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92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二二卷)  2003/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22

  諸位同學,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毘盧遮那品》第六,經文在第十一卷。上一次跟諸位介紹了本經的經題、來意,以及宗趣。在這裡面,我們讀到李長者在《華嚴合論》裡面的一段介紹,意思說的非常之好,因為時間的關係,後面還有幾句很重要的話,不能不說說。

  他說「一切名言入佛名號者,悉皆清淨」,這句話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念佛法門。你看看念佛人,我們無論聽什麼人說話,無論聽人家說什麼話,念佛人總是合掌: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言語都入這一句佛號,那個言語就是清淨語,也就是《往生論》上所講的「清淨句」。黃念祖老居士在講演當中、註疏當中,很喜歡引用這一句。

  這一句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很少人能懂。我們看李長者這一句話,恍然大悟!「一切名」,「名」是名字,「言」是言說,名字相、言說相,只要「入佛名」(入佛的名號,我們通常都是「阿彌陀佛」,入阿彌陀佛的名號)都變成了清淨句,用清淨句來養我們的清淨心。如果名言與我們當下有密切的作用,這個「名言」落實到生活上,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那一句阿彌陀佛,用清淨心來用事,這也很重要。永遠不失真誠、清淨、平等、覺,我們是在菩薩道上,這叫真正學佛。

  這個地方我們得舉個例子來講。我們聽人家說話,說的是好話,阿彌陀佛!說不好的話,阿彌陀佛!說稱讚人的話、稱讚事的話,阿彌陀佛!說毀謗人、毀謗事的話,也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這修什麼?佛法修行最高的原則,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我們一般講斷掉。怎麼個斷法?歸到「阿彌陀佛」就斷了。善言善語變成清淨句,惡言惡語也變成清淨句,永遠保持自己的心地清淨平等覺,這叫會修。

  我常常在講席當中,喜歡引用宗門大德提示學人「你會麼!」你想想,「會麼」這個意思很深很長。會,我會,我會什麼?能夠把一切名言轉成清淨句。果然會了,你就不是凡夫,菩薩會,凡夫不會。只有這一句清淨句是真實的,其他的都不真實。《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墮落在虛妄裡面,那你所搞的是六道輪迴,叫三途六道,你搞這個。我們常講轉境界,這就是個轉的方法。把它轉成清淨句,這就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兩樣,你真會修!

  我常常勉勵同學們,大乘佛法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就是修成心地純淨,「不容毫分不淨夾雜」;行為,行為是身、口,純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身語意做到純淨、純善,這個人成佛了。如果有少分,我們舉例來講,一百句話裡頭,九十九句都是善言,有一句是惡言,這一句惡言把九十九句善言都破壞了。真的裡頭容不得假,一點點假的都把你全部都毀掉。修行就在生活當中,就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決定不容許有絲毫的差錯。

  學佛的標準,我們同學總要記住,標準是什麼?你看看你打開一切經,經上常講「善男子善女人」,那就是標準,標準是個「善」。這個善怎麼講法?十善。你能修行十善,你才有條件學佛。為什麼?經上講,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十善都沒有,佛叫「善男子善女人」,沒有你的分,你不是!這個道理我們懂嗎?我們能體會得到嗎?所以中國古人常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對於這種人我們要敬而遠之。

  什麼是真正善人?什麼是真正修行人?古德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念念回光返照。看到外面的善,善人、善行、善事,他馬上回過頭來想到我有沒有?如果沒有,要學;如果有,很歡喜,要努力、要保持、要更進步。看到惡人、惡行,立刻回頭想自己;外頭不想,想自己,我有沒有?我要有惡行,我趕緊要改,要改過;如果我沒有,沒有,要勉勵自己不可以有。所以外面境界,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他們示現給我看,讓我在六根接觸這個境界裡面懂得斷惡修善,懂得轉迷為悟,懂得轉凡成聖。這種修行的方法,就是《華嚴經》後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人家為什麼一生圓滿成就,道理就在此地,方法就在此地,我們有沒有學會?

  這麼多年來,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勉同學,我一生學佛五十年。如果說今年二00三年,那我在講台上講經教學四十五年了。我有這麼一點點成就,靠什麼?就是學的善財,成就自己這一點點的德行,成就自己這一點小智慧,這個不是聰明。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行為一年比一年善良,跟經教相應,所以常生歡喜心。果報,我自己很清楚,從什麼地方清楚明瞭?從身體,我的身體一年比一年健康。五、六十歲的時候,我還需要用藥物(這許多同學們都知道)來幫助,現在統統不要。精神、體力、顏色,諸位都能夠看得出來。我沒有求,自自然然的,從內心轉。心地向純淨這個目標來轉,行為向純善這個目標來轉。世出世法,沒有貪欲;順境裡面沒有貪戀,逆境裡面沒有瞋恚,我能跟這個有幾分相應。我得的這些好處、這些利益,我才敢勸勉同學,你們能夠這樣做,你們也能得到這個果報。

  我是二十六歲遇到佛法的,一契入之後,真的是後悔遇到佛法太晚了,二十六歲才遇到,如果能在十六歲遇到,那就不一樣了,這是佛法裡面講,各人緣分不相同。遇到佛法,最重要的,老師!所以,父母給我們的是身命,佛經上常講,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這兩個比較哪個重要?慧命比身命還重要。所以佛的恩大過父母之恩,佛是老師。代表佛的是善知識,佛不在世,善知識是佛的學生,佛的傳人。這個名詞諸位要記住,傳人,從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傳下來,傳人。

  真善知識,我這一生遇到兩位,首先遇到就是章嘉大師,他指導我三年,大師往生。往生之後,我又遇到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傳人,淨土宗的傳人。遇到這個老師,就建立了師生的關係,師徒如父子。對於老師尊重、敬仰,老師的教誨百分之百的依從,一直到今天我不敢違背。你們同學有一些跟我時間久,比較接近的,我們的講堂懸掛著老師的照片,我講經的攝影棚也是懸掛老師的照片。每一天就跟老師在面前一樣,沒有離開老師一步。

  如果做兒女的背叛父母,這是忤逆不道;學生背叛老師,這叫背師叛道,在佛法裡面,果報是阿鼻地獄。但是現在人不怕阿鼻地獄,阿鼻地獄嚇不了他。不過古德說得好,到臨終時,地獄相現前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後悔莫及。人如果不孝父母,如果背師叛道,你在這個社會上,正人君子不會跟你交朋友。為什麼?人家曉得你不是善人,你能夠背叛父母,能夠背叛老師,我跟你做朋友,你將來一定背叛我,你一定會出賣朋友。所以真正有智慧、有德行聰明人,對你敬而遠之,不敢跟你交朋友。那誰跟你交朋友?你的同類,都是背師叛道的,都是不孝父母的。與你往來的,不是道義,是利害;有利的時候是朋友,沒有利的時候是敵人,你說多麼可怕!

  我們要怎樣修真正的清淨心?你就想到《往生論》上講的「清淨句」,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常常引用的。就在這一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他就引用了幾十次之多,所以你看了他這個註解之後,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清淨句怎麼落實?落實到佛的名號。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清淨心生不起來,還是生煩惱!生活裡頭生煩惱,工作裡面生煩惱,跟人交往也生煩惱,你說可憐不可憐?人為什麼不衰老?常生歡喜心。歡喜心從哪裡生的?常生智慧。歡喜心從智慧裡面生的,智慧從清淨心裡頭生的,清淨心從清淨句裡面生的,你學會了沒有?這個要是學到手,你這一生受用無窮。

  記住!再惡的人,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不能說他一句不好。我們總要想到人都有好的地方,所以說一百樁事情裡頭,他有一樁好事,我們讚歎他這一樁好事,九十九種不善的,一個字不提。為什麼?養自己的德行,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清淨善,純淨純善,這個重要。

  接著長者又跟我們說「如是佛名號,遍一切世界名字」,這一句重要!不是娑婆這一個世界,不是我們這個地球,盡虛空遍法界,阿彌陀佛,這個經上講的是毘盧遮那。「始名毘盧遮那」,始是最初,最初這個名號、根本的名號就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我們今天念佛,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跟毘盧遮那,你說是一還是二?你們想想看,毘盧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處」,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如果照名號梵文直接翻譯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毘盧遮那是遍一切處,你們想想是一還是二,一樁事情!「遍」就是無量,「照」就是光,光明遍照!這個照不中斷,不中斷就是壽,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是法身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昨天我們念到的,這個經上說的文字是「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在佛門祖師大德註疏裡面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跟這個經文意思完全相同。後面兩句,那是一樣的,「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幾句話是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毘盧遮那就是阿彌陀,阿彌陀就是毘盧遮那;極樂就是華藏,華藏就是極樂,一而二,二而一。

  佛「以種種教行之光,遍照一切,法眼照之」,「種種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從哪裡來的?佛講六道凡夫有八萬四千種煩惱,佛的教行沒有別的,就是幫助你斷煩惱,你煩惱有這麼多,他的方法也有這麼多,所以叫八萬四千法門,這是對娑婆六道眾生說的。如果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那就不止八萬四千。那應該怎麼說?無量法門。所以四弘誓願裡面就不用八萬四千,「煩惱無盡」、「法門無量」,這「種種教行」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這些法門無一不是究竟圓滿真實智慧,所以叫「光」,遍照一切世界的眾生,「照」就是教導、教化。

  長者末後這一句話說「法眼照之,可見」,這句話對我們講的。前面是「佛光普照」,這一句成語大家也很熟悉,我們也常常看到匾額上這樣寫的。「佛光普照」是什麼意思?佛陀的教化普遍流行在十方,是這麼個意思。我們這個地方有幾十位同學,每一天在一起研究經教、討論經教、學習經教;把經教裡面的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把經教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這叫學習。學做菩薩、學做佛,佛菩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學習的標本,依照這個模式來塑造自己,這叫真的學佛。

  如果學佛的人不是認真努力在學習,只是在經教上做研究討論,這個不叫學佛,叫什麼?叫佛學。佛學跟學佛不一樣,佛學這個裡頭沒有行、證,你得不到受用。雖然你有信、解,你沒有行、證,把佛法當作一門學術來研究,那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經論沒有改變你的思想行為。換句話說,沒有幫助你轉惡為善,沒有幫助你轉迷為悟,沒有幫助你轉凡成聖。你還是凡夫,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造作惡業,這樣學習就叫做佛學;你搞的是佛學,沒有學佛,你不像佛、不像菩薩。這一點意思不能不懂。所以「教行之光」確確實實遍照一切,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誰能看見?法眼就見到。肉眼見不到,天眼也見不到,法眼見到。什麼叫法眼?依教奉行那個眼叫法眼。

  我們不說高深的,說最淺最淺的,十善業,你做到了沒有?不殺生這一條你做到沒有?我做到了,我不殺生。不傷害眾生,你做到沒有?不傷害眾生是屬於不殺生。你毀謗人,造謠生事,是不是叫那個人受到傷害?這是不是屬於殺生裡面的一分?所以不殺生,細說是決定不能讓這個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這是不殺生的精義。這個眾生討厭我,見到我他就生煩惱,我看到他來,趕緊躲在一邊,離開他,這個人是菩薩。為什麼?不令眾生因我而生煩惱,迴避!我們懂不懂這個意思?懂不懂這個道理?有沒有這樣做?

  所以不殺生這一條,你理解的是很狹的意思,你不知道它的意思非常廣非常深,深廣無盡!凡是傷害到別人,傷害他身體、傷害他精神、傷害他名譽、傷害他的利益,都歸到殺生這裡頭。所以,這些戒條要細細的講解,從前有專門學習這個學問的,律師,專攻戒律的,給你解釋。哪有那麼簡單!

  不偷盜,你做到了沒有?條條意思都非常深廣。偷盜梵文裡面叫「不與取」。這個物有主,主人沒有答應,你動了他的,這都叫偷盜,微細到極處。幾個人持戒修善能到清淨?「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實在講,這一句只有法身菩薩才能做到,權教菩薩都非常困難。每一條戒裡頭,很明顯的、很粗重的大概可以能夠持,但是微細的就做不到、就很難。這支筆是我的,主人是我,我放在這個桌子上,你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把這支筆拿到那個桌子上去,都叫偷盜。為什麼?我用的時候,我找不到。你雖然是移一個地方,你沒有得到我的同意,你想想看這多微細!經上講「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就是夾雜在裡頭,讓你這一條戒不清淨,真難!起心動念,想得一點好處,想佔一點便宜,這個心是盜心,障礙智慧。

  破壞別人的好事,破壞別人的善事,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往往所有戒都犯,殺戒、盜戒、婬戒。婬戒在廣義,狹義專門講男女,廣義的,凡是過分都叫婬。婬是過分,無論做什麼事情,你做得太過分了!你再看口業,妄語你有沒有犯?兩舌、挑撥,惡口,綺語,統統犯!再看意三業,貪、瞋、痴。所以一樁事情十惡業統統犯,只是每一條裡頭輕重不等。

  尤其在現前這個社會,內有煩惱,煩惱覆心!外有誘惑,都是不善的誘惑,非常可怕。天天守住經本,天天讀誦經本,起心動念還在造惡,這什麼原因?雖然天天在讀經,經的意思不了解,或者是了解,了解得不夠深度、不夠透徹,這就是佛法講的愚痴!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往往牽涉一大堆,不是很單純的一條、兩條。一條、兩條是主要的,像罪犯一樣,主犯、從犯,跟到一起犯罪的一大堆。你的心怎麼能得清淨?

  淨宗法門,實在講,無比的殊勝,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讚歎,談何容易!我們在這個地方細心觀察,那是什麼個道理,一切諸佛讚歎,就是這一切名言歸到名號,統統都是變成清淨句。換句話說,這一句名號就好像清水珠一樣,所有一切的混濁到這個地方都變成清水。這個人念佛會念了,這個人念佛功夫得力,這個人將來肯定往生!

  李長者這幾句話意思深廣無盡,說不完的、說不盡的,我們利用這一點時間,跟同學做一個提示。你要怎樣能深入境界?深入是漸漸的深入,它的深度、廣度沒有窮盡。深入,用什麼方法?唯一的方法是依教奉行,你要不「行」,你永遠不能契入。你學佛,實在講,你學的是在門外,沒有入門。你要學講經,你不可能不把經講錯。

  經講錯,這個罪重,古人常說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就是你誤導眾生,你把經義講錯了,誤導眾生),一句話墮五百世野狐身,這百丈大師的故事。所以,哪一個講經的人不害怕?戰戰兢兢。我們初學講經就怕背因果,所以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完全講古人註解,絕不加自己一點意思。為什麼?加那一點意思,你就要負責任。如果我講的全是古人註解,那錯,我沒講錯,他註解,是他錯了,責任他負。這是李老師早年教我們學講經這一批學生,用這個方法。古註看不懂的,聽他的,完全講他的,他負責。

  那個時候學經很苦,沒有錄音、錄相,完全靠筆記,把老師所講的東西記錄下來。我們上台覆講,決定不加自己一句話,講的是不怎麼好,但是不錯,沒有過失。老師常常勉勵我們,初學一定要記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就是好手。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有自己意思?你真的有悟處、真的契入,行,你入佛境界,才可以。那要老師給你做證明,你可以了;老師沒有給你做證明,還是不行,守老師的規矩,這叫傳人,這叫學生。如果老師沒有許可,沒有給你做印證,你就加上自己意思,這就叫背師叛道,這個你就自己在講台上胡造謠言,因果你自己要負責。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現在請掀開經本,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微塵數劫。復倍是數。】

  這幾個字我們要把它看清楚。『普賢菩薩復告』,再告訴大眾說,『諸佛子,乃往古世』,「往」是以往,古代,「往古」,到底過去多久?『過』,過是超過,超過『世界微塵數劫』,這個「世界」,普賢菩薩在釋迦牟尼佛《華嚴》法會當中所說的,這個世界,我們就曉得一定是指的娑婆世界。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把這個世界磨成微塵,一粒微塵算一劫,「世界微塵數劫」。是不是就這麼多?不,超過,超過世界微塵數劫。還要『復倍是數』,還要倍倍相乘,這算不盡,沒有法子說!那麼遠之前,確確實實像這樣大的數字,在這世間註疏裡頭沒有聽說過,也沒有人能說得出來,佛這是以善巧方便給我們說出。在這之前:

  【有世界海。名普門淨光明。】

  清涼大師的科判判得好,科判是為我們點醒。前面是「總明剎海」,以世界微塵數來算。這第二段「別明一剎」,舉一個例子,舉這個『普門淨光明』佛剎,舉這一個剎來做例子。這個剎是前面所說的剎種,這個大剎種裡頭又不知道有多少佛剎。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別明一剎中,略無剎種,剎名勝音」,這是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的。雖然沒有說剎種,舉出這一個佛剎來說,但是「普門淨光明」,文字上雖沒有剎種,在我們想像當中它應當是個剎種,為什麼?我們看底下文,意思就能體會到:

  【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勝音。】

  『此世界海中』,是不是一個剎種?這個裡面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才稱之為「世界海」。再舉一個例子,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勝音』。我們念一個小段:

  【依摩尼華網海住。須彌山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小段。這一小段裡面為我們解釋這個剎的名字叫「勝音」。為什麼叫勝音?清涼大師說「多佛出世,說法音故」。佛、菩薩,尤其是佛,無論是示現出家的佛,或者是示現在家的佛,肯定是示現從事於教育的工作,他不會示現於其他的行業。這樁事情我們可以在五十三參裡面體會到。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沒有示現佛身。所以他們示現的身分固然有男女老少不同,有出家在家不同,從事於各個行業。但是要示現佛身,一定是從事於教育工作。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做這個示現,捨棄王位、捨棄權力、捨棄榮華富貴、捨棄名聞利養,一生一心一意去做多元文化的教學工作,這是最高智慧所抉擇的行業。圓滿的德能,做這樣的示現,我們在這裡頭要深深去體會。以我們世俗人的眼光來看,完全以世俗,釋迦牟尼如果當年不搞這教學工作去做國王(那是印度當時,當時的大國,在現在說起來,都是小國),在歷史上,誰知道他!印度歷史上很出名的有阿育王,阿育王為什麼出名?還不是藉著佛的名字出名,他護持佛法,因此而出名。如果他與佛法不相干的話,今天什麼人知道有個阿育王?沒人曉得。釋迦牟尼佛要做迦毘羅衛國的國王,今天也沒有人知道他。從事於教育,他出名了。

  從事教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知名度?他所教的學生裡頭,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當時、後世沒有人不肯定,沒有人不讚歎,這是了不起的一位教育家。他的教化傳播十方,永垂後世,還有什麼樣的事業比這個更偉大,沒有!這種教育從哪裡生的?從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從德行。佛教導我們,第一個要修養道德,沒有道德哪來的智慧?跟諸位說,沒有道德你只有煩惱。凡人沒有道德,常生煩惱。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道德,你看看,他見他的老師五祖忍和尚,他跟老師報告「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老師如果聽到學生能說這個話,老師就曉得這個學生道德的修養夠水平,所以他常生智慧。有智慧就有善巧方便,就能教化眾生,所以道德是根本!

  在中國儒家教學,又何嘗不是奠定在這個基礎上!孔老夫子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智慧,但是他真正想學周公。周公是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有才幹,輔佐成王,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豐功偉業是讚歎周公的。孔老夫子心目當中的偶像,他想學他,確實他有周公的道德,有周公的學問,有周公的智慧,也有周公的能力,所以周遊列國;很可惜,沒有一個國君肯用他,這才不得已回到老家去教學。他回家的時候,回到魯國已六十八歲了,孔老夫子七十三歲過世的,所以回去教學只有五年,五年的教學能成為萬世師表。

  所以我常講,孔老夫子連做夢都沒有想到。他想當周公沒當上,結果搞上萬世師表,比周公名氣還高,比周公還值得人尊敬,他沒有想到的。沒有想到他這個五年的教化,對於這個世間產生這麼大的影響。為什麼他有這麼成就,歷代這些教書的老師,為什麼都不能、比不上孔夫子?這裡頭是兩個因素,一個是自己的道德比不上孔子,另外一個是緣分比不上孔子,一內一外。

  道德,孔老夫子確確實實,他是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他從這兒扎根的,他真正做到,才說出來。後人雖然也照做,夾雜!格物,格得不乾淨,格物是斷煩惱。煩惱縱然斷了,習氣還在,不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習氣也沒有了。所以「夫子之德,溫良恭儉讓」,這是歷代的大儒,在這「物」的五個項目來考察都比不上孔子。孔子的德,純,不夾雜!後世這些大儒的這些道德不純,夾雜,沒有孔子那麼純,這是比不上孔夫子的,內在的修養比不上。

  第二是緣分,孔老夫子當年的學生,我們在傳記上看到有三千人,弟子三千;傳人,傳法的人,學生,七十二個人,那這個影響多大!這是兩千多年來,歷代中國這些大儒都沒有這麼多學生,沒有這麼多成就的學生。成就學生當中,有個三個、五個就不得了了。甚至於許許多多學生真正有成就的,一個人、兩個人。夫子七十二個人,擔當得起萬世師表。

  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我們不說其他的人,就是常隨眾裡頭,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比夫子多。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有成就的,都是世尊的傳人,就像夫子七十二賢人一樣。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們在經典上常常讀「皆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是什麼地位?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從弟子當中顯示老師的大德、大智、大能,這才值得人尊敬。

  我們今天也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選擇的是沒錯,在所有行業裡頭無比高尚!可是我們做了沒有?儒家講的格物、致知,佛法講的斷煩惱障、斷所知障;格物是斷煩惱障,致知是斷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斷除之後,菩提心才現前,發菩提心。夫子講的誠意、正心,就是大菩提心;菩提心發了之後,身修了。佛法裡面講行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修身。儒家說「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壹是以修身為本」,只要是人,都應該要這樣學習。在佛法裡頭斷煩惱障,斷所知障,發菩提心,上求下化,佛弟子應當如是!我們做了沒有?

  在我們這個時代,我的老師教導我「看破放下」。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老人家教導我的,都是佛法裡面修學的總的綱領、方向,大原則掌握住。以後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落實,做落實的功夫。落實一定要依經教,我跟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我第一部念的是《釋迦譜》,學釋迦牟尼佛;跟李炳南老居士,第一部教給我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學經教的第一部,這一部是小乘經。我都把它介紹給大家了,從最基礎的地方入門。這部經不長,應當把它念熟,最好能夠背誦。這兩年裡面,我曾經把這個經講過兩遍,都留的有錄相,現在都做成光碟流通。這是我們真正想學佛的起步,從這一部經裡面再回到《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也講得很詳細。我們修養道德,有這兩部書指引,根就穩固。

  再進一步,出家人必須落實在「沙彌律儀」,弘贊法師有《增註》,註得很好。我們如果不學,你的道德從哪裡來?在家同學,希望大家記住印祖的教誨,你把它落實,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與《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合起來學習,在家學佛成功了。

  《安士全書》一共有四篇,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內容跟《太上感應篇》相同,都是講因果報應。但是文字差不多比《太上感應篇》少一半,七百多字,註解註得非常豐富。第二篇「萬善先資」,特別細說殺生的果報。第三篇「欲海回狂」,特別講邪婬的果報,這是所有一切惡業裡頭最嚴重的,特別提出來細說。末後一篇,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叫「西歸直指」。周安士居士這四篇東西合在一起,這《安士全書》。

  總的來說,不外乎祖師大德提倡的「持戒念佛」。在家同學一生能夠依照這個路去走,你是在家的賢聖,你必定能生淨土。出家的人基本德行成就之後,智慧開了,你才有能力講經、弘教。自己要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道德、沒有智慧,拿著經本在講台上胡造謠言,誤導大眾,你的罪過在阿鼻地獄。古時候人害怕,現在你不怕,將來等著瞧了。

  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頭一再提醒我們,這個事情要真幹!你要不真幹,這個緣分,實在講,可惜了!太可惜了!百千萬劫難遭遇,好不容易遇到大乘佛法,不但沒有掌握住、沒有成就,反而在大乘佛法裡造了無量無邊罪業,這還得了嗎?佛、菩薩不害人,祖師大德不害人,是你自己糊塗,你自己無知,自以為是,不但是背師叛道,簡直是目中沒有佛菩薩。在佛法修學裡頭大不敬,無過於是,造這樣重的罪業,這還得了!

  所以剎名「勝音」,清涼大師說的,「多佛出世,說法音故」,所以這個剎叫勝音。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這個佛剎,叫娑婆,娑婆實在講是很苦的一個世界,堪忍。但是這個時代,這個劫的名字叫賢劫,這個名字好。佛說在這個大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在這個世界示現,這也是很殊勝。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菩薩將來示現成佛,這第五尊,千佛最後一尊就是現在的韋馱菩薩。韋馱菩薩發願護千佛之法,他最後成佛。我們接著再看第二段,第二段的經文:

  【其形正圓。其地具有無量莊嚴。三百重眾寶樹輪圍山所共圍繞。一切寶雲而覆其上。清淨無垢光明照曜。城邑宮殿如須彌山。衣服飲食隨念而至。】

  這一段是說勝音世界大致上的狀況,我們讀這一段文感到無比的殊勝莊嚴。我們一句一句的來說。

  「勝音」世界的形狀是圓形的,像我們這地球,地球差不多也接近『正圓』,雖然講地球是橢圓的,接近正圓,圓形的。

  『其地具有無量莊嚴』,這一句話是總說。我們知道這是說的依報,經論上說的很好,「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世界有許許多多佛出世,然後你就想想看,菩薩就更多,辟支佛、阿羅漢,那就不曉得有多少!正報殊勝,依報哪能不好?這些人都是真正有大福德、大智慧,所以這個「地」當然是無比殊勝莊嚴。莊嚴到什麼程度?佛在此地舉個例子,讓我們看看。

  『三百重眾寶樹輪圍山所共圍繞』,「寶樹輪圍」圍繞,一重就不得了,三重、五重、十重、八重,它有「三百重」。我們沒有見過「寶樹輪圍山」,在澳洲這個地方,澳洲是一個很大的平原,沒有高山,最高的山也不過兩千多呎。但是如果諸位能夠到中國去觀光旅遊,到印度去觀光旅遊,你就看到了。你看到重重無盡的高山圍繞著,這個景色非常壯觀。山上在過去,大概在二戰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原始的森林很多,原始森林,寶樹!野生的動物不但多,種類多、數量多,形成壯觀。可是現在不一樣,現在我們看許許多多原始森林被砍伐了,這個被砍伐之後,這些野生動物也都滅絕了,牠沒有辦法生存。

  我們在古人詩句裡面讀到,形容長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在前年,長江這一段我去走過一次,兩岸森林沒有了,猿聲沒有了。從前古人寫的這個詩句,現在已經看不到了,自然生態被破壞,所以才有許許多多的天然災害。在這個經裡面我們也看到「三百重眾寶樹」,「眾」是眾多,不是一種,品種無量無邊,「輪圍山所共圍繞」,你想想,你在這一句裡頭想想看,這個景觀殊勝莊嚴,這是智慧福德的果報。為什麼?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德行,它會幫助自然環境改善。我們市場要繁榮、要興旺,大自然也要繁榮、也要興旺,怎麼能破壞?它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破壞它們就是破壞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

  再看底下一句,『一切寶雲而覆其上』。《華嚴》字字句句都有表法的意思在,學這一部大經,著重在它表法的義趣,但是實際上這個景觀也確實如此,決不是虛構。如果虛構,那佛就在此地打妄語了。在表法裡面,這個世界因為有這麼多諸佛如來,這麼多的菩薩、聲聞,可見得這個地區文化水平高!智慧高、技術能力高,這個社會哪有不繁榮,哪有不興旺!「三百重眾寶樹」,就是講這社會上各個行業。每個行業相輔相成,每個行業都興旺,這從表法上來說。

  「一切寶雲而覆其上」,這是講它的上空,上空是寶雲,這個意思不好懂。現在好懂!從前只能夠講天時,「寶雲而覆其上」是天時好,我們講天時地利人和。現在我們可以換一個話題來講,寶雲是什麼?資訊發達。像現在的網際網路,衛星電視的傳播,這些頻道圍繞著這個世界,在上空,不就像寶雲,資訊是寶。雲是什麼?雲是非有非無。這些頻道在空中確實有,但是肉眼看不見,我們六根接觸不到。這些頻率、波動環繞著這個星球,在這星球的上空。

  『清淨無垢光明照曜』,這一句跟上面一句合起來看,味道就更足了。很明顯的暗示給我們,諸佛如來的教化,他們教化的音聲、色相,色相就是我們講的影響力。現在我們有大眾傳播的工具,這個話好講了,網路上傳播聲音、形像;衛星電視裡面傳播音聲、形象,統統是教學。諸佛在那裡說法,說法的形象跟音聲就是寶雲,這個世界無處不在。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示現,種種示現、種種的音聲都是「清淨」、都是「無垢」的,梵音繚繞。梵音是說法的音聲,讓你聽了之後,得清淨心;你看了之後,生喜悅相,「照耀」在這個世間。這兩句是教化,諸佛在這個地方教化。

  再看,『城邑宮殿如須彌山』,這一句是講物質建設。「須彌山」在此地是形容高廣,心高廣!這個地方許許多多高廣的建築,城市跟宮殿,宮殿就代表建築物。

  『衣服飲食隨念而至』,這是講物資非常豐富,人民生活富足。這個富足是從他的穿著、是從他的飲食來觀看,你就曉得這個地方富足,福報大!所以我前面講的有智慧、有能力,所以他能創造!這是大概給你介紹。後面這一句是總結:

  【其劫。名曰種種莊嚴。】

  這是把它的劫名說出來,就像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劫叫賢劫。勝音世界那個劫的名字叫『種種莊嚴』;「種種莊嚴」,我們能夠想像得到。賢劫是因為有一千尊佛出世,這是大賢。它這個世間莊嚴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與前面說「其地具有無量莊嚴」相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1:13)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09:11: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78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