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五四卷) 2003/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54
諸位同學,我們還得要看偈頌的第七首:
【普賢大願力,一切佛海中,修行無量行,嚴淨諸剎海。】
菩薩大願,總說十條。實際上,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個十條,前面七條是願,確實是普賢菩薩的大願,後面三條是迴向。迴向非常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迴向三處,所以它有三條:第一個是迴向菩提,第二是迴向眾生,第三是迴向實際。所以在這十願裡面,第八願是「常隨佛學」,第九願「恆順眾生」,最後一願「普皆迴向」,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三願的義趣。
為什麼要迴向?實在說,六道凡夫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隨順煩惱習氣,這個心量真的是愈來愈小,甚至於小到連自己都不能夠包容。你聽到我這個話也許懷疑:心量再小,難道連自己都不能包容嗎?真的,我們常常在資訊裡面看到有人自殺,年齡不等,還有什麼?小學生自殺了。自殺是連自己都不能包容,連自己,他能包容自己,他何必去自殺?心量小到這種地步,還有什麼成就可言?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原本的心量跟佛無二無別,無一不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今天搞到這種地步,所以佛教我們迴向的修學方法,無非是把心量拓開,回歸到自性,回歸到本有。小心量本來沒有,本來的心量是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後面三條,第一個是「常隨佛學」,迴向菩提,迴向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也就是說怎樣把我的心量拓開?我們心量這麼小,怎麼樣把這個心量拓開?你學佛,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導同學,要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佛陀的教誨,常常跟佛學,你就對了,心量自然就拓開了。隨順佛陀的教誨,跟佛學習,這就是常常聽經,常常讀誦。「常」是不能間斷的,間斷就無常,不可以間斷的。
真的,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活到老,學到老。我們這一生當中,實在講是非常非常的短暫。年輕人不知道,沒有去想這些問題,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大概到中年以上,五十以後,對這個問題自自然然有相當深刻的體會。像我這個年齡都快到八十了,體會得非常深刻,古人所講的「人生石火電光」,用這個來形容。電光是閃電,這個大家容易懂,石火不容易懂。在古時候,不要說太久,一個世紀之前,在中國,火柴還沒有,用什麼取火?我們在澳洲看到土著用鑽木取火,但是在中國農村裡面,一般用石頭打火。用一個小的刀片,專門是打火用的,在石頭上磨擦,會有火花爆出來,然後用紙搓成捻子,把它點燃,用這個取火。我小時候住在農村裡面,七、八歲的時候,還用這個方法取火。那個火星爆出來,剎那就沒有了,石火電光,形容生命的短促,百年光陰真的像石火電光一樣。
聰明人、真正有福報的人,他一定把這個機緣抓住,成就道業,成就學業,時光並不多。世出世間,說到第一究竟真實的利益是什麼?是學。孔老夫子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大聖人!這是他一生學習的心得。我們看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在學習,從來不會空過一天,不會空過一個時辰,所以他能成無上道。證得無上菩提了,還是學,學是永遠沒有止境的。
證得無上菩提,還有什麼好學的?學給眾生看,這叫教。學不厭,教不倦。實在講,不但是不厭不倦,學,「不亦悅乎」。這裡頭有大樂,有真樂,他怎麼會厭倦?沒這個道理。教,教有樂。《論語》前面兩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是學,學之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教之樂。自己學成之後,教別人,那個「有朋自遠方來」,是學生到這裡來求學的,你教他,快樂!「不亦樂乎」。教學之樂通世出世間,都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歡喜,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誰懂得?肯學的人,懂;肯教人的人,懂得。真正肯學肯教,多少總能契入幾分境界,這個境界是佛菩薩的境界,是聖賢的境界。
什麼叫學?學是效法。聖賢人,他們是如何存心?如何用心?我們要能夠體會,要能夠理解。學聖、學賢,大乘經裡面講得很透徹。《般若經》裡面,大家都知道,惠能大師從《金剛經》開悟的,就在《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講到這一句,他大徹大悟,後面他不要講了。「應無所住」是佛菩薩的真心,真心離念;「而生其心」是真心的起用。生什麼心?生大慈悲心,生正覺心,生清淨平等心,生真誠心。對待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這是自自然然的,一絲毫勉強都沒有。我們應當學。六祖能大師在這一句話裡頭悟入了,這一悟入,他就學到了,跟釋迦如來沒有兩樣。
釋迦如來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就是這樣存心的,他就是用這個心。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我們在這麼多年的學習當中,把這個綱領抓到了。我抓到這個綱領,是第一次在美國講《大乘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這個經本經題上講到修行,就有「清淨平等覺」,我從這一句裡面明白了;在「清淨」上面加個「真誠」,在「正覺」下面加個「慈悲」,就是大乘經論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
為什麼前面加真誠?都有來處的。《觀無量壽佛經》佛給我們講菩提心,第一個是至誠心,至誠是菩提心之體;深心、迴向發願心,那是作用。迴向發願心不好懂,《大乘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跟我們講菩提心,他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個好懂。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當中清淨平等正覺是深心。古人講解深心,多半是講好善好德,這是深心。
《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講得非常具體,我們把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掌握到了。掌握到之後,常隨佛學,佛就是這個心。上,對諸佛如來是這個心;下,對五逆十惡地獄眾生,也是這個心。常是永恆,沒有改變的,對自己親人用這個心,對冤家對頭還是用這個心。無論在順境、在逆境,所遇到的是善緣還是惡緣,自己要常常反省檢點,起心動念與這個相應不相應?果然相應,你是在佛道上走成佛之道、菩提大道,那真是無量無邊的金色光明;如果稍稍違背,稍稍偏差,你就走上邪道了。偏差的幅度太大,你就走上惡道,真的是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學佛在起心動念之處,時時刻刻要保持著正念。什麼叫正念?「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正念,「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是正行。我們每天讀經,讀經是什麼?看佛,看佛是怎麼生活的,怎麼行事的;看菩薩,他是怎樣學佛的。大威光菩薩在偈頌頭一首就說「以是見世尊,往昔所行事」。我們讀經目的就在此地,我要了解,我要明白,諸佛菩薩他們所行的事;我明白了,我了解了,我自然去學習,這叫學佛。
今天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深重,學佛的存心,還得要學佛的形式。形式是什麼?是把你的心落實,不然的話,你那個心很抽象。怎麼個落實法?戒律就是具體的落實。廣義的戒律,是世尊當年在世,一生為我們所做的示現、表演,他所做的示現。世尊一生所有的教誡,我們要明瞭、要遵守,要向他學習。他的演出,他的言談,完全是真如自性的流露,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跟佛學習,就是隨順自性。自性也就是法性,這是無上微妙法。不跟佛學,你跟誰學?
菩薩樣樣學佛,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不離佛法。這個佛法就是佛教你的方法,百分之百的隨順,圓滿的隨順,他成就了,而且快速的成就。一定要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不是好東西,煩惱習氣害得我們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六道裡頭,冤冤相報何時了?
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我們要建立一個求學的理念,真正體會到「學」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學問,第一等的好事。仔細去觀察諸佛如來、諸大菩薩、聲聞緣覺,每一個人孜孜不倦,都顯示學不厭,教不倦;都為我們示現喜悅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人在這個境界,你想想,那不是極樂世界,是什麼?唯有學,唯有好學,才能契入極樂世界。
第九句「恆順眾生」,這我們一看就曉得,迴向眾生。怎麼迴向法?將我自己所學的,將我自己所覺的,布施供養一切眾生。我之所學所覺,不是為自己受用,是為眾生服務的。你要不學,拿什麼為眾生服務?修學到家,修學圓滿,成就德行,用德行服務眾生;成就智慧,用智慧服務眾生;成就能力,用能力服務眾生;成就相好,用相好服務眾生。
服務眾生裡面,要學諸佛如來恆順眾生,這個不容易!特別是六道的眾生,六道裡面惡道眾生,煩惱習氣非常重,你好心好意為他服務,他不接受,他懷疑你:你對我這麼好,你有什麼企圖?你有什麼目的?他給你打上許許多多問號。表面上敷衍你,背後就批評、猜疑,這個事情就麻煩。我們仔細來觀察佛菩薩,他怎麼樣幫助眾生,為眾生服務?眾生惡作,佛菩薩也跟著他惡作。這就是往往我們看到真善知識、大善知識,他還有煩惱,他還有惡作。其實他沒有煩惱,他也沒有惡作,他是恆順眾生,那是他接引眾生的手段。
佛法裡面,不殺生、不偷盜。永明延壽大師,這是大家知道的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淨宗六祖永明延壽,杭州的。他偷盜,偷國庫裡面的錢財。那個時候他沒有出家之前,他是個小公務員,在國庫裡頭管出納,他就把國庫裡面的錢偷來。幹什麼?放生,做好事,常常幹。日久天長,被人發現,同僚裡面有想邀功,告發,告他偷盜國庫的錢。當然這個事情發了,要受法律的審判制裁。結果一審判,永明大師完全承認,確實有這個事情,而且做了很多次。審判的官員:你把錢財用到哪裡去?放生,全部用在放生。審判官也沒有遇到過這個案件,人家都是偷盜錢財總是自己享受,他沒有,統統放生。於是把這個案子報告國王。國王看到了也好笑,世間有這麼傻的人。依照法律來判刑,死刑,殺頭。
國王就告訴這個監斬官,拉到法場去執行殺頭的時候,國王就交代這個監斬官,看他怕不怕死。他如果怕死,就把他殺掉算了;如果他不怕死,你把他帶回來見我。永明大師被綁上法場,面不改色,一點恐懼都沒有,很歡喜。那個監斬官問他:你為什麼不怕死?他說:我一條命換千千萬萬的生命,值得!我還有什麼好怕的。我幹這個事情,就曉得有這一天,有這個下場,完全在意料之中;用一條命救千千萬萬的生命。監斬官把這個事情報告皇帝,皇帝召見,赦了他的罪。問他想幹什麼?他想出家。皇帝給他做護法。這是偷盜!
諸佛菩薩大權示現,他們所作所為,許許多多我們凡夫想像不到,他真的是捨己救人。蜎飛蠕動也是一條命,菩薩大慈大悲,看到眾生在性命交關急難當中,伸出援手來救度。國家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他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代國家修福;盜國家的公款,代國家修福。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慈悲,真正的善巧方便,恆順眾生。
前面我跟諸位報告的,在中國佛教史裡面,濟公長老、民國初年的金山活佛,他們確實入了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能恆順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見他生歡喜心,聽他教誨。別的法師大德教他,他不相信;濟公活佛、金山活佛那沒有不相信的,都能依教奉行。大乘經裡面,有許許多多的例子。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懂得順,順是什麼?順就是孝,佛在戒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要修「禮敬諸佛」。禮敬是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去修的,決定沒有差等。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不可以的,那你已經有了分別執著。真如自性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所以要學著順,順就是孝。
順要講到恆順。在中國古代,真正做到恆順,《二十四孝》裡頭第一位,舜王。我們看看歷史裡面記載他的傳記,他的心行確實一般人做不到,他能做到。他能行大孝,能做到恆順,三年之後,他感動了全家人;感動他的父親,感動他的繼母,感動繼母所生的弟妹,使一家人斷惡修善,一家人回頭是岸。在日常工作表演裡面,表現的尊老禮賢,樂意幫助別人,三、四年之後,他所居住的村落裡面的居民都被他感動。當時國王堯王,堯王聽到這樁事情,歡喜讚歎,非常佩服,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把王位禪讓給他,在中國歷史上稱的舜王。為什麼他能做到,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到?我們要把不能做到的因素找出來,把這個因素消除,我也能做到。
凡夫做不到,原因是煩惱習氣太重,放不下自私自利。舜王能做到,心目當中只有父母兄弟,沒有想到自己;自己應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一家人服務。家人討厭他,他沒有想到他家人不好不善,沒有想到,他只想到我自己一定哪個地方做錯,做得不好,父母兄弟厭棄我。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過,他在中國歷史上稱為聖人,道理在此地。
我們今天受一點點委曲,總是認為自己沒有過失,過失都是別人,這是凡夫。《六祖壇經》裡面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是真正修道人。我們今天恰恰相反,我們專門看到別人過失,看不到自己過失。那要套六祖的話來說,你是假修道人,你不是真的。假修道人才會見世間過,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舜王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見自己過,佛法裡面講開悟了。把自己過失改掉,這叫真修行。所以舜是個真修行人,他成就了。諸佛菩薩,真修行人,能恆順眾生,沒有不能順的。恆順裡面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就錯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再看偈頌第七首:
【普賢大願力,一切佛海中,修行無量行,嚴淨諸剎海。】
普賢十願最後一條是「普皆迴向」,這一條是什麼意思?普是清淨平等,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普遍法界虛空界。法界虛空界裡面的一切萬事萬法,菩薩修學的點點滴滴都做迴向。換句話說,菩薩的修學就是為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而做的,不是為自己,這裡面確確實實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我們在《金剛經》上讀到,須陀洹已經契入這個境界,普賢菩薩那何需要說,當然已經入這個境界,四相四見都離了。於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佛菩薩在九法界當中,或者我們講十法界,所做種種示現,無一不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切萬法。實際上,眾生的含義很廣,這裡面包括有情無情,眾生就是萬法,萬法就是眾生,這才是真正的嚴淨諸剎海,「修行無量行,嚴淨諸剎海」。
普賢菩薩確確實實回歸到自性,性德圓滿的顯露,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清涼大師判這一部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我們明白,普賢菩薩是怎樣證得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他是以這十個綱目修成的,最後普皆迴向,迴向到自性。法界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一切法從真心本性生,一切法還歸真心自性。我們再看下面一首,第八首:
【如因日光照,還見於日輪,我以佛智光,見佛所行道。】
這是大威光菩薩觀佛往昔所行事,這一首是總結,都是看佛在無量劫中,他所行的事。經文用比喻來說,『如因日光照,還見於日輪』。因為日光明照,我們才看到太陽;如果沒有光明,我們怎麼會見到太陽,太陽在哪裡?這個意思是什麼?「日輪」是比喻的真如自性,「日光」是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光明。就是前面威光菩薩所得的,他見佛聞法所得的智光明。智光明就好比是日光照,這才真正見性,見到太陽。
後面兩句,這是法說。『我以佛智光,見佛所行道』,佛的智光加持,把自性般若的光明引發出來了。佛的智光遍照法界,就好比是什麼?我們用燭光來做比喻,蠟燭光,你容易懂。佛這一盞燭光是點燃的,明亮!我們眾生這個燭光沒有點燃,眾生這個燭光是暗的,沒點燃。威光菩薩這一支燭光,他見到佛光是點燃的,他從佛光那裡把自己點燃,於是照見了,才照見佛陀往昔生生世世所行事,他明白了。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佛光照我們,我們自己的這一支燭光沒有點燃,依舊是迷惑顛倒。佛光確確實實無時不照,從來沒有間斷;無處不照,它沒有障礙。房子外面它照到了,房子裡面它也照到,地層下面它還是照到,沒有障礙。
在這個地方使我們就想到,佛法裡面常講「佛度有緣人」,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是有緣的?你把你那支燭光藉佛的燭光點燃,那就是有緣人。你要不肯藉佛的光明把自性這支燭光點燃,那就是無緣之人,就這麼回事情。無緣之人,佛菩薩要不要幫助他?還是幫助他,平等的幫助,跟幫助有緣的人無二無別。只是怎麼樣?只是業障深重的人得不到受用。為什麼得不到受用?他不肯接受,道理在此地。
怎麼會不肯接受?你看佛教人,要孝養父母,要奉事師長,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道。佛對那個有緣的人這樣教他,對於沒有緣的人也是這樣教他,佛沒有說兩樣話。有緣的人聽到怎麼樣?依教奉行,他得利益。無緣的人聽到,耳邊風,沒有放在心上,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業障習氣一分一毫都沒有改過來,這是無緣之人。所以同樣在佛光注照之下,眾生根性不相同,得益不一樣。
威光菩薩得的利益大,他煩惱輕智慧高,一接觸他就悟入,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樣的根性不多。佛度眾生,這是佛法裡面所講的當機者,我們也可以說佛是為他而來的,就是來度他的。其他的一般人,雖然不能像威光菩薩這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都得一點利益,多多少少都能得一點,種善根。威光菩薩是善根成熟,所以他「見佛所行道」。佛自往至今所作所為,威光菩薩都見到、都明瞭,發無上心,依教奉行,以佛為師,跟佛學習。以上所說的,是見到如來往昔的修因。下面一首偈是講他證果,「後一見果」。我們看經文:
【我觀佛剎海,清淨大光明,寂靜證菩提,法界悉周遍。】
這裡面第一句,『我觀佛剎海』,大世界,不是小世界。『清淨大光明』。我們聽到這個話,有許多人自然生起疑惑。為什麼?我們今天看這個世界不清淨、不光明。現在大家都知道社會、世間有嚴重的染污,有情眾生不但生理被污染,心理、精神、知見污染尤其嚴重,哪來的清淨?這個世間一片黑暗,哪來的光明?
我們要問,我們現前這個世間是不是在佛剎海裡面?是的,一點都不假。威光菩薩這一句話說得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是他見的,不是我們眾生見的。他為什麼見到清淨?他的心清淨。這佛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沒有見到清淨,是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沒有見到大光明,是我們的智慧不開,見不到大光明。威光菩薩證得清淨心,威光菩薩證得智光明,所以他見到的這個世間,跟我們見到的不一樣。在前面我用眼鏡做比喻,我們凡夫就像戴上很多副的有色眼鏡,這個世間的真相看不出來。威光菩薩把所有有色眼鏡統統去掉了,看到外面境界的真相,真面目。真相是什麼?真相是清淨的,真相是光明的。
更殊勝的,『寂靜證菩提』,「寂靜」是能證,「菩提」是所證。這個地方的「菩提」,就是究竟圓滿的大覺,佛經上的名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要用什麼證?寂靜。寂靜是真心,真心離念。念是妄念,真心裡頭決定沒有妄念。念是動的,寂是靜的,佛法修學的樞紐關鍵就在「寂靜」這兩個字。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常說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如何能保持著寂靜?菩提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無上正等正覺,它就現前,這是本有,不是修來的。
我們今天菩提不能現前,原因是在哪裡?我們的心是動的,不寂不靜。我們心起妄念,妄念一個接著一個,日夜都不停止。晚上睡覺的時候,你會作夢,夢從哪裡來的?妄念現這個現象,這個麻煩大了。佛菩薩修行的功夫是什麼?功夫能把這個妄念止住。這個妄念實在講就像波濤一樣,波浪。大的波浪叫波濤,沒有別的,是把這個東西伏住,讓它恢復到平靜。水到靜止,沒有波浪,水像一面鏡子一樣,鏡子它有照見的作用,那個照見就是菩提;當它起波浪的時候,這個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了。
所以,我們如果要恢復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無量的智慧。這個智慧現前,就跟威光菩薩一樣,你就能看到諸佛如來過去種種所行事,你也能夠看到一切眾生生生世世在輪迴裡面所行事,也能看到自己往昔今生一切所行事,都明瞭了。在這個時候,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你才能轉邪為正、轉惡為善。所以不開智慧,沒有法子修行;不開智慧修行,叫做盲修瞎練。果然能夠遵依佛菩薩的教誨,守住五戒十善,來生得人天福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個道理要懂。
唯有真正修寂靜行,這個寂靜就是甚深的禪定,定能生慧,這是佛法常說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一開,你才能真正證得無障礙的法界,就是威光菩薩所講的清淨大光明的世界,這個世界『法界悉周遍』。一證一切證,一迷一切迷,一覺一切覺,這些再來人給我們所說的。
末後這一首偈,發願效法佛菩薩,清涼大師說「發願思齊」。我要立志,要發願,要跟如來一樣,這才叫真正學佛,這才叫真正得利益。請看經文:
【我當如世尊,廣淨諸剎海,以佛威神力,修習菩提行。】
前面兩句是發願,後面兩句求佛加持。為什麼?我們業障習氣太重,魔障在所不免,不求佛加持,自己不容易克服。所以發願,『我當如世尊』,我要像世尊一樣。我們知道佛教是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最好的、最善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要發願、要立志跟世尊一樣。威光菩薩現在通達明瞭,諸佛世尊從往昔到今天所行之事,可以說他所想的、他所說的、他所行的,無一不是「嚴淨諸剎海」。
這一句講『廣淨』,「廣」是普遍,廣大沒有邊際,他是來莊嚴國土,他是來莊嚴眾生的,這個話一般人聽不懂。我們換句話說,大家就好懂,他是來造福社會的,這個大家好懂,他是來造福眾生的,他為這個而來的。念念如是!起心動念都是怎樣?莊嚴國土,莊嚴眾生,希望一切眾生,各個都能得到幸福美滿。不僅僅是如此,真正幸福美滿是要圓成佛道,那才真正幸福美滿。為什麼?像威光菩薩一樣,他見到這個佛剎海,「佛」這是有情眾生,「剎」是物質環境。「心淨則佛土淨」,所以他見到這個大地是清淨光明的;見到一切眾生,像《華嚴》、《圓覺》裡講的「本來成佛」。這是諸佛之所行,這正是我要學習的。
我要學習的,首先要求佛加持,『以佛威神力』,佛的威神力在哪裡?這一句話不是空洞的,佛的威神力就是經典。經典加持我們,經典所在之處就是如來所在之處,我們不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滅度了,為我們留下這麼多的經論,我們在其中學習一部、兩部,都能成無上道,都能夠獲得清淨光明。問題是你懂不懂?你會不會?
《般若經》上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句話讓我們放心,每一個法門都第一,佛門裡頭沒有第二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都第一;《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每一位菩薩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樣樣都第一,各個都第一,這是稱性,自性裡頭沒有第二。所以有第一、第二,有這些層次,那不是性德,性德裡頭沒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然後隨著我們自己的程度、愛好、生活的條件,我們選擇一門,這一門只要能夠深入,長時間的薰修,果德自然就會現前。
果德是什麼?煩惱輕、智慧長,它真有效果!這個時候可不要歡喜,為什麼?你得到的太淺了,要繼續努力,深信不疑。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行相輔相成,成無上道。所以我們要靠經典,「以佛威神力」,這就是經典。經典威神之力,不可思議。依靠經典的理論,依靠經典所講的方法,契入如經典所說的境界。這個境界是無障礙的境界,世出世間什麼樣的疑難雜症,到這個地方來統統化解了,你才能真正證得大圓滿、大自在。《華嚴》,清涼大師跟我們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完全稱性。然後你看到山河大地,虛空法界,乃至九法界眾生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契真如,沒有一法不是自性,這就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威光菩薩如是,我們要向他看齊,我們要效法他,要向他學習。我們看到這樣殊勝莊嚴的果德,具體而言,就是前面十卷經裡頭所說的,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我們讀過了,非常羨慕,這樣清淨殊勝莊嚴的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並沒有離開,是我們看不到,我們所看到的是五濁惡世,我們所看到的是動亂不安。
為什麼同樣一個世界,我們看不出來它的殊勝莊嚴?原因要是說出來,我相信你也不難懂。我們的心是濁惡的心,濁是染污,我們的心已經受嚴重的污染,所以我們見的這個世界,濁!我們的心惡,起心動念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所以我們見到這個世界濁惡到極處。境隨心轉,相由心生,這是原理,大的原理原則,我們總是清楚明瞭。
我們的心變什麼樣的境界,與別人不相干。我們的心不定,所以這個世界動亂;如果我們的心寂靜,這個世界是寂靜的。大乘教裡面,學了這麼久,重要的原理原則,總得要掌握住。果然能夠依教奉行,果報一定跟經上講的一樣,我們自己能感受得到。這個不是假的,決定不是虛妄的,佛不欺騙我。我們對於佛陀格外的尊敬,格外的嚮往、仰慕,哪有不依教奉行的道理!真正的好處利益,我得到了。
所以一定要像諸菩薩一樣,轉境界,這是常講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轉五濁為五清,清淨大光明。學佛沒有別的,會轉,那你真的就學會了。你不能轉境界,你沒有學會。怎麼個轉法?依什麼標準轉?那這就是經典。「以佛威神力」,經教加持我們,我們不能離開經教。所以孔老夫子那句話我常講,夫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一句話,如果是夫子看諸佛如來,看這些諸大菩薩,百分之百的正確。你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為什麼孜孜不倦天天在學?道理在此地。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4: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