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六五卷) 200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65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山神第十句:
【金剛堅固眼主山神,得出現無邊大義海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面告訴我們,「稱性法門,無邊大義,一音能演,是出現也。」註子雖然不多,精要的地方給我們點出來了。菩薩的德號『金剛堅固眼』,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金剛是表法的,是比喻的,比喻不壞、比喻堅固,在經論裡面常常用它來比喻般若智慧。經典裡面真的是在中國家喻戶曉,有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用這個比喻「眼」,當然這是「智眼」,絕對不是肉眼,智慧之眼,也代表「真知灼見」,用這個話大家就更容易體會了。他修的法門是『出現無邊大義海』,清涼的註解對我們也非常重要,因為「無邊大義海」是指什麼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大師在此地為我們點出來,稱性法門就是無邊義海。這句話非常重要,特別是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同學,我們起心動念,稱性就是與自性相應,與性體相應,與性相相應,自性起用就是德,與性德相應。如果真的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個人肯定是法身菩薩,那不是凡人。現在我們要問,什麼叫做「性」?性的體是什麼?性的相是什麼?作用是什麼?好在這部經裡面為我們說出來了,經題「大方廣」,就代表自性的體相用,清涼大師在經題裡面給我們講得很透徹。
我們在講這部經,經題是做了一個概略的報告,我們希望把這部經講圓滿,回過頭來再講《華嚴經》的玄義,玄義裡面就詳細的來討論這一個命題。但是在此地,我們總得要說幾句。真如本性,實在講是可以意會不能言傳,那要我們方便說說,就是今天一般人所說的「自然」,自然而然。可是這句話還是很難懂,世尊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說,「非因緣,非自然」,自然跟因緣是對立的,所謂是「兩邊不住,中道不存」。我們從這些話裡面去細心體會,可不能去想,想就錯了,愈想愈錯,只能夠直覺,體會不到沒有關係,慢慢來。為什麼?一想就落在意識裡面去了,那個不是自性,自性不是意識。可是跟諸位說真話,自性也不離意識,意識是什麼?意識是自性裡頭一種現象而已,性是體,相是它變的。性是宇宙萬法的本體,研究哲學的人對於什麼叫本體多少有一點概念,可是這個本體,佛家講的宇宙人生的本體。如果你真正明白了,真正體會到了,在教下就叫做大開圓解;在宗門就叫做明心見性;在念佛法門裡面,就叫理一心不亂。由此可知,這不是普通人的境界,是法身菩薩的境界。
自性所現的相,《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現象,所說的一切境界,「唯心所現」,實際上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所接觸到的,還有六根接觸不到的。實在說,六根接觸不到的,我們的心性不是不明瞭,不是不清楚,而是有障礙把它障住了。所以我們只能夠見到局部的現象,不能夠見到圓滿的現象。什麼是障礙?佛在經上千言萬語,反覆叮嚀,煩惱障、所知障是業障,障礙了自性。因此,這個現象我們只能夠見到非常有限的這一部分,比如佛在經上常說,我們大家也都耳熟,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之外,還有一真法界。我們今天對十法界能夠見到多少?只能見十法界裡面的人法界一部分,畜生法界裡面一部分。人法界裡頭人的種類很多,我們能見的只限於這個地球,其他星球上的人我們就見不到。
現在很多人常常講外太空人,時時傳說有幽浮外太空的太空船到我們地球上來探測,甚至於說有許許多多報章雜誌,我們看到太空船降落在地面上。外太空人還離開他們的飛行工具,在這個地球上來探測、來參觀,這些人形狀跟我們不一樣,膚色不相同。形狀上,我們人伸出來是五個手指,我們看到許多照片上,外太空人是三個手指。所以人類我們也只能夠接觸到一部分,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不知道的,畜生道我們也只能夠接觸少分,還有許多畜生道跟我們生活在不同空間維次,我們見不到的。佛經上常講的龍王,住在海底,現在我們的科技,潛水的能力,潛水艇可以直接到海底,海底到處搜索,沒有見到龍宮。於是有許多同修就來問我,佛經上講的龍宮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不是釋迦牟尼佛把皇宮說為龍宮,因為從前作皇帝叫真龍天子,是不是真有龍宮?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釋迦牟尼佛決定沒有妄語。他能見得到,我們見不到。
就是大海這個現象,說實在的話,我們見不到的大海很多。哪些大海我見不到?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你夢中作夢的大海我就見不到,你相不相信?相信!他作夢夢見的大海你也見不到,所以夢中境界我們見不到。定中境界也見不到。龍宮這種事情,確實有一些修行人在夢中見到,有些修行人在定中見到了。夢中的境界也許有人說那是虛幻的;定中境界,那我們學佛人都肯定是現量境界,超越時空。諸位要曉得,夢中跟我們不同時空,定中也不同時空,如果我們有能力見到別人夢中境界,見到別人定中境界,那一定是大開眼界了,我們的生活空間就拓開很大的一步,六根所接觸的景觀,必定起很大的變化。就像一個人生長在農村,從來沒有出過門,現在有機會帶他到外面去看一看,到許多國家做一次旅遊,大開眼界,許許多多景觀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境界是非常非常有限的,非常非常窄小的。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的相分;而自性起用,這個用就是變化,變化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的變化可以把它總結為因果,世出世間不離這個事實真相,因果說明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有三個性質:轉變,因轉變成果、果轉變成因,轉變的現象;相續的現象,循環的現象,這三個現象一交錯,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景觀,佛家統稱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作用。所有一切作用都隨順性體,這個作用是美好的,這個現象是美好的;如果與性體相違背,這個現象就出麻煩了。好像我們這個身體,身體要是隨順自性,你的身體一定健康,一定長壽,不會出毛病;如果違背自性,你的麻煩就來了,你的身體就病痛。那我們要問,法性是什麼?我們如何隨順?宗門透得訊息多。我們一般人大概都讀過《金剛經》,都讀過《壇經》,最常見的「性體湛寂靈明」,古大德常常用這四個字來說明。湛就像很清的水、清淨的水,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壇經》裡面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句話可以解釋湛的意思。「寂」是寂滅,滅妄想、滅分別、滅執著;換句話說,真性裡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真性是空的,空寂,佛家稱為真空。真是什麼樣子?真是空,假是有。凡是有都是假的,凡是空都是真的。但是空不是一無所有,它現相,不管現什麼相,你要知道它的體是空的。於是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一點訊息,大乘經教常常教給我們,「即相離相」;換句話說,「即假即真」。還有佛門裡常說一句話,大家很不容易體會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借假修真」。借假修真,就在相上見性!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借假相見到真性,就在有上見到空,就在相上見到體性。我這個話,我自己覺得已經講得很清楚,可是還是不好懂。這是佛法的大問題,真正明白、懂得了,就轉凡成聖;不懂得沒關係,你不要去研究,你要常常提起這個疑情。這個疑不是懷疑,是個疑問。我沒有懷疑,我要怎樣把這個事情證明,這叫疑情。所以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你不疑就沒有悟處,你想開悟就難。
這是佛法教學裡頭重要的手段,你有疑問請教善知識,有可以給你說的,有不能給你說的。中下階層的可以跟你說,上上法不能說,上上法要你自己去悟得,才是真的,給你說永遠把你的悟門堵死了,那不是善知識,那個教學法不善。教學好的老師誘導你自己悟入,這是好老師。你自己悟入之後,老師再給你印證,這個在教學方式上,佛家稱之為善巧方便。我們就知道如何在生活當中隨順性德,就是清涼大師在此地講的「稱性法門」,法門無量,門門都稱性。我再把稱性說得粗淺一點,諸位好好去學習,我們先講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無邊。從我們日常生活,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是法,都是門徑。但是這個門徑不是普通門徑,是稱性的門徑,要是找到這個門徑,悟入就不難了。
首先你要曉得,性是空寂的、湛寂的,我們吃飯能不能跟這個相應?如果相應,你吃飯稱性。吃飯怎麼能跟稱性相應?怎麼稱性法?我舉個例子,就講修行用功的方法。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用在吃飯上。我們吃飯,菜有好幾道,知不知道味道?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舌頭有病,麻木了,你不能辨別味道。你要能辨別味道,你是凡夫,你著相了,你跟性德相違背。聰明人,我講到這個地方應當有悟處了,我們天天吃飯,不會吃;人家會吃飯的人,一吃飯就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哪些人?香積國的人。香積國的佛菩薩教化眾生,請客,請你來吃飯,他們會吃,一吃就開悟。他們不需要講經說法,為什麼?那個地方的眾生舌根最利,佛用這個方法接引眾生。
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是耳根最利,楞嚴會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說的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在音聲。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用音聲教化眾生,孔老夫子出現在中國,也是用音聲教化弟子。這個世界眾生耳根最利,看,有的時候看不清楚;聽,他注意聽,他聽懂了,聽明白了,音聲為教體。香積國的眾生跟我們不一樣,舌根最利,聽他們聽不清楚,看也很困難,舌頭一嘗他就明白了。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樣樣味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但是所有一切味道在自己舌根裡面感受是一個味。為什麼變成一個味?因為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確實是一味。一味是真的味,五味是假的,五味是酸甜苦辣鹹,味道再多,不會超過這五大類。 一是真的,多是假的。怎麼入進去?「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就稱性。假如一不是多,多不是一,你違背自性,為什麼?一跟多都是自性所現的相分。你完全明白了,一多不二,性相是一,理事是一,然後你才真正能夠明白,自他是一,真妄是一,是非是一,苦樂是一,生死是一,你就真的隨順法性了。
在我們念佛人來講,這個人得一心不亂,禪宗裡面講萬法歸一。有人聽到這句話,反問一句:「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你們能不能回答?你要是聰明,不難回答。一歸何處?一歸萬法,「萬法歸一,一歸萬法」。《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叫稱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能夠入不二法門,那就稱性。
這裡面經文講「無邊大義」,這個義是義理、道理,無量無邊的義理。清涼大師說「一音能演」,這叫「出現」。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你說不出。契入這個境界,對方聽的人,如果不是跟這個境界很接近,他也聽不懂。是聽經的這個人他的境界已經相當高,已經走到邊緣,就是進不去,這樣給他一說,他就恍然大悟,他就契入。這一類在佛法裡稱之為根熟眾生,他是佛法裡真正當機者,在這一生得度、證果。如果不是這樣的根性,中下根性的人,有沒有好處?有好處。在他阿賴耶識裡下種子,種子決定叫他提起疑情。就是佛在經上這些話說得很多,他有很深的印象,他不能夠證明,不能夠契入,這個狀態之下就叫疑情。要「一門深入,長期薰修」,時節因緣成熟,他就悟入了。
所以無論大小乘佛法,無論顯教密教,對於一切眾生實在來講,都有真實利益。這個利益如果不契機,這個利益在這一生當中不能現前,也就是我們現前得不到利益,來生後世方得利益,這是肯定的。這也就是說,佛法的學習對眾生真的是無比的殊勝。所以「金剛堅固眼」,實在講也就是《金剛經》所講的五眼圓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是金剛堅固眼。他能夠契入法性,沒有一樣不稱性,所以無量無邊的義理還是比喻聲光無盡,他從這個地方悟入。長行我們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看偈頌:
【爾時開華匝地主山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山神眾而說頌曰:】
我們在這說偈儀裡面,看到菩薩的德號跟長行有差別,長行裡面是講寶峰開華主山神,這裡我們所看到的是『開華匝地主山神』,名稱不相同,意思相同,我們能想像到世尊說法的善巧。用意在哪裡?叫我們對名字相不要執著。寶峰開華,這個地方講開華,匝是周遍的意思,這個花周遍大地。兩個名字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的美滿,寶峰開華,是不是這個花開在山峰上?山腰山下有沒有?從這個名號上我們就曉得了,遍地佈滿了花卉,與經題相應。華嚴,經題上講的「華嚴」,兩個名號合起來是華嚴的意思,這個我們要明瞭。下面這首偈,是寶峰開華主山神的讚頌:
【往修勝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法門廣闢如塵數,悉使眾生深悟喜。】
在長行裡我們讀到,菩薩修學的法門是「入大寂定光明」,清涼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的「寂而常照,故光無不闡」。『往修勝行』,「往」是往昔、過去,菩薩成佛修學的時間很長,決定不是短時間。為什麼?凡夫久遠劫就迷惑了,生生世世他的積習太深太厚了。在理論上說,迷悟是剎那之間,確實不錯,這個道理真的講得通,但是事實上有幾個人頓悟?太少太少了。我們從過去修行的歷史當中來看,頓悟的人真是鳳毛麟角,千百年當中難得看到一個。在中國歷史裡面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是頓悟。能大師之前,沒有聽說過,能大師之後到今天,這一千三百多年當中,也沒有聽說有第二個,你才曉得這事情有多難!絕大多數的人,都需要長時間的修學,「往修勝行」,這殊勝之行。「勝行」指的是什麼?修定,菩薩在長行裡給我們講的「入大寂定光明」,這一句要用現代的話簡單來說,他修的是大定大慧,大定大慧這是殊勝;『無有邊』,「無有邊」是講他所修學的境界、他所修學的時劫,我們現在人講時間與空間都沒有邊際,現在這一生成就了。
『今獲神通亦無量』,「神通」從哪裡來的?這個我們知道,從定慧當中起的。小定現小神通,大定就現大神通,他的定慧無有邊,所以他示現的神通「亦無量」,與前面這一句相應。定慧神通表現在哪裡?第三句就說明,『法門廣闢如塵數』,自己修成之後,沒有不教化眾生的。你要問為什麼?佛經上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自然然就露出來了,完全是性德的流露,沒有絲毫的勉強。你要問為什麼?真的,你不曉得事實真相,你會問為什麼;菩薩曉得,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我是一體。什麼一體?「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自己,識也是自己,真的是一體。
所以對一切眾生那個慈悲沒有條件的,無緣就是沒有條件,怎麼會不幫助一切眾生?怎麼會不救度一切眾生?只有眾生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覺悟的人不如是。所以眾生無邊,他開闢的法門就無邊,「法門廣闢如塵數」。所以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佛有多少法門?眾生有多少,佛就有多少法門。眾生無量無邊,佛的法門就無量無邊,這樣才能幫助無量無邊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個話的意思諸位要細細的去聽,這就好比大夫為病人治療,大夫有多少藥方?有多少病人,他就有多少藥方。每個人開的藥方都不一樣,只要病人能合作,依照他這個病方去服藥,藥到病除,這才是諸佛菩薩真正的慈悲。他不是要等你,你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你要修無量劫,你才能成就,這個慈悲不圓滿。怎樣幫助你?你這一生就成佛,這才叫真慈悲,這個慈悲才叫圓滿。甚至於說你今天就成佛,你今年就成佛,這個才叫圓滿。你還要我搞幾十年,還要我搞多少世,佛的慈悲從哪裡講起?
佛開這麼多的法門,你要曉得哪一個法門是為我開,我好好的照這個法門學,我很快成就了。如果你不合作,他的處方很好,下藥很好,你對他不相信,你不接受,不能夠按照這個處方來服藥,你不能成就,你病不會好的。如果再病急亂投醫,什麼方子都吃,什麼藥都來嘗嘗,恐怕不但不能好,病上再加病,那就更麻煩了。這一首偈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悉使眾生深悟喜』,這個悟不是淺悟是深悟,悟入當然是法喜充滿,這是一定道理。
主山神偈頌第二首:
【眾相嚴身遍世間,毛孔光明悉清淨,大慈方便示一切,華林妙髻悟此門。】
這是華林菩薩他的讚頌。在長行裡面我們看到的,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修習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議數眾生」,這是以大慈悲心、大愛化導一切眾生。清涼大師為我們提示的是「相光熟機,皆慈善根力」,清涼大師的註解與他的讚頌完全相應,也為我們做了一個強烈的提示,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應當要留意哪些法門。第一句『眾相嚴身遍世間』,這是相好;第二句『毛孔光明悉清淨』,這是光明。「相好」是福,「光明」是慧,有福有慧;第三句又有大慈。我們想菩薩所住的那個地區的人有福,這真是我們一般世間人講的道德善師,是很不容易遇到的,真的像開經偈上所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雖然沒有這麼大的福分,釋迦牟尼佛出世我們沒有遇到,祖師大德出世我們也沒有遇到,但是他們的遺教存留在世間。如果我們能夠讀誦、信解、依教奉行,我們所得的福慧還是圓滿的。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位祖師大德印光老法師,他老人家雖然是往生了,他的相好,我們在相片上看到了,他的光明、他的慈悲,我們在文字上見到了。如果能夠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是祖師的真實弟子,這是眾生道德善師。問題看我們肯不肯發心學習?能不能認真努力去學習?關鍵在此地。道德、智慧、福德,是我們許許多多同修內心所羡慕的、所嚮往的,也是很想得到的。實在說得到不難,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教誨都在我們身邊,我們確確實實是很有福報的人,沒有福報你怎麼能遇得到?但是福報裡面他有業障,業障障礙了我們的福慧,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還是不能成就,這就是業障。我們學佛第一個目標在哪裡?自己總得要曉得,我們學什麼?怎麼學法?修學的好處利益在哪裡?菩薩在這首偈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修學的真實好處利益就是「眾相嚴身」。眾相是說什麼?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對佛說的。我們哪有那麼大的福報?雖然沒有大福報,真正修學有小福報,你修一分你的相就轉一分,你修兩分你的相好就轉兩分,「相隨心轉」。
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教我們怎麼修法?幾乎無一不是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是心裡頭的念頭,起心動念。怎麼修法?把那個不善的念頭修改成善的念頭,這就叫從根本修。但是善惡的標準一定要根據佛在經上所說的,孔老夫子也是大聖人,他所講的這些話,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夫子教人也是從根本修。誰說儒跟佛的道不同?那是沒有深入經教,深入經教你就曉得世出世間大聖人教人,沒有不同。儒跟佛,我們很客觀的看,只有廣略不同,佛說得多、說得廣,儒家東西分量少、說得簡略,其他的我沒有看出有什麼不同的所在。從根本修,從哪裡修起?儒教我們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起,這四條都是從根本修。格物,格是格鬥,物是物欲,實實在在講就是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不知道這是病。聖人知道這些東西不是好東西,這些欲望,戕害我們的慧命,必須要把它遠離,我們要跟這些物欲做一番格鬥。用現在的話說,我們一定要戰勝物欲,要戰勝自私自利,要戰勝貪圖名聞利養的念頭,要戰勝享受五欲六塵的念頭,這叫格物。在佛法裡面叫斷煩惱,這些東西佛用一個名詞,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你不斷不行。煩惱就是業障,障礙我們性德,障礙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
這三句偈裡面,第一句是相好,第二句是智慧,第三句是德能。我們要不把這些東西放下、斷除,我們的性德一分都透不出來,相好、智慧、能力一分都透不出來,被這些東西障礙住了。我們要清楚、要明白,儒是這樣教人,佛也是這樣教人,從根本修。第二「致知」,知是智慧、是知識,要開智慧,要求知識。在佛法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都是從根本做起。儒家,沒有格物的功夫你就不能成就學問,物欲決定障礙學問,物欲決定障礙真知,它不會障礙世智辯聰,它會障礙真實智慧,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二障除掉了,我們的真心才顯露。儒家講的誠意正心,這是真心;誠意是體,真心之體,真誠顯露了;正心是用,你的真心起作用,起心動念無一不正。正就是與性德相應,與性德不相應的就不正。你起心動念都純正,這個難得了。在佛法裡面叫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深心、迴向發願心,就是儒家講的正心。儒家講一個,佛法講兩個,兩個是什麼?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
自受用叫深心,古大德給我們解釋什麼叫深心?好德好善,對自己唯一的愛好是好德好善,這個心是深心,對自己。對別人,迴向發願心。什麼叫迴向?必須把自己的智慧、能力、才藝、福報奉獻給一切眾生共享,這叫做迴向。迴自向他,我們自己修行成就智慧德能相好,相好就是福報,不是自己享受,供養一切眾生。對上供養諸佛如來,對下供養九法界眾生,這叫迴向。迴向還不夠,還要發願,這個了不起,發什麼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煩惱無盡誓願斷」,你已經成佛了,煩惱已經斷掉,斷乾淨了,沒有了,沒有怎麼樣?還要表演,還要去演戲,演那個斷煩惱。為什麼?為眾生,眾生煩惱沒有斷,我們要做出斷煩惱的樣子讓他看,讓他覺悟,讓他仿傚。不是為自己,自己煩惱沒有了,要表演斷煩惱給別人看,這都叫迴向、叫發願。
法門已經都學圓滿了,成佛了。已經學圓滿了,但是還要裝著從頭學起,沒有一樣不是教化九法界眾生。眾生在幼稚園,我就裝著也念幼稚園,眾生念小學,我也跟他一樣去念小學,「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菩薩不離眾生,真的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永遠在我們身旁,時時刻刻在照顧我們,我們不知道,我們不認識。要給你說穿了,在哪裡?你身旁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原來就是。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示現,當你有一天覺悟了,你發現了,你才會感覺到驚訝,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菩提道上學生只有自己一個人,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菩薩化現的,都是來幫助我覺悟的。善人善行,啟發我的善心,我看到了、看多了,自己回頭向他學習,以他為榜樣;惡人惡行,給我們提出反面的教化,讓我們看到聽到了,認真反省我有沒有這個行為?「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如果反省自己沒有,自己要提高警覺不可以有;有,趕快把它改正過來,他是我們一面鏡子。
我們自己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惡行,佛菩薩在我們面前做出這個樣子,讓我們看到聽到了,發現原來這個我也有,才把自己毛病過失反應出來了。他是我的善知識,他是我的好老師,我對他要感恩戴德,我對他要恭敬供養。沒有他,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過惡,永遠不知道改進,你想想看哪個人、哪個物不是在教化我?同學們你們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那就恭喜你,你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善財童子,你所遇到的一切境緣: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就是經上講的五十三參。你天天在參學,天天在提升自己境界,一定跟善財童子一樣,一生當中圓滿菩提,證得無上的佛果,自性本具的相好光明德能完全都恢復了。
菩薩在此地用四句偈來提醒我們,我們要知道,我們學佛有沒有成就?現在講成績,這個大家好懂。我們修學有沒有成績?這是標準。我們想想,我們的「眾相嚴身」有沒有進步?換句話講,我們的相貌有沒有轉變?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變得好?你心有進步。諸位要知道,相隨心轉,心好相就好了。心不好,要想把相改好,現在這個科學有辦法,去美容,很多人幹這個事情。改到最後什麼效果?改出一身病出來了,那是違背自然用人工。人工違背自然,你相貌怎麼會好?所以,相好是你修學成績的外表,果然你修的一年比一年好,你功夫得力,身體體質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原本有病,真正修行,病沒有了。原本為什麼有病?因為你裡頭有病毒。哪些是病毒?妄想是病毒,分別是病毒,執著是病毒,貪瞋痴慢是病毒,再告訴諸位,自私自利是病毒。內有病毒,外面有感染,你身體怎麼會好?你相貌怎麼會好?現在佛菩薩這一切聖賢教給我們改心,把這些心裡所有的不淨、不善統統改過來,我的心善,我的行善,相貌就善,身體也善了,善好了。這是我們修行功夫得力的第一樁利益。學佛有什麼好處?好處就在此地,你立刻就得到。飲食起居說老實話,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佛教人隨緣,隨緣就行,不要攀緣。隨緣是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隨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攀緣,隨緣攀緣是從這個地方分。如果隨緣一切都是好的,為什麼?不管在什麼境界當中,你永遠保持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如果攀緣,不管什麼境界,你都會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你得不到。所以我們常常要反省、檢點,我的身相有沒有改變?我們並不求改變,求改變你就著相了、打妄想,從這個地方檢點我修學的成績。身相是成績單。再檢點、深入的檢點,智慧,是不是智慧比從前增長?佛法當中常說煩惱輕智慧長,我們的煩惱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這都是成績。
從什麼地方看?頭一個看經,去年我看這個經文我還看不懂,看不出經裡頭的意思,我聽經聽不出味道;今年不一樣,我看經能看出意思,聽經能聽出味道,進步了。再深入檢點,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真誠慈悲?過去一年我對待一切眾生漠不關心,得有人提起,「某人哪個地方有災難,我們都去幫幫忙。」聽到之後,「好,我來隨喜。」不是主動的,被動的,總算是不錯,也修了點福。今年不一樣了,今年能夠主動去做,不要別人提醒我,我還會提醒別人。你要不常常反省檢點,你就不知道你自己修學功夫有沒有進步?這在我們初學,我們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工作是要做的。
所以佛門祖師給我們訂的早晚功課,早晚功課什麼意思?早課目的是提醒,用經教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個修行功德不可思議。一天不改過,一天就沒有修行,沒有進步就是沒有修行;一個星期不改過,這一個星期就沒有修行;一個月不改過,這一個月就沒有修行;一年不改過,你一年空過了,可惜!自己真修、真念,然後才能夠利益眾生。「眾相嚴身遍世間」,你的福報周遍法界,周遍法界的意思是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享受,像佛陀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為自己的。換句話說,我們的修行確實有成績,我們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身體一年比一年強壯,是不是為自己的?不是。你為自己錯了,違背了法性。不是為自己,這個相好為誰?為眾生。這個相好是什麼?是佛門的招牌,是佛門的廣告。一切時一切處,讓這些眾生看,看了之後他有感受,這個相好就像阿難尊者說的,不是父母生的,那是修成的。我們現在換句話說,這個相好並不是講求什麼營養東西保養得到的,是學佛得來的。從這個地方看出佛法的好處,讓他生起仰慕的心、羡慕的心,也想跟著學,這是招牌廣告。你要以為這個是自己享受的,大錯特錯!你就墮到凡夫去了。
所以相好光明是度眾生的,接引眾生第一個手段,就是讓眾生看到你的相好光明。光明我們講光彩,現在人講磁場、氣氛,看到之後生歡喜心,就把他引進來了,就接引眾生。菩薩成佛為什麼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別的,為眾生的,哪裡是為自己?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就是「遍世間」的意思。遍世間意思很深,不但接引我們大眾當中的人眾,接引畜生眾、接引鬼神眾、接引九法界眾生,這才叫遍世間,這個世間是指十法界。
「毛孔光明悉清淨」,智慧展現出來是什麼?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無一不清淨。如果有特異功能,我們一般講有天眼通的人來看,你的身體是透明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是透明的?你的身體裡面一絲毫的污染都沒有。這個身不透明是因為你有煩惱、你有憂慮、你有恐懼,你有自私自利、你有貪瞋痴慢,你這個身體是漆黑的,身體裡面是黑的,放出來的光也是黑的。這個光現在一般修氣功的人他看氣,我們佛法不叫氣叫「光」,所以那個修氣功的人他看一個人,他的氣顏色不相同。真正修行人他那個光是什麼光?金色光明,真的是一塵不染。其次這個光是白色的、黃色的都很好,看到是藍色、灰色、黑色的,你這個人身體不好有病了。可是你要記住,佛經上講的是絕對的真理,「相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絕對真理。所以你心好,相好;行好,身體一定好,就這麼個道理。
「毛孔光明悉清淨」,這個意思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了。毛孔放光,諸佛如來毛孔放的這個光大、明顯;我們凡夫毛孔放的光,我們粗心大意看不出來,必須練氣功,必須修禪定才能看出來。但是這裡頭還有一層深義,前面第一句是以福報幫助眾生,相好光明幫助眾生,對於如來無上的大法生起戀慕之心。第二句以自己的智慧,攝受一切眾生。第三句落實,大慈大悲教化一切眾生,『大慈方便示一切』。你得要去教化眾生。你不教他,雖然他有緣,他的障太重,他這一生覺悟不了,他這一生修行不得力。菩薩必須以善巧方便來教導他,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人幫他增長善根;善根已經增長的人,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人,幫助他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是菩薩示現在世間所做的事業,他是為這個來的。
菩薩這麼作法自利利他,如果不度眾生,自己決定不能夠圓成佛道。這是什麼道理?就是世間人常講的教學相長。所以你不肯教學、不肯教別人,你縱有進步,非常緩慢。所以小乘人聲聞、緣覺學得很辛苦,進步得很慢,為什麼?不肯教人。大乘菩薩的進步很快,什麼原因?歡喜教別人。世尊在經論裡常常告訴我們,歡喜教別人是修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愈施愈有智慧。財布施就是以你福德的布施,愈布施福德愈大。大福報是從施福得來的果報;大智慧是從施法得來的果報;無畏布施就在其中,那你得的是健康長壽的福報。『華林妙髻悟此門』,菩薩在這個法門裡頭覺悟了,證得無上菩提。請看第三首:
【佛身普現無有邊,十方世界皆充滿,諸根嚴淨見者喜,此法高幢能悟入。】
第三尊「高幢普照主山神」,他在前面我們看到修學的法門是「觀察一切眾生心所樂嚴淨諸根」,他修的是這個法門。看看眾生喜歡什麼,他就莊嚴哪一種,根是講的六根。由此可知,「嚴淨諸根」是隨順眾生的,我們要在這裡學這個本事。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我們現在看他這首偈,從這首偈子裡面我們好好的學習。
第一句『佛身普現無有邊』,這裡頭意思就很深很廣。普門示現,世尊在楞嚴會上是給我們講原則講原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現在眾生心喜歡的是什麼?愛好的是什麼?我們如何為他示現?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要是不知道,多問問就曉得了。首先你要去問這些年歲大的人,甚至於年輕人,你問他喜歡什麼?問的時候要提示他,你喜不喜歡美麗?我相信年輕人不管是男是女的,都喜歡自己美麗,總不喜歡自己醜陋。愛美之心,不但人有,畜生都有。你們到動物園看到孔雀,你穿很漂亮的衣服牠就跟你比美,孔雀開屏;你穿得邋邋遢遢,牠就不理你。畜生都愛美,植物也愛美,可見得愛美之心一切眾生共同的。不老,我想也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不病、健康長壽,沒有一個眾生不希求。
我過去在美國達拉斯建了個道場,我們開幕的前一天,先開放給我們的街坊鄰居,邀請他們,我們以點心招待,讓他們來參觀。讓這些鄰居知道我們中國人移民到那裡去,我們在做些什麼?我們這裡供的佛像,他很好奇的問:「這是什麼佛像?什麼意思?」我們就告訴他:「阿彌陀佛代表對於一切人事物,覺而不迷。」他聽了,他聽得懂:「這個好,我也要」;觀音菩薩代表慈悲、愛心,博愛這個他也要;大勢至菩薩代表理智,他都喜歡。我們修什麼法門?淨土法門。什麼叫淨土法門?心地清淨,這個他要;淨土是極樂,快樂他要;無量壽、長壽他也要。我說:「好!每個星期六我歡迎你到這個地方來,你所要的統統可以得到。」皆大歡喜,他就進門來了。不妨礙他信天主教、基督教,星期天你上教堂,星期六上佛堂。教堂上帝是你們的父,佛法是你們的老師。你在家有父母,在學校有老師,不衝突,兩邊都去,皆大歡喜。總要為眾生去想。好,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4:4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