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871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七一卷)  2002/10/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71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右旋十海,第七段積集寶香藏海,它所持二十層佛剎,請看第六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妙間錯,佛號開示福德海密雲相。】

  世界的名號很好,眾寶間錯,好像排列成幾何的圖案,『眾妙間錯』。「妙」,意思含得非常深廣,這個世界妙,眾寶間錯。當然我們從依報上一定能夠想到那個世界的正報,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要不妙,依報怎麼會妙?正報是這個世界的居民,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妙。

  佛的德號『開示福德海密雲相』。「開示」,在佛門裡面常常聽到,但是這兩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懂得的人並不多,在這個地方碰到了,我們就簡單說一說。「開」是開啟,像門戶一樣,我們把這個門打開,打開之後你就能進去了。房子裡面陳設有許許多多的珍寶,像博物館一樣,門打開了請你進去。這些珍寶非常希有,從來沒有見過,不認識,不知道欣賞。於是這個人再為你指示,你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從此以後你識貨了。這是開示的一般意思。佛用這個名詞。

  一切眾生心性裡面有無盡的寶藏,通常佛跟我們講三大類,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現在講技能)、圓滿的相好(福德是屬於相好)。實在講這三種,一而三,三而一,福德裡面,當然有智慧、有德能;智慧裡面一定有德能、有相好,一個現前,三個統統都會現前。佛法裡面稱為大圓滿。密宗有大圓滿法,顯宗也有大圓滿,大圓滿是性德現前。我說性德現前,不說性德圓滿現前,性德圓滿現前那是如來果地;性德現前,三個東西都現前,這是圓教初住菩薩。所以圓教初住菩薩,你看看經上常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通常我們講,他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相,他有能力。

  所以大乘教裡頭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學佛,沒有別的,不管你學哪個宗派,修哪個法門,目標總不外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我們修學的目標,跟世間法不一樣。自性,一切眾生各個皆有,現在變成凡夫,什麼原因?迷失了自性,迷了,不是沒有。所以佛很慈悲,給你開示,把你的心性的門打開。佛為我們講經說法,為我們做種種示現,就是幫助我們打開心性這道門。這門打開了,打開了怎麼樣?利根的人,就是上上根的人,行!他立刻看到了,識貨;中下根性的人不識貨,還要再勞世尊為我們一樣一樣的指示,細說性德,聽的人要悟入。佛對眾生的幫助只能做到開示,學生一定要悟入,你就得受用。老師慈悲開示,從來沒有間斷,學生不是各個都能悟入,那是什麼原因?業障太重了。佛常常勸導我們,要斷煩惱,要消業障;斷煩惱,消業障,你的障礙就沒有了,你才能悟,悟了,你才能入;悟是明白了,入是直下承當,跟諸佛如來同一個境界了。古人比喻裡面說,同一鼻孔出氣。入,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我們通常講入一真法界,這個開示效果真正達到,要入一真法界。

  如果只有悟,沒有入,這個境界就難說了,高的在四聖法界,低的還在六道,還沒有出輪迴。也就是說,觀行菩薩悟了,相似菩薩也悟了,相似悟得深,觀行悟得淺,修行的功夫都算是得力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如果是遇到淨土法門,帶業往生那沒有問題,恭喜你一生圓滿成就,希有的因緣;如果修學其他的法門,觀行即沒出六道,相似即沒有出十法界,還要很長的時間。諸佛如來、菩薩摩訶薩們對於這些眾生不斷的在幫助你,開示決定不會中斷,天天開示、時時開示,幫助你覺悟,幫助你契入。

  佛在此地,這是對「眾妙間錯」世界的眾生來講,特別側重在福德,我們想這個世界的人大概喜愛修福。佛非常慈悲,應機說法,佛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點我們要看清楚,我們要學習,佛從來不勉強一個人,我們不能不佩服。絕對不會說,你那個不好,我這個法門好,你要修我的才成功,修那個不成功。你們在一切經裡面,佛有沒有這種態度說話的?有沒有這種語氣說話的?如果是這樣的態度、這樣的語氣,那開一個法門就行了,為什麼開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是恆順眾生,不是隨順佛陀,不是隨順菩薩。佛恆順眾生,你喜歡什麼,我就從這個方法來教導你,最後都是引導你回歸自性。這種教學法才叫高明到極處,不會領你走岔路。喜歡修福德的,修這條路也能夠明心見性。如果諸位看五十三參,裡面有殺、盜、淫。甘露火王瞋恚心重,殺人不眨眼的,用這個方法也能修成無上道,這不可思議!勝熱婆羅門愚痴,行,愚痴也是個法門,大乘圓教裡頭才有。順逆都是無上道,善惡總是成佛之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華嚴經》上才看到這麼圓滿,這麼究竟。無論是善法,無論是惡法,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圓人說教,無教不圓,全歸無上道。只有在《華嚴經》裡面才有,其他經裡頭沒這個說法。

  所以眾生喜歡修福,佛就教他修福的方法。修福,我們知道有極限,修福裡面加上智慧,那個極限就突破了,就變成無上道。世間諺語裡頭也有所謂「福至心靈」,這個話的意思說得好,福德到一定的標準,智慧就開了。你要問為什麼?因為般若、福德、能力(通常講德能,福是相好),它三個是有密切關係的,它有關聯的。就像一棵大樹,它長了三個枝幹,各個枝幹不一樣,三個枝幹如果往下面看,往根部這邊去看,看到最後,三個枝幹都是從一個本生出來的,通了。諸位想想這個道理。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法門不論是順是逆、是善是惡,都是這個根生的。隨順根本,我們講這是善法;違背根本,我們說它叫惡法。法哪有善惡?法沒有善惡。善惡從哪裡來?迷悟,差別在此地,迷悟沒有根。所以佛跟凡夫沒有別的,迷悟不同而已。迷了,隨順煩惱;悟了,隨順菩提。哪裡知道菩提跟煩惱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所以說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只是迷悟不同,說一個不同的名詞,你悟了叫菩提,你迷了叫煩惱,一樁事!

  雖然迷悟感受有苦樂不同,苦樂也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苦還能夠滅嗎?樂還能得嗎?不是真的。總的原則上來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苦樂都是有為法,迷悟也是有為法。只有自性、性德,那是無為法,絕對不會隨生滅而生滅,那是真的。所以真正覺悟的人說出一句話「緣起性空」,性空是真的,緣起是假的。這些道理,佛為我們開示,我們要細心觀察,細心去體會,沒法子悟入不要緊,你薰習的時間不夠。宗門講的,沒開悟沒有關係,疑情常常提起來,精神、思想集中,專注這個問題,不要胡思亂想,這叫觀照。

  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叫你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專注著六字洪名,跟禪宗的原則原理相同。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專門注意這句佛號,不要把這個佛號忘掉了,一切時一切處,你都守住這一句佛號在。這種方法,實在講跟參禪、參話頭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它的效果很好,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到伏住的時候,功夫成片。因為你是念佛,你是求生淨土,功夫成片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但是這個時候最好不要往生,繼續努力在這個地方修,把功夫再往上提升,煩惱沒有了。功夫成片,煩惱有,伏住了。到煩惱沒有了,煩惱斷了,這個時候往生,生方便有餘土,大幅度的提升。你功夫到這個境界,真的生死自在了。你要是聰明的話,我還在這裡修。為什麼?這個地方修比極樂世界修要快,這個地方修比極樂世界修難!你能有把握,這裡修好。再往上提升,就提升到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一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所以可以不必著急。

  哪一類的人著急?自己煩惱習氣很重的人,怕在這個世間住的時間長了會退心,又會被外面境界牽著走了。如果有這樣的可能,早往生好,生到極樂世界,進步雖然沒有在娑婆世界這麼快,但是他穩當,不退轉。這個娑婆世界是大風大浪,起得也快,落得也快,大起大落。所以你自己要有能力只往上起不會往下墮落,你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修行。古德說得很清楚,娑婆世界難成就,難成能成,這才是可貴;極樂世界是易修易成,並不可貴,只有進步沒有退步。我們現前這個世界,進是大進,退是大退;如果你只能保住進,不會退,這個功夫了不起。保證自己不退轉,沒有別的,純在覺悟,真正覺悟,真正有智慧。這個世界包括二十八層天,包括九法界依正莊嚴,決定不動心;在這個境界裡頭,決定不會起貪瞋痴慢,決定不會起人我是非,你就能不退了。

  所以到這個境界,娑婆無異極樂,說容易,真正做起來難。不說別的,就在現前境界當中,五欲六塵圍繞在你身邊,你有沒有動心?這點自己要清楚,不可以自欺欺人,欺別人還能說得過去,欺騙自己,你的罪過就重了。你在菩提道上肯定墮落,沒有辦法提升。你要問什麼原因?自己欺騙自己,你怎麼能提升你的境界?欺人肯定自欺,不自欺的人肯定不會欺人。我們自己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在欺騙自己,好像從來沒有想過這樁事情,但是欺騙別人或許有知:哦,他欺騙別人,那佛在經上講的「自欺欺人」,欺騙別人原來這裡頭先欺騙自己。回光返照,就把自己的迷惑顛倒照見了,把自己的煩惱習氣發覺出來了。怎麼改?歸到一句阿彌陀佛就改過來了。把這個念頭一轉,轉成阿彌陀佛,這是大福德。古人常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過的人有大福德。由此可知,掩飾自己過失的人,這人一點福報都沒有,不要談智慧了,智慧當然更沒有。掩飾自己過失,隱瞞自己過失,這是最沒有福德的人,最愚痴的人。

  「海」是表深廣。「密」,給諸位同學說,佛法是正法,覺正淨的「正」是正大光明,所以佛法裡頭沒有祕密;雖沒有祕密,佛法裡頭有深密。大乘八個宗派裡面有密宗,密宗不是神祕,不是祕密,深密。這裡的道理太深了,境界太廣了,我們凡夫沒有辦法理解,深!你要不要理解?不需要。它有一套方法,你照著這套方法修,這套方法實在講,跟淨土宗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手段不一樣。它的方法是三密相應,口持咒、手結印、意觀想,這叫三密,身口意三密相應,用這個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伏住。我們淨土宗現在用的是持名念佛,目標也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你們想想看,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相同,修清淨心!清淨心到一定的程度,開悟了,跟宗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有什麼兩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八萬四千殊途同歸。密是深密,福德也是深密,教你用這個方法,很深很深。「雲」,前面講得很多,非有非無,相有性無,事有理無。可以欣賞,可以受用,不能分別執著,只要你離分別執著,正確的。再看上面一層,第七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莊嚴具妙音聲,佛號歡喜雲。】

  我們從這個世界的名號,就想到這個世界的居民,這世界裡面的眾生他們有一種愛好,喜歡『莊嚴具』,喜歡『妙音聲』。換句話說,這個世界的人民,大概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薰染的習氣,喜愛藝術;美術、音樂、雕塑、裝飾、歌舞,甚至於戲劇,對這些特別愛好。佛能夠隨順他,你喜歡這個,佛把他自己親證的境界,完全用這種藝術的方式來演出、來表達,大家歡歡喜喜統統都學佛了。

  我們這個世間人,對於這些藝術表演也非常喜愛,釋迦牟尼佛沒有用這個方法來度眾生。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毛病,最嚴重的是心不清淨,妄念紛馳,心不慈悲,起心動念損人利己。所以佛在這個地方教學用仁慈、用清淨。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我們這個世界,此時此處一切眾生教學的方針,教學的總原則總綱領。但是眾生是多變的,妄想多變,雖然多變,在一萬二千年這一段時間裡面,怎麼變化還不離譜,所以佛陀這個教學的方針是正確的。至於用什麼樣的手段?可以在這一萬二千年當中,一千年是一個大世紀;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要佔有十二個大世紀,每一個大世紀裡頭有小幅度的調整。無論怎麼樣調整,不能離開這個原則,一定要教眾生仁慈博愛,一定要教眾生清淨寂滅。牟尼是清淨寂滅,釋迦是仁慈博愛;愛人不要害人,清淨不要煩躁,這是釋迦佛教我們的總原則總綱領。我們確確實實是這兩種很嚴重的病狀。

  小幅度的調整,我們可不可以用舞台劇、歌舞、演唱來弘揚佛法?可以的,大藏經裡面有這些教材。古人編的教材,無論在文字上、在義理上,都比現在人編得殊勝,詞句優美。就是經文的本身,你看到大小乘的經典,我們常常看到,經典裡面有許許多多偈頌,這《華嚴經》我們讀得很多。長行之後幾乎都有偈頌,偈頌是可以歌唱的,跟中國的詩詞一樣它也押韻,不過對於平仄沒有中國詩詞那樣的講究。它押韻並不很嚴謹,所以就變成通俗,通俗一般人都能接受。我們在最近也聽了一些佛曲,像《般若心經》,有人用這個配上音樂演唱;我還聽過「大悲咒」,也是配上音樂來演奏的。其實最好是用什麼?用偈頌,偈頌的句法整齊,而且押韻。

  古時候,梵唄是最好的佛門的傳統音樂,這個音樂跟世間一般的音樂不相同。你仔細去聽,仔細去欣賞,這個音樂能夠叫你把心定下來,叫你靜下來,不會勾起你的七情五欲。現在世間,特別是西洋的音樂,它故意在挑起你的情趣,喜怒哀樂,沒有節制的在那裡誘導,這個錯誤!中國古時候儒家的音樂,它有節制,讓你的喜怒哀樂,它讓你發,不能不發洩,不發洩不行,不發洩就會得憂鬱症;發洩的時候有一定的節度,不能過分。佛法的音樂是把你化解,化得清涼,高明到極處。「一切莊嚴具妙音聲,佛號歡喜雲」,這個世界是個藝術的世界,佛在那裡示現一個大藝術家。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再上面一層,第八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池,佛號名稱幢。】

  「池」,因華得名,這個池子裡面種的是蓮華,我們叫它做蓮華池。這個世界大概蓮華池很多,所以這個世界叫『蓮華池』,這是從形相上說。如果從表法上講,蓮華是表清淨不染,這個世界上的居民心地都很清淨、都很善良,沒有染污,所以這個世界就稱為蓮華池。這個意思比上面那個意思更要殊勝。佛的德號『名稱幢』,顯示出這個世界裡面的教主、導師,我們中國人講的,名揚四海,名稱普聞。「幢」,就是有普聞的意思,幢是高、明顯。這個世界的眾生沒有不知道導師的,他的名稱就像幡幢一樣,非常的高顯。用這個來做佛名,讚揚佛的教化,這個世間眾生對佛的景仰,從名號上能夠顯示出來。再看上面一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寶莊嚴,佛號頻申觀察眼。】

  世界的名號好,『一切寶莊嚴』。當然在表法裡面,就是這個世界的眾生一切都與性德相應。一切裡頭含義廣,他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所言、所作,一切的一切都不違背性德。這個世界如何的美好?佛法裡頭稱為莊嚴,多少我們能體會到一些。又何況佛在經論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好、思想好,哪有不好的道理!一切都好。這是佛在這個世間教學的成績,這麼好的成績,佛怎麼會不歡喜!

  佛的德號『頻申觀察眼』,「頻申」是形容自在,「觀察」無微不至,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的教化最契機宜,眾生才能夠得殊勝的利益。我們現在現前這個世間,正處於極度動亂的時代,幾乎在歷史上,過去歷史當中沒見到過的。人心沒有歸依、沒有依靠,情緒煩躁,行為乖張,一百八十度的違背性德,這還得了嗎?佛菩薩在今天不來,不是不來,決定不能用佛菩薩的形相來,為什麼?用佛菩薩的形相來,眾生要糟蹋佛菩薩,毀謗佛菩薩。現在眾生不歡喜善法,為什麼?認為善法對他的約束太大。善法裡頭叫他不貪、不瞋、不痴,他做不到,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而無厭。你叫他不貪,那怎麼行?他當然把你當作冤家對頭,當然毀謗你,當然侮辱你,顯示出貪瞋痴慢是正法。所以,佛菩薩在現代這個世間,出現在這個世界,不以佛菩薩的身分。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講低姿勢,最低的姿勢來教化眾生。隨順眾生當中,以善巧方便來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你要很細心的去觀察,你才會發現。

  我們知道一個原則,愈是眾生有苦難,佛菩薩愈慈悲。那個示現,甚至於示現在動物、示現在樹木花草、示現在自然現象。讓你看到、聽到了,有所領悟,佛菩薩的化現,無有方所,無有定向。在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無盡的慈悲。要不能夠微密觀照,怎麼能夠這樣靈活的運用?如果眾生覺悟了,見色聞聲,有所悟入,你就見道了;見佛、見菩薩就是見道。這個地方並不是講你見到佛像,見到菩薩現身,不是這個。是你在見色聞聲當中有所領悟,有所覺悟,能夠改邪歸正,斷惡修善,真的回頭了。誰在幫助你?佛菩薩在冥冥當中幫助你。佛菩薩的示現是平等的,為什麼別人沒有感悟而你悟入?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從這些地方顯示出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很厚,你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你能夠感悟,感動覺悟。上面第十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淨妙華,佛號無盡金剛智。】

  這個世界名號、佛的德號都好,看樣子好像是純一清淨。世界的德號『淨妙華』。「華」總是表菩薩的修因,這個因,「淨妙」。妙,實在就是講的四攝六度,本經裡面講的十波羅蜜。這些都是從總的綱領上來說的,每一條裡面無量無邊。妙在什麼地方?妙在能幫助我們斷煩惱習氣,斷妄想、分別、執著,這些修行方法,這個妙!它有這樣好的作用。恢復到自性清淨,用自性清淨心來修四攝六度,「淨妙華」的本義,表法的意思。

  『佛號無盡金剛智』,金剛般若智慧現前了。「無盡」這兩個字是說智慧的大用無有窮盡,用金剛智慧。這在前面說過,金剛比喻堅固、鋒利、光明;智慧裡面包含著德能、相好。佛在講經說法常常用金剛做比喻。中國人,由於六祖惠能大師跟五祖忍和尚的提倡,對《金剛經》特別愛好。確實這部經裡頭言簡意賅,古人常講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綱要,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受持這一卷經,就等於受持六百卷《大般若》。《大般若經》是完全翻出來了,真的讀誦受持的人不多,分量太大,六百卷。但是這一卷流通得最普遍,中國在過去不但學佛的人肯定念過,不學佛的讀書人絕大部分都讀過。流通之普遍,一切經都比不上。如果能夠隨順這經典裡面的教誨,把這些教誨落實在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是大智慧,思想、言行、境界,中國人講氣質,自然跟一般人不一樣,金剛般若智慧。再看第十一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莊嚴城,佛號日藏眼普光明。】

  世界跟佛的德號都好,讓我們看到、聽到都生歡喜心,生仰慕心。『蓮華莊嚴城』,前面跟諸位說過池塘裡面種的蓮華多,我們就稱它作蓮華池。大概這個城市裡面栽的蓮華很普遍,稱它作蓮華城。諸位要知道這是世界,蓮華世界。「蓮華莊嚴城」不就是蓮華世界!在平常我們說蓮華世界都是專稱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蓮華確實非常非常的普遍,事上如是,理上更如是。極樂世界的居民下下品往生的,我們就講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都是身心清淨,一塵不染。

  西方世界是無量珍寶所成,沒有泥沙,沒有灰塵。我們這個世間家常日用,清潔工具非常重要,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沒有聽說過西方極樂世界有清潔工具。為什麼?那個世界沒有灰塵,沒有染污,像蓮華一樣出污泥而不染。西方極樂世界的居民得大自在,一絲毫的累贅都沒有。我們現在旅行多少要帶個行李,要帶換洗衣服,西方世界統統沒有。所以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需要什麼東西它自然就現前了,一切都是從心變化所作;不需要了,不需要就沒有了,用不著收拾。現在在我們這個世界年歲大了就知道苦,苦在哪裡?生活很苦。現在的社會,大多數人家沒有人伺候,你每天生活自己要操作,你的家自己要整理,要打掃,要清潔環境,三餐飯你要自己燒,活得好辛苦。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警覺到,我還要過這個日子嗎?縱然你來生得人身,你還是離不開這些苦惱。縱然修福,有人伺候你,到你福享盡了,你又怎麼辦?這些事情我學佛之後,細心觀察我周圍的環境,清清楚楚都在我眼前。少壯得志的時候,過的是富貴生活,家裡面佣人很多;到晚年,衰老了,福報享盡了,自己要提著菜籃到市場去買菜。從前進出自己有轎車,現在要走路;遠一點,騎個自行車,看到這個樣子感到很可憐。我們從這裡看到因果報應,享福的時候疏忽了修福,多半都是作威作福,氣勢凌人,到哪裡去都是高人一等,他沒有想到福報會享盡。享盡的時候你怎麼辦?這些歸根結柢還是不讀書之過。

  你看古時候,真正讀書人得志的時候,還是守住自己的本分。為什麼?他知道他到衰老的時候,他的地位、他的權勢會失掉。做大官卸任之後,有沒有想到卸任之後怎麼樣?你在位的時候,奉承你的人很多。卸任退休之後,還有沒有人來看你?這要看你的德行,看你在得志的時候,你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的。所以,以前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在得志的時候,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盡心盡力,不為自己。不貪、不瞋、不痴,退休之後兩袖清風,過平民的日子,得社會大眾的尊敬。雖然權勢沒有了,大眾尊敬他,他的影響力永遠存在。這是正確的,這是真正有智慧、有德行。家裡縱然沒有佣人,年歲大了,有很多年輕人願意來給他服務,給他做義工,果報如此!在過去他肯幫助別人。所以,照顧老人、照顧殘障病人很重要,見到了一定要幫助。無畏布施,自己得的果報健康長壽,老年的時候也會有很多年輕人來義務幫助你,果報絲毫不爽。這要預先想到,到老的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我在少壯的時候,沒有想到種這些好因,到年老的時候,樣樣自己受到了苦報。常常修好因,你才會得好報。

  所以在現前的社會,義學真的很重要。義學要怎麼個辦法?最好是做退休村,老人公寓。美國稱老人公寓,這個地方講退休村,過去很多年我常常講的彌陀村,養老!老人裡面有很多身體狀況還相當好的,他年歲大了,一般工作單位要用年輕人,不用他了,他退休了;他有學問、有經驗、有技術、有能力。這個時候退休村裡面可以辦學校,這個學校是義學。義學是什麼?歡迎社會年輕人來上學,不收學費,義學。你來上學,一個星期有幾堂課,你想學什麼,為你開課。這裡面課程的中心,教學的中心是道德、是技能,讓你在這裡學道德,學一技之長,就像現在是職業培訓班這種方式,時間不長。社會天天在進步,有許多人找不到職業,到這兒學;培訓幾個月之後,你的水平提升了,你在社會上找工作就容易了。職業培訓班是義務的不收學費,好事。老師也不要鐘點費,老師都是退休的老人,非常樂意幫助年輕人。只要有這樣的一個場所,有這樣的一個設備,有真正發心的人到這個學校來做義務工作,或是做職員,或者是做教員,統統是義務。可以開許許多多的班,從兒童到成人,你需要什麼,想學什麼,只要我們找到這個義務的好老師,我們就給你開課。

  在中國歷代這些大富長者們,辦義學的人很多。宋朝范仲淹先生他就辦了不少義學,而且辦得非常成功。他也辦了「彌陀村」,他不叫「彌陀村」。我們從前讀書得時候,在國文裡面念到一篇文章「義田記」,他那個精神跟「彌陀村」很類似。他買了很多的田產土地,這些田產租給農民去耕種,他收租。收來這些租他不是自己享受,照顧許許多多貧窮的家庭,他養三百多家。三百多家那不就跟彌陀村一樣,跟退休村一樣,免費,他供給。今天我們講慈善,范先生真正是慈善家,他沒有接受別人的捐助,完全是自己的俸祿節省下來做這麼多好事。他官做到宰相,用他的俸祿來置產業,從事於生產事業,來幫助社會苦難眾生,他行的是大德。我們淨宗印光大師對他非常佩服,《文鈔》裡頭常常提到,印光大師對中國古人最佩服的是孔老夫子、范仲淹。常常說范家一直到今天,將近一千年家道不衰。孔老夫子你看他的後裔,在今天這個時代還會受到社會大眾尊敬,聽到是夫子的後代,都另眼相看。二千五百年了,後人還享受祖宗的餘蔭,不容易!大德,沒有私心,起心動念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在夫子那個時候中國沒有統一,為天下眾生!不是為他的魯國,為天下眾生,一生當中積了大德。我們後學讀到他的書本、聽到他的德行,應當起來效法。

  『佛號日藏眼普光明』,充滿了智慧。「日藏眼」是慧眼,沒有慧眼,你怎麼能夠見到真正的善因善果?沒有慧眼,你怎麼能成就大德?「日藏眼」是光明眼,這三個字是自己證得的,自受用。「普光明」是他受用,你能夠以清淨平等心普照世間一切眾生,你的智慧普照、你的德行普照。我們細心觀察,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是,孔老夫子也如是,剛才講的范仲淹先生也如是。近代我們的印光大師,他的《文鈔》光明遍照世間,尤其他教學的十六個字,一生自行化他的總剛領,那真是無盡的光明遍照。

  「敦倫盡分」,我說這四個字是大道!倫是同類,敦是誠誠懇懇,平等和睦跟我們同類相處。我們是人類,我們是人,人與人之間應當真誠平等和睦相處,就叫做敦倫。在大乘佛法裡面,跟我們同類的這個面更大了。《華嚴經》上講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句話你要是真正懂得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跟我同類。不是人跟我同類,畜生跟我同類、餓鬼跟我同類,上至諸佛菩薩跟我同類,下到三途眾生跟我也同類;再旁邊涉及的依報,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跟我都是同類,共同一法性。那我們的真誠,我們的平等,我們的慈悲、和睦遍虛空法界,沒有日藏慧眼,你看不到事實真相。「盡分」是與同倫相處盡到我自己的本分,盡到我應盡的義務,這是大道。

  「閑邪存誠」是大德,時時刻刻防止邪惡、防止邪知邪見、防止惡念惡行,這是閑邪。存誠,心地常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常存這個心,這個心是真心,這個心是我們的本心,本來就是這個心,大德,這是性德。我們為人處世得大圓滿!但是還有來生,還有後世,生生世世永遠不是大圓滿,印祖教我們一個方法「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就是究竟圓滿的圓滿;信願念佛是大行,求生淨土是大果。大道、大德、大行、大果,務必要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成就,圓滿的成就,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20:51:54)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20:51: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68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