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五七卷) 200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57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林神長行第二句:
【擢榦舒光主林神,得廣大修治普清淨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等眾生悲」,這是「廣大」的意思。「一一離障」,叫做「普清淨」。這一位主林神他所修學的法門『得廣大修治』,清涼大師告訴我們「廣大」是大慈大悲,修行對治,這也正是佛法常說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廣大」是慈悲,「修治」是方便。「修」我們一般常講修正,「治」是治理、對治,兩個字都是針對我們凡夫的毛病習氣而言。凡夫習氣很重,要知道這些習氣決定不是一生一世養成的,而是累積多生多世的習氣。這些習氣裡面有善、有惡、有無記,習氣再多再重,也不出這三大類。如果在過去生中累積的善習氣多,要不要修治?還是要。為什麼?如果對於這些善業著相,雖然能感得人天的福報,或者是餓鬼、畜生裡面的福報,總不能超越三界,這是要知道的。惡的習氣更不必說了,譬如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跟我們講的,善業十種,惡業十種。惡的習氣要對治,善的習氣要不執著,是好境界;執著反而不善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要學菩薩一樣對治。我們的目標,這後面幾個字說得好,『普清淨』,所以縱然是善事好事,如果要是著相就不清淨了。
修行目標要純淨、純善,果然身心清淨了,清淨自然都是屬於善行,這個可以肯定。善行不一定得清淨,清淨決定是善行。清淨怎麼修?斷惡修善而不著相。斷惡不著斷惡之相,修善不著修善之相,《般若經》上常講的「三輪體空」。佛教菩薩斷六種不善的習氣,哪六種?第一種是慳貪,自己擁有的財富不能布施,擁有的智慧德能不肯教人,我們常講吝嗇,這是屬於慳貪,這是世法一切煩惱的根本。佛講煩惱雖然講貪瞋痴三毒,貪瞋痴裡頭尤其是貪,它擺在第一位。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權位,甚至於學佛了這個習氣還放不下,貪佛法,處處總希望比別人多得一些,在在處處他要做一個特權階級,都是慳貪煩惱在作祟。這個障礙非常嚴重,障礙你得不到清淨心。
樹神他知道,他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他認真修行。佛教我們用什麼方法來修治慳貪這個煩惱?佛教給我們布施波羅蜜,布施就是修治慳貪的。財布施對治吝財,法布施對治吝法。佛告訴我們,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於是我們明白了,我們這一生當中貧窮愚痴怎麼來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煩惱習氣累積的果報,是苦報、不善的果報。我們了解事實真相,就懂得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命裡頭沒有財富,可以轉變成有財富;命裡頭沒有智慧,也可以轉變成有智慧,甚至於命裡面多病,不健康、短命,只要能夠修無畏布施,都可以轉得過來,這就是佛門當中常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沒有求不得的。世間人有求不得苦,佛門當中沒有求不得的。為什麼?他懂道理,他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得不到的,有求必應。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你就知道怎樣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前途。命運是有,但是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自己可以做一個轉變。
這個惡業的習氣也是大病,有意無意惡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種種的不善,它是習氣,有時候有意,有時候無意,總是傷害一些善人、一些善事。佛教給我們持戒來修治,把造作惡業的習氣修理、對治。什麼時候到持戒圓滿?惡業沒有了,持戒就圓滿了;慳貪沒有了,布施度就圓滿了,圓滿是從這個地方說的。忍辱波羅蜜是對治瞋恚的,瞋恚是嚴重的煩惱。佛在經論上常說慳貪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總得要明瞭,知道瞋恚對自他的傷害都非常嚴重,對自己的傷害果報在地獄,對別人?跟別人有意無意結了冤仇,冤仇若不能夠化解,必定有報復。
我們受了別人的冤枉,受了別人的侮辱陷害,我們能不能若無其事?如果心裡有忿恨、有不平,換句話說,就有報復的念頭潛伏在阿賴耶識裡頭,往後因緣遇會的時候,這個種子起現行,就起報復的行為。必須知道,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果報非常可怕。所以佛教我們忍辱,一定要能忍,忍對自己來說成就功德,不墮三途,不受苦報。對別人來說,這個怨結化解掉了,往後不會再有互相的報復,不會再有,這是好事情。
「精進」是修治懈怠的,懈怠、懶散是修行人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的重大障礙。人是好人,懶惰,功夫提不起來。「禪定」是專門對治散亂的,般若智慧是對治愚痴的,你們想想看,佛教菩薩這六種方法治病的,目的是一個:恢復清淨心而已。清淨心是真心,也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非常可惜我們現在是因為有妄想煩惱習氣,障礙著我們自性德能不能現前,需要用這個方法來對治。這是略舉這個例子,大小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
「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佛菩薩教給我們修治的方法就無盡,如一般經論裡面常說「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修治的法門就有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每一位尊者他們修學的解脫門,這個門就是門道、方法、門徑。什麼門徑?解脫門。解是解除,解除什麼?解除煩惱。脫是什麼?脫生死、脫六道、脫十法界,脫離。如果我們把多生多劫累積的煩惱習氣統統解除,你就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門就是說方法,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太多太多的方法。這麼多方法當中我們自己也想一想,哪一個方法適合於自己,可以做為自己主修的,或者可以做為自己助修的,乃至於可以做為自己參考的。
在這部大經裡面,佛菩薩有沒有指示我們一個法門?或者是有沒有暗示我們一個法門?有,真有。這一個法門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勸導我們親近阿彌陀佛的法門。它是怎樣教導我們?這個經到最後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這是暗示。德雲比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明白指示。所以深入《華嚴》之後沒有不念佛求生淨土的。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哪個宗派,真正要得《華嚴》的義趣,他會念佛求生淨土。天台智者大師念佛往生的,是法華宗的祖師;禪宗祖師大德,密宗的善知識,許許多多最後都是念佛往生淨土的。往生淨土的條件,要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心不純淨,往生淨土就會有障礙。心要清淨,勢必要萬緣放下,一塵不染。第三尊:
【生芽發耀主林神,得增長種種淨信芽解脫門。】
他所修學的法門,這個文字上是比喻,芽是比喻。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一切勝因,皆為佛道。各各心淨,則種種芽生」,這是什麼芽?功德之芽,功德就生了。「一切勝因」,勝是殊勝,因是因緣,過去生中你修積的有善根,這個善根在這一世就是最殊勝的因地。這個善因要如何才能夠生善果?那就要靠緣,緣是這一生當中修的。過去有善因,現前有善緣,這個善的果報當然就現前。我們要問,清涼大師講「一切勝因」是什麼回事情?簡單的說,一切勝因就是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導我們的,「一切善行」。經上講得好,我們要記住,時時刻刻不能夠忘記,念念都要提醒自己佛這個教訓。佛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心善,這是種子。「思惟善法」,起心動念思惟。「觀察善法」,六根所接觸外面境界,全是善法。這個善是什麼?《十善業道經》上的指十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為我們指示出,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
如果把這十句統統都做到,在佛法裡面講他是小乘人,小乘聖者;大乘人不但不殺生,他還要護生,我們講放生、護生。不但不偷盜,他還要用自己的財寶智慧布施,這就是大乘菩薩。小乘消極這一面他做到了,獨善其身,大乘人獨善其身之後一定兼善天下。所以他的一切因殊勝,緣也殊勝,念念行行都迴向佛道。他為什麼這麼作法?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心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希望早一天成佛道。成佛道之後又為什麼?不為別的,決不是為自己享受,是為普度眾生。所以大家不要以為成了佛就沒事了,告訴諸位,事實真相成了佛之後事就更多了,為什麼?到九法界去普度眾生。
有些人聽了不成佛還沒事,成佛了這麼多事,「算了,我就做個羅漢就好了,不要成佛了。」這個心是小乘心,小乘心修小乘行。為什麼?小乘人怕苦,尤其是閻浮提眾生,我們這個世間,《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好,「剛強難化」。多少權小聖者發心到這個地方來幫助眾生,遇到這個狀況都退了心。這都是事實,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退心的大有人在。誰不退心?法身菩薩不退心,諸佛如來不退心。為什麼?不著相,確確實實做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以普賢行願,願願末後一句都說「無有疲厭」,二乘人有疲厭,有疲勞、有厭倦,權教菩薩也有,為什麼?著相。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能不能做到不著相?難!這個太難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還有一念為我的念頭就已經著了相,一著一切著,不可能說這一樁事情著相,那一樁事情可以不著相,沒有這個道理!一不著一切都不著,那叫真的徹底放下了。
我們今天唯一能夠做到的,這講實話,只有帶業往生。我們的身體還沒有走之前,還在這個世間,一定要懂得捨己為人。這樣將來往生必定提升自己的品位,高品位往生。在這個地方修學有好處,修學這個意思用現代的話說: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決不求任何回報。不求名,不求利,也不求權位,默默的在奉獻自己。這樣修學這就如法了,這個就是為佛道了。
「各各心淨」,這個「各各」是指什麼?譬如我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修布施不著布施的相,持戒不著持戒的相,忍辱不著忍辱的相,「各各心淨,則種種芽生」;布施波羅蜜的芽生了,持戒波羅蜜的芽生了,忍辱波羅蜜的芽生了,這全是佛道。我們要懂得在這個地方學習,這只是略說,點到為止。細行,諸位一定要細心去思惟,務必要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時一切處,點點滴滴,都不空過。穿衣吃飯都具足圓滿的三學六度,這樣功夫才真的得力,你的生活必然是充實,現前的受用身心自在,法喜充滿,這是你現前的受用。煩惱天天減少,智慧天天增長,這是必然的現象。我們今天沒有這個境界現前,那自己就要認真去反省:「我的修學犯了錯誤。」你把錯誤找出來,找到了,我們佛法裡面講覺悟了、開悟了。然後你把你的過失修正過來,佛門裡稱為「你真修」,你真的把錯誤修正過來了,你的果報一定是殊勝的,一定是吉祥的。第四尊:
【吉祥淨葉主林神,得一切清淨功德莊嚴聚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給我們的提示,意思很深很廣,他說「一切功德,莊嚴一毛」,毛是毛端,「一一皆然,故佛為德聚。良以佛果攬因,皆圓成非分成。是故一因生一切果,一果收一切因,皆圓融無礙耳」。這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無礙的法界在哪裡?就在現前,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佛清楚,法身菩薩清楚,二乘跟權教知道這個事情他不能夠契入。凡夫在聽聞佛法之後,那要看他的根性,利根的人未嘗不能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中下根性的人那就跟二乘人相彷彿。這一句裡頭含義非常之深。
菩薩的名號,『吉祥淨葉主林神』,我們知道這個樹,一棵樹最多的就是樹葉,所以清涼說「一切功德,莊嚴一毛」,在樹講就是莊嚴一片葉。整個這一棵大樹,你從什麼地方看到莊嚴?看見這一片葉。在表法裡面這一片葉是什麼?這一片葉就是自己。佛法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看?從我們這一個人身看,我們看不出來,我們不懂這個意思。諸位有沒有聽說過這個世間諺語所謂「人人為我」,我想很多人聽說過,後面還有一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事實,我們生活在世間,衣食住行都是許許多多人在那裡工作,布施供養的;換句話說,許許多多眾生犧牲奉獻的。我們喝的這一滴水,這一滴水從哪裡來的?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的勞力,才把這個水送到我們家的自來水龍頭。我們把它燒成開水沏成茶,燒成開水這些工具,或者你是用電爐,或者是用瓦斯,那又是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的勞力?沏一杯茶,茶葉怎麼來的?不想,毫無感觸!細細一想,我喝一杯茶是多少人奉獻的,我們講多少人犧牲奉獻的,成就這一杯茶給我解渴,供養我這個色身。我這個色身對於一切眾生有沒有回報?有,我們行善是回報,我們造惡也是回報。如果你是行善,用這個身體,為一切眾生服務,修布施供養,這個福報大了,一切眾生都得福。如果我們這個色身,心行不善,造作種種惡業,辜負許許多多眾生的供養,這麼多眾生犧牲奉獻供養我的色身,我還要以造業來回報他,這個過失太大太大了。所以將來到哪裡去?三途地獄。
為什麼我們不學好,要做惡業?這個原因是過去生中的惡習氣太多太重,這是因,不善的因。這一生當中從小沒有接受過聖賢的教育,沒有人啟發我們的善根,緣不好。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念這段經文,心裡都很難過,佛說「先人不善(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這裡頭因跟緣都說到了。過去世的先人無知沒有教好我們,那是因;這一世當中我們出生到長成,我們的父母、尊長沒有好好的教導我們,緣不好,所以在生活當中,哪有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焉能不造惡業?真的佛菩薩大慈大悲,體諒我們的過失,但是那個惡的果報佛菩薩不能替我們消除,佛菩薩不能替我們代受,果報還是要自己承受,沒有法子避免。
這一樁事情如果我們真的常常想到,你就會真幹,你會真的修了。為什麼?真修行原來對自己有真實利益,不修行肯定墮三途地獄。在這一世當中縱然是遇到佛法,也沒有辦法真修真幹,什麼原因?真正修學的時間太短了。所以往昔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長時薰修,一門深入」,我們沒有這個緣分,沒有做到,沒有遇到真正好老師;也可能遇到真正善知識,我們自己業障深重,遇到他不相信,對於善知識教誨不能完全理解,不能依教奉行,當面錯過,你說這個多可惜!
主林神長行第四句:
【吉祥淨葉主林神,得一切清淨功德莊嚴聚解脫門。】
菩薩這個法門裡面含義很深,我們接著前面再做一些補充的說明。清涼在註解裡面給我們一個啟示,「一切功德,莊嚴一毛。一一皆然,故佛為德聚。」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做出的報告,讓我們細心在這一段經文裡頭認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如來的分上確實是「德聚」,為什麼?純善無惡,純淨無染。在我們的分上就不然,這是什麼原因?我們必須要理解,經上稱佛是講的性德,如果從性德上來說,眾生跟佛無二無別,都是圓滿的;如果從修德上來說,那真的是天壤之別。佛修德圓滿,性德圓顯,我們可以說毫無修德,性德雖然本具,一絲毫都顯不出來,起心動念是惡念、雜念、染念。心念如是,言行就可想而知,能好到哪裡去?所以我們淪為六道凡夫,有幸遇到佛法,接受聖賢人的教誨,最要緊的一樁事情,就是要聽從聖教、隨順聖教認真學習,開發我們的性德。這條路是人生的正路,這個道是成佛光明的大道。
從哪裡下手?可以說是一切眾生各個根性不相同,因此下手方便也自然不同。佛為眾生開無量法門,開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開這麼多法門?佛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有這麼多煩惱習氣,有這麼多不同根性,希望各個隨自己的方便門快速成就,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本意,所以從性上講那是德聚。底下幾句話說得好,也非常重要,「良以佛果攬因,皆圓成非分成」,分是局部的,圓是圓滿的,佛果攬因。「圓成」這個話說得好,我們今天學佛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方法,所以學得很辛苦、學得很累。為什麼?我們走的是分成,一個因生一個果,一個果則是一個因,而不能像佛一樣,一個因生一切果,一個果裡頭具足一切因。我們聽了這些話,這些話裡頭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說實在話我們都參不透,如何能夠隨順?因此我們的修學必須從根本下手,《楞嚴經》上所講的「最初方便」;如果不在根本上著眼下手,我們這一生決定又是空過,那才叫真可惜。
印光大師教我們,這是菩薩示現在當今的世間,救度現前苦難眾生,他講了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大勢至菩薩!菩薩主智慧,觀世音菩薩主慈悲,這兩大菩薩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助教,兩位得力的助手。菩薩這十六個字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看輕,這十六個字是一大藏教的綱領。菩薩教我們從哪裡下手?從「敦倫盡分」下手。這四個字意思太深太廣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這四個字。什麼叫敦倫?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一定要把人與人的關係處好。什麼是倫?倫是自然的秩序,天然的秩序。這個東西不能亂,一亂了一切眾生就得要遭難,就得要受苦,必須是各就各位。我們生在這個世間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地位?是什麼樣的身分?這叫自知之明。我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要知道這些事實的真相。前因後果,果然通達明瞭這叫學問。能夠隨順天然的法則、自然的秩序,這個人叫行道,我們講這個人是道德之人,他過著他本分的生活,守著他本分的地位。如果他生來是貧賤,他能夠安分守己,守住他的貧賤;他要是命中有富貴,他也安於富貴,於是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有福了。如果不安於本分,不安於本位,胡作妄為,社會動亂,世界不太平,人民要遭受許許多多災難。古聖先賢教學,就是教這個東西。
古人做出榜樣,做出示範來給我們看,顏回居陋巷,簞食瓢飲,這是一個大聖大賢過貧賤的生活,又短命,三十幾歲就死了。這是孔老夫子的得意門生,孔老夫子是大聖也只活七十二歲。他們知天命,甘心情願安於貧賤,為我們做出示範。釋迦牟尼佛生於富貴,他能夠降等捨棄富貴而安於貧賤,這實在是太難得、太希有!這些人以身作則,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守法、持戒、守禮,在世間做個規規矩矩的人,奉公守法,給我們做人做出最佳的榜樣,只知道修養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境界,決定不羡慕希求世間的榮華富貴。為什麼?他們清楚明瞭,世間榮華富貴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東西不好享受。不要說你命裡沒有你要去強求,那你付出多少代價?就是命中有的,你是自自然然得來的也不好享受。你要不相信你去看看歷史,歷代帝王有幾個是長壽的?許許多多帝王不到四十歲就死了,什麼原因?福報享盡了。那個福報多生多劫修的,享福的時間很短就享盡了。釋迦牟尼佛清楚,他不要,他去選擇一個義務教化眾生的這麼一個行業、一個工作,清高!他享的是清福,自在隨緣,法喜充滿。心裡所念的、所作所為的,真的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積功累德幹這個好事。我們看出來了,體會得到了,非常敬佩,非常的仰慕,我們發心向他老人家學習。從哪裡下手?
我入佛門請教章嘉大師,大師教我從看破放下入門。我問他從哪裡下手?他教我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那個時候我的物質生活非常清苦,大師說一分錢的布施也是圓滿功德,為什麼?你已經盡心盡力了,把無始劫以來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種種享受的念頭布施掉。我終於明白老師的意思,認真努力來學習,從真正放下幹起,務必要對於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貪戀的念頭。這個事情難!過去古往今來多少修行人,一生當中何以不能成就?說實在的話,放不下。妄想放不下,分別放不下,情執放不下,所以害得你生生世世修行,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無量劫搞到今天還落得這個樣子。果然能夠反省、能夠檢點,這個人覺悟了,換句話說,這個人有救,要套其他宗教裡面講是「這個人得救了!」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檢點、不能改過,那就沒救了。由此可知,真正是諺語常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能不能成就在乎自己是不是有真信、正解、正行,要沒有信解行,後面特別著重在行。沒有能夠起行之前,著重在解,解了之後一定要行,叫悟後起修。你要不真行,不真正去改你的毛病習氣,你怎麼能成就?一定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絲毫都不沾染,要歡喜布施,歡喜幫助別人、成就別人。
印光大師做出樣子給我們,十方的信眾對他的供養,他自己一分錢沒有用,都拿去印經布施了。拿去做法布施,廣度眾生,沒有改善他自己的生活,依舊過清苦的生活,依舊住在一個很簡單、很簡陋的小房子裡面。他老人家關房,我們到蘇州靈巖山寺去參禮過,我們知道他的生活環境。虛雲老和尚禪宗大德,他的弟子遍海內外,所有一切供養建道場,修復損壞的寺院庵堂,恢復之後、建好之後,禮請年輕的出家人去住持、去修道,他就不要了。許許多多道場,我們在他老人家的《年譜》看到,修好之後交給別人,一生就沒有再去過,這教給我們真放下。世出世法決定沒有一絲一毫據為己有,懂得這什麼意思?一絲一毫據為己有,你的我執猶存,我見增長,這是輪迴之根。輪迴的根不斷,換句話說,你就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道理在此地。
念佛雖然講帶業往生,如果你這個業障習氣重,臨命終時決定障礙,障礙你往生。你只要有這個念頭,你就沒有辦法逃過魔障。魔障是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臨命終時他要來障礙你。你敵不過業力,臨命終時他變現你的家親眷屬,這個時候來誘惑你,你的心一染著立刻就墮三途。這個事情非常可怕,因此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向佛菩薩學習。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要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眾生是解冤釋結,對於冤家我們把所有修學功德迴向給他,把這個怨解除。對於有恩於我的,我的修持點點滴滴迴向給他,這是報恩。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生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的?消融冤業,知恩報恩,那你就完全做對了。諸佛菩薩、這個世間大聖大賢,就是這樣示現教導我們的,而在世間第一等大好事、第一等大功德的事情是什麼?是學習聖賢的教誨,發揚光大聖賢的教學,這個功德第一大。
在中國,中國歷史三千年了,這三千年當中改朝換代,多少帝王他們對於國家民族的貢獻,有哪一個人能夠比得上孔老夫子?我們想想看,孔老夫子究竟是什麼樣的大功德?教學。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有教無類。他教了多久?實在講教的時間並不長,周遊列國回來之後,周遊列國本來是想求一官半職,施展他的抱負,沒有想到當時這些諸侯國君,對他雖然禮敬有餘,沒有人敢用他。不得志就回到故鄉,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把他的智慧、把他的學問經驗傳給後人。這樣展開代代相傳,影響所及,可以說遍及全球。影響最深的是中國,從中國影響到周邊的國家,韓國、日本,南面是越南影響最深。現在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地區,歐美許多著名的大學都設立漢學系,漢學系裡頭最重要的學科是儒學。
釋迦牟尼佛如果當年繼承王位,可能世界上人都把他忘掉了,誰知道他?他把王位捨棄,他做了一個不朽的大事業,推動多元文化的教學。他教的時間比孔老夫子長,五十年;釋迦牟尼佛比孔子長,孔子教學大概是十年左右,不長,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影響之深遠超過孔子。我們從這些歷史細細去觀察去思惟,我們今天選擇這個行業,選擇人生的方向、目標是正確的,沒有錯誤。選是選對了,怎樣去完成?那就是清涼在此地教導我們的原則,「圓成非分成」,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為什麼?圓成才能真正得一切功德莊嚴聚。要學這個方法,說實在話最好的教科書就是《華嚴經》,《華嚴經》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是圓教第一經,圓頓大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教義。歷代祖師大德都稱讚這部經是如來的根本法輪。
我們要怎麼樣圓?首先要覺悟,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圓了,這個好難!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你就圓了,這個話白說了,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做不到,那我們就求相似的圓,不是真的圓,相似的,相似用觀想。古德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不要緊,只要心有餘就好。心裡頭真有,為什麼現在做不到?業障太重。過去生中沒有修福,沒有修慧,福慧不足,我現在想學佛,福慧不足,但是想學佛的念頭不能沒有。只要有這一念在,認真努力真正的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佛陀教誨,就能得佛力加持。只要認真努力,假以時日你自然就覺悟到、自己會感覺到,煩惱少了,智慧開了,覺得自己聰明了,這是好事情,這個境界就好。漸漸也能夠做到像佛一樣的圓成,我們從漸圓逐漸逐漸提升到圓頓,務必要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樣就好,不可以退轉。為什麼會退轉?隨順煩惱習氣就退轉。如何保持不退轉?隨順佛陀教誨,我們就不退轉。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勸導所有同學抓住修行的綱領,這個綱領是什麼?《觀經》的「三福」,十一句,務必要落實。大眾在一起共修的「六和敬」,為什麼不能和?因為你隨順煩惱、隨順習氣,那就彼此不和。所以六和敬不要求別人,諸位同修要曉得,佛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此地,我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不要求人,他要求自己」。我們跟大眾在一起,要求自己守六和敬,不要求別人。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和?不要求自己,專要求別人,搞錯了,不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幾千年幾萬年也和合不了。如果反過頭來要求自己,六和敬立刻現前,祕訣就在此。佛知道,孟夫子也知道,你們讀《孟子》,孟子遇到一切人事物的挫折,他怎樣教給我們?「反求諸己」,回過頭來反省,這是對的。佛所制定的戒律不是戒別人的,是戒自己的,自己一定要遵守,不要要求別人遵守,只要求自己。所以六祖大師修行的祕訣,修行的成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世間沒有過?別人沒有過?戒律不是戒他的,他犯戒我也沒有看到他過失,為什麼?不是約束他的。佛制定的戒律,我作佛弟子,甘心情願拜他作老師,我接受他的教誨。他是對我的,他不是對別人。
我們今天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把這個意思錯會了,「佛制戒律是戒他的」,於是變成什麼現象?「只見他人過,不見自己過」,這才叫真正大過失。什麼時候我們真正覺悟回過頭來,「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六和敬就能做到了,才能真正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你自己才能真正修成道德之人,才是真正的善人。你修成了你會感動別人,為什麼?別人跟你相處,處的時間久了,他會感覺到「你這個人寬宏大量,事事都是你的錯處,我們做錯了你一句話都不說。」人有良心,時間久了他會被你感動。他也會跟你一樣,天天去反省,天天反求諸己,你就度了這個人。所以不要責怪別人,一定要回過頭來責怪自己。我跟大眾相處,大眾都不如法,我自己不如法,我沒有感化這些大眾,過失在我不在他,這是真正修養道德的條件。
孔子為什麼能成為聖人?孟子為什麼能成為聖人?佛菩薩何以能成為聖人?就是用這個方法成就的。我們成就不了聖賢還在搞凡夫,還在造業,眼看就要墮三途地獄,什麼原因?我們不知道這個方法,總是「別人不對,我沒有錯誤。」哪裡知道最嚴重的病就在此地。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想有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個方法不能不學,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學,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的指望,才能夠從漸圓真正到了圓圓。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實在的話,目標一定要定在實報莊嚴土,一生到極樂世界華開見佛。生到方便土、同居土,已經是對不起佛菩薩,我們這一生遇到這樣殊勝的緣,還搞個同居土、方便土,成什麼話?善導大師說的話沒錯,「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遇的緣太殊勝了,不應該生方便土、有餘土,不應該!肯定要生實報莊嚴土。這才真正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老師,對得起我這一生所遇到的機緣。
我真正能夠明瞭,真信、真解、真行,效法諸佛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是為一切眾生,奉獻給一切眾生,就是迴向發願心。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我點點滴滴的心行,心是起心動念,行是言語造作,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都要做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為一切眾生做最好榜樣就是為他,不是為自己。真正為眾生就是迴向,迴向眾生,對自己來講是迴向菩提,菩提是大覺,大徹大悟。為自己是求大徹大悟,為眾生是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讓他看到、讓他聽到、讓他接觸到,有所感觸,有所啟發。他覺悟了,他就回頭了,回惡向善,回迷向悟,回六道向極樂世界,對!眾生還沒有覺悟,眾生還沒有感觸,我們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夠,還要加緊努力做得更好,做得更明顯。目的是什麼?希望他早一天覺悟,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回頭,早一天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早一天省悟過來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沒有別的。
凡夫一回頭就是聖人,轉凡成聖,這是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的布施供養,對一切眾生的真誠奉獻。奉獻我們的心智,奉獻我們的身體,奉獻我們全部的時間,奉獻我們全部的精力,這就叫圓成。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諸位有機會細細去看看,我給你講解的這些,你就能體會什麼叫「圓成」、什麼叫「分成」。分成是部分不圓滿,圓成快速,我們這一生當中立志取西方極樂世界實報淨土,得用這個方法來修,自己會有信心,這一生沒有空過。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3:51)
评论