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六0卷) 2002/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60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經文開端疑問的十句,我們看第五句:
【云何是諸佛力。】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佛力者,即佛大力自在,廣有無量,略說有十」,就是前面曾經講過的是處非處智力,前面已經說過了。「又有十種,謂廣大力等,如不思議品。」不思議品就是《華嚴經》第四十七卷,這個經總共有八十卷,第四十七卷裡面說有十種。第一種「廣大力」,實在講,前面說的是處非處智力已經包括了,這個地方不過說得更詳細一點,「最上力,無量力,大威德力,難獲力,不退力,堅固力,不可壞力,一切世間不思議力,一切眾生無能動力」,我們講到向下經文的時候,會詳細為諸位介紹。清涼大師在說到「大那羅延幢勇健法」,說一切諸佛身不可壞,這個我們可以提一提,使我們對於修學能夠堅固信心。詳細說明都在以後經文之中,這個地方只把它的名目提一提。
第一個,「身命不可壞力」,他有這個大的力量。人生在世,最大的痛苦就是身命很容易消殞,特別是中年以後,對這樁事情就有很深刻的感觸。在過去,四十以後對於生命的無常感觸很深,現代的社會,一般人說醫藥發達對身體健康壽命的延長,好像是與過去有顯著的不同,這個說法我們學佛的人懂得,似是而非,為什麼?如果醫藥的發達能夠延長壽命,因果律就被推翻了。如果說醫藥發達能減少疾病,這個能說得過去,減少哪一方面的疾病?生理上的疾病,保健可以減少生理上的疾病,這個在因果律上講得通的。可是病,疾病的因緣,總的來說至少有三種。第一種是屬於生理,這是世間醫藥能幫助,能幫助改善的。第二種是冤業,冤家債主,這是醫藥辦不到的,換句話說,醫藥不能解決的。你的冤家債主附身,像這一類的疾病很多,不但古時候多,現在也不少,我們在中國、在外國,常常看見、常常聽說冤親債主找到身上來,這個人發狂,神經錯亂,醫術再高明對他束手無策。第三種是業障病,那就更沒有辦法了。
冤業病在佛法裡面還可以調解,我們一般人講誦經、拜懺、開導,給他做調解,如果對方接受,他離開了,你病就好了。像《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的故事,這是學佛同修很多人都熟知的,過去生中的冤家債主,他那個怨恨生生世世都不捨,他要報復,你有什麼法子?諸佛菩薩來調解,他接受了,這個問題解決了,他要不接受,那還是沒有辦法。但是一般調解,大多數都能接受。調解的人要有德行,要有修持,一定令雙方面都敬佩,他才能夠聽從調解。所以,調解的人如果沒有德行、沒有修持,那個效果就差,人家對你調解,他未必相信你,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悟達國師遇到的是阿羅漢迦諾迦尊者,梁武帝超度他那個妃子是寶誌公,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遇到這樣的大德,那就容易,事情就好辦。由此可知,我們凡夫僧不是聖賢人再來的,我們遇到這個事情調解,只有用真誠慈悲,也能夠有幾分感動雙方。佛弟子在這個世間,調解糾紛也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服務項目,範圍真的擴展到九法界眾生。而人與鬼神、與妖魔產生的糾紛最多,糾紛的原因都是過去今生所結的業,這裡頭有恩有怨也有債務,討債還債糾纏不清,這一生當中遇到了,這個病苦醫藥達不到,再好的醫生也沒有辦法解決。
第三類是業障病,不是冤家債主,是自己造作的惡業太多太重所感得來的,這個佛菩薩也沒有法子調解,真正叫自作自受。有沒有辦法來救?辦法是有,問題是你要相信。什麼方法?真正發心懺除業障,從內心裡面改過自新,斷惡修善,行,能救。這一類是最普通、最明顯的,我們現在世間人稱為老人病,半身不遂,躺在病床上一躺若干年,十幾年二十年,那一口氣不斷,這個多痛苦!往年我在台灣講經,台灣當時有個煤礦大王李建興,以後他皈依了。他在晚年就是得這個病,我跟他見過面,跟他的家人也都很熟,他那個病,病了十幾年。他們全家只有他的媳婦,大媳婦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其他的兒女都不相信。他那個大媳婦曾經來問過我,有沒有辦法幫助她的公公。我說辦法是有,但是你們不會接受。我也不能說,說了說是我們出家人騙你。什麼方法?要斷惡修善。你現在得這個病,在因果裡面講,他的福、他的福祿沒有享完,壽命可能已經到了。壽命到了,他的福祿沒有享完,必須享完之後他才能走。躺在床上十幾年,他家有錢,三班護士照顧,日夜二十四小時的伺候,你說他那個醫藥費要花多少錢?我給他媳婦分析,如果能夠把這筆錢拿出來,救濟這個世間有很多苦難的眾生,他的結果就會有兩個現象,一個,壽命要是還沒有完,他還有壽命,他的病會好;如果壽命完了,他就走了,會有這兩種現象。她聽得懂,她們家裡人不相信,不同意這種做法。那好吧!就讓他躺在病床三班護士照顧。所以,佛教裡確確實實對於宇宙人生一切理事因果觀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遇到什麼事情怎樣用合理的方法來做。
佛家講的三種布施,那是非常有道理。「財布施」得財富。世間人已經得到財富的人,不肯布施,他不懂這個道理,他盡情享受他的財富,財富享盡,沒有了,來生就沒有福報。修福,還要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福田,你要有智慧,你要能辨別。捨財消災,那個財要是捨錯地方,不但災消不掉,還增加惡業。所以捨財要有智慧,換句話說,修福沒有智慧,往往修錯了,自己以為是修福,殊不知是造業。如何辨別?印光大師教我們念《了凡四訓》,很有道理,你要是把《了凡四訓》念熟,參透了,你就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善惡,有能力辨別利害,你就會修福了。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這個小冊子,不是沒有道理,老法師真正是慈悲到極處,到這個世間來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法布施」得智慧。所以我們自己有知識、有才藝,要歡喜教別人,有人肯學的,誠心誠意去教導,去傳授,不要吝法。你愈肯教,你自己的智慧愈增長,你的技術能力也一年比一年高,提升了。不肯教別人,教別人留一手,叫吝法,吝法來生得愚痴果報。「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哪些是無畏?別人有災難、有病痛、有生命危險的時候,你幫助他,你救拔他,你讓他身心得到安全,這一類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在過去的環境,放生是無畏布施。放生如果是有意的,一定是剋定在哪一天,做什麼法會,大量去買這些鳥獸魚類那一天放生,還通知這些小販們,「你們去抓,我這一天要多少,要買多少我來放生」,這不是放生,是害生,這些販賣的人知道這一天有生意,拼命去獵捕。如果捕來的這些東西沒有人買,他就不去獵捕這些禽獸,他就不去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智慧。
往年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有一次有幾個人抓了一隻大海龜,這個大海龜賣給誰?聽說佛教徒他們很慈悲,他們會放生,找到慈光圖書館。正好李老師那一天講經,星期三晚上講經,有人把這隻大海龜拖到慈光圖書館門口。有人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就吩咐大家:「你們發心買下來,明天送到海邊去放生。」過了一個星期之後,又抓到兩三隻大海龜,又送到這個地方來了。李老師笑笑,搖搖頭:「不要理他。」如果你還發慈悲心,他每個星期都去抓,那就不是放生的意思,那是鼓勵他們去獵捕,這裡頭要有智慧。所以佛門的放生,是在你平常。一般在家的居士,你每天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很活潑的這些小動物,鳥也好,魚也好,獸也好,你仔細觀察,你把牠放了,牠還能夠活得下去,這是正確的。如果你看牠受了傷,縱然放的時候也活不了幾天,那就不必了,要有智慧。遇到這些動物,一定要給牠做三皈依,念佛給牠迴向。你在牠旁邊站一會兒,不必做任何儀式,也不必合掌,你心裡默念,不要出聲,我們一般講金剛持,口裡可以動,不要念出聲音,給他念三皈依。對牠們傳授三皈,叫牠「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念三遍,然後念佛給牠迴向,教牠求生淨土。我們遇到這些動物,牠還沒有死,但是看到牠受的傷害很重,牠沒有辦法活下去。
但是在現代的都市,這些活的東西幾乎遇不到,你們到市場去買,買的肉食都是冰凍的。所以今天我們勸人採取素食,這是屬於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這比什麼都好。這個世間吃肉的人少,當然宰殺也就少,不但自己可以能夠獲得健康長壽,而且能消除世間的災難。提倡素食,要把素食的形象端出來給大家看:你們吃肉,我們吃素,我們在一塊比一比,我的體力身體不比你差。而且真的比他好,讓他在這裡面覺悟:素食不錯,素食對健康真的有幫助。中年以上的人,哪一個不注重自己身體健康?誰願意生病?所以我們布施醫藥費,看到老人、病人,我們去攙扶他,幫助他,都是屬於無畏布施。這些做法,都能夠得身命不可壞。如來已經證得這個果報,我們今天懂得它的道理,它的因由,我們發心修因,特別注重無畏布施,我們在這上努力去做。世間確實有少數很貧窮的人,衣食不足,天冷缺少穿的,荒年缺少吃的,我們看到了,隨時幫助他一些,都是屬於無畏布施,都是在修身命不可壞的業因。
第二個,「毛孔容持力」,這是如來果地不思議的事事無礙境界,我們做不到,他一毛孔當中能夠現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第三個,「毛持大山力」,這一毛孔當中能容須彌山。這些果德,它的因緣是什麼?因緣是法性。我們應該怎麼修法?我們應當特別重視斷煩惱、斷習氣。性體、性德、性用,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佛果地上所有這些能力我們統統都有,現在為什麼沒有?到哪裡去了?我們是被業力障礙住。業力也是廣無邊際,佛把它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煩惱,一類是所知,如果我們真的把這兩種業障斷掉,我們的性德就現前。所以,在這部經上看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不思議的境界,我們要知道:他這個果報是從哪裡來的,我們應該如何修學才能夠跟他一樣。那你一定要曉得,大乘佛法修學的目的,確實是在明心見性,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不例外,還是以這個為目的。我們在娑婆世界明心見性難,到他方諸佛國土也不容易。世尊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勸勉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到那個地方明心見性容易,明心見性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如果人家問我:你學佛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有正確的答覆:我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是求明心見性、見性作佛,我是為這個去的。我們這個世界障緣太多,我們很難克服,很難成就。西方世界沒有障緣,不要說障緣少了,沒有。障緣少,我們也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克服。它那裡沒有障礙,所以容易成就,往生極樂世界是為這個原因。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看到諸佛如來種種不思議的神通,它的道理,它的因果,你都清楚都明白了,換句話說,不難恢復。我們不說獲得,為什麼?那是性德。恢復性德,這個能力就現前。
第四個,「定用自在力」。我們這個世間四禪八定能起作用,但是不自在。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說的,光目女遇到阿羅漢,她禮拜供養羅漢,羅漢就問她,接受供養之後,問她:求什麼?由此可知,過去這些出家人接受施主的供養,一定有回報。接受他的財供養,回報的法供養,這才平等,才對得起齋主。如果沒有法供養,白接受人家的,將來要還債。古德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要還債,絕對沒有白受人家布施供養的。現在出家人接受在家供養的容易,沒有想到將來還債怎麼辦,怎麼還法。所以,我們在此地修行辦道要是懈怠懶散,你道業在這一生不成就,肯定你將來要還債。你現在受用的愈多,你還的就愈多,還的時間就愈久,不好受。那要怎麼辦?用功努力決定成就,拿這個成績做回報,這就對了。齋主供養我們,對我們是有求的,不是無求的,希望我們成就道業。我們能以佛法幫助這個世間一切眾生,將來自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不需要還債了,這些布施供養的施主他就有福了,為什麼?幫助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這個福報大。你要是做不了佛,他就沒有種上福田,但是他不會蝕本,來生有人還他。所以,你真正了解因果的道理,你才曉得一切眾生在這個世間,說是哪一個人佔哪一個人便宜,哪一個人吃了某人的虧,沒有這個事情。這是凡夫看錯,絕對沒有吃虧的,也絕對沒有佔便宜的,因果通三世。我們佛經讀多了,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佛所講的深信不疑。你看看光目女供養阿羅漢,阿羅漢問她:求什麼?她說:「我的母親過世。她在世的時候殺業很重,不曉得她現在在什麼地方,您老人家能不能告訴我?」阿羅漢入定,出定之後告訴她:「你母親現在在地獄裡受苦。」他要不入定,他就見不到,那就是他這個定不自在。你要是問佛,佛立刻就答覆你,不需要入定,定用自在力。可見得聲聞緣覺的定功,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是九次第定,要辦事、要起作用,他要入定。大乘菩薩的定用,明心見性之後轉八識成四智,這個時候他的禪定作用沒有出入,就像大乘經上常講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法身菩薩已經能做到了,何況如來果地上,定用自在不可思議。
第五個,「常遍演法力」。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弘法利生,佛在經教上常常教導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為九法界眾生做如是的表演,得大自在,一點障礙都沒有。「常」,時間不間斷,「遍」,空間遍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眾生有感,佛菩薩能現,表演說法沒有障礙。這個果德我們如何修學?我們一定要發心,因地上修學,為度眾生。這個「度」,不能不講清楚講明白,說這個度,大家概念很模糊,換句話說,為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決定不能夠說辛苦,決定不能夠懈怠,一切時一切處,遇到有緣,馬上就要去做,特別是講求機會教學。這個現在人好懂,機會教育。抓住機會,絕不放棄機會,幫助他破迷開悟,果報上就能夠得「常遍演法力」。如果我們自己怕辛苦,心裡面懈怠懶散,這個果德就不能現前,由此可知,學習修行不能不精進。
第六句是講「德相降魔力」。這是我們常常提醒同修的,形象要好,形象能攝受眾生。諸佛如來,你看看為我們示現的是什麼樣的形象?法身菩薩,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示現的是出家相,文殊普賢示現在家相,彌勒菩薩我們今天供奉的是布袋和尚,我們細細觀察他現的是什麼樣的形象?我們應當學,那是我們的榜樣。在家居士,你們看看維摩詰現的是什麼形象?再看看近代,清末民初在家的大德不少,楊仁山居士、徐蔚如居士、江味農居士、夏蓮居居士,了不起的大德。楊仁山的學生,有在家、有出家的,成就的人很多,歐陽竟無尤其是傑出。最近的,在台灣李炳南老居士,在泰國高向如居士,都在那裡示現菩薩的形象,你仔細觀察他一生的行誼,那就是在家學佛的榜樣。這些在家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最後為我們示現都歸淨土,以身作則來勸導我們,為我們做示範。所以相好能降魔,是什麼相?真誠的相,降伏哪一類的魔?虛偽的魔,清淨的相降伏染污的魔,平等的相降伏貢高我慢的魔,慈悲的相降伏自私自利的魔。性德的對面就是魔。所以德相首先降伏自己煩惱魔、五陰魔,然後能降伏外面的天魔,就是降伏一切五欲六塵的誘惑。
第七個,「圓音遍徹力」。這是講講經說法的音聲,教化眾生的音聲,圓滿遍徹,十方世界九界眾生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要怎樣效法?怎樣學習?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菩薩念請的第五句:
【云何是諸佛力。】
在前面我們依「不思議品」裡面說廣大力這十種力,接著跟諸位介紹的是「大那羅延幢勇健法」,說十種力,我們說了七種,講到「圓音遍徹力」。這樁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跟一切大眾交往,言音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如何讓我們的言音全是佛法,換句話說,非佛法不開口,開口都是佛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看的是佛的經文,是佛的形象,聽的是說法的音聲,讓我們整個生活都遍融在佛法大海之中,用這個來修心,讓我們把凡心轉變成佛心,把凡夫的妄念變成佛的正念,自自然然你的音聲就能得到佛力加持。這要求加!
第八個,「心無障礙力」。我們今天說到心,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有障礙,佛的心沒有障礙,為什麼?永遠不會起心動念,永遠不再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沒有了,於是心性全體大用現前,我們常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究竟圓滿的相好,這三種圓滿現前。我們現在知道這其中的因果真相,佛說我們都有。我們為什麼不能現前?不能現前的原因是我們迷失了自性。怎麼迷的?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是障礙。佛把這三種障礙斷得乾乾淨淨,一絲毫都沒有了,所以他的心顯示出來是無障礙力。由此可知,煩惱我們都知道有,也知道很重,不能不斷,這不斷怎麼行!我們學佛同修,哪一個不想斷煩惱?心裡是真想斷煩惱,而煩惱是真的斷不了,什麼原因?日常生活,你要隨順煩惱,那怎麼行!你要想斷煩惱,你就不能隨順煩惱,貪瞋痴慢是煩惱,不要再隨順它了。
修行到底從哪裡修起?我常常勉勵我們同學們,從放下自私自利修起。因為你只要有自私自利這個執著存在,佛菩薩來都幫不上忙,為什麼?你肯定依舊是隨順煩惱習氣,煩惱是魔,換句話說,你脫離不了魔掌。你要常常想到《八大人覺經》上講的四種魔,第一個五陰魔,第二個煩惱魔。破魔從哪裡破起?從煩惱魔破起,所以你發心要斷煩惱,那是破魔。佛教給我們,用什麼方法斷煩惱?持戒。戒律裡所訂的東西,跟你的煩惱習氣完全相反,換句話說,戒行是我們自己的性德,是本有的,業障是本來無的。佛為菩薩提綱挈領的說,常講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性德,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具足的,本有的。六度,對面的對象那是業障,本來無的。你看布施對什麼?對貪欲、對慳吝。貪欲、慳吝,自性裡頭本來沒有,本來沒有是假的,假的當然可以斷掉,本來有的性德當然可以恢復,所以我們學著喜歡布施,喜歡放下。布施波羅蜜什麼時候圓滿?對於世出世法,貪欲的心斷掉了,沒有了,慳吝的心斷掉了,你布施波羅蜜圓滿了,是這麼個意思。
持戒守法是性德,你要不相信,你仔細觀察,兩三歲的小朋友,你教他守規矩,他真守,他真能做到,很容易做到。楊老師教小朋友有這個經驗,教他《弟子規》,他不但背得滾瓜爛熟,他句句落實,他做到。為什麼小朋友做到,大人做不到?小朋友煩惱輕,一提示,他的性德自然就流露出來。大人長年累月被煩惱侵蝕,自性透不出來。所以教學,不管是世法、出世法,都要從年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愈年輕愈好教。現在的人,十七、八歲之後難了,太難太難了,要到什麼時候?六十、七十,回頭了,他逐漸覺悟了,知道這一生造的業障不少,來生要墮三途,他著急了。所以現在我們傳播佛法,哪些人最容易接受?十歲以下的小朋友,六十以上的老人,這兩種人好度。一個是年輕人,煩惱輕,一個是老年人,他知道來日不多,而且知道一生造的罪業,來日將來必定去三途,他畏懼,回頭得快,回頭是岸。
我早年,這是在一九八三年,我在舊金山老人公寓裡面講經,我體會到了。那個老人公寓是猶太人辦的,辦得很好,居住在這一棟大樓裡面的老人有四百多戶,有許多都是單身的,少數是老夫妻住在裡面,都是退休的老人。這個老人院,他們叫「老人公寓」,它附設一個幼稚園,幼稚園的小朋友大概都是這些老人的孫子,我看到非常讚歎。這些老人,每天都會跟家人見個面。他的兒子媳婦去上班,把小孩送到幼稚園來,晚上下班,把小孩接回家去,每天跟老人都打個招呼,難得。小朋友下課會去敲他阿公阿婆的門,跟他玩個幾分鐘。老人對小孩很喜歡,時間長就討厭了。十分鐘,下面打鈴上課了,趕緊把他送下去上課,真好。所以,這個地方要是建個念佛堂,建個講堂,很難收效果。我彌陀村的概念,是從那裡生的。小孩跟老人確確實實是度化的對象,是佛法教學的當機者,用這兩面,就影響當中這一代:他的兒子、他的媳婦。老人學佛了,小孩學佛了,影響當中這一代。
這是我二十多年前在美國看到這個情形,我想到二十一世紀的佛教道場,應該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幾十年當中我到處都在宣揚,來傳播這個理念。我自己沒有能力去做,為什麼?我如果去做,就不能講經了。衡量一下,講經比做這個事情重要,為什麼?這些事情只要有人真正肯發心,一般人都能做,講經沒有人能做。講經這個事情,我們講最普通的話,經驗的累積,我畢竟是四十四年沒有離開講台。正如中國大陸茗山老和尚所說的,茗老在中國大陸對一些年輕法師常講,他說:「我們談到講經說法,我們比不上淨空法師,為什麼?人家幾十年沒間斷,而且是專業。我雖然講經,我又要管寺廟,又要傳戒,又有許許多多活動,不能專心。」這個話是正確的,發心講經弘法的人,你要想真的有一點成就,講得好,講得如法,要把世出世間的緣統統斷掉,專心,我們才能把這個事情辦好。又想作住持,又想作當家,又想做什麼會長,又要搞這些應酬,你分心太多,你怎麼能講得好?我們不是佛菩薩再來的,再來人行,他有智慧神通道力,我們沒有,完全這一生當中修學的,你要是不專,你怎麼能成就?
所以我勸導我們的同修同學,自己在這個時候,就要確定自己一生的方向路線:我是走弘法的路子?還是走護法的路子?要走護法的路子,那你就要學辦事,學應酬,來住持道場,你做道場裡面的執事。我們這邊建立的是淨宗學院,你就作院長、副院長,裡面所有一切執事,這是護法。護法,不是護這個道場,道場雖然要護,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護持在這個道場修行的人。哪些人?他們發心專門走弘法路子的這些人。道場所有一切設施都是為他們的,為他們服務,希望在這個地方發心弘法的這些大德們,沒有後顧之憂。衣食住行四事供養,我們都給你提供,讓你一點都不要操心,專心研究經教,將來在全世界各個地方講經說法,我們為你服務,我們全心全力照顧你。現在就要確定我們一生走哪一個路子,弘護的功德平等。佛在《大涅槃經》裡面說到,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為什麼?沒有護法,你想學弘法,沒有機緣。就跟世間求學一樣,你的學業成就,誰幫助你的?學校幫助你的,校長老師們幫助你的,那些是你的護法,沒有這些人護持,來協助,你成就不了。你成就之後,還離不開這些護法,為什麼?那些護法,作住持、作會長的,邀請你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他要不請你不邀請你,你就沒有這個機緣。一生都離不開護持的大德,我們一定要認清護法的大恩大德。
今天我們攝影棚裡面一些道具,這個貨櫃到達了,本來想馬上裝上,時間來不及,今天晚上他們會發心把它裝好,明天早晨講經,諸位就能看到新的背景。同時,我這一次在香港參觀西藏的一些佛像,非常名貴,這是國寶,有二十多件在香港展覽,非常難得,他們把這些珍貴的佛像,照像照下來,放大做成大張的,我向他們請了一套,大概有十幾二十張,現在統統都鑲成鏡框,我們懸掛在佛堂,掛在佛堂的兩邊。佛堂的正當中,我們供養的是本師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的兩邊,我們所供養的是李炳南老師、韓鍈護法,他們的照片比這個佛像還要大,比從西藏帶來的佛像還要大,這是我們特別強調知恩報恩。現在的世間人不懂得恩義,我們把對我有恩惠的人,跟一般佛像完全平等了,我自己深深相信,我這樣的做法,一切諸佛都鼓掌,我沒有做錯。
我教人,人在世間,要知道道德,要知道仁德、恩德。平常我常常教人,人與人之間,要懂得道義、仁義、情義、恩義,這是人道,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佛法。今天我們把這個基礎毀掉了,所以佛法沒有根。我在攝影棚裡面,坐下來講經之前,我還是要禮佛三拜,跟我在講堂裡面講經沒有兩樣。我拜佛也許跟諸位不一樣,我第一拜是拜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南無本師阿彌陀如來,第三拜南無本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我的本師。第四拜南無老師護法菩薩。教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李炳南居士、方東美居士(方東美最後也皈依了,他皈依廣欽老法師),護法:韓鍈菩薩。最後一拜,是拜九法界一切尊神。我知道這些神眾也跟我們一起在學習,熱心護持道場,弘護正法。我升座下座,我都禮拜,要把自己煩惱習氣淘汰盡,要求契入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法界是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第九句,「法身微密力」。這一句的意思很深,我們很不容易理解,細說等到講到第四十七卷經,就是講到「不思議法品」,再跟諸位每一條我都會詳細的來報告,與我們修持關係太密切,我們所修、所求、所證,不能不知道。末後一句,「具足行智力」。行是講行門,包括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境界深廣沒有邊際。佛在這個經裡面講,這十種力,每一種力義理都說不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更重要的是要學習,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受用。再看下面第六句:
【云何是諸佛無所畏。】
無畏就是沒有恐怖,沒有畏懼。「離世間品」裡面講有十種,通常我們講四種,四無畏。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提到,我們把「離世間品」這十種無畏的名稱,略略的提一提。第一種,「聞持無畏」。這個不容易。我們現在在聽經,有些人不敢聽經,為什麼?聽不懂,怕別人見笑。有些人不敢入佛門,為什麼?感覺得自己造的業障很重,怕見佛菩薩。實在講,這種人可度,為什麼?他還有良心,他知道自己做錯事情,不敢見大人,善根還沒有滅。我們一定要幫助他,遇到他,說佛大慈大悲,特別要給他講,佛在經上常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讓他敢入佛門,讓他漸漸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誨。所以,我們遇到這些都是機緣。聽經不要怕人見笑,聽不懂沒有關係,哪有人一遍就聽懂?一遍聽懂,他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那是多生多劫修學佛法,根性已經成熟了,我們不可能。李老師常常在聊天的時候,給我們學生談起,學經學得很順利,好像沒有太大的困難,講經也還講得不錯,老師在下面聽聽也很滿意,這些人不是一生的善根,過去生中可能有好幾生,都是發心講經說法的,非常可能這些在家的居士前生是出家人,講經說法的出家人,這一生又來了,來了沒有機緣出家,以居士身弘法利生,或者他能觀機,以出家身分弘法利生不如在家方便。李老師常給我們講,我們兩個在一起他就提過好幾次,多生多劫的善根,不是一生就能有這樣殊勝的成就,這不可能。所以不怕,我們要累積善因,生生世世發心學習,一世比一世殊勝,這肯定的。發這種心,必定得佛力加持,前面給諸位報告過,「云何是諸佛加持」。
第二,「辯才無畏」。辯才無畏,最重要的是不怕別人來問難。有人提出問題,我們答不出來,感覺得很難為情。這樁事情要發心,真的要求三寶加持。而且我們面對一切提問題的人,不要害怕,不要恐懼,縱然問到我們答不出來,也沒關係,孔老夫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做學問良好的態度,決定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那你就犯過失了。天下之大,事物之繁,我是凡夫,哪裡能盡知?就是佛法,浩如煙海,我也沒有把三藏十二部統統都念通,不可能,我知道的很有限。人家來問我,我盡我的能力為你解答,幫助你。我解答不了,希望你另外去參訪高人。自己總是要謙虛,這樣就對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
第三種,「二空無畏」。二空是人空、法空,不會佛講人空法空自己感覺到恐怖。一切都空,那怎麼辦?我學佛,學了有什麼用處?空義,實實在在講不容易體會,果然能體會得到,好!為什麼?你不會在乎妄念,妄念再多你也不會感到恐怖。為什麼?妄念性空,放到一邊,根本不要理它,時間久了,你心完全在正念正道上,妄想煩惱習氣不要斷,自自然然就沒有了,這是大乘法裡面斷煩惱、開智慧、證菩提的妙法。妄想分別執著,你斷它幹什麼?你作意去斷它,你又加了一個妄想,別理它就算了。初學的人,妄想雜念多,一個念頭一個念頭起,不理它就好了,把我們全部精神集中在佛號上,專念阿彌陀佛。初學的人,一面念佛,妄想一面起,不要緊,沒有關係,只照顧佛號,不要去理會妄想,這樣去念佛有個兩三年的功夫,自自然然你會感覺到妄想少了,佛號功夫漸漸得力。時間愈久,效果愈顯著,對二空無畏,對於《般若經》上講的,你不害怕了。
第四,「威儀無缺無畏」。這是我們講儀表。我們跟大眾接觸的時候,儀表非常重要,特別是出家眾。出家眾在大庭廣眾之下,大威德長者在一起,就感覺得坐立不安,不知道怎麼坐好,手不曉得放在哪裡好,這是什麼?平常不注重修養,不懂威儀。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不能不講究。這個書今天找出來了,是悟道法師那個地方新印的,今天發給我們學院每一個出家人都拿一冊,在家同學也可以學,只要是常住在這個道場,每一個人都要拿一冊。悟行法師常常在外面講經,我們請他在學院把《沙彌律儀增註》講一遍,在我們這個地方講一遍給大家聽,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這個經在佛經裡面,佛經有四種:教、理、行、果,這個經是行經,行經讓悟行法師來講,這裡頭有感應的,一定要做到,要是不能夠落實,你就不是個出家人了。特別要著重威儀無缺,我們對得起世尊,對得起父母,對得起護法施主。如果這一部行經不能落實,那就真的披毛戴角還,我們出家就真的錯了。所以道場一定要有道風,要有學風,這是屬於道風。
今天我們的道場,每天在這裡有四個小時講《華嚴》,學風。講究威儀,著重戒律,我們的戒律就著重在沙彌十戒與十善業道,我們專修這個,這是我們道場的道風。同學們,你們或者是專攻《無量壽經》,或者是專攻《阿彌陀經》,專攻《地藏菩薩本願經》,或者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都是屬於學風。等我們道場工程一切完工,我們要分組。道風是一致的,學風分組,喜歡專攻哪一部經的人,成立一個小組,這個小組將來居住是一棟房子。所以到那個時候,我們居住的房舍要重新分配。你住的這個房舍裡面都有客堂,那個小客廳就做為你們自己這個小組裡面的教室,你們自己選一個組長,專修專弘。我們的行門,每天八個小時念佛,在念佛堂共修。解門各人分組,但是每天一定有一堂是公開對大眾講演的。現在逐漸從外地來參學的同修多了,他們到這邊參學,你們要拿出東西供養他們。拿什麼供養?上台講經給他們聽。你學《無量壽經》的,你就講《無量壽經》,學《地藏經》的講《地藏經》,我們把課程安排好,把自己的修學成績拿出來供養大眾,報施主恩,報護法恩。我們修學的期間,我不敢採取像祖師大德盡形壽,但是我要求九年,你在這個地方學九年,九年之後你下山,你到各個地方去弘法利生,如果有緣你也可以建立道場,我們採取這個方法。所以威儀要注重,不能夠欠缺。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38:4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