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66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六六卷)  200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66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山神偈頌第三首:

  【佛身普現無有邊,十方世界皆充滿,諸根嚴淨見者喜,此法高幢能悟入。】

  這首偈前面說過,但是還有重要的意思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不得不多說幾句。我們沒有佛菩薩那樣的神通道力,能夠為十法界一切眾生示現教化,但是不能夠完全不知道效法。尤其在這一個時代,眾生歡喜的事情我們不能夠不知道,也要懂得應機說法,觀察一切眾生心之所好,知道用善巧方便來誘導。

  今天下午道長來訪問,也有兩位新聞界的朋友,談到現代的媒體為了討好觀眾,隨順觀眾的愛好,製作許許多多的節目,這個節目多半都是負面的,提出這麼一個理由來。當時我就說,如果我們在節目當中多製作一些正面的、富於倫理道德方面的這些節目,我深深相信觀眾不會少。不要以為這些節目拿出去,沒有觀眾、沒有人看,你還沒有拿出去,你怎麼曉得沒有人看?你不妨試試看,你以為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人都迷惑顛倒?人人心裡面都是貪瞋痴慢,沒有一個好人?那你們現在製作節目不就是這種心態嗎?殊不知這個世間覺悟的人不少,尤其是退休的老人,人到這個時候回憶過去一生,只要他回憶,他就會覺悟。他這一生當中做的事情哪些是錯了?哪些是對的?他現在所需要的是正面的教學,是需要聖賢的教誨,這一部分的觀眾你抓到了。還有一部分具足善根的小學生們,小學生們真的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他古聖先賢的東西很容易接受,確實能依教奉行。等到他念中學、念大學他又被污染了,那是另外一樁事情。小時候先把善根種下去會很管用,雖然他在青年迷失了,他到壯年的時候就很容易回頭;壯年的時候不回頭,老年的時候肯定回頭。這一部分聽眾你也能把他抓住,你為什麼不去試試看?

  學佛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開放的,為什麼?時代因緣不相同。古時候是封建社會適合於保守,現代二十一世紀民主自由開放不適合保守。所以世尊在《法華經》裡頭教導末法時期的眾生、學生,特別是講經說法的這些學生,一定要弘揚大乘。為什麼?大乘契機。特別是《華嚴經》,《華嚴經》確實是民主自由開放,多元文化,多元的社會!展開經卷來看多彩多姿,沒有保守、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在《華嚴經》看到這個境界,怎麼不會契現在人的機?我們用這個文字、用錄音、錄像光碟流通少分,我們所發現的,人家看到真生歡喜心。這些年來多少人問我們要,我們應接不暇,供不應求,就知道這個社會善心人很多,想看這些節目,沒有人製作。製作節目人都以為這世間人都喜歡花天酒地,都喜歡殺盜淫妄,他不曉得他把這個世間一部分善心人給遺忘掉了,非常非常可惜!

  在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要接引現代眾生,就要大乘,活活潑潑的大乘,能夠滿足各各階層人的娛樂、心裡面的欲望,他所追求的快樂。那就可以像經上所說的,『十方世界皆充滿,諸根嚴淨見者喜』,「諸根嚴淨」這四個字是說我們四眾弟子在家出家,要做一個真正的好榜樣、好的模範;後面這三個字別忘記,人家見到歡喜,如果人家見到你討厭了,見到你遠離了,那你就錯了。所以我曾經聽說,學佛的同修有些人在某些道場,看到你穿的衣服比較時髦一點,化一點妝,裡面人就指責你,說你錯了,於是她自己真是不知所措,不曉得怎麼好?他指責你的,說你學佛不應該這樣化妝,沒錯!那是在什麼時代?至少二、三個世紀以前那個時代。還要用那種方法,把學佛的人統統給趕出去了,人家不願意學佛了。

  你說不能化妝,你看看觀世音菩薩有沒有化妝?大勢至菩薩有沒有化妝?你說不能戴首飾,觀世音菩薩戴的瓔珞、還戴的有手鐲;穿的衣服我看很華麗,不是粗粗糙糙的。再看看,要有機會你們到敦煌、到雲崗、到大足,你去看看這裡面壁畫畫的「變相圖」,佛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聚會,天女在空中表演,載歌載舞,那是多麼歡樂的場合!那不是把這些人統統給嚇跑掉了?一定要懂得我們生活在什麼時代,這個時代人需要什麼,應機說法,你要懂得觀機。

  修道的人飲食都很簡單樸素,為什麼道場上做的這些飲食都非常精美?過去我們跟韓館長生活在一起,她跟一般人不一樣,穿著不是像老太婆,飲食非常講究。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們的餐廳稱為華藏大飯店,飲食確實好,接引了很多人。他到這邊來念佛,幹什麼?他想來吃一餐飯,我們用這些東西來幫助他、來接引他;如果這個地方吃的東西不好吃,他不來了。絕對不是我們貪圖口味,我們要以好的供養眾生,只要我們能力做得到的,盡心盡力供養眾生,讓眾生生歡喜心,讓眾生在這個道場得到真正的歡樂。他覺得這個地方比什麼娛樂場所都好,清淨莊嚴,每一個人見面面帶笑容,言語溫柔,這是道場。現在有些道場,他沒有學大乘,他沒有學《華嚴經》,這怎麼能怪他?他哪裡懂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不懂。所以他處處成障,處處都是障礙,他不曉得真正佛法是無障礙法。

  《華嚴經》末後一品「入法界品」,入什麼法界?《四十華嚴》品題就非常詳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有分別怎麼能解脫?有執著怎麼能解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明瞭的,在這個世紀,你才能夠弘揚正法,你才能夠廣度眾生。在這個社會不管是哪個國家人,不管是哪個族群,不管是哪個宗教,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接觸,第一個生歡喜心。大乘法裡頭佛常講「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學佛的人實實在在講健忘。佛家的道場,正規的建築一進大門,頭一個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他坐在山門口面對著大門對你笑,不是面孔呆呆板板的,對你笑,笑咪咪的。這什麼意思?「常生歡喜心」,他所表法的,古德提了八個字:「成喜悅相,生平等心」。

  這是你一進佛門要學的,進了佛門對待一切人事物心地平等,對每一個人歡歡喜喜,這就對了,你才能進門。我們連進大門這一課都沒有學到,在在處處還以為自己學得不錯,如果說細細的去討論一下,佛在經典上所說的,你真的做到幾條?你還有多少條你沒有做到?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些菩薩,看到這些神眾各個都是活活潑潑的,都得大自在,這是圓滿成就的大法。雖然是民主自由開放,不失規矩。為什麼?它裡頭有「嚴淨」,莊嚴不失清淨,清淨裡頭不失莊嚴,莊嚴是美好,我們今天講的真善美慧。你學了之後無論道場、無論家庭,真的是和睦相處,足以為你的鄰居、親戚朋友做示範。人家一到你家裡來看到就不一樣,你家為什麼這麼好?為什麼這麼歡喜?為什麼這麼和睦?你就接引許多人了。

  我們過去在美國,鄰居早晚都會見面,看到我們這個道場每一個人都那麼快樂、都那麼歡喜、都那麼親切,他們打聽我們到底是幹什麼的、是學什麼的?為什麼這麼快樂?潛移默化感動這些人,讓他自動到這個地方來問佛法、來了解佛法,進一步的他想研究佛法、修學佛法。如果我們所表現的不能讓他們生歡喜心、生羨慕的心,佛法就不能弘揚光大,佛法就不能廣度眾生了。「見者喜」這三字重要,不要叫人見了畏懼,那錯了。一看到學佛的人害怕,掉頭而去,我們錯了,要明白這個道理。第四首偈:

  【歷劫勤修無懈倦,不染世法如虛空,種種方便化群生,悟此法門名寶髻。】

  這是離塵寶髻主山神他的讚頌。我們在前面讀到他主修的法門是「得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我們一般人講的勇猛精進,永遠沒有懈怠,那他當然成就了。佛法裡面最麻煩的,實在講就是懈怠懶散,就沒有法子成就。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要想有個成就,寶髻菩薩他老人家修學的綱領,我們要學習。修行不能怕時間長,『歷劫勤修無懈倦』。再跟諸位說,你要想學佛、你要想作菩薩,永遠要保持勇猛精進,不能有一天懈怠。當我們修行成佛,功德圓滿了,是不是可以不必再精進?不可以。自己沒有成就之前,勇猛精進是為自己;自己功德圓滿之後,依舊勇猛精進為眾生,表演給眾生看。

  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了,為什麼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間來,還要示現八相成道?那個示現是表演、是做戲的,做給我們看的。他要不這樣做,我們不相信他。我們認為說:「你是天人,你是天生的,我是凡夫我怎麼能跟你比,我怎麼能學你?」必須要表演,也要來投胎,也要從小慢慢長成,也要受一些折磨,發心出家修道,表演給我們看,這就是勇猛精進「無懈倦」,真的是無疲無倦。《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到世間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這個戲常常演。我們碰到他演這一場,他是第八千場我們才碰到。我們得好好想想,沒有成就的時候,幫助別人實在是幫助自己;已經成就之後,全心全力幫助九法界苦難眾生。

  無論是自行或者是化他,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第二句『不染世法如虛空』。不是不接近世法,記住「不染世法」,就是不被世法所污染。大乘法常講「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才叫真的不染。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不染著,他能夠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心地不一樣。凡夫染著,世法裡面起貪瞋痴慢,菩薩也在五欲六塵裡面,不起貪瞋痴慢,差別就在此地,這高明!你要不跟一切眾生相處在一起,你不能度他,你不能幫助他;跟他在一起,你心裡面也起貪瞋痴慢,好了,你沒度到自己,被他度跑了。所以在《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也到處去講經說法、去教化眾生,世尊教他守一個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嗎?「不染世法如虛空」。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講禪定,他所說的就是《金剛經》的意思,他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如果我們換句話,大家更容易懂,外不受一切物欲的誘惑,這就叫禪。眼不會被色誘惑,眼根在色相裡頭入定了,不是不見,一樣去見;耳不為音聲所動搖,不為音聲所影響,耳根在音聲上入定了;鼻不為香氣所動搖,鼻根在香氣裡頭入定了;舌不為味所染,我的舌根在味裡面入定了。舌根在味,吃飯,不執著,菜餚擺在面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會吃飯。每一道菜味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這叫「照見」,智慧!在五味裡頭沒有起一絲毫貪愛,沒有起一絲毫厭惡,一切平等的,入定。吃飯在入定,吃飯在修定慧,吃飯能夠守住世間吃飯的規矩、威儀,那是戒律。吃一餐飯是修戒定慧,這叫會吃飯的;不會吃飯的起貪瞋痴,這是舉一個例子。六根對六塵境界沒有一法不如是,從早到晚就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說哪一法不是戒定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這人修行不但是功夫得力,功夫到家了。他怎麼會不成就?

  凡夫的麻煩,睜開眼睛被外面色相所動搖,被它影響。順著自己意思的起貪心,不但起貪心而且還想佔有,就是十二因緣講的愛、取、有,起心動念不善,起控制的念頭、起佔有的念頭,這就是凡夫,這就造業了。什麼叫佛菩薩?佛菩薩見色聞聲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為什麼?「如虛空」,這叫不染,這過佛菩薩的生活,這是在修學大乘佛法。穿衣修大乘佛法,吃飯修大乘佛法,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無一不是修大乘佛法,一修一切修,這是真修行人。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要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要這個幹法才行。

  對於人要看他的程度,你怎樣教導他。他是初學,有初學的教法;他是老修,有老修的教法;他根熟,有根熟的教法,不一樣!初學的教法守規矩,像教小朋友一樣教《弟子規》,樣樣都要遵守,教初學。教老修,他已經不著相了,不著相他要遇到初學,他還是要那樣守,裝模作樣。為什麼?裝給初學的人看,否則的話初學的人說:「你教我這麼做,你自己不肯做,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不相信,我不學你。」所以對初學的人我們表現得嚴持戒律,那個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

  所以學戒律不是個簡單的事情,許多人都是死在戒條之中,死在句下。這從前李老師常講,學佛學成什麼?成就什麼?念書不善念的到最後變成書呆子,學佛不善學的到最後變成佛呆子。執著,食而不化,囫圇吞棗,天天在學習沒有消化。沒有消化就是你天天在學習,經義沒有了解、沒有覺悟。我們學教,經文字字句句解了,這信解,解是化了。化了還不行,一定要自己能吸收它的養分。像吃東西一樣,我吃下去了,吃下去東西消化了,消化之後怎麼樣?一定要我全身血脈吸收它的養分,我才得受用。消化之後要不得養分沒有能夠吸收,有什麼用?上面吃下去下面排泄掉了,沒有得受用。這個受用是什麼?自己要入這個境界。入境界你就完全消化了,你過佛菩薩的生活,你過大方廣佛華嚴的生活,你才消化掉,你得受用。

  假如我們學這個經教,經是經,理是理,我日常生活還是照樣,完全脫節、完全不相干,你想想我們浪費這麼多時間、浪費這麼多的精神,學這個有什麼用?學了沒有用,沒有用何必要學它?那就錯了。充其量美其名種一點善根而已,這話也是實在的,得不到受用,種一點善根。佛家講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能得到利益只是如此而已,現實生活上你實實在在沒有絲毫轉變。李老師當年在世常常教導我們,該怎樣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就是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未曾毫分轉動你的命運」,你的修學沒有成績。有成績怎麼樣?決定把你的命運轉過來了,我們在佛法上修學不能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最重要的「不染世法」,這四個字意思,你要搞清楚搞明白,不是不要世法,你想不要你逃不過的。你眼不能不見,《楞嚴經》上說,閉著眼睛你見的是一片黑暗,還是見,睜著眼睛見明,閉著眼睛見暗。你耳朵不能不聽,你鼻不能不嗅。你不嗅鼻壞了,不聽耳壞了、耳聾了。六根決定要接觸六塵境界,關鍵是不能被境界所轉,不能被境界所影響,在境界裡頭不可以起貪瞋痴慢,不可以有自私自利。我講的大家比較好懂:不可以有絲毫控制的念頭,不可以有絲毫佔有的念頭,你就得大自在,你才能入菩薩的境界,華嚴境界,你才能過法身菩薩生活,那是真正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就是往年方東美先生所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想想這句話!學佛要是得不到這個享受,我學它幹什麼?學得那麼苦哈哈的,可憐兮兮的,這是為什麼?錯了。

  佛法活活潑潑、快快樂樂,真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然後『種種方便化群生』。「種種方便」總的歸納不外乎三業,身業、語業、意業。身是表演給人看,這裡面身、語、意三業的表現是真實智慧,用現在的話說:高度藝術。佛家講善巧方便,現在人講高度的藝術、高度的技巧,真實智慧教化眾生、感化眾生。方法不是一種,「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來講是最適合的方法。最適合的方法是什麼方法?沒有一定。他必須要符合四個條件:對什麼人、對什麼事、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這四個條件叫緣,機緣。哪一個條件不同,方法就不一樣,方法是活的,讓人接受時生歡喜心,就能夠領悟、就能夠回頭。你這個方法便宜,非常適合。如果你用的方法讓對方生煩惱、起疑惑,不能接受,你那個方就不便,那個方法就錯了。便宜是最正確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這沒有智慧不行。

  「種種方便」無量無邊,種種方便從哪裡生起?從智慧生起的。從前面的功夫,歷劫修行不染世法,從這裡生出來的,這是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學習的。你要接引一個人,你先觀察他的善根可不可能?也就是看他有沒有善根,這是智慧觀察。特別是我們度自己家裡的親人,自己家親人總是很長時間在一塊相處,他的根性、他的愛好了解清楚,用什麼方法你就會用了。你想度你的家人學佛,家人喜歡看電視,你天天陪他看電視,他很歡喜。電視看一些綜藝娛樂的節目,偶爾之間你也可以放一些有關佛門的這些東西給他看,他一看點頭覺得也不錯,慢慢的誘導。對於節目音樂歌舞的欣賞,你要從他那個不正常的興趣,慢慢的引誘他到正法,需要時間、需要方便,那就得靠你的智慧了。

  實在講佛是真有原則,佛教給我們的「四攝法」你要會用。四攝法裡頭頭一個布施,用在我們家親眷屬是供養,供養他愛好的,供養他喜歡的,慢慢的把他誘入到佛法裡面來,這就對了。喜歡音樂,最後讓他去聽佛門的音樂。我們過去在美國一些外國人,聽我們念佛的聲音,他站在那裡站了好幾分鐘,然後告訴我們道場的一些小法師,「你們的音樂很好聽,聽得我心很安靜,這是什麼音樂?可不可以借給我聽聽?」我們念佛的錄音帶很多,送他一盤,他就在家裡常常聽。看到我們自己車上都貼上「南無阿彌陀佛」,他看到很好奇,這什麼意思?我們告訴他:「這是佛教裡保佑你開車平安的。」「那我也要一個,可不可以給我一個?」可以,送他一個,他也貼到車上去了。你不必跟他講這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需要跟他講這個,保佑你行車平安,他也要。你說這念佛,他未必喜歡這個東西。要有善巧方便幫助你的家人,逐漸逐漸歡喜佛法。

  所以佛門也有不少很活潑的作法,我也聽說有一些法師,在香港這個地區搞弘法大會,要載歌載舞,這個作法對不對?可以這個作法。但是歌舞之後你要如何把佛法傳達給他們,而且要有相當分量的比重,這就對了。比如表演兩個小時,我前面半個小時是歌舞這個節目,當中一個小時講經說法,最後半個小時也是綜藝節目。為什麼後面要擺精彩的、好的表演擺在後面?他不會離開。初聽經的人聽了未必會聽得進去,後頭有好節目在,他也慢慢等著看完節目再走。這都是手法、都是方便,『悟此法門』寶髻主山神,我們要常常跟他學習,他是末法時期大乘弘法很了不起的一位善知識。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4:49)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1:04: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79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