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0六卷) 2002/5/1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706
諸位同學,請看「起具因緣」十句裡面的第三句:
【一切眾生行業故。】
這一句在上一節已經說得很多,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末後有兩句「涅槃微善,觀經三心等,其類非一」。有這麼幾句話。清涼大師《鈔》裡面說得很清楚,我們不能夠依照《疏鈔》的文字一句一句來說,那要費很多時間,我們只說其中的大意。《涅槃經》分量也相當之大,在二十一卷「高貴德王菩薩品」裡面有這麼一段經文:「琉璃光菩薩,從不動世界而來,無畏菩薩問佛,此土眾生,當造何業,而得生彼不動世界?」這個意思就是問,什麼樣的業因能夠往生不動世界?世尊以偈頌答覆他。偈頌裡面廣說十善,一一皆生。其中有一首偈子講:「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這是很微少微少,供養一支香、一盞燈,「乃至獻一華」,一枝小花供養,「則生不動國」。這樣說起來,生佛國並不難,似乎很容易。又說,你要是為了恐怖畏懼或者是為利養福德寫經求願,你能書寫經上四句偈,也能生不動國。乃至造佛像、造佛塔,造多麼大?像大拇指這麼大,常生歡喜心,也能夠生不動國。
這些經文我們看了實在說很容易起誤會,正如同念佛法門一樣,只要老實念一句阿彌陀佛,決定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這話真的沒說錯,問題在哪裡?聽的人不會聽,錯解了意思,誤以為「這麼容易,哪個不能做?我都做得到。」我們再想想,《了凡四訓》裡頭雲谷禪師講畫符,這也是不難事情。我們做小學生的時候,找到中國古時候的日曆,我們叫通書,裡面都有很多符,我們也都學著畫。靈不靈?不靈。雲谷禪師講:「不會畫符被鬼神笑。」經上講的沒有錯,你要是不會,光學這個樣子,學得再像,沒有感應,不靈。怎樣才靈?世出世法沒有兩樣,「誠則靈」。有人很靈,誠心。什麼叫誠心?心真誠到極處,一個妄念都沒有。禪師說,畫符的人這一筆下去,點下去,混沌開基,這個時候攝心,把所有一切妄想統統放下,心地裡確實一念不生,把這一道符畫完成,一念都不生,這一道符就靈。所以畫符要練得很熟,這個時間很短,一念不生,它有效果;時間長,心裡起妄念,起妄念這就不靈。所以古大德常常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這什麼原因?經太長,你這一部經念下來,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你念這個經靈,這個經能夠超度鬼神;如果你念這個經起了個妄念,這就不靈,這個經超度鬼神,鬼神不能接受,道理在此地。所以經長不如念咒,咒短比較容易攝心。我在短時間我一個念不生,還能做得到。咒比佛號又長,佛號只有四個字:阿彌陀佛。
所以我教許多同學用十念,那個十念很有效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聲,不是一口氣叫一念。十聲,這十聲清清楚楚,確實沒有起一個妄念。如果你還計數,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那就不行,你就錯了。平常要訓練,要能夠攝心,又清楚又不亂,又沒有妄想,連幾句幾句這個妄想都沒有,這個佛號靈,起感應。雖然它很短,只有十句,符合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它起作用。一天修九次。早年我教了不少人,早晨起來洗臉嗽口之後,在佛像面前做一次;沒有佛像,面朝西方,恭恭敬敬的修十念法。早餐的時候,我們不念供養咒,念十句佛號,這是第二次;上午上班的時候,在你工作開始之前,心定下來念一次,這第三次;下班的時候,工作完了,收拾好了,心定下來念一次,第四次;中午吃飯一次,第五次;下午上班,第六次;下班,第七次;晚飯,第八次;睡覺之前,第九次。一天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鐘,不要很長的時間。但是這一分鐘管用,這一分鐘是一念不生,效果非常殊勝。你一天念九次,九分鐘。功夫得力之後,你慢慢再增加,你的次數愈多愈好。為什麼?現在人心思很亂,妄想雜念太多,所以修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要知道,不誠。古人常說「不誠無物」,誠則靈。
你懂得這個道理,你讀這個經,你就不會覺得詫異。你就曉得佛在經上講的,一炷香供養三寶,一杯水供養三寶,一枝華供養三寶,你那個心地真誠,你修供養的時候真誠,一個妄念都沒有,它有感應。你造一尊小佛像、造一個小佛塔,雖然很小,大拇指這麼大,你真誠心在造;從造小佛像或者是小塔,造完之後,沒有一個妄念,這靈。道理在此地,所以問題是你會不會。我們把佛法修學的綱領跟諸位提出來,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五個心,一就是五,五就是一。不能說真誠心裡頭不清淨,不清淨你的心不真誠;真誠心裡頭還有貢高我慢、不平等,你真誠心沒有了;真誠心裡頭還有迷而不覺,還有自私自利,統統有了。要曉得這十個字是一樁事情,一即是十,十即是一。一個字裡頭一定包括其他九個字,少一個,這一個字不能成立;《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供佛、供法、供僧,燃香、獻華、禮拜,都要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就有感應,起一個妄念就破掉了。所以修行的道場最忌諱的是雜心閒話,把你的功夫完全破掉了。
今天國內外道場很多,為什麼成就的人那麼少?所有一切功德都被那個亂心、妄念從嘴巴漏掉,叫有漏法,你修的是有漏的。我們再看看古人,古人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沒有妄念、沒有閒話,大家見面合掌「阿彌陀佛」,其他的一個念頭沒有,一句話也沒有,這是念佛道場。要問「怎麼樣?你今天好嗎?你吃飽了沒有?睡好了沒有?」把你的功夫全破壞了,夾雜著廢話。我們在古人讀書筆記裡面看到,明朝戚繼光是將軍,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有一天晚上睡覺做了一個夢,是他部下的一個小兵死了,托夢求將軍為他念一卷《金剛經》超度他,他答應他了,作夢答應了。以後醒來,醒來的時候是要兌現的,這個人不錯,是他的部下。他恭恭敬敬虔誠,《金剛經》他每天都要念的。念到一半,他的佣人端了一杯茶來給他,他沒有說話,還是繼續念這個經,只是搖搖手,意思是說「不用」,就拿回去。沒有說話,他有這個念頭,看他來了,搖搖手,繼續念下去。晚上這個小兵又托夢給他,他說:「將軍我很感謝你,你給我念的《金剛經》,我只收到一半。」戚繼光就問他:「怎麼回事情?我那部經都給你念完,從頭到尾都給你恭恭敬敬的念。」他說:「將軍當中夾了兩個不用,夾了這兩個字,所以這個經沒有效。」他想了一想,「是的,我並沒有說不用,但是侍者端茶來的時候,我給他揮一下手,確實!」第二天重新再念。
所以真正修行道場,特別是念佛堂,不能有電話。電話鈴一響,念佛堂所有的人都驚動,難!實實在在難!家裡面修行真的比道場修行功夫容易得力。為什麼?你家裡做功課的時候,你在誦經念佛,你念一支香一個半鐘點,或者是訂兩個鐘點、或者一個鐘點,你要把你家的電話、電鈴都拔掉,決定不能有絲毫的干擾。為什麼從前道場一定要建立在深山,遠離村莊?佛教比丘距離村莊應該多遠?村莊裡面都有農夫,印度也是這樣的,都養牲口,牲口大的有馬、有牛,牛馬叫的聲音決定聽不到,這就是距離村落遠近的標準。現在的噪音更多,天上有飛機,路上有汽車、有火車,靠近海岸有輪船,你就應該曉得如何避免這些噪音。這些噪音真打閒岔,一有聲音,這個修行人心裡頭震動,就像戚繼光那個「不用」,你那個經念得就不作數。
所以,現在真正修行人不多。你要是規定太嚴格,他不來了。這個要懂得,不來好,他不是真修行人。我常常講過,我現在在澳洲圖文巴辦了一個淨宗學院,我訂的學程是九年,九年不下山。我希望能有二十個人,我們這個學院收二十個學生,二十個學生九年之後希望有五個成就,不能指望多,那不可能的事情。九年當中有五個人成就,成績可觀,那不可思議。有一個成就的,這個班就沒有白辦,都是有成就的,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後繼有人。至少要有一個,希望當中能有五個。不能要求很多人,不可能的。他一定要能夠不受六塵環境的影響,不受干擾,他才能成功。稍稍有一點干擾,他心就動了,他怎麼能成就?真修行人一定要懂得。湊熱鬧的,那就無所謂,搞名聞利養的,那就更不必說了,隨他去吧!真為了生死,真正為續佛慧命,真正為救度一切眾生,你得真幹。真幹一定從戒律開始,所以我們九年教育前面兩年落實在德行。德行那是以戒律為基礎,你要真正做到,不是說你能背、你能講,那個沒有用處,你要能夠做到。
我們前兩年學什麼?就是學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怎麼落實?這兩句話怎麼做?我們選《弟子規》,《弟子規》你句句要做到。你真做到了,你在家是好兒女,你在學校是好學生,你才能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落實。「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一定要落實在《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你做不到,你第一福都沒有。第二福一開頭,三皈五戒,「受持三皈,具足眾戒」。我們不敢往高處攀,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在戒律裡頭這最低的,最低的五戒、沙彌律儀,沙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古大德常說,「沙彌律儀」不能夠做到,不是出家人;穿上這個出家衣服,就是罪過。什麼罪?破壞佛教形象。佛教的形象就是戒律、威儀,我不守戒律,我也不守威儀,穿上這個衣,你穿一天,你破壞一天;你穿一個月,你在那裡破壞一個月;你穿一年,你就破壞一年,這個帳慢慢算。破壞佛教形象,你們想想這個罪是不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罪墮阿鼻地獄。
為什麼印光法師一生不收剃度的出家徒弟?這是他老人家示現給我們看的,為什麼他不收?不敢收,收的這個徒弟如果連沙彌律儀都做不到,師父有過失。他將來墮地獄,誰把他拉到地獄去?師父把他拉到地獄去。所以你一定要觀察,這個人守規矩,嚴持戒律,勸他出家;這個人不守規矩,時時刻刻還使性子,那問題就大了。所以你要看他有沒有真誠心,他心清不清淨、平不平等、慈不慈悲?能不能捨己為人?出家不容易!古時候好,古時候要經過考試。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為這樁事情說了很多遍,順治皇帝的過錯,他把考試制度廢除了。從前考試非常嚴格,因為出家人在社會地位上很高,天人師。達官長者上至帝王,見到出家人沒有不恭敬的,他有德有學,有修有證,真正如來弟子。人家恭敬如來的弟子就是恭敬諸佛如來,所以他有一定德行的標準。我們現在不敢想像到像古人那麼高的水平,我們把它降到最低,低到不能再低,沙彌。不敢講比丘,不敢講菩薩,先把沙彌做好,第二條才具足。
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選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三條這四句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怎樣把《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的教訓做到,這是前面兩年要完成的課程,奠基礎。然後當中三年,修學淨宗主要的經論,五經一論。最後四年,讓你專攻一門。你選這部經,你一生專攻、專弘,自行化他,你是佛門的大德,你有成就。我當護法,提供你修學的環境來護持你。這樣的學生到哪裡去找?二十個人很不容易,不具備這樣的道心,難!我們選擇學生,道心是第一,德行、體格,你沒有好的身體不行。你身體要好,品德要好,真正肯發心,真正不怕苦,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我們這一生才能有成就。行業!
所以,微善是建立在很厚的德行基礎上。《了凡四訓》裡面我們看到,他講故事,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女孩子很年輕,到寺廟裡面去拜佛,身上只有兩文錢。這兩文錢都拿出來供佛,寺廟老和尚親自給她迴向。到以後她發達,她做了王妃,再到這個寺廟裡面帶了黃金千兩來供養,老和尚叫他徒弟給她迴向。她感到很詫異,「為什麼我從前那麼窮,兩文錢迴向,你老人家給我迴向;今天我帶這麼多金銀財寶來供養,你怎麼叫你徒弟給我迴向?」老和尚說:「以前你來的時候,雖然供養兩文錢,你的心真誠,我不給你迴向,對不起你;今天你供養的錢財雖然多,你的心沒有從前那麼真誠,所以我徒弟給你迴向足夠了。」這是講福報半滿。從前真誠心兩文錢,你的福報是圓滿的;今天你供養千金,黃金千兩,你的心不像從前那麼真誠,你得的福報是一半,那個兩文錢得的是圓滿。
所以窮人往往能修不思議的大福,有錢人反而修不到。我們在一般,你仔細觀察能夠體驗,窮人供養沒有思考,沒有什麼想像的,馬上就奉獻,心地真是一念不生,真誠!有錢的人供養的數字很大,他會考慮:這個錢會不會用錯?考慮來考慮去,即使考慮方方面面都沒有什麼問題,供養了,福是半福,一半!都在用心,不在多寡。你塑一尊佛像,像大拇指那麼大,你那個心真誠的,你的福報是圓滿的。如果你今天造一百公尺的大佛像,要籌集上億的數字你這個佛像才能造得好,目的何在?我這裡有大佛,哪一家的佛像都沒有我大,招來一些觀光客遊覽。你沒有福報,你為什麼沒有福報?你是拿佛像當作招攬遊客或者是招攬信徒的一種手腕,你哪裡來的福報?說得不好聽,你是叫佛菩薩替你賺錢,你是老闆,佛菩薩是伙計!不但沒有福報,恐怕罪報就要現前。
世出世間真正的福報是一念真誠心,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各人造,各人背各人的因果。你看看我們新加坡談禪法師,我在講經的時候說過很多次,大概我有兩年多沒有跟他見面,我尊敬他,我佩服他。他老人家自己生活非常儉樸,他吃飯一個菜,他喝水他喝自來水。我們去看他,這客人,他還把我當作貴客,用什麼招待我?買一杯礦泉水來招待我。他在城隍廟擺一小攤子,賣紙錢香燭,一塊、兩塊這樣的收入。這個收入累積起來,他自己沒有享受,都拿去做好事,幫助別人建道場。我聽說他,那個時候還沒有見過面,也不知道他住在新加坡。我在美國舊金山,每一次經過舊金山,都會到大覺蓮社做幾次講演,跟大家結結緣。大覺蓮社當年買下來的時候,美金七十萬,我就聽說談禪法師捐了四十萬,不留名。國內有很多地方建道場,他慷慨捐助,美金一百萬一百萬的這樣捐。捐出去之後,絕對不過問,這個了不起!我學他,只交代一句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他就交代這句話,以後再不過問。我錢捐給你了,我的因果;你接受之後,你的因果。我們各人有各人因果,你做得很好,你有善報;你做得不好,你有惡報,與我不相干。我捐的心清淨、行清淨,我得福報,這是真正明佛理。所以這個老法師心地清淨,李木源居士對他非常讚歎,這是新加坡的奇人、異人。我們要懂得,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為什麼小善能得這麼大的果報,原因在此地。
註解末後講的《觀經》三心,「三心」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就是講的淨業三福,剛才我跟諸位報告過了。三心還有一個說法:菩提心、直心。《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心,第一個是至誠心,至誠是真誠到極處,一個妄想都沒有,至誠!這是菩提心之體。第二是深心,第三是迴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起用。深心是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你用至誠心對自己,叫深心;對別人,叫迴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他說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很容易體會。真誠到極處,這叫直心。《維摩經》上講「直心是道場」,只要心地真誠,你所在的地方都是道場。造得再莊嚴偉大的寺廟殿堂,如果沒有真誠心,那不是道場。道場在哪裡?道場在真誠心。釋迦牟尼佛心地真誠,鹿野苑度五比丘,那在曠野,什麼建築都沒有,坐在草地上,坐在大樹底下,那是道場,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自受用也叫深心,這個經論相同。深心,古人為我們解釋:好善、好德,這個人好善好德超過其他一切的愛好,自受用。絕對不是愛好名聞利養,絕對不是愛好五欲六塵的享受,他好德,他好善。什麼是德?中國古人講的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八德還有一個說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他好這個,好德、好善。佛法裡面講的德就是五戒十善,菩薩的十波羅蜜、十大願王,這是佛門裡頭的大德,這是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看論就曉得,就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尊敬、愛護、關懷、協助,決定沒有條件。如果有條件就不是的,就不是菩薩心。不具任何條件,無條件的關懷、愛護、幫助一切眾生。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句:
【一切菩薩成一切智所得故。】
這是第四句,向下四、五、六、七這四句是別明,有因有緣。這一句是說自受用土的因,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大圓鏡智之所成故」,這是『一切菩薩成一切智所得』。一切智,法相宗裡頭所講的轉識成智。修行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總而言之,需要做一個大轉變。你要不能轉變,你就沒有法子成就。相宗是大乘,相宗轉識成智,其他宗派又何嘗不在做轉變?淨宗轉穢為淨,禪宗轉迷為悟,教下轉邪為正,都是從真正轉變下手。凡是肯轉、能轉、真轉的人,這人成就了。學了不能轉,依舊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那就沒法子了。你真能轉,佛就真幫上忙;你不能轉,佛幫不上忙,這個道理不能不懂。轉識成智這個方法好,從哪裡轉起?經論上講得很清楚,「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這個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從哪裡下手?從第六、第七。你要曉得,第六它的性質是什麼?第七的性質是什麼?總得搞清楚、搞明白。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從這兩個先下手,特別是第七識。
論裡頭給我們講,第七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是四種嚴重的執著;總而言之,執著我。第一個是我見,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執著我的這個意識、這個意念,念念都是以為這個身是我;或者不說這個身是我,這個能思惟、能想像的這個心是我,都是錯誤,頭一種是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三條是不是貪瞋痴?我愛,愛就是貪,我痴就是愚痴;我慢,慢是屬於瞋恚,瞋恚裡面的一分、一部分,這部分很嚴重。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面把貪瞋痴說之為三毒煩惱,這個三毒煩惱有根,根是第七識。我們修行人從哪裡下手?要從這裡下手,做個大轉變。首先要破我見,這要智慧,定功還不行,一定要從定裡頭開慧才行。智慧不開,執著不破,他放不下,那是真正的障礙。身不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也不是我,那到底有沒有我?佛在經上說有我,「我」你沒有找到,你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忘得乾乾淨淨。真的是什麼?真的是自性,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你自己的真心。前面講,至誠心那是我,永遠存在,它不是緣生的;反正是因緣生法,那都是假的。要知道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因緣生法。
怎麼知道它是因緣生法?你們看看《百法》裡面的排列,有為法,《百法》前面九十四個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有因、有緣、有果,它是因緣生法。後面有六個,叫無為法。無為法前面五個是相似無為,後面一個是真正的無為,真如無為,那個真如無為才是真的我。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是把真的我找到,宗門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找到了。找到就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又在經上講,三德裡面統統都有我;般若、法身、解脫,這叫三德。三德裡頭各個具足常、樂、我、淨,叫四淨德。法身裡頭有四淨德,般若、解脫裡頭都有四淨德。怎麼會沒有我?什麼叫做我?那你要搞清楚。佛在經上說了十條,通常祖師大德們給大家講演、註疏,一般都引用兩條。這兩條第一個是主宰的意思,「我」,我能做得了主;第二個意思,自在的意思,自由自在。今天社會上講的人權,我有我的權。試問問現在你說這個身是我,你能不能主宰這個身?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個身我做不了主,那這個身不是我,我是做得了主的。如果這個身是我,我希望年年十八,行不行?不行!我希望清淨莊嚴、長生不老,做不到。我希望自己心地清淨,不生妄想,也做不到。哪來的我?主宰沒有,自在也沒有。法身裡面就有,法身常住;般若裡面有,解脫裡頭有,能做得了主宰。
解脫就是自在,得大自在,能夠與虛空法界一切剎土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那很自在,自己真能做得了主宰。雖然應化在世間,絕對不會受世間一切法影響,這就做得了主。跟眾生和光同塵,教化眾生不受污染,永遠清淨,那才是真的我。凡夫沒有!我們從什麼地方來做個轉變?就從這個四大煩惱,首先要覺悟身不是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那個心也不是我,心是什麼?心是阿賴耶。身,《般若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身是幻相,真正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必須要明瞭,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身到底是什麼?給諸位說,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就像這衣服,這個衣服我穿在身上,是我所有的。總不能把衣服認作我,是我所有的,這個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然後你才曉得,像我所有的這個身,我有多少這樣所有的身?好比說我問你:這衣服是你所有的,你有多少件衣服?你可以說,我有十件、八件,多的人還有二十件、三十件。那我問:這個身是你所有的,你有多少身?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太多了!不讀《華嚴經》不知道,只聽說佛菩薩能夠分身。《梵網經》裡面給我們講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千百億跟諸位說,那是比喻、是形容,不是真正數字。真正的數字:世界海微塵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你看看,那是釋迦牟尼佛所有的,不是我。我們今天這個身亦復如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佛跟眾生差別,佛知道,凡夫不知道,認為只有這麼一個身,只有這一件衣服,家裡很多衣服忘掉了,總認為自己只有這麼一套衣服,這叫迷。佛菩薩知道,「這個太多太多了」,他覺。佛跟凡夫沒有別的,覺迷不同,除了覺迷之外,沒有不同。諸位在前面一直讀下來,你曉得,我們現在看這個平面的世界,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我們看平面。這個太空,太空裡頭有多少個星系,有小的星系,有大的星系。現在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地球繞著太陽轉。繞著太陽轉的星,這個星星大的有九個,小的有兩三千個,小星星有兩三千個,在太空繞著太陽轉,這是太陽系。這麼大的一個星系、太陽系又繞著銀河來轉,銀河裡面我們所能看得見的亮晶晶的星星,全是太陽系。這個銀河裡頭多少個太陽系?繞著這個銀河轉,這是現在我們發現的。
銀河有沒有繞著更大的星系在轉?現在科學家儀器還探測不到,太大了,也許有一天科學再往前提升,這個儀器更精密,會發現我們銀河系確確實實是圍繞著更大的一個星系在轉,佛經上就這個意思。這是講世界,這世界多大!佛講佛的一毛端,身上的汗毛、毛端,毛端裡面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都在裡面。我們要問,我們銀河系在不在裡面?在裡頭。我們的太陽系在不在裡頭?我們地球在不在它裡頭?我們這個身在不在它裡頭?佛身上毛端太多了,每一個毛端都是的。毛端如是,微塵如是!虛空法界有多少微塵,每一個微塵裡面都包容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然後你才曉得世界有多少,剎土有多少,我這個身有多少!這一個身算什麼?無量無邊身。佛如是,一切眾生無一不如是,問題一個覺一個迷。學佛學什麼?學覺,破迷開悟,悟就是覺,如是而已矣!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知道身是我所有。這個身我要好好的用它,這是我的工具,我要讓它發揮功效。用它做什麼?用它為一切眾生服務,用它修行證果、自行化他。這個用,用得正確,這是佛門常講借假修真,用得正確。如果你要用這個身,貪圖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那就用錯了,那個果報又變現出另外一個境界,什麼境界?三途地獄。
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唯識所變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講的事實真相。我們放棄,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知道這是我所有的,是我所,把這個轉過來。然後再轉「我愛」,把我愛轉成大慈大悲。為什麼?因為我愛這個愛裡頭有情,情是煩惱。這一轉過來是智,智慧裡頭沒有煩惱,這個愛是從智慧裡頭生的,不是從感情裡面生的。這個愛不起副作用,理智的愛,不是感情的,所以這個愛是真誠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智慧的,大慈大悲,把這個轉過來了。再把「我痴」轉過來,愚痴轉變成智慧,我慢轉過來就變成平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末那第七識一轉過來就是的。所以第七識轉過來叫平等性智,如來四種智慧裡頭平等性智。今天這個世間許許多多人追求和平,和是和睦相處,為什麼不能夠和睦相處?它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有我,我總比你高一等,你總不如我,哪來的平等?平等沒有的時候,怎麼能和睦相處!誰能夠和睦相處?轉末那為平等性智的這個人,這個人能參加和平的行列了。你轉不過來的時候,你談什麼和平?自己總覺得有一點優越感,那個優越感是傲慢。總覺得我比別人強,不知道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是輕慢眾生,自以為是,那個病根就是末那識。
然後再轉第六識,第六識是分別。妄想分別執著,第七識是執著,第六識是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也不起分別執著,這兩個識轉過來了,「因上轉」。只要這兩個識轉過來,第八跟前五識自自然然連帶轉過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大圓鏡是比喻,圓是圓滿,鏡子就是智慧,一切都照見。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變成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作。為什麼?它是工具,眼耳鼻舌身這是身體,這身是工具。這個工具不再造罪業,這個工具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佛家講的度眾生,這是度眾生的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的項目很多,總的綱領原則不外乎兩個字「演說」,演是表演,說是說明。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這個身的形狀千差萬別,《普門品》裡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不一定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看看《華嚴經》最後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五十三位那都是諸佛如來。他用的什麼身分?出家身分五個人,其餘全是在家。示現童男童女,示現士農工商,有示現國王、有示現大臣,有示現經商、有示現做工,各行各業,這都是諸佛如來。他用這些身分,現出這種形相,幫助眾生覺悟的。
方法我們凡夫不知道,他有示現正面的,還有示現反面的。什麼原因?眾生根性不相同,有人要從正面教導他,他會覺悟,有人要從反面教他,他才會覺悟。菩薩示現一切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為自己,他只住他自受用的報土,但是決定沒有這樣的佛菩薩,為什麼?只住自受用的報土,一點慈悲心都沒有,這個與法不相應。我們前面講的法爾如是,那與這個不相應,決定是具足圓滿的大慈悲心,盡虛空遍法界緣很廣,不可思議,哪個地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個應就是現身說法,身教、言教、意教三輪度眾,永遠沒有休止的。佛菩薩對於眾生恩德之大,只有佛知道,菩薩知道,覺悟的人知道;沒有覺悟的人,永遠他想不到。想都想不知道,他怎麼知道恩?知恩才知道報恩。用什麼方法報恩?如教修行這是真正的報恩者。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認真努力去落實,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這叫真正報恩者。
這一句裡面,菩薩自住的;菩薩應化在世間,跟我們居住在一起,雖居住在一起,不是一個土,我們凡夫看不出來。他住他的自受用土,他住他的變化土,我們凡夫住的是業報土。但是這樣就形成什麼?凡聖同居土。這裡頭有因有緣,佛以眾生為緣,眾生以佛為緣,互為因緣。菩薩以眾生為緣,圓滿他的佛國。菩薩教化眾生,我們常常講教學相長;他要不教學,他到哪一生才能成佛?可以說,他沒有成佛的指望。他要想成佛,他要想提高他的境界,要努力認真教學。所以教學兩利,不但利益眾生,他利益自己。這樁事情,我們就以學校老師為例子,一個老師教學,他大學畢業拿到學位,教初中,可以教初中二、三年級。教若干年之後,他的資歷逐漸逐漸高了,人家請他教高中;高中教若干年之後,大學裡頭聘請他去作老師。經驗豐富,學識也在教學當中提升。他的德行、他的學問、他的經驗,年年都在提升,把他提升到最高的階位去當大學校長去了。所以菩薩如何升級?以《華嚴經》華嚴會上來講,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初住,他如何提升到二住菩薩?二住如何提升到三住菩薩?教學!所以他以眾生為緣。眾生也要靠佛菩薩教誨才能覺悟,沒有佛菩薩教誨完全不覺悟。
諸位同學,我們培訓班同學,你們都出家了,學佛多年,你們有沒有覺悟?沒有!完全沒有覺悟!從什麼地方說你沒覺悟?讚歎你幾句,你很開心,樂得不亦樂乎!罵你幾句,生氣要生好幾天,你是凡夫,你沒有覺悟,你禁不起考驗。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順自己意思的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的討厭。從什麼地方看?飲食起居,你一點覺悟都沒有。覺悟是什麼樣子?覺悟的人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幾時你這個念頭一動,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覺悟了。幾時你真放下,真正看破了,看破是明瞭,放下是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自在隨緣,你覺悟了。你還有煩惱,你還有習氣,貢高我慢,自以為是,你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你一點覺悟都沒有。不是說我天天在聽經,我天天在念佛,我就覺悟了,不是的!經要真的聽懂了,把經典裡面的道理確實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裡面的教誨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你才覺悟。覺悟的人沒有不持戒的,為什麼?覺悟的人一定是要做出好榜樣來給別人看。覺悟的人給那個不覺悟的人看,我心裡起個念頭,我一定會照顧到「我這個念頭,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如果不能做好樣子,這個念頭趕快要斷掉。我的行為、日常生活行為能不能給一切大眾做榜樣?覺悟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會顧到眾生,以眾生為緣,盡心盡力做好樣子。
現在這個社會把聖賢教誨都捨棄掉,現在的大眾每個人都能覺察得到:對父母不孝,對社會、對國家不忠,對一切人交往不仁不義,這怎麼得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沒有了,這成什麼世界?覺悟的人就要做出一個榜樣來,要做出孝養父母,要做出尊師重道,要做出有仁有義。現在這個世間人忘恩負義,你一定在社會上做個好榜樣,有仁有義,有恩有德,做出來給人看。不是光說,說了沒有用處。連早年在哈爾濱往生的,我們在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看到的修無師,那是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自在往生的,走的時候大家要送他的、幫他助念送他的,要求修無師或者是做一首詩、寫幾首偈子留給大家做紀念。修無師說:「我沒有念過書,我不認識字,我什麼都不會。」他在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的,出家之後在寺廟裡頭常住都是修苦行的,廚房裡面打雜,都做這個事情。一天到晚那一聲佛號不斷,見人笑咪咪的「阿彌陀佛」,他念成功了。他知道世間苦,吃過苦頭過來的,知道苦。自己不認識字,苦力出身,對任何人都尊敬,「我不如你」,他成功了。貪心斷掉了,瞋恚心斷掉了,沒有嫉妒心,沒有我慢心。
在寺院裡頭沒有人瞧得起他,他對於任何一個人都恭恭敬敬,人家念佛念成功了,預知時至走的。走的時候,大家要求,他也沒有法子,他說:好吧!我有一句老實話供養大家,「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了,覺得他這個話說得很實在。能說的人太多了,他自己做不到,那有什麼用處?沒用處!我們不能不知道。怎樣要把經教裡面理論、教誨、境界完全落實,這是我們的寶,叫法寶,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更寶貴的。金銀七寶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消除你的罪業,不能提升你的境界,唯有法寶才幫得上忙,但是幾個人重視法寶?所以我很清楚,大陸上修行人我們很尊敬、很佩服。為什麼?他們苦日子過得太多了。已經開發中國家地區,人民富裕,富貴學道難。是學佛,但是不認真,把學佛看輕了,不認真,不老實。大陸上人受過真正的苦難,他知道佛法可貴。我聽說我們送去的經書,他們接待,頂在頭上。我們的錄相,大陸同修得到了,如獲至寶,在電視上放出來看的時候,跪著聽。
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他們做到十分誠敬,他得十分利益。我們在海外這些學佛的同修,哪有這樣尊重的心、真誠的心?沒有!所以收的效果很微薄,道理在此地。我聽會長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他在沒有到中國大陸去之前,總以為自己新加坡學佛總覺得不錯,也感覺得很自豪。到中國大陸去一參訪,看到人虔誠,回來之後告訴我,我們跟他比,差太多了。有一次他到五臺山那邊,那邊人生活非常之苦,你給他錢,他不要,你給他衣服,他也不要,他要什麼?他要經書,他要錄相帶、要錄音帶。李居士回來之後,非常感動。我們學佛哪裡能比得上人?我今天在海外不斷的還在認真努力講這些大乘經典,為什麼?我知道這些錄相,將來他們都能夠看得到。海外人不重視,他們很重視,這個經不會白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7:07: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