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7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七九卷)  2002/4/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79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

  清涼大師以四科,就是四個段落來介紹這一品:第一個段落是來意,第二個段落是解釋品題,第三個段落是講宗趣,我們在前面都已經介紹了。李長者在《合論》裡頭有一段話很重要,大致上他們的看法非常接近,甚至於引經據典也有許許多多地方相同,有些話也很值得我們做參考。

  譬如《合論》裡面講,「若不說眾生界、法界、佛界、菩薩境界、虛空界,無二無盡,如影重重」,這個就是普賢菩薩在這一品經裡面所說的內容。長者說,假如要不說,不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所有發心者」,所有發心學佛的人,即使「不入二乘道,修菩薩行,但得權教菩薩,心常染淨,而有限礙」,限是限制,礙是障礙,「不入佛境界故」,這個意思清涼註解裡頭有。下面他說「有自佛他佛」,像我們常常說的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自佛;他方世界諸佛,不是我們娑婆世界,他方佛,我們會有分別心。「及以國剎分劑,有往來所依處故」,極樂世界不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不是華藏世界,我們凡夫總是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他舉例,「如三乘中所說,淨土在於他方」,彌陀淨土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國土,這個也是佛在經上說的。「菩薩願生其中是也」,許多菩薩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淨土在於他方。《華嚴經》上給我們講事實真相,講的是「法界,佛界,菩薩境界,虛空界,無二無盡」,普賢菩薩說的經文,也就是說出宇宙剎土佛菩薩境界的真相。意思在教「初發菩提心者,知眾生境界諸佛境界廣大之相,重重無礙無盡之相,佛及菩薩願行,含覆利益」,真正是無微不至。這品經當然要說,不能不說,這個意思非常好。

  下面是解釋經文,解釋經文這是第四個段落,解釋經文:「三品正陳法海」,這個三品就是「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這兩品是講果,最後有一品「毘盧遮那品」是講因。前兩品給我們說諸佛剎土的實相,真實的狀況;末後一品說這個世界是什麼原因出現的,為什麼會有這個世界,要給我們說出原因。這裡面有兩個意思,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前面兩品「通答前三十句果問」,前面我們讀過的,菩薩提出四十個大問題,在這兩品經裡面通答,概略的說明,細說在全經。「後一品,答前十句因問」。什麼原因?說「因」,我們就知道它的果。實在講,佛說法通常因果都講。我們要看佛這次的談話開示是果講得多,還是因講得多?如果果講得多,我們就把它分類,歸類歸到果這一邊,果裡頭也說因。如果因說得多,果說得少,我們就把它歸在因這一類。因果都說,這是每一會的說法,當機大眾根性不相同。

  又何況佛陀說法不同於世間學校教學,世間學校教學,學生人數是一定的,程度是差不多。佛說法聽眾是不一定的,有些是一直聽下去的,有些是中途而來的,前面沒有聽到的,有些可能只來聽這一次,聽一次,佛都不捨棄他,為了令他得利益,佛還是委曲婉轉要把意思說圓滿。當然這裡頭廣略差別是有的,就是細說略說,這是有的。

  好在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古大德為我們集結世尊當年所說的這些教誨,集結成為經典,前後各處所說的,我們今天在經本上都能看到,這是希有的因緣,不可思議,我們一定要珍惜。就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在一處一時說的,清涼就給我們說的是「七處九會」,說經的處所有七處不同,一共有九會。李長者講的是「十處十會」,因為這部經到中國來並不是圓滿的,是殘缺不齊的。李長者講一定是十處十會,他講的也有道理。《華嚴》用「十」代表大圓滿,十處十會這個講法是能講得通的。

  這就是為什麼說前面兩品講果,後一品說因,多說果,少說因。「遮那品」裡面多說因少說果,說因比說果要多。現在我們這一品「世界成就品」,這裡頭要說的是「諸佛及諸眾生所有的剎海」。給我們介紹,我們現在講的,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球星系,這一品給我們講這個,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天文學,這一品跟底下一品都是講的天文。

  後品「華藏世界品」,「別明本師之所嚴淨」,這裡頭特別說到毘盧遮那佛對於剎土的莊嚴。「又此品明成剎之緣」,「世界成就品」要說明宇宙為什麼形成?形成的緣是什麼?「後品別辨果相」,「華藏世界品」要說明果報的現象,確實這真是我們迫切需要明瞭的。這一品是「答」世界「安立之問」,前面曾經問過,云何安立?有這麼一個問題。「其中雖明形等,亦是緣故」,說許許多多現象都是從緣上講的。

  現在這一分裡頭也分為兩段,先「總標綱要」,這是本分,後面「正陳本義」是解說分。我們現在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佛神力,遍觀察一切世界海,一切眾生海,一切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眾生業海,一切眾生根欲海,一切諸佛法輪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來願力海,一切如來神變海。】

  這段經文,『爾時』是普賢菩薩入法界大定,起定之後,這個示相教學非常重要。入定是屬於內證,總得把妄想雜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時候自己的心跟一切諸佛、一切菩薩心性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因為一切諸佛菩薩的心是純淨純善的,我們入定,定中的境界純淨純善,這叫「內證」。不但是內證,也是感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以佛神力』!這是經文上的。

  凡夫的心跟佛心不一樣,凡夫的心是動的、是不定的、是亂的。所以要說如來果地上境界,你不契入如來果地境界,你怎麼能說得出?怎麼能契入?入定就契入了。我們一定要知道,普賢在前面是表演,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有入有出;實際上普賢菩薩入法界定,沒有出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在法界定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前面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教初學。

  初學,我們現在講初學為大眾講經說法,要用什麼態度?普賢菩薩示現的就是模範,要入定。所以從前法師升座講經,諸位都曉得,有講經的儀式,法師升座之後那個儀式很長,差不多需要四十多分鐘。這麼長的儀式,法師坐在座位上入定,儀式完了之後,引罄一敲法師出定了,這才講經,就學普賢菩薩!總得要把整個妄念放下,意志要集中,你才能體會到經裡面的玄義,微妙的義理,無盡的義趣,你才能體會得到。如果心散亂,決定不能成就,你決定不懂。

  平常我們講經要做充分的預備,預備需不需要?需要,那是敬業的態度。我把這個事情當作一樁重要的事情來辦,我很重視,我也有充分的準備。準備這個東西有沒有用處?不見得。也許上台之後,你所準備的東西,一句都用不上。為什麼?智慧現前,佛力加持。這樁事凡是講經的這些大德們,都有這個感應。

  往年李老師在台中講經,一個星期一次,我跟他十年,他做榜樣給我們看。講經這天他不見客的,在圖書館講經,圖書館給他準備一個休息的房間,在一個小樓上,他這天等於說在小樓上閉關。中午這一餐飯送到樓上,他不下樓,晚上講經的時候才下來。在台中講經三十八年,三十八年如一日。他這樣的用心,這樣的敬業,我們佩服!他也看古大德的註疏,做充分的準備。有時候他把經裡頭重要的義趣,用表解的方式列出來,在講經之前,把這個表解寫在黑板上,我給他寫過不少年的黑板。他這些筆記現在都印在《全集》裡面,《全集》裡大概有兩、三冊是過去他一生當中講經做的筆記,給我們後學做榜樣,決定不是草率。

  我早年講經,前十年完全遵照老師這種方法,他一個星期講一次,我一個星期差不多是講五、六次,因為他還有其他的事情,他的工作很多。我出家之後,把世間事完全放下了,專門走講經這個路子。所以我天天講,前十年是天天都要用很多的時間做準備工作,十年之後就愈來愈熟,諺語所謂「熟能生巧」,準備的時間就愈來愈短了。我在講台上跟諸位報告過,最初出來講經,講一個小時,要準備四十個小時,真的不容易。大概講半年之後,不到一年,愈來愈有進步,一個小時講經,大概只需要十幾個小時就能夠完成了。兩年之後,幾乎講一個小時,我有六、七個小時準備就行了。三年之後,可以一比一了,講一個小時的經,大概一、兩個小時準備。所以有的時候用一天的時間,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來準備經文,準備是可以一個星期,就是可以一天的準備,那時候每天講一個半小時,用一整天的時間準備一個星期的就夠用了,愈來就愈有進步。十年之後,幾乎無需要準備。所以現在大家看我講東西,我沒有準備的,是的,講熟了。

  我還是每天讀經,這是敬業;講經是我的事業,我要依教修行。我每天不能不讀,每天不能不看祖師大德們的註疏,看註疏是聽他們講經,聽他們的心得報告。實際上來講經已經無需要準備了,所以我的準備只是把經典裡面的段落,用彩色的筆把它勾出來,在講台上就會很顯目。另外就是經典裡面有的時候還有生字,生字一定要查字典,不能隨便亂念的。所以準備就是做這個工作,勾段落,看看有沒有生疏的生字跟生疏的名詞、名相術語。

  所以從整個修學當中,自己能夠覺察得到,很明顯的覺察得到自己進步的狀況。到什麼時候才能入境界?這個不僅是讀,不僅是講,要行!依教奉行,你才能契入境界。行裡面有證,信、解、行、證,證什麼?在行裡面證明自己所信所解,如佛所教,證實了。把佛所教導我們的,在經典當中教導我們的,我們都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到真實的受用,特別是內證,內證這就是三昧。

  我們念佛如果不能得念佛三昧,你念佛沒有功夫。你學《華嚴》要不能夠得,這不能得多也要少分,一百分裡頭你能得個一分、兩分「華嚴三昧」,你總得得個一分兩分,你才有受用。你學天台宗,那你總要有幾分「法華三昧」,如果不能夠契入境界,你就不得受用。換句話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還是隨煩惱轉,這個生活很辛苦,你隨煩惱轉,你還是在業報裡頭。怎麼樣把業報轉變成願力,這個是大受用,這就非入三昧不可。

  念佛三昧就是淨宗一般所講的「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又分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都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它的功夫分三等,最淺的叫成片,這是得少分,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亂,那很好了。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我們常講離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沒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功夫成片裡頭還有執著,執著還沒有離開,所以它很淺。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了,無論什麼事情都好,很好,你才能得一心。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執著斷了,分別也斷了,一切不分別,妄想也破了幾分。

  我們大家都很明白,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功夫以這個為標準。你能放下幾多?放下愈多,你契入三昧境界就愈深愈廣,這樣才能得真實受用,那你展開經卷為別人講解,當然不一樣。所以自己已經進入境界,你準備的、看別人註疏的,可能在講台上都用不上。為什麼?面對大眾根機不相同。我們這堂課總要讓聽課的這些同學們,各個都能得受用。如果他聽這堂課不得受用,我們不但對不起人,還造罪業。造什麼罪業?你浪費別人的時間,浪費別人的精力。人家從老遠到這兒來聽這堂課,你讓他一點利益都得不到,他來上一堂課幹什麼?當然這個事情不容易。所以首先要自己得利益,然後把自己利益說出來與大家共享,這個好!至少我們要能達到這個水平,不辜負大家到這個地方來,我們一起在一個課堂裡面來學習。

  所以前面入定用意很深,入定是真正開智慧,真正入境界。出定之後,『遍觀察』,遍觀這裡頭用意很深。清涼說「外審其相」,審察、看一看,其實我覺得清涼大師這一句沒有具足遍觀的義趣。外審其相當然必要,四面周邊都看看,像升座講經一樣,升座之後,一定要把聽眾看一遍,統統照顧到,這個我們在《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面都學習過,這是規矩。給聽眾一種親切之感,讓聽眾每個人感覺得這個法師為我所說,有這個親切感,眼光要看到,每個人都要看到,親切的照顧、招呼。所以它的用意很深,用意很廣。

  這一段經文講的十句,每一句後面都有個「海」,我們稱它作十海。十海的意思前面都講過,前面在問的時候,我們都詳細解釋過了;但是跟前面提出問題的次序稍稍有一點不同,這個沒關係。清涼註解裡頭也有簡單的說明。問,總共問了四十句,現在普賢菩薩遍觀只說了十句,十句裡頭已經包括了前面所問的四十句。註解裡頭有,我們就不必多說了。我們接著看底下這段經文:

  【如是觀察已,普告一切道場眾海諸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清淨智不可思議。】

  『如是觀察已』,這是結前面,遍觀一切剎海;看了之後,普賢菩薩說話了,『普告一切道場眾海諸菩薩言』,普是普遍,與會的菩薩很多,除了華藏世界本有的這些菩薩眾之外,還有十方來集會的這些菩薩,無量無邊!問題是這些菩薩們提出來的,現在普賢菩薩一一要為他們解答。

  第一句說『諸佛世尊』,「諸佛世尊」這四個字、這一句總貫下面十句,每一句前面都有諸佛世尊,文字省略了。『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清淨智不可思議』,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他說這十句就是解答前面世界海等十問。觀是觀海,歎是讚歎智慧,「智之與海,反覆相成」,這個意思是說前面「自智觀海,微細難知」,自己來看海,我們今天用自己的能力,實在講不要說看海了,我們看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無論看人事環境或者看物質環境,觀察我們過去未來,我們都沒有這個能力。普賢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實驗、給我們做榜樣,使我們看到普賢菩薩觀察宇宙,像我們今天觀察社會一樣。這是什麼?我們的智不足。但是佛就不一樣了,佛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他清楚,他明瞭,所以唯有佛的智慧方能究盡。

  「佛智難思」,不可思議。佛的智慧,菩薩心目當中讚揚的就像海一樣的深廣。其實我們看到這個地方講的海,馬上就想到海洋,而實際上此地講的海是形容深廣無盡。那是什麼?太空。海洋還容易,太空的深廣無盡。唯有佛知道,唯有法身菩薩知道。法身菩薩雖然知道,沒有佛知道那樣的透徹圓滿。所以菩薩為眾生說法,一定要求佛威神加持,道理在此地。

  清涼大師在此地設了一個問答,假設的,他說既然這樣,為什麼不說智,說海幹什麼?清涼在此地給我們解釋「智離海境,安知其相」。你有智慧,智慧從哪裡表現出來的?一定要有境界,沒有境界,你的智慧別人六根都接觸不到的,縱然你不做事情,你坐在那裡,站在那裡,人家一看你,這個人聰明,這個人很有智慧,你還有相在!如果這個相、形相都沒有了,「智」沒有人知道,沒有跡象可循,所以「智」跟「海」互為表裡。從十海顯示佛智慧的不可思議,深廣無盡,所以說「海」。

  第二問「又表唯所證知,故但說海」,這個用意才圓滿。你想我們六波羅蜜裡頭,般若波羅蜜在哪裡顯?般若波羅蜜一定在前面五度裡面顯示出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等於海一樣,從這裡面顯示出你的真實智慧。如果沒有這個事相,你般若波羅蜜在哪裡?這就是智跟境不能離開。離開了之後,境裡頭沒有智慧,單獨智慧不能夠現前。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修,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二段牒問許說:

  【如是觀察已,普告一切道場眾海諸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清淨智不可思議。】

  前面跟諸位說過,菩薩要為我們說明這樁大事因緣,要求佛威神加持。我們今天讀經,希望能夠了解菩薩所說的,也要靠諸佛威神加持。我們今天在這個講堂上,我說,諸位聽,如果沒有諸佛威神加持,憑我們自己這一點智慧,哪裡能夠說得出?縱然古大德的註解擺在面前,我們還是說不出,我們還是一樣聽不懂。怎樣才能說能聽?往年李老師教導我,用「至誠感通」!唯有真誠到極處,以這個感佛,佛才有應,感應道交,這裡面才能夠通達。老師這個教誨,我深深得到受用,真實教誨。

  這一句裡面「知一切世界海成壞」,這是講的事,果相。前面介紹的這一品跟「華藏世界品」都是講果,「毘盧遮那品」這才跟我們說因,先講事實真相。從這個經文裡面,我們就知道這個「世界海」,「海」字用得好,海是什麼?星系。現在大家都能夠知道,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是屬於銀河系這個大星系,地球小的這個星系是太陽系,我們知道九大行星。現在科學家又有發現,科學技術愈來愈進步,以前沒有被發現的,圍繞太陽旋轉的這個星系,這個星系小,地球是其中的一個,大的行星有九個,小行星有兩千多,圍繞太陽旋轉。這個小星系,像這樣的小星系很多很多。

  我們夜晚在晴空,天晴夜晚的天空,你能看到許許多多的星星。特別是在澳洲,澳洲的天空還沒有污染,所以在澳洲晚上看星星,那是一種享受。你看到星星不像是平面的,像是立體的,真的像一顆一顆可以摘下來的,非常明亮。其他許多地區都看不到,看不到是什麼?是被污染了,空中的污染,看不到這樣明亮的天空。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一般人眼睛最好的能夠看到六等星,星的等級是按它光度來分的。七等星以上要靠望遠鏡,望遠鏡的倍數愈大,你能看到的愈多。

  但是我們看到亮晶晶會閃光的,光一閃一閃的,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統統都是太陽,它們都有行星衛星環繞,那都是太陽系。這麼許許多多太陽系共同圍繞一個軸心在旋轉,這個軸心就是銀河系。銀河系的軸心,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天文學裡頭稱作皇極。你看我們地球的運轉,它有個軸心,這個軸心我們在北半球稱為北極,南半球稱為南極。把太陽系在銀河系旋轉那個軸心稱之為皇極,稱之為世界海,我們想想很有道理。這個銀河系裡面大大小小星球要是計算出來,那個數字驚人。又何況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我們今天所熟習的這個銀河系,在太空當中星系裡面不是很大的。換句話說,還有大的星系比我們的銀河系不曉得要大多少倍,十倍百倍千倍萬倍很多很多。

  你看看世尊在三千年前,講經的時候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狀況,那時候望遠鏡沒有發明,沒有這些科學技術。《華嚴經》上為什麼講得這麼詳細?這是智慧。經上講的比現在科學家講的還要詳細,所以西方科學家非常可惜沒有讀《華嚴經》。《華嚴經》的梵文本失傳了,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了,非常可惜。現在要看《華嚴經》,只有看中文的譯本。聽說《四十華嚴》,這是《華嚴經》的一品,末後「入法界品」,我過去聽方東美先生說過,梵文本好像世界上還有,聽說有兩部,這是非常非常的希有了。

  但是這些經典翻成中文之後,我那時候有個疑問,我跟方老師講,為什麼這些原文,大量流傳到中國來的梵文,原文沒有能保存下來,這個很奇怪。照理說翻譯翻成中文之後,原文應當好好的珍藏,這麼好的東西,實在講原文也應當學習,寺院裡頭應當要傳授梵文的課程。為什麼沒有?我問方老師,方老師聽了之後,也停了好幾分鐘,笑笑給我解說,中國人太自豪了。

  那個時候的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現在中國人對於自己的信心沒有了,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那時候中國人的自信心達到了顛峰,認為這些梵文翻成中文,翻的意思完全不錯,在文字上比梵文還要華美。換句話說,學佛用我們翻成的這個本子就夠了,原文可以不必讀了。你說這是什麼樣的氣慨!這不知道是真的,還是方老師自己想出來的答覆。即使方老師自己想出來也了不起,他能說出道理來,可能確實是如此。中國人自古稱自己國家為天朝,禮儀之邦,文化水平真的是高,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現在真是沒落到底谷了。

  這是說世界海,世界海最重要的我們要了解「成壞」,佛經上講世界有成、住、壞、空,而成住壞空還是循環的,這個後面會講到。講到世界為什麼會形成?為什麼會毀壞?在佛經裡面講,講劫:大劫、中劫、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就是世界的成住壞空,成有二十劫,可見得世界形成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是慢慢形成的,二十劫形成。形成之後住二十劫,這是我們看星系在太空當中運行,它有這麼長的時間存在。然後這個世界會壞,壞也是慢慢的壞,不是突然之間就沒有了,壞的時候也是二十劫,這個世界完全消失了,消失就空了。空也有二十劫這麼長的時間,然後這時候世界又會慢慢形成。它都是在循環,成住壞空在循環。這個說法,現在科學家還沒有這個講法。

  但是科學家看到星球,這是每天觀察太空,確確實實發現有新的星球被發現,有舊的星爆炸了,毀滅了,毀滅確實也是慢慢的。星球的光慢慢變成了紅光,紅色的。年輕的星,光是帶綠色的、帶藍色的,這個星球年輕。如果它這個藍色的光慢慢變成黃色,變成紅色的,它的壽命差不多就要盡了,慢慢這個星球就毀滅了,消失掉了,這個現象現在天文學家已經觀察得相當清楚。

  這是講一個星球。但是一個星系,如果說一個小的星系,譬如現在科學家都明瞭,太陽有一天會毀滅,不能永恆存在。我們看到每個放光的星球都是太陽,都是一個太陽系,因為距離太遠,它的行星,行星的衛星我們就看不到了,距離太遠。它的光到地球上來我們能見到,也非常微弱。小的星系有成住壞空,大的星系像銀河系,大的星系也有成住壞空,當然成住壞空時間長短不相同。再回頭看看我們一個人,想想我們自己,佛說的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無情的眾生,植物礦物有生住異滅。這個世界,地球的世界有成住壞空,所以佛講無常!

  世間無常,這個世間講三種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華嚴經》上諸菩薩問得再多,歸納起來就這麼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佛給我們答覆的:無常。「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要覺悟。真正覺悟的人,我們這個身命無常,但是我們的真性是真常的,這個肉身不是我,把肉身當作我,那是大錯特錯。古德有所謂「借假修真」,這個話非常有道理。假是什麼?我的身是假的,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裡面講真假,它的定義,它的標準,真是永恆存在的,這個才是真。如果它有變化,它就不是真。我們想想哪一個東西哪一樁事情沒有變化?在我們凡夫眼光裡面,大概只有虛空沒有變化。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的虛空跟三千年後我們出現在這個世間的虛空大概是一樣的,除這個之外,恐怕統統都不一樣。

  大地,我們居住的大地,滄海桑田。現在我們知道,旱災、水災、風災、地震都能改變地貌,這個大地的形相能改變,陸地會沉到海底,海底會上升變成高山,滄海桑田。登山的人在喜馬拉雅山上面發現許許多多的貝殼,海裡面生物的化石,證明喜馬拉雅山在過去是海底。當然那個時候也有陸地,陸地沉到水裡面去了,這就是地貌的變化,古人所講的滄海桑田,這就是講的無常,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

  你要了解事實真相,古人講借假修真,我們今天的身,我們的心,心是妄想,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妄念念念都在變化,這個心不是真的,是妄心。我們居住的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無常的幻境。你要真正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才會放得下。看破之後自然就放下了,你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看破。看破放下了,借假修真,我要修真常。也就是說在這個多變境界當中,我要去找不變的,不變是真的。什麼是不變?真心不變,真性不變。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法性、佛性,這是不變的。

  佛法修行最後的目標是什麼?明心見性。明心是真心;見性,本性、自性不變,那是真的,我們務必在這一生當中把不變的心性找到,問題解決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至少分證佛,那麼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都是屬於變化的,變化土。到你見了性的時候,法性土現前了,那個時候是「常樂我淨」,常就不變,變是無常,世間無常,到那個時候世間真常。所以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真常,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人是法性身住法性土,常樂我淨,跟我們現在這個境界完全不一樣。

  法性身跟我們這個身,法性土跟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差別在哪裡?三乘法裡面,佛所講的跟《華嚴》所講的不一樣,《華嚴》是對法身菩薩講的,所以是如來親證的境界,是如來現量境界,完全講真的。三乘根性的大眾,沒有契入如來境界,你要跟他講真的,他茫然不覺;不覺還不要緊,怕他在這裡頭生疑惑,疑惑就產生障礙了。所以佛對三乘人講往往是恆順眾生,俗諦講得多,真諦講得少。偶爾是透露一下,這樣是什麼?大家生歡喜心,會接受,佛講的我馬上有受用,義趣不同,《華嚴》是唯一真實。

  所以說佛的淨土跟我們這個淨土不在一起,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邊十萬億佛國土,給我們說這個話。華嚴會上講的不一樣,法性土跟業報土,業報土就是法相土混在一起,前面講「重重無盡的法界」,雖然混合在一起,它一點都不亂,一點都不雜,不思議境界。證得法性的人,他的身就是法性身,他住的土就是法性土;三乘人有成住壞空,他沒有成住壞空,境界不一樣,不思議境界。怎麼知道他不壞?如果我們前面讀的經文要稍稍能夠體會到它的意思,這個事情我們就不會疑惑了,為什麼?

  微塵裡面,每一粒微塵裡面,譬如這個地球,太陽系爆炸了,這個銀河系也爆炸了,消失了。試問問它有沒有微塵存在?有,每一個微塵裡面圓圓滿滿的含攝著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這怎麼能壞得了?世界不會壞的。真正知道毛端裡面有諸佛世界,微塵裡頭有諸佛世界,諸佛世界怎麼會壞?由此可知,會壞的沒有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不會壞,入這個境界沒有生滅。《中觀》裡面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我們雖然沒有證得,我們相信,我們對佛的說法不會懷疑。最要緊的我們要求證,怎麼樣證得?一定要依教奉行,佛教你的方法,你要不依照這個方法去做,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依什麼方法?總的綱領戒定慧三學,總綱領。戒定慧三學,定是樞紐,所以這個經文裡面講清淨智不可思議。清涼大師講「清淨智者,離所知障礙,決斷分明」,這叫清淨智。清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平等智是什麼?離煩惱障,平等智現前,離所知障,清淨智現前了。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就是練功,真正覺悟的人,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應酬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應酬。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哪一樣不是在修行,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

  《無量壽經》的經題好,把修行的綱領都列在上面了,「清淨、平等、覺」。你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經題會集得好!經題沒有一個字是自己擬定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那是果報,就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是果。後面這一句是因,「清淨平等覺」,要修清淨平等覺的因,你才能證得大乘無量壽莊嚴。無量壽就是不生不滅,才能叫無量壽。莊嚴,永離成住壞空,永離生老病死,永離生住異滅,那才叫莊嚴。否則的話,莊嚴是假的,為什麼?無常,那不是真莊嚴,無常。真常能不能證得?佛沒有妄語,佛告訴我們確實可以證得,為什麼證得?真常是本有的,無常是本無的。我們迷了,把真常變成了無常;要是覺悟了,把無常又恢復了真常。這個裡頭很有味道,這裡面是大學問。

  所以在這句經文裡頭,前面給我們說出一切世界成壞。你怎麼能知一切世界成壞?因為他有清淨智,他離所知障,離煩惱障,所以他清楚,他明瞭,他的智慧沒有障礙,無礙智。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世界,佛沒有不知道的,沒有不明瞭的。即使眾生的世界,成住壞空,佛也清楚也明白。菩薩代我們問,說老實話,最重要的是幫助我們眾生,成就我們眾生,所以多半都是偏在眾生境界裡頭說世界成住壞空。

  由此可知,今天我們科學家怎麼樣去觀察?藉了許多科學工具來探測太空,能不能得到事實真相?很難!難在哪裡?難在煩惱障沒破,所知障沒有破。所以用許許多多的時間精力,一代一代累積這個知識經驗,都沒有看到宇宙的真相,難在這裡。要想真正了解宇宙的真相,了解眾生的真相,宇宙真相就是佛講的器世間,眾生真相就是有情世間,要真實智慧,不斷煩惱、不破所知,哪來的智慧?

  這樁事情是真難,真不容易,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能成就,能獲得,幾乎是不可能。那要怎麼辦?我的老師教我,不得已而求其次。其次怎麼個求?妄想分別執著要淡一點,希望一年比一年看得淡,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只有一個標準:廣利有情。就這個標準!絕對不要想自己的利益,想到自己利益,又墮落到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去了。換句話說,增長煩惱障,增長所知障,這個二障不但沒有破、沒有斷,你天天還在加重,這就大錯特錯了。這是大乘法裡頭修行的祕訣。

  歷代祖師大德們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所以他一生有相當的成就。凡夫不如是,凡夫做一樁事情,一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利益眾生的事情他放在第二、放在第三,往往真實功德他一生錯過了。這種妄想執著的習氣很深很深,我們自己又何嘗不如是!怎麼能夠把這種分別執著淡個一、兩分?我自己的經驗,天天讀經,天天講經,我講了四十四年,天天在講台上勸別人,勸久了自己不知不覺就轉過來了。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的念頭對這個社會,對一切眾生,對整個佛法,有沒有好處?好處從什麼地方去區別?從影響。這個事情是正面的影響,影響的時間長,影響的面很大,好事!一定要做。如果是時間很短,很短也值得,只要它影響的時間長,影響的面大,不論時節因緣,這樣看就有智慧了。千萬不要想一樁事情千年萬世,哪有這個道理!世間確確實實是剎那變化。尤其是近代,人心失去了依歸,沒有依靠,妄念紛飛,所以感得的果報,變化就特別大。

  我今天早晨看到以前陳老居士的櫃子,上面放了幾個硬幣,我拿出來看看,我就很感慨,從這個地方看出什麼?看出無常,看出變化。我小的時候銅錢已經不用了,滿清時候用的貨幣,銅錢,當中有個方洞的,有個方孔,現在古董店還能看到。但是那個時候很多,每個人家都有,但是都不用了,用銅板。銅板是民國的貨幣,一個銅板上面寫十文,從前的一個銅錢是一文錢,一個銅板等於十文錢。民國的貨幣一個銅板,等於滿清那時候的錢幣是十個,一個銅板是十個,一比十兌換。

  我小時候上小學念書的時候,母親會給我們兩個銅板,通常是兩個,有的時候給三個,上學去買油條燒餅饅頭,早餐就夠了,喝一碗豆漿上學,兩個銅板。三個銅板,三個銅板等於三十文,三個銅板是一分錢。一毛錢就很大了,一毛錢可以四個人上館子吃一餐,一毛錢。一塊錢那是銀元,清朝的時候一塊錢銀元很多人看過,很值錢,很管用。你看從貨幣,變到現在的鈔票。

  我們這次到韓國、日本去旅行,他們那個票面是一萬塊,一張是一萬。韓國一萬塊錢是多少?我聽說合美金,大概只是六、七塊錢。日本的貨幣,鈔票一萬塊大概合美金好像是十幾塊錢的樣子,我聽說合新加坡幣是一百五十塊錢,一萬塊是一百五十塊。我們看看這許多貨幣的變化,短短幾十年間產生這樣大的變化,這個無常我們親眼看到的,親身經歷的。一樁事如此,你再仔細去觀察,哪一樣事不是這樣?你愈看清楚了,你才曉得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你要去計較,你要去分別,很累,你不是自找苦吃?

  所以諸佛菩薩、聖賢都叫我們放下,正確,一點都不錯!放下才真正把你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一定要把你的清淨智慧、平等智慧找回來;要把你的煩惱障、所知障捨掉。清涼在此地訴我們清淨智是貫下面十句的,每句都有,也是省略,只是第一句說,後面都省掉了,就像「諸佛世尊」這四個字也是貫下面每一句的,也都省掉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9:22)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6:29: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29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