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953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五三卷)  2003/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53

  諸位同學,請看「以偈讚述」第七首:

  【普賢大願力,一切佛海中,修行無量行,嚴淨諸剎海。】

  這一首偈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普賢行門十大綱目,第一是「禮敬諸佛」,第二是「稱讚如來」,第三是「廣修供養」。我們講到廣修供養,這裡面包含的義趣無有止境。雖然世尊為我們講供養,也歸納為三大類:財、法、無畏。我們對於世尊的教誨,要能深深體會它的意義,所謂是「願解如來真實義」。然後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學習,我們能夠獲得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

  世間法離開財不能辦事,辦小事要小的財力,辦大事要大的財力,沒有財力辦不了事情,所以財是屬於福,不能沒有福報。如來在果地上,你看我們大家尊稱他為「二足尊」,這個「二」,第一個就是財富,第二個是智慧;「足」是滿足、圓滿。世出世法裡面,福德智慧圓滿,沒有人能夠跟佛相比,所以我們稱之為「尊」。佛教人無不是教人福慧雙修,善生福,淨生慧;清淨心生智慧,善行生福德。心純淨,行純善,這個人是福慧雙修。功行圓滿,我們就稱他為佛陀。

  怎麼個修法不能不知道。修法,那就是所謂的善巧方便,所謂的無量法門。總而言之一句話,還是得智慧,智慧不開,你真的不知道從哪裡修起。所以威光菩薩得一切智光明,他有能力觀察諸佛如來在因地上生活行為,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他看清楚看明白了,當然他就會修了,他就會學了。其實諸佛菩薩的修行理論與方法,一絲毫的隱瞞都沒有,圓圓滿滿的顯示在外面,問題我們得會看。諺語說得好,「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佛門四眾同修看熱鬧的人多,看出門道的人不多,所以依然還是不會修不會學。在日常生活當中,依舊是隨順煩惱習氣,造作三途六道的業報。

  長年累劫修行,依然不能入佛境界,什麼原因?當然有原因。聰明人一定要把這個原因找到,找到之後把這個原因消除,你這個路,菩提道就沒有障礙,就通了。在世間我們有時候也聽人說,這個人對人善心善意,遇到別人有困難,能夠全心全力幫助成全。但是到後來,對方不但不感恩,忘恩負義,在背後還要批評你,還要毀謗你,還罵你,好心善行不得好報。他來給我說,我怎麼告訴他?我教他:你把這個原因找出來。你好心對人,好心幫助他,為什麼這個事情做完了之後,他對你不知道感恩,而且還要毀謗糟蹋你,這裡頭必有原因。

  佛在經教上告訴我們,因是過去生中種的,緣是在這一生,「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遇到這樣的情形決定不能怪罪對方。如果你要認為自己都是對的,別人都是不對的,好了,你的業因永遠找不到。你應當冷靜的反省,必有原因,只要你細細去反省觀察,你一定能找到。你把你這個業因改掉,你以後再以善心善行幫助人,回報一定是善的。所以聰明人找業因,這個因素肯定在自己這一方面,決定不在對方。這是佛菩薩教我們的,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這是真理,真實因果,真能夠解決問題。佛法裡面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都要在自己內心深處去求、去觀察。

  財施,外財這容易懂,身外之物,用來布施供養有迫切需要的人;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是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講,最簡單的說法,不惜辛勞,辛苦操勞為眾生服務。為眾生服務很辛苦,算了,我不幹了,這你就吝嗇不肯布施供養,你的慈悲心就退轉。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服務,永遠不疲不厭,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跟我們講,每一條到最後都是「無有疲厭」。從這一句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大願之所感,果報是健康長壽;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從布施供養裡面得來的。

  我們如果要身體健康,這個身布施不怕辛苦、不怕勞累。早年,我看到的是李炳南老居士,他做了榜樣給我們看,九十五歲依舊講經說法。諸位要知道,講經說法三種布施都具足。講經要用這個身體,要用音聲,這是內財布施;講經要用智慧,要有善巧方便,這是屬於法布施;講經不厭倦、不疲勞,這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李老師為我們做出榜樣,九十五歲還不需要人照顧。最後兩年身體比較差了,接受學生的照顧。

  身體怎麼會差的?我去看他老人家,他告訴我飲食中毒。信徒學生好心給老師煮了一碗麵來供養他,他很慈悲,一定是當著他的面前把它吃完,讓供養的人生歡喜心。這個麵大概放的時間太久了,而且麵條裡面防腐劑很重,它沒有防腐劑,它不能放得時間很長。尤其期限過時候了,不新鮮,李老師一聞就曉得,聞到這個味道不對,但是還是要在他面前吃完,讓他生歡喜心。等他走了,他用解藥來解毒。他的確是很高明的大夫,他用解藥把這個毒化解了。過了大概半年之後,又碰到一樁這樣的事情,他又吃了,吃了再用解藥來解毒,這個毒散得太快了,這樣中毒的。

  所以我每一次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每一次都跟我講:吃東西要小心,千萬不要到館子裡面去吃。館子裡面的東西確實不乾淨,端出來很好看,廚房後面你沒有看到。所以他是一個非常謹慎小心的人,還遇到了這樣的事情,他總是讓眾生生歡喜心。如果聞到味道不對,不吃不就沒事了嗎?他又怕傷別人的心,人家好心來供養,老師拒絕不吃,大概嫌他做得不好吃,這是慈悲!真的,佛門有所謂「慈悲多禍害」,佛菩薩教我們慈悲要依據理性。李老當然因為他自己是醫生,他有解藥,可以。像我們不懂這個解藥,我們就不敢,聞到味道不對就不敢吃了。他憑著所謂藝高人膽大,虧就吃在這裡。如果他不懂得醫術,他不懂得解毒,我相信他會跟我們一樣,看到顏色不對,聞聞味道不對,這不能吃。

  他這個示現,實在講也都是給我們上課,讓我們在他日常生活當中現身說法,我們就學到了佛法,這是身教!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你看他起心動念,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是佛法,都是在教化眾生。會的人看出來了,得利益,得受用;不會的人懵懵懂懂。中等根性的人要說清楚說明白了,他才覺悟;下根的人,跟他講他也不覺悟;上根好度,不必說,他一接觸一看一聽就明瞭。所以講經說法是布施供養。

  李老師以前常常告訴我們,走路。從前車輛少,走路的時間多!早年在台中,我們到慈光圖書館、到蓮社都是走路,要走十幾、二十分鐘,沒有車。在路上看到路上一個小石子,把小石子撿起來丟在路旁邊,這是對眾生的布施供養;怕人家踩到腳受傷,怕人家滑跌倒。路上看到果皮,在台灣香蕉很普遍,香蕉皮很滑,你把它撿起來丟在路旁邊的垃圾桶裡頭。你們想想看,這是不是布施供養?我親身去做,內財布施。所以財、法、無畏三種布施供養統統都做到了。一天到晚遇到這一類的事情很多很多,都在你面前,就看你會不會,你肯不肯、發不發心去做。你要肯發心,布施供養的機會到處都是。路上遇到兒童,遇到老人,遇到殘障人士,特別是過馬路的時候,你能夠照顧他安全通過,都是屬於無畏布施。以普賢的心行,那都是廣修供養。所以廣修供養的事說不盡。

  總而言之一句話,念念為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念頭,就是供養的念頭,行為是供養的形式。在今天這個時代,這三種供養都迫切需要。三種當中,《行願品》裡面講得很好,「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裡面,頭一句「如教修行供養」,這個供養的境界大,上供十方佛,下供九法界一切眾生。用什麼供?依教奉行,如教修行是大供養!就是善導大師教我們的: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教給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違犯,這就叫依教修行供養。

  佛在經上講得太多了,我們也不必要找一大堆的經論來學習,一部就可以了。佛法裡頭無論經文的分量多少,在一般來說,戒定慧三學統統都講到。淨宗《無量壽經》就非常好,經文不算很長,內容圓滿豐足。這部經裡面有戒學、有定學、有慧學,能夠熟讀深解,解得愈深愈好。佛在經上常常提醒我們「深解義趣」。經有無量義,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你解得愈深愈好。解跟行是相應的,你行要深,行要廣,行能幫助解,解能幫助行,解行相應,解行不二,你就能入境界了。

  第四條「懺悔業障」。學佛的同學們,無論你學哪一個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都希求懺除業障,不知道從哪裡懺起。古大德有個比喻,業障好比是賊,把你自性裡面本具的功德法財障礙住了,就好比賊把你家裡的財寶偷走了。你要把賊抓住,首先你要知道那個賊是誰。你連賊都不知道在哪裡,你怎麼把賊抓到?這個比喻淺顯好懂。

  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的業障,業障從哪來的?業障也叫魔障!佛把業障也給我們分為幾大類,這個經論裡面講得很多,有分兩大類的:煩惱障、所知障,有分三大類的:惑障、業障、報障。為什麼叫障?都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開悟。我們修淨土的人,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得一心不亂?有障礙!障礙你修禪定。總而言之,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都會遇到這些障礙。確實先要把障礙找出來,認識它,然後遠離障礙,這就沒事了。

  佛教導我們煩惱是障礙,所以首先教導我們要斷煩惱。煩惱障斷了,這個煩惱障專門是講見思煩惱,果然斷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報障,什麼果報?煩惱的果報。煩惱是因,六道是果,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他把六道比喻作作夢,夢裡明明有六道,覺悟之後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沒有了,永遠脫離六道輪迴。

  你脫離了,還有許許多多沒有覺悟的眾生,依舊在作夢,夢中境界苦不堪言。這時候怎麼辦?你很慈悲,你又可以回到夢中去幫助他們覺悟,這就叫乘願再來,這就是倒駕慈航。這個時候到六道三途裡面來,不是業力來的,業力是煩惱,不是煩惱來的,是願力來的。所以他不迷,他不邪,他不染,他在六道三途跟在一真法界完全沒有兩樣。他到六道三途來是為人演說而來的,演是表演,說是解說,他來幹這個的。

  眾生從事於教學真的很辛苦,佛菩薩示現來教化眾生,他不苦,他不疲不厭。你要問那為什麼?他沒有貪瞋痴,他沒有自私自利,所以他沒有疲厭。我們凡夫為什麼會有疲倦、會有厭倦?因為有自私自利,因為有貪瞋痴慢,就這麼個道理。所以要度化眾生,先要度自己,自己沒有度要想度別人,經論裡頭常講「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真的,一點都不錯。

  自己先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這是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勉同學的。不要害怕:放下,那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我明天日子怎麼過?你還有這種念頭,你就沒有辦法放下。這個念頭是什麼?這個念頭是迷,你種種的分別是邪見、是邪思,你種種的執著那就是煩惱。天天起心動念生活在煩惱裡面,不知道這是煩惱,不知道這是業障,你怎麼能消業障?你怎麼能斷煩惱?首先要認識它,要搞清楚搞明白,決定要接受大乘經的薰習;用大乘經修正我們錯誤的知見,修正我們的邪知邪見;用大乘經幫助我們覺悟,了解事實真相!

  我常常舉例子說,袁了凡先生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並不了解。他相信因果報應,他相信人有命運,他相信一切眾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的心是定的,他不強求。為什麼?求不到。所以真的,他善業惡業都不造了,永遠被無明蓋覆,他不覺悟。遇到雲谷禪師一番開導之後,他覺悟了。覺悟什麼?命原來是自己造的,是善惡業感。過去生中修布施供養,這一生你得福報;過去生中沒有修布施供養,你這一生的生活就很苦!你命裡頭沒有財,命裡頭沒有智慧,過去生中又沒有修無畏布施,所以壽命也不長。六道眾生是業報身,他並沒有大徹大悟,小悟。知道這個道理了,過去生中修得不夠,太少了,這一生當中趕快來補課,行!

  他很認真很努力的來補,這個念頭一生,馬上付諸於行動,他的命運就改了。他是讀書人,求功名,命裡頭沒有功名,以後居然考中舉人,考中進士,那是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的。命中沒有兒子,他得了一個好兒子,都是這一生修的。命中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了七十多歲,多活了二十年,這二十年壽命是他這一生修的。所以真的把業障找到了,懺悔一分得一分善報,懺悔十分那你就得十分的善報,一點都不會差錯。為什麼不幹?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懂這個道理,懂感應的道理,懂得求的方法。這一點是我學佛早年的時候,我學佛第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六十多歲,六十出頭了,我二十六歲。他看得出我有一點小聰明,一點福報都沒有,也短命。所以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教我懺悔法。

  我來說說,怎麼樣求?懺悔。怎麼個懺悔法?他告訴我天天要做反省檢點的功夫。每天晚上上床睡覺的時候,還沒有睡著多想一想,今天一天做的事,哪些事是對的,哪些事是錯的,包括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用個幾分鐘想一想。想清楚想明白了,對的好的,明天不要忘記,依舊要保持,要有進步;錯的、過失要改掉,明天不能再犯,這叫真正懺悔。懺悔不在形式,在你內心裡面的覺悟,真正能夠改過自新,這叫真懺悔。老師教導我的,一點不迷信。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偈頌第七首:

  【普賢大願力,一切佛海中,修行無量行,嚴淨諸剎海。】

  普賢菩薩修學的十大綱領,我們講到第四「懺悔業障」。業障確實太多了,不勝枚舉。總而言之,自己要常常檢點,常常反省,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如果不能認真反省檢點,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你怎麼能懺除?一定要把它找到,然後下定決心,後不再造,這樣業障才能夠減輕,漸漸就消除了。

  佛在經教裡面教導菩薩所修學的,門門都是懺除業障。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說,布施是懺除慳貪的業障,持戒是懺除惡業的業障,忍辱是懺除瞋恚嫉妒的業障,精進是懺除懈怠懶惰的業障,禪定是懺除散亂的業障,般若是懺除愚痴的業障。你們想想,眾生有八萬四千業障,佛開八萬四千法門,法門都是對治業障的。我們要明瞭,你要不認真修學,你的業障懺除不了。業障懺除不了,一定帶到來生、帶到後世,愈積愈嚴重,最後的果報就是三途地獄。所以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沒有別的,千經萬論懺除業障而已矣,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業障懺除之後,才知道修隨喜功德,所以底下這一條就是「隨喜功德」。你把這個字看清楚,隨喜就是功德,專門來對治嫉妒障礙。人見不得別人好處,無論在哪一方面,別人超過我,比我強,嫉妒瞋恚立刻就現前,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這一生學的。這個煩惱如果不知道把它消融掉,這個煩惱肯定隨著你的歲月在增長。這個增長,那就免不了要造作罪業,害人害自己,這是一念痴迷所造極重的罪業。佛教給我們:這個念頭一轉,別人做的好事有多大功德,你可以跟他分享同樣大的功德。你能夠分享,為什麼不分享?為什麼去障礙?

  怎麼樣去分享?隨喜就分享了,當下就分享了。看人家做好事,起的好心、做的好事得名聞利養,我們不但不嫉妒,看了生歡喜心,為他高興,自己這一念歡喜心就是功德。如果自己有能力,應當隨分隨力去隨喜,這個不能不懂。如果自己沒有力量,他需要財,我沒有財,沒有辦法用財力幫助他,我用歡喜心來讚歎他、來表揚他。別的人聽到了、見到了,也能生歡喜心,可能他還有一點力量能夠幫助一點,這許許多多功德裡面我們都有一分,這一分功德跟他無二無別。為什麼不幹?為什麼一切好事都要屬於自己的,不能屬於別人?

  諸佛如來、菩薩、羅漢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他們希望一切好事是屬於別人的,自己在旁邊修隨喜功德。在中國佛教裡面最顯著的例子,印宗法師跟六祖惠能法師。惠能法師是得道的高僧,我們一般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之人,但是他的形象是在家居士。我們在《壇經》裡面讀到,他二十四歲得五祖忍和尚傳法給他,那個時候還傳衣缽,他在獵人隊裡面隱居了十五年;二十六加十五年,四十多歲了。

  在現在的廣州光孝寺遇到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法師經講完了,裡面有兩個聽眾在抬槓,因為講堂外面有個旗桿,旗桿上懸的是旛,風吹得這個旛在動。一個人說風動,一個人說旛動,兩個人彼此不服,在那裡爭論。惠能大師看到了,到當中去打個圓場:你們兩個人不要爭了,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一聽非常驚訝,印宗法師聽到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說不出這個話來,就下來跟他談話,知道他就是黃梅得法的第六代祖,談得很投緣。

  惠能大師發心出家了,請印宗法師給他剃度,印宗是他的剃度師。印宗法師了不起,修隨喜功德,剃度之後反過來拜他作老師。印宗是惠能的剃度師,惠能大師是印宗法師的傳法師。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大家容易懂,惠能是印宗的徒弟,可是印宗法師是惠能法師的法子,他們兩個人在這裡表演隨喜功德,一絲毫嫉妒障礙都沒有。雙手把這個道場供養給惠能大師,連自己所有的徒眾統統皈依,來拜老師。印宗當年在嶺南可以說是第一高僧,他這個動作產生的效果把惠能大師一下就捧上去了,惠能大師在嶺南弘揚禪宗一點障礙都沒有了,印宗隨喜護持。這是在中國佛教史裡面,修隨喜功德最好的榜樣。

  我們仔細去想想,細心去體會,印宗法師的智慧成就不在能大師之下,要不是與能大師同樣這個程度的人,做不到!今天這個世界,只要看到你的能力智慧成就超過我,我總得想盡方法把你壓下去,不讓你出頭,造謠生事毀謗你。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那是什麼?凡夫!印宗為什麼能修隨喜功德,能把道場讓給能大師?印宗法師是覺悟的人,他不迷惑顛倒。我心裡有一個想法,菩薩再來,來示現給我們看的;他們兩個在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教我們這樣修隨喜功德,這樣是真正成就。

  六祖的成就,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印宗的成就?沒有印宗,六祖要出來弘法談何容易?從現在一般講,你怎麼樣提高你自己的知名度?怎麼樣樹立你的德行,讓大家對你敬仰?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印宗在嶺南講經弘法多少年了,大家都知道他,都尊敬他,都仰慕他。他這一回頭拜另外一個人作老師,那別人怎麼會不驚訝?這個人了不起,印宗法師都拜他作老師。所以惠能大師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師的成就,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在這一生當中,雖然遇到的是好老師,真善知識,老師只能指點我們的方向目標,沒有辦法帶著我們走,因緣不一樣。所以,我也非常幸運遇到了韓瑛館長,得到她三十年的護持,我的成就就是她的成就。如果沒有這三十年的護持,我們今天怎麼可能會有成就?我曾經跟諸位講過多少次,是真話,不是還俗,那就是去趕經懺做法會去了。為什麼?在這個社會裡頭沒有人歡喜講經的,講經難。

  我學經教的時候,李老師就告訴我,他說:你學講經,你講得不好,人家笑話你,還沒什麼;如果你講得好,你就走投無路了。所以還在老師身邊沒有出師的時候,老師就已經警告我了。什麼一回事情?嫉妒障礙,會叫你無地容身,你到哪裡去?真的,我被李老師說中了。堅持走講經這個路子,沒有一個寺廟肯收容我,到最後就碰到我的聽眾,韓館長那時候是我的聽眾。我到走投無路的時候,我把這個苦衷告訴她。她是北方人,還有一點義氣,心裡面忿忿不平,收容我,要我住到她家裡去。

  我在她家裡住了十七年。這十七年當中到哪裡講經?她替我張羅,租地方,借地方,借朋友的辦公室,哪個地方有房子出租,就去租。所以這十幾年當中常常要搬家,就是搬道場,沒有固定的道場,一個道場講一個月、講個一兩年就要換地方。十七年之後,我們才有一個「圖書館」。

  我在遇到她之前,我在台灣講經三年,在她家住十七年,所以二十年才有「景美華藏圖書館」,不大,小小的。台灣算面積是五十坪,一坪三十六平方英尺,大概是(算平方英尺)一千八百呎,這麼大的一個面積。這才有一個固定的道場,不要到處去奔波了,實實在在不容易。我沒有還俗,沒有去趕經懺,沒有退心,能有今天這一點成就,這是韓館長的功德。

  人是凡夫,當然她做事情也有過失。我們學普賢菩薩,她的不善處,她的過失處,我們忘得一乾二淨;我們念念念她的善心善行,念她的隨喜功德,成就自己純淨的心、純善的行。至於別人怎麼樣批評她,我從來沒有放在心上。別人對她的了解,沒有我了解得那麼深,沒有我了解那麼多。我跟她三十年生活在一起,她的心善良,她的心慈悲,這一點凡是跟她接觸的人,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她做事情要好心切,要求的水準比較高,達不到她的要求,她很會罵人,也不是壞事,那何嘗不是在行菩薩道!一般有意見的人,聽信謠言的人,於是對她生起毀謗,這是世之常情,我們明白。你知道得愈深,知道得愈多,你對她愈佩服愈尊敬。我們念念不忘護法的恩德。

  她走了,離開我們了,我們圖書館起了變化。我們離開圖書館,接受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的護持三年,是我們的轉捩點,這個三年的護持,這一分的恩德我們念念不忘,我們知恩報恩。我們這個小道場確實很小,規模很小,我們三個比較大的堂口,我們用來紀念老師、紀念護法。新教堂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嘉南堂」,嘉是章嘉大師,南是李炳南老居士,現在這個講堂裡面懸掛著章嘉大師的照片、李炳南老居士的照片。第二個堂口我們現在做齋堂,吃飯這個地方我們把它作「韓瑛堂」。館長對吃東西很考究,她自己很能幹,有什麼法會她都親自下廚房,廚房裡面一把手幾乎都是她培養出來的。我們天天吃飯,天天紀念她,我相信她一定很歡喜。我們新教室當中這個堂口,我們做「東源堂」,紀念方東美先生、李木源居士。這裡面供養中華民族萬姓祖先,將來這個地方也就是念佛堂,我們以念佛來供養祖宗,非常有意義!

  所以學佛到底學什麼?一句話,學在這個世間沒有對立的人,你就成功了。你還跟哪個對立,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薩。菩薩跟十法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是對立的、敵對的,沒有。菩薩心目中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我們要學這一點。對十法界一切眾生,普賢行裡面教導我們的禮敬、稱讚、供養、隨喜,我們懂得;懂得要落實,在這裡面修養自己的道德。道德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違背了道德。違背道德就是違背自性,現在我們才覺悟,我們要回過頭來隨順道德,遠離煩惱習氣,這是真正學佛。

  所以把瞋恚心、嫉妒心、傲慢心、是非人我心統統斷掉,這些是自性裡頭本來沒有的。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習性來的,不是本性,本性裡頭沒有,習性。習性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斷掉。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斷除自性一切本來沒有的,哪有斷不掉的?要斷,先要覺悟、要明瞭。求覺悟,求明瞭,那就得好好的跟佛學。

  佛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在的地方。所以學佛的同學不能一天離開經教,一天離開經教,你肯定又歸到煩惱習氣那邊去了,煩惱習氣的果報是輪迴、是六道。換句話說,你不能超越六道,你就回歸六道。因此真正學佛,念念要覺悟,不能不覺悟;時時要回頭,不能不回頭。要懂得修隨喜,隨喜對自己的福慧增長就快速,而且自己跟一切眾生結了善緣,結了法緣。我們常講法緣殊勝,隨喜就結法緣了。所以障礙別人實際上是障礙自己,把自己的善緣、法緣斷掉了,自己的道心退轉了,自己的煩惱現前了,業報現前了,虧吃大了!所以普賢這十個項目,隨喜列在其中,真有道理在。能隨喜你才真正能夠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最殊勝的無過於弘法利生。

  所以,下面接著「請轉法輪」。請轉法輪是什麼意思?轉法輪我在此地不必細說了,細說要耽誤很長的時間,簡單的講轉法輪就是教學,就是推動現在所說的多元文化的教育。我們禮請有德行、有修養、有學問的這些善知識,請他到我們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教化一方。他來講什麼經典,來講多長的時間,這裡頭有時節因緣。我們從外國請來的法師,多半都要受簽證的限制,佛弟子最重要的是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到任何一個國家地區,一定要遵守那個地區國家的法令規章;它規定我們三個月,我們在那裡活動就不可以超過三個月。大概請法師講經都有期限的,這政府都批准的,他不是觀光旅遊的,觀光旅遊他不能在此地從事於活動。這是教學、是活動,一定得到政府的批准。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香港政府批准四個月,所以我們這一部經就講四個月要圓滿。實際上那個時候四個月沒有講完,好像只講了三分之一。後面呢?後面明年我們再續講,這個可以。我也跟諸位同學報告過,在美國、在加拿大這些地區文化背景跟東方不一樣,他們的長假只有五天,所以到美國講經時間五天。我們去一次大概要走好幾個城市,每一個城市五天,這樣去走一趟三個月。三個月可以走六、七個城市,那是不能天天講。

  現在我們講經的方式改變了,在攝影棚裡面講,不受聽眾時間的限制了,在攝影棚裡面錄相,我們做光碟流通,提供給衛星電視,同時有網路播出。前兩個星期,美國那邊的同修給我一封傳真信,希望今年能夠到美國去講一個月。講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希望我在洛杉磯能講一個月,他們租攝影棚,一天也是四個小時,希望我在那邊講一個月,我說行。《華嚴經》大家曉得,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七處九會,不是在一個地點,七個地點,九次法會。李長者在《合論》裡面,他跟清涼講的不一樣,他說《華嚴經》是世尊十處十會講的,這些我們不需要爭論。總而言之一句話,釋迦牟尼佛是隨緣所說法,並沒有固定在一個地方。只要條件具足,佛法裡面講因緣具足。

  在美國這些大城市,你們真的把攝影棚能夠租借下來,每天我們使用四個小時,我們去講一個月未嘗不可。那我去就不能一個人去,一個人去不行,我這個攝影裡頭還有一個班底,我們這個班底的人統統要去。好在我們沒有釋迦牟尼佛那個團體那麼大,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們沒有,我想我們這個團頂多不會超過十個人。這個風氣一開之後,可能其他各個地區有很多都要用這個方法,可以,這是我們可以答應的。只要我們每天四小時講經不中斷,在哪裡講都行。將來把各個地方所講的整合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提供給各個地方同學,做為我們共同學習的參考資料,這是「請轉法輪」。

  時代不一樣了,現在我們曉得怎樣一個作法。但是正法要能夠久住世間,這比什麼都重要。久住世間,你就要想到培養弘法人才,培養弘法人才這是「請佛住世」。發心弘護佛法的那就是佛,誰發這個心,這個人就是佛。我們要請他住世,請他護持正法,請他成就弘護的人才,這個功德利益是最大最大的。這樁事情一定要全心全力投注,兼差決定辦不好。這個事情不能兼差,全心全力去做。像韓館長、像李木源居士都是全心全力在做,把這個工作看作自己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事業,他才能做得好。

  什麼人來做最適當?講經的法師。先是我們請他來講經說法,他對於經教真正通達無礙,德行學問都成就了,先是到處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教化到一個時期之後,要培養底下一代,帶底下一代;等於說他從教學退下來做護法,這就對了。就像學校的校長、教務長、訓導長,他們從前是教授,老教授,他樣樣都懂,樣樣都通,他不外行。到他年歲長了,底下學生慢慢都帶起來了,他來做事務上的工作,做行政工作,護法!所以護法實實在在講比弘法高得多,弘法是教員,護法是校長,這個諸位一定要搞清楚。

  往年(咱們三十年)韓館長是校長,我們是當教員。現在她走了,換我們當校長,我要來做護法的工作。弘法,你們現在也行了,慢慢都帶起來了。現在我還兼一點職,再過幾年希望你們都能起來,我不要兼職了,我專門做行政工作,專門做護持的工作,這就對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4:45)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09:14: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85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