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0二卷) 2001/11/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02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普賢菩薩別顯十門第七句:
【有解脫門,名一念中現三世劫成壞事。】
清涼大師註解「時隨法融」,時是我們今天講的時間,法是我們講的空間。他說「令三世劫」,劫是很長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劫當中,在這個大時間的當中,整個宇宙會有許許多多的變化,佛經裡面講的成住壞空;這個現象現代天文學家已經觀察到相當的詳細,確確實實每天幾乎都可以發現有新的星球誕生,老的星球消失了。星球的誕生跟消失,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世界的成住壞空,真正說明了「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他說,「一念當中能現,無所障礙」,然而「事通能所」,能是能成、能壞,所是所成、所壞。能成能壞,實在講就是緣聚緣散。緣聚,世界相現前;緣散,這個相就消失。這個緣就是講的地水火風四大,我們知道地水火風是代表基本的物質。所以《金剛經》上說,「世界是一合相」,就是這種基本物質組合的,仔細分析,到最後都是一樣的。
你能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把物質的世界就看平等了,物質世界裡面絕對沒有貴賤。換句話說,金剛鑽黃金跟沙石糞土,價值完全是相等的;平等真法界,一切都平等,世間人把它搞成不平等,以為有貴有賤,實際上是平等的。由此可知,對於一切人事物,你看成哪個貴重、哪個賤,那是你的虛妄分別執著,絕對不是事實,事實是平等的。佛經裡頭,時時刻刻顯示出事實真相。所成所壞就是天地萬物,大我們今天講到太空星系,小講到微塵,所成所壞。時間跟空間是一不是二,經上跟我們這樣說的。時空是圓融的,不能分割的,現在科學家把時間跟空間對立,我們現在生活在三度空間,加上時間,就變成四度空間。所以經文這一句,就是講現代的太空物理、量子力學,現代的科學走向這兩個極端。這兩端,在世間法科學家裡面還圓不過來;佛法已經圓融了,這個圓融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非常遺憾的是近代這些大科學家,他們真的是人中絕頂聰明之人,可惜沒有聞到佛法,沒有接觸到《華嚴經》;他要接觸,我相信這個科學技術一定會大幅度的提升,有助於科技的進步。
這一節經文,我們要怎樣學習?如何落實到我們現前生活?這是觀念上的問題。觀念對我們修持,是有一定的影響。觀念正確,這是看破,你才能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放下,把錯誤的行為改正過來,所以它很重要。世間人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產生無量無邊的錯誤觀念。這是一切錯誤觀念裡面基本的錯誤觀念,不知道時空的真相。時間決定是隨空間的,空間跟時間決定是分不開的。時間跟空間到底有沒有?它的真相如何?說實在話,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你要說有,它沒有體性;你要說無,九法界眾生確實他有這個感受。所以這兩樁事情,在法相唯識宗裡面,天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排列在不相應行法,它是什麼樣的性質,大致上我們可以能理解了。不相應行法,也就是說它不是心法,與心法不相應;它也不是心所法,與心所法也不相應;它也不是色法,它不是物質,所以與色法也不相應。但是它是從心、心所、色法裡面變現出一種抽象概念。不相應行法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抽象概念,它不是事實,所以你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你要是迷了,它會產生障礙;你要是覺悟了,它沒事情。迷悟重要!
對於一切法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事事無礙;事事無礙,你過的是諸佛如來的生活。給諸位說,理事無礙,你過的是菩薩生活;事事無礙,普賢菩薩諸佛如來,你過他們的生活。過他們的生活,你就成了佛,你就成了菩薩,你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同一個境界,世出世間一切問題,全都解決了,沒事了。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來表演的、來示現的,來幫助眾生覺悟的。所以佛法在世間,確確實實就一句話,破迷開悟,以無量種種方便,就是一樁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我們在前面,把這意思可以說看得很清楚很明顯,我們如果要走這一條路子,修普賢行。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修淨土的人都是修普賢行的。現在你就修普賢行,你念佛往生淨土,果報多數都在實報莊嚴土;不是修普賢行的,念佛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
《無量壽經》經文一開端,第一句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我們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的世界,我們不能搞錯了。到了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現在不知道修,生凡聖同居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聽彌陀、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說法,個個都修普賢行,我們要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現在在這個世間就修普賢行,你往生的品位一定高超。《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是《無量壽經》的廣說,佛教名詞用廣說,我們現在一般講細說;反過來看,《無量壽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略說、簡介,真的它是同一部。所以《華嚴》具足十玄門,《無量壽經》也具足十玄門,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面就介紹得很清楚。這一句,近代科學的進展,對於我們理解這一段經文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一念中現三世劫成壞事』,念劫圓融。「一念」這時間很短,「三世劫」時間很長,一念當中圓滿具足三世劫的事情。這個一念沒有展開,三世劫也沒有把它縮短,為什麼?一念稱性,三世劫也稱性,真性裡面沒有大小,真性裡面沒有廣狹,真性裡頭沒有來去,那是真的!由此可知,遠近、長短、來去、廣狹,是眾生錯誤的妄想分別執著;如來境界裡面、法身菩薩境界裡面,了不可得,沒有這些東西。因此這些東西我們了解它真相之後,再不放在心上;不了解,你心裡頭常常有這個影子,這個影子對你造成障礙,有時候還幫助你生起煩惱,引起你的煩惱,我們不能不曉得。
念劫圓融,小大相入,這是今天科學都沒有辦法理解的。科學家雖然聰明,用的是意識心,用的是分別心,分別執著妄想,絕對見不到事實真相;真相就是真如自性,見不到。必須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大白。所以他們只能夠測驗到一個彷彿,沒有辦法了解真實,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有了佛法的基礎,我們再看今天科學裡面的成就,你的看法當然不一樣,你知道科學家他觀測到哪一個程度,淺深廣狹一接觸就明瞭。但是要記住,「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永遠記住「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六祖所說的「合掌令歡喜」,這就對了,這就是你真正在這裡示現教化眾生。他如果學佛,他到達某一個程度,你幫助他提升,那是正確的。第八句:
【有解脫門,名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各入自境界。】
菩薩這有大有小,小菩薩諸位同修現在都是,無論你們是出家在家,受了菩薩戒,受了菩薩戒就是小菩薩,名字菩薩。為什麼?菩薩的心沒有發,菩薩的行沒做。天台大師「六即」裡面,你是名字即菩薩,你這個地位是有名無實,也不錯了,沾上一點名。可是總得要名實相副,那就要發菩薩心,行菩薩道。這個道就是路,要走菩薩的道路,發菩薩的心。菩薩是什麼心?世尊在經教裡面常常給我們講,菩薩是六度心。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給諸位說,發六度心是觀行即菩薩、相似即菩薩;如果發菩提心,那就要加上一個「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菩提心一發,在《華嚴經》裡面的地位圓教初住,出了三界。換句話說,在六道、在十法界裡面作菩薩,是屬於觀行位菩薩、相似位菩薩;六道裡面是觀行,四聖法界裡頭是相似。
觀行位的菩薩我們要真幹,所以不能沒有六度心。我們的心安住在哪裡?安住在布施。布施這是總說,布施什麼?一般經論上給我們講的布施財、法、無畏;今天我們在此地華嚴會上講,我們不是這個說法,布施九法界眾生菩薩形象,這三種布施都包括在其中了。我要做出最好的榜樣,菩薩的樣子,給九法界眾生來看,我身做這個樣子,這就是布施。身體是內財,屬於財布施;樣子是法,把菩薩的法,我做出樣子出來給你看,這就是法布施。九法界眾生看到了,體會得了,看清楚明白了,覺悟了,來向你學習了,無畏布施在其中。這真正叫行菩薩道,所以你要發這個心,布施是這個意思。
第二、你要有持戒心。持戒是什麼意思?持戒是如法。做什麼樣的示現,一定如法,一般講守法,你示現得很像。你示現一個菩薩,你很像菩薩;你示現一個羅漢,你很像羅漢;你示現一個出家人,很像出家人,出家人的戒條,出家人的威儀,你都表演出來了。你示現是個國王,這在家學佛的,很像一個國王,好國王,愛護人民,教化人民;儒家講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國王的職責就是這三樁事情。君,你是一個好的領導;親,你是好父母,你把你所領導的人,都看作是你的子女,你那麼樣的愛護他,那麼樣的照顧他,親情;作之師,你把你所領導的這些人,都看作自己的學生,認真努力教導他,把他的品德、智慧、能力向上提升。好領導人,你做得像,菩薩國王;你是經商,你開一個店,做個老闆,商人菩薩,商主,你把菩薩六波羅蜜、四攝法,統統落實在你商店上、落實在你事業上。無論在家出家,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分,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你是同樣生活裡面的模範,同一個行業裡面的典型,這叫行菩薩道。所以菩薩根性不一樣,就是我們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也不一樣。到這個世間來了,我們得的身體不一樣,所生在的國土不一樣,族群不一樣,生活背景不一樣,文化程度不一樣,差別太多太多了。所以佛要用無量法門,度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你們看看,示現就是做榜樣,就是示現一個好的樣子,幫助一切眾生契入他自己的境界。
這一句話裡面含義非常廣。他是初學的菩薩,他所希求的,因為他的目光短淺,你問他求什麼?他只求世間的富貴,家人平安,事業順利,升官發財,他求的是這些。試問菩薩幫不幫助他達到?幫助他,滿他的願。菩薩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是滿足他當中幫助他開智慧,提升他的境界。他想得世間榮華富貴,菩薩會讓他這一生得到,來生還得到,後生還不失去,這是佛法,「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讓他在這裡面滿足了,然後再告訴他,還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你想不想要?人間富貴比不上天上,欲界天的富貴超過人間太多太多了!欲界天有六層,一層比一層殊勝,你想不想得到?你要想,再告訴你方法。到了欲界天頂,他化自在天,菩薩再告訴你,還有比你這個更殊勝的,色界四禪十八天。你必須到這個境界,你才會希求上面這一層,漸漸引導你覺悟,覺悟就是佛道,引導你入佛門。這什麼意思?引導你覺悟。特別是對於現代的社會,因為大家都把佛教看作迷信、看作宗教,不願意涉獵,這造成很大的障礙;因此我們對於現代人,盡量避免用佛教的名詞術語,讓他容易接受。我們講的是幫助他覺悟,這就是接引他入佛門。入佛門幹什麼?覺悟,破迷開悟。佛門就是這麼一個門,破迷開悟之門。我們自己要清楚,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自己不覺悟,如何能幫助別人覺悟!
怎樣才能覺悟?信解行證,證就覺悟。由此可知,你要是能把你所信、所解的落實,行是落實,生活裡面做到了,工作裡頭也做到了,你就能證得。這個證是什麼?悟了,覺了,不再迷了。這是我們現前的一些菩薩,小菩薩,這不是大菩薩;到高級的菩薩,超越六道,從觀行位到相似位了,換句話說,見思煩惱斷了。現在我們勸人家斷見思煩惱,辦不到,他說你胡說八道,他不能接受;他在煩惱裡面迷得太深,你叫他丟掉,不可能!要隨順他,他有貪心,隨順他的貪心;他有瞋恚,隨順他的瞋恚。這是高度的智慧,這是高度的藝術。我雖然隨順,但是絕不沾染,也就是外表我完全隨順,內裡心地一塵不染,這是我們行菩薩道。我們隨順,也起貪瞋痴慢,那就糟了,那就墮落了;唯有我們自己隨順而清淨,在隨順裡面修純善純淨,我們肯定有能力幫助眾生回頭。
如果我們自己的行持,夾雜著不善不淨,那要提防墮落,這個防範真是防不勝防,那才叫菩提道上的險道。所以這個菩薩道,中下根性的人確實得一步一步的往上提升。一步登天不可能,人都想走捷徑,欲速則不達。我們無量劫來,到今天還落到這種地步,大概也是過去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求升反墜,求快速反而延遲。這是什麼原因?這是不能守法,不守規矩,就是六度心裡頭持戒沒有了。一定要守法,守誰的法?守老師的法。我們跟哪個人學,一定守那個人的法,這是做學生的道理。不聽老師的教誨,你何必跟他學?毫無意義。
我過去學佛,跟方東美先生學,我聽他的,他接引我入佛門;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老人家圓寂了,我聽他的教誨,奠定以後學佛的基礎。大師圓寂之後,隔了一年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李老師傳授給我的,我聽他老人家的。最近這一兩年,台灣跟中國有許多法師提出反對的意見;曾經有不少人來問過我,我說:他們懷疑,他們反對,我不懷疑,我不反對。為什麼?老師傳授給我,我相信老師。如果我聽他們的話,把這個會集本放下,改學別的本子,我不變成背師叛道了嗎?這個罪名,阿鼻地獄!他們可以胡作妄為,我不可以,我要守法,六波羅蜜裡頭我要持戒。
所以這個經我講了十一遍,我們把《華嚴經》講圓滿之後,還要講,再講決定更殊勝,跟前面這十遍會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入華嚴境界了!我把《無量壽經》做為《華嚴》、《法華》、《楞嚴》的總結,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真的是學佛的捷徑,但是它的確是易行而難信。如果對於我們現前這一科的經文,你要是通達明瞭,對於會集本的疑惑煙消雲散,你就沒有了。為什麼?你那些疑惑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你要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經上講的,微塵剎土都是諸佛如來示現,都是普賢菩薩的善巧方便,還有什麼問題?不但會集本沒有問題,說老實話,今天我們拿其他宗教的經典,我來講《新舊約聖經》,我來講《古蘭經》,你聽了都能成無上道。為什麼?是一不是二。方法儀式不一樣,道理是一樣的,殊途同歸。
佛法裡面講的無量法門,就包括所有一切宗教,包括所有一切學術,一個都不漏。不但包括我們這個人世間,包括九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才叫無上甚深微妙法。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同,那不微妙;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學術,到佛法這裡來全都融通了,這才叫微妙。所以『各入自境界』,這是教初學,中下根性的,得按部就班。我們不能沒有持戒的心,持戒跟諸位說,就是守法、守規矩,遵守老師教誨,要有這個心。不能沒有耐心,耐心是忍辱,我們不講名詞,大家就更容易懂。六波羅蜜,菩薩這六個綱領,第一個布施,我們不要講布施,講樹立形象,做社會一切眾生的好榜樣,這個大家容易懂,布施真的就是這個意思。持戒咱們不講持戒,講守法,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
老師是過來人,我們跟他學,我們肯定他的智慧、肯定他的德行,他真心教我,他不會欺騙我,我們學習要有耐心。忍辱是耐心。精進是進步,我們要求進步,不但不可以退轉,原地踏步已經錯了。「學問之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己要想方法幫助自己進步。我在過去,我用的方法是用講台幫助我進步,為什麼?天天要講經,天天上講台,你要沒有充分準備,你怎麼行!我前面十年,這真的是很大的幫助。初出來講經,頭一年,講一個小時要用二十個小時準備;到第二年,講一個小時,十個小時準備就夠了;到第三年,講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預備就夠了;到第四年,可以一比一了,我講一個小時,只需要一個小時準備。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比較輕鬆、比較自在了,我一天準備四個小時,可以講四天;我兩天八個小時準備,可以講一個星期,愈來愈自在。十年之後,跟諸位說,一個小時準備,至少可以講四個小時。從這個地方看到進步,禪定、智慧都在其中,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行。
「同生眾,普賢菩薩別顯十門」,第八句:
【有解脫門,名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各入自境界。】
這一段雖然在前面講過,特別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是凡夫位,是學普賢菩薩,真正發心學就是觀行位,觀行位我說過了。佛在許多經典上告訴我們,佛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那我們要發六度心,六度心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後面兩條還是要說出來。為什麼?真的很重要,我想省略還是省不了,在此地做一個小小的補充。禪定,我們也不要用禪定的這個名詞,用什麼?自己要能拿得定主意,要能做得了主宰,我在修行這個道路上,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就是禪定功夫。我跟這個老師,這個老師確實真的是好老師,如果有人對我們老師批評毀謗,說有更高明的人,我們心裡聽了,會不會動搖?如果動搖,沒有定功,精進就談不上。不能輕易去換一個老師,不可以!更不可以輕易去換一個法門。如果要親近更高明的老師,什麼人指導?我的老師來指導,這個行!我在李老師會下學了幾年,李老師給我介紹一個更高明的老師,什麼人?他的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已經不在世,如何跟他學?勸我做印光法師的私淑弟子,這個正確。
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親近另外一個老師,一定要問問老師,老師的意思如何?老師的看法如何?老師的心地清淨平等,決沒有私心,如果那個人確實比老師高,他會介紹你去,這真善知識;如果障礙你,只有我這個門高,他還不如我,這不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的態度不是如此的。所以我們看善財五十三參,他親近很多老師,都是老師介紹的。剛剛出去參學,吉祥雲比丘是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推薦的,介紹他:「你到那邊去參學」;那邊參學圓滿,吉祥雲比丘介紹他去參訪海雲比丘;海雲比丘那裡參訪完之後,海雲介紹他參訪妙住比丘。你看看,老師直接介紹,這是正確的;不是老師介紹的,外面人介紹的,那就錯了,那個不能聽。學一家之言,老師對你負責任。你要是沒有定功,就是你自己做不了主宰,道聽途說,輕易改變你修學的法門,輕易換老師,你將來的結果是一事無成。為什麼?真正善知識不會接受你的,你想想為什麼?你背師叛道!你能夠違背你的老師,你將來,譬如說你跟我學,你將來也會違背我,我怎麼肯收你這個學生?真正好老師收學生,也要把學生過去的根底搞清楚搞明白,不是隨隨便便就接受的。
我親近方東美先生,確實沒有人介紹,是我自己寫信,我自己作的文章,先寄給他看,自己介紹自己。承蒙他接見我,見了面之後,我的態度誠懇,我對他非常敬佩、非常仰慕,這老師看出來了。收學生收什麼樣學生?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雖然沒有十分誠敬,大概七八分的誠敬是有,老師接受。我接觸佛法之後,親近章嘉大師,是清朝末年一位王宮大人明親王他介紹的。我跟他是鄰居,我們常常在一塊兒聊天談佛法。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朱老跟我的緣很深,了解很清楚,朱老跟李老是老朋友,也是老同參。一個真正善知識想收一個學生,哪有那麼容易?緣要具足;緣不具足,不行。
所以你們大家要問,我有沒有學生?我今天一個學生都沒有。我的學生是培訓班的學生,培訓班是李木源居士的學生,這個要知道。他是培訓班的主任,學生是他招的,他請我去教。他是校長,我是教員。是他的學生,對我來講,算是半個學生,要知道這當中的道理。所以我跟章嘉大師有師生之義,跟李炳南老居士有師生之義,一生不能違背;老師的後人、老師的家屬,我們做學生的,盡形壽有義務照顧,這是中國的古禮。對父母一生孝養,對老師也是一生孝養。老師的家屬、老師的兒女,跟我們的關係就是兄弟姊妹關係一樣,是一生的關係,時時刻刻要照顧。現在這個社會風氣敗壞,倫理道德沒有了,我們更要做出好的榜樣給社會看。我是盡心盡力想在中國大陸給老師建紀念堂,我親近他老人家,是在他自己創辦的慈光圖書館,所以我也很希望將來有機緣,在大陸各地辦慈光圖書館,那就是李老師的紀念堂;辦明倫書院,弘揚儒教。我親近他,他不僅教我佛也教我儒,我們儒跟佛是同時學習的。我現在都是等機緣,有這個機會我立刻就做。
學成之後,要沒有得力的護法也不行,你學了之後無用武之地。我得到韓瑛居士三十年的護持,她對我的這個恩德不亞於老師。沒有這三十年的講台,我們怎麼可能有成就?所以我念念不忘給她做紀念館。現在我們在澳洲、在古晉,緣成熟了;古晉我們有四個紀念堂,方東美先生紀念堂,章嘉大師紀念堂,李炳南居士紀念堂,韓瑛居士紀念堂。我們要做出形象給人看,知恩報恩,不可以忘恩負義,不可以狂妄自大,自以為了不起。你有什麼了不起?老師教你的。所以絕對不會被外面謠言毀謗而障礙,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不為它所動搖,這叫禪定波羅蜜。
最後是智慧,對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因果更清楚、更透徹,絕對不會做違背因果的事情;我們這一生,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前途一片光明。我常常講,這不是自讚毀他,前途是金色光明,自己先要做到一塵不染,念念為眾生,念念為正法,沒有絲毫念頭是為自己的。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一切眾生活的,為正法久住活在這個世間,自己沒有了,自己跟宇宙、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融成一體了,哪有自己!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剎土眾生是自己的身,以四攝六度之行,樹立普賢的形象,這是初步,我們現在能做得到的。但是絕對不是說到這裡就滿足了,不斷向上提升。我們提升的方法,決定遵守普賢菩薩教誨。普賢是我們的老師,他教導我們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以自己日常修積的功德,斷惡修善、點點滴滴淨業善業,迴向西方,莊嚴淨土,這一生當中就很可能有圓滿的成就。第九句:
【有解脫門,名能以神通力化現種種身遍無邊法界。】
清涼大師註,「如來身,體同虛空,用周法界。」我們從這一句裡面細細去體會。我曾經跟同學們講過,不只一遍,希望同學們真正要學習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是體、是性,是能現能變;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都是所現所變。心性不可思議,心性所現的種種相分也是不可思議,心性的作用更不可思議,普賢菩薩在此地一語道破,我們要能體會得到。『神通力』是性德,佛在大經上講,是我們自性本具無量的德能。佛把這個無量德能分為三種,就是三大類:第一個是「法身德」,第二個是「般若德」,第三個是「解脫德」,這三德。三德各個具足常樂我淨;法身具足常樂我淨,般若也具足常樂我淨,解脫也具足常樂我淨。這一句是從法身說的;神通,就是般若解脫。
『化現種種身遍無邊法界』,「種種身」是指什麼?虛空是種種身,法界是種種身,剎土是種種身,眾生是種種身;換句話說,就是自性的相分,自性相分在大乘經裡面一般稱之為一真法界。那麼又講到十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的?給諸位說,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那為什麼叫十法界?迷失自性的人,看一真法界看錯了,就變成十法界了。這個話怕同修們還不太容易體會,很難懂,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們把一真法界比喻作眼前的境界,把佛菩薩比喻一個明亮的好眼睛,我們睜開眼睛看到這個大千世界,這叫一真法界。那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是什麼樣的?十法界菩薩好比是戴眼鏡的,隔了一層玻璃,也看到這個,很清楚,但是總是會變一點形,不是那麼真。為什麼?那個玻璃有光度。四聖法界就像這樣的,看的是相似的境界,不是真實的,把真實的變成相似。六道凡夫,那麻煩大了,戴上有色眼鏡,天人好比戴一個黃色的眼鏡,看到外面境界全是黃色的;人道好比戴上一個遮太陽的藍色眼鏡,看到外面一片都是藍色;三惡道的眾生好比戴上黑色眼鏡,戴上去之後看到外頭就像煙霧濛濛。外面的境界相,絕不隨他那個眼鏡有什麼差別。
給諸位說,外面境界相真的是一真法界,可是我們今天看的時候不是的,我們今天是眼睛出了問題,我們戴上什麼樣的眼鏡?說實在的話,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副眼鏡我們統統都戴上了。六道凡夫,我們戴上這三副眼鏡;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把那個執著的眼鏡拿掉了,他不執著,但是他還有兩副眼鏡,哪兩副?妄想、分別。到一真法界的菩薩,給諸位說,他戴一副眼鏡,他只有妄想,分別也沒有了;到什麼時候,這一副眼鏡拿掉,總不戴了?成佛,我們今天講如來果地,那看得真清楚。再其次的是普賢菩薩,等覺普賢菩薩跟如來果地所證得的完全相同,他們不戴了,他們看到法界是一真,唯心所現。我們也看到跟他們同樣境界,但是我們戴上三副眼鏡,這個問題嚴重,戴上黃色的,戴上藍色的,戴上黑色的。你們想想,三副眼鏡戴上看這外面境界相是什麼?絕對不是說,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在兩個地方,錯了,一個地方。所以法界原本就是一真,從來也沒有變更過,你為什麼搞得這樣?怪你自己,不能怪別人。
所以我們要學佛,不是學別的,恢復自己本能而已;宗門裡面所說的,沒有別的,恢復自家本來面目而已。本來面目是佛,用什麼方法恢復?普賢行。普賢行裡頭,頭一個要知道拓開心量,你要認識你自己的真心,這是頭一個條件。自己的真心是周遍法界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今天心量很小,不能容人,錯了!我們從這裡改,改心,先改這個心。改著能包容,能夠遍容九法界一切眾生,這要在事上去練。這個蚊子咬你一口,你很歡喜,不趕牠走,你能容牠,你在這裡修菩薩道,布施給牠。釋迦牟尼佛因地當中行菩薩道,割肉餵鷹,看到那個老鷹找不到東西吃,很可憐,自己割肉餵老鷹。蚊子很可憐,牠也很飢餓,牠吃你一點點血液,牠來了,供養牠,正是修布施供養,跟牠結個善緣。一巴掌打死了,跟牠結冤仇了,冤冤相報;將來牠作人,我們變成蚊子,墮在畜生道當蚊子,我們去叮他的時候,他也一巴掌打死你。冤冤相報的事情不能做,今天覺悟了,我欠別人的要還,一定要還清楚;別人欠我的,不要了,這個心多自在、多開闊!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佛在《八大人覺經》上教導我們的,拓開心量從這個地方下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做錯事情,做天大的錯事,我們要原諒他,不要把他的過失放在心上;對於造作惡業的人、無惡不作的人,也不必去責怪他,不討厭他,還是誠心誠意、歡歡喜喜的接待,只要你肯接近我,我一定真誠對待你。我要把從前這些毛病習氣徹底改過來,惡人不可以嫌棄,嫌棄不是教學。佛法是教育,應當怎麼樣?感化他,把惡人變作善人,把壞人變成好人,教育成功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要常常記到經訓,幫助人,成就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世間作惡多端的人,他到底是真的作惡,還是故意表演像唱戲一樣,裝的作惡?我們不知道,我們是肉眼凡夫。哪一天你的天眼開了,你的慧眼開了,法眼開了,可能你看到許許多多在那裡作惡多端的那些人,都是大菩薩諸佛如來示現。他為什麼作斯示現?幫助眾生,他來教學。所有一切示現,總不外乎兩方面的效果,一個是幫助眾生消業障,一個是幫助眾生提升境界。我們在《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甘露火王的瞋恚,勝熱婆羅門的愚痴,伐蘇蜜多女的貪愛,這三個人示現的是貪瞋痴。為什麼用這個手段來接引、接觸眾生?替他消業障。甘露火王見到人就是打人罵人,給他刑罰受,消除眾生的業障,菩薩的慈悲心;就像父母教育兒女一樣,兒女做錯事情了,罵他、打他、罰他,讓他回頭,讓他覺悟,消他業障。佛菩薩做如是示現,很多!我們要懂得,要歡喜接受。
別人毀謗我們,我們曉得他是菩薩,他來替我消業障的,我歡喜忍受,我感恩他;他要聽到了,諷刺你:「我是真的罵他,你看他不要臉,他還臉上貼金,他還說感激我。」我們聽了怎麼樣?更恭敬、更順承,我的業障還深重,還沒有消完。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我們對他更尊敬、更順從,他就被你感化了,他知道你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他是不是菩薩?我們心目當中他是菩薩,他就是菩薩,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想他是佛,他就是佛。其實一真法界裡頭「無佛無眾生」,佛跟眾生這個名字都沒有,那是不思議的境界,這裡頭意思很深很深!十法界裡面才有佛有眾生,告訴你,一真法界裡頭「無佛無眾生」。平等法界,無自無他,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完全性相圓融。心性遍虛空法界,形相也遍虛空法界;智慧遍虛空法界,德能、相好也遍虛空法界。
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才顯示出來。這是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示現證無上正等正覺,示現成佛,二七日中把他所證的境界全部說出來,這個經定中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的分量有多大?龍樹菩薩在大龍菩薩的藏經樓裡面看到的,或者我們今天講圖書館,他那個圖書館裡面看到的,「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佛的這個能力不可思議,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證明。念劫圓融,前面說「一念中現三世劫成壞事」,佛有能力在一念中示現果地上大圓滿的境界。佛以一音能演說大圓滿,何況還二七日中說出這麼一部大經。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帶出來的,說老實話,是這部大經的題目、目錄。我們現在所讀的《華嚴經》不是全文,全文有十萬偈,傳到中國來大概是一半。《八十華嚴》四萬五千偈,距離一半還差五千偈;但是後來《四十華嚴》到中國來,《四十華嚴》是完整的,所以合起來差不多是一半。現在原文喪失、失傳了,《華嚴經》最完整的本子是中文譯本,這最豐富的,比起龍樹菩薩當年所傳的,還缺一半。這是我們看到佛現無邊身,我們要學習,一定要把心量拓開,把身量拓開。心量不拓開,身的量拓不開;心量拓開,身量也能拓開,境隨心轉。第十句:
【有解脫門,名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次第門,入一切智廣大方便。】
清涼大師註解,這一句「攝因成果」,「菩薩修行法次第門」是因,「一切智」是果;「妙音宣此,故云顯示」。大師說,「此亦別釋,標中第二句」,就是總的裡面第二句「入如來功德海」。你看看別顯,不離前面兩句的總綱。前面兩句總綱第一句是講「不思議是法體」,就是真如自性;第二句是講「入如來功德海」,顯示出法體的功能。這一句照應前面。『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次第門』,菩薩很多,法門無量,但是無量法門裡面有個總綱、總原則,那就是四攝六度,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瞭。
四攝六度,如果我們用天台家的講法,菩薩有藏通別圓,這就四大類;如果就華嚴本宗的說法,有小、始、終、頓、圓,五類的菩薩,五類菩薩所修行的綱目都是四攝六度。四攝六度每一條裡面的境界淺深廣狹各個不同,這是大分。如果細分,每一個綱裡頭又有別目。譬如我們講藏教,藏教是小乘,小乘裡面分的宗派很繁多,每一個宗派依據的經論都不一樣;他們的四攝六度,修學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大乘法裡面,就像在中國,這就有八個宗派。華嚴有別於天台,天台不同於法相。你才曉得,四攝六度是個總綱領、總題目,分開來之後有無量差別門,「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法門縱然差別很大,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好,最後歸到一個根源,法門平等,無有差別,無二無別。怎麼平等?都歸入『一切智廣大方便』,就是前面講的說「入如來功德海」。假如它不是入如來功德海,那就不是佛法,那就變成外道,這一句的意思很豐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02: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