老同學我常常懷念,所以不是一個見異思遷的人。每在一個地方,我總是希望不要再移動,在一個地方定下來,這是從前李老師教導我的。自古以來,有成就的這些祖師大德,哪一個人不是一生守住這一個道場?不是到處搬家,到處搬家那是遊牧民族,不能成就,總得要紮根。
但是我自己知道我福薄,這我在講經也講了不少次,前世沒修福。有一點小智慧,一點福報都沒有。這一生晚年還有一點福報,是學佛之後才知道修福,沒有學佛之前不知道,學佛之後懂得了,老師教導;章嘉大師、李老師教導我修福,福慧雙修。福報裡面最大的是壽命,能夠延長壽命是一樁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並沒有求長壽,這世間太苦了,沒有好留戀的。但是壽命延長對我確實有很大的利益,什麼利益?經典裡面很多深奧的地方,如果我真的四十五歲就死了,這境界就沒有了。想一想佛在經上講的四種魔,真是很有道理。
四種魔裡頭有死魔。你還沒有覺悟,你功夫還不到家,壽命到了,那真叫麻煩。縱然這一生修得不錯,有福報,來生還能得人身,還能繼續修,這不是沒有(自古以來有),但是這一個生死,至少耽誤二十年,等於說中斷二十年。中斷二十年之後,豈不是又要從頭來起嗎?進進退退,真的是進得少退得多,成就很難,壽命就很重要。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為什麼各個都是一生成就?沒有別的,壽命長。就是佛在經上講,修行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在極樂世界來說不長,他們的壽命是無量阿僧祇劫,你三個阿僧祇劫算什麼?這就說明壽命長,有利於修行證果。長時薰修,我們沒有長壽命不行,你要求佛加持,這是很重要的一條。
怎樣才能得到佛力加持?依教奉行。這裡頭最重要的,誠敬。印光大師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真誠恭敬。用你的真誠心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普賢菩薩第一願教給我們「禮敬諸佛」。我們在許許多多儀規裡面,懺儀裡面你看看多少句「一心恭敬」。儒家《禮記》大家展開,我們印的《禮記精華》都送給你們,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一展開,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儒家成君子、成賢人、成聖人靠什麼?靠「毋不敬」。一切恭敬,這一句話重要,所以古人講「不誠無物」,沒有誠意什麼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大大小小都在一個誠敬。印光大師說得好。我們在《文鈔》上讀到,是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問他入佛祕訣是什麼?這問得好,有什麼祕訣能教我們入到佛門?印光大師就答覆這兩個字「誠敬」。
李老師當年在台中教我們這些學生,他教我的是四個字「至誠感通」。因為我學講經,學講經要求智慧,要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要靠自己,這事情做不到,不可能的,但是你不通,你就不能弘法了,那怎麼辦?求感應,用什麼求?用誠,真誠,真誠到極處叫至誠。真誠就不能夾雜一絲毫的私心,我常講自私自利,夾雜著絲毫自私自利,就把你的真誠破壞掉了;你不誠,你沒有誠意。這是許許多多人想做到真誠,為什麼做不到,原因在這裡。你夾雜你個人的名聞利養、個人的利害得失,加一點點就全盤破壞了。這李老師從前常常告訴我們,醍醐裡面不能有絲毫毒藥,摻雜絲毫毒藥全部都變成有毒;這道理要懂,只有真誠能夠起感應。我曾經跟諸位說過很多次,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得的最寶貴的教訓就這四個字。
在章嘉大師會下三年,最寶貴的教訓「看破放下」,這是他教我的。自己一定要做,努力去做,要把它落實。老師教,你也懂得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是老師的事情,那個責任在自己。所以「現光明」,為諸佛菩薩現光明,為廣大的社會現光明,為一切苦難眾生現光明,怎麼個現法?要把佛在經典上所說的,在你自己身上,完全表現出來。怎麼表現法?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佛教給我們的十善,我們有沒有做到?表現出來,十善放光。佛教給我們的三皈五戒做到沒有?只要做到,統統放光明。
你身上放光,一般人肉眼看不見,有定功的人看見,學氣功的人看見。實在講,這就是西方人講的磁場。磁場現出來的是光環,我們看到佛菩薩這畫像,我們都會畫一個圓光,還有畫身光,真的,全身放光。這光,肉眼看不見,現在人叫磁場,確確實實它能叫你周邊的人有感觸。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你跟他接觸,你會有很好的感受,很安全的感受,清淨的感受;你要遇到一個心地不善的人,殺氣很重的人,他那個磁場就不一樣,你接觸他之後,你感覺得渾身不安,有恐懼。這事情,李老師以前給我講過,親身的體驗。抗戰時候,他見過馮玉祥,這是他印象最深的,這人殺氣重,跟他在一起,寒毛直豎。
如果有能力看到,就能看到他光的顏色,光的大小,諸佛菩薩他們放出來的光是金色光明。佛在經上講有一些魔王道行很高,他們的光明也是金色的,不容易辨別,差在哪裡?佛的光明柔和的,佛光再強不刺眼睛;魔的光刺眼睛像太陽一樣,你沒有辦法睜著眼睛看他。佛與魔差別在這裡,福報都大,因為魔福報也大,他也放光,也現瑞。但是他放光現瑞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恐怖,你跟他在一起常常有畏懼的感觸,你怕他。佛菩薩沒有,跟佛菩薩在一起你會有安全感,好像得到保護;小孩在母親懷抱裡面他感到安全,佛菩薩的磁場如是,這都是現光明。
佛法裡面法門太多了,我們修淨宗的只選很少的幾則,淨業三福十一句放光,六和放光。你有六和敬的心,你跟這世間所有一切人事物絕對不會有衝突,絕對不會有對立,決定不跟人爭執,處處忍讓。六度放光,普賢十願放光,持名念佛聲聲佛號字字放光。光的大小、光的色彩都在你的心,你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光色好。所以,我們每個人依照這些科目來修學,每個人光不一樣,那是什麼?用心不相同。用心相同,真誠的溫度不一樣,有人那個真誠是高度,有人真誠只有幾度,不相同。
所以起心動念,每個念頭都是光明的,言語造作,處處為佛法想。為佛法想就是,希求正法住世,希求正法能發揚光大。現在社會對於佛法確實有許多人誤會,為什麼會誤會?不是經教的問題,是學佛的人沒有依照經教去做,所作所為違反了經教。因為人家沒有看到經教,只看到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是這樣子的,佛教是這樣的。學佛的佛弟子毀滅了佛教,那不是現光明,那是現黑暗。依教奉行,落實佛陀教誨,這是現光明。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所說的,他完全做到,他沒有做到的他決定不說,這是釋迦牟尼佛最感動人的地方,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他講到統統做到,這一點我們要學,要很認真的去學,這種學習就是福慧雙修。在什麼地方?在起心動念之處。這是真實的功德、真實的智慧。希望大家常常記住,釋迦牟尼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的精采開示,「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狹義的說是十善,廣義的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善法,唯有善法才真正的利益自己、利益眾生。
再看第二個名號,『或名盡智』。「盡智」,智是智慧,盡也是圓滿的意思,還有一個引申意思,對自己、對別人自行化他,盡你的智力,不要保留,你的智慧就不斷的增長。如果想保留一點,據為己有?這叫吝法,吝法的果報恰恰相反,愚痴。佛何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就是他能盡智,一絲毫隱藏都沒有,自行化他,無不是用圓滿的智慧,毫無保留。一個人要盡財,你有財力,有多少布施供養多少,你的財源源不斷而來,永無止境。如果你的財不能盡你的財,我自己要留一部分自己用,在餘下來一部分再去做善事幫助別人,你的財庫有限,你決定不是一個大財主。中國古人以范蠡為財神,中國人古時候供財神都供范蠡,有道理;為什麼?他能夠盡他所有,布施周濟窮困,他把它施乾淨。施乾淨之後再從小本生意做起,做了幾年又發了,發了大財,發了之後他又布施,三聚三散,這歷史上記載的。很會理財,很會做生意,賺了錢布施給窮人,自己沒有享受。我賺錢怎麼?我賺錢是為養活苦難之人,為他們,不為自己,一點私心都沒有,有多少捨多少,所以他的財源源不斷而來,證明了佛在經上所說的。
佛給我們講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因是什麼?因是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得聰明智慧也要像捨財一樣,要盡智,決定不能夠吝法,有多少奉獻多少,供養多少,決不能保留。施財要保留,果報是貧窮;施法要保留是吝法,果報是愚痴。經典上諸位常常念到,周利槃陀伽大家都知道,這人愚痴,再找一個像他這樣愚痴人很難找到。沒有悟性,沒有記性,佛教什麼記不住,四句偈都記不住。他的哥哥勸他回家,你這怎麼能學?他哭,佛留了他。佛教他念兩個字,掃帚,天天掃地,手上拿著掃帚,你就念掃帚。念了幾年,他開悟了。佛告訴大家,周利槃陀伽前身是三藏法師,為什麼會得這果報?吝法。教人,自己留下一手,怕別人超過他,不能盡智,所以得的愚痴果報。別人不知道,阿羅漢的神通只能觀察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羅漢看不到,佛知道。佛有善巧方便,幫助他轉迷為悟,轉愚為智,讓他恢復,那個愚痴,天天讓他掃地,做苦工是消他的業障,業障消除了,阿賴耶裡面含藏著功德智慧就現前了。這種手段也不是別人能夠做得到的,佛行。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1:10:1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