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5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五二卷)  2002/6/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52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七段佛出差別,偈頌第五首:

  【或隨眾生心所樂。示現難思種種乘。或有唯宣一乘法。一中方便現無量。】

  這一首偈是重頌前面長行,說多法或者說一法,這個一對。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佛為一切眾生說法的原則。特別是學經教的同學們,我們一定要能夠理解,佛是如何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或者是佛是怎樣教導一切眾生,這個地方把這些原理原則都給我們說出來,我們在此地就知道怎樣學習。

  第一句把說法的因由給我們說出來,『隨眾生心所樂』。那我們要問,眾生如果愛好五欲六塵的享受,染著世間一切惡業,佛給不給他們說?佛會不會隨順他們?給諸位講,佛隨順。我們很難懂。這個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真實智慧、高度的藝術、高度技巧,隨順眾生造業,在這個裡面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那個方法技巧無量無邊,說不盡!要我們細心去觀察,在這個裡面去領悟。

  當然度造作惡業的眾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只有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行,凡夫是肯定做不到。凡夫要學菩薩這個方法,我相信,不但是度不了眾生,肯定被眾生度跑掉。所以古時候為眾生講經說法,第一個條件是你自己覺悟了。覺悟的標準是明心見性,你有這樣的標準,你跟造作極重惡業的眾生和光同塵;你有能力、有辦法讓他覺悟,讓他回頭,自己決定不會墮落,有這個把握。沒有這個把握,佛教導我們對於一切惡業眾生,我們要遠離,敬而遠之;我度不了他,我要好好的保護自己。這是什麼?沒有見性的菩薩們,也是菩薩,權小菩薩。

  這個小乘戒經裡面講得很多,在楞嚴會上我們就看到了,那是佛菩薩示現,表演給我們看的。阿難尊者在世尊會下只證得須陀洹果,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思惑沒斷。他羨慕菩薩,你看看到外面去托缽乞食,菩薩托缽次第起,沒有分別;小乘人托缽有揀別。這個戒經裡頭都有。哪些人家不可以去托缽?達官貴人,豪門貴族,不可以去托缽;酒家(賣酒的人家)不可以去托缽,賭博的賭場不可以去托缽;現在我們講風化區,這個地區不可以去托缽,有揀別。大乘菩薩沒有揀別,為什麼?大乘菩薩有智慧、有定力,他不會受誘惑。阿難是小乘初果,學大乘菩薩次第起。好了,遭摩登伽女之難,幾幾乎乎破了戒。世尊慈悲派文殊菩薩去幫助他,把阿難、把摩登伽女兩個人都帶回來。這個是說明說法是要有條件,不是沒有條件的。

  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辦了幾屆。培訓班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發起辦的,邀請我在培訓班教學。培訓班的學生,李居士招來的。最初我跟他建議,培訓班的學生最好是由寺院,或者是佛教會推薦,這樣比較上要妥善。因為我們自己不在大陸,對於學生以往學習的狀況,我們不了解,我們在很短期的時間傳授的只是講經的技巧。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是因為看到現在社會講經說法的人太少。

  我們這個做法,在李老師當年我想他不會贊同的。為什麼?講經的人頭一個是德行。他老人家一生在台中,只辦了一屆,沒有辦第二屆,學生二十多個人,那是他老人家從聽眾裡面,可以說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著重品德,著重相信因果,不是隨便什麼人他都傳的。

  所以他老人家編的《實用講演術》、《內典講座之研究》,這兩份教材分量並不多。他老人家編出來的時候,只印三百冊。而且印出來的東西,他鎖在自己箱子裡頭,我們這二十幾個學生,他都不肯給。我在當時確實是很疑惑,老師吝法,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傳?不過他對我不錯,他給了一本給我。我們經學班的同學得到李老師這個本子(我跟大家講過他只印了三百冊),大概得到這個本子的,不超過五個人。

  在那個時候,經學班的同學選我做班長,班長有義務輔導我們班上的同學。老師把這個東西給我了,我向老師建議:能不能班上同學一個人發一本?老師搖頭不同意。最後搞得我沒有法子,我把老師這一份教材,依照這個教材寫一個大綱,列成表解,寫一個大綱,送給老師看。我說我用這個來輔導同學可不可以?老師同意,只能由我間接來介紹這一份教材,這個教材同學拿不到。

  我的疑惑,老師看出來了,把我找到房間裡面告訴我,不是吝法,而是怕一般人看到這個小冊子之後,倒不是怕他學講經,不是的,怕他批評!這是一個標準,你要不符合這個標準,錯誤百出,你上台去講,人家就把你的毛病一條一條說出來,這樣要是批評一般法師會得罪人。我才恍然大悟,他老人家做的是對的。你沒有這個標準,你聽人家法師講得不好,你也只含糊籠統,講得不怎麼樣,頂多只是如此而已。講得好,你也不知道好在哪裡;講得不好,你也不曉得那幾條講得不好,這麼個原因。

  因為在當時台灣還有幾位老法師每年總會講個一、兩次經,時間最長都不會超過一個月,短的一個星期,有一些老法師聽眾也還很可觀。所以李老師有這個顧忌,怕得罪人。這是一個理由。另外更深一個理由,是怕一般人年輕的法師沒有德行,拿到這個材料之後,在外面學講經,欺騙眾生。你懂得這些方法,懂得這些規矩,依照這個方法的時候,縱然講不好,也會井井有條,這個不能不顧慮。

  所以李木源居士發心辦培訓班,我受過李老師的教誨,我懂得學生品德第一。但是我們跟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怎麼知道他的德行、他的操守?所以我的建議是由各地寺院、佛教會推薦,這樣學生操守德行由推薦的人負責,我們只負責傳授講經的方法、技巧,我們不管學生。

  我在培訓班的地位是教員,招收學生的事情,對學生考核的事情,都是培訓班的主任,這個主任是李木源居士,都是由他負責。所以國內有一些同學不了解情形,常常寫信給我,要求想參加培訓班,很好!我沒有權利決定,決定的權利是李木源居士,我只負責教學。所以有一些同學寫的信給我,我都把它轉給居士林,由居士林再呈給李木源居士,最後是由他決定的。

  所以學習講經的方法不難,難在真正有德行,真正有修持,這個難。這一套方法你學會了,你會講了,你如果沒有德行做基礎、做根本,你的講台不會長久。為什麼?沒有辦法抓住聽眾。再高明的技巧,欺騙眾生也只能欺騙一時,你不能永久欺騙眾生。聽眾總有一天看出你的弊病,到那個時候,聽眾的信心喪失了,你沒有辦法維護殊勝的法緣,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不但講經如此,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能欺誑眾生。對待任何人,真誠,一味真誠,這是學佛之道。

  《大乘無量壽經》經文開端,教導我們修學的綱領,善護三業。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個是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特別把口業擺在第一,這個用意很深。我們一般人常講造口業,這個三業裡頭,造口業是最容易、最多也最可怕。諺語裡面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世間讀書明理的人說話都很謹慎。

  什麼叫智慧?什麼叫學問?簡單的講,就是知道對於一切人,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這是學問!尤其是懂得時節因緣,時節因緣不成熟,我們勸人學佛,這勸不得!勸了他起反感,反而把學佛的時節因緣推遲了,我們一般講收反效果了。這樣的事情,古今中外到處都能見得到,很平常。好心,做錯了事,這是什麼原因?沒有智慧,佛法裡講不懂得觀機。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幫助別人,講經說法是幫助別人。想幫助別人,首先要幫助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學問。德行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自己要認真反省檢點,要常常找自己的毛病過失,成就自己的德行,這個是世出世間修學的大根大本。

  孔老夫子教學他是四個科目,第一個科目就是德行,第二個科目是言語。你才曉得言語,這個聖人多麼的重視。《無量壽經》裡面佛教學的三個科目,把言語擺在第一,用意深!為什麼把它擺在第一?它最容易犯。

  具體而言,佛講四句,「不妄語」。不妄語什麼意思?不可以存心欺騙人。要知道欺騙人是罪過,尤其不能夠欺騙尊長,不能欺騙父母,不能欺騙老師,你在公司行號裡,不能欺騙老闆,這個罪很重。第二個是「不兩舌」。兩舌,挑撥是非,那要看受害的人受害的程度來結罪。第三個是「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叫別人上當。第四個是「惡口」,說話很粗魯,讓別人聽了心裡很難過。口業,佛講了這個四大類,不能夠違犯。違犯,佛講果報在拔舌地獄。

  我們想一想在今天這個社會,有幾個人不犯口業?有幾個人不欺騙人?說實實在在的話,現在人不但是欺騙人,還欺騙自己。古人所謂是「自欺欺人」,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以往總認為自欺欺人,大概欺人是有,怎麼會自欺?現在我們發現這個社會,真的自己欺騙自己的人太多太多!自以為是,不能聽信父母、師長、兄弟、朋友的忠告,不能接受。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自以為然,自以為得意,造作許許多多的重罪。

  在佛門裡面尤其顯著,所以印光大師一生不建道場,不收出家弟子。我們想想他老人家為什麼這樣做法?他是做給我們看的。收出家弟子要是教不好,你這個師父有罪過。《三字經》上講「教不嚴,師之惰」,你收這個出家徒弟,你就有責任教導他。印光大師是個有道德、有修持、有學問的大德,他怎麼會教不好。他為什麼這樣做?做給我們看的!我們這一代確確實實沒有能力教人。縱然有能力教人,沒有人肯接受你的教誨,所以他做的正確。

  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大家都很清楚,兒女不聽父母的,學生不聽老師的,已經成為社會風氣。如果哪個兒女聽父母的話,他的同學、他的朋友都會指責他,你怎麼會聽你父母的話?你怎麼會聽你老師的話?社會風氣到這個地步。印光法師清楚明白,教導我們怎麼樣?不收!收學生,不收徒弟。

  第二個不建道場,道場建立的弊病更多!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講,發心建道場的時候,在籌備、在發心來建立一個道場,各個都是菩薩。真的,非常熱心,出錢出力來籌建道場。道場建好之後,各個都變成羅剎了。為什麼?在這個道場裡爭權奪利,互不相讓。

  我這一生雖然學佛,沒有住過道場,道場裡的情形我不清楚,偶而聽別人跟我講。早年我在台灣,南投有一個寺廟請我去講經,這個道場建得不錯,是個女眾道場,好像道場新建不久。我這個經沒有講完,好像講了大概只有四分之一,講得並不多。有一天道場裡面的住眾吵架,吵得很兇,我就問問,到底為了什麼事情?這一打聽才知道,這個道場是師父帶著一些徒弟,真的大家都很認真出錢出力,還有到外面去化緣,兩、三年才把這個道場建好。

  建好之後,老和尚當然沒有話說,他是住持,這個位子大家不爭。那裡面當家師、知客師、維那,這些重要的執事,他們爭論不下。有的說我募捐的錢多,我應該做當家師,為這個事情常常吵吵鬧鬧的。那一天我在那裡講經的時候,經還沒有講完,就聽到後面大聲在那裡吵鬧起來。我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說:不要講了,不要再去了。我說:經沒有講完,只講了四分之一。沒有關係。

  我親自見到這麼一樁事情,我才理解印光大師不建道場的道理。這樣建個道場,如果讓裡面住眾明爭暗鬥,這不是佛的道場,這是鬥爭道場。藉著三寶的名義在這裡搞鬥爭,各個都要墮阿鼻地獄。老和尚不建道場是大慈大悲,為什麼?建了道場,把你們統統接引到阿鼻地獄去了。你們想想,印祖是不是這個意思?一點都沒有錯。

  所以往年我們在台北建華藏圖書館,韓瑛館長她一手經營的。她老人家重大的事情,她一定跟我商量,聽我的意見;小事我不管,她完全負責。所以我告訴她的原則,不化緣,不募捐,我們如理如法,安心辦道。道場很小,很小怎麼樣?大家不在意;財產多了的時候,人就動心,起惡念。我的道場很小,沒有人在這上打主意。

  有幾次館長跟簡豐文居士都曾經跟我商量,想多買一點房地產,把道場擴大。我是全力的阻擾,我不贊成,所以事情也都沒有做。我說如果我們有錢,外面供養很多,我們印經布施,我們流通佛法,絕不擴充道場。這個道場的房舍我們夠用就可以,住的擠一點沒有關係,不要住得太舒服;太舒服了,往生極樂世界那個意願就降低了,那還得了嗎?世間富貴人家物質生活很富裕,學道就難。這是佛在《四十二章經》裡面講的「富貴學道難」,為什麼?他生活很舒適。所以佛對出家人講「比丘常帶三分病」,他有好處,他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出離的心很強,道理在這個地方。時時刻刻要知道警惕自己,絕不能夠讓自己墮落。

  我常常說我們這一生無比的幸運,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遇到《華嚴》,開經偈上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遇到這麼一個好的機緣,你要是不認識,不能把它抓住,不能夠得受用,那叫冤枉!這一生白過了。幫助眾生學佛,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但是要防範弊病,要防止我們自己墮落。

  所以我勸道場的住眾(包括義工),不能不聽經,不能不學佛。如果你在這個道場,你不聽經,你不學佛,將來你要墮三途、墮地獄,你不能怪我,我跟你講過,你自己不聽。我們這個道場大門是什麼門?你要是真正修行,經上講的「依教奉行」,這是佛門。如果你要是不懂佛法,不讀經、不聽經、不學佛,你在這個裡面搞名聞利養,這個門是什麼門?地獄門!我說話有的時候不好聽,講真話!古人所謂「良藥苦口」,但是對你的病有好處。好話,對你今生來世都有大利益,你能理解嗎?雖然有時候你不太願意聽,忠言逆耳,但是好話對你有利益的,有好處的。

  所以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聞佛法。許多人常年聽經,有一點心得,來跟我講,聽經是他一生當中最好的享受。他能說出這個話來,我就知道他嘗到法味,他在這個裡面生歡喜心。慢慢聽上癮,一天不聽經,一天就難受。好!從聽入門,為什麼?現在我們的國文程度都很低,看經看不懂。如果查字典,查參考資料,浪費很多的時間,自己又怕麻煩。最好的辦法,聽!聽個兩年、三年,有了基礎,再讀就容易了。

  譬如《華嚴經》,你先聽過一遍,你再去看就不一樣,容易多了。如果沒有聽過,你去看相當困難。縱然是有清涼大師這麼好的註解,李長者的《合論》,清涼、李長者都是唐朝時候人,他們註解的文字也很深,何況這個經的義趣很不容易體會。說法要具備哪些條件,我們不能不知道。聽經,這個裡面得到樂趣,聽上癮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有不少的學生四十九年一堂課不缺,天天跟著他。佛到哪裡去,這些學生是跟著的,叫常隨弟子,常隨眾,一堂課不缺。為什麼?聽上癮了!他認為這個是真正的樂趣,真正的享受。我早年在台中親近李老師十年,我也是他的常隨弟子。李老師的常隨弟子有三十多個人,不管他走到哪裡,我們這三十幾個人一定是跟隨著,所以可以說一堂課都不缺的。

  聽出味道出來了,法味!法味才真正是經典裡面所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個喜悅是從內心裡面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不是外面五欲六塵享受那一種樂;那個樂是刺激,是外來的刺激。這個內心喜悅,真歡喜!這個喜悅,跟諸位說是養生最殊勝的資源。諺語又說,佛家也講「禪悅為食」,歡喜心能夠叫人健康長壽,不容易衰老,道理就在此地。

  在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女士,她今年一百零四歲。我上一次在新加坡她來看我,她還想辦老人院,照顧老人。一百零四歲了,她確實不老,身體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常生歡喜心。她的嗜好就是聽經,就是讀經,這是她的嗜好。她沒有憂慮,她沒有煩惱,只有一個心願,照顧世間貧苦的人,生病的人。沒有人照顧的老人、兒童,她發心來照顧。一百零四歲,還在當義工。好,今天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七段佛出差別,偈頌的第五首:

  【或隨眾生心所樂。示現難思種種乘。或有唯宣一乘法。一中方便現無量。】

  這一首偈,前面我們雖然說得很多,它這裡面幫助我們破除疑惑。偈子的內容並不難懂,我們了解佛說法真的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到原理原則,佛的說法、教學雖然是無量無邊,但是原理原則永遠不會變,方向不變,目標不變。

  講到修行,《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淨業三福」是世尊對初學最重要的開示,淨業三福!第一句話就教導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這個地方做起。你要不依淨業三福,念佛求往生不容易。過去李炳老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一、兩個人。我們想想,為什麼那麼多念佛人不能往生?沒有基礎的修學。也就是說,他沒有認真去修淨業三福。所以雖然是有願想往生淨土,不具足往生的條件,他去不了。所以淨業三福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標準,不能不學。

  佛教韋提希夫人就是教我們大眾,我們要知道,十善業是根本的根本。淨業三福,過去我們把它當作專題來講過,我記得講過不少遍,都保存著有錄音帶跟錄相帶。真正想入佛門的人,不能不看,不能不學。

  所以一定要知道,佛門跟地獄門跟鬼門是一個門,就看你用的是什麼心。古德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一句話雖然是警策,但是是真話。僧,不一定是出家人,這一點我們要懂得。在家人參與僧團裡面的工作,他也是僧。所以在一個道場,在家、出家同修功德。如果學習的不如理不如法,不能隨順經典教誨,而隨順自己的妄想習氣,那所修的是三惡道,不是佛道,不是菩薩道。他怎麼會不墮三途,當然墮三途,極容易造三途的因,我們要提高警覺。

  原理原則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才能夠觀機,應機說法。這個第一句,「或隨眾生心所樂」是觀機;『示現難思種種乘』,那就是講無量無邊的法門。為什麼?眾生根性不一樣,心裡面所愛好的不一樣,所希求的不一樣,佛都能滿一切眾生的願,都有智慧善巧方便,讓這些眾生各個回頭是岸。

  『或有唯宣一乘法』,在這個大宇宙裡面,諸佛菩薩淨土很多,諸佛的淨土,菩薩的淨土,這個裡面確確實實一乘法。諸位如果要細細去讀《法華經》,你就明白了,一切諸佛如來為眾生說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一乘是什麼法?成佛之法,不是別的。佛教導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叫一乘法。教我們作菩薩,教我們作羅漢,這不是一乘法,這是三乘法。教我們來生還得人天大福報,那個更不是一乘法。

  但是眾生希求人天福報的,佛會滿他的願,會教你。你想發財,教給你發財的方法;你想求智慧,教給你求智慧的方法;你想健康長壽,教給你健康長壽的方法,真的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佛會告訴你,這個法都不是究竟法,這不是了義法。你說富貴,天上的富貴超過人間,人間是決定比不上天,不如天上。欲界天比不上色界天,色界天人的富貴比不上阿羅漢,阿羅漢比不上辟支佛,辟支佛比不上菩薩,菩薩比不上佛。古人有所謂「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毘盧遮那的依正莊嚴。正報是講佛之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依報是講他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之美好,真正是達到究竟圓滿,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天上人間不能為比。

  所以我有時候也給一些初學們說佛法之所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教我們什麼?我們可以這樣說法,這不是妄語,教我們怎樣發財,教我們怎樣得聰明智慧,教我們怎樣得健康長壽,真的,一點不假,經上是這樣教我們的。而且釋迦牟尼佛自己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一生,我們一般人看到他沒有發財,我看出來了,他發大財!從哪裡看發大財?他一生生活所需沒有缺少。這個是物質上的受用,這個是財富。財富何必要那麼多,足用就是富!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足用,一點都不缺少,這是財富。

  其次是聰明智慧。你看他老人家天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佛往生之後,弟子們把他所講的記錄下來,成為經典。你看看今天流傳在世間的經典多麼豐富,我們稱它為《大藏經》。再跟諸位說,這一部《大藏經》不是四十九年全部所說的,實實在在講是少分。為什麼?散失的太多了,流傳下來的不多。我們從流傳下來的經典裡面看到佛的智慧,世間人不能為比。再看世尊,健康長壽。所以他教導我們的,他本身得到。

  在歷代高僧大德之中,還有一些接受天人供養的,真的,不是假的。唐朝道宣律師戒律精嚴,日中一食,他每天那一餐飯,他不要到外面托缽,天人供養。德行感動天人來送供養給他,來保護他,做他的侍衛。這是講隨順眾生說無量法門。

  我們想想,佛菩薩的國土,他們生活、學習的環境,像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就能想到,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為大眾天天講經說法,他講什麼經?一乘法。文殊普賢在華藏世界跟這一切大眾講什麼經,說什麼法?一乘法。《華嚴》是一乘,《法華》是一乘,「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在那個環境裡頭。為什麼?所有一切眾生(大眾、聽眾),他們程度整齊,他們這些人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了,所以他們接受的是一乘法。

  一乘法裡面,『一中方便現無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乘法裡頭包含著無量無邊的法。我們現在一起在學習《華嚴經》,在《華嚴經》裡面看出來,確確實實這裡頭包含的是無量無邊的法門。再看下面一首偈子:

  【或有自然成正覺。令少眾生住於道。或有能於一念中。開悟群迷無有數。】

  這個是頌前面長行的第五對,度眾生人數的多少。有一些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度很多眾生;有一些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度很少眾生。前面在長行裡頭,清涼大師註解裡有提到,眾生根熟或者是未熟。眾生根熟,得度的人就多;眾生根沒有熟,那得度的人就少。這個意思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清涼講得沒有錯,但是這個裡頭還有一層,佛跟眾生的緣,我們不能不知道。

  佛法裡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跟佛沒有緣,佛不能度他。為什麼?他討厭佛,不歡喜佛,不願意接觸佛,與佛無緣,佛怎麼能度他?有一些佛度的眾生多,我們就曉得,這一尊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跟一切眾生結的緣廣;有一些菩薩只顧到自己成就,真的叫隨緣,跟大眾結緣,而不是主動的、歡喜的跟一切眾生結緣,所以他成佛之後,他度眾生就少。

  佛佛雖然道同,智慧也同,福德也同,能力、相好都同,但是跟眾生的緣不同,這個事實我們要明瞭。我們明瞭之後,那就想想自己了,自己將來成佛的時候,如果要是度無量無邊眾生,那你現在就要發心跟無量無邊的眾生結緣。你要不懂得結緣,到你成佛,跟你有緣的人不多。這個裡頭是不是還有分別執著?沒有。如果有分別執著,凡夫知見,聖人的心行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但是因地裡頭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怎麼樣落實?怎麼樣實現?那隨順你的心量。

  我們今天在因地起心動念,一定知道迴向虛空法界。我做的好事,斷惡是好事,修善是好事,好事一定有好的果報,我不受果報,我把我的果報供養給遍虛空盡法界一切眾生,你這個緣結得就廣,結得就深。如果起心動念,我把我修學的功德迴向我的家親眷屬,你的家親眷屬有多少人?迴向我們這個世界苦難眾生,這個世界苦難眾生有多少人?怎麼能跟遍法界虛空界眾生去相比?所以要記住,佛教導我們這個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由此可知,佛教導我們那個心量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由此可知,我們成佛度眾生多少,實在講,就是心量。讀《華嚴》至少把這樁事情搞清楚,心量拓開了。心量拓開,你才會有歡喜,才會有法喜,才會常生歡喜心。心量小的人,愁眉苦臉,所以講不開心。開是什麼?開是打開,他的心沒有打開。我們一定要把心量拓開,確確實實包虛空法界,念念有這個心有願,盡心盡力,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

  那也許說我今天沒有這個力量,我今天斷惡,我今天修善,我今天念佛,我今天求生淨土,為什麼?就是為將來為一切眾生服務。要是不肯為眾生服務,證個阿羅漢果就很自在了。佛講自了漢,他自己了脫六道的生死輪迴,非常自在了。菩薩不願意住偏真涅槃,菩薩慈悲心重,自己雖然解脫了,但是法界還有許許多多迷而不覺的眾生,在六道裡頭依舊受種種折磨,受種種苦難,生死疲勞,永遠得不到休息,這些人真的非常可憐。

  覺悟的人,先知先覺,有慈悲心,一定要去幫助他們;除非他們不接受。不接受是善根福德因緣沒有成熟,這個時候怎麼辦?幫助他,幫助他早一天成熟。幫助的方法無量無邊,方法手腕很多,我們凡夫看不出來。我們講道場裡面造罪業的,我們看到了,提高自己的警覺,我們敢不敢責備別人?不敢。為什麼?說不定那是菩薩的方便。佛菩薩把這個人送到地獄去,送到三途去。奇怪!佛菩薩怎麼幹這個事情?我們凡夫不懂,佛菩薩把他送到那邊去消業障,業障消完了,離開惡道,他就能接受正法。原來是這麼回事情!

  佛菩薩跟他說正法,他為什麼不能接受?業障太重,必須要到三途裡頭受那種果報。受果報是消業障,我們凡夫怎麼會懂?就好比你的朋友、你的親屬犯罪了,犯罪怎麼樣?你要是真正懂得,帶著他去自首,自首讓他判刑,自首判的比較輕。佛菩薩把這一些眾生,要想促進他學佛的緣分,往往用這種手段。這個是真實智慧,高度藝術,凡夫做不到。不但凡夫做不到,跟諸位說,權教二乘都做不到。什麼人做得到?地上菩薩,圓教,諸佛如來,這個叫真智慧,大慈悲。

  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勝熱婆羅門是這個方法,甘露火王也是這類的方法。所以菩薩的示現,絕對不是我們凡夫思想見解能夠理解的。許許多多好心的學人,心地雖然很善良,父母沒有教他,老師沒有教他,他不懂事,親近一個善知識,看到這個善知識的過失,往往退心。那善知識用什麼態度對他?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善知識隨緣。知道什麼?知道你善根不足,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見善知識過。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一邊成就了根本智,老師叫他出去參學,還沒有離開的這個時候,特別給他開示,求善知識的心態,這個重要!我們要特別的留意,這裡頭最重要的,「不見善知識之過」。善知識,我們凡夫看起來有過失,那是善知識的善巧方便,度某一類不同的眾生,他要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文殊告訴善財,這些善知識權實難知。你怎麼會曉得?都是諸佛應化的。哪一類的眾生,他要用哪一類的方式來度他、來成就他,你怎麼會曉得?

  在我們中國最明顯的例子,濟公!濟公瘋瘋顛顛的,又不守清規,不守戒律,菩薩示現的。有一些眾生,你用一般的方法,你度不了他。他的緣成熟了,要用非常的手段,哪裡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的。像這一類的事情,濟公是做如是示現,大家知道。大善知識裡面,偶而遇到的緣,也會有特殊的方式接引眾生,度化眾生。你看了好像破戒了,你在輕視他;那不是輕視善知識,是自己沒有善根,自己沒有智慧,自己錯了。

  在這個年代,跟諸位說,法弱魔強,你要好心學法,真的會有很多魔來障礙你,來勸你:你學的這個經典,這個經典不是真的,這個法門不是很殊勝的,那個老師問題很多。動搖你的信心,你自己毀掉你自己的前途,可惜!你們想想,你們在這個修學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來跟你說這些話?說這些話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有意造謠生事,來毀謗的;一種是無意的。無意是什麼?隨順他自己的煩惱習氣,他不了解佛法。所以用心有兩種,一種是善意的,一種是惡意的。但是不管是善意是惡意,破壞你修學的因緣,吃虧的是你自己。

  我學佛的時候遇到很多,對我親近的老師惡意的毀謗,還舉出很多證據來。其目的,我知道,讓我對老師喪失信心,不要再跟他學了。我總算是有一點善根,有一點辨別的能力,不輕易聽信謠言。我有一個比較,我離開這個老師,我到哪裡再找一個像這樣的老師?實實在在找不到!我不要找別的,這個老師跟我有緣,這個老師歡喜教我,無保留的教我,我到哪裡去找?其他的一概都不談。老師有過失也好,沒有過失也好,他肯誠心誠意教我,他真的把我當作一個學生。世間人常講「知己難逢」,老師跟學生確實是知己,真的是親人,比父子還親,照顧的無微不至!我再到哪裡去找一個老師?即使世間有,我要花費多少精神、多少時間去找去求?怎麼能輕易聽人家幾句話,就把師生關係給毀掉,哪有這個道理!

  我選擇老師並不是很愚痴,我也經過慎重的考慮,很長的時間才做出決定。既然選擇、認識了,跟老師交往,確確實實建立了深厚的道情、友情,怎麼能夠輕易聽人家幾句話就動了心?或者是看老師接觸不同的眾生,我們不知道這些眾生是不同的因緣,他用不同的手段、方式。這個方式看起來好像是違背佛法的,但是你看看結果,結果是那個人得度了!所以你要有耐心,細心觀察,才真正體會到文殊菩薩所說的「權實難知」。大人作略,我們這些淺知淺識的人,怎麼會懂?

  有些時候談話當中,老師有時候跟我們解釋,非常的手段,說明大乘法裡頭,佛無有定法可說。告訴我們大乘菩薩戒律心地戒品,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緣。我們不懂得,什麼時候是開緣?什麼時候是破戒?我們不知道。要沒有真善知識給我們解釋,往往我們就產生疑惑。疑是修行很大的障礙,只要你有疑,魔得其便,很容易遭受魔的迫害。所以一個人真正能做到誠敬,他在菩提道上,不會遭遇到魔障。為什麼?魔對他無可奈何。魔對什麼人產生效果?有懷疑。你對佛有懷疑,對法有懷疑,對善知識有懷疑,魔得其便,他有辦法叫你退心,有辦法把你拖下水。

  我們看偈頌的文,『或有自然成正覺』,這是獨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修學小乘的這些聖者,證得須陀洹之後,可以說剋期取證,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一定證阿羅漢果。遇到有佛出世的時候,他聽經聞法證四果羅漢。如果在這個時候,天上人間七次,時節因緣到了,這個世間沒有佛出世,他自己會覺悟,自成正覺。這個在佛法裡面稱之為獨覺,我們一般也稱羅漢、獨覺,佛經裡面稱辟支佛。辟支是梵語,有獨覺的意思,有緣覺的意思。他怎麼會覺悟?看到六根觀察六塵境界,境界的變化,觸動他的靈感,他覺悟。他不是聽講經說法覺悟的,所以叫緣覺,緣覺就是獨覺。

  『令少眾生住於道』,這個是根熟的眾生少,決定不是多,獨覺不多;聲聞多,菩薩多,緣覺不多,這是說明這一類的。

  另外一類的,『或有能於一念中,開悟群迷無有數』。「一念」是時間很短,幫助無數眾生覺悟,眾生的緣成熟了,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這兩種佛說一個例子,這當中的更多了。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這就是當中這一段。一念中度無量眾生,這是佛的境界。什麼境界?華嚴境界。

  我們現在了解,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第一次的法會在哪裡?是在菩提樹下。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那裡修禪定,在那裡入定。哪裡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定中講《華嚴經》,二七日中。我們在《華嚴》上看到,豈不是「開悟群迷無有數」,剎那之間,這個是如來果地上境界。我們相信這個八地菩薩以上的,這個聖人,或者是圓教初住以上的,明心見性的人,有這個能力。十法界裡面的這些聖者,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自己要認真努力的修學。要度眾生,先度自己;要成就別人,先成就自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7:13:24)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7:13: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44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