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七0卷) 2001/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70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地神長行第三句:
【妙華嚴樹主地神,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
這是華樹主地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清涼大師註「證入無生,不礙嚴剎」,註的言語雖然很簡單,意思是很深很廣。無生,就是講的無生法忍。在《仁王經》裡面佛告訴我們,無生法忍的菩薩是七地、八地、九地,地位非常之高。七地菩薩證得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就稱之為「寂滅忍」。由此可知,清涼大師的意思是無生忍的大菩薩。雖然證入這個境界,不妨礙莊嚴諸佛剎土,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正是華嚴的境界。佛祖都是勉勵我們學習,要想契入境界,經上講得很好,『普入諸法』,普是平等,沒有高下才能平等。也跟前面所說的稱性,稱性就普;不稱性,普還是有限度的,可以說是侷限的、不是圓滿的。圓滿的普入,一定要與法性相應。法性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特別是修學大乘的,我們在本經前面是多次的提到。
大乘佛法,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重複?重複正是佛菩薩的慈悲顯現,凡夫之人哪有一遍兩遍就入境界?百遍千遍還是入不了,什麼原因?習氣太重,我們的習氣無量劫的薰修,絕對不是短時間。幾遍的教學就覺悟了,這種人在歷史上有,不多。親近一位善知識,聽了幾句話就豁然大悟,宗門教下都有。以後我們曉得,這些人是佛菩薩應化來的、乘願再來的,做樣子給我們看的,決不是真正的凡夫,真正凡夫哪有那麼簡單?所以佛在經典裡面遇到重要的地方,總是一再重複,不厭其煩的重複,重複百遍千遍,這真是慈悲到了極處。世間有好的善知識、好的老師,教學生不願意重複,教你一遍兩遍三遍不會,不再教了。畢竟是佛菩薩慈悲,三遍不會還教,三十遍不會還教,三百遍不會還教,三千遍不會還是要教你。我們對於這樣的善知識不能不感激,他有耐心,他不厭其煩。誰知道感恩?不知道佛陀教化的苦心,感恩的心怎麼生得起來?像這樣重要的話,大乘經論裡處處都說。
性就是真心,真心沒有相。所以古德常常教我們「真心離念」,由此我們就有門路可以探索了,怎樣才能與法性相應?離念。這個念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生活是修行,工作是修行,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修行。修什麼行?修離念。也就是說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我們都能夠離相,離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生活稱性了,工作也稱性了,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稱性。修行是這個修行法,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不可以不知道。
怎樣離相離念?就是經論裡面常常告訴我們的,不執著、不分別,從這裡下手。在生活當中也不要分別執著。菩薩示現,所謂是隨緣而不攀緣,這樣就對了。隨緣裡面也有一個原則,隨順善緣,隨順與性德相應的諸緣;與性德相違背的,我們就不能隨順。但是在這裡面哪些應當隨順、哪些不應當隨順?都不起分別執著,境界現前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智慧!如果一有分別執著,那就變成意識,你已經墮落在意識裡頭,與性德就不相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練,練這個!只要沒有大的妨礙,決定不放在心上。大的妨礙不是妨礙我,妨礙我無所謂;妨礙一切眾生,影響到一切眾生,尤其是負面的影響,這個時候要說,要以智慧,要以善巧方便來處理。怎樣把它化解於無形?這個功德最大。這是說法身菩薩。
『出生一切佛剎莊嚴』,這是指的利益眾生。「莊嚴」就是布施、供養、成就,成就一切眾生真善美慧,這是九法界一切眾生所希求的。菩薩能滿一切眾生的願,不礙自己的道行,不礙自己契入無生,也就是對自己是「無作而作」,對眾生「作而無作」。利益一切剎土,利益就是莊嚴,利益一切眾生而不著相。《金剛經》上講得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相不著,念頭都不生;「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念頭不生。有人問:「念頭不生,怎麼辦事?」辦事總得要起心動念,沒錯,是得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為眾生,不是為我自己,這一點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起心動念為自己是煩惱、是病,起心動念為眾生是善。雖然起心動念為眾生,心地保持清淨平等,保持覺正淨,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與性德相應,這叫稱性法門,怎麼會妨礙!正是《華嚴》所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我們要懂得這個方法,要學習,要把它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第四句:
【普散眾寶主地神,得修習種種諸三昧,令眾生除障垢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一向為他」,這個向是方向,只有一個方向:利益眾生,這正是我們學習大乘人必修的課程。菩薩的名號含義很深,『普散眾寶』,我們今天講散財、利生,這裡面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在他修學法門裡面我們看到了,『修習種種諸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三昧通常也翻作禪定,於是我們就曉得,禪定是正常的享受。禪定是什麼?佛在經上講的、《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更白,我們更容易懂,「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但是諸位要記住,不著相不是教你不要相,這裡頭千萬不要錯會意思;如如不動,也並不是說你沒有起心動念。世尊告訴須菩提「不取於相」,要懂得什麼叫不取,不要錯會了意思!「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是不是不要?不是的,不是在事上離,事事無礙,你離它幹什麼!在哪裡離?在心裡頭離,心才會障礙,事沒有妨礙。所以經上教給我們離相、教給我們不取,都是在心上,心裡頭不要執著。
譬如我們的飲食起居,肚子餓了要不要吃飯?要吃,吃飯是不是著相?吃飯如果貪圖色香味,你就著相,怎麼著?貪心起來了。如果講求色香味而沒有貪心,他就不著相。色香味可不可以講究?可以,不是不可以,確實沒有貪心,不起心不動念,不起貪瞋痴,不起好惡,「我喜歡、我討厭」,不是起這個念頭。不起自私自利,不起這個念頭,色香味做得很漂亮,可以做。為什麼要這樣做?接引眾生,眾生歡喜。這就是拿這個做佛法,佛法是覺悟眾生的方法,接引眾生的方法。佛教導我們,特別是在大乘法裡面教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兩句合起來去體會。離一切相,決定在一切相裡頭不生煩惱,總的來說,決定不生妄想分別執著;即一切法,就是順一切眾生的欲望愛好。
大乘佛法,「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是四攝法,後令入佛智是六波羅蜜,手段多高明!我們在敦煌、雲崗看到石窟裡面的造像浮雕,佛菩薩在講經說法,這種大會莊嚴;天女在空中歌舞散花來供養,供養佛、供養道場、供養一切與會大眾,載歌載舞。學小乘的人看到這個境界他就迷惑了,這還得了?佛教給我們不可以歌舞、不能接近這個場所,沒錯,小乘初學。怕是什麼?你已經在日常生活當中起這些惡念,起貪瞋痴慢,怕在這些境界裡頭你受不了,又勾起你的好惡,又引起你的貪瞋痴慢。教你遠離,這樣的場合不要去,小乘戒都有明文規定。大乘菩薩不如是,大乘菩薩要廣度眾生,大乘菩薩有定力、有智慧,決定不為這些假相所動,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清楚他明瞭,他不會被外境欺騙,不會為假相所轉,所以他自在,他入無障礙境界。境界不相同!
接引眾生菩薩會觀機,一看這個人是什麼根性,是大乘根性還是小乘根性?是菩薩根性還是人天根性?佛菩薩一看就清楚明瞭,說法契機,示現恰當,讓這個想學的人一接觸生歡喜心。他歡喜你、尊重你,聽你的教誨;他要不歡喜不尊重,你想教他他掉頭而去!所以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怎麼行?這是用我們世間人的話來說,大學問!高度的技巧、高度的藝術!我們應當學,但是我們能學多少、能做多少,那就是所謂量力而為。這個量力非常重要,要量自己的定力,要量自己的慧力。如果我們在這裡頭也真的動了欲念,趕快退回來;如果自己做得稍稍有一點勉強,立刻中止,這個事情我做不得。在這裡練心!《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講到修行方法裡頭,總的一句話:「歷事練心」。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可以參學,你在這裡頭練心,練什麼?「修習種種諸三昧」。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眼見色,見到天人載歌載舞,你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看得也笑也鼓掌,決定沒有貪戀之心。你的眼根在歌舞裡頭入定,眼根在歌舞裡頭成就三昧,你在這裡得一種三昧了。你看到表演是惡法的、無惡不作的,你在這個境界裡頭不起瞋恚心、不起怨恨心,你的眼根在這個色境裡頭又入定了。想想我們是不是這樣修行?你去逛百貨公司,你看產品琳瑯滿目,看得很清楚、看得也很歡喜,「這個東西好,我想買一個。」可以,你是不是真的需要?真的需要,行!這個可以;不是真的需要,譬如我已經有個茶碗,「這個茶碗很漂亮,我很喜歡」,你的眼根就被它污染了。如果看到之後,我不需要買,我家裡的碗可以用,看得清清楚楚,也很歡喜,絕對不會動個念頭我要購買它,你的眼根在這個茶碗上入定了。我看到現在最新式的電視機很薄,我家裡的電視機很笨重,已經用好多年了,還可以用。今天再新的產品我也不會動心,到什麼時候換一個?用到壞了不能再用,實在不能再用了,行!可以換一個。還能用,我絕不上當,我絕不花這個冤枉錢。我們每天在電視機裡看什麼?看我生活上所需要知道的訊息,這對我工作、對我生活有幫助;與我生活工作不相干,不用看它,你在電視螢光幕上入定了。這是講到「修習種種諸三昧」。
我們的六根在六塵境界,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無論是善緣是惡緣,都能夠練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是說你需要不需要。需要的時候,統統可以用,事事無礙;不需要的時候,邊都不沾。道人,生活在今天的這個社會,問起來樣樣都知道、樣樣都明瞭,智慧!無所不知。自己生活所不需的,決定不取,如如不動。所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要應用在生活上,不是說不要相。我們有這個身體在,身體需要飲食、需要穿衣服、需要住房子,你怎麼能夠不要這些相?所以離相是離心裡面妄想分別的相,離貪瞋痴慢的相,離自私為我的相,離相是離這個,不要搞錯了。我常常在講席當中提醒同修們,要遠離控制一切人事物的這個相,這種念頭不能生。有這個念頭,不自然!就是與法性相違背了,法性裡頭沒有。穿衣吃飯,這個法性裡頭有,為什麼?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貪瞋痴慢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控制一切人事物沒有,佔有一切人事物沒有,法性裡頭沒有,我們離;法性裡頭有,我們可以用。你說這個生活多快樂!
佛法修學的目標目的,大家都知道離苦得樂。如果我們學佛搞反了,我們這個結果是離樂得苦,錯了!佛不是教我們離樂得苦,佛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現在這些歌舞場合、五欲六塵之樂,佛為什麼教我們離開?那不是樂那是苦,那個樂不正常。就好像我們現在一般社會講,那是打嗎啡、服毒。打嗎啡服毒的那個樂,佛教我們要遠離,為什麼?那是找刺激,後面是苦不堪言。佛勸告我們遠離它,它會勾引你的煩惱,它會給你煩惱心所裡做增上緣,讓你煩惱起現行。煩惱是七情五欲,這不是真樂。真正的樂趣,唯有契入境界的人他才能享受得到;沒有契入境界,依教奉行的人他享受得到。佛教我做,我認真努力做,佛教我不可以做,我決定不違反,他得樂。這個樂雖然不是諸佛菩薩境界裡頭那一種的樂,相似!接近,這個樂接近真樂。
這個道理很深,一般人不知道,以為打嗎啡很樂、吸毒很樂,他不曉得禍害就在眼前。造作善業的那種樂,只有行善的人知道;造作十惡業那種樂,頭腦清楚的人、明白人知道那是苦不是樂,那一種樂是非常非常短暫,有大苦在後面。佛經上常常用刀頭舐蜜,用這個來做比喻。非常鋒利的刀刃,上面塗了一點蜂蜜,蜂蜜很好吃,舌頭去舔它,甜頭嘗到了,舌頭割斷了,佛用這個比喻。所以今天世間這種五欲六塵之樂,就是佛經上所講的「刀頭舐蜜」。我把它比作吸毒,佛這個比喻更貼切,更容易令人了解。
所以菩薩普散的眾寶是法寶,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樂是什麼?真樂是戒定慧,真樂。你真肯修戒定慧,你就能得到。你得到真樂你必定離苦,苦是什麼?業障、染污。『令眾生除障垢』,那是苦。戒定慧度貪瞋痴,貪瞋痴是障垢的根本,我們一定要知道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清涼大師註得好,「一向為他」,起心動念總是要幫助別人,遠離煩惱習氣,隨順聖賢教誨,這裡頭有真樂。前面所講到的「普德淨華主地神」,他講的那個果報有多樂?清涼大師註解「長壽金剛不壞身」,這是樂。從哪裡來的?我們總結清涼引用經論裡面的話來說,三個原因:第一個是不殺,第二個是布施,第三個是護法。這三個業因,得長壽金剛不壞身的果報。
護法還得不到這種果報,一定欠缺前面不殺生、平等布施,三個因像鼎之三足,缺少一個都會有欠缺。我們細細去觀察,恍然大悟。如果我們真正認真去修,修這三條,果報一定現前。「護法」諸位要知道,最重要是護自己的法,護自己的法就是護持正法,就是護眾生的法。自己的法完全顯露在我這個形相裡頭。我的智慧,在我這個形相裡頭,人家一看「這個人有智慧,這個人聰明。」豈不是你的聰明智慧都在你的面孔上?你一舉一動,「某人威儀風度好,與眾不同。」你看看,你的智慧德相完全顯露在外表。所以護持自己的相好威儀,護自己的法。我們是個佛弟子,出家現出家的相,在家現在家的相,社會大眾一看到你的形相,對你起恭敬心、尊重心、仰慕的心,這就護持正法。大家說:「佛不錯,你看學佛的人莊嚴!」智慧清淨莊嚴,豈不就是護了佛的法?眾生看到你歡喜、尊敬你,向你學習,你不就護了眾生的法?
有人不懂得護持,護法有許許多多護法的方法、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式。我們是什麼身分?我們是什麼地位?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我們採取哪一種方法來護持正法?護自己的正法,護釋迦牟尼佛的正法,護一切眾生的正法,你得要懂。具體而言的成效,那就是此地講的「修習種種三昧」,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目的全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我們今天的話說,影響眾生,佛法的術語是加持眾生。加持大家都會講,拿什麼加持?迴向眾生,拿什麼迴向?總得要明瞭,要搞清楚。眾生得利益,眾生覺悟了,眾生離煩惱了;煩惱雖然沒有離盡,煩惱減輕了,對於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念頭淡了,雖然沒有遠離,他那個味淡了,他就得利益。種種不良的嗜好,他現在逐漸覺悟了,浮華奢侈的習尚他現在明白了,逐漸能夠減輕了,這就是「令眾生除障垢解脫門」。他離一分苦,就得一分樂。障垢分分離,福慧分分長。《了凡四訓》裡頭常說「災消福來」,災逐漸消,福報逐漸逐漸現前,就是指的地神布施、供養、教誨的效果,這是我們應當學的。清涼大師這一句話,是給我們一個總的方向,「一切為他」,不是為自己。所有一切的修為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第五句:
【淨目觀時主地神,得令一切眾生常遊戲快樂解脫門。】
這個法門,我想對現代社會來推動的話,一定普遍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清涼註解「觀機出現,名為遊戲」,註解只有一句,這一句的意思很深,我們千萬不要把經的意思錯會了。如果錯會了經義,古德常說「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依文解義,看到這個文,大概就是我心裡想的這個意思,三世諸佛都喊冤枉!怎樣才不至於把意思錯會?先看看菩薩的名號,他跟他的法門決定相應。
『淨目觀時』,時是時節因緣,清淨眼觀察時節因緣。我們現前這個社會是處在什麼樣一種現象?不能不清楚。觀機要觀人、要觀時、要觀地、要觀現前這個社會發生的一切事情。雖然此地只講一個「時」,裡頭必定包括人、事、處,它才圓滿。佛法裡常常用一個字代表一切,統統都能觀察清楚,你確確實實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樣就不會錯解佛的意思。
主地神第五句:
【淨目觀時主地神,得令一切眾生常遊戲快樂解脫門。】
這一句前面雖然說過,意思沒有能夠說盡,必須要做一個補充。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目的,在佛門裡面大家都很熟知的八個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遊戲快樂』是得樂,什麼是遊戲?我們必須要清楚,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應化在九法界,經上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不是遊戲神通是什麼?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為此界眾生示現八相成道,是遊戲神通。諸大菩薩,在中國這個地區,示現出家的身分、示現在家的身分,我們在《高僧傳》、在《神僧傳》裡面看到很多,那也是「遊戲快樂」。近代的印光大師,有許多同修都知道,他老人家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應化來的。他一生為我們所表演的,又何嘗不是遊戲快樂?
遊戲我們能體會得到,快樂我們體會不到。但是細心的人能體會得到,他快樂在哪裡?古人有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你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嗎?諸佛菩薩到世間來示現,甚至在九法界來示現,來幹什麼的?來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他怎麼不快樂?助人,助人為快樂之本。由此可知,十方世界諸佛菩薩應現到世間來,應現在九法界,快樂!這才叫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無條件的服務,不求絲毫報償的服務,真快樂!誰懂得?我們的服務有報酬,快樂就沒有了,被報酬抵消掉了。布施供養,我們的布施供養無條件的是快樂,有條件、有希求、有求報償的,快樂就沒有了。你們想想是不是抵消掉了?你明白這些道理,你才曉得『淨目觀時主地神』,菩薩的一個代表。一尊菩薩如是,每一尊菩薩又何嘗不如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要發心向他學習。不為自己,沒有自己,就遊戲神通;自在隨緣,那就是快樂。第六句:
【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眾生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現淨惑身,方調物惑」。清涼大師講物不講人,就是經文裡面講的「眾生」。這個意思廣,眾生包括九法界,眾生包括依正莊嚴。正報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依報還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情與無情全都包括在其中。經文上明明講的,『示現一切清淨身』,但是清涼大師註解裡面還現穢身,方能調物惑,才能調伏眾生的迷惑顛倒。經文裡頭意思含著有,不明顯,我們這些淺學之人粗心大意,看不出來;清涼大師看得深、看得廣。菩薩現清淨身我們沒有疑惑;菩薩現垢穢身,我們於是就疑惑了。哪些是垢穢身?示現在我們人間,示現一個乞丐,示現一身邋遢,濟公活佛就現的穢身。
民國初年,清末民初,金山活佛,金山寺的妙善長老示現的穢身。穿的衣服一年到頭從來不洗的,一生沒有洗過一次澡的,一生不洗澡。說來奇怪他就穿那麼一件大褂,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熱,就是那麼一身衣服,從來沒有看到他換過,從來沒有看到他洗過。現穢身,骯髒邋遢。但是你仔細去親近靠近他,他身清淨,他身上有香氣,衣服也有香氣,這才叫大眾接觸他的人對他尊敬、崇拜、信服,稱他為活佛。他的形象瘋瘋顛顛,聽他說話好像語無倫次,仔細想想話裡頭有大道理在。近代的我們看到妙善法師;宋朝時代,我們看到濟公長老,示現這一類的多。虛雲老和尚,朝五台遇到的文吉,文殊菩薩示現的,示現乞丐身。
再仔細去觀察,菩薩要度畜生現畜生身,《物猶如此》裡頭有記載,這個記載是節錄佛經裡面的。如果諸位看大藏經裡面《經律異相》、《法苑珠林》,這裡面節錄出來完全是佛經裡面的故事。佛度六道眾生,度畜生道現畜生身,畜生有牠的言語,一定要現同類身,跟牠用同類的言語才能度牠。佛要度這一群豬,當然他也先觀機,這一群豬過去生中曾經學過佛,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那就沒有法子得度。他有善根,菩薩看到因緣成熟了,無論在哪一道,現同類身為他說法。他開悟,一樣的能生天、能往生極樂世界。餓鬼道的眾生,佛菩薩就示現餓鬼身為他說法;地獄道的眾生,地獄道有沒有善根?我們常言說得好,地獄道最苦,沒有辦法得度。這種話是佛警惕我們的意思多,勸導我們最好不要造地獄的罪業,地獄實在太苦了。
這些地方佛菩薩去不去?去,地藏菩薩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代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菩薩入地獄幹什麼?度地獄苦眾生,他們太苦了。佛法聽得進去聽不進去?在受苦難的時候,心完全跟苦難連在一起,沒有功夫聽別人的教誨。不是說聽不進去,注意力不在,只感覺到渾身疼痛,別人跟他講話沒聽見,這叫業障太重,佛菩薩對他也沒有辦法。地獄裡受苦報,受到快要離開地獄的時候,他那個罪受得差不多,快要受完了,這個時候菩薩也到地獄裡為他們說法,他們會聽得進去,也能夠超生。完全看他過去生中所種的善根福德因緣。
清涼在這裡註得好,菩薩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清淨身」,這三個字裡頭,淨穢統統包括。雖然示現的是穢身,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菩薩依舊是清淨身,為什麼?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他在地獄,地獄清淨;他在餓鬼,餓鬼清淨;他在畜生,畜生清淨。什麼道理?相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最重要的是心轉境界,不能讓境界轉我們的心,那就是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心轉境界是修行人,確確實實能做到隨心所欲,轉地獄為極樂,佛做得到,我們做不到。我們如果能夠把現前境界,把不稱心不如意的境界,轉變成可意,我們的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把我們厭惡的人、不歡喜的事,轉變成平等的境界,我不討厭他了,我不厭惡他了,我跟他接觸的時候,心地清淨平等,功夫得力了。如果再進一步,你對他感恩,你能對他以德報怨;換句話說,你用真誠清淨平等心,你照顧他、關懷他、幫助他,你的境界就更高了,你真正在行菩薩道。行菩薩道,那你就入了菩薩境界,你不是菩薩,誰是菩薩?對你的冤親債主,你能用這種心態對待,沒有怨恨還愛護他、照顧他、幫助他。
所以沒有『金色妙眼』,怎麼行?「金色妙眼」才能看到一切眾生的真相。真相我們總要記住,「性本善」,他為什麼會造作一些惡業?為什麼會受苦報?那是習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他的緣不好,周邊環境影響他,沒有遇到好的善知識,遇到惡知識他就變惡了,把他的本善忘掉了,去學惡知識,是這麼回事。這一樁事情,用我們世間人的眼光來看,可以原諒的。可以原諒是世間賢人君子所說的,聖人原諒的念頭都沒有。可以原諒,心還沒有到純淨純善,是善心不錯,不純。純的時候看到這些惡業眾生,那個惡的念頭在自己心裡不生。真正像《壇經》裡面所說的,「不見世間過」。諸位要曉得,這個世間過不是你真的不見,你真的不見你眼有了毛病。確實見到了,但是心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確確實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不見。你這才能真正觀機,你能看到他的惡,你能看到他的善,你能看到他的淨,你能看到他的染。然後觀察時節因緣,機緣成熟你就可以幫助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是岸。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總是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當中,要幫助九法界一切眾生。在一切時候一切場所,都要有這個心,都要有這個行持。不能說我現在在一個房間,門窗都關好了,沒有人看見,我可以放逸了,錯了!為什麼?這個房間沒有人,房間裡頭有鬼神,我不可以得罪九法界眾生,那你就應當保持心地清淨善良。沒有任何人在,我的心永遠保持清淨善良,不讓毫分不善夾雜,為什麼?我對得起九法界眾生,我對得起天地神明。主地神,我們能離開他嗎?我們看不見他,他看得見我們。貼近我們的這個土地是小神,我們住家蓋這個房子,這個房子蓋在土地上,有沒有土地神?有,這個小土地神是管你家的。我們住在這一條街,或是住在這個村莊,這個村莊有土地神,管這一村的,管這一條街的。我們知不知道這是事實?有許多人道理好像是懂得,事實真相不知道。你要是知道事實真相,你怎麼能夠逃過一切眾生的耳目?自以為沒有人知道,錯了。天地鬼神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太上感應篇》裡頭說得很多,《文昌帝君陰騭文》也講得很多,古德註解裡頭舉了許許多多的例證,那些都是事實,不是人編造的。你能夠相信,尊重自己的靈性;你不相信,說它是迷信,不知道尊重自己、自己的性德。第七句:
【香毛發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脫門。】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內具德海,現威力身」。如同大地上的海洋一樣,有潤澤這個功能,養育地上的一些動物植物,特別對植物來說,稱之為『香毛』。清涼大師這些話,讓我們對這菩薩的德號以及他修學的法門,我們能體會得到。因為他是地神,地神最明顯的顯示,他滋潤樹木花草、五穀雜糧,從地上生的我們今天講的這些植物。『發光』,這個地方「發光」兩個字形容香毛茂盛,得到地神的保佑、地神的加持,使五穀豐登,樣樣茂盛。與他修學的法門相應,他『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這一句經文裡面重要的兩個字「了知」,明瞭知道。了知,要不入境界他怎麼能了知?契入境界,他不是佛化身他是什麼身?當然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了知一切佛功德」,不是一尊佛,是一切佛的功德。「海」是比喻,一切佛的功德深廣無際,用海來做比喻。佛的功德誰能說得盡?諸佛如來共同說都說不盡,即使無量劫也說不盡。為什麼?稱性。性無量無邊,所以即使一毛的功德都說不盡,何況一切諸佛!唯證能知,只有能契入這個境界,這才能了知。
清涼註得好,「內具德海,現威力身」,他說大威德就能幫助眾生,能幫助萬物。他何以能夠幫助草木叢生,幫助百穀,所有一切我們中國人講五穀雜糧,生長得那樣茂盛,這個力量是哪裡來的?這個力量是一切諸佛功德加持,這是從相上講;從性上講,自性本具的功德,才有這樣大的威力,這個意思就講得深了。地神有,我們有沒有?佛在這個經「出現品」裡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包括我在內,我沒有在外;換句話說,我們每一位同修、每一個眾生都具足如來的智慧德能相好,哪個沒有?為什麼現在我們沒有了?佛給我們一句話說破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過失是妄想分別執著。
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經論上講的名相不相同,意思沒有兩樣。佛今天教我們教什麼?斷煩惱而已。斷一品煩惱,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就透一分,斷兩分就透兩分,佛就教我們這個。佛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事實真相說出來了,方法也說出來了,至於斷要靠自己幹。我們自己不肯斷,佛菩薩沒有辦法代我們斷。這個事情代不了的,為什麼?自己作自己受,古人說得很好,「解鈴還需繫鈴人」。煩惱是我們自己造作的,斷除還是要自己去做。煩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所以別人沒有辦法解除我們的煩惱,煩惱是自己找的,還需要自己把它解脫。我們不能不懂這個道理。
佛菩薩給我們做增上緣,只能做到此地,我們明白了、覺悟了、相信了,信什麼?相信自己的真性跟諸佛如來是一不是二,相信自己自性裡頭本具無量智慧德相,這叫信佛。信了之後明白了,佛給我們說的統統覺悟,理懂得了,方法也明瞭了,下面要修,要真幹,那就「行」;然後才「證」,證什麼?證明我們自性裡頭確確實實本具無量智慧德相,證明了。佛講的話不假,字字句句都可以證明,你做到你就證明了。我們有無量的相好,不是這麼樣的醜陋,那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常常講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不是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人間以為那就是相好,實際上佛在大乘經裡常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是真的。
一一毛孔放無量光,一一光裡面現無量佛,這哪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夠顯現出來的?那是我們真正的身,是我們真正的相好。我們要怎樣恢復?要把我們心性上面的障礙除掉。障礙總的來說,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跟一切人事物接觸當中,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再打妄想?果然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了,恭喜你,你證阿羅漢果,你見思煩惱斷了;不再分別,那恭喜你,你成菩薩,塵沙煩惱斷了;妄想要沒有了,那恭喜你,你圓滿成佛,無明煩惱斷盡了。這才知道眾生跟佛就一念之差。這一念是什麼?覺迷。一念覺,眾生就成佛了,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講眾生作佛要無量劫、要三大阿僧祇劫?他不覺,才講這麼長的時間;他要覺,一念回頭就是,真正是古大德講的「得來全不費功夫」,一念轉過來,不再迷惑了。一切法隨他去,各有因緣。時節因緣不成熟,佛對他都沒有法子,都幫不上忙,我們有什麼辦法?佛教導我們隨緣,隨緣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也就是說,沒有妄想執著,這是隨緣;有妄想執著,是攀緣不是隨緣。
我們人人都隨緣了,這正法能長遠住世嗎?能不遭苦難嗎?不成!為什麼?真的有魔難,魔難來了怎麼辦?靠護法。哪些是護法?真正的護法都是諸佛菩薩再來的,這個我們要懂。真正修行人一定感動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護法護持,除我們的魔障。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涅槃經》上舉的這些例子,真的有惡比丘,惡比丘要害清淨比丘,要置他於死命。國王出來護法,跟他打鬥,受了重傷,那個惡比丘很厲害。這菩薩示現,清淨比丘給他說法,他往生了,他死了,生到佛國,為佛第一弟子,護法的功德。清淨比丘以後也往生了,是佛的第二弟子,這是說明護法功德超過弘法。
所以歷代這些護法的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不能輕視。我們怎麼曉得他是什麼人再來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誰肯幹這個事情?犧牲性命都在所不惜。為保護正法,為保護好修行人,菩薩、佛化身來的,凡夫不會幹這個事情。凡夫看起來這是傻事情,你護他幹什麼?只有佛菩薩才知道,正法住世真正能利益一切眾生,護持正法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看到世間人,現在舉世之人,確實有很多有大勢力的、有大威德的、有大財富的,他們對於正法的態度怎麼樣?置之不理不問,完全不關心。什麼道理?不了解,他是凡夫。
凡夫裡面過去生中種的善因,他今天得的善果大富大貴,他得這個善果,他不是諸佛菩薩再來。諸佛菩薩再來不一樣,會盡心盡力護持佛法,那個不相同。他在這裡修真實功德,他在這個地方是為一切大眾做示範。以他這種行持喚醒未覺將覺的眾生,這才能喚得起來。他沒有覺悟,但是快要覺悟了,他這一示現,就把他們引發出來了。這些眾生在佛法裡是根熟眾生;如果不是根熟,就很難覺悟、很難回頭,今天人講很難發心,沒有成熟。雖有善根福德,沒有成熟;成熟,這個心就發起來了。捨命捨財,命都肯捨,何況是財?護持正法,利益眾生,唯有正法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世出世間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善行、最大的好事,是幫助眾生覺悟,不是別的。
大聖在中國是孔老夫子,他一生幹的什麼?幫助人覺悟。當時幫助人覺悟,是用口,勸化;百世幫助人覺悟,用書。夫子的教訓流傳到今天,我們讀他的書覺悟了。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當時用口,萬世用經。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用經典流傳給後世。後世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人,聽到經典、看到經典覺悟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這就是「一切佛功德海」的大威力,無一不是利益眾生的。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5: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