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二六卷) 2003/4/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26
諸位同學,請看第二段,此洲之鄰十界,這個十界就是十段。現在我們看第二段,難忍世界,請看經文:
【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為難忍。如來於彼。或名帝釋。或名寶稱。或名離垢。或名實語。或名能調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稱。或名能利益。或名無邊。或名最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難忍』世界,我們從名字上來觀察,這個世界大概跟我們的世界差不多。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娑婆的意思是堪忍,也就是說,真能夠忍受得了。這四天下南方,這個世界的名字跟我們有相似之處,我們就會聯想到,必定這也是一個五濁惡世。濁惡,不怕。這個世間造罪的人固然很多,但是修福的人也有。而且接觸到聖賢人教誨,領悟的人、覺悟的人也還有,所以他能夠感得諸佛如來、菩薩、羅漢到這個地方來應化。所以從這些地方看,這個世界也不錯,佛菩薩示現在其中。
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法都是相對的。難忍可貴之處就是能忍,能忍裡頭可貴之處在覺悟,這個覺悟是知苦,知苦就覺悟了。但是知苦,我們細心去觀察,它有兩種,兩種人都知苦。一種根利的人,求解脫,求道,他想修道可以解脫。另外一種知苦,他是消極的,他不知道求道,他認為生不如死,所以最後走上自殺這條路。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自殺之後比現前生活還要苦。佛告訴我們,道教裡面講得尤其詳細,其實道教講的不是沒有道理,為什麼?佛跟道,實在講在最早的時候並沒有往來,但是他們說的那麼接近,這不容易。
佛說這樁事情在《地藏經》。道教講的就多了,他們說自殺的人,中陰沒有辦法投胎,他要找替身,找不到替身,他就不能投胎。在找不到替身沒有投胎之前,每七天他那個自殺要重複一次。自殺很痛苦,每七天他要那麼痛苦一次,所以那個日子更不好過。儒跟道都不准自殺的,我聽說天主教也不可以自殺,很有道理!
苦,知道苦了,要想離開苦,方法很多。世出世間許許多多聖賢都教給我們方法,在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宗教,境界雖然有高低不同,但是離開現實苦難幾乎都是一致的。世間多數的宗教,目的都是生天,天的福報比人間大多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上去一層,四王天,這個不算高,四王天的福報,我們就沒法子想像。四王天跟我們這邊現在人說有時差,時差很大,不是幾十個小時。四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這麼大的時差。四王天的壽命五百歲。一年也算三百六十天,他們那個地方一天,他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兩天就一百年。你們想想看這壽命多長,福報多大。
再上去我們中國人常講的玉皇大帝,佛法裡面講的帝釋天,頭一個名稱就是『帝釋』,帝釋天是欲界第二層天。我們在史書記載裡頭,古人筆記小說就更多了,人間有大福德的人,死了以後都生帝釋天。帝釋天的壽命一千歲,他那個地方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所以,天上福報大,愈上去福報愈大。所以,許許多多人都把離苦得樂這一樁事情,目標都定在天堂。
佛告訴我們,天堂不錯,是好,佛菩薩都讚歎,但是它不究竟。為什麼?壽命再長它還是有數量,到頭怎麼辦?不能不知道。壽命到了還要六道輪迴,還要搞輪迴,輪迴到哪裡去,完全由業力主宰,自己做不了主,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
天上除了無色界天之外,無論在哪一層天,都有佛菩薩在其中應化。但是佛菩薩在天上,多半都是天人、天王的身分。佛菩薩示現佛身度眾生,肯定在南閻浮提洲,而不在天上;天上常常去教化,不示現在天上。不是佛菩薩有私心,不是佛菩薩有偏愛,機感不同,要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人間雖然壽命不長,生活很辛苦,苦多樂少,容易覺悟;天上樂多,苦太少了,不容易覺悟,不容易教化。三惡道苦太多了,沒有樂,幾乎在那個裡頭變成麻木不仁,你跟他說什麼好話似乎沒有什麼反應,這也困難。所以講到教化,人間還是比較容易。
今天我們看這個世界這麼大的災難,動亂不安,可是我們確確實實看到了一線光明。其他的地區我們去的少,我們得的資訊不多,但是在中國、在台灣,常常有人往來,我們聽到中國現在許許多多地方兒童讀經,這是世間一線光明!幾十年沒聽說過了。而且很多家長熱心支持,甚至於把這個小孩不讓他念小學,讓他上讀經班。政府也有這個意識,不加干涉,好事!
這些小孩在讀經班學了幾年,畢竟他還要去上中學,去念大學,參加小學的考試,聽說成績非常好。這是在實驗的階段,這個實驗如果有相當好的效果,我相信將來可能納入正規教育。這不但是國家之福,這是世界的光明面。推動兒童讀經的這些人,我常常稱讚,這些人都是菩薩,不是菩薩他不幹這個事情。這個事情現在社會上人說這是傻事,把什麼都放下,全心全力來推動這個事業,只有菩薩才會做,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人他才會做。
這些兒童、小朋友熱心的來讀,他們可能就是下一代的救世主。這些小孩來到世間,我相信這裡面一定有大聖人在其中,他們是來救世的,所以從小一接觸就歡喜,父母歡喜,祖父母歡喜。我們聽到之後非常興奮,非常感動,因為只有聖賢的教誨才會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幸福。這個事情也要忍,不能忍不能成就,誰能夠忍到底,誰就大功告成,佛法裡面講功德圓滿。這世界的名稱,從名稱我們能體會這個世界的狀況。
『如來於彼,或名帝釋』。如來在這個裡面,應眾生之感,應化在這個世界。我們知道名號是教化眾生總的綱領,用這個名號,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用釋迦,「帝釋」跟釋迦的意思非常接近。釋迦的意思是能仁,仁慈,帝釋在忉利天我們通常把他翻作「能天主」,中國人也稱他作上帝,稱他作玉皇大帝。我們曉得天人,是修上品十善,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他在天上能做到天王,諸天之中,福德最大。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帝釋者,為天人主,能稱物心故」,這個天人,就是忉利天人,是忉利天人之主。他是個好主,這是領導,現在人講領導,帝王。能稱物心,他所作所為都能夠讓忉利天人感到非常滿意;稱物,物就是講的天人,他們心裡面都非常滿意,這是一個好的領導人。在我們人間來說,得到人民的愛戴,得到全民的擁護。這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施行仁政。
儒家講的君、親、師,領導人,天上的領導人也不例外,只要把這三樁事情做好,他就得人心。第一個是「君」,君是領導,你把他領導到哪裡去?古時候古聖先王做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他把人民領導到哪裡?五倫八德,他把他帶到這個方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常八德,在中國幾千年來這是道統,綿延不絕。
清朝末年西洋文化傳到中國來,中國人一看到西方人科學、技術、軍事、武力之強大,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別人。對於自己的文化喪失了信心,甚至於許多人主張全盤西化,把中國東西全盤廢棄,這一百多年來才遭受著苦難。現在西方人知道,堅甲利兵只能收一時之利,不能長久。武力再強大,你征服一個國家,你能把這個國家的人全部都殺掉嗎?不可能。你造的大殺傷力的武器,造得再多,哪一個人願意用這些武器把世界上的人成百萬、成千萬的殺掉,不可能。縱然你瘋狂了,到處屠殺,你不知道,接著就是冤冤相報,你要瞭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會嚇呆了。
在中國歷史上,這正史上都有記載的,明朝初年方孝孺,方孝孺這個公案。他的曾祖父殺了九百多條蛇,大蛇、小蛇一共九百多條,方孝孺就是那個蛇投胎來的,來報仇。故意反抗皇帝的命令,皇帝發脾氣了,滅他一族,結果他這一個族被殺六、七百人,償那個蛇的命。這是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公案,殺人要償命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你們看看《安士全書》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陰騭文」,你看看文昌帝君一十七世為士大夫。他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跟人結的冤仇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愈報愈殘酷,無辜受害的人不曉得有多少。這些無辜受害的人都變成你的冤親債主,你這個帳怎麼了!幸虧他還積了一點德,遇到佛法,慢慢才省悟過來,才知道懺悔,知道改過自新。一切眾生都有靈性,都有情識,哪一個眾生甘心被你殺害?是力敵不過你,被你殺了,怨恨在心,這個事情就是麻煩!人跟一切眾生決定不能結怨,冤冤相報真的是不得了。好的領導不幹這個傻事,他領導人走向仁義道德,這是做領導人頭一樁事情。
第二樁事情「作之親」,你要愛護人民。所以從前地方官員稱為父母官,民之父母;現在民選的這些領導人叫公僕。我們想想如果我們做兒女的人,是希望父母來照顧我們,還是希望父母去僱個傭人來照顧我們?再好的傭人跟父母不能相比。領導人對於國家人民,要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作之親!你怎樣愛他,你怎樣照顧他,你怎樣養他。
第三個責任「作之師」,師是老師。所以,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他是領導人,也是全民的父母,也是全民的老師。這三個字做到了,能天主!
儒家說的這個原則,不僅僅是國家領導人應當如是,你是縣市的領導人,你是個縣長、市長,同樣這三個字是你的天職。你的範圍是這一個縣市,你把這一個縣市也得要像聖人所說的,領導到向倫理道德,這是最重要的,然後才來發展各個方面。倫理道德是核心,不能把核心捨棄,去發展現在目標都是經濟貿易、工商業,發展這些。這些發展起來了,人與人之間沒有倫理道德,只有個利害。
孟子說得很好,「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人與人之間沒有道義,我們彼此有利是朋友,我們彼此沒有利就是對立,就是敵人,這還得了!大家都爭利,無止境的爭利,爭利一定發生衝突;衝突的結果必然是戰爭,戰爭的結果必然是同歸於盡,而且結下生生世世冤冤相報的仇恨,死路一條!所以你能夠把中心穩住,抓住,這是生路。你要愛民如子,要好好教導他們,你是一個縣市長,好領袖!
同樣道理,你是個公司老闆,老闆是君。你這個公司員工有幾百人、有幾千人,還是以倫理道德來領導他們。你這個老闆是聖人!對你公司裡頭所有員工都看作兄弟姐妹、兒女一樣,真正關心他,照顧他,幫他解決困難。員工哪一個不忠心為你效忠,全心全力為你做事!你還是個好老師來教他,德行上要年年增長,技術能力也要年年增長;所以有基礎教育,有進修教育,專業教育。你這個老闆是菩薩,真正把「君、親、師」這三個字都做到,都做好了。
一般人在家裡,在家裡是家長,家長也是君親師,也是這個使命,這個職責。你有沒有把你的兒女、子弟教好,有沒有全心全力來照顧他們?所以「君親師」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他的天職,無論單位大小,你是一個領導人,你就要做到君、親、師這三個字。
今天社會動亂不安,就是領導人這三個字沒有做到。社會動亂,中國人講的是天下大亂,災難頻起,有它的原因在。這個時代沒有聖人出現,什麼叫聖人?「聖」這個字在中國詞彙裡面解釋的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瞭的人,一切事理因果通達明瞭,這個人叫聖人。這是佛示現用這個做名號,帝釋佛。
第二個名號『寶稱』,「寶稱」佛。寶是比喻,財寶!世間人都希望得到,希望擁有。擁有這些珍寶,能夠富裕你的物質生活,物質享受能得到提昇。但是真正明白人,覺悟的人,對於這些寶物不重視,絕不重視七寶。為什麼?這些珍寶不能解決問題!什麼問題?生死的問題,煩惱的問題,六道輪迴的問題,沒有法子解決。閻羅王那個地方不能賄賂,判官小鬼那裡不通人情,你怎麼辦?又何況這些珍寶再多,覺悟的人說得好,也不過是讓你看幾年而已。為什麼?你死了一樣也帶不走。
覺悟的人明白,所以他一生不重視這些東西,他不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什麼,這些東西給自己帶來了災禍,你說什麼災禍?天天提心吊膽,怕別人偷去,怕別人搶去,怕別人強佔去,怕遺失掉了,你說這個心理多重的負擔。沒有這些東西,心裡清淨,這個負擔沒有。聖人重視什麼?佛家裡面講的三寶,覺、正、淨,這是寶。儒家也有寶,五倫、五常、八德,儒家之寶。我們淨土宗的三寶,信、願、行,這是真正的寶,能解決問題。佛法裡面的三寶、三學、三慧、六度、十願,能幫助我們了生死,能幫助我們解決六道輪迴的問題,這才是真正之寶。
寶稱佛,「稱」是名稱,名稱是寶。就眼前來說,「如來名號品」,你看看哪一個名號不是寶稱?帝釋佛,寶稱;釋迦牟尼,寶稱;阿彌陀佛,寶稱。阿彌陀佛這一句是梵語音譯的,要是從意思翻是「無量覺」;三寶裡面佛寶,覺而不迷,無量覺。問題是你會不會?佛隨順眾生立名,等眾生界。他有多少個名字?眾生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名字,等眾生界。所以只要是會,沒有一個名稱不是寶稱,不會就難了。
第三『或名離垢』,這個名號我們當下就能用上。垢是什麼?染污。當下全世界震驚的非典型肺炎的傳染,幾乎震驚了全世界。世界衛生組織這幾天都在研究怎麼樣防範,怎麼樣把它消除,所以,注意消毒、清潔,這都是「離垢」。但是一般人所講的消毒,都是消表面的,清潔也都是外頭的,治標不治本!本是什麼?精神的污染,心地的污染,這才是病根!所以離垢要從哪裡做?從清淨心。心裡面沒有骯髒,沒有垢污,精神上要離垢。
消毒要從內心,內心的毒要把它消掉。內心什麼毒?貪瞋痴慢是毒,自私自利是毒,總的來說就是貪瞋痴。自私自利從哪兒來,自私自利是貪心裡面的一分,根就是貪瞋痴,所以佛法稱這三個叫三毒煩惱!這個毒要不消掉,消外頭、外表,保不了幾天,病還是會犯。什麼人今天覺悟了,消內心裡面貪瞋痴三毒,消這個毒;清潔外面的環境,內外清淨,什麼樣的病毒都沒有了,這才是真正解決的辦法。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難忍世界,佛的名號的第四句:
【或名實語。】
這個意思好懂,實是真實,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這都是『實語』。我們看到這個名號,佛為什麼會用這個名號?想必是此時此處,很多眾生說話不實在,所以佛用這個名號就特別標榜我們要講老實話,用這個來做此時此地教學的中心綱領。我們想想對於我們現前的社會適不適用?我也覺得很適用。現在人,人與人之間相處,說真實話的確實好像愈來愈少了。成年人說實話的人不多,為什麼?為了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妄語是一種保護利益的手段,不但要會用,還用得很高明,這個世間可悲。風氣所至,現在連兒童都學會了,這怎麼得了。
古時候常講兒童天真爛漫,現在兒童從小就學會打妄語,學會怎麼欺騙人,這個社會要這樣發展下去,那還得了!儒家教學把言語擺在第二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佛法教人,入門基礎的教學,「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裡頭,語業就講四條,身三、口四、意三,口業講得特別多。《無量壽經》,佛教導我們善護三業,把口業擺在第一。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他們的用心。為什麼?語業是最容易犯的,而且是最常犯的。因此古人才有所謂「修行當從不妄語始」,真正講修行從哪裡開始,從不妄語開始,這話講得不是沒有道理。
我們要想成就自己的德行,恢復自己的性德,真的,從哪裡開始?要從不妄語始。不妄語就是「實語」,誠實、守信,這個確實是德行的根基。說話要算話,這叫信,說話不算話,這是不守信用;不守信用,別人不敢信任你,不敢依託你。所以在過去古老的中國,儒家教學常說「人無信則不立」,人要沒有信用,在這個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為什麼?大家對他打問號,不敢相信他,大的事情、重要的事情不敢讓他去做,他沒有信用。我們想想他還會有什麼成就?縱然有一點小成就,終究他要失敗。
西方人對於信用也看得非常重。由此可知,實語,世出世間真的是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沒有不重視的。人,言語不實在,這是大病!佛看到眾生多數如果是言語不誠實,他來教化眾生,這個教化我們要懂得,教什麼?沒有定法可說,就跟大夫給病人治病一樣,沒有一定的藥方。哪有把處方開好讓病人照著這個處方害病,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所以,大夫給每一個人看病的處方都不一樣。
佛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就是來治病的,眾生的病太多,所以佛也稱為大醫王,名號裡頭有大醫王。因此,眾生現在害的是什麼病,病很多,病很多哪一個病最嚴重,先治它。現在看看這此時此處妄語這個病最嚴重,所以佛用一個名號叫實語。讓大家聽到這個名號,見到這個名號,念到這個名號,提醒自己:我說話要誠實,不能再打妄語。治病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功德就在此地。所以佛菩薩名號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自己,不是念給他聽的,念給自己聽。第五個名號叫:
【或名能調伏。】
『調』是對情緒來說的,『伏』是對煩惱來講的。我們凡夫沒有能力調伏,所以情緒、煩惱常常現行;佛家講現行,現在人講發作,喜怒哀樂常常發作,沒有能力調伏。佛給我們示現,他有能力調伏,調也就是化解,他能夠把情緒化解為智慧,高明!能把貪瞋痴一切煩惱伏住,不發作。特別是在逆境,能調,就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能伏,不會對人有負面的影響,這個利益很大。所以佛十個通號裡面有「調御丈夫」,能調能伏,我們應當向佛學習。
逆境裡面要把瞋恚心化開、化解,對逆境、對惡人,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一定要曉得,惡人是他煩惱習氣太重,我們原諒他的過失還不夠。原諒他,你還沒有化解,這個結還在,要把自己內心這個情結化解。化解之後你就跟佛菩薩一樣,你不但不會責備他,你會同情他,會憐憫他,你不會傷害他。你會調教他,在旁邊觀察,緣成熟了,就是他能接受了,教他,教他回頭。是以慈悲心待他,哪裡會有瞋恨,哪裡會有責難!
要調順自己,要伏住自己的煩惱,心裡很不高興,本來要發脾氣了,這個時候要把這個脾氣控制住。佛菩薩有沒有發脾氣的時候?有!他是不是真發脾氣?他不是真的,他是辦事,用它來作辦事的一種手段;應該用這種方式來處理,就用這個方式,也是屬於「能調伏」。所以你要用得恰當,就是時、地、人、事,這四方面你要詳細觀察。對什麼人、什麼事、什麼時候、什麼處所,應該用什麼方法你就用什麼方法,用得很恰當,很得體。事情辦好了,圓滿了,雖發脾氣並不傷人,這是智慧,是學問,是功夫,佛做得到家。
我們在經論裡面仔細觀察佛待人接物,佛有時候呵斥人,有時候也責難人,有,不是沒有。你看他那個時節因緣恰到好處,讓人怎麼樣,心服口服,受了責備不但不怨恨他,還感謝他,這個成功了。不會的,毛毛躁躁,沒有智慧、沒有修養,不管什麼時候,也不管什麼人事,隨便發脾氣。自己很容易衝動,對方不能接受,生起怨恨,這個事情就麻煩了。產生什麼?反效果。要遇到厲害的人,他還存報復心,這個冤仇結下去了。
所以很多事情遇到障礙,結的這個怨,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結的,這就是我們常常說,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平常我們說話是無心,但是聽的人有意:你來挖苦我,你來諷刺我。懷恨在心,這個事情麻煩了!在我們一般講無妄之災,那是你自己不謹慎、不小心。這些事情歷史上就有很多的教訓。
古人確實有有心人,歷史的分量太大了,看一遍也不容易,古人把歷史上這些教訓把它抄出來,編成一本書,《歷史感應統紀》。我們圖書館裡頭有,完全是史書裡頭節錄下來的,很多這些事情。所以對人不能不小心謹慎,說話不能隨便說,說者無心,就怕聽者有意,召來自己想像不到的麻煩。常常讀聖賢書,聖賢人時時刻刻向我們提出忠告,言語行為都要小心謹慎。
要學習聖賢人,怎麼樣調心,怎麼樣降伏煩惱。儒家用的方法是用「樂」,音樂調心,調自己的情緒,用「禮」來伏自己的煩惱。在佛法裡面也相同,佛法用梵唄調心,用戒律調身,想到戒律「佛不准我們這麼做法」,用這個來伏煩惱。用音樂、用教學讓你覺悟,覺悟是調心。所以我們肯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沒有中斷,天天跟大家在一起上課。講經就是上課,每一天跟大眾在一起學習,討論。每個人無論在哪一方面有疑問,都可以提出來請佛解答。所以佛經的內容很複雜,從日常生活到專業的學問、技術,幾乎統統都有。每個人遇到事情、遇到困難向佛請教,佛都能給你解答,確確實實讓別人肯定佛真的是萬德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有人問,這棵大樹現在有多少片樹葉,佛說出來了,說出來也沒有人去數,也沒法子數。但是有聰明人,把這個樹搖一搖,很多葉子落下來,他把落下來的葉子撿起來、收起來。問釋迦牟尼佛這樹現在有多少葉子?佛再一說,跟他一核對,少了多少,正是它落下來的,讓人沒話說。佛說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你去數。但是樹葉是不固定的,它每天有新生的,生出葉子出來,多了,有掉下來,落的葉子,少了。這些事情,說實在的話,佛是可以不答的,但是為了取信於大眾,這是來考考佛的,你到底是真知道,還是假知道。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工作,釋迦牟尼佛碰都沒碰過,這些問題他都知道。
你看經裡面你去看《放牛經》,釋迦牟尼佛沒放過牛,他是王子出身,十九歲出家修道,他沒放過牛。《放牛經》是說什麼?就有人問他養牛應該怎麼個養法,佛教給他養牛的方法,很不可思議。你看經典上太多太多這種例子,真實智慧,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示現怎麼樣調心,怎麼樣伏煩惱,我們要向佛學,要向菩薩學習。這裡面最重要的,保持清淨心,保持寧靜的心,這是總的綱領,總的原則,要鍊這個功夫。這個心,這個清淨、平等,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這就是真功夫。下面第六個名字:
【或名足喜。】
『足』是圓滿,是滿足。這個名字裡頭是具足歡喜,就是經教裡面佛常常說到的,常生歡喜心,這個事情很多人都想,想不到。怎樣才能夠具足歡喜心?佛教導我們,親近善知識,你就能自自然然常生歡喜心。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只有一個方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具足歡喜心,你就得到了。真善知識,大善知識,究竟圓滿的善知識,你跟他在一起,你怎麼會不歡喜!
佛現在不在,我現在怎麼辦,現在要具足歡喜心也有辦法,不是沒有辦法,還是親近佛菩薩。佛菩薩在哪裡?經教就是佛菩薩。你能夠天天不離開經教,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歡喜心,能真正得到常生歡喜心。為什麼?孔老夫子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們想想這句話,天天學,時時刻刻都在學,一生當中沒有把學放棄。學了怎樣?學了就做到,『喜』是做到。把你所學的東西落實在你生活上,落實在你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喜悅是從內心裡頭生出來的,不是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時候,那是或有或無,時有時無,它會間斷;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沒有間斷。
讀書樂!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讀書人那麼喜歡書,用那麼多的時間在書本上,它裡頭有樂,不讀書的人不知道。孔子夫子知道,他說出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志同道合,他到這個地方來我們一起共同學習。「朋」是學生,慕名而來的,來聽你的教誨,來聽你的講學,跟你在一起研究討論,人生一大快事,這個快樂。這是教學。自己讀,學到的落實在生活,這是學;有朋自遠方來,那是教。
教,快樂;學,更快樂。把你所修學的心得介紹給別人,在我們佛法說供養別人,落實,具足歡喜。沒有人來跟你學,也沒有關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還是快樂。沒有人知道你,你有實學,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絕對不會宣傳。那個名氣怎麼出去的?是真正有人親近你,他離開之後他會到處讚歎、介紹,這樣出去的。
近代的例子,印光大師是我們的好榜樣,印光大師確確實實「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他在普陀山住藏經樓三十年,諸位要知道,他七十歲被人發現,住三十年,我們就能想到,他大概是四十歲擔任藏經樓這個職務,在普陀山管藏經樓。在這裡面除了工作之外他就看經,三十年沒有人知道,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道業。到七十歲被人發現,發現也是偶然的。
徐蔚如居士這幫人,這是民國初年的大居士,江味農,他們都是老朋友。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身分、有道德、有學問,為社會大眾所尊敬的大德居士。他們到普陀去朝山,在普陀去參觀藏經樓,無意當中遇到印光法師。看到這個老和尚舉止行持跟一般人不一樣,這就是形象,普通人看不出來,這些人看得出來。一看,我們一般人講氣質不凡,氣質跟普通出家人不一樣。於是提出問題向他請教,老和尚的答覆言簡意賅,讓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樣以後離開普陀之後就到處宣傳:普陀有高人!於是來看老和尚的人就愈來愈多,這樣慢慢就出名了。尤其他們在報章雜誌裡面寫文章,推崇印光大師,這樣知道的人多了,給印光大師寫信。大師由於方言的關係(他是陝西人),南方人聽不懂他的話,所以多半用文字來開示。許多人給他寫信提出問題,他來答覆,這些信件印光大師往生之後,人家的信件都保存下來,統統現在印成了《文鈔》。你們現在看《印光大師文鈔》裡面的信件,篇篇都是好文章,篇篇都是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法語。最難得的,應病予藥,句句話都針對現前社會的需要,而且是迫切的需要,他老人家對人向來是不講客氣話的,「實語」!
所以在藏經樓三十年沒有被人發現,那真的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儒家講成就君子的德行。一被人知道,來請教的人多了,那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印祖為我們示現的,一生都在經教裡頭。讀書樂,讀經更樂,讀經會開悟,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我們讀《華嚴》,不但親近毘盧遮那如來,親近釋迦如來,親近華嚴會上佛菩薩,這是大樂,到哪裡去找?下面第七個德號:
【或名大名稱。】
『大名稱』用我們現代話來講,是高知名度,大知名度。「大名稱」,實至名歸,不是虛名,不是現在一些人想盡方法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不是的。他的道德、他的學問,真正成就了,名如其實,實如其名。眾生仰慕大名而來參學,而來求教。所以教化眾生,「大名稱」就非常重要了。
聖人最著重的是德育,道德的教育,決不會自己去打知名度,沒有這個道理。就是教學也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是給世間人一個啟示。學,要求學,要自己去求,你有求學的這個心,這種誠心,你才真正能夠得到學問。僥倖的心理,你怎麼會成就!沒有那種懇切求取的意願,你得不到。所以我們從古往今來,諸位仔細去觀察,好的老師住在這個地方,往往當地的人不能成就,外地到這個地方來跟他學的有成就。什麼原因?外地是來求學,那分真誠懇切的心,不遠千里而來,來求學的。當地人覺得無所謂,老師住在我這裡,今年不會還有明年,明年不會還有後年。他的心因循、苟且,所以他不成就,他沒有那個誠意,得來太容易了!
你們想想看,看看歷史,古往今來哪個成就的人不是吃過多少苦頭。那是什麼?不是說一定要吃苦頭你才能得到,苦頭顯示自己的誠意,真誠!這正是印光法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輕易得來的,不費力,他裡頭缺乏誠意。所以他縱然在善知識身邊幾十年,他成就很有限,不如萬里迢迢而來求學的。他到這個地方來學幾個月、學一年,人家真成功了。為什麼?那就是十分誠敬,他獲得是十分利益。你天天跟善知識住在一個地區,一個鄉里,誠敬心不足,只有一分誠敬,你跟他一輩子,你所得的利益就一分,就這麼個道理!
如果心術不正,名利心重,往往走上了邪道。他來學,學來幹什麼,學來拿這個東西去搞名聞利養。他的目的不在道,目的也不在學,目的是怎樣獲得這個世間的大的名利。可能他能夠得到一點名利,後果在三途,這是心術不正。佛法裡頭常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心術正,真正是為學道,真正是為道業,自己成就了,這是為弘法利生,利益眾生,決定不求自己的名聞利養,決定不求自己五欲六塵的享受,你才會成就。稍稍沾一點,成就就難了,只得到現前一點小利,來生失去了大利。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1:07: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