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45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四五卷)  2002/6/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745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淨方便」,偈頌第六首:

  【諸度無量等剎塵,悉已修行令具足,願波羅蜜無有盡,清淨剎海從此生。】

  這首偈是重頌前面「修治淨」以及「願淨」,「願通初地八地」。這個地方還是「據初地」,所以叫做「超頌」,一直超越到第八地。換句話說,這四句偈的內容是講初地到八地,一共是八個菩薩的階位。

  第一句是講修行,修些什麼?修十波羅蜜。『度』就是波羅蜜多,『諸』在這個地方就是講這十個綱領,從布施到方便、願、力、智。『無量等剎塵』,這十個科目每個科目它包含的境界,都是跟虛空法界相等,無量無邊,這個我們一定要懂。我在這個地方特別提出「持戒」,我們一定要曉得,持戒波羅蜜也是等虛空剎塵。剎是佛國土,塵是微塵,形容它的多,多到什麼程度?佛剎微塵數,「剎塵」就是佛剎微塵數。不是一個佛剎微塵數,無量無邊的佛剎微塵數。持戒的意思是什麼?通常跟大家說得很多,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法規,我們在普通常識裡知道,古今中外不同。在一個地區,古時候的法規跟現在不一樣,又何況這些法規常常在變更,中國跟外國的法律、日常生活的儀規也不相同,統統都要遵守。佛制定的戒條,那是什麼?是佛陀在世那個時代印度人一些生活規範,生活在那個地區常隨佛學的人必須要遵守。

  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我們生活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三千年之後,今天又生活在澳洲圖文巴這個地區,跟三千年前古印度當然不一樣。我們要怎麼持戒?我們要懂得佛陀制定戒律精神之所在,這是不能變更的,在事相上一定要遵從現前的法律、制度、當地的風俗習慣。「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一定要隨順世間人生活的制度、規矩。中國人所謂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他的生活習慣、他們的文化,住在這個地區一定要學習。古德常講「入境隨俗」,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講到持戒,持戒的範圍是無量無邊。在哪個地方、哪個地區,在哪個族群,或者是在哪個宗教團體裡面,一定要遵守他們的規矩、他們的制度、他們的約法,學佛的同學不能不懂。

  佛法,一再跟大家講,不能有一點點的私心,有一點自私自利,你就造罪業了。起心動念一定要為整體的利益著想。整體是什麼?整體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剎土眾生,能有這個思想,這個人是覺悟的人,這個人是佛子,世出世間一切萬緣放得下。我們認真努力在這個地方學習,學成之後,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服務,這個服務是義務的,沒有代價的。這個服務,《華嚴經》上講的,什麼人修的?地上菩薩修的。我們這一段全是講初地以上,為正法、為眾生犧牲奉獻,捨己為人。

  今天,剛才看到勝師拿個名單給我,排定他們認真要學講經的有六個人。我們這個佛學班,你們六個人去教,其他的人統統做護法。我看到名單裡面一個居士都沒有,居士要退出來做護法工作,把常住工作完全擔負起來。弘法就是當教員,不能兼執事,執事決定是護持的、是護法的。院長、副院長是護法的,如果發心講經,這個院長辭掉,我們請居士來擔任。為什麼?你專心在經教上,你才能學得出來。專心護持,這個道場才能興旺,讓你們發心學經教的人沒有後顧之憂。你們一定要懂得,我為什麼對韓館長這麼樣的感激?我天天都拜她。每一堂講經,在攝影棚的同修都知道,我在上課之前,我一定拜老師、護法菩薩,我講完之後也拜老師、護法菩薩。老師是教導我的人,護法是成就我的人,念念不忘。我們要想這個道場成就,真正發心,發菩薩心來護持佛法,護持這個道場。

  我們這一段時期的觀察,你們大家都很清楚,許秀葉居士難得,她在此地的工作,真的,那種熱心跟過去韓館長沒有兩樣。現在我們這個道場對政府負責的,正式註冊負責的是我一個,王素芳居士一個,柴方良居士一個,我們三個人。表示說我們學院的董事會現在是我們三個人,我們三個人這是能夠真正有決策的。我離開學院,許秀葉居士是代理院長,總管一切。我們請她做院長的助理,副院長也要聽她指揮。她是一個非常熱心、正直、沒有私心的護法菩薩,不容易!常住所有執事由她來調配,你們出家同修如果真正都發心來做弘法的,你們全部做學生,認真努力,一切放下,你們會有成就。

  我們學院第一屆,我的心目當中是招收二十個學生,如果你們人數夠二十人,我們這九年就不招生,九年就培養你們這些人。你們這些人在學院是學生的身分。如果願意參加護法的,常住會分配給你職務,分配給你工作,我們必須做一個調整把它走上軌道,弘護都是菩薩。前面我跟諸位講,無論從事於護持道場某一個工作,都能證無上菩提。昨天我跟諸位講的,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這是菩薩!他在道場做粗重的工作,一般人不願意做的工作,種菜的菜頭,挑水的水頭。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都是為常住服勞役。服勞役,一般人不懂,服勞役是內財布施。他做的工作,無論是哪一樣工作,他有方法,做得有條理、有層次,一點都不亂。水怎麼挑法,柴怎麼劈法,都有方法,那個方法就是持戒,持戒波羅蜜。很有耐心的去做,忍辱波羅蜜,有耐心為大眾服務。天天還求改進,在方法上改進、技術上改進,自己做起來得心應手,工作愉快,精進波羅蜜。

  現在我們廚房是用瓦斯,從前是燒柴火,無論幹哪一行,你仔細去觀察,他十度齊修。挑水的,十度齊修;種菜的,十度齊修,他不是菩薩,誰是菩薩?他比學生高,學生是在念書,是在學習,他們是真修,真供養!世間人不懂,認為他們這些人很難得,發大心,捨己為人,犧牲奉獻。實際上,他們是真正修十波羅蜜,真正修十大願王。《華嚴》不能不讀,你要真通《華嚴》,世出世間法都是大道場。你在家庭裡頭也是如此,家庭主婦照顧這一家人,你為這一家人服務,布施波羅蜜,財布施,內財布施。法布施,每天思考希望怎麼把這個家整好,怎樣叫家人過得很舒服、很快樂,那是法布施。常常想到家人的安全、健康,無畏布施。你的家裡面事情做得很有秩序,一點都不亂,持戒波羅蜜。

  你們看看,劉連興居士來了才兩天,你不要看我好像是沒有顧及到這些事情,那你們是看錯了眼。我從吃飯的時候,眼睛往裡面望望,我就懂得,我就知道了。現在廚房乾乾淨淨,每樣東西擺得是整整齊齊,持戒波羅蜜。他是菩薩,在此地教你們。你們以前亂七八糟,烏煙瘴氣。哪一個不是菩薩?各個都是!韓館長是大菩薩,沒人認識,我認識,她三十年對我的照顧,我有今天的成就。我說得很多,勸導大家,你們要有眼光、要有智慧,真正的菩薩!我們沒有這種菩薩,你怎麼會有成就?道場的莊嚴、佛剎的莊嚴,是要靠這麼多菩薩在。這一大段經文說得非常之好,這裡頭的意思深廣無盡,講不完的。你要是會讀,你展開經卷,完全是現實的生活環境,你知道怎麼樣學法。所以學經教一定要記住,「願解如來真實義」,要把如來真實義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能夠跟生活脫節,解行相應,定慧等學。看看這些大菩薩,他們十度、十願完全落實了,一切時一切處都相應,沒有絲毫違背。

  底下一句說得清楚,『悉已修行令具足』,具足是圓滿。已經把日常生活行為裡頭一切的過失都修正過來,都修改過來了,圓滿具足,沒有欠缺。從綱領上講,當然祖師大德常常提示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心地,是修心。自己一定要曉得是凡夫,凡夫的心是妄心,不是用真心,你要是用真心,你是佛菩薩。用真心的人,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他用真心。你不是六道凡夫,不但不是六道凡夫,你不是十法界裡面的聖者。為什麼?十法界裡面的聖者: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諸位要知道,十法界裡面的佛是藏教佛、是通教佛,天台講「藏、通、別、圓」,賢首講「小、始、終、頓、圓」五教,華嚴宗講五教,小教的佛、始教的佛沒有出十法界。這些人用的什麼心?還是妄心。四聖,妄心用得正;六凡,妄心用邪了,都是用的妄心。為什麼四聖用得正?四聖法界裡頭隨順佛陀教誨,他就正了。六凡為什麼用得邪?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就邪了,就這麼個道理。果然轉八識成四智,那是真心。

  諸位要曉得,起心動念在阿賴耶、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範圍是妄心,不是真心。什麼時候你轉八識成四智,用真心。用真心,不在十法界,超越了,到一真法界去了,華藏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用真心,不是用的妄心,虛假沒有了,完全用的是真誠心,決定沒有染污。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沒有染污了,這是清淨心。決定沒有貢高我慢,決定對一切眾生就跟對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平等心現前。因為在這個時候是親眼看見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成佛,怎麼敢輕慢?平等心現前,決定不再迷惑,永遠能夠保持覺而不迷,正覺心現前。知道大宇宙就是自己,自他不二,同體大悲心現前,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是同一個體。什麼體?法身。無緣大慈生起來了,這個大慈就是我們講的愛心,對於一切眾生真誠的愛心。眾生不知道,眾生不會接受,你怎麼對他好,他不領你的情。他要是領你的情,他覺悟了。他不領你的情,不覺悟。

  所以覺悟的菩薩度這些凡夫很辛苦,對他再好都不領情;不但不領情,他還要反抗,還要排斥,甚至於還要陷害。菩薩看了這種情形,是不是趕緊就離開走了?不是!如果捨棄眾生,那就不是菩薩,那就不是真正覺悟。殺他,他也不走。殺他,他死了,馬上又來了,換個身體就來了,永遠不離開你,永遠在幫助你,這才叫真正慈悲。凡夫要得人身不容易,業力支配。佛菩薩得人身很容易,他乘願再來的。你把他這個身體殺掉、毀掉了,他馬上轉身又來了,換一個身體,換一個面貌,你不認識他了。我們如果不能深入經藏,你怎麼會知道?

  現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知道動亂不安,人人都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跟諸位說,這四句偈就可以辦到,就可以能令這個世界安定和平,一切眾生幸福美滿,就這四句。你看末後,『清淨剎海從此生』,人人都能夠修十波羅蜜,人人都能夠發普賢願,『願波羅蜜無有盡』,很具體的說,普賢的十願;簡約的說,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講總綱,普賢十願就稍微講得詳細。昆士蘭大學要建和平中心、和平研究所,將來擴展為和平學院,教學的內容,這四句可以說是總綱領。為什麼?我們所希求的「清淨剎海」,我們希望這個世界人心清淨、人身清淨,我們居住的地球環境清淨,安定和平,繁榮幸福。

  末後這句是講果報,果怎麼來的?前面這三句是講因,修因。人人都能夠照這個修,天下哪有不太平的道理!十方諸佛菩薩清淨剎土怎麼來的?你好好念這四句,你就明瞭。如果我們要自己身心康泰,你要懂得真幹。要想我這一家、我這個家庭和睦、美滿、興旺,你也要懂得這四句。你要是不懂,你怎麼能夠把你的家搞好?家如是,團體亦如是,國家亦如是,世界亦如是。這個地方講的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我們今天講世界,通常講這個地球。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菩薩剎土清淨莊嚴,無不是從這個地方生的,然後你才曉得這四句偈不可思議。這四句偈裡面包含了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換句話說,就包括整個《華嚴經》,整個《華嚴經》濃縮起來就這四句。

  那要問問,我們是不是真的發願了?是不是真的修行了?真的修行要依文殊十波羅蜜,真的發願要依普賢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是不是真有這個願?要幹真的,口裡頭念沒有用,不管事。禮敬諸佛,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不是有真誠恭敬心?文殊、普賢的境界跟一般大乘境界不一樣,文殊、普賢境界是真正的遍法界虛空界,跟大乘菩薩心量不相同。遍法界虛空界是文殊、普賢的心量,是華嚴的心量。生到華藏世界,入華嚴境界,參與華嚴法會,最低的程度是圓教初住。圓教初住用真心,「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性」,宗門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在天台「六即佛」裡面,他是分證即佛,真的,不是假的。

  大乘教裡面講的「諸佛」,通常連帶一起講諸佛菩薩,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都是證得法身的法身佛。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解釋諸佛,就是這個說法。這四十一個位次是諸佛,我們要明瞭。菩薩,是法身菩薩,諸佛也可以稱為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真正的諸佛如來。圓初住的菩薩,經上講得很好,「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能夠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示現佛身來教化眾生。所以在九法界示現的那些諸佛如來,那都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但是,是哪一個位次的,我們就不知道了。他來示現的,也許是圓教初住的,也許是初地菩薩,那就不一定。總而言之,他是真佛,他不是相似位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位,相似位是他還沒有用真心。剛才講了,他的八識用得正,跟佛菩薩相應,他沒有轉得過來。他轉過來了,那是真心,那就不在十法界,它就不叫相似位,他是分證位。不幹怎麼行?從哪裡幹?一切恭敬!修行在這裡修。恭敬怎麼落實?十波羅蜜就是落實。服務是布施的落實,布施供養。

  今天道場是草創,我們初步的建築工程都沒有完工,我們要全心全力先把道場建好,我們的心就安了,所以今天我們最主要的工作是把這個做好。我們還沒有開幕,現在是在籌備的階段,籌備的時間很長,我們也不能把修學完全放下,這個不可以,我們想兩方面兼顧到,所以才舉辦這十個星期的講座,希望講座跟工程我們同時在做。所以在這個階段當中,執事人員是相當辛苦,這個辛苦是有代價的,這是真實功德,感得諸佛菩薩的護念,龍天善神在保佑。在事相上,諸位昨天看到,當地政府、市長,昨天陪同市長的有六位市議員,政府裡面執事人員我們昨天也看到不少,對我們真誠的照顧。我們深深相信這是諸佛、眾神加持的,換句話說,肯定這個道場還有正法,我們沒有做錯。我們隨順佛陀的教誨,我們沒有隨順自己的意思;隨順自己的意思去做,諸佛菩薩都離開了。諸佛菩薩離開,麻煩就大了,代替諸佛菩薩的是妖魔鬼怪,魔來主持這個道場,那就難了!我們要想真正用功修行辦不到,他會障礙。正法道場念念幫助你、成就你,讓你在這個地方安心的學習,早一天成就道業,肩負起這個世界,至少是這個地球,弘護正法,這個使命我們要擔負起來。

  經教認真的學習,縱然不能夠契入教理,至少要懂得教義,這是早年我跟李炳老學教的時候,他老人家教給我的。我們學院的院訓,我們請楊老師把它寫出來,掛在我們大講堂裡面、新講堂裡面。我們就是用印光大師傳心法印做我們的院訓,「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大師這十六個字,「老實念佛」有的時候他用「信願念佛」,信願念佛、老實念佛在《文鈔》裡面都講過。對初學,「信願念佛」好;對老修行來講,「老實念佛」好。大師這兩個講法有意思的,為什麼有的時候說信願,有的時候說老實?我們一想,一定是他老人家的聽眾不一樣。聽眾是新學的,到山上去參訪,一些居士去拜老和尚的,他常常跟大家講信願念佛。如果是對家裡人、對念佛堂開示,那他講老實念佛,為什麼?他已經具足信願。具足信願,老實那就成就了。所以看古人的文章一定要想想,他當時那個對象是些什麼人,我們從他的開示就知道對象是什麼樣的根性,大致能曉得。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學習,這就是方便法。

  清淨心落實在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就是清淨法。在方法上、形相上、儀式上往往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心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心真誠,盡虛空遍法界一片真誠;心平等,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心慈悲,遍虛空是一個大愛。這些道理,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提示,永遠不斷的提示。為什麼?沒有做到!到大家都做到,那我一句話也沒有了。不但一句話沒有了,一個念頭也沒有了。由此可知,世尊不但是當年在世,世尊現在也沒有滅度,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滅度,別的世界示現出生,永遠在說,永遠沒有間斷的在說。為什麼?許許多多眾生沒有做到,道理在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是看第六首:

  【諸度無量等剎塵,悉已修行令具足,願波羅蜜無有盡,清淨剎海從此生。】

  「剎清淨方便」這一章經文,偈頌有九首,這九首非常重要。雖然是地上菩薩的境界,我們讀了之後,感覺到我們現前迫切需要的就是這一段經文的開示、這個指導原則。果然能夠遵守這九首偈的教誡,我們這個道場肯定與清淨佛土相應。道場能與清淨佛土相應,我們的身心自自然然能夠跟佛菩薩的身心相應。因為心跟境是一體,境隨心轉!心轉境是佛菩薩;心還會被境界轉,這是凡夫。所以佛菩薩一定要建淨土,幫助沒有覺悟的眾生,道理在此地。古大德建道場都選擇在山林,人跡罕至之處,交通極不方便。為什麼?遠離城市聚落的染污。我們在澳洲為什麼不選擇這樣的地區?這是我們修學環境不相同。我們居住在外國,最大的困難是我們有語言上的障礙。生長在這個國家地區,從小就要學習開車。我們對於開車,這是現代西方人必須具備的交通工具,我們同學當中一大半不能駕車,所以只能選擇在這個地點,小城,我們日常生活所需很容易取得。如果我們住在偏遠的山林裡面,買一點東西都要開兩三個小時的車,就相當不方便,加以我們的人手不足,道理在此地。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住個十年二十年,非常習慣了,確確實實我們也被這個地區同化了,那個時候我們肯定選擇深山原始森林,在那個地方建道場,對於我們學習幫助就大了,所以一切都是限於現前的條件。

  我們要肯定我們是凡夫,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習氣,我們禁不起名聞利養的誘惑、禁不起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個一定要懂。禁不起誘惑,我們就要遠離誘惑,不但是祖師大德這樣的教導我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已經做了樣子給我們看。修行人住什麼地方?阿蘭若,諸位在經典上常常看見。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寂靜處,這個地方很安靜。安靜的標準是什麼?聽不到牛叫的聲音。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大概牛叫的聲音是最大,在一般農村裡面都養牛。牛叫的聲音人聽不到,就是說距離農村、距離一般世俗人住家的地方遠,以這個為標準。現在的聲音多、雜音多,車的聲音、飛機的聲音。如果我們住在深山裡面,好!在深山裡頭,飛機雖然在空中飛,它有高度,聽不到聲音。靠近市區,靠近機場,飛機起降噪音很大。一般飛機能夠飛到兩萬英呎以上就聽不到聲音,這個距離都市一定有相當遠的地方。

  古人建道場選擇這個地處是非常有道理的,決定不會選擇在人煙稠密之處。所以現在人的福報不如古人,現在人建道場都要建立在市區,人愈多的地方愈好。為什麼?能夠掌握到信徒多、供養多,現在人目的在此地。從前人不是,從前是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自己的清淨心,沒有考慮到跟大眾往來,沒有!所以現在佛教跟從前確實有很大的不同。在古時候,寺院叢林住眾雖然多,大的叢林住幾千人,小道場也可能有兩三百人,住的人這樣多,你一個都見不到。你要到寺廟裡面去參觀、去遊覽,你一個人都見不到,非常寧靜,它沒有聲音。到寺院裡面有人接待你,知客,他的職務是接待賓客;除這些知客師接待你之外,你看不到裡面有修行人。只有在什麼時候?過堂吃飯的時候,你在齋堂裡面能夠看到。而吃飯的時候,聲音都沒有,碗筷的聲音都聽不到,這是受過訓練,清淨莊嚴。

  我們在書本記載裡面看到朱夫子(朱熹),這是宋朝的大文學家。他有一次到一個寺廟裡面去遊覽,正好那是吃午飯的時候,這個寺廟也不小,一千多人在齋堂,他走到齋堂外面,不知道裡面有人。結果走到門口一看,這麼多人在裡面吃飯,一點聲音也沒有,非常感嘆!他說:沒有想到三代之禮,今天在佛門裡面看到。世間人在一起,一定是熱熱鬧鬧的雜心閒話。所以出家人的規矩比軍隊還嚴格,軍隊都做不到。一千多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連筷子的聲音都沒有,筷子碰到碗的聲音都要受到懲罰的。所以端碗拿筷子要輕輕的,不能有聲音,吃東西不能有聲音,細嚼慢嚥,不可以有聲音。這些規矩現在都沒有了,現在如果道場還用這個規矩,恐怕沒有一個人去了;別說居士不去,出家人也一個都沒有了。所以佛法衰,我們要知道衰在哪裡?什麼原因衰的?

  我們今天發心是為什麼?我們是希望佛法能夠再興旺起來。怎麼興旺?要靠自己依教奉行,不能靠別人。要自己勸自己,自己警策自己,自己勉勵自己,一切都從自己做起;決定不要要求別人,要求別人永遠不能成就。嚴格的要求自己,自己成就了,正法久住,自正而後才能夠正人。「正」就是標準,我們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自己先要做正,心正、行正、言正,一切皆正,自然有同心同志同願的這些道友,真正發心求道的他會來,湊熱鬧的他不會來,你請他來他也不會來。不是真正學道的,這個地方他住不住。住不住,你不必遷單,他自己會請假,他會離開。由此,道場關鍵的人物就是這個道場的總護持人,總護持人是這個道場的方丈住持,他一個人帶動。連家庭也不例外,家庭興衰關鍵在家長,公司行號的興衰關鍵在老闆、在董事長,學校辦得好不好關鍵在校長。所以團體興衰,關鍵在領導人。

  佛法四眾是一家,佛法是平等法,千萬不可以有個執著,「我出家了,穿上圓領大袖,我就高人一等了。」你要有這個念頭,那就是諺語所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你去了。你沒有出家,你還不貢高我慢,你對人還知道尊敬,你能修普賢十願、禮敬諸佛。一出家之後,普賢十願丟掉了。為什麼?你高高在上,目中無人。換句話說,十願、十波羅蜜你都沒有了,不知道佛法是平等法,不懂得佛法是師道、佛法是教育。歐陽竟無大師這是一位在家居士,民國初年,他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他是楊仁山的學生。支那內學院非常可惜只辦了兩年,就停辦了。那時候中國內亂,受時局的影響辦不下去了。兩年當中對佛教的影響非常大,許許多多的法師、居士都是內學院的學生,內學院培養出來的,時間不長,兩年。內學院的院訓(我們圖書館裡頭有),一再說明佛法是師道,師道裡頭老師第一大。釋迦牟尼佛是老師,維摩居士也是老師。你看看當時那些學生,我們在經上常讀的,世尊的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阿難尊者,大家很熟悉的,見到維摩居士,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到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你從這個地方去看,你去體會,維摩是老師的地位,釋迦牟尼也是老師的地位,尊師重道。

  所以他只要是在老師的地位,不論他是出家在家,不論他是男子是女人,第一大。尤其是他在升座說法或者講經,那是代佛,我們出家人在這個場合當中,我們行什麼禮節?行弟子禮。我們現在是三拜,沒有右繞了,從前有右繞。他升座講經,代佛說法,我們在這個道場要頂禮三拜,然後退下來坐在一旁聽經,這是古禮。如果沒有拜法,拜老師是尊師重道,你沒有去拜,你在旁邊聽經,在從前講「盜法」。所以以前法師升座很麻煩,每一個聽眾都到前面拜三拜,你就曉得那要耽誤多少時間!所以講經之前,講經的儀規很長,那麼長的儀規,就是讓你去拜,有足夠的時間給你。現在這個禮節沒有了。所以現在人學經教的,成就都不如從前人,為什麼?恭敬心少了。這正是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從前的聽眾,說老實話,總有個六、七、八、九成的誠敬心,他得利益不一樣。現在的聽眾,充其量一兩分的誠敬,所以他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這裡面都不離因果,我們自己要想學東西,要想學得有成就,要學古人,不能學今人。學今人這種態度,你就是學個三十年、五十年都不會有成就。為什麼?你決定不可能做到煩惱輕、智慧長。反過來,你所學到的是增長煩惱、增長習氣、增長貢高我慢。什麼都不懂,還謙虛,還能尊敬人;學了一點之後,自己認為很了不起,目中無人,誰都不放在眼裡。所以從前李老師講,不讀書沒有學問的時候還很正常,書念得多了,學位拿到了,眼睛慢慢長,長到頭頂上去了。在家裡連父母都瞧不起了,他拿到博士學位,父母沒有。瞧不起從前的老師,他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沒有拿到博士學位,連老師也瞧不起了。真有這種人!這種人實在講不少,怎麼能夠做到「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不但是一切人要恭敬,真的是恭敬供養,普賢法。普賢法裡不是布施,是供養,它有圓滿的誠敬心,所以它不叫布施,叫供養,「廣修供養」。不但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對事,整齊清潔是禮敬,零亂骯髒是大不敬。我們在經教裡頭明瞭,十願後後勝於前前,也就是說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你明白這個意思,第一條做不到,後面沒有一條你能做到。十波羅蜜亦復如是,布施做不到,持戒以後你統統做不到了。就好像上樓一樣,十層樓,布施是第一層,禮敬是第一層;你沒有第一層,你怎麼能上第二層?沒有第二層,你怎麼能上第三層?第一層是基礎。布施的精神是放下,是捨己為人。前面講過「為利眾生修勝行」,不是為利自己。為自己馬虎一點無所謂,甚至於有一些過失我自作自受,與別人不相干;為別人就不行了,大乘、小乘差別在此地。小乘是顧自己兼顧別人,大乘是顧別人不顧自己,所以大乘可貴,大乘才真正令人讚歎。

  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乘?說老實話,一乘也不成。利益眾生是掛在嘴皮上的,沒做到。說利益自己,也沒有做到,自己天天在害自己,不是利益自己。真正利益自己像小乘人,小乘人持戒很嚴,這個大家都曉得的,他愛護自己,他要斷惡修善,他要斷煩惱習氣,他是為自己。佛法在世出世間確確實實是無上希有的法門,這不是我們自己稱讚自己,不是的,實實在在的。要緊的是我們自己要有智慧認知,你要認得、你要明瞭。真正認清楚、明白了,沒有不真幹的。你今天做不到,什麼原因?你知道的不夠透徹。果然知道透徹了,真的明瞭了,哪裡還要人勸!你會不要命的去幹,真的是勇猛精進。為什麼?你真的曉得好處。這個好處、這個利益,確確實實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在這一生當中,短短數十年當中我遇到了,我要不把它抓住,那還等什麼時候?真的是廢寢忘餐,勇猛精進,吃飯睡覺都忘掉了。這裡面得法喜、得禪悅,禪悅跟法喜帶來他的精神、帶來他的體力。

  所以佛法最困難的是解門。你想想看,世尊當年在世,為什麼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別的原因,無非是把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介紹給大眾,給大眾講清楚、講明白,讓大眾真正意識到、真正覺悟到,他自然就去幹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沒有帶大眾在一塊修行,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只要你真的明白,自然就肯幹,哪裡還要勸導!修行在哪裡?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大小乘都不例外。最重要的是起心動念,你動的是什麼念頭?你起的是什麼心?你發的是什麼願?「願」為自己,錯了!這是輪迴心。「願」為眾生,這是菩提心,對了!菩提心裡頭還夾雜著自私自利,跟諸位說,還是輪迴心,依舊出不了三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舉比喻,好像這個杯子,這個杯子盛醍醐,最好的飲料,裡面摻雜一滴毒藥,這一杯都變成毒藥。這個比喻告訴我們,菩提心裡頭不能夾雜絲毫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是三毒煩惱,夾雜一點點,全都變成三毒。雖然你做的是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果報在六道,不能出三界。我常常講輪迴心造輪迴業,輪迴業裡面有善有惡。善,果報在三善道;惡,果報在三惡道。因為你是用輪迴心,輪迴心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很淡薄的自私自利,你做很多好事,自私自利的念頭非常淡薄,你生到色界天、生到無色界天,了不起!果報確實很殊勝,出不了三界。所以要想出三界,要想證大菩提,不可以夾雜絲毫不善,就是毫分自私自利不可以夾雜。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要純淨純善,純是不夾雜。你修六度、十波羅蜜,沒有夾雜絲毫自私自利;你修普賢十大願王,沒有夾雜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樣才相應。

  佛教眾生,慈悲到極處。《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十善業道經》不分大小乘,不分顯密,不分宗門教下,也不分三乘五乘,這是佛家教學的根本法。十善沒有,那還搞什麼?三皈五戒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沒有十善,三皈五戒都落空。《十善業道經》世尊最精彩的一段開示,就是:佛告龍王,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句話重要!他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一切世間」,我們不要說得很大、不要說得很深,我們就講眼前,眼前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這個地球上許多不同的國家地區、許多不同的行業、許多不同的文化背景,許多不同的苦,這是在地球上的一切世間苦。如果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在這個地球上不論你住哪個地區,不論你往來的是哪些人事物,你所接觸的,不論你是在哪個行業,或者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你都是離苦得樂,這個了不起。佛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是什麼方法?這一法,佛說:晝夜常念善法。這就是十善,「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心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三業都善,所以說「能令諸善法念念增長」。後面一句很重要,「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句話要緊。什麼是不善?十善的反面就是不善,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這是不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能修十善業,你能離一切世間苦,這真是寶!我們說希有的法寶,哪一個人修,哪個人得!我們今天還感覺到許許多多苦難,什麼原因?你沒有修善。種善因得善果,這是佛法的基礎、佛法的啟蒙,入到佛門來第一堂課。跟現代人介紹佛法,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條細細的講解,還要舉例說明;你要不舉例子,他不能體會。一定要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你才真正學到了。

  轉惡為善!在沒有學佛之前,確實,你看我們的行為、我們的生活,你細心想想,全都落在不善,落在十惡這邊。學佛之後,如果不細心去反省觀察,還是落在十惡裡頭。既然落在十惡裡頭,你就想想,你的三皈五戒、所有一切戒全部都落空,都是假的。為什麼?根沒有了。表面上修得再好看,我常講花瓶裡插的花,沒根!形相很好看,沒有實質,死的,它不是活的,壽命很短促,幾天就枯萎了。如果人有十善,認真修十善,他是活的,像一棵植物,一個小花、一個小草,長的是不怎麼好,它有根,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力,不一樣!

  讀了《華嚴》之後,你才曉得,修行用功在哪裡?生活。《華嚴》的道場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修的究竟圓滿的大法,不侷限在參加法會。真的,《華嚴》修學沒有形式,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裡面說實在話,很難成就。為什麼還要形式?形式是唱戲、是表演,接引大眾。特別是接引還沒有學佛的、初學的,讓他看見這種場合,啟發他的善根。真正修行,是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之處。修禪定,禪定是修行裡的總樞紐。你看看《華嚴經》鬻香長者,他怎麼修禪定的?他不是盤腿面壁,他是去逛市場,現在我們一般講逛百貨公司,一般人哪裡曉得?逛市場是定慧等學,你在市場上看看那些商品琳琅滿目,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心裡怎麼樣?如如不動,沒有一絲毫的貪戀,這是禪定。絕對不被外面環境影響,你的心保持著清淨平等覺,一絲毫沒有受干擾,這是定。

  善財童子去參訪,他是修禪定的,不是在禪堂,不是在深山,在最熱鬧的地方,人最多的地方。我們想想,《華嚴經》上講的修禪定,不是人跡不到之處,是人跡最多的地方,哪裡曉得那是菩薩修行的道場!不需要別人知道。我修行還要別人知道,那你就落在名聞利養裡頭。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的功夫、知道自己的境界,知道自己煩惱輕、智慧長。煩惱輕是不受誘惑,宗門裡面講「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華嚴經》鬻香長者修禪定在市廛,市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百貨公司、商場,天天在這裡頭逛,那就是真的「百花叢中過」;一絲毫影響都沒有,禪定,「片葉不沾身」。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生活,成就甚深的定慧。所以,你要是會,哪個地方不是道場?哪個地方不是華嚴境界?哪個地方不能證果?挑選地方真的是對初學,初學沒有這個能力,要給他環境,遠離染污,因為這些東西對他有影響。對他沒有影響了,什麼都沒有了,地上菩薩、圓教初住以上不受影響。我們要在這裡下功夫,要在這個地方認真去幹。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7:12:33)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7:12: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4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