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九九卷) 2002/5/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699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讚勝勸聽偈頌第五首:
【離諸諂誑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
這都是說華嚴會上的當機者,也就是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學習《華嚴經》,才是一乘圓教的當機者。前面一首給我們說了三樁事情,第一個要有淨信,清淨的信心,第二個要有堅固心。清淨信心,對於佛菩薩的教誨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不能夠依教奉行,當然是有疑惑,甚至於很多人自己有疑惑自己並不知道,這就是佛法裡常講的業障深重。如果自己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個人覺悟了,在佛法裡面稱他作始覺,他開始覺悟了;把這個過失改過來,這叫修行、這叫功德,功德是這個意思。譬如今天這裡第一句『離諸諂誑』,「諂」是諂媚、巴結,巴結人當然是希望在那裡得一點好處;「誑」是欺騙人,這正是十善裡面妄語、惡口、綺語、兩舌,都是這些事情。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對佛懷疑。如果對佛菩薩不懷疑,我們就完全做到了,做到了就跟佛菩薩一樣,沒有兩樣。我們學佛學得很像,學得很有成就。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得到菩薩的果位?給諸位說,肯定的,一定能得到,問題就是這個條件你具不具足。
這個淨信很難,我們一般人講信佛。從前我剛剛受戒到台中去拜李老師,李老師一看到我就指著我說:「你要信佛!」他講的信就是淨信,不容易!有許多老和尚出了家,活到八、九十歲,臨死他還不信,這個不信就是佛所講的他沒有做到。所以佛門有個諺語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道理就在此地。這個話是事實,決不是毀謗的話,完全講的是事實真相。世間君子都不欺騙人,都絕對不會有諂媚、巴結,佛弟子怎麼可以這樣做?「這樣做,我沒有什麼大的惡處」,你以為自己沒有大過,實際上你的過失是非常非常之大,為什麼?你要不是佛弟子,在家、出家,你不是佛弟子,你的過失很小;你是佛弟子,就是在家信徒,你的過失都變大了,大到沒有法子說。這是什麼原因?你把佛教形象破壞了,社會一般人家一看,「佛教是這樣的!」有你一個人這種錯誤的言行,把整個佛法讓人家批判,罪在這裡。這就是世法常講的「不知大體」、「不顧大體」,只貪圖私人一點點的小利,把整個佛法的形象破壞了。你們大家知道戒經裡面講的五逆十惡墮阿鼻地獄,五逆裡頭有破和合僧,你們想想,破壞佛教形象這個罪過絕對不會比破和合僧團罪過來得輕。我的看法是同等的,還可能超過。
學佛不能沒有這個智慧,不能造大的罪業。看到別人造,我們盡心盡力來勸阻,他果然停止了,這是很大的功德;你要不能夠勸阻,你的罪過也很重。勸阻他不聽,那沒有問題,那個因果責任他負,我們的心意盡到了,我們的功德圓滿了。他能聽,當然好,更好;他不能聽,我們功德還是圓滿的。連世間法,你看看中國古時候讀書人,編著《資治通鑑》的司馬光,這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歷史上提到的時候沒有人不讚歎。他的大德從哪裡修?當時有人問他,他答得很好,「從不妄語始」。你要想修德、要想積善,從哪裡開始?從不妄語開始。古今中外哪一個不讚歎誠實的人?哪一個不讚歎守信的人?我們不誠實、不守信,就這個罪名就是阿鼻地獄。所以佛家裡面講墮阿鼻地獄實在太多了,為什麼?完全把佛的形象破壞了。我不做佛弟子,沒關係,那是我個人的小事情,實在講妄語、兩舌也不會有什麼大的過失;但是破壞形象、破壞社會安全,那就不得了,那罪就重了。
在中國古時候,大家知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要報仇。就是這樣的人,他還有道義。如果他父親的這個仇人,殺父的仇人,現在是為社會、為國家、為公共辦事,這個時候不能報仇;不但不能報仇,還要幫助他,全心全力協助他。為什麼?他不是為自己做的,他為國家做的,他為社會做的,他為群眾做的,他是在服務大眾。大眾需要他,你不能殺他,你殺他怎麼?沒有人替大眾服務。到什麼時候報仇?等到他職務卸下,退休了。你們想想看從前人的德行,深仇大恨,你在為公共服務,不可以。為什麼?我殺你一個人是小事,許許多多人沒有人關心、沒有人替他辦事,這個因果我負不了。必須等他退休,等他不在這個職位,我才可以報仇,這是私事。公私分明,這是智慧。但是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仇能不能報?不能報。為什麼?冤冤相報。你報仇你殺害他,他是不是甘心情願被你殺?一絲毫怨恨心沒有,像菩薩、像忍辱仙人,那個沒有問題;如果他還有怨恨心,他還有報復,好了,來生他再報你。因果循環,因果相續,這樣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於自己沒有好處,於他也沒有好處,自他兩不利,何必做這個事情?果然是損人利己,我也贊成,你可以幹這個事情;損人不利己。
大陸上有一位同修,給我寫了一封信,寄了三本書給我;兩本是他的手抄本,他寫經,另外一本是現世的因果錄。我這兩天抽了一點時間翻一翻,現代人真人真事,這發生在中國大陸。發生在台灣,這些記錄更多。黃警官是個有心人,這十幾年來他專門蒐集報紙、雜誌登出來現世的因果報應,在台灣說起來大家都知道。他告訴我他蒐集了三百多條,大眾熟知的大概有七、八十條,他把這個資料給我,我們這邊傅居士把它印出來,跟《玉曆寶鈔》印在一起,印的這個本子印得不錯,精裝本。這都是近代的,多看看這些東西,我們起心動念自自然然就收斂。我們想想做惡的人他不看這些東西,做惡的人不看佛書、不看善書,這些東西在報紙上他看到了,往旁邊一丟笑笑,不看,所以他敢做惡。但是一旦報應到頭,這個時候後悔莫及了。
我們膽小,沒有那麼大膽,我們這些典籍、這些書籍天天不離手,天天不離我們的眼睛。我天天在改過,天天在自省,我心目當中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凡夫我一個。我這個修行的方法不是在最近,過去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講《華嚴經》的時候,那個時候還講《四十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都跟諸位說過。善財一生為什麼能成就?凡夫就他一個,學生就是他一個,除自己之外都是善友,那個善友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菩薩。菩薩示現有對我從正面教誨,有對我從反面教誨,這是古今教學裡面所講的恩威並濟。正面的就是恩,布施恩德,正面教我;反面教我的是威,反面教我是打你、罵你。還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就是毀謗你,造你的謠言陷害你,都是教你。告訴你什麼?社會裡頭有這麼多事情,你統統都要遭遇到,看你用什麼心來對待。如果你用感恩的心、用戴德的心,知道這是教我,知道這是幫我消業障。他在毀謗我,我果然有,替我消業障;如果我沒有,他這樣毀謗我,增福德。哪裡是壞事?消災添福,福報在那裡累積,積功累德。
享受的時候,快的晚年,晚年你的大福報現前,大智、大德、大福現前;晚一點來生,來生轉眼就到。可是佛教給我們功德要積,災一定要消,福一定要修不要享,決定不能有貪圖榮華富貴這個念頭。為什麼?有這個念頭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損失太大了。決定不貪圖名聞利養,不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佛教學生「以苦為師」。受盡這個世間酸甜苦辣,這是在裡頭磨鍊,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磨得乾乾淨淨。所以你們在圖書館的人,過去韓館長對我的態度你們都覺得太過分了,你們不知道,我也用不著跟你們解釋,跟你們解釋你們不懂。你看看她往生之後,我念念不忘。為什麼?我一生當中生生世世的這些毛病、習氣,這三十年她把我磨光了。我在經教裡學習到的,章嘉大師、李老師教我的那些原理、原則,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要落實;要落實,誰來找我麻煩?誰來天天嘀咕我?館長。別人對我都很尊敬,看到都很好,對我沒有真實利益;天天找我麻煩,那是對我真有利益。煩惱習氣斷了,才曉得什麼叫做德行、什麼叫菩提大道。我前面的障礙沒有了,所以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許多人覺得韓館長太凶,不願意親近她,那是愚痴,那才叫業障深重,禁不起考驗,禁不起鍛鍊。廢鐵要鍛鍊才成鋼,你不肯鍛鍊,你永遠成不了鋼。成功的人歡喜接受鍛鍊,感激鍛鍊我的人。所以我今天心目當中沒有一點不善,我快樂,法喜充滿,沒有一點不淨,這要感激韓館長三十年對我的鍛鍊,我磨鍊出來了。天天時時刻刻跟佛菩薩往來,入佛菩薩的俱樂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文句子多好,這裡面充滿了真善美慧,受用不盡,受用無窮,這裡頭有真樂。所以我們要能夠入佛的境界、入法身菩薩的俱樂部,我們也是其中一員,你要有淨信、要有堅固心、要親近善知識。你只要具足這三條,諸佛護念,那就是此地「一切諸佛與其力」,加持你,龍天善神保佑你。
今天這一首一開端「離諸諂誑」,你的心才會清淨。你還有諂媚、巴結的心,你心不清淨;你還有欺騙別人的心,你心不清淨。所以十惡一定要遠離,要從心地上離。形式上離都不行,為什麼?你心裡頭還有,你的障礙沒有除掉。心地上離了是真離,真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個時候『常樂慈悲性歡喜』,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你自自然然生起。慈悲就是世間人所講的愛心,佛為什麼不說愛說慈悲?因為世間人的愛多半是感情的,佛說慈悲,慈悲是理智的,慈悲這個愛是從智慧裡面生的;世間人講愛,是從感情裡頭生的。感情不穩定,變化太大,一會兒愛你,一會兒就討厭你。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用的心是常住真心,所以佛菩薩愛護一切眾生不會變的。眾生天天恭敬他、禮拜他,佛菩薩很歡喜;每天去罵他,每天去侮辱他、糟蹋他,佛菩薩還是那麼樣的歡喜,沒有改變。那是真的,那叫慈悲,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我們學佛,佛就是我們的標準,佛就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模範,我一定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身體性命、吉凶禍福一概都不顧,我一定學得跟他一樣。
我這五十年總結佛陀的教訓,我掌握到一個綱領,就是經上講的「陀羅尼門」。我這個綱領現在差不多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用這個心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時候、一切場所我絕對不會喪失這個心,我與佛心相應。這十個字就是佛心,真心、本性,諸佛如來如是,法身菩薩如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求人知,求人知你這個念頭就錯了,為什麼?還是諂媚、巴結。何必求人知?佛菩薩知,天地鬼神知,自己良心知,這還不夠嗎?夠了。於這個世間一無所求,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縱然是善事、好事,對社會大眾有利益的事,別人要爭,我馬上退讓。這是什麼?這叫佛法。佛菩薩教給我們忍讓,沒有教我們競爭。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此宗本無諍,爭即失道意」。經教不能白讀,要在起心動念處提得起觀照的功夫,我做得如法不如法?
何況在《華嚴經》裡面我們體悟到,虛空法界「唯心所現」,剎土眾生「唯識所變」。心識是自己,境緣裡頭還會有善惡嗎?還能有分別嗎?別人分別,他不覺、他無知,我沒有學佛之前,我也分別、我也執著,我的見解思想跟世間人一樣;學佛學了這麼多年,變得跟他們不一樣了。沒有學佛的時候不能忍,人家欺負我的時候要據理力爭;學佛之後才知道這是錯誤的,大錯特錯!應該怎麼樣?忍讓,古人講「吃虧是福」,我證明了。所以現代人不懂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造作許許多多不善業,受許多的苦報。有人問他這是什麼原因?我答覆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誰是老人?釋迦牟尼佛是老人,孔老夫子是老人,古聖先賢是老人。古聖先賢的教誨,金玉良言你不聽,你要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意思去做,那你當然吃虧。在生活經驗當中證實了,這是信解行證,證實古人的言語是真實的、是正確的,沒有覺悟的人能夠遵守,一定得好處;違背古聖先賢的教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肯定有災難,真的是要吃大虧。
一定要曉得,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華嚴經》講得非常透徹,清淨法身!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法身裡頭的一部分,像我們身體裡頭身體的一個細胞。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惡人,我們把這個惡人開除,這不是辦教育。這是什麼?西洋人的外科手術,這個地方長一個瘤,來!把它割下來丟掉,這是外國人的方法。中國古聖先賢的方法不如此,要把這個瘤讓它恢復正常,這是教學的成功。所以不能把惡人開除,要把惡人變成好人,你的教育就成功了。把不善的人變成善人,把缺德的人變成有道德的人,把糊塗人變成有智慧的人,把凡人變成聖人,教育成功,這是佛陀教育。哪裡可以開除?能夠開除就不是真的,法界是一真,這個道理幾個人懂得?真正辦教育的人懂得,他曉得教化的力量。教化憑什麼?憑道德。老師道德比什麼都重要,你自己沒有道德,你怎麼能感化學生?你怎麼能叫學生回頭?
中國人在歷史上感化人最著名的是舜王,你們去讀讀這段歷史。我們最近印了一部書《八德須知》,這部書一共有十六冊,是線裝書。我在全書封面上題了個名詞「德育課本」。這個書的編輯就是按照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內容是歷史故事。在中國歷史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行孝的、盡忠的、守義的這些人物,用故事的方法來教人。所以這個書好,有文言、有白話。這是民國初年的,我們現在把它精裝成為四冊,這是精裝本。昨天晚上我跟台北通電話,希望再印平裝本,平裝本還照原本十六冊,我們要開班教學。孝裡面第一篇就是舜王,你看看舜王的行誼,舜的存心,存心忠厚。他年歲很小母親死了,父親娶繼母,繼母生了一個弟弟,生了一個妹妹。繼母疼愛他自己的兒子,虐待他,把他當作家裡的工人來看待。父親聽繼母的話,所以這一家五個人,四個人是他的冤家對頭。而且怎麼樣?他的父親、母親、跟他弟弟都希望把他害死,多少次設計謀想把他害死。好在他繼母生的那個女孩子不錯,就是他妹妹,他妹妹把這些密謀都告訴他,讓他事先可以防範,這個故事都是真的。
有一次他們家附近有一個枯井,他們父親、母親跟弟弟商量,把他推到枯井裡活埋。他妹妹聽到,妹妹告訴他:「你要小心。」他知道了,事先在枯井底下挖個洞,挖個洞可以通到外面。所以他們叫他跳下去,他歡歡喜喜的跳下去,然後他們用石頭土把它堆一堆埋起來,他從旁邊小洞出去了。對他的家人一絲毫的怨恨心沒有,總覺得「我自己做得不對,為什麼我的繼母、我的父親、我的弟弟不喜歡我?」小小謹慎侍候,三年把一家人感動了。這是教育,用自己的真誠,古人所說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為什麼不能感動人?我的真誠不夠,我要生慚愧心,我要認真努力,我要日夜反省:人家為什麼對我這個樣子?在佛法裡面會講到前世因果,前世惡的因緣我們要把它解開,認真努力去修學。要解現前的怨結,也要解過去生生世世的怨結,唯有真誠到極處!
舜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對家裡人這樣的真誠,真誠到極處,對鄰里鄉黨、對親戚朋友、對他的鄰居;三、五年當中,他這一個村莊、這一個地區,各個都是善人。那時候的國王堯王,聽到這樁事情很歡喜,召見。古人講「德願深」,人積德、人有智慧。有智,心就靈;有德,形象就不一樣了。堯王一見非常歡喜,兩個女兒嫁給他,把自己的王位傳給他,他繼承王位。堯王高明,他能感化他一家,能感化他鄰里鄉黨,他就能感化一國,他就能感化天下。為一切人民選擇最好的領導人,大公無私。堯舜禹湯都是中國的聖人,孔老夫子一生最敬佩的。所以他們的心大慈大悲,慈悲裡面一定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我講出這五句,五句是一體的,任何一句要具足其餘四句;有一條不具足,統統都沒有了。
我們這一生沒有空過,我們真幹,自己要有高度智慧的認知,我知道、我認識,我這個路決定沒有錯,天地鬼神給我做證明。無論遭遇什麼樣惡劣的境緣,勇往直前,毫不退縮,我還是存我的真誠心,我一定還是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殺害我,我也不會改變。處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我知道「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求生淨土。我是極樂世界的人,不是這個地方的人,到這個地方來觀光旅遊的。看到這些大眾,我們也盡心盡力幫助他。有緣遇到,他能聽、能信、能解、能行,恭喜他,他這一生得度;不信、不解、不行,也恭喜他,阿賴耶識裡面種了種子,跟你結來生緣,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我與你、我與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有緣。我們心裡頭決定不夾雜絲毫的惡緣,念念總是對你有利益的,有真實利益。但是你未必能知道,因為你自己現在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利害。人為什麼會造惡?他把惡當作善。他為什麼不修善?他認為善是不善,這叫愚痴。所以,愚痴是一切惡業的根源。
如何來挽救?挽救是教育,他不肯接受聖賢教誨,不喜歡聖賢教誨,這要等時間,慢慢來。這一生緣不成熟,來生;來生緣不成熟,後生,甚至於要經過無量劫之後,他才成熟。為什麼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因為他的惡業必須要消除,到哪裡消除?到地獄、到三惡道,那是消除業障的地方,所以不是壞地方。像人犯了罪,犯了罪給你判徒刑,叫你坐十年牢、二十年牢,坐牢的時候是消業障。判你十年,十年坐滿,你這十年的罪就消掉,你就出來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在監獄裡面,判你十年,你真的在裡面懺悔,在裡面斷惡修善,也許三年你就出來,五年你就出來,不必坐那麼久。什麼原因?你的業消得快。十年的罪業,三、五年就消掉,然後你才曉得教育的力量有多大。所以要記住,教育裡面你們將來有很多都想辦學,不能開除人,開除人、動不動開除,你的教育是失敗的。如果在家居士經營公司行號,你這個伙計,你老闆用的伙計,常常把伙計開除、換掉,你不是個好老闆,你如何能夠教他?如何能夠感化他?你要教導他,你要善待他,你是有智慧的人,你是覺悟的人。即使有做錯了,處罰他,他心服口服,對你的處罰沒有一絲毫怨恨,反而感恩,你成功了;你的處罰人家不服,你失敗了。總在修德,總在積功累德,總在真實智慧。
『志欲廣大深信人』,「志」是志向,「欲」就是愛好,志向在成佛。成佛是什麼?志向真正成一個明白人,佛是明白人。我們講「成佛」很多人產生誤會,佛是覺者,真正覺悟,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事理、性相、因果通達明瞭,我們的志立在此地。我們的欲望是什麼?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轉迷為悟,都能夠離苦得樂,都能夠互相尊重、平等對待、互助合作。這樣「志」廣大、「欲」廣大,深信之人聽到這個經生歡喜,他樂意來接受,他來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讚勝勸聽」偈頌第六首:
【安住普賢諸願地,修行菩薩清淨道,觀察法界如虛空,此乃能知佛行處。】
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都能夠得到清淨圓滿、無比殊勝的果報。什麼叫佛行處?這一首偈告訴我們了。所以《華嚴經》確確實實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這首偈就是註《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佛行處。佛經最大的好處,就是許多寶貴的教訓他不斷重複在講,跟中國人古德寫文章不一樣。中國古德寫文章不能有重複,重複叫雷同,那就沒有意思了,可以刪掉,不是好文章,中國人喜歡簡要詳明。古印度的人他不怕麻煩、不厭其煩,歡喜一遍一遍重複,實在說這個有它的長處。六道眾生都是凡夫,煩惱業習深重,哪有聽一遍就覺悟?不可能的事情。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講,勉勵我們對於經典的學習、經典的講解要不厭其煩、不斷重複。古大德有一生專講《阿彌陀經》兩、三百遍,這是我們後學很好的例子。一門深入他心是定的,心就怕動;心一動,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不動的。
佛法表法用法輪,法輪是圓,圓心決定不動的,圓心要一動,災難就來了。如果你畫一個圓,那個圓心一動,你那個圓周就地震,就不會圓了。心不能動,你畫的那個才能畫得圓。心不但不能動,心不能有,心要有,心就壞了。諸位如果讀過中學學過幾何,你就明瞭,圓心有沒有?圓心肯定有,圓心在哪裡?不可得。點是一個抽象概念的點,點移動成為線,線就有痕跡。點沒有痕跡,所以點是屬於空,不屬於有。點要是移動,那就是有,無中生有。線移就成為面積,那就更明顯的有,存在了,無中生有。幾何學上這個原理跟佛法講的原理沒有兩樣,佛法講有從哪裡來的?有從無中來的。心跟識都是無,無中生有。無中生有是第一個從心性生阿賴耶識,真如本性就好像是點,阿賴耶識好像是線,頭一個移動。然後發展到三細六粗,那就好像再從線移動成面,面移動成體積。所以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這樣演變出來的,體是空的。
體既然是空的,相哪裡會是真的?所以你一定要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知道一切相是虛妄,你還會執著它嗎?你還會在一切現象上起心動念嗎?不可能。這個時候叫萬緣放下,為什麼?了解,了解它的真相。它的真相確確實實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諸法無所有,一切諸法畢竟空,一切諸法不可得」,包括我們的身體,包括我們的思想,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誰知道?佛知道,法身菩薩知道,覺悟的人知道。所以人家才放下,放下得大自在,放下得大圓滿。這個東西放下之後,自己的心跟虛空法界相應,自己的身跟剎土眾生融合,他怎麼會不自在?這就叫入法界。這是這首偈子裡面第三句的意思,是講能現能變如虛空。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看前面兩句:『安住普賢諸願地』,普賢十大願王,這個每一個同學都很熟悉,《華嚴經》要重複千百遍,所以普賢大願哪有記不住的道理?印象一定相當深刻。但是還是許多人克服不了自己的業障,雖然有很深刻的印象,他不能依教奉行。普賢菩薩的大願跟一切大乘菩薩差別在哪裡?這個我們要知道,差別在心量。普賢菩薩起心動念,他的境界就是他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一個都不漏.這是普賢菩薩。大乘菩薩沒有這麼大的心量,大乘菩薩心量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只能在一個平面的法界。至於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重疊的法界,大乘菩薩不知道。我們汗毛毛端裡頭有法界,毛孔有法界,微塵有法界;微塵、毛端裡面的法界跟我們現實的法界是一樣大,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我們外面的虛空法界並沒有縮小,我們的微塵、毛孔沒有放大,世界投在裡面不小,微塵、毛孔不大。大小是平等的,大小沒有障礙。大小平等無礙,跟諸位說,遠近平等無礙,沒有遠近;來去平等無礙,沒有來去;生滅平等無礙,沒有生滅,這是一真法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法身菩薩契入。凡夫怎麼會懂?
我們學了《華嚴》,《華嚴經》怎麼修法?華嚴家常常講,華嚴修行是入法界定,也叫做華嚴三昧。法界定那就是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圓滿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跟大乘菩薩理念不一樣。然後再來談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學習的綱領,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對諸佛菩薩輕慢?有沒有對諸佛菩薩不敬?你說沒有,我也相信。你有沒有對一切人輕慢?對一切人不敬?特別是對你的冤親債主?那有可能。你有沒有對蚊蟲螞蟻不敬?有沒有對這些小動物不尊重?這個肯定有,普賢行沒你的分。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蚊蟲螞蟻是未來佛,你的冤親債主也是未來佛,你不親近他,你就是得罪未來佛。所以菩薩行裡頭,普賢行是究竟圓滿的菩薩行。經上說得很好: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菩薩要想成佛,一定要先修普賢行。
我講經常常教大家孝養父母,從我們自己本身父母開始,然後把對本身父母的孝養擴大到孝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有這個思想嗎?你有這個念頭嗎?你有這個想法嗎?偶爾有一下,像閃電一樣,黑暗當中突然有一道光明,一會兒就沒有了。那個一閃光叫善根發現,很可惜你保不住,一剎那你就忘掉了,煩惱習氣就起現行了。如果這一念光明你真正把它抓住,念茲在茲,你就是普賢菩薩。為什麼?你修普賢行。修普賢行的人就是普賢菩薩,了不起!諸佛讚歎,龍天善神恭敬你。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模範,善財童子修普賢行,對一切人事物,一切人無論是善人、是惡人,平等恭敬,恭敬裡頭決定沒有一絲毫差等。對阿彌陀佛多尊敬一點,對那些眾生少一分恭敬,都錯了,那不是普賢行。決定是平等的,恭敬一切眾生的佛性。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器世間我們講植物、礦物,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對樹木花草恭不恭敬?有沒有輕慢它?塵沙、石頭你有沒有真的恭敬它?沒有,這哪裡能修普賢行?普賢行是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的恭敬,「禮敬諸佛」。一般人做不到,大乘菩薩都做不到。為什麼說法身菩薩做到?法身菩薩就是修普賢行的。不修普賢行證不了法身,不修普賢行入不了一真法界,見不到毘盧遮那如來,道理在此地。我們想自己要什麼樣的成就,你得要真幹。打妄想永遠不能成就,帶著欺騙的這種心,你永遠不能成就。所以要記住,清淨的信心,《金剛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生智慧。沒有清淨信,你哪來智慧?堅固心則不退轉,你能夠保持。要能真正保持不退轉,唯一的方法要親近善知識,要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我們一般講加持。上面一首偈子,要永離諂誑心,永遠捨棄諂媚、巴結。所以初學修行人,決定不交際權貴,世間官做得很高的、大富大貴的人家不去。
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面生活方式都是托缽,托缽這些人家不去托。做大官的人,他們居住的地方警衛森嚴,你進去守衛人員就趕你走,那你不是自取其辱嗎?不能去。托缽佛規定,哪些人家可以去托,哪些人家不能去托,要知道迴避。佛可以去,這些國王大臣,佛的智慧大、威德大,那行!他們不拒絕,他們禮請,這個行,佛是去教化的。我們初學的人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威德,迴避!都是屬於禮節。讚歎,「稱讚如來」,你看看前面講的是禮敬諸佛,佛是從形相上說的,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差等,至誠恭敬。別人不恭敬我,別人甚至侮辱我,我對他恭敬。為什麼?我修普賢行。如果「這是冤家債主,這個人常常想害我」,我們起這個念頭的時候,普賢行就毀掉了。你的清淨心裡頭夾雜著不淨,你的善心裡頭夾雜著不善,錯了!你不是修普賢行的人,你入不了華嚴境界;入不了華嚴境界再告訴諸位,你沒有辦法到極樂世界去。
這個話我跟你講老實話,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台中蓮社」他領導的,念佛人一天到晚手上拿著念珠不離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常說:「一萬人當中真正能往生,二、三人而已,還有九千九百九十五、六的人,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摻雜不善,摻雜不淨。你才曉得,這叫易行道,比起其他法門是容易得多,易也不是你想像當中那麼容易,你可不要誤會,跟其他法門比較起來容易。可是這個事情在自己不在別人,在自己求自己總是容易,求人難。一定要要求自己純淨的心,不可以夾雜不清淨;純善的心,不可以夾雜不善,如此而已。你要嚴格的要求自己,你不能夠要求別人。要求別人對我好,這個不可以的;要求我對別人好,這是正確的。要求我要用真誠心待人,不要要求別人用真誠心待我,那你就錯了。要求我以清淨心處事待人接物,絕不要求別人用清淨心對我;我用平等心待人,也不能要求別人用平等心待我。
我們的心態自卑謙下,這是平等心在形式上表現的,我總是尊敬你,我並不希望你尊重我。你能尊重我,你也會逐漸逐漸覺悟,你不覺悟是決定不可能的。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在一起,表面上看好像吃很大的虧,上大當,實際上你完全想錯了。正在這個地方提升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慧業,確確實實把自己無始劫以來貢高傲慢的心磨盡了。慢是大煩惱,貪瞋痴底下就是它。儒家是控制,「傲不可長」,佛家是要把它斷掉。為什麼?它是大煩惱。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還有個惡見,六個根本煩惱,它排名在第四。障礙我們修積功德,障礙性德的流露。你要不把它斷掉,怎麼行?怎麼斷法?從恭敬。這從相上說,要平等。
「稱讚如來」,你看看它換了字,它不用諸佛,它用如來。如來從性上說,換句話說,他的心、行、言語要是與性德相應,我們稱讚;與性德不相應,不提,決定沒有毀謗,這個道理要懂。無量劫來許許多多眾生生生世世修行,他功德漏掉了,從哪裡漏掉?從嘴巴漏掉,這是修積功德最大的漏洞。所以古大德教誡初學,用什麼方法?「止語」,你不說話。不說話、不起心動念,你的功德漏不掉,這個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一個人閉關住山,不要說別的,他果然能夠住上幾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除念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一句話不說,無論人家來講什麼,「阿彌陀佛」。心裡頭阿彌陀佛,口裡頭阿彌陀佛,除這個沒有一個雜念,這個人肯定上上品往生。為什麼?心清淨了。「心淨則佛土淨」,他一切眾善圓滿具足,所有業障消除了,那是上善之人。所以六祖在《壇經》裡面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常心裡面還有別人的是非長短,口裡頭還有,你所修積的功德全都漏掉了。你的心不清淨,心不淨,身也不淨、土也不淨,身跟土是隨心轉變的。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佛說的。如來跟我們不一樣的,如來轉境界,凡夫被境界所轉,我們一般講禁不起考驗。
我今天講這個經,實在講不得已,有人能夠講、代我講,我願意每天給他磕三千個大頭。我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恭敬、讚歎,而是沒有人代講,沒有法子。這一次講這個經,你們大家都曉得是韓館長啟請的,往生之前要求的,寫在第一條裡頭。我感她的恩,用什麼報答她對我三十年的護持?這個經的圓滿功德迴向給她,我們知恩報恩。現在社會許許多多忘恩負義,我們怎麼教他?我們要用行動做給他看。口說人家不相信,做給你看,我們知恩報恩。沒有實際的行動,不能感化眾生。講這個經你要入境界,你不入境界,你講不出味道,得不到利益。首先要自己得利益,然後才能令眾生得利益。所以稱讚言語跟禮敬不一樣,言語特別要謹慎,凡是與性德相悖的,一字不提;與性德相應的,應當稱讚。所以稱讚用如來不用諸佛,道理在此地。
第三「廣修供養」,對待一切人一切物,遇到機緣,盡心盡力供養。我們都知道人在飢餓的時候需要飲食,他已經餓了好幾天,飲食要快快送到。早一個鐘點送到,他就少受一個小時的飢餓;早一天送到,他就少受一天的飢餓,這個道理我們懂,我們自己有這個經驗。物質、飲食如是,精神糧食也不例外。精神糧食裡頭最殊勝的是什麼?佛法。所以佛法如果我們早一天送到那個需要的人的面前,他能夠早一天或者能早一個小時得到,就跟那個害餓的人得飲食功德完全相同。一般飲食,是我們這個色身的,養色身、養身命;佛法養慧命,那怎麼會一樣?功德殊勝不可思議。除非我們在沒有能力之下,我們有心,那個真叫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有這一點力量趕快要奉獻出來。法供養得的是聰明智慧,財供養得的是財物不缺。我在這個問題上,講席當中跟諸位說得很明白,你看看諸佛如來,你看看法身菩薩,你看看這些大阿羅漢,他們一生修的是什麼?你們仔細想想,是不是在修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所以他們的果報,財富你看依報的莊嚴,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財布施的果報;他們的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他們的相好、他們的無量壽,無畏布施的果報,都擺在面前。我們要想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跟他學就行了。
他是怎麼修成的?釋迦牟尼佛一生那個樣子就在那裡。世尊一生做出的典型、榜樣,義務教學,勞身勞力;勞身勞力財布施,這是內財布施,比外財布施的功德要大。外財你有錢,你可以請幾個義工來幫忙你做,不如你親自做。你請一百個義工來幫你做,都不如你自己親身去做。所以釋迦牟尼佛親身去做,這是內財布施;每天跟大家講經說法,法布施;對於一切苦難眾生平等對待,常常安慰、開導,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離開痛苦、離開恐怖,無畏布施。佛陀當年在世,帶領他這些學生每天幹什麼?還不就幹這三樁事情!整個佛法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古大德講得很好,六波羅蜜裡頭總結就是一個布施波羅蜜。持戒、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無量波羅蜜,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個布施波羅蜜。
這是『菩薩清淨道』,布施供養裡面決定沒有求別人報答的念頭,那就清淨了。我布施財,希望得財富,我布施法,希望得聰明智慧,你有這個希望能不能得?能得。得來的不多,那個得來的跟你的布施是成正比例。如果你沒有這個念頭,那個得來的不得了,為什麼?得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你得的果報跟你的心量一樣大。你的心量很小,只為自己這一身,只為自己這一家,布施再多,你能夠滿足你身心的欲望,你得到這麼多。你要沒有這些妄念,你所得到的跟諸佛菩薩一樣,你所得到的是一真法界。所以凡夫積功累德怎麼比都比不了菩薩,甚至於都比不了阿羅漢。為什麼?那個心量不相同。
『修行』,特別要重視這兩個字,行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行為。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動作是身的行為,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身口意三業。三業行為有錯誤,把錯誤的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那你說錯、你說對,有個標準嗎?有,經典是標準。你完全能夠隨順經典裡面所說的,那是正確的。經典裡面所講的是佛的行為、是菩薩的行為,所講的道理是佛的思想、是菩薩的思想,我們必須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而且決定不能夠得少為足,那我們的成就很有限。你想孝順父母,你能懂得嗎?說老實話,懂!懂得一點點,懂得不夠深、不夠廣。如果得少為足,你所修的成就也是那麼一點點,成就不大。所以一定要勇猛精進,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孝順父母做到究竟圓滿,只有一個人,成佛。等覺菩薩孝養父母還欠缺一分,那一分是什麼?他的生相無明沒有斷,他的孝順不圓滿,你才曉得不容易!奉事師長,等覺菩薩也沒有做圓滿,為什麼?那一品無明沒有斷,他對不起老師,他還要努力,一定要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做圓滿了,你就知道不容易!
修學過程當中,不能隨順佛陀的教誨就是不孝父母,就是不敬老師,你才知道經典裡頭字字句句含義無量無邊。我們要不深入經藏、深解義趣,縱然你修行,功夫很淺薄,你不會有很大的成就。然後你才知道,不讀經行嗎?我讀了五十年,我現在比別人清楚,非讀不可!要把全部的時間全心全力來讀誦。讀經開智慧,讀經明事理,讀經前途是一片金色光明。讀經無上的快樂,這個樂趣不讀經的人他體會不到,他享受不到,他認為世間五欲六塵那個很樂。五欲六塵的樂我曾經有個比喻,那是吸毒、是打嗎啡,一點點那種樂趣,你付出的代價是把法身慧命都付出去了,我非常清楚,非常明瞭。所以要真正得清淨道,「菩薩清淨道」就是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安住普賢諸願地」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如何願、行都得清淨?那要『觀察法界如虛空』,這個樣子你才能知道「佛行處」。知道佛行處,你就行佛所行。好,現在時間到,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31:1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