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0五卷) 2002/1/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05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西方香焰光菩薩讚頌第一首:
【此會諸菩薩,入佛難思地,一一皆能見,一切佛神力。】
這十首頌清涼大師說讚佛身以及與會的大眾,就是答覆加持問,前面有問「云何是佛加持」,這十首偈為我們解答。有佛的加持這才能入,入佛的境界;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就不可能入佛境界。這裡面前面九首是讚大眾、讚眾海,讚大眾就是讚佛的大能大德。前面說過,讚歎學生就是讚歎老師,讚歎人家的子女就是讚歎他的父親,為什麼?教得好。最後一首這才結歸到佛德,前面第一首是總說,後面八首是別說。
『此會諸菩薩』,這是講的華藏海會,前面我們看到毘盧遮那如來從口中放光,召集十方無量無邊的菩薩眾來參與這個大會。這個地方香焰光菩薩他們從西方來的,「此會諸菩薩」是講從十方來的,裡面還包含華藏世界內的所有參與這個大會的菩薩,真的人數無量無邊。『入佛難思地』,這一句講的是入佛境界,你能夠見到佛,當然入佛境界了。你不入佛境界,你怎麼能見到佛?五十三參為我們示現,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我們從跡象上說,他是圓教初住菩薩,你能夠見到他,你就是圓初住。你如果沒有入圓教初住的境界,你怎麼能見到初住菩薩?你契入二住境界,你才能見到二住菩薩,海雲比丘代表的。不入境界,見不到佛的真身,這些人統統都是見到毘盧遮那佛的報身,不是應化身。十方來的菩薩都不是普通人,但是「入」清涼大師給我們講得好,得佛力的加持他才能入。毘盧遮那放光,他們看到佛光,佛光是個訊號,都來了。佛光加持,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何以曉得?每一方代表的主菩薩來讚頌都是「承佛威神」,這一句話非常明顯,承蒙佛威神本願的加持,他們能入佛境界。
我們學佛,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尤其是在現前這個世間,外緣不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那個力量非常強大。許多人問我,我們為什麼選擇圖文巴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小城市,不很繁榮,名利、欲塵的誘惑力量很小,這個小城連娛樂的場所都沒有,居民樸實,人人都能夠安分守己。你仔細去觀察,他們沒有貪心,知足常樂,所以這個地方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是很好的修學道場。我看了許許多多地方,當然還有比這個地方更好的,但是交通不方便。我們道場這麼多人,生活道糧的來源取得不方便,我們多方面要考慮。這個地方城市小,人口不多,只有八萬人的小城,我們生活所需不缺乏,很容易取得,交通相當方便。我們總要想到現代人過現代生活,自己從小沒有學過,沒有耕種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沒有資格住山。要住山,澳洲山地很多,人跡不到的地方很多,但是在那個地方你要有生存的能力,最低限度你要有種植的能力。我們家裡悟字輩這些人,我看看一個個都是嬌生慣養,還有少數連燒飯做菜還不會,要是讓他去住山,我想不到一個星期就餓死了。所以多少次的折衷,選擇這個地方,難得大家都能歡喜。我們跟這個地方的居民相處得很融洽,這很難得。由此可知,這就是有緣,當然也是得佛力加持,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修學的環境。
此地是講與會的大眾,他們得佛力加持,『一一皆能見,一切佛神力』,這一句明顯的說出來了。一一皆能見,「一一」是指什麼?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這是「一一」,一一之中性相、理事、因果,這是每一個眾生都有的,一一眾生的性相、理事、因果,這些菩薩沒有不知道的;換句話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們都能見,這個「能」就是「一切佛神力」。這句話也是一個雙關語,見到一切佛的神力,與會大眾每一位菩薩都能見到一切佛的神力,當然得一切佛神力的加持,見到宇宙人生真相。我們今天發心,這個心真實,與佛心相應,我們發的願與佛的願相應,我們的行持能夠與佛的行為相應,不是得一個佛力加持,你也是得一切佛神力的加持,一定的道理。這一句總說。
下面有八首,這就是講一一、一切,為我們說出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這四首偈,清涼大師說「平遍一切」,平是平等,遍是周遍,平等周遍。第二首:
【智身能遍入,一切剎微塵,見身在彼中,普見於諸佛。】
這是「智身入剎塵」。《華嚴經》上講十種身,我們要記住、要明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說一身就是說十身,任何一身都具足十身。「身入剎塵」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智入,『智身能遍入』,能周遍的入,不是入一微塵,一切微塵都入,這是講的依報。下面第六首講入正報,正報入毛孔,依報入微塵。經文要仔細看,『一切剎微塵』,「一切剎」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剎土裡面的微塵,每一個微塵,不是一個微塵。『見身在彼中』,自己清清楚楚,像我們現在一樣,看到我們身體在這個攝影棚裡頭,自己很清楚,菩薩身入剎塵自己也非常清楚。『普見於諸佛』,一微塵裡面佛在那裡示現,在那裡講經說法,菩薩在微塵裡面見佛也是禮敬、供養、聞法。不但上求,而且還下化,微塵裡含藏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在這一微塵裡頭,後面講都在一毛孔當中。
這個境界沒有辦法理解,我們要跟別人講,誰相信?你跟別人講,人家說你是胡說,你在說夢話,「你入給我看看!」不要說微塵了,我拿一粒芝麻,你入進去給我看看?佛經上常講,「芥子納須彌」,芥菜子跟芝麻差不多大,須彌山能夠放在芥菜子裡頭,大乘經上常用這個比喻。我們不懂,我們只知道大裡面包小沒有問題,我們會同意;小裡頭包大,這不可能,哪有這種事情?我們一個小茶碗能不能把大的茶壺裝進去?裝不進去。大茶壺裡面蓋子打開,小茶杯放進去行,我們看見了,我們相信;把大茶壺裝在小酒杯裡面,在什麼狀況下?變魔術,魔術裡頭有這個,我們看到這個很希奇,但是知道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
佛今天給我們講真話,小可以裝大,究竟裝多大?不可思議,極小的微塵可以容納無窮大。這個境界清涼大師說的,事事無礙的境界。為什麼能裝?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稱性,虛空法界是自性,微塵、毛孔還是自性,性沒有大小、沒有來去,所以這是自性的圓融,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很不容易理解。古大德也用個比喻來跟我們說,比喻說羅網裡面繫著的寶珠,假設我們這個房屋上面懸掛著羅網,每一個網孔都有一顆明珠,這個珠是圓的,這個珠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看這個水晶球像一面鏡子一樣,懸掛在上空,我們這個房子裡面全部都照在它裡頭,那裡頭有影像,清清楚楚的,每一個珠子都照全部的影像,而且珠與珠還互相的照。顯示出什麼境界?重重無盡,法界真相就是這樣的,是重重無盡,各個圓滿沒有欠缺,大的是圓滿,小也圓滿。
現在的照相,相機鏡頭有圓形的,我們一般叫它做魚眼鏡頭,它能夠照的範圍超過一百八十度。經裡面比喻羅網裡面繫的明珠,明珠是圓的,三百六十度,我們今天魚眼相機攝取的畫面,只有明珠的一半,另外一半還照不進去。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細心的去觀想、去體會,不要分別、不要執著,能夠得到一點彷彿,於是我們對佛的說法雖然不是我們現量境界,我們可以接受,確實是有這個現象。那個一粒微塵就像一顆明珠一樣,我們肉眼看不見,天眼也看不見,佛在經上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四果羅漢,比微塵更小的「極微之微」,阿羅漢看不見,佛眼能看見,這是物質裡頭最小的,沒有比這個更小的。
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是不是佛經上講的微塵?很難說。但是我們可以這樣講,接近了,佛經上講的基本物質逐漸被科學證明了。但是這一微塵的作用,科學家永遠沒有法子了解,它的作用是它能夠容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這種妙用難思,不可思議。佛這樣說,佛說了之後要我們去證明,用什麼方法證明?用禪定、用智慧。一般我們想大概到八地菩薩,他們所見所知跟佛相當接近,能夠看到事實真相。那個時候你親自證得,對佛這才五體投地,佛講的話確實「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而佛所說的最重要的意思我們要懂,這是一切眾生的本能,沒有什麼希奇古怪的,而是眾生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生起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的性德蓋覆住,能力失掉,可惜!
佛告訴我們這些方法恢復本能,這些境界是本能的境界。我們今天要想恢復本能,要想見到一真法界、無障礙的法界,我們要不靠佛力加持,怎麼能辦到?我們今天一身的毛病習氣,都要求佛力加持來克服。怎麼求法?自己有決心克服自己煩惱習氣,你就得佛力加持;你沒有這個決心,雖求,不會有感應。真想改毛病,佛的神力就加持到,自己真的有這個願心,有這個決心想改。我們這個地方,許居士這幾天給我講,她有很多毛病習氣以為改不掉的,在這幾天居然改掉了,她覺得自己很訝異,怎麼可能?但是事實上她改掉了,這就是得佛力加持。你動的那個念頭是真心,不是妄心,不是開玩笑,真的想改,佛就加持。平常很容易受誘惑,現在誘惑的東西擺在面前居然不動心,諸佛如來本願威神加持。第三首:
【如影現眾剎,一切如來所,於彼一切中,悉現神通事。】
清涼大師說這一首是講「色身普現用」。『如影現眾剎』,我們注意經文上「如影」,《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的確實是影。我們今天這個相,實實在在講是影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真正修行人,念念清楚,一點不迷。一念不覺就迷了,要念念覺,我們常常說要時時覺、處處覺還不夠,念念覺,念念都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念念如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事實真相。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怎麼來的?從哪裡來的?從眾生的業感,這是緣,諸佛菩薩度生的弘願這是因,因緣和合,影像就現前。這個因緣可以互相說的,如果說眾生業感是因,佛菩薩的弘願就是緣,因跟緣可以互說的。我們仔細去觀察,大概在四聖法界,佛的願力是因,因為佛都發過這個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是因,眾生的業感是緣,現四聖法界。六凡法界裡面我們可以這樣說法,眾生業感是因,佛菩薩的悲願是緣,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佛到這個世間來現身,佛到這個世間來建立道場、來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我們要懂得影現剎土,剎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世界,現在人講星球,講時間跟空間,無限的時空。這裡面無量無邊的星球,星球就是剎土,每一個星球裡頭都有眾生,為什麼?眾生是正報,星球是依報,沒有正報,哪裡會有依報?正報跟依報可以說是同時出現的,但是正報在先,依報是跟著的。正報像我們人身,依報像影子,你看在燈光之下它都有個影子,影子跟人身同時出現的。但是必定先有人後有影,不可能先有影後有人。依報永遠隨著正報轉,佛這一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我們就要覺悟,覺悟到一切法空,《般若經》上講的確實不錯,「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不可得」,我們的心就平靜,妄念就沒有了。為什麼?妄念很辛苦,不是真的,不是事實,那又何必自找苦吃?
袁了凡先生命運被孔先生算定,每一年跟他算的對照對照完全一樣,才恍然大悟「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於是什麼妄想都沒有了。他那個功夫是無想定,我們一般人講萬念俱灰,一生這個日子怎麼過,照著命中註定的過,你一絲毫都不能改變。所以我過去講《了凡四訓》,我稱他作標準凡夫。雲谷禪師笑他,自從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二十多年來命運一毫一分都沒有轉動過。雲谷禪師哈哈大笑,老實人很乖,完全照著命定的去做。給他說明你那個命是怎麼來的,誰給你定的,了凡先生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命是誰給你定的?自己造的,前世造的業因。自己造,自己當然可以改變,別人造的那你改變就很難,你要得到人家同意,命是自己造的,與別人無關。
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改,怎麼改法?就善惡這兩種業,你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給諸位說,對你前生所造的宿命,天天都在那裡算加減乘除。你造作的是惡業、起的是惡念,在你命運裡頭扣分,減損你的福報、減損你的壽命;如果你心地善良,起心動念是善,言語造作是善,那就加分。加分是你命裡註定的福報增加,壽命延長。雲谷禪師的開導了凡生生明白了,回去之後斷惡修善,真有效。發現每年生活狀況果然跟孔先生算的不一樣,這才相信雲谷大師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愈做愈有信心,他是真正鞭策自己。改自己的習氣難,不容易,中年以上的人。最初他發願做三千樁善事,十年才做圓滿,從這裡就知道改習氣是多麼困難。這十年圓滿了,又發心做三千樁善事,三年多就圓滿,進步了。再發心做一萬樁善事,一次就圓滿了。這是什麼?得佛力加持。
佛力的加持,我們在這麼多年當中學佛,不能說沒有感應。我們所體會到的,佛力加持的力量跟自己改過自新那個力量是相等的,確確實實是成正比例的。我有一分改過的念頭,佛加一分;我有十分改過自新的念頭,佛就加十分,從了凡先生這三個階段很明顯的能看出來。最初初學的時候念頭是動了,但是半信半疑,所以進展得非常緩慢。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三千六百日,完成三千樁善事,大概是一天做一樁善事,有的時候還得要兩天、三天。難得他有恆心,他不捨棄,十年圓滿。我們今天講日行一善,十年圓滿。第二次三千樁善事,三年圓滿,平均起來一天至少要做三樁到四樁善事,三千樁善事三年圓滿,我們從這個地方看佛加持。
學佛的人,你要看真學佛的人,不要看假的,哪些是真學佛的人?歷代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真幹真學佛,真學佛的人決定不離戒定慧,離戒定慧就不是真修。所以他們得佛的加持非常明顯,比袁了凡居士要明顯,而且快速,果報殊勝,了凡先生不能為比。我們從這些地方仔細去觀察,然後自己才曉得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學習。『如影現眾剎,一切如來所』,智身契入。『於彼一切中,悉現神通事』,在佛剎裡面聽經聞法,禮敬供佛,把佛所教導自己的都能夠落實,這叫做「悉現神通事」。如果我們懂得,就應當落實在現前,我們現前的境界跟經上講的無二無別,你要用智照,你才能夠見到。
西方香燄光菩薩偈頌第四首:
【普賢諸行願,修治已明潔,能於一切剎,普見佛神變。】
四、五這兩首,清涼大師告訴我們,解釋前面所說的意思。這一首是說「普賢行圓」,才能夠智身入剎塵、身普現用。前面講的是果,這個地方把因說出來了。換句話說,我們要想求佛力加持,修因重要,你修因得佛力加持,你才契入諸佛的難思地。第一句教導我們,『普賢諸行願』,我們把它合起來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的境界都是無量無邊。普賢行跟大乘菩薩行什麼地方不一樣?我們要搞清楚。大乘菩薩修六度,四攝六度是他們行門的總綱領,普賢菩薩也不例外,還是四攝十波羅蜜。尤其是十波羅蜜,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全是修這個,位位都是修十波羅蜜。普賢行有什麼不一樣?普賢的心跟大乘菩薩的心不一樣,普賢的心是與性體、性德圓滿相應,所以他很容易得到一切諸佛加持。大乘菩薩的心與性德、性體不能圓滿相應,我們說得明顯一點,還摻雜著毫分不淨不善;普賢心決定不摻雜毫分不淨不善,他是圓滿的。
我們今天學大乘,自己想想有沒有私心?起心動念是不是第一個念頭「我的利益」?這個樣子不能入大乘。好,我們念頭轉過來了,「我的利益」沒有了,念念是「人的利益」,是入大乘,不是普賢行。為什麼?我執縱然沒有了,法執猶存,我還為人,我還為社會、還為眾生,比一般人那是進一大步,但是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為一切眾生,沒有「為一切眾生」這個念頭,這是什麼?三輪體空。做的事比任何人都積極、都圓滿,心地痕跡都不著,純淨純善。說到真誠恭敬,對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是平等的,一片真誠,一片恭敬。不但對於十法界有情眾生,對十法界無情眾生也不例外。植物、礦物,前面講一微塵,一微塵裡頭有一切諸佛在轉大法輪,你怎麼能小看一微塵?幾個人知道?佛在哪裡?佛在我們的四方、四維上下,哪一方沒有佛?哪裡沒有佛?讀《華嚴》這明瞭了,四方、四維、上下全是佛。
我們實在講就是煩惱習氣太重,把我們的性德幾乎全部障礙掉,我們對於事實的真相一無所知。現在在華嚴會上,聽佛菩薩這個說法還感覺得非常奇怪,如果不是虔誠的佛弟子,我常講看《華嚴經》是看傳奇小說,像看《西遊記》、《封神榜》一樣,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編故事。一般文人多半是用這個眼光來看,把它當作文學著作;哲學家在這裡面看出智慧,這個文學作品裡面充滿智慧,真的這一本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能得真實受用?依教奉行的人,他才能契入境界。學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普賢菩薩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普賢菩薩對待一切眾生一片真誠、一片慈悲。他如何處事待人接物?他用的是四攝六度,在《華嚴經》上講十度,四攝十波羅蜜。
『修治已明潔』,修治是對自己說的,把自己的毛病習氣都改正過來。「修」是修理、修正,「治」是對治,就像有病一樣,用藥物來對治。修治的方法就是戒律,大乘經上常說,「禪是佛心,教是佛語,律是佛身」,這就懂得了,我們用什麼方法來修正我們的三業。我們用禪來修心,我們用戒來修身,我們用經教來修正我們的言語,佛經念多了會說話了。佛經裡面詳細記載著釋迦牟尼佛接觸這些廣大群眾,這個社會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釋迦牟尼佛接待他們是用什麼樣的心態、用什麼樣的言語?我們從這裡學。特別是《華嚴經》,《華嚴經》內容豐富,可以說把這個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都說到了。菩薩的說法代表佛講的,這裡面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所以最重要的修行、對治,普賢菩薩做到圓滿,所以「已明潔」,心地光明,身體清淨,潔是清淨。心地光明,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了,拔除了。這一句講的是功夫,這首偈裡頭最重要的一句。
我們今天從哪裡下手?聽經幫助你覺悟、幫助你明理,下手之處還是要從「沙彌律儀」。沙彌律儀的根基還是《弟子規》,我為什麼這樣強調《弟子規》?我希望楊老師把《弟子規》再詳細講一遍,能夠錄相更好,不能錄相就錄音,幫助初學。娑婆世界眾生,文殊菩薩說得好,耳根比眼根利,換句話說,註解註得再詳細,看註解不如聽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講一遍錄下來,無量功德!佛常常教我們要行善、要做好事、要幫助人,我們要抓住機會,每一個同學都要懂得這個道理。
你們現在學講經,講得不好,難為情!哪一個人一開頭講經就講好的?有不少同學來給我講,「師父,你講經講得不錯、講得好,大家歡喜!」我也不是一開頭就講好的,我開始講經的時候也有人批評我,找我的毛病,當面指責我。我接受,我向他頂禮,我道謝,人家肯教我。如果他誤會他講錯呢?我還是道謝、還是頂禮,為什麼?以後人家肯教我,這樣才能學得到東西。講錯了馬上跟他辯白、反駁,以後沒有人願意教你了。所以只要有人批評我,我都感謝。你批評的對,我感謝你;你批評的不對,我還是感謝你。你善意對我,我感謝你;你惡意對我,我也感謝你,我能學到東西。許多人學不到東西有原因的,他不會學,不願意別人批評,你怎麼能改進?自己很難發現自己的過失。
我在講台上四十四年,這個成績是天天累積起來的。你們才起步,你們到四十四年之後,我相信比我還要講得好。你要不肯講,你永遠就沒有辦法。所以要歡喜講、要肯講,講得不好更應當要講。我往年在台北,有人批評過我講得不好,我感謝他,講得不好更要講。我曾經說過,我要是真正講好了,我滿意了,我就不講了。為什麼還要講?自己還不滿意,講得不好。跟古大德比,真的比不上人家,都是事實。人貴自知之明,自己要認識自己,要真正好學,你就會有成就,世間人講你就會有成績。這個成績,是成就的累積,普賢菩薩做到了。
下面是講他的果德,『能於一切剎,普見佛神變』。我們相信他把所有的障礙全部突破了,現在科學家講時空的維次,普賢菩薩完全突破,所以虛空法界、過去未來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都能入。前面講「此會諸菩薩,入佛難思地」,怎麼入的?現在說出來了,普賢行能入。使我們想到《四十華嚴》,清涼在經題上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這個地方講的一切剎,講的佛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能入,不思議解脫是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才圓融,這才是事實真相。入諸佛剎土,當然見諸佛的神變,用「神變」兩個字,把諸佛如來修行證果、自行化他全部都包括了。那你要問,諸佛神變究竟是什麼?有沒有方法具體指陳出來?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就是,現在我們把它彙集起來稱為《大藏經》,這一部大藏經就是佛的神變。菩薩能見,菩薩能入,於是可知,菩薩全部通達明瞭。第五首:
【身住一切處,一切皆平等,智能如是行,入佛之境界。】
這一首偈就說得更清楚、更明白,重要的一句話,『一切皆平等』,你想想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常說突破時空維次,怎麼突破?「一切皆平等」就一切都突破了。你為什麼不能突破?你不平等。給諸位說,如果我們跟鬼道平等,鬼道的境界就現在眼前;如果跟天道平等,天道境界就現在眼前;跟九法界眾生都平等了,九法界的境界全現在眼前。祕訣!我們今天在一切境界裡頭,從生活點點滴滴,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沒有用平等心。重重障難從哪裡來的?不平裡頭產生的。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多次說到,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西方人講空間不同維次怎麼形成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是不平。
平等是什麼?是佛法裡面講的三昧,是佛法裡面講的禪定,也就是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平等了。平等是真心,稍有不平,真心變成妄心,妄心不平。妄心的根是阿賴耶,阿賴耶含藏一切習氣種子,它怎麼會平?什麼時候平?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阿賴耶所含藏的煩惱習氣統統沒有了,化了,我們講產生化學作用了,變化了。變成什麼?變成無量無邊的智慧,就是權智、後得智。怎麼轉變?用什麼東西來把它轉化?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這個不能不知道。一定要記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是用平等心對待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真的是不分類別,沒有親疏,真正平等,真心現前。法身大士用真心,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開始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換句話說,用平等心,不再有差別心。有差別的心對待一切人,自己曉得是凡夫,沒有能夠轉凡成聖。我們看整個偈子的經文。
『身住一切處』,無處不現身,「身住一切處」是這個意思,無處不現身,所以下面才講「一切皆平等」。現身,這個地方是菩薩不是凡夫,菩薩已經轉業力為願力,這個轉過來了。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投生,業力主宰的,學佛之後我們明白了,我們可以把業力轉變成願力,這個自己總得要做一個轉變。業力投生的相是什麼?是為自己。你就曉得,凡是為自己都是業力。怎麼轉法?我今天不為自己,我活在這個世間是為眾生的,就轉過來了。我這個身體不是自己的,這個身體是屬於一切眾生的,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這個念頭一轉,就從業力轉變成願力。那看你願力大小,這個大小看你服務的範圍。如果你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服務,你這是普賢願;你要是為這一個地區、為這一個國家、為這個地球、為娑婆世界,這是大乘菩薩願,不是普賢願。你服務的範圍愈大,隨著你的心量愈大,時間愈久,果德的殊勝不可思議。覺悟的人就回頭了,從業力回頭,向著願力。對於世間這一切有為法,用它,利用它為眾生服務,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有一念佔有的念頭是業力,有一念控制的念頭是業力。沒有佔有、沒有控制,你得大自在,你真的解脫掉了。從哪裡解脫?從你佔有的念頭上解開了,從你控制的念頭把這個念頭解開了,你脫離了煩惱、脫離了妄想分別執著。這一脫離,就像汽球綁在一個繩子上,繩子一脫離它就上升了。向上升是佛菩薩的境界,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入佛法界了。記住「一切皆平等」。
『智能如是行,入佛之境界』,這是真實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怎麼可能放下?他已經無量劫來就這麼樣的執著分別,一切據為己有,念念都不能夠忘記自己,怎麼能成就?聽了佛的說法,你沒有智慧,你怎能悟入?你怎能明瞭?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才是真正入佛的境界,了解佛菩薩的思想,了解佛菩薩的行持,而後你才能過佛菩薩的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入佛菩薩的境界。這一首偈的意思就很明顯,我們今天身住在這個地方,只要「一切皆平等」,我們住這個地方是諸佛如來的境界。別人也住在這個地方,跟我們同住在一間房子裡面,我住佛境界,他住人法界,不一樣!感受不相同,心境不一樣,像這些只要我們細心體會觀察,不難明瞭。
怎樣才能夠看得到這個事實?古大德常常用的方法「止觀」,也叫做修禪。初學的人最適當的方法是靜坐、觀想。現在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科學技術的東西來協助,這是古人辦不到的,古時候沒有這些東西。我們如何來修學?靜坐聽經。靜坐是入定,坐的姿勢你能盤腿很好,不能盤腿也不要緊,只要坐在那個地方不要有任何打攪。修定的時候在家裡最好把電話拔掉,門關上,電鈴最好也切斷,你修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環境清淨,自己必須把妄念放下,一心聽講。用電視可以,用錄音帶也可以,錄音帶實在講比電視還要好,電視有畫面,免不了也有干擾。畫面不要了,閉著眼睛聽。記住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的方法,不執著言說、不執著名字,也不要去想什麼意思,一遍一遍的聽,聽久了心定,定就能開悟。這是個好方法,從前沒有。
現在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什麼時候開悟?心平等就開悟了;你還沒有開悟,心不平等。這裡頭要記住,你有求開悟的心,不平等,你開不了悟。有很多念佛的同修給我講,他求一心不亂,我就回答他,「你肯定得不到一心不亂」。他說:為什麼?一心不亂裡頭再加上一個一心不亂,亂掉了,你怎麼可能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一個妄念都沒有,你還有求一心不亂的念頭,這是個妄念,這個妄念把你一心不亂破壞了。不能有一個念頭,一句佛號念到底,念佛號的念頭都不生,不執著。佛號一句一句念,真正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跟有念平等了,念佛三昧現前,一心不亂就現前了。你有念跟無念還不平等,你怎麼能得念佛三昧?怎麼能得一心不亂?我跟諸位說,真的說得相當清楚、相當明白,功夫就在自己去做。
怎麼樣去做?你想想看,自自然然表現出來,要不與《弟子規》相應、不能夠與《沙彌律儀》相應,那是假的。《弟子規》、《沙彌律儀》要不要學?不要學,自然相應,你才曉得《弟子規》跟《沙彌律儀》是性德,自然做到。自性裡本具的德能它就往外透,透出來的跟諸佛菩薩的行持無二無別。如何能契入這個境界、達到這個目標?「一切皆平等」,還要連上面這一句,「身住一切處,一切皆平等」。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一般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一切處,我們要修的是什麼?修的是普賢行,普賢行是一切皆平等。禮敬,一切皆平等;供養,一切皆平等,願願都是平等法。菩薩法裡頭跟諸位說,最重要的就這兩條,十大願王這兩願最重要:禮敬、供養。供養對自己來講,依教修行供養,不但是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供養一切菩薩,這裡頭確確實實供養一切眾生、供養九法界眾生,依教修行。我們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是供養。用什麼?如教修行供養。
對諸佛如來來講,諸佛如來歡喜,你是好學生、好弟子。依教修行,人天示範,修行證果給一切眾生做榜樣、做示範,這個榜樣、示範就是供養。諸佛看到,歡喜心供養,這不是用物質。從哪裡做起?從恭敬做起。禮敬,這個禮敬是周遍法界,上是諸佛如來,下是地獄眾生,再擴展到植物、礦物,樹木花草、砂石瓦礫。為什麼?皆有佛性,皆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換句話說,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恭敬的是什麼?恭敬的是性識。能現能變的是性識,沒有形相,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緣不到,眼看不見、耳聽不見,心也想不到,但是它現的相我們看見了、我們聽見了,我們知道那個相就是性、就是識。宗門大徹大悟的人,老師問「會麼?」隨便拈一個表示一下,「在哪裡?」就在這裡。「在哪裡」是說佛性在哪裡、法性在哪裡?隨拈一物就是。然後再觀察他的行為,他是不是真的會?還是在冒充的?如果真的會了,你就用十大願王觀察他,你看他處事待人接物是不是真誠的恭敬?是不是如法的供養?在這裡就看到他是真悟還是假悟。他要是真悟,他的身語意三業,拿經教去一對比,果然如是。經教上所講的在他身語意三業統統都見到了,那是真的;如果他的三業跟經教是相反的,他是假的,他沒有悟。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0:4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